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第6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动物的眼睛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围绕动物的眼睛展开探究,以动物园视频情境导入,引发学生对动物眼睛的关注。通过观察多种动物眼睛在头部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其与生存的关系。模拟动物视角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眼睛位置对视野范围的影响。对猫眼睛瞳孔变化及其他特殊动物眼睛特点的探究,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动物眼睛的认识。反思评价环节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迁移则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索的兴趣。教学内容从简单观察到深入探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2.学习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动物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在生活中对动物眼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更适合通过直观的图片、有趣的实验和生动的活动来获取知识。小组合作学习能激发他们的交流欲望,但可能需要教师在组织和引导方面给予更多帮助。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了解动物眼睛的特点,能举例说出动物是如何用眼睛感知环境的。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描述动物眼睛在头部的位置及特点。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比较发现动物眼睛的特点有利于动物感知环境。 态度责任: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的眼睛表现出探究兴趣。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不同动物眼睛的特征,描述其外形和位置差异。 难点:理解动物眼睛特征与生存需求的关系。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标准评价情况知道动物能用眼睛感知环境。☆☆☆能够描述动物眼睛在头部的位置。☆☆☆能通过比较发现动物眼睛的某些特点有利于动物感知环境。☆☆☆对动物的视觉器官感到好奇。☆☆☆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播放一段在动物园里各种动物活动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不同动物的眼睛。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里,我们看到了好多可爱的动物,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它们的眼睛呀?谁能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动物的眼睛呢?” 引导学生回忆视频内容,激发学生对动物眼睛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动物的眼睛都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学生活动1 认真观看视频,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说出自己看到的动物眼睛,如老虎的眼睛大大的,金鱼的眼睛鼓鼓的等。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生动有趣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环节二:观察动物眼睛位置教师活动2 展示马、羊、老虎、狐狸等动物图片 提问:“这些动物的眼睛分别长在头的什么位置?” 总结位置差异(头两侧、头前面). 出示课本P29动物图(马、虎、羊),发空白头像卡:"用贴纸标出眼睛位置" 板书分类:马和羊(两侧贴纸)vs羊(前面贴纸),提问:为什么羊要看两边? 组织小组讨论:“眼睛位置对动物生存有什么帮助?” 小结眼睛位置对动物生存的帮助。 播放视频《为什么动物的眼睛长在不同位置》学生活动2 观察图片,准确描述动物眼睛位置; 撕贴纸贴眼睛,争论:"羊是吃草的,要防狼!""老虎要抓兔子,所以看前面!" 小组内交流讨论,分享眼睛位置与生存关系的猜想。 观看视频,了解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眼睛位置对生存的帮助。活动意图说明:了解动物的眼睛,观察动物眼睛的位置,培养观察能力,初步探究眼睛位置与生存的联系。环节三:体验眼睛视野范围教师活动3 1.分步骤讲解实验(用A4纸,上面画上果园): 第一步(模拟肉食动物):两位同学并排站立,捂住内侧眼睛,用蓝笔在纸上圈出视线范围。 第二步(模拟食草动物):两人相向外侧呈“八”字形站立,捂住内侧眼睛,用红笔在之上圈出视线范围。 2.出示记录表,比较两次记录结果,想一想:动物眼睛的位置对它们有什么帮助 对比发现:举起作品大喊:"红圈大!蓝圈小!" 小结:动物的眼睛属于视觉器官,动物可以用眼睛感知环境。学生活动3 两人一组,按步骤完成实验,认真感受视野变化。侧头用余光画大蓝圈,笑说:"我们看到了全部果树!" 集中画红圈:"这样看得清,但看不到旁边的树!活动意图说明:课本实验升级,用色彩区分+具象化图形,突破"视野范围"抽象概念环节四:探究眼睛其他特点展示猫在早、中、晚的眼睛图片 引导观察瞳孔变化,解释:“光线强弱变化时,猫瞳孔会调整大小,帮助看清环境。” 播放视频《猫眼睛的一日三变》 再展示比目鱼、树蛙、猫头鹰等动物图片,组织小组讨论:“这些动物的眼睛有什么特别之处?” 播放视频《比目鱼的眼睛》、《青蛙的眼睛》、《猫头鹰的眼睛》 2.动物眼睛猜猜猜 邀请学生上台,用语言描述自己代表动物眼睛的特点,其他同学猜动物名称。例如:“我的眼睛位于头部的一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描述准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学生活动4 观察猫眼睛瞳孔变化 小组内讨论其他动物眼睛特点,如比目鱼眼睛在同一侧、猫头鹰眼睛大等,发言分享发现。 深入探究动物眼睛的独特之处,理解其对感知环境的意义。 积极参与游戏,描述的学生认真组织语言描述动物眼睛特点,其他学生仔细倾听,快速思考并猜出动物名称。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动物眼睛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动物眼睛的特点分析它们是如何感知环境的,可以帮助学生将动物眼睛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建立联系。环节五:反思评价,总结与拓展教师活动5 回顾本课内容,提问:“动物的眼睛对它们有哪些重要作用?”总结要点 展示评价表,讲解标准(如了解眼睛作用、描述眼睛位置等),组织学生自评与互评,邀请分享评价结果与收获。 3.展示蜻蜓图片,介绍:“蜻蜓的眼睛由许多小眼睛组成,叫复眼。 播放复眼视频。学生活动5 回顾知识,参与评价,分享学习收获,如 “知道了动物眼睛位置不同,视野范围也不同”。 倾听介绍,对蜻蜓复眼产生兴趣,计划课后探究。 观看视频,学习复眼知识。活动意图说明:巩固知识,培养反思与评价能力。延伸学习内容,激发自主探究热情。7.板书设计 动物的眼睛 观察发现: 马、牛、羊 → 眼睛长在头部两侧 猫 → 瞳孔会变化(早/中/晚) 猫头鹰 → 大眼睛(夜间活动) 比目鱼 → 眼睛长在同一侧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马的眼睛长在( )。 A. 头的前面 B. 头的两侧 C. 头顶上 D. 头的后面 2.当光线强的时候,猫的瞳孔会( )。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消失 3.老虎的眼睛长在( )。 A. 头的前面 B. 头的左侧 C. 头的右侧 D. 头的两侧 4.比目鱼眼睛的特点是( )。 A. 一只眼睛 B. 眼睛长在同一侧 C. 没有眼睛 D. 眼睛会变色 5.两位同学并排站立,捂住内侧眼睛画视线范围,模拟的是( )动物眼睛看到的范围。 A. 眼睛长在头前面 B. 眼睛长在头两侧 C. 眼睛会发光 D. 眼睛很大 二、判断题 1.动物的眼睛不属于视觉器官,不能感知环境。( ) 2.羊的眼睛长在头的两侧。( ) 3.光线弱的时候,猫的瞳孔会变小。( ) 4.狐狸的眼睛长在头的两侧。( ) 5.通过实验能体验到动物眼睛看到的范围。(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A 4.B 5.B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作业布置:观察家中宠物(如猫、狗)的眼睛,记录其特点并与同学交流。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