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科学观念: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科学思维:会分析实验结果、减小实验误差。探究实践: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用天平测质量,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态度责任: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感受科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与3.1.3内容一致)◆任务点一: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目标:学习依据密度公式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器材:托盘天平,量筒,小石块,烧杯,水,盐水,细线。过程:1. 按图 3.1-15所示的步骤进行操作,将有关数据记录在表3.1-4中,并进行有关的计算。小石块的质量m/g 水的体积V1/cm3 小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cm3 小石块的体积 V/cm3 小石块的密度 ρ /g·cm-32. 按图3.1 -16所示的步骤进行操作,将有关数据记在表3.1-5中,并进行有关计算。盐水的体积V/cm3 烧杯的质量m1/g 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g 盐水的质量 m/g 盐水的密度 ρ /g·cm-3问题讨论请设计实验,测量一个小木块的密度。实验反思1.实验时如果先测量石块的体积,后测量石块的质量,结果会如何变化?为什么?。2.按教材设计的实验步骤测出的盐水密度与真实值比较,你认为结果偏大、偏小还是一样的?为什么?。3.实验时如果先测量盐水的质量,后测量盐水的体积,结果又会如何变化?为什么?。1.在用量筒测石块体积的步骤中①将适量水注入量筒中读出体积V2 ②计算石块体积为V=V1—V2③用细线系住石块放入量筒水中 ④读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1,正确序号排列为( )A.①③④② B.④②③①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2.由于蜡块的密度比水小,在实验中常借助密度比水大的石块用“悬锤法”来测定蜡块密度,用天平测出蜡块的质量为m,再用量筒测定蜡块的体积如图所示,则蜡块的密度表达式为( )A. B. C. D.3.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科利用测得的数据绘制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与“液体的体积V”的关系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量杯质量为20gB.该液体密度为0.8g/cm3C.50cm3该液体的质量为80gD.120g 该液体的体积为100cm34.小梦参加了5月份的实验操作考试。下表中记录的是小梦与其他三位同学测出的小石块密度(注:查密度表可知,石块的密度为2.50克/厘米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考生 小梦 小满 李明 张扬小石块的密度 2.45克/厘米3 2.52克/厘米3 2.56克/厘米3 2.60克/厘米3A.四位考生的实验都失败了,因为密度表中石块的密度为2.50克/厘米3B.只有小满的数据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最接近密度表中的数据C.只有张扬的数据不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偏差最大D.只要实验操作正确,数据真实,上述数据均有效5.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矿石的质量是 。(2)因矿石的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照如图乙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 。(3)矿石密度的测量值为 ,图乙中的到的操作会引起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一样”)1.醋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调味品,全国很多地方都出产醋这种特产。各地出产的醋的密度有什么不同呢?小明为测量醋的密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醋,测出醋的体积③用天平测出量筒和醋的总质量。下面是对上述实验步骤所持的观点,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A.所测出醋的体积一定不准确,不可取B.能测出醋的密度且步骤合理C.测出醋的密度值偏大,不可取D.易使量筒从天平上倾斜而摔碎,不宜提倡2.为了方便测量液体密度,小科利用一架天平和一个失去刻度的细长量筒制作了一个密度计,将量筒置于左盘,调节天平平衡后,在量筒内倒入10g水,并使天平平衡,记录水的深度为4cm,倒出水后并擦干,不改变砝码和游码的情况下倒入另一种液体至天平再次平衡时,液体深度为5cm,回答以下问题:(1)在4cm处应标上 g/cm3;(2)另一种液体的密度是 ;(3)若要在对应的位置刻上密度值,刻度是否均匀? (填“均匀”“不均匀”或“无法确定”)(4)利用该仪器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3.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以下实验:(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至 处,调节平衡螺母,直至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 g,酱油的密度为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 (填‘偏大”或“偏小”)。(4)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了两个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②将烧杯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③将烧杯里的水倒干净再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④计算酱油的密度:= (水的密度为水)。4.学习了密度知识后,小金想测一下自己经常喝的某品牌酸奶的密度。小金取适量该液体的样品进行如下实验:(1)他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测量前未调节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他将游码置于标尺的 位置,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上;(2)天平调好后,小金将盛有适量待测液体的烧杯,放在天平的左盘,当右盘中所放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天平横梁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是 克:(3)小金将烧杯中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测量液体的体积如图所示量筒中,液体体积是 cm3,接下来小金称得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为21克,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得出待测液体的密度ρ= g/cm3;(4)当没有量筒,利用天平、小玻璃瓶(有盖)和水测酸奶密度,请补充完整相关步骤。①测出空玻璃瓶(含盖)的质量m;②瓶内装满水,盖上瓶盖,测出总质量m1;③④根据所得的数据算出酸奶的密度为 。5.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家中的器材:电子秤、刻度杯、烧杯测量牛奶的密度。实验前同学们不明白秤上的“清零”键是什么功能,在查看了说明书后了解到,不管秤上是否放有物体,只要按下“清零”键,其示数就会变成0,之后再往秤上添加物品时,电子屏上只显示所添加物品的质量。(1)第一次测量的过程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牛奶的密度为多少克/厘米?(2)经过对第一次实验的分析,实验小组进行了第二次实验,根据图乙中的测量结果,计算250毫升牛奶的质量为多少克?(3)相较于第一次实验,第二次实验的优点是: ;(4)实验小组认为,利用电子秤的“清零”键可以直接读出牛奶的质量,下面的测量步骤,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A.往烧杯中倒入牛奶,读出电子秤的示数为mB.按下电子秤的“清零”键C.将烧杯放在电子秤上6.篆刻爱好者小明收藏了一枚印章。为鉴别印章所用的石料,他用实验室器材测量印章的密度。小明按下图所示进行了实验。(1)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托盘天平进行调平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如图甲所示,这时应将横梁上的平衡嫘母向 调节(选填“左”或“右”);(2)将该金属块放在已调好的天平左盘内,测出它的质量,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该金属块的质量是 g;(3)然后将它放进正有水的量筒内,测出金属块的体积,量筒中水面先后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通过实验数据可计算出该金属块的密度为 kg/m3;(4)若不用量筒,借助天平、小烧杯和如图丙所示的溢水杯也能完成上述实验,其实验步骤如下:①称出金属块质量m0;②测出空小烧杯质量m1;③先在溢水杯中加水,直到水面恰好与溢水口相平,把小烧杯放在溢水口下方,将金属块浸没在溢水杯中;④称出溢出的水和小烧杯的总质量m2;⑤已知水的密度是ρ水,用上述方法测出金属块密度ρ金属块= (用字母表示);⑥整理器材时,同学们发现溢水杯的溢水口有少量水残留,则用此方法测出的金属块密度 (选填“>”、“<”或“=”)真实值。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科学观念: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科学思维:会分析实验结果、减小实验误差。探究实践: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用天平测质量,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态度责任: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感受科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与3.1.3内容一致)◆任务点一: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目标:学习依据密度公式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器材:托盘天平,量筒,小石块,烧杯,水,盐水,细线。过程:1. 按图 3.1-15所示的步骤进行操作,将有关数据记录在表3.1-4中,并进行有关的计算。小石块的质量m/g 水的体积V1/cm3 小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cm3 小石块的体积 V/cm3 小石块的密度 ρ /g·cm-32. 按图3.1 -16所示的步骤进行操作,将有关数据记在表3.1-5中,并进行有关计算。盐水的体积V/cm3 烧杯的质量m1/g 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g 盐水的质量 m/g 盐水的密度 ρ /g·cm-3问题讨论请设计实验,测量一个小木块的密度。步骤:(1)用天平和砝码测出木块的质量m;(2)在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所对的刻度值V1;(3)将木块放入水中,用细铁丝将其全部没入水中,记下水面所对的刻度值V2;(4)计算木块的密度:。实验反思1.实验时如果先测量石块的体积,后测量石块的质量,结果会如何变化?为什么?偏大。石块表面有水附着,使石块的质量偏大,所以密度偏大。2.按教材设计的实验步骤测出的盐水密度与真实值比较,你认为结果偏大、偏小还是一样的?为什么?偏小,量筒内有水残留,使水的质量偏小,所以密度偏小。3.实验时如果先测量盐水的质量,后测量盐水的体积,结果又会如何变化?为什么?偏大,烧杯内有水残留,使水的体积偏小,所以密度偏大。1.在用量筒测石块体积的步骤中①将适量水注入量筒中读出体积V2 ②计算石块体积为V=V1—V2③用细线系住石块放入量筒水中 ④读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1,正确序号排列为( )A.①③④② B.④②③①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答案】A【详解】根据题意知道,测量石块的体积,应用的是“排水法”。首先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数据;然后放入石块,记录数据。两次数据之差为石块的体积,所以顺序是①③④②,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由于蜡块的密度比水小,在实验中常借助密度比水大的石块用“悬锤法”来测定蜡块密度,用天平测出蜡块的质量为m,再用量筒测定蜡块的体积如图所示,则蜡块的密度表达式为( )A. B.C. D.【答案】A【详解】由图可知,测量体积时采用的是排水法,蜡块的体积等于最后两幅图中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之差,则蜡块的体积为则蜡块的密度为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3.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科利用测得的数据绘制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与“液体的体积V”的关系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量杯质量为20g B.该液体密度为0.8g/cm3C.50cm3该液体的质量为80g D.120g 该液体的体积为100cm3【答案】B【详解】A.根据图像可知,当液体的体积V=0时,总质量为40g,则烧杯的质量为40g,故A错误。BD.当液体的体积为100cm3时,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120g,则液体的质量为m液=m总-m杯=120g-40g=80g液体密度为故B正确,D错误。C.根据图像可知,当液体体积为50cm3时,液体的质量为m=×V=0.8g/cm3×50cm3=40g故C错误。故选B。4.小梦参加了5月份的实验操作考试。下表中记录的是小梦与其他三位同学测出的小石块密度(注:查密度表可知,石块的密度为2.50克/厘米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考生 小梦 小满 李明 张扬小石块的密度 2.45克/厘米3 2.52克/厘米3 2.56克/厘米3 2.60克/厘米3A.四位考生的实验都失败了,因为密度表中石块的密度为2.50克/厘米3B.只有小满的数据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最接近密度表中的数据C.只有张扬的数据不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偏差最大D.只要实验操作正确,数据真实,上述数据均有效【答案】D【详解】在实验中,只要操作正确,数据便是真实的。几个组数据的不同,是因为在测量过程中存在误差的原因。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5.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矿石的质量是 。(2)因矿石的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照如图乙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 。(3)矿石密度的测量值为 ,图乙中的到的操作会引起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一样”)【答案】 175.6g 80cm3 偏小【详解】(1)[1]如图可知矿石的质量等于砝码加游码,即m=100g+50g+20g+5g+0.6g=175.6g。(2)[2]矿石的体积等于量筒中减少的水的体积,即V=200mL-120mL=80mL=80cm3。(3)[3] 矿石的密度[4]因为当石头从水中取出会带有部分水,所以使得加入烧杯中的水的体积大于矿石的体积,进而可知计算密度会偏小。1.醋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调味品,全国很多地方都出产醋这种特产。各地出产的醋的密度有什么不同呢?小明为测量醋的密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醋,测出醋的体积③用天平测出量筒和醋的总质量。下面是对上述实验步骤所持的观点,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A.所测出醋的体积一定不准确,不可取B.能测出醋的密度且步骤合理C.测出醋的密度值偏大,不可取D.易使量筒从天平上倾斜而摔碎,不宜提倡【答案】D【详解】根据题意测量液体的密度的步骤应是:(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2)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液体,记下体积;(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4)量筒中液体的质量;(5)计算液体的密度。题中所持的观点中最合理的是D,因为量筒形状细而长,放在天平上在调节的过程中很容易倾斜而摔碎,所以不提倡把量筒放在天平上称量,一般会用小烧杯或玻璃瓶盛放液体,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为了方便测量液体密度,小科利用一架天平和一个失去刻度的细长量筒制作了一个密度计,将量筒置于左盘,调节天平平衡后,在量筒内倒入10g水,并使天平平衡,记录水的深度为4cm,倒出水后并擦干,不改变砝码和游码的情况下倒入另一种液体至天平再次平衡时,液体深度为5cm,回答以下问题:(1)在4cm处应标上 g/cm3;(2)另一种液体的密度是 ;(3)若要在对应的位置刻上密度值,刻度是否均匀? (填“均匀”“不均匀”或“无法确定”)(4)利用该仪器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答案】 1 0.8g/cm3 不均匀 见解析【详解】(1)[1]水的密度是1g/cm3,在量筒内倒入10g水,并使天平平衡,记录水的深度为4cm,因此在4cm处应标上1g/cm3。(2)[2]量筒中10g水的体积是量筒的底面积是另一种液体的体积是V液=Sh液=2.5cm2×5cm=12.5cm3液体的密度是(3)[3]若要在对应的位置刻上密度值,则密度表达式液体的密度与液体的深度不是正比例关系,所以刻度是不均匀的。(4)[4]利用该仪器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量筒容易倾倒;量筒相邻两刻度线间的距离较小,密度差别较小的液体不易区分。3.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以下实验:(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至 处,调节平衡螺母,直至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 g,酱油的密度为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 (填‘偏大”或“偏小”)。(4)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了两个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②将烧杯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③将烧杯里的水倒干净再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④计算酱油的密度:= (水的密度为水)。【答案】 标尺的零刻度线 45 偏大【详解】(1)天平使用的步骤:一放二调三测四读。使用前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时先调游码,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再调平衡螺母。(2)[1]由图甲可知,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是空烧杯的质量为17g,那么烧杯中酱油的质量是[2]从图乙可知道酱油的体积是则酱油的密度是(3)因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时,会有一些酱油成分留在烧杯中,那么测出来的体积是偏小的,根据可知,测出的酱油密度会偏大。(4)烧杯中装满水时,水的质量是这些水的体积等于烧杯的容积,则烧杯的容积是烧杯装满酱油时,酱油的质量是酱油的密度是4.学习了密度知识后,小金想测一下自己经常喝的某品牌酸奶的密度。小金取适量该液体的样品进行如下实验:(1)他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测量前未调节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他将游码置于标尺的 位置,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上;(2)天平调好后,小金将盛有适量待测液体的烧杯,放在天平的左盘,当右盘中所放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天平横梁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是 克:(3)小金将烧杯中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测量液体的体积如图所示量筒中,液体体积是 cm3,接下来小金称得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为21克,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得出待测液体的密度ρ= g/cm3;(4)当没有量筒,利用天平、小玻璃瓶(有盖)和水测酸奶密度,请补充完整相关步骤。①测出空玻璃瓶(含盖)的质量m;②瓶内装满水,盖上瓶盖,测出总质量m1;③ ④根据所得的数据算出酸奶的密度为 。【答案】 零刻度线; 81.8g; 60; 1.0; 倒干净水,再往瓶内装满酸奶,盖上盖子,用天平测出瓶和酸奶的总质量m2; 。【详解】(1)[1]使用天平时,首先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然后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位置;(2)[2]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是:m=50g+20g +10g +1.8g=81.8g,(3)[3]图中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是V=60cm3;[4]根据题意知道,倒入量筒的液体的质量是:m1=81.8g-21g=60.8g由知道,待测液体的密度是:(4)实验过程:①用天平测出小玻璃瓶(含盖)的质量m;②在瓶内装满水,盖上盖子,用天平测出瓶和水的总质量m1 ;[5]③倒干净水,再往瓶内装满酸奶,盖上盖子,用天平测出瓶和酸奶的总质量m2;[6]根据题意知道,瓶中水的质量是m水=m1 -m,瓶中酸奶的质量是m酸奶 =m2 -m,酸奶的体积是:酸奶密度的表达式:。5.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家中的器材:电子秤、刻度杯、烧杯测量牛奶的密度。实验前同学们不明白秤上的“清零”键是什么功能,在查看了说明书后了解到,不管秤上是否放有物体,只要按下“清零”键,其示数就会变成0,之后再往秤上添加物品时,电子屏上只显示所添加物品的质量。(1)第一次测量的过程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牛奶的密度为多少克/厘米?(2)经过对第一次实验的分析,实验小组进行了第二次实验,根据图乙中的测量结果,计算250毫升牛奶的质量为多少克?(3)相较于第一次实验,第二次实验的优点是: ;(4)实验小组认为,利用电子秤的“清零”键可以直接读出牛奶的质量,下面的测量步骤,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A.往烧杯中倒入牛奶,读出电子秤的示数为mB.按下电子秤的“清零”键C.将烧杯放在电子秤上【答案】 1.016克/厘米3 255克 减少了测量牛奶质量的误差 CBA【详解】(1)[1]第一次测得牛奶的质量为则第一次测得牛奶的密度为(2)[2]50毫升牛奶的质量为250毫升牛奶的质量(3)[3]第一次实验中,袋中的牛奶不可能全部倒出,致使测量的牛奶质量小于实际值;相较于第一次实验,第二次实验的优点是:减少了由于袋中的牛奶不可能全部倒出造成的测量牛奶质量的误差。(4)[4]实验时,先将烧杯放在电子秤上,进行“清零”,往烧杯中倒入牛奶,就可以直接测量出牛奶的质量,所以,正确的实验顺序为:CBA。6.篆刻爱好者小明收藏了一枚印章。为鉴别印章所用的石料,他用实验室器材测量印章的密度。小明按下图所示进行了实验。(1)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托盘天平进行调平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如图甲所示,这时应将横梁上的平衡嫘母向 调节(选填“左”或“右”);(2)将该金属块放在已调好的天平左盘内,测出它的质量,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该金属块的质量是 g;(3)然后将它放进正有水的量筒内,测出金属块的体积,量筒中水面先后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通过实验数据可计算出该金属块的密度为 kg/m3;(4)若不用量筒,借助天平、小烧杯和如图丙所示的溢水杯也能完成上述实验,其实验步骤如下:①称出金属块质量m0;②测出空小烧杯质量m1;③先在溢水杯中加水,直到水面恰好与溢水口相平,把小烧杯放在溢水口下方,将金属块浸没在溢水杯中;④称出溢出的水和小烧杯的总质量m2;⑤已知水的密度是ρ水,用上述方法测出金属块密度ρ金属块= (用字母表示);⑥整理器材时,同学们发现溢水杯的溢水口有少量水残留,则用此方法测出的金属块密度 (选填“>”、“<”或“=”)真实值。【答案】(1)右(2)176.4(3)8.82×103(4) >【详解】(1)由图甲可知,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说明天平左盘较重,应当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至天平水平平衡。(2)由图甲可知,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游码对应刻度为1.4g,金属块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与游码对应刻度之和,所以金属块的质量m=100g+50g+20g+5g+1.4g=176.4g(3)由图乙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1mL,量筒中水的体积为20mL,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为40mL,则金属块的体积V=40mL-20mL=20mL=20cm3则金属块的密度(4)[1]由于空小烧杯质量m1,溢出的水和小烧杯的总质量m2,则溢出水的体积由于金属块的体积等于金属块溢出水的体积,则金属块的密度[2]溢水杯的溢水口有少量水残留,则称量的水和小烧杯的总质量偏小,所以测量的金属块的体积偏小,由可知,测出的金属块密度比真实值大。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3.1 质量和密度(第4课时)学案(原卷版).docx 【核心素养】3.1 质量和密度(第4课时)学案(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