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年级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这是我的家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
内容 分析 《这是我的家》是统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 “幸福一家人” 的起始课。本单元旨在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家人,养成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本课通过展示 “我刚出生时”“我和妹妹” 等生活场景,以及介绍家人的角色、喜好、故事等内容,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家庭,体会家人之间的亲情和温暖,为后续课程中进一步探讨相亲相爱一家人、承担家庭责任等话题奠定基础,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课标 分析 政治认同:通过感受家人的爱,体会家庭是温暖的港湾,初步培养对家庭的热爱与归属感,进而延伸到对国家这个 “大家庭” 的朴素情感认知。
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懂得家人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家人之间的亲情,培养尊重长辈、关爱家人的良好品德。
法治观念:在认识家庭关系的过程中,渗透家庭成员间权利与义务的意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家庭中的法律关系。
健全人格: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锻炼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责任意识: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对家庭有一份责任,初步树立关心家庭、为家庭做贡献的意识。
学情 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 “家” 有着最直接的生活体验,家是他们最熟悉的地方。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对家的认识更多停留在表面,对于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家人对自己默默的付出以及家庭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价值理解不够深入。他们可能知道家里有哪些人,却不太能体会家人之间的血脉相连和深厚情感。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分享、感受等方式,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自己的家,感受家的温暖和重要性。
学习 目标 1. 学生能够清晰说出家庭成员的称谓、特点和主要信息;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知道自己与家人的血脉联系;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家庭生活中的点滴故事。
2. 通过观察图片、分享家庭照片、讲述家庭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在小组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让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和幸福,激发学生对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家庭、尊重家人的良好品德,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学习 重难点 1.教学重点:① 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家庭成员,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发现自己与家人在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②让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体会家人之间的亲情。了解家人的职业和故事,感受家人为家庭和社会所做的贡献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家庭中亲情的内涵,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将对家的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将对家人的敬佩和感恩转化为实际行动,主动承担家庭责任,传承家人的优秀品质。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刚出生的小宝宝》视频、家庭照片、相关图片等。
2. 写有家庭成员称谓的卡片。 课时二需要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2. 制作 “火眼金睛” 大挑战游戏所需的卡片或 PPT 页面。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导入新课 1. 播放精心挑选的视频《刚出生的小宝宝》,播放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宝宝的样子以及周围人的反应。
2. 视频播放结束后,以亲切的口吻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自己刚出生时是什么样的吗?家人有什么反应呢?” 同时,用鼓励的眼神看向每一位学生。 观看视频,思考并分享相关情况。 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家庭回忆,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 微笑着鼓励学生:“现在,和小组里的小伙伴说一说,你出生的时候,家里人都有哪些开心的表现。” 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在教室里巡回走动,倾听学生的分享,适时给予肯定和引导。
2. 展示一张充满温馨氛围的家庭照片,用手指着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看,照片里有谁,大家的表情是怎样的?” 鼓励学生用完整的句子描述照片中的场景。
3. 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一周岁 “抓周” 习俗:“一周岁‘抓周’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你们还记得‘抓周’抓到什么吗?” 耐心倾听学生的分享,并对学生的回忆表示感兴趣。
4. 展示制作精美的家庭关系树图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家庭关系:“家庭就像一棵大树,从这里(指着爷爷奶奶)开始,他们生出了爸爸和妈妈,然后有了我们。” 讲解完后,邀请几位同学上台,将写有家庭成员称谓的卡片贴到对应的位置,并在一旁给予指导和鼓励。
5. 组织学生进行 “连一连” 活动,在黑板上展示题目:“爸爸的哥哥叫 ,妈妈的弟弟叫 ,外公是妈妈的 ,奶奶是爸爸的 ,阿姨是妈妈的 ,爸爸是叔叔的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6. 用亲切的语气引导学生:“小朋友们,你们的家人都有哪些厉害的地方或者特点呀?大胆地和大家说一说。” 认真倾听学生的分享,及时给予表扬和回应。
7. 声情并茂地讲述 “我和妹妹” 的故事:“妹妹喜欢跟着我,咿咿呀呀叫‘哥哥’。我有了可爱的小妹妹,这真让人开心!我们有时也会有小矛盾,但我们很快就和好啦!我们有许多不一样,却总有人说我们很像。我们记得全家人的喜好。” 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和兄弟姐妹之间是怎么相处的呢?”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小组内分享,观察照片并描述 回忆 “抓周” 经历 参与贴卡片和 “连一连” 活动 分享家人特点,分享相处经历 培养表达、观察、认知等能力,感受亲情,了解传统文化,巩固知识,学会处理家庭关系。
课堂小结 1. 以温和的语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今天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知道了自己刚出生时家人的喜悦,认识了家庭关系树,还分享了家人的特点和他们对我们的爱。” 边总结边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标记重点内容。
2. 语重心长地强调:“我们的家人都很爱我们,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也要更爱他们哦,用我们的行动去关心他们、照顾他们。” 认真聆听,回顾重点内容。 梳理知识,强化对家庭和亲情的认识,培养感恩意识。
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家
1. 我刚出生时
2. 我的家人-家庭关系树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太愿意分享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在讲解家庭关系时,可以引入更多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家庭关系。同时,在引导学生表达对家人的爱这一环节,可以设计更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将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