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真模拟试卷(一)历 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两大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2.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或答题卡上。3.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在括号里或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1.我国考古学家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距今约有八千年)发现了石堆龙,在河南濮阳发现了蚌龙(距今约有六千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出土了黄土龙(距今约有六千年);此外,江浙良渚文化的器具上也有各种龙的形象。这些发现可以说明龙在中国( )A.影响深远 B.形象固定 C.分布集中 D.起源多元2.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与这一史实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3.下列选项可以作为方框中内容补充的是( )这一时期,许多人物的进取精神,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志,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A.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 B.孟子“威武不能屈”的气概C.屈原“忧国忧民”的心志 D.张骞“凿空”的勇气4.三国时期,无论是魏,还是蜀或吴,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虽有战有和,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段话意在强调当时(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儒家学说成为正统 D.民族隔阂完全消失5.由下列信息可知,两处工程都( )A.便利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B.见证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C.激化了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 D.奠定了国家统一的物质基础6.据史书记载,契丹的儿童在刚开始读书时,会先用俗语翻译文句后再诵读。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诵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这反映出当时契丹( )A.与北宋政权并立 B.政权更迭特频繁C.积极学习汉文化 D.教育理念很落后7.下列图片内容共同反映的是明朝的( )A.水陆交通 B.海外贸易 C.对外关系 D.民族交融8.1857年3月,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残暴行动”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9.这场运动虽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这场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10.下面文章应该最先刊登在(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节选A.《国闻报》 B.《青年杂志》 C.《民报》 D.《申报》11.学者金冲及认为,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的行动立刻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它的主要特征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避实就虚,不再被动挨打,也不是墨守固定的计划。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军事行动是( )A.进军井冈山 B.强渡湘江 C.四渡赤水 D.转战陕北12.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建立起各级工会、农民协会、青年团、学联、妇联、街道居民委员会等,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随时可以动员起来协助人民政府完成各项工作,改变了过去那种散漫无组织的状态。材料中各级组织的建立( )A.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B.加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C.健全了社会主义法治 D.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13.下列图片中“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A.个人审美变化 B.社会经济发展 C.信息技术支撑 D.市场监管规范14.下列内容共同反映我国始终重视( )A.科技创新 B.体制改革 C.发展经济 D.睦邻友好15.法国历史学家布洛赫指出,在中世纪,尽管贵族一般是住在农村,他们却从来不是农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手工工场的涌现C.庄园制度的盛行 D.阶级矛盾的激化16.它成书的年代大约在公元10世纪左右。著名的故事有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等。这些故事宣扬善良,揭示黑暗,反映了阿拉伯世界的社会风貌和阶级压迫情景。“它”是( )A.《罗摩衍那》 B.《荷马史诗》 C.《天方夜谭》 D.《医学集成》17.某学者认为,没有拿破仑的军事天赋,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可能只会变成法国本土束之高阁的珍品,失去了战无不胜的军队和富有魅力的领袖,它将力量全无。该观点强调的是( )A.启蒙思想成为革命做了动员 B.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C.人民群众在革命中发挥作用 D.拿破仑战争传播了革命成果18.1820年,英国的手摇纺纱机工人有240000人;到1840年减至123000人;到1856年时只剩下23000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人口锐减 B.战争破坏 C.技术进步 D.黑奴贸易19.苏加诺在题为“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的开幕词中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与该发言直接相关的是( )A.万隆会议 B.“非洲年” C.殖民体系的终结 D.联合国的成立20.从下面内容反映的信息来看,当今人类社会亟需( )废物倾倒入海,船只污染,地下水对化学品的吸收……滥伐森林,尤其在热带地区,每年至少有2500万英亩的树木遭到砍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A.打击恐怖主义威胁 B.加大环境保护力度C.消除地区贫困人口 D.维护区域经济合作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五代以前,中原王朝的首都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长安和洛阳以山为险,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具有建都得天然优势。自南朝历经隋、唐,中国南方经济一直呈上升的态势。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通济渠成为南北水路交通的总干线,公家漕运、私家商旅都依靠此渠,唐朝廷的主要收入也来自江、淮地区。唐朝建都关中,漕运有三门砥柱的险阻,从洛阳运米到长安,漕船在三门峡多有覆没,一石能送到八斗,就算是最好的成绩。如果改走陆路,运送两石粮食要花费千文左右。民间苦于漕运,因而有“斗钱运斗米”的谚谣。五代时期,除后唐定都洛阳以显示自己给唐王朝的特殊渊源之外,其余各朝均定都开封,此后,也不再有建都关中的朝代。究其原因,漕运不畅,当属首要,也是北方愈益依赖南方的明证。——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1)据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因素。(4分)(2)请再举出河南的古代都城遗址一例,并为它写一句推介语。(2分)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38岁的毛泽东完成了《兴国调查》,他发现在中国的农民中蕴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地主、富农以6%的人口占有土地80%,另一方面贫农、中农以80%的人口仅占有土地20%。他因此得出结论,只有两个字:革命。他相信能获得80%以上人民的拥护。中国共产党开始着手帮助农民得到千百年来他们一直想得到而没有得到的东西。——《复兴之路》材料三: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其基本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救济穷苦农民,而是为了要使农村生产力从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之下获得解放,以便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幅图片反映内容史实的时代背景。(2分)(2)据三则材料,概括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相似之处。(3分)(3)综合以上探究,你获得了什么认识。(1分)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6年,中国大地上第一条营业性铁路——吴淞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一条未经清政府同意,由美国策划、英国强行修建的铁路。1952年,新中国建设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建成通车,实现了四川人民近半个世纪要求修筑这条铁路的愿望。2012年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9.8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高铁运营里程达到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中国的铁路装备,尤其是高铁设备产品已经销往六大洲百余个国家,开始了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时代。——王强《中国铁路百年发展见证中华民族历史性飞跃》材料二:(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的铁路事业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2)据材料二,说说我国铁路事业发展在两个时期的积极影响。(2分)(3)初三一班拟办一期中国铁路发展的展览,请你为展览设计一个名字。(1分)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96年,英国的生铁产量为125000吨;1804年,为250000吨。1800年,英国的铁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9%,1840年时达到52%。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各国很快就把大量的铁炼成钢。1900年,德国的钢产量为630万吨,超过了英国的500万吨;1913年,德国的钢铁产量增长到1760万吨,而英国为770万吨。——摘编自霍华德《世界通史》材料二:(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在钢(铁)生产方面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内容和材料二内容有什么联系?(2分)25.(6分)历史学习要善于总结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请阅读下面年代尺,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其中相关的史实两例,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2025年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真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5 DBDAB 6-10 CCBCB 11-15 CBBAC 16-20 CDCAB二、非选择题(共30分)21.(1)地理环境;水陆交通;经济状况;历史传承;物资保障。(4分,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也可)(2)安阳殷墟;神秘甲骨,魅力殷墟。(2分,符合题意即可)22.(1)图一: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图二: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2分,符合题意即可)(2)都是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都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和拥护;都推动了革命形势或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3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也可)(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的利益。(1分,言之成理即可)23.(1)从被动修建到主动修建;从追赶到领跑;通车里程、技术等不断发展进步。(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党和政府对铁路事业的重视。(1分,言之成理即可)(2)民主革命时期,铁路工人以罢工支持革命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路覆盖面的不段扩大,为西部大开发以及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做出了贡献。(2分,符合题意即可)(3)奔跑的中国铁路。(1分,言之成理即可)24.(1)产量从跃居世界第一到被德国超越。(2分,符合题意即可)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后,德国科技创新水平逐渐超越英国;德国为挑起战争做准备,大量生产钢铁。(2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2)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德国后来居上,为重新瓜分世界,向英国发起挑战;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德国挑起战争的导火线。(2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25.一等 (6-5分) ①题目恰当,观点明确; ②史实运用正确; ③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二等 (4-2分) ①题目恰当,观点较为明确; ②史实运用基本正确; ③条理较为清晰,语句较为通顺,表述较为完整。三等 (1-0分) ①立场不正确或题目不恰当,观点不明确; ②史实运用不正确; ③条理不清晰,语句不通顺,表述不完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