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课件(1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甲骨文 课件(13张PPT)

资源简介

(共13张PPT)
甲骨文
一、甲骨文定义
1.定义。
2.甲骨文=商代文字?
材料:甲骨文不是唯一的商代文字材料。它是最主要的商代文字材料,但此外还有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等上面的铭文。
风格:甲骨文用一种锋利的工具契刻而成,而商代人们日常书写应是毛笔。毛笔书写的文字笔画比较丰肥,风格和甲骨文有所不同。
范围:甲骨文只涉及需要占卜的事项有关的字,所以不能认为甲骨文已经包括当时人们使用的所有的字。
一、甲骨文定义
3.是否只有商代才有甲骨文?
一九五四年在山西洪洞县坊堆首次发现有字的西周甲骨。西周甲骨文的发现,使甲骨学的研究范围扩大了。
4.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文字?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成熟的文字,在甲骨文之前可能有更早的文字。
骨刻文: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4600~3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
一、甲骨文定义
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表现在:
一、字的个数多。
二、字的结构的复杂。古人所说的“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找到实例。以象形字论,甲骨文的字也远不是原始的,表明它们经历了较长的演变过程。
三、形声字多。古代文字常由象形转化为形声,这可以说是文字发展的规律。
二、甲骨文的发现
1.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并开始大量收购,随后刘锷、孙诒让等人也开始了甲骨文以及甲骨的收购、收藏活动。 。 2. 刘锷1903年就出版了《铁云藏龟》。《铁云藏龟》是第一部将甲骨文著录成书的专著,是甲骨学的开山之作。
3. 1908年,罗振玉确定甲骨的出土地点为河南殷墟,随后与王国维考定殷墟是商朝晚期的旧都。
三、出土甲骨概况
目前已发现的商朝甲骨,大约有十余万片,所使用的文字,大概有五千字左右,己认识的约有一千五百字左右。甲骨文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商朝王室的占卜记录,也有少量的记事文字。其中涉及到商朝的宗教、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天文、气象、田猎及政权、方国情况、文化生活等。
商自盘庚迁殷至纣王,共八世十二王。
殷墟甲骨的时代,目前有明确证据判定的是武丁到帝乙的卜辞。其中武丁时的甲骨为数最多,占到甲骨总数的一半。武丁被称为殷高宗,在位长达五十九年,国力强盛,战国时还有学者称颂他是“天下之盛君”。
四、甲骨文的学术价值:
(1)考古学: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导致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甲骨的发现,在中国以及世界考古学史上都有重大意义。
(2)历史学:在甲骨文中找到了完整的商王世系,证实了历史上确有商朝的存在,证实《史记·殷本纪》记载基本可信;卜辞内容展示了商代社会风貌,为我们全面研究商朝历史提供条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古文字学:甲骨文是古文字学四大分支之一。
五、甲骨文研究
从清末刘锷的《铁云藏龟》开始发表材料,到孙诒让发表第一部研究性著作《契文举例》,以后逐渐形成一种专门学问——甲骨学,代表学者有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于省吾等。
清末刘鄂《铁云藏龟》(发表材料)→孙诒让《契文举例》(第一部研究著作)→甲骨学→王国维《古史新证》(利用甲骨文以证商史,开辟史学研究新途径)→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运用甲骨文提供的历史资料“来了解殷代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建国后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甲骨文合集》(集八十年来甲骨文出土材料之大成的巨制)。
选文:武丁卜辞·土方?
反映了当时商朝与周边民族方国的关系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卜辞比较完整的程式。 1.商世系(前16世纪——11世纪)
商始祖契:兴起于黄河中下游。帝喾次妃简狄吞食玄鸟(燕子)卵而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舜将其封于商,赐姓子氏,契有“玄王”之称。 汤一外丙一仲壬一太甲一沃丁一太庚一小甲一雍己一太戊一仲丁一外壬一河亶甲一祖乙一祖辛一沃甲一祖丁一南庚一阳甲一盘庚一小辛一小乙一武丁一祖庚一祖甲一廪辛一庚丁一武乙一太丁(文丁)一帝乙一帝辛(纣)
小链接
1.商早期频繁迁都的原因
一、“水灾”说;二、“农业需要”说;三、“去奢行俭”说;四、“王位纷争”说。
2.妇好
武丁妻,庙号“辛”,商人尊称“母辛”。现存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提及的就有200多次,可见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妇好会打仗,又掌握了祭祀与占卜的权力,可见其权力之大。
妇好墓出土武器中有一把重达9公斤的铜钺,经考证是其妇好生前所用,可见其武艺超群,力大过人。
2.甲骨的制作及使用 龟背甲、龟腹甲、牛胛骨加工修治好固定形状→正面磨光、背面则挖出圆形的钻和棱形的凿→用火烧灼这些挖好的孔→以甲骨坼裂的形状断吉凶。 3.卜辞的构成即甲骨文程式:
前辞:卜问时间,有时还有地点;
贞辞:问题本身。
占辞:得兆后,应对照占书,作出吉凶祸福的判断。
验辞:占卜后是否应验的情况记录。
署辞:修治甲骨的过程,包括甲骨来源,修治甲骨人员,以及修治后交付哪一卜人保管。一般是刻在不用于占卜的部位,如胛骨的骨臼或背面外缘,腹甲甲桥背面或尾甲正面一角,背甲顶端或背面内缘等处。
兆辞:占卜时,卜者用火烧灼已制好的钻,使甲骨坼裂成“卜”字形的裂痕,名为“兆”。兆的情况和次第,刻记在兆的旁边,我们称之为兆辞,表示次第的兆辞,也称为兆序。占卜的时日,卜者的名字,所问的问题,都刻在有关的兆的附近。
以上署辞、兆辞、前辞、贞辞、占辞、验辞,构成甲骨卜辟的整体。不过并不是每版甲骨的卜辞都能够具备这六个部分,更多的实例是比较简化的。
思考题:
1、甲骨文献的主要内容与史料价值。
2. 甲骨文的学术价值。
3、一条卜辞的完整程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