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确定物体的位置》说课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指导教学过程1234目 录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确定物体的位置》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图形与位置”的第4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学习“方向与路线”“比例尺”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运用方向、距离和参照物等要素,准确描述物体位置的实践性内容。教材以生活场景(如校园平面图、城市地图)为载体,通过“观测点—方向—距离”三要素的系统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定位的逻辑框架,培养其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内容不仅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知识,更为初中学习坐标系奠定基础,体现了数学知识的连贯性与应用性。教材分析心理特点知识状况六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方向辨识能力(如东、南、西、北、东北等八个方向),并初步接触过比例尺的概念。然而,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综合运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时,容易忽略观测点的统一性,或混淆比例尺与实际距离的换算关系。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方向角”的精确描述(如“北偏东30°”)存在理解困难。因此,教学中需通过直观操作与分层练习,帮助学生建立“三要素”意识,强化数学表达的严谨性。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12能在具体情境中确定观测点,用“方向(含角度)”和“距离”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能根据比例尺换算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通过观察、测量、绘图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能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合作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重点:掌握用方向(含角度)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难点:结合比例尺准确计算实际距离,并规范描述位置的数学语言。教学重点、难点说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操作法、演示法、观察法和讨论法动手操作、分类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三)运用模型,解决问题(四)课堂总结,体验成功新课导入1.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关于方向的知识有哪些?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2.说一说,下面的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义?0204060千米表示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的20千米。新课探究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1)以学校为参照点,邮局和小食店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它们在同一个地方吗?邮局学校商场小食店东北200400m0比例尺它们不在同一个地方。邮局在学校的西北方。小食店在学校的东方。新课探究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1)以学校为参照点,邮局和小食店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它们在同一个地方吗?邮局学校商场小食店东北200400m0比例尺邮局和小食店到学校的距离都是200米,但方向不同。新课探究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1)以学校为参照点,邮局和小食店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它们在同一个地方吗?邮局学校商场小食店东北200400m0比例尺只知道距离,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2)以学校为参照点,商场和小食店都在学校的东方,它们在同一个地方吗?邮局学校商场小食店东北200400m0比例尺它们不在同一个地方。虽然商场和小食店都在学校的东方,但是它们到学校的距离不同。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哪些条件?议一议确定参照点后,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就能确定物体的位置。邮局学校商场小食店东北200400m0比例尺以学校为参照点,根据图上距离和所标注的角度填表。5001000m0比例尺旧码头学校移民新村东北大住村45°旧码头的方位怎么描述?地点 方向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移民新村 东 1.5cm 750m旧码头大柱村5001000m0比例尺旧码头学校移民新村东北大住村45°北偏西45°2cm1000m南1cm500m课堂活动1.根据小明和小芳的对话,确定适当的比例尺,画出平面图。北东外婆家比例尺012千米我的家在我外婆家的南方2000米处。我的家在你外婆家北偏东30°方向上800米处。小明家小芳家30°学生总结:“确定物体位置需要哪些步骤?需要注意什么?”教师提炼:“一选观测点,二定方向角,三算实际距,表述要完整。”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基础题:完成教材“描述家庭到学校的路线图”(必做);实践题:用手机地图测量本地地标建筑的方位与距离,撰写小报告(选做)。设计意图: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促进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板书设计确定物体的位置确定参照点后,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就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节课通过“校园寻宝”任务驱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位置描述的“三要素”,预计学生能完成基础操作,但在方向角的精确测量与语言表述的规范性上仍需强化。教学中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方向感较弱的学生提供方位标辅助工具,并通过反复练习内化技能。此外,比例尺的实际应用可结合更多生活案例(如旅游地图、小区平面图),增强学生的迁移能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遵循“感知—探究—应用”的认知规律,通过真实情境与结构化任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完善思维。注重数学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培养,强调“三要素”的逻辑关联,同时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凸显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最终实现知识建构、能力发展与核心素养提升的多元目标。设计理念说课结束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