资源简介 (共21张PPT)《认识比例尺》说课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比例尺》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变换与位置”的第2课时,属于“比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以地图、平面图等生活场景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及相互转化,并运用比例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通过“画教室平面图”“解读地图信息”等活动,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既是对“比和比例”概念的深化应用,又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与数学建模能力的关键环节,为后续学习相似图形、测量实践奠定基础。一、 教材分析六年级学生已掌握“比的意义”“化简比”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测量与绘图经验,对地图、模型等比例缩放的实物有直观感知。然而,学生对比例尺的数学本质(即“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缺乏深刻理解,容易混淆比例尺的不同表示形式(如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或在单位换算(如千米与厘米的转换)中出错。此外,部分学生可能误认为比例尺仅用于地图,忽视其在工程设计、模型制作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因此,教学中需通过真实情境与动手操作,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抽象数学概念,强化应用意识。二、学情分析1:2: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及相互转化;能根据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通过测量、计算、绘图等活动,经历比例尺概念的建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与运算能力。感受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三、说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正确进行单位换算,灵活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难点重点教法双向活动学生:学操作法 教法学法 教师:教尝试法小组合作法活动探究法探究新知研讨归纳情境导入练习巩固说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小明想画某一区域的平面图,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常常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然后再画在纸上。新课探究一间会议是长12m,宽6m,在方格纸上画出示意图。如果1个方格的边长表示2米。长画____,宽画____.6格3格一间会议是长12m,宽6m,在方格纸上画出示意图。如果1个方格的边长表示3米。长画____,宽画____.4格2格议一议 两人画的是同一间会议室,为什么画出来的大小不一样呢?因为他们所选的比例不一样。认识比例尺。(1)这里的比例尺是什么意思?比例尺1∶4600000,表示图上距离1cm,相当于实际距离4600000cm,也就是46km。比例尺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2. 运动场长100m,宽60m,画在方格纸上,说一说这幅图的比例尺。1cm1cm100m=10000cm5∶10000=1∶2000课堂活动3.课堂总结4.布置作业学生总结:“什么是比例尺?两种形式如何转化?计算时需注意什么?”教师提炼:“比例尺是比,单位需统一;计算三步走——看形式、换单位、套公式。”基础题:教材习题(必做);实践题:测量自己房间的尺寸,选择合适的比例尺绘制平面图。设计意图:从课堂回归生活,强化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认识比例尺板书设计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测量—绘图—计算”的任务链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概念,预计学生能掌握基础计算方法,但对单位换算(尤其是复合单位如千米与厘米)的准确性可能不足。教学中需增加针对性练习,并通过错误案例集体辨析强化细节。此外,线段比例尺的直观性与数值比例尺的抽象性之间的转换需更多实物演示支持,避免学生机械记忆。设计理念本节课以“真实问题解决”为导向,遵循“具体—抽象—应用”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探究的双向互动,实现比例尺概念的深度建构。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文化浸润提升学习意义感,以分层任务满足差异化需求,最终在知识习得中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实践者。感谢各位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