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单元知识回顾复习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单元知识回顾复习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单元知识回顾
第一单元知识回顾
1 气温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气温通常用气温计测量。
2 气温计一般由玻璃泡、液柱、刻度、温度单位等部分组成,其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3 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在室外空气流通、不受阳光直射的空旷处距离地面约1.5米测得的空气温度。
4 气温的变化主要受日照的影响。气温一般在下午2点左右达到最高,然后缓慢下降,到凌晨5点左右降至最低,然后开始缓慢上升。
5 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例如,从东面吹来的风叫作东风。
6 风力是指风的强度。一般根据风吹到地面或海面的物体上产生的各种现象,把风力的大小分为13级,最小是0级,最大是12级。
7 风不仅有方向,还有速度,即风速。不同的风速对应不同的风力等级。气象观测部门常用风向风速仪观测风向和风速。其中,风向标箭头的指向即为来风方向,根据风杯的转速可以计算出风速。风速一般以米/秒(m/s)为单位。
8 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情况。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以分为晴、少云、多云和阴。
9 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平地上(假定无蒸发、渗漏、流失等)的雨水深度,称为降雨量。降雨量通常用雨量器测定,以毫米为单位。
10 漏斗式雨量器是气象观测站测量降雨量的基本仪器。降雨时,雨水通过漏斗流入储水瓶。测量时,将储水瓶取出,把雨水倒入量杯,从量杯上读出的刻度值就是降雨量。
11 气候是指经过多年观察得到的一定地区内的平均气象情况。天气总在发生变化,气候却具有一定的规律。
12 一些极端天气会引起气象灾害,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雷电、沙尘暴、寒潮、霜冻、暴雨等。
第二单元知识回顾
1 蚕卵呈扁平的椭圆形,中间略有凹陷,淡灰色或紫黑色。蚕卵是蚕生命的开始。快孵出的蚕卵会变大、变白,卵壳接近透明,已能够看清蚕宝宝蜷曲在里面的样子。
2 孵化蚕卵时,在蚕卵上喷洒少量的水后,把蚕卵放在孵化盒里,再把孵化盒放在25 ℃左右的通风环境中,每天观察并记录蚕卵的变化。
3 蚕卵能孵出蚁蚕,刚出壳的小蚕,全身乌黑,布满细毛,形似蚂蚁,因此叫它蚁蚕。蚁蚕一般只有2~3毫米长,身上有一根不长的细丝,作用是将蚁蚕固定在食物上,以免被风吹跑。蚁蚕从卵壳中爬出来,约40分钟后就会进食桑叶。
4 要为蚁蚕准备一个盒子作为“房子”,保证“房子”清洁、卫生。把蚕盒放在25_℃左右、通风的环境中,在蚕盒盖上扎些小孔,但不要扎得太多,以免水分蒸发过快。养蚕的相对湿度为75%~80%。蚕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与湿度、空气以及食物等。
5 蚕喜欢吃的食物有新鲜的桑叶、生菜叶、榆叶、莴苣叶等。
6 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每部分都有重要的器官。
7 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生成新皮,蜕去旧皮,继续生长,这叫作蜕皮。蚕蜕皮前是偏黄的颜色,蜕皮后,其身体变为白色。蚕的一生要经历六次蜕皮。
8 熟蚕吐丝结茧分为结制茧网、结制茧衣、结制茧层、结制蛹衬四个阶段。
9 在剪开的蚕茧里会发现蚕蛹和一层蜕下来的皮,蚕蛹呈纺锤形,黄褐色;在蚕蛹中能找到其眼睛和足,其身上还有体节。
10 蛾是蚕的另一种形态,因此我们把它称为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茧内的蛹成熟后蜕去蛹壳羽化而成的。
11 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蚕在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差别很大,像这样的生长变化叫作变态发育。
第三单元知识回顾
1 自然界中,植物、动物等具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生物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岩石、土壤等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非生物不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不能繁殖。
2 植物和动物等生物需要非生物(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提供适宜的生存、生长的环境条件。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有一定关系,有的动物会以一些植物或其他一些动物为食物。例如:老鹰生长发育需要以田鼠等动物为食;绵羊生长发育需要以绿草等植物为食。生物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例如:植物枯败后落入土壤,使土壤更加肥沃;蚂蚁、蚯蚓等动物在土壤中爬行生活,使土壤更加疏松、透气。
3 植物的形态是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适应的。例如:水生植物一般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如莲的叶柄和藕中都有能通气的孔眼,孔眼彼此贯穿形成输送气体的通道网,这样使莲能够生长在缺乏氧气的淤泥中;沙漠植物的叶一般为细长的刺(减少蒸发),茎粗大肥厚(贮存水分),根系发达(吸收水分),这样使它们能够适应长期缺水的环境。
4 多肉植物是指根、茎、叶中至少有一种器官肥厚多汁并具备贮存大量水分功能的植物。这样,在土壤缺水时,这些植物可以暂时脱离外界水分的供应而独立生存。
5 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有储存食物、换毛、换羽、冬眠、迁徙等。
6 动物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居地区的习性叫作迁徙。鸟类中,有迁徙习性的叫作候鸟,无迁徙习性的叫作留鸟。哺乳类中的蝙蝠类、驯鹿以及昆虫中的蝗虫、帝王斑蝶等也有迁徙的习性。鱼类和鲸、海豚等的洄游也是一种迁徙行为。
7 巢穴是动物栖息的地方。有的动物会依赖植物筑巢,有的动物会打土洞_或把天然的岩洞作为庇护所。
第四单元知识回顾
1 通过让帆船模型在伞面上模拟进港和出港,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帆船模型沿着伞面航行,帆船模型进港时总是先看见“桅杆”(火柴),帆船模型出港时先消失的是船身,“桅杆”(火柴)后消失在视野中,由此证实地球表面是曲面。
2 大约500年前,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并最终回到了出发地——西班牙。麦哲伦船队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球体。
3 地球是在椭圆轨道上围绕着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其运转一周为一年。地球赤道的周长约为4万千米,赤道的半径约为6_378千米。
4 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中其他天体都围绕太阳公转;同时,太阳还是整个太阳系中唯一能够自身发光的恒星。太阳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其表面温度约为5_500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1 570万摄氏度。太阳距离地球约1.5亿千米。太阳的直径约为139.2万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如果太阳是中空的,它的里面大约可以装下130万个地球。
5 太阳看起来很平静,但实际上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剧烈的活动,如日珥、太阳黑子、耀斑等。
6 月球是一颗本身不发光,围绕着地球运转的天然卫星,它运转一周大约为30天。
7 月球表面的地形特点:月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环形山和月海。“月海”是月球上比较低洼的平原,用肉眼观察时,看到它们是一些黑暗色斑块。月海不是很平坦,其内部常有圆形的坑穴,还有圆环状的小山丘,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小环形山。月球上明亮的部分是高地和山脉,月球表面高出月海的地区称为月陆,它一般高出月海2 000~3 000米。
8 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样子叫作月相,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新月(农历初一)→蛾眉月→上弦月(农历初七、初八)→(渐盈)凸月→满月(农历十五、十六)→(渐亏)凸月→下弦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蛾眉月(残月)→新月。两次新月(或满月)相隔的时间为农历一个月,也就是月相变化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9 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其中月的天数是按照月相的变化周期来编排的。我国传统节日大多是按照农历确定的,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
第五单元知识回顾
1 影子的形成需要光源、阻挡物、屏(能够呈现影子的物体,如墙面、地面等),并且阻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 影子的方向与长短随着光照射角度的改变而改变。影子始终出现在背光的一面;且光照射角度越倾斜,影子越长、越大。
3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 在不同时刻,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位置和方向都会发生改变。
5 古人利用影子制造的测量仪器:
(1)圭表:利用正午时表的影子长短推算节气和一年时间的仪器。
(2)日晷:利用晷针影子位置的变化计量时间的仪器。
(3)正方案:用于测定方向的仪器。
第六单元知识回顾
1 水漏,也叫水钟,它以壶盛水,因此又称漏壶。根据水均衡滴漏原理,古人通过观测壶中浮箭上的刻度来计时。水漏由容器(漏壶)、标尺(浮箭)等基本结构组成。水漏计时的准确度取决于水流的均匀程度,而容器中水量的多少影响水滴漏的速度。因此,为了让水以均匀的速度流动,古人通过增加漏壶的数量来保持容器中的水量,以提高计时的精确度。
2 沙漏是利用沙的流动性制成的计时工具。沙漏一般由两个玻璃球、一个连接管道和支架等组成。沙漏计时的时间长短与沙漏连接管道孔径的大小、沙粒的粗细、沙量的多少等因素有关。
3 日晷是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是根据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位置来指示时间的。日晷由晷针和晷盘组成,晷盘的正、反两面上各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古代的一个时辰)。日晷坐南朝北(或南高北低)摆放。当太阳光照射到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时,晷针在晷面上的影子会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这样,根据晷针影子的位置变化就可以计时了。
4 画晷面时,关键是设计并画好刻度,刻度要均匀,并标注时辰或时间数字。晷盘的倾斜角要根据当地的纬度而定,即晷盘的倾斜角度应当等于90°减去当地的纬度。
5 测试自制的日晷时,要把自制的日晷固定在白天一直能被太阳照到的平地上。利用指南针使晷针朝向正北方。
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