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3张PPT)目录甲骨文发展历史甲骨文例举详说甲骨文与中国文化甲骨文发展历史甲骨文于1899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学者王懿荣所识别,盛行于殷商时期,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和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中国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看见上面刻着字,就觉得很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为啥甲骨文叫甲骨文啊?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甲骨文例举甲骨文“天”字或写作“ ” ,像人之正立形,上突出其头部。或写作“ ”,从二(上)从大。大亦人也,人之上即颠。故《说文》曰:“天,颠也。”卜辞云“庚辰王弗疾朕天”,即用天之本义,“疾天”即指头部之疾病。亲?米?舜?禾?采?甲骨文“帝”字异构很多,王国维、郭沫若谓“帝”乃“蒂”之初文,象花萼。叶像束薪积柴形,用于祭天,相当后来的体字。由此派生出天帝、帝王义。甲骨文“祝”字从“示”从“兄”,亦是神主。象人跪于神主之前有所祷告之形,字或省示。《说文》:“祝,祭主赞词者。”甲骨文“示”字写作“ ”等字形。祝甲骨文“每”字,从“女”或从“母”,义同。其上部之↓或↑,象发饰之形。甲骨文女作“ ” 母作“ ” ,中增两点表示乳房,已字之女为母也。女与母在卜辞中有时通用无别。每字在卜辞中用为悔、晦。字象以斤断木之形,即“折”字。斤,古人用以砍斫木头的横刃斧子。《说文》:“折,断也,从斤断 。”许说不确,断 不用斧斤,割鸡鄢用牛刀.甲骨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许多情况,丰富和证实了古代文献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甲骨文中有许多反映当时社会阶级关系的内容,例如,从成汤(卜辞中称大乙、唐、成)到第二十九个商王文丁(卜辞中称文武丁)的庙号和帝系,绝大多数都能在卜辞中见到,这反映了商代统治者对宗法传承的重视。中国的城市产生很早,甲骨文中有“邑”、“鄙”二字,邑即城市, 是郊野。甲骨文与中国文化于商代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所以商王朝十分重视气象的变化。甲骨文中“雨”字非常多,有大雨、小雨、细雨、多雨、雨少、雨疾、猛雨等词,来形容雨量和种类。从甲骨文中看,商代已有比较先进的历法,当时的人们已经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又用闰月的办法把一年的时间调整到365天多一点,四季的变化在其中 。甲骨文的发现,又纠正、丰富了文献记载,使我们对古代文明的研究建立在更加可靠的基础上。总之,无论就文字发展本身来看,还是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来看,甲骨文都堪称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