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会说话的甲骨》课件(5课时,10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校本课程《会说话的甲骨》课件(5课时,106张PPT)

资源简介

(共106张PPT)
《会说话的甲骨》
解晓东的《中国娃》:
...... ......
最爱说的话呀永远是中国话
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
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
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
...... ......
请大家按正确笔顺书写以下汉字:
象、凹、凸、万、及、乃、巨、匹、成、长、母、比、山、出、九、延、为
汉字笔顺规则表:
一.仓颉造字说:黄帝时期的左史官,官吏制度、姓氏和文字的草创者之一
二.结绳记事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之多少,随物众寡”(《易九家言》)
三.图画说(图腾崇拜):虫、鱼、鸟、兽爬过或者踩过的痕迹,亦称“鸟兽文”
汉字的起源:
汉字变化发展:汉字“七体”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汉字的构成:
一、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二、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三、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四、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第二课时
一、甲骨文里的“笔”:聿
中国人不仅很早就使用了毛笔,而且很早就为“笔”这种工具造了专用的文字:聿。
“聿:所以书也。秦谓之筆,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
“聿”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描绘了一只手拿着一支毛笔的画面。古人向来喜欢以三代多,所以,这支毛笔只有三根毛。但这并不严格,有时候人们会多加几根毛,比如五根毛。到了战国以后,人们就把其中的两根毛合写成了一个短横,再后来,人们把外面的两根毛也合写成了一横,就成了今天“聿”字的写法。
二、拿笔处理公务的人:尹
厉害了会写字的古人!
字形由一只手(即又,后变为彐形)和一根棍棒形的东西组成。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尹,治也。从又、丿,握事者也。”
意思是说,“尹”字由又和丿组成,表示治理、处理的意思,丿就是要处理的事情。实际上那一个丿是由丨变化而来的,是一支笔。所以“尹”字描述的就是一只手拿着一支笔,表示正在处理事务的人,就是古代的官员。
因为古代教育不发达,可不是人人都能拿笔写字的,能拿笔写字是官员区别于其他人的典型特征,所以人们称官为尹。如“京兆尹”、“河南尹”。甚至到了《红楼梦》的时代,人们还习惯上称地方政权的正职官员为尹,如贾雨村就当过“京兆府尹”。
三、用笔写字:书
《说文》说:“书,箸也。从聿,者声。”这里的“箸”今天写作“著”,指写著作的过程或者著作本身。“从聿,者声”表明“书”字是一个形声字。
“聿”就是笔,是一支正在书写的笔,所以“书”的本义为“写”。“者声”,汉字中有好多以“者”作构成部分的,如“都(都城之都)”、“著”、“箸”、“诸”、“猪”、“煮”、“署”等等,它们的韵母全都读u,可见,“者”字在古代不读zhe,而读zhu。所以,“者”可以作为“书”字的韵母。而金文“书”字的下方正是一个古文字“者”,所以才有了许慎的解说。
四、用笔绘图:画
这是甲骨文“画”字,与甲骨文同时期的商代金文“画”字,形体与之相似,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只手拿着一支笔,下面两条弯曲而交叉的对称线条是笔留下的痕迹,表示用笔描摹出来的图画,也就是画。这是“画”字的本义,即名词“图画”。当然,描摹图画的动作和过程也可以称之为“画”,这是“画”字的第一层引申义,即动词“绘画”、“作图”。所以,我们今天常说的“画画”一词就很好地使用了“画”字的这两个义项。
五、清洗毛笔:盡(尽)
“尽”的繁体字“盡”由三部分组成,而前两个部分,正由“聿”字变化而来。
甲骨文“尽”字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左上方是一只手,手中拿的是一个刷子,下面是一件类似簋、盘、豆一类带有底座的器皿(当然后来的锅碗瓢盆均可统称为“皿”)。描绘的是一个人拿着刷子洗刷餐具的场面。餐具都洗了,说明其中的食物吃完了。所以,“尽”字的本义就是器物中的东西没有了、用完了。后引申为事情结束的状态或行为,比如:路的终点为“尽头”,自已结束自己的生命为“自尽”,和敌人搏斗到一起死亡称为“同归于尽”。又引申为动词,努力使事物变得完这美称为“尽善尽美”。用完全部力量和办法,竭力达到某一个目标称为“尽心尽力”,等等。
六、共同遵守的成文准则:律
“律”是一个形声字,右边是甲骨文“聿”字,表音。左边是甲骨文“行”字的左半部,有时还会加上一个“止”(就是一只脚),表义。表什么义呢?表示“遵从”、“和……保持一致”的意思。
甲骨文“行”字像一个十字路口的形状,表示道路,后来演变为“彳”;如果再加上一个“止”,就表示在道路上行走,后演变为“辶”。可见“彳”和“辶”是一对同源部首,它们表示的意义都与道路、行走有关(辶部的字很容易理解,如送、还、速、邀等等,都与行走有关。彳部的字也是这样,如徐(慢慢行走)、往、征、徒、徙、彷徨、徘徊等等等等,也都与行走有关)。因此,“彳”和“辶”可以表示“遵从”、“和……保持一致”。
七、树立标识:建
“建”由“聿(手拿笔)”和“廴(街道,与彳、辶相同)”组成。实际上,“建”字的来历还得从中国古代“封邦建国”的“封建”一词说起。“封建”一词是一个并列词,“封”和“建”的字义应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
甲骨文“封”字像一棵树的根部被封上了一个小土堆的样子,金文“封”字则又加了一只手,像一只手拿着一棵树向土中种植的样子。这一形象反映了人们划分田地边界时常用的方法,即在自己的田地周围种上树作为标记。那么“建”的本义也应与此有关。
八、从日出到日落:晝(昼)
许慎:“晝,日之出入,与夜为界。从畫省,从日。”这是以小篆和战国古文为依据得出的结论,意思是说:“晝”字指从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也就是我们说的白天。字形由“畫”字省简而来,与“畫”的不同之处在于下方不是“田”,而是“日”。
“晝”字从日,这很好理解,但为什么非要从“畫”省?有人认为“畫”表示界限,言外之意就是有太阳的时间段称为昼。还有一种可能的思考方向:“晝”字从“畫”,可能与“畫”字的古文字形从有一定的关系。即“周”,既有轮回、循环之义,又与“晝”字音同,“晝”字从“畫”省的说法可能就从此而来(只是推测)。
象形字,上半部是‘田’,下半部是网,用来捕猎野兽。现在引伸为完了、结束。
甲骨文、金文和小篆 : 字中的‘网’和‘贝’为形符。整个字表示用网取贝的意思。贝是古代的货币,可以用来换取货物。本义是拿钱换取货物的行为,与卖的意思相反。
小篆 : 没有‘糸’旁,从‘罔’。
《说文》或体 : ‘糸’旁放在‘罔’内。
小篆 : 字形是一张网捉住了‘隹’(鸟),后来加上了‘糸’旁,表示网是丝织成的。本义是‘捕鸟的网’。引伸为‘轻软的丝织品’。
第三讲
说文解字注:
(喜) 樂也。樂者、五聲八音緫名。樂記曰。樂者、樂也。古音樂與喜樂無二字。亦無二音。从壴。从口。壴象陳樂立而上見。从口者、下曰喜也。聞樂則。故从壴从口會意。虛里切。一部。凡喜之屬皆从喜。
“彭”字是一个象声词,表示鼓音。引申为“水流的急湍”,如《汉书·司马相如传》:“汹涌澎湃。”“彭彭”也可引申为“强壮有力”,如《诗经·大雅·蒸民》:“四牡~”,也可引申为“盛多”的意思,如《诗经·齐风·载驰》:“行人彭彭。”
鼓:本意是战鼓,后来也作为“乐器”的词义用,后来又从名词引申为动词,当“弹奏”讲。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舟”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舟”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船有关,如……
服:本义降服。右边上部是一只手,就表示用手按住一个人的头部令其服从。金文中加了一条船。好像令这个屈服之人上船之意。到了楷书,将“舟”误变为“月”。由“降服”引申为“服从”,有引申为“服事”,即为他人奔走效劳,悉心侍候。
前:本意是前进,上面是( ),下面是( )不用走路却能进,这叫做“前”。表示双脚站在船上不动。引申为“前后”的前。
受,相互交托。本义:接受;承受
宅:形声字。甲骨文就像一座房子,中间部分,为乇(zhè)字的初文,表声。本义:住所
向:本意专指向北的窗户。引申为“方向”或“朝向”的意思。
守:会意字。本义为“防守”,后又引申为“守候”如“守株待兔”。 那“守拙”什么意思?
安:房中坐着一位面朝左的少女,把房门一关,真是既平安又舒适。本义“平安”,如《荀子·王霸》:“国安则无忧民”。后引申为“习惯于”。
宗:会意字。外部是房舍,其内有祭祖的灵石,表示宗庙。《说文》:“宗,尊祖庙也。”如《诗经》:“既燕(宴)于宗。”又可引申为“祖宗”、“宗族”。上古以宗为本,所以“宗”也能当做“本”、“主旨”讲,如《老子》:“言有宗。”
官:会意字。屋内挂弓,弓在古代均为镇压之权的标志,表示权威所在,本义是“官府”,引申为“官位”、“官职”、“官吏”。【两汉以前,“官”和“吏”是不同的,“官”一般是行政机关或职务;“吏”专指“官吏”。汉朝以后,“官”多指一般的官员,“吏”指低等级的官员。】
审:会意字。金文“在屋中行审”之意。“番”为野兽足迹之形,古人根据野兽的足迹而辨别之,故有“审察”之意。本义为“审察”、“细究”,审察就应该详尽细密。引申为“周密”、“慎重”。审察要有结果,所以“审”又引申为“果真”、“确实”。如《汉书·王商传》:“审有内乱杀人。”
宰:会意字。“辛”字本为平头刀之形,也就是说在屋内以刀操劳为“宰”。《说文》:“辠(zuì)人在屋下執事者。”本义是“奴隶”。后来奴隶头也称“宰”,又引申为帮助国君管理朝政的即为“宰相”。要操劳家务,古代免不了就要杀猪宰羊,所以“宰”有“杀”的意义。
宿:会意字。屋内有一条席子,席子上面躺着一个人。《说文》:“止也。”停下来住宿,本义“住宿”,又引申为“夜”,“夜”本身就包含了过去的意思,所以“宿”字又可以引申为“素来就有”的意思,如“宿愿”、“宿志”。
寇:会意字。外面是一个大房子,左边是一个站着的人,右边是一只手举着有杈的棍子打人,关门行凶不是好人,为“寇”。本义:“盗匪”,又引申为入侵者。
寒:本义“寒冷”。字形采用“宀、人、茻、仌”会意,表示用草褥垫盖,字形下部有“仌”表示天气冷水结冰。寒能使人发抖,忧惧也能使人发抖,故引申为“害怕”。如《战国策·秦策四》:“梁氏寒心。”逢贫必寒,也可称“贫寒”。“寒玉”也指美玉。
娥娥红粉扑,纤纤出素手。
你还记得吗?
尤:指事字。一只手上长了一个肉瘤,即“疣”,“尤”为其初文。《说文》:“尤,异也。”本义“不正常的”“奇异”。因为肉瘤是多余的所以引申为“过错”,如《诗经·小雅·四月》:“莫知其尤。”。又可以引申为“指责”,《报任安书》:“动而见尤。”
解人之困,丞人之急。
丞: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像两只手,下面像人掉在陷阱里,合起来表示救人于陷阱之中。( zhěng)本义:拯救。引申为“辅助”。
执:会意字。左边类似手铐一类的刑具,右边是一个跪着的人,双手被拷住。《说文》:“执,捕罪人也。”本义是“拘捕”、“捉拿”。由“捉拿”又引申为“握”,如《荀子·哀公》:“上车执辔。”由“握”引申为“主持”、“主管”,如“执政”就是掌握政权的人。
猜一猜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报:会意字。甲骨文的责编是一种刑具,中间跪着一个人,人后面有一只大手,表示押解一名罪人。《说文》:“报,当罪人也。”本义是“判决罪人”。又引申为:“报告”,如《史记·蒙田列传》:“使者还报。”又引申为“报答”。注意,在古代“报复”就是“报答”的意思。
卑:会意字。上面是椭圆形的酒器之形,下部为一只手,表示奉酒之意。《说文》:“卑,贱也,执事也。”本义为“手执酒器”,因执酒器为尊者酌酒的人为地下之人,引申为“卑”。由地位卑微又引申为地势“低”。
第四课时
‘又’像人右手的形状。本义为右手。现作副词,表示要重复动作,相当于‘再’字。
‘及’字像一只手捉一个在前面的人,表示追上了的意思。
‘友’字以两‘又’(手)为形符,表示两手合作。
‘双’字像用手捉住一只鸟为一只,捉住两只鸟为一双。本义是‘一对’,引伸为‘偶数’。
‘反’字中的‘又’(手)为形符,‘’为声符。本义是覆转手掌的意思。
‘支’是‘枝’的初文。字的上部是竹枝的简省形,下部是手。本义是从竹杆摘下的枝条。
三者字形相近,原是一只手拿一把石斧的形状,表示从事劳动的男人。
刍,本义:采集饲养牲口的嫩草。注意:古书中,凡是由“刍”组成的词,基本上与草有关。“刍言”草野之人的浅见,“刍议”见解很粗糙浅薄。
“史”字像手持物之形,有学者认为所持的物件是捕猎工具,代表捕猎这事;也有学者认为是占卜的器具,表示进行占卜的史官。在古代,‘史’、‘事’、‘使’是同一个字。
‘右’的初文是‘又’,‘又’像人右手的形状。在‘又’旁增益‘口’部件以与‘又’作区分。
“皮”字像手拿铲子,刮剥兽皮的样子。
“争”字像两手相叠一起。
叔,拾也。——《说文》。汝南名收芋为叔。
九月叔苴,采荼薪樗。——《诗·豳风·七月》
“受'字中上下部分是手的象形,中间是器具,整个字表示一手授予东西到另一手中,另一手接受的意思。
“力”字像古代耕田用的犁,上部是木制的犁把,下部就是耕田用的铁制犁头,古代称这种农具为耒耜,所以‘力’就是犁的象形字。由于耕田须要用力,所以借为‘力气’的‘力’。
“协”字的上部是三个‘力’部件,‘力’本像古代耕田用的犁,因此三力就表示会合力量的意思。
‘助’是形声字,‘力’为形符,助人必须用力,故从‘力’;‘且’是声符。
‘劲’是形声字,‘力’为形符,‘巠’为声符。
“男”字的上部代表田地,下部像农具耒的形状。‘男’指从事田地劳动的男子,又指丈夫。
‘勇’是形声字,‘力’是形符,‘甬’是声符。
“刀”字像一把有柄的刀。“刀布”一种钱币
在一把有柄刀的刀刃地方加一点,指出这里是刀口最锋利的地方。
字形有所变化,像刀的形状,刀上有小点,像杀牲时流在刀上的血液,或者物屑等,这些往往是无用之物,所以本义当“无用”讲。
“刑”字由‘井’和‘刀’两部分组成,表示刑罚的意思。
‘鼎’和‘刀’为字中的形符,表示用刀刻在鼎上的文字是定下来的法则。
‘创’的金文是一个指事字,在刀刃处有两个指事符号,有学者认为是两条伤痕或者两滴血,表示创伤的意思。也有学者认为两个指事符号指示刀刃,表示该把刀是双刃刀。
第五课时
轻松一下
甲骨文连连看
1、五组(两人一组)同学玩游戏,用时2分钟
2、一人玩连连看,一人记下你认识的甲骨文和它的简体字形式,一个组一分,若是最后通关也有相应加分(如游戏时间到,过了第一关死在第二关可以加2分,过了第二关死在第三关可以加3分,一直在第一关不加分,重玩不加分)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甲骨文
小篆
《说文》:“尽,器中空也。”本义是“完”或者“没有了”,又引申为“全部”。
甲骨文
小篆
《说文》:“血,祭所荐牲血也。”
凡有血气,皆有争心。
甲骨文
小篆
“益”的本义就是“水漫出来”的意思。如《吕氏春秋》:“澭水暴益”。又引申为富裕,富足,如《吕氏春秋》中“其家必益”,又引申为“增加”如《韩非子》中“五年而秦不益一尺之地”,从增加的东西又引申为“利益、好处”、“更加”
金文
甲骨文
小篆
“监”本意“照镜子”,《尚书》:“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明镜可以照见自己的形象,引申为“借鉴”。又有“自上而下”的意义,又引申为“监视”、“监督”
金文
甲骨文
小篆
“盥”的本义就是“洗手”的意思。
金文
甲骨文
小篆
《说文》:“蛊,腹中虫也。”,本义为“陈谷中所生之虫”,由此引申为“腹中之虫”。也正是害人的毒虫。有“蛊惑”、“诱惑”的意思。
甲骨文
小篆
《说文》:“盗,私利物也。”,本义为“极欲”,由此引申为“盗窃”、“强盗”。
甲骨文
小篆
《说文》:“盟,周礼曰:‘国有疑则盟’”,本义为“结盟”,《礼记》孔颖达疏:“盟者,杀牲歃血”,誓子神也。盟之为法,先凿地为方坎,杀牲于坎上,割牲左耳,盛以珠盘,又取血盛于玉敦,用血为盟书,成,则歃血而读书。”
金文
甲骨文
小篆
“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上古以人为大,又引申为“尊敬”的意思。
金文
甲骨文
小篆
《说文》:“天,颠也。”本义“头”或者“头顶”,在头上刺字也称“天”,《周易》:“其人天且劓”。
天庭。
人的至高无上部分为“天”,引申为自然界的至高无上为“天”。
金文
甲骨文
小篆
金文
以簪束发,人已长成。
本义为成年男子。
甲骨文
小篆
金文
《说文》:“夭,屈也。”引申为“折”,“短命”可以称为“夭折”。(事和人)古代的“夭折”一般不是指人为的,后来引申为“人为的摧折”,《管子·禁藏》:“毋伐木,毋夭英。”
刚刚出生的禽兽叫“夭”(ǎo)
甲骨文
小篆
金文
“去”本义为“离开”。引申为“相距”。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交”本义为“交叉”或“交错”。引申为“交流”。《盐铁论》:“交庶物而便百姓。”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指事字。“亦”指的是腋下,后来被假借为虚词用,表示“也”的意思。
甲骨文
小篆
“夹”本义是“在左右辅佐”,如《左传》:“昔周公太公……夹辅成王。”引申为从“左右进攻”,如“夹攻、夹击”。又引申为里外两层,如“夹衣、夹被”。
金文
小篆
“奔”的本意就是“跑”,引申为“战败逃跑”,又引申为“私奔”。
金文
小篆
甲骨文
树顶上站一个人,表示乘于其上。乘,本义“驾”。又引申为“登”或“升”。因为“登”有“凌”,所以又引申为“欺凌”,如“三国必起而乘我”。
也可做量词,“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乘矢”、“乘壶”
金文
小篆
甲骨文
“奚”本义就是“奴隶”,如《周礼·天官·冢宰》:“奚三百人。”引申为“奴仆”,如“小奚奴”。
后来被假借为疑问代词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