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15 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新课程标准要求:1.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形成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2.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3.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4.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5.了解推理的类型;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6.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个基本规律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思维的共同特征,明确思维的方式。正确认识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明确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明确“逻辑”含义及不同用法,科学看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具体材料示例,掌握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要求,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形成科学的思维。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创新。自觉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领会学习科学思维对培育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助推中学生争做时代新人的意义。 理解概念的含义与特征,正确运用概念,搜集经典概念,分析其内涵和外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扬科学精神,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知道定义的含义、结构和方法、规则,正确认识划分的含义,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的不同类型的特点,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意识,发;理解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的含义、结构、种类。通过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提高思维能力;正确理解复合判断,通过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提高思维能力;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判断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理解推理的含义、种类、结构。培养学习演绎推理的兴趣,明确推理的重要性,提高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精神;了解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直言三段论推理。培养学生学习简单判断演绎推理的方法和兴趣,提高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精神。正确理解三种推理的含义和规则。培养学生学习复合判断演绎推理的方法和兴趣,提高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精神。运用实际事例比较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归纳推理的认识和认同;通过实际运用因果联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科学精神。理解类比推理的种类、应用和作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类比推理,树立科学态度。公共参与:了解思维的基本知识,初步走入思维世界。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领会学习科学思维对提升中学生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意义。遵循规则,正确进行下定义、进行划分。明确划分规则。遵循规则,正确运用概念,发扬科学精神,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根据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自觉进行正确判断;根据准确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形成正确的性质判断;理解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明确运用选言判断注意的问题,正确进行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正确进行换质换位推理,练熟直言三段论推理,合理进行演绎推理。明确运用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和假言推理的意义,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循推理规则,正确地运用三种推理方法。正确运用归纳推理,掌握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科学探求事物因果联系。依据类比推理,进行类比试验,用理论指导实践考点分析:知识构建一、单选题1.(2023·天津·统考高考真题)“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为避免与观棋人犯相同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A.不能违背排中律,持“两不可”的态度B.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C.应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D.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2.(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校运会跳高决赛中,1号、5号两位选手激烈竞逐,吸引了全场师生的目光。甲说:“5号肯定能打破学校跳高纪录。”乙说:“如果1号能破学校纪录,那么5号也能破纪录。”丙说:“我看好1号,但不觉得5号能破纪录。”丁说:“我觉得他俩都能破纪录。”结果证明,只有一人预测错误。由此推断( )A.只有1号选手打破纪录 B.两位选手都没打破纪录C.只有5号选手打破纪录 D.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3.(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近日,6岁萌娃因熟背《滕王阁序》获免票游滕王阁的新闻登上了热榜。有人认为,6岁儿童熟诵《滕王阁序》很大程度上是机械背诵,而机械背诵不利于好奇心与想象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假设以下陈述为真,对上文观点反驳最有力的是( )A.以前曾有4岁的萌娃背《滕王阁序》赢得免票而上热榜的事件B.小孩子爱背就背,不爱背就不背,只要不是强迫,就没必要较真C.儿童本来就应该免费游览,而不是等他们熟背《滕王阁序》才免票D.背通有一定难度的古诗文,可以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激发其好奇心4.(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某校举办教职工健康长跑比赛,分男女两组记名次。赛后,赵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钱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第三。”孙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最后。”李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四位老师所言属实,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 )A.李、钱、赵、孙 B.钱、李、赵、孙C.李、赵、钱、孙 D.李、钱、孙、赵5.(2024·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如果寒潮到来,气温就会明显下降。”由此可推出( )A.气温明显下降,那么寒潮到来B.气温没明显下降,那么寒潮没到来C.要么寒潮到来,要么气温明显下降D.除非寒潮到来,否则气温不会明显下降6.(2023·天津·统考高考真题)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新能源汽车”( )A.是“汽车”的种概念B.反映了汽车的本质属性C.与“汽车”相比,其外延大D.与“汽车”的外延不相容7.(2023·河北·统考高考真题)国王给阿凡提出了三道难题,还说如果答错了就会杀了他。国王: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阿凡提:有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颗。国王:大地的中心在哪里 阿凡提:在我这毛驴右前蹄踩着的地方。国王:你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吗 阿凡提:比您只早一天。结合材料,下列属于判断的是( )①国王给阿凡提出了三道难题②天上有多少颗星星③如果国王不杀阿凡提,那么阿凡提没答错④大地的中心在阿凡提毛驴右前蹄踩着的地方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23·河北·统考高考真题)北宋哲学家邵雍与其子在院里乘凉,忽见一人从院墙上探出身来环视一圈后缩了回去。儿子说,此人是贼。邵雍却说,如果他是贼,一看见咱俩就会马上缩回去,但他环视一圈后才缩回去,说明他在找东西,并且这个东西目标大,不需要进院查看,再看装扮,可以推测他是一个农民,在找牛。儿子出门询问,果真如此。下列属于演绎推理的是( )①曾有个贼在院墙上观察情况,此人在院墙上观察情况,故此人是贼②贼看到院里有人都会马上缩回去,此人没有马上缩回去,故此人不是贼③找目标大的东西不用进院查看,此人找牛,故此人不用进院查看④曾有个农民来邵家找牛,此人是农民,故此人来找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主观题9.(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古遗址是认识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做好保护利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建设古遗址公园是较好的选项。在某古遗址公园建设讨论会上,围绕保护利用中村民是否应该搬迁的问题,与会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甲方:建设古遗址公园可将村民及其房屋纳入规划设计,村民房屋适当改造后可作 为基础设施并提供必要服务,村民也可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实现村民及其房屋与古遗址公园的融合共生,村民不必搬迁。乙方:一处古遗址就是这个地区物质文化历史的数据库,是中华文明基因库的重要 组成部分。只要村民留在公园里,就容易造成遗址被破坏,对当地村民进行搬迁,该处古遗址将得到很好保护。(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甲方不赞成搬迁的理由。(2)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乙方推理的逻辑谬误。考向一:科学思维核心考点:正确把握思维含义 指认识的 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特征 、 、形态 方向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 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 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基本形态)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突破提升: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区别 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 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 、事物的 、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 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 、 、 和事物自身 ,形式 包括 、 和 三种形式。 包括 、 和 三种形式。阶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 联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2、思维的特征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能动性关键词 见…而知…;通过…推断出…;计划;预测;揭示出;推断出 共同之处是…;整体上看…;共性在于…;总结出 抽象;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区别 含义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 ,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指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 ,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思维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不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或能动的; 、 有目的地对认识对象的属性进行抽象重组,得出既有认识对象的痕迹,又不同于认识对象的主观映像。作用 ①凭经验能认识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属性。②凭经验能认识根本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属性。③能在对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蔓延式无止境的扩展。 ①概括是形成概念的前提。同类事物总结共性;同类现象中总结本质的规律性内在联系。②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迁移的程度、广度和深度。③概括是一切科研的出发点。联系 ①思维的概括性是间接性的前提;②间接性和概括性中都体现有能动性。3、思维形态的分类4、思维的基本形态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区别 含义 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词语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抽象思维 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基本单元 概念 感性形象思维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等 在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主要特征 概念性、推导性、严谨性 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联系 ①是根据思维加工所使用的基本单元而区分的两种不同思维形态②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都来源于实践。③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依赖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有待于上升到抽象思维4、“逻辑”的多种含义主要含义 范围 举例 联系规律 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要把握科学研究的逻辑”“这是生活的逻辑” ①逻辑学是以逻辑规律与规则为首要研究对象的,同时逻辑学也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的方法,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②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逻辑规律与规则(思维规律)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说话写文章要合乎逻辑”“说的不合逻辑”“根据材料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要遵守逻辑规律与规则)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霸权主义逻辑”“强盗逻辑”“诡辩家逻辑”(违背了逻辑规律与规则)逻辑学或逻辑知识 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学 “学一点逻辑是有好处的”“逻辑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拓展提升:比较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区别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 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特征。 承认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事物固有的矛盾二重性的判断,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联系 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6、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无矛盾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两可)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拓展提升:比较矛盾律与排中律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区别 含义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求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错误不同 “自相矛盾”(“两可”) “两不可”作用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突破提升:区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三大逻辑基本规律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同一律从正面说:思想与自身保持同一性;矛盾律从反面说:一个思想和它的否定不能同真:排中律从另一个侧面说: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①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②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③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科学思维的含义科学思维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8、科学思维的特征(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①是如实的反映:客观性是指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②离不开客观事物:离开了客观事物,不可能有任何思维,歪曲了客观事物,不可能有正确的思维。③是正确的反映:科学思维不是赋予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它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④客观性的表现:客观性表现在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①预见性的含义:预见性是指科学思维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②预见性的手段:在于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③预见性的表现:表现为合乎逻辑的推断,预想尚未被人们发现的事物。(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①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②对越是复杂事物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③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4)科学思维还具有量化性、普适性科学思维的客观性、量化性、可检验性、预见性和普适性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离开客观性就不会有量化性和普适性:正是因为有预见性,才有可检验性。9、培养和提高科学思维能力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继承人类优秀思想成果,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②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努力把握并遵循客观规律。③遵循思维规律和规则。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正确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勇于并善于创新。突破提升:科学思维三大特征之间的关系(1)科学思维的客观性、预见性、可检验性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2)离开客观性,就不会有预见性;正因为有预见性,才有可检验性。(3)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的思维能够更加自觉地走向科学的思维。考向二:逻辑思维核心考点:1、概念的含义: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突破提升:比较概念与属性、概念与语词项目 概念与属性 概念与语词关系 ①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②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③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①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②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③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结论 把握概念,就是把握其本质属性 对概念和语词进行区分,避免概念的混淆2、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项目 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含义 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作用 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一个概念究竟在指“谁”。反映事物“量”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关系 内涵与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越深,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多,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越少,外延越窄;概念的内涵越浅,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少,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就越多,外延就越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是一种相反的关系3、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项目 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含义 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部分 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类别 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 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阐释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 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被另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 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1)相容关系(2)不相容关系突破提升:外延应坚持的逻辑规则下定义应遵循的规则 违反这一规则的错误 举例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 “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划分标准不一” 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和介词;邮件有电子邮件、平寄邮件、国际邮件几大类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越级划分” 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明确概念的方法规则 错误明确内涵的方法 定义法 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④定义不能用比喻 ①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②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③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④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明确外延的方法 划分法 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①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②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③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5、正确运用判断要求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性质判断 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与“量”都准确无误。关系判断 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部分组成。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联言判断 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选言判断 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 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假言判断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假言判断突破提升:复合判断的类型及真假突破提升:判断的构成与规则简单判断表示 性质判断 主项 不能缺少,避免主谓项配合不当谓项量项 要准确使用量项和联项联项关系判断 关系者项 表示关系承担者关系项 表示关系者之间的关系量项 表示关系者项范围复合判断联言判断联言支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联结词 “并且”“既......又.....” “不但....而且....”“虽然.....但是.....”选言判断 选言支 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联结词 相容:“或者....或者.....”. 不相容:“要么...要么.....”假言判断 前件 包含前件和后件,后件依赖前件面成立后件联结词 充分条件: .如果..那么... ;必要条件:“只有....才......”;充要条件: .......当且仅.....”突破提升:六种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情况6、掌握演绎推理方法规则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性质判断换质换位推理 换质推理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②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③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换位推理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即前提判断不管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换位后保持不变。②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①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三段论推理 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联言推理 从联言判断与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所有的联言支都是真的,联言判断就是真的;从联言判断与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一个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联言支就都是真的。选言推理 在进行相容的选推理时,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部分选言支,结论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在进行不相容的选推理时,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部分选言支。假言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就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能否定前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就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前件真后件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 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突破提升: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结构突破提升: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结构突破提升: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结构突破提升:假言推理的正确推理结构7、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 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 必然推理归纳推理 从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的结论 完全归纳推理是必然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类比推理 从一般一般或从个别到个别 或然推理突破提升: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要求要求归纳推理 ①完全归纳推理: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②不完全归纳推理: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类比推理 ①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高。②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③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前提中出现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就不能推出结论。突破提升: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项目 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区别 考察对象的范围 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 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结论与前提关系 没有超出前提断定的范围 超出了前提断定的范围结论的可靠性 只要前提为真,推理结构正确,完全归纳推理必然推出真结论,是必然推理。 或然推理,即便前提都为真,结论也未必真联系 都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前提的一般性程度较小,结论的一般性程度较大突破提升: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区别 思维进程 从个别到一般 从一般到个别结论所断定 除了完全归纳推理,结论都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 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程度 除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外,前提和结论间的联系都是或然的,也就是说,前提真实,推理形式也正确,但不一定必然推出真实的结论 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前提真实,推理形式正确,结论就必然是真的联系 ①演绎推理如果要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演绎推理未必都要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则通常要依赖归纳推理来提供一般性知识。②归纳推理离不开演绎推理。其一,为了提高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对归纳推理的个别性前提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因果性、必然性,这就要用到演绎推理。其二,归纳推理依靠演绎推理来验证自己的结论。突破提升:类比与比较、比喻的区别类比 比较 比喻区别 基础 是在比较的基础上 在比较的基础上性质 它是一种推理。 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 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 得出新知识。 认识两类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联系 类比和比喻都以比较为基础。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单选题1.(2023·重庆·统考高考真题)明代思想家顾宪成在东林书院留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关心”。该对联( )A.以直言判断形式描述当时复杂的学习环境B.以选言判断形式呼吁要认真读书学习知识C.以假言判断形式揭示了读书爱国的条件关系D.以联言判断形式的倡导将读书与爱国相结合2.(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在一次海南黎族传统村落的研学活动中,同学们齐心协力穿过雨林险境,学习传统黎锦技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活动结束时,大家意犹未尽、感叹时光短暂。小谢同学用以下语句表达对本次活动的感悟,其中属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推出的是( )A.人心齐,泰山移 B.一分耕耘一分收获C.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D.一寸光阴一寸金3.(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科学家发现喜马拉雅山脉地层有大量水生生物化石,断定喜马拉雅山脉地层曾是古海洋地区。以上表述含有一个三段论推理,下列选项中属于其“大项\小项\中项”的正确组合是( )①水生生物②水生生物化石③古海洋地区④喜马拉雅山脉地层A.①③④ B.③④① C.③④② D.④③②4.(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小海计划海南两日游。爸爸建议,如果不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就不去东坡书院;妈妈建议,如果不去东坡书院,就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朋友建议,要么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要么去东坡书院。下列能同时满足三方建议的选项是( )A.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和东坡书院都去 B.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不去东坡书院C.去东坡书院,不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D.既不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也不去东坡书院5.(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在学习了明确概念的方法后,小风运用划分的方法列举了以下四个例子,其中正确的是( )A.邮件分为电子邮件和非电子邮件 B.桌子分为圆桌、书桌、木桌C.农田里有黄瓜、茄子和粮食作物 D.班干部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6.(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春天的微风中飘散的不仅仅有花粉,一些植物病毒也可以借着花粉在花与花之间传播。某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在农业区采集的花朵携带着100多种不同病毒的基因组片段,而来自人类活动较少的草原上的花朵仅携带12种病毒。该团队认为,如果一块农田的植物物种趋于同质化,就可能使更多的病毒寄居在这里。得出这一结论是运用了( )A.求同法 B.求异法 C.类比推理 D.演绎推理7.(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欲望和意愿是人与人工智能(AI)的最大差异,AI可以写诗画画,但只有在接受人的指令后才会执行这些艺术活动,其自身并不具备做这些的冲动与意愿。AI是艺术作品,而非艺术家。如果以上陈述为真,能合乎逻辑地推出( )①有些会写诗画画的不是艺术家②只有艺术家才有写诗画画的冲动与意愿③离开人的指令,AI将一事无成④有些艺术作品可以创作新的艺术作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雾凇俗称树挂,玉树琼花,宛若仙境。其形成条件严苛,需要独特的气象条件与自然要素。不同地区形成雾凇的条件存在一定差异,但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是形成雾凇的共同条件。以下选项一定为真的是( )①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所以雾凇产生了②雾凇产生了,所以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③湿度小或风力大或气温日较差小,所以雾凇没产生④雾凇没产生,所以并非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2024·山西·统考二模)千纸鹤在日本有着象征意义,常被用来表达对于生命的祝愿。在土耳其遭受大地震时,日本人通过捐赠千纸鹤表达了慰问,并在国际上大肆宣传。可是,在今年日本地震的时候,很多国际友人给日本邮寄了千纸鹤,日本驻各国大使直接拒绝,并称灾区最不需要的是千纸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思维( )①不具有确定性,违反了同一律②不具有一致性,违反了矛盾律③不具有明确性,违反了排中律④具有双重性,是一种典型双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2024·河南·统考模拟预测)一天,小明和小红相约去一家新开的自助餐厅吃饭。小明看到小红拿了许多食物,就告诫她说:“到时候要吃完啊。”离开餐厅的时候,小红的食盘里还有许多食物,小明就对她说:“你吃完了吗 ”小红说:“我已经吃完了,咱们走吧。”在这里,小红( )①思维表达不明确②思维出现了前后矛盾③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④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2024·湖南·校联考一模)2024年1月,某社区在一学校操场上举办趣味运动会活动——自行车慢骑赛,参赛者3人,各占一个赛道,最慢到达者获冠军。赛程过半,甲说:“1号将获冠军。”乙说:“3号将获冠军。”丙说:“3号不可能获冠军。”丁说:“2号不可能获冠军。”结果显示,冠军只有一个,四人中只有两人判断正确,他们是( )A.甲和乙 B.乙和丁 C.甲和丙 D.丙和丁12.(2024·湖南长沙·长沙一中校考模拟预测)下列选项中违反的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对应正确的是( )①不等速的等速运动——违反矛盾律②填报志愿时候,有个人说:有个人志愿不应该,没有个人志愿也不应该——违反排中律③我不赞成禁烟,也不赞成不禁烟——违反同一律④以人为本,我是人,所以以我为本——违反矛盾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2024·辽宁·校联考一模)数字孪生城市是在建筑信息模型和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把物理城市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然后在网络空间上构造一个与之完全对应的“虚拟城市”,形成物理上的实体城市和信息上的数字城市同生共存、虚实交融。数字孪生城市中运用的思维( )①对事物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②运用联想和想象触及事物本质和规律③可以把头脑中的主观臆想转化为现实④努力遵循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主观题14.(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核桃形状酷似人的大脑,因此吃核桃补脑。这一说法是否具有科学性?西班牙某研究所做了实验,研究人员邀请771名中学生,每天食用30克核桃仁。100天后,学生的注意力功能、流体智力(如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水平都有所提高,而且吃的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6个月后,学生的反应时间减少了11.26毫秒,流体智力评分增加了1.78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症状评分减少了2.18分;另一项数据显示,学生的α-亚麻酸指标升高了0.03%。研究人员因此认为,正是核桃富含的α-亚麻酸在大脑的发育中起了作用。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材料中使用了哪些推理类型;实验运用了何种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2)举出一个理由,对实验结论的可靠性提出质疑。15.(2024·安徽合肥·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当今世界开发新能源迫在眉睫,原因是所用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等均属不可再生资源,地球上存量有限,而人类生存又时刻离不开能源,所以必须寻找新的能源。氢正是这样的二次能源。氢能则是实现能源真正零碳排放的最终路径,被誉为“终极能源”。根据氢能生产来源和生产过程的排放情况,人们又将氢能分别称为:灰氢、蓝氢和绿氢,绿氩是全球氢能发展重点。但绿氢产业发展存在考验:关键在于技术困难;其次是成本问题;最后是市场问题。充分认识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给已有产业带来冲击以及给产业转型、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应对冲击、把握机遇、未雨绸缪,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适时实施产业转型才是正确的选择。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说明国家发展氢能是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15 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新课程标准要求:1.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形成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2.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3.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4.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5.了解推理的类型;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6.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个基本规律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思维的共同特征,明确思维的方式。正确认识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明确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明确“逻辑”含义及不同用法,科学看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具体材料示例,掌握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要求,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形成科学的思维。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创新。自觉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领会学习科学思维对培育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助推中学生争做时代新人的意义。 理解概念的含义与特征,正确运用概念,搜集经典概念,分析其内涵和外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扬科学精神,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知道定义的含义、结构和方法、规则,正确认识划分的含义,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的不同类型的特点,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意识,发;理解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的含义、结构、种类。通过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提高思维能力;正确理解复合判断,通过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提高思维能力;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判断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理解推理的含义、种类、结构。培养学习演绎推理的兴趣,明确推理的重要性,提高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精神;了解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直言三段论推理。培养学生学习简单判断演绎推理的方法和兴趣,提高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精神。正确理解三种推理的含义和规则。培养学生学习复合判断演绎推理的方法和兴趣,提高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精神。运用实际事例比较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归纳推理的认识和认同;通过实际运用因果联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科学精神。理解类比推理的种类、应用和作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类比推理,树立科学态度。公共参与:了解思维的基本知识,初步走入思维世界。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领会学习科学思维对提升中学生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意义。遵循规则,正确进行下定义、进行划分。明确划分规则。遵循规则,正确运用概念,发扬科学精神,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根据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自觉进行正确判断;根据准确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形成正确的性质判断;理解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明确运用选言判断注意的问题,正确进行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正确进行换质换位推理,练熟直言三段论推理,合理进行演绎推理。明确运用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和假言推理的意义,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循推理规则,正确地运用三种推理方法。正确运用归纳推理,掌握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科学探求事物因果联系。依据类比推理,进行类比试验,用理论指导实践考点分析:知识构建一、单选题1.(2023·天津·统考高考真题)“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为避免与观棋人犯相同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A.不能违背排中律,持“两不可”的态度B.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C.应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D.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答案】B【详解】B: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 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这话反映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 A”同真,违反了矛盾律, 其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B正确。A: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 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漫画没有涉及排中律,A排除。C: 漫画强调不能违背矛盾律,不能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但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C排除。D: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漫画没有涉及辩证矛盾,D排除。故本题选B。2.(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校运会跳高决赛中,1号、5号两位选手激烈竞逐,吸引了全场师生的目光。甲说:“5号肯定能打破学校跳高纪录。”乙说:“如果1号能破学校纪录,那么5号也能破纪录。”丙说:“我看好1号,但不觉得5号能破纪录。”丁说:“我觉得他俩都能破纪录。”结果证明,只有一人预测错误。由此推断( )A.只有1号选手打破纪录 B.两位选手都没打破纪录C.只有5号选手打破纪录 D.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答案】D【详解】A:只有1号选手打破纪录,那么甲、乙、丁都判断错误,而只有一人预测错误,A不符合题意。B:两位选手都没打破纪录,那么甲、丙、丁都判断错误,而只有一人预测错误,B不符合题意。C:只有5号选手打破纪录,那么丙、丁都判断错误,而只有一人预测错误,C不符合题意。D: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只有丙判断错误,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3.(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近日,6岁萌娃因熟背《滕王阁序》获免票游滕王阁的新闻登上了热榜。有人认为,6岁儿童熟诵《滕王阁序》很大程度上是机械背诵,而机械背诵不利于好奇心与想象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假设以下陈述为真,对上文观点反驳最有力的是( )A.以前曾有4岁的萌娃背《滕王阁序》赢得免票而上热榜的事件B.小孩子爱背就背,不爱背就不背,只要不是强迫,就没必要较真C.儿童本来就应该免费游览,而不是等他们熟背《滕王阁序》才免票D.背通有一定难度的古诗文,可以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激发其好奇心【答案】D【详解】A:材料中6岁萌娃因熟背《滕王阁序》获免票游滕王阁的新闻登上了热榜,而选项A中曾有4岁的萌娃背《滕王阁序》赢得免票而上热榜,与材料中事件具有相似性,属于同类事件,与材料中的思维具有一致性,不能反驳材料观点,A排除。B: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而B选项中“小孩子爱背就背,不爱背就不背,只要不是强迫,就没必要较真”强调背不背的问题,属于“偷换论题”,不能反驳材料观点,B排除。C: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而C选项“儿童本来就应该免费游览,而不是等他们熟背《滕王阁序》才免票”,强调儿童免票不免票的问题,属于“偷换论题”,不能反驳材料观点,C排除。D: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D选项强调背通古诗文的优点,与材料观点相互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可以有力反驳材料观点,D正确。故本题选D。4.(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某校举办教职工健康长跑比赛,分男女两组记名次。赛后,赵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钱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第三。”孙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最后。”李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四位老师所言属实,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 )A.李、钱、赵、孙 B.钱、李、赵、孙C.李、赵、钱、孙 D.李、钱、孙、赵【答案】A【详解】D:根据“赵老师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和“孙老师是男子组的最后”可以推断孙老师是全校最后,赵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三个到达终点,孙老师在四位老师中最后一个到达终点,故D排除。BC:根据“钱老师是女子组的第三”和“李老师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可以得知全校第一第二是女老师,但是钱老师是女子组的第三,所以钱老师的成绩位于李老师之后。故李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一个到达终点,钱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二个到达终点,BC排除。A:根据四位老师所言分析,可以得出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李、钱、赵、孙,A正确。故本题选A。5.(2024·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如果寒潮到来,气温就会明显下降。”由此可推出( )A.气温明显下降,那么寒潮到来B.气温没明显下降,那么寒潮没到来C.要么寒潮到来,要么气温明显下降D.除非寒潮到来,否则气温不会明显下降【答案】B【详解】A:“如果寒潮到来,气温就会明显下降。”这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气温明显下降,那么寒潮到来”这是运用了肯定后件式的推理,是错误的推理,A错误。B:本项是运用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是一种有效的推理,B正确。C:“要么寒潮到来,要么气温明显下降”,这是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表明“寒潮到来”与“气温明显下降”只能选其一。而“如果寒潮到来,气温就会明显下降。”表明有“寒潮到来”这情况一定会有“气温就会明显下降”这种情况,C错误。D:“除非寒潮到来,否则气温不会明显下降”可推出“只有寒潮到来,气温才会明显下降”,“寒潮到来”是“气温下降”的必要条件,而材料中“寒潮到来”是“气温就会明显下降”的充分条件,二者表述意思不一致,D错误。故本题选B。6.(2023·天津·统考高考真题)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新能源汽车”( )A.是“汽车”的种概念B.反映了汽车的本质属性C.与“汽车”相比,其外延大D.与“汽车”的外延不相容【答案】A【详解】A:新能源汽车概念与汽车概念是种属关系,“新能源汽车”是“汽车”的种概念,A正确。B:新能源汽车概念揭示了新能源汽车的本质属性,B错误。C:“新能源汽车”的外延是“汽车”外延的一部分,其外延小于“汽车”的外延,C错误。D:““新能源汽车”的外延是“汽车”外延的一部分,其外延关系是相容的,D错误。故本题选A。7.(2023·河北·统考高考真题)国王给阿凡提出了三道难题,还说如果答错了就会杀了他。国王: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阿凡提:有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颗。国王:大地的中心在哪里 阿凡提:在我这毛驴右前蹄踩着的地方。国王:你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吗 阿凡提:比您只早一天。结合材料,下列属于判断的是( )①国王给阿凡提出了三道难题②天上有多少颗星星③如果国王不杀阿凡提,那么阿凡提没答错④大地的中心在阿凡提毛驴右前蹄踩着的地方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详解】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判断的基本特征有两个: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判断有真假之分。①:国王给阿凡提出了三道难题,这是对事实的一种陈述,并没有做出判断,不属于判断,①不符合题意。②:天上有多少颗星星,事问题,这句话既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而是问题,不属于判断,②不选。③:如果国王不杀阿凡提,那么阿凡提没答错,该选项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③符合题意。④:大地的中心在阿凡提毛驴右前蹄踩着的地方,是对大地中心作出了断定,属于判断,④入选。故本题选D。8.(2023·河北·统考高考真题)北宋哲学家邵雍与其子在院里乘凉,忽见一人从院墙上探出身来环视一圈后缩了回去。儿子说,此人是贼。邵雍却说,如果他是贼,一看见咱俩就会马上缩回去,但他环视一圈后才缩回去,说明他在找东西,并且这个东西目标大,不需要进院查看,再看装扮,可以推测他是一个农民,在找牛。儿子出门询问,果真如此。下列属于演绎推理的是( )①曾有个贼在院墙上观察情况,此人在院墙上观察情况,故此人是贼②贼看到院里有人都会马上缩回去,此人没有马上缩回去,故此人不是贼③找目标大的东西不用进院查看,此人找牛,故此人不用进院查看④曾有个农民来邵家找牛,此人是农民,故此人来找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详解】在哲学认识论中,人们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来区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演绎推理 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 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①:从“曾有个贼在院墙上观察情况,此人在院墙上观察情况”的前提,推理得出“此 人是贼”的结论,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属于类比推理,①不正确。②:从“贼看到院里 有人都会马上缩回去”的前提,推理得出“此人不是贼”的结论,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属 于演绎推理,②正确。③:从“找目标大的东西不用进院查看”的前提,推理得出“此人不用进院查 看”的结论,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属于演绎推理,③正确。④:从“曾有个农民来邵家 找牛,此人是农民”的前提,推理得出“此人来找牛”的结论,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属于 类比推理,④不正确。正确答案为 C。主观题9.(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古遗址是认识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做好保护利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建设古遗址公园是较好的选项。在某古遗址公园建设讨论会上,围绕保护利用中村民是否应该搬迁的问题,与会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甲方:建设古遗址公园可将村民及其房屋纳入规划设计,村民房屋适当改造后可作 为基础设施并提供必要服务,村民也可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实现村民及其房屋与古遗址公园的融合共生,村民不必搬迁。乙方:一处古遗址就是这个地区物质文化历史的数据库,是中华文明基因库的重要 组成部分。只要村民留在公园里,就容易造成遗址被破坏,对当地村民进行搬迁,该处古遗址将得到很好保护。(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甲方不赞成搬迁的理由。(2)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乙方推理的逻辑谬误。【答案】(1)①系统优化方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立足整体,将村民及其房屋纳入整体规划设计;村民房屋适当改造后可作为基础设施并提供必要服务,村民参与到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实现了古遗址公园内部构成要素的有序性,实现村民及其房屋与古遗址公园的融合共生,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提高古遗址公园保护的整体价值。(2)演绎推理是前提蕴含结论的必然推理,要确保得到真实的结论,演绎推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二是推理结构正确。从推理根据的前提来看,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是有前一种情况就必有后一种情况,但村民留在公园里不一定会造成遗址被破坏,因此推理前提是错误的;“只要村民留在公园里,就容易造成遗址被破坏”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正确的推理结构是“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该推理结构采用的“否定前件式”推理结构不正确,因此乙方推理是错误的。【分析】背景素材:建设古遗址公园中关于“村民是否应该搬迁”的讨论考点考查:掌握系统优化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为“说明甲方不赞成搬迁的理由 ”,属于理解类题型,需要调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建设古遗址公园可将村民及其房屋纳入规划设计→可联系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关键词②:村民房屋适当改造后可作 为基础设施并提供必要服务,村民也可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可联系遵循系统内部的有序性。关键词③:实现村民及其房屋与古遗址公园的融合共生→可联系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为“分析乙方推理的逻辑谬误 ”,属于说明题型,需要调用《逻辑与思维 》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从理论依据和扣题分析两个大方面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只要村民留在公园里,就容易造成遗址被破坏→可联系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前后件之间的关系,论证该前提是错误的。关键词②:只要村民留在公园里,就容易造成遗址被破坏。对当地村民进行搬迁,该处古遗址将得到很好保护→可联系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规则的相关知识,认证该推理结构是错误的。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考向一:科学思维核心考点:正确把握思维含义 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形态 方向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 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 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基本形态)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突破提升: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区别 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阶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2、思维的特征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能动性关键词 见…而知…;通过…推断出…;计划;预测;揭示出;推断出 共同之处是…;整体上看…;共性在于…;总结出 抽象;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区别 含义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指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思维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不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或能动的;自觉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认识对象的属性进行抽象重组,得出既有认识对象的痕迹,又不同于认识对象的主观映像。作用 ①凭经验能认识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属性。②凭经验能认识根本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属性。③能在对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蔓延式无止境的扩展。 ①概括是形成概念的前提。同类事物总结共性;同类现象中总结本质的规律性内在联系。②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迁移的程度、广度和深度。③概括是一切科研的出发点。联系 ①思维的概括性是间接性的前提;②间接性和概括性中都体现有能动性。3、思维形态的分类4、思维的基本形态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区别 含义 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词语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抽象思维 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基本单元 概念 感性形象思维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等 在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主要特征 概念性、推导性、严谨性 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联系 ①是根据思维加工所使用的基本单元而区分的两种不同思维形态②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都来源于实践。③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依赖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有待于上升到抽象思维4、“逻辑”的多种含义主要含义 范围 举例 联系规律 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要把握科学研究的逻辑”“这是生活的逻辑” ①逻辑学是以逻辑规律与规则为首要研究对象的,同时逻辑学也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的方法,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②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逻辑规律与规则(思维规律)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说话写文章要合乎逻辑”“说的不合逻辑”“根据材料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要遵守逻辑规律与规则)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霸权主义逻辑”“强盗逻辑”“诡辩家逻辑”(违背了逻辑规律与规则)逻辑学或逻辑知识 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学 “学一点逻辑是有好处的”“逻辑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拓展提升:比较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区别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 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特征。 承认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事物固有的矛盾二重性的判断,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联系 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6、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无矛盾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两可)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拓展提升:比较矛盾律与排中律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区别 含义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求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错误不同 “自相矛盾”(“两可”) “两不可”作用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突破提升:区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三大逻辑基本规律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同一律从正面说:思想与自身保持同一性;矛盾律从反面说:一个思想和它的否定不能同真:排中律从另一个侧面说: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①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②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③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科学思维的含义科学思维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8、科学思维的特征(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①是如实的反映:客观性是指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②离不开客观事物:离开了客观事物,不可能有任何思维,歪曲了客观事物,不可能有正确的思维。③是正确的反映:科学思维不是赋予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它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④客观性的表现:客观性表现在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①预见性的含义:预见性是指科学思维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②预见性的手段:在于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③预见性的表现:表现为合乎逻辑的推断,预想尚未被人们发现的事物。(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①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②对越是复杂事物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③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4)科学思维还具有量化性、普适性科学思维的客观性、量化性、可检验性、预见性和普适性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离开客观性就不会有量化性和普适性:正是因为有预见性,才有可检验性。9、培养和提高科学思维能力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继承人类优秀思想成果,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②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努力把握并遵循客观规律。③遵循思维规律和规则。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正确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勇于并善于创新。突破提升:科学思维三大特征之间的关系(1)科学思维的客观性、预见性、可检验性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2)离开客观性,就不会有预见性;正因为有预见性,才有可检验性。(3)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的思维能够更加自觉地走向科学的思维。考向二:逻辑思维核心考点:1、概念的含义: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突破提升:比较概念与属性、概念与语词项目 概念与属性 概念与语词关系 ①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②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③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①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②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③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结论 把握概念,就是把握其本质属性 对概念和语词进行区分,避免概念的混淆2、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项目 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含义 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作用 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一个概念究竟在指“谁”。反映事物“量”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关系 内涵与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越深,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多,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越少,外延越窄;概念的内涵越浅,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少,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就越多,外延就越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是一种相反的关系3、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项目 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含义 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部分 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类别 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 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阐释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 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被另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 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1)相容关系(2)不相容关系突破提升:外延应坚持的逻辑规则下定义应遵循的规则 违反这一规则的错误 举例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 “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划分标准不一” 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和介词;邮件有电子邮件、平寄邮件、国际邮件几大类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越级划分” 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明确概念的方法规则 错误明确内涵的方法 定义法 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④定义不能用比喻 ①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②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③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④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明确外延的方法 划分法 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①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②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③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5、正确运用判断要求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性质判断 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与“量”都准确无误。关系判断 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部分组成。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联言判断 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选言判断 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 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假言判断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假言判断突破提升:复合判断的类型及真假突破提升:判断的构成与规则简单判断表示 性质判断 主项 不能缺少,避免主谓项配合不当谓项量项 要准确使用量项和联项联项关系判断 关系者项 表示关系承担者关系项 表示关系者之间的关系量项 表示关系者项范围复合判断联言判断联言支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联结词 “并且”“既......又.....” “不但....而且....”“虽然.....但是.....”选言判断 选言支 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联结词 相容:“或者....或者.....”. 不相容:“要么...要么.....”假言判断 前件 包含前件和后件,后件依赖前件面成立后件联结词 充分条件: .如果..那么... ;必要条件:“只有....才......”;充要条件: .......当且仅.....”突破提升:六种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情况6、掌握演绎推理方法规则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性质判断换质换位推理 换质推理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②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③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换位推理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即前提判断不管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换位后保持不变。②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①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三段论推理 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联言推理 从联言判断与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所有的联言支都是真的,联言判断就是真的;从联言判断与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一个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联言支就都是真的。选言推理 在进行相容的选推理时,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部分选言支,结论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在进行不相容的选推理时,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部分选言支。假言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就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能否定前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就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前件真后件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 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突破提升: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结构突破提升: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结构突破提升: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结构突破提升:假言推理的正确推理结构7、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 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 必然推理归纳推理 从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的结论 完全归纳推理是必然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类比推理 从一般一般或从个别到个别 或然推理突破提升: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要求要求归纳推理 ①完全归纳推理: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②不完全归纳推理: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类比推理 ①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高。②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③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前提中出现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就不能推出结论。突破提升: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项目 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区别 考察对象的范围 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 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结论与前提关系 没有超出前提断定的范围 超出了前提断定的范围结论的可靠性 只要前提为真,推理结构正确,完全归纳推理必然推出真结论,是必然推理。 或然推理,即便前提都为真,结论也未必真联系 都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前提的一般性程度较小,结论的一般性程度较大突破提升: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区别 思维进程 从个别到一般 从一般到个别结论所断定 除了完全归纳推理,结论都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 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程度 除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外,前提和结论间的联系都是或然的,也就是说,前提真实,推理形式也正确,但不一定必然推出真实的结论 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前提真实,推理形式正确,结论就必然是真的联系 ①演绎推理如果要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演绎推理未必都要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则通常要依赖归纳推理来提供一般性知识。②归纳推理离不开演绎推理。其一,为了提高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对归纳推理的个别性前提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因果性、必然性,这就要用到演绎推理。其二,归纳推理依靠演绎推理来验证自己的结论。突破提升:类比与比较、比喻的区别类比 比较 比喻区别 基础 是在比较的基础上 在比较的基础上性质 它是一种推理。 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 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 得出新知识。 认识两类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联系 类比和比喻都以比较为基础。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单选题1.(2023·重庆·统考高考真题)明代思想家顾宪成在东林书院留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关心”。该对联( )A.以直言判断形式描述当时复杂的学习环境B.以选言判断形式呼吁要认真读书学习知识C.以假言判断形式揭示了读书爱国的条件关系D.以联言判断形式的倡导将读书与爱国相结合【答案】D【详解】A: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所以,性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该对联以联言判断形式呈现,不是直言判断,A排除。B:人们在对对象情况不能做出确切的断定时,就要估计它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或是这样,或是那样。这就是在使用选言判断。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该对联不是选言判断,B排除。C: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该对联没有以假言判断形式揭示读书爱国的条件关系,C错误。D: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思是校园(书院)里,无论是周围环境的声音还是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表示学生要好好读书。但是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以联言判断形式的倡导将读书与爱国相结合,D正确。故本题选D。2.(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在一次海南黎族传统村落的研学活动中,同学们齐心协力穿过雨林险境,学习传统黎锦技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活动结束时,大家意犹未尽、感叹时光短暂。小谢同学用以下语句表达对本次活动的感悟,其中属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推出的是( )A.人心齐,泰山移 B.一分耕耘一分收获C.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D.一寸光阴一寸金【答案】B【详解】B:简单枚举推理是根据事物情况多次反复,并且没有遇到相反的情况,由部分情况得出一般性结论。本次研学活动中,同学们齐心协力穿过雨林险境,学习传统黎锦技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可以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推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B符合题意。A:仅通过“齐心协力穿过雨林险境”归纳出人心齐,泰山移,不能全面的归纳研学活动的感悟,B不符合题意。C:材料不能体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感悟,C不符合题意。D:本次研学活动,虽然大家意犹未尽、感叹时光短暂,但用“一寸光阴一寸金”不能真正表达对海南黎族传统村落的研学活动的感悟,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3.(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科学家发现喜马拉雅山脉地层有大量水生生物化石,断定喜马拉雅山脉地层曾是古海洋地区。以上表述含有一个三段论推理,下列选项中属于其“大项\小项\中项”的正确组合是( )①水生生物②水生生物化石③古海洋地区④喜马拉雅山脉地层A.①③④ B.③④① C.③④② D.④③②【答案】C【详解】C: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推导出一个三段论推理:地层中有水生生物化石的是古海洋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地层有大量水生生物化石,所以,喜马拉雅山脉地层曾是古海洋地区。据此可知,“喜马拉雅山脉地层”是小项,“古海洋地区”是大项,“水生生物化石”是中项,C符合题意。ABD:这三项的组合都不符合设问中要求的“大项\小项\中项”的组合,ABD不选。故本题选C。4.(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小海计划海南两日游。爸爸建议,如果不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就不去东坡书院;妈妈建议,如果不去东坡书院,就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朋友建议,要么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要么去东坡书院。下列能同时满足三方建议的选项是( )A.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和东坡书院都去 B.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不去东坡书院C.去东坡书院,不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D.既不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也不去东坡书院【答案】B【详解】A:爸爸和妈妈的建议都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后件假前件一定假,前件假后件可真可假。根据爸爸的建议,去东坡书院可推出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根据妈妈的建议,不去东坡书院就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不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就去东坡书院。但这一结论不符合朋友的建议,A不符合题意。B:根据朋友的建议,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可推出不去东坡书院;根据妈妈的建议,前件真后件一定真,不去东坡书院可推出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根据爸爸的建议,前件假后件可真可假,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可以不去东坡书院,B符合题意。C:根据妈妈的建议,后件假前件一定假,前件假后件可真可假;据朋友建议,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不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可推出去东坡书院;但这一结论不符合爸爸的建议,C不符合题意。D:根据爸爸的建议,前件真后件一定真,不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可推出不去东坡书院,但不符合妈妈和朋友的建议,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5.(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在学习了明确概念的方法后,小风运用划分的方法列举了以下四个例子,其中正确的是( )A.邮件分为电子邮件和非电子邮件 B.桌子分为圆桌、书桌、木桌C.农田里有黄瓜、茄子和粮食作物 D.班干部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答案】A【详解】A: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在“邮件分为电子邮件和非电子邮件”中,“邮件”为划分的母项;“电子邮件”和“非电子邮件”是划分的子项;“邮件是否具有电子属性”是划分的标准,正确运用了划分的方法,A正确。B:在同一划分中,只能用同一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圆桌”表述的是桌子的形状;“书桌”表述的是桌子的用途;“木桌”表述的是桌子的材料,三者标准不一,不符合划分的方法,B排除。C:划分要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错误。“黄瓜、茄子”属于蔬菜,蔬菜与粮食是同一级关系,把黄瓜、茄子和粮食作物并列在一起,是不正确的,C排除。D: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该选项中,选票应分为赞成票、反对票和弃权票三种。将“赞成票”和“反对票”的外延加起来,其外延之和小于“选票”的外延,D排除。故本题选A。6.(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春天的微风中飘散的不仅仅有花粉,一些植物病毒也可以借着花粉在花与花之间传播。某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在农业区采集的花朵携带着100多种不同病毒的基因组片段,而来自人类活动较少的草原上的花朵仅携带12种病毒。该团队认为,如果一块农田的植物物种趋于同质化,就可能使更多的病毒寄居在这里。得出这一结论是运用了( )A.求同法 B.求异法 C.类比推理 D.演绎推理【答案】B【详解】B:由题述信息可知,在植物病毒可以借着花粉在花与花之间传播这一相同条件下,与人类活动较少的草原上的花朵携带较少病毒情况相比,农业区植物寄居的病毒更多是被考察的现象,农田的植物物种趋于同质化是差异因素,从而得出农田的植物物种趋于同质化与农业区植物寄居的病毒更多存在因果联系的结论,这是运用了求异法,B正确。A:求同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题述信息是根据“农田的植物物种趋于同质化”这一差异因素进行的推断,A不符合题意。C: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题述信息不涉及类比推理,C不符合题意。D: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结论的推理。某研究团队是根据农业区采集的花朵比草原上的花朵携带更多病毒进行推断,得出“植物物种趋于同质化就可能使更多的病毒寄居在这里”的一般性结论,这属于归纳推理,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7.(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欲望和意愿是人与人工智能(AI)的最大差异,AI可以写诗画画,但只有在接受人的指令后才会执行这些艺术活动,其自身并不具备做这些的冲动与意愿。AI是艺术作品,而非艺术家。如果以上陈述为真,能合乎逻辑地推出( )①有些会写诗画画的不是艺术家②只有艺术家才有写诗画画的冲动与意愿③离开人的指令,AI将一事无成④有些艺术作品可以创作新的艺术作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详解】①:全称、单称与特称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达:全称→单称→特称。如果全称为真,那么单称和特称也一定为真;如果单称为真,特称一定为真,AI可以写诗画画,AI不是艺术家,据此可推出“有些会写诗画画的不是艺术家”,①正确。②:依材料,如果自身不具备写诗画画的冲动与意愿,就不是艺术家,这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根据有效式否定后件式,无后必无前,可以推断艺术家具备写诗画画的冲动与意愿,但不能推导出“只有艺术家才有写诗画画的冲动与意愿”,②错误。③:“AI只有接受指令后才可以写诗画画”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否定前件否定后件,据此可推出离开人的指令,AI不能写诗画画,但不能断定AI将一事无成,③错误。④:如果单称为真,特称一定为真,依材料,AI是艺术作品,AI可以写诗画画,据此可以推出“有些艺术作品可以创作新的艺术作品”,④正确。故本题选B。8.(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雾凇俗称树挂,玉树琼花,宛若仙境。其形成条件严苛,需要独特的气象条件与自然要素。不同地区形成雾凇的条件存在一定差异,但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是形成雾凇的共同条件。以下选项一定为真的是( )①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所以雾凇产生了②雾凇产生了,所以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③湿度小或风力大或气温日较差小,所以雾凇没产生④雾凇没产生,所以并非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详解】①:不同地区形成雾凇的条件存在一定差异,但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是形成雾凇的共同条件,从题干可以看出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是形成雾凇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正确的结构是肯后肯前式或者否前否后式。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所以雾凇产生了,这是肯前肯后式得不出必然结论,①不符合题意。②③: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是形成雾凇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正确的结构是肯后肯前式或者否前否后式。雾凇产生了,所以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这是肯后肯前式。湿度小或风力大或气温日较差小,所以雾凇没产生,这是否前否后式,②③符合题意。④:雾凇没产生,所以并非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这是否后否前式得不出必然结论,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9.(2024·山西·统考二模)千纸鹤在日本有着象征意义,常被用来表达对于生命的祝愿。在土耳其遭受大地震时,日本人通过捐赠千纸鹤表达了慰问,并在国际上大肆宣传。可是,在今年日本地震的时候,很多国际友人给日本邮寄了千纸鹤,日本驻各国大使直接拒绝,并称灾区最不需要的是千纸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思维( )①不具有确定性,违反了同一律②不具有一致性,违反了矛盾律③不具有明确性,违反了排中律④具有双重性,是一种典型双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详解】②④:地震救灾的时候需要的是救援物资,但日本人给别国邮寄的是没有实际用处的千纸鹤,却拒绝别国给自己邮寄千纸鹤,这表明日本人的思维具有双重性,前后不具有一致性,违反了矛盾律,是一种典型双标,②④符合题意。①:材料反映的是违反矛盾律,没有体现思维不具有确定性,违反同一律,①不符合题意。③:材料反映的是违反矛盾律,没有体现思维不具有明确性,违反了排中律,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0.(2024·河南·统考模拟预测)一天,小明和小红相约去一家新开的自助餐厅吃饭。小明看到小红拿了许多食物,就告诫她说:“到时候要吃完啊。”离开餐厅的时候,小红的食盘里还有许多食物,小明就对她说:“你吃完了吗 ”小红说:“我已经吃完了,咱们走吧。”在这里,小红( )①思维表达不明确②思维出现了前后矛盾③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④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详解】①③④:小明说的“吃完”指的是把自己拿的所有食物吃完,而小红说的“吃完”指的是把自己实际吃的食物吃完,由此可以看出小红的思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而不是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思维的明确性对应的是排中律),故①不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②:前后矛盾指的是违背了矛盾律,即肯定A又肯定非A,而小红违背的是同一律,故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1.(2024·湖南·校联考一模)2024年1月,某社区在一学校操场上举办趣味运动会活动——自行车慢骑赛,参赛者3人,各占一个赛道,最慢到达者获冠军。赛程过半,甲说:“1号将获冠军。”乙说:“3号将获冠军。”丙说:“3号不可能获冠军。”丁说:“2号不可能获冠军。”结果显示,冠军只有一个,四人中只有两人判断正确,他们是( )A.甲和乙 B.乙和丁 C.甲和丙 D.丙和丁【答案】B【详解】A:根据题目要求,冠军只有一个,甲和乙的话相矛盾,不可能两人均判断正确,A不符合题意。B:乙和丙的话相矛盾,排中律要求“A”与“非 A”必有一真,可知乙和丙必有一个正确,假设乙正确,甲和丙与之矛盾,所以甲和丙判断不正确,丁与乙不矛盾,可以推出丁正确;按照题目所说“四人中有两人判断正确”,可得出乙、丁判断正确,B符合题意。CD:假设丙正确,只有乙与之矛盾,甲和丁与丙都不矛盾,那么判断正确的应该是三个人,与题目要求不符,C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2.(2024·湖南长沙·长沙一中校考模拟预测)下列选项中违反的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对应正确的是( )①不等速的等速运动——违反矛盾律②填报志愿时候,有个人说:有个人志愿不应该,没有个人志愿也不应该——违反排中律③我不赞成禁烟,也不赞成不禁烟——违反同一律④以人为本,我是人,所以以我为本——违反矛盾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详解】①:矛盾律指的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不等速的等速运动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矛盾律 ,①对应正确。②:有个人志愿不应该,没有个人志愿也不应该,这一判断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违反了排中律, ②对应正确。③:我不赞成禁烟,也不赞成不禁烟,这一判断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违反了排中律,而不是违反同一律,③对应错误。④:以人为本,我是人,所以以我为本,前面“人”指的是整体概念,后面指的是个人,偷换了概念,违反了同一律,而不是矛盾律,④对应错误。故本题选A。13.(2024·辽宁·校联考一模)数字孪生城市是在建筑信息模型和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把物理城市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然后在网络空间上构造一个与之完全对应的“虚拟城市”,形成物理上的实体城市和信息上的数字城市同生共存、虚实交融。数字孪生城市中运用的思维( )①对事物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②运用联想和想象触及事物本质和规律③可以把头脑中的主观臆想转化为现实④努力遵循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详解】①④:数字孪生城市是在建筑信息模型和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把物理城市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构造一个“虚拟城市”,形成物理上的实体城市和信息上的数字城市同生共存、虚实交融。这里运用了科学思维方法,努力遵循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事物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①④正确。②:运用联想和想象触及事物本质和规律是形象思维的特点,而数字孪生城市运用到的是抽象思维,②不选。③:主观臆想不属于科学思维,不能转化为现实,③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主观题14.(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核桃形状酷似人的大脑,因此吃核桃补脑。这一说法是否具有科学性?西班牙某研究所做了实验,研究人员邀请771名中学生,每天食用30克核桃仁。100天后,学生的注意力功能、流体智力(如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水平都有所提高,而且吃的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6个月后,学生的反应时间减少了11.26毫秒,流体智力评分增加了1.78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症状评分减少了2.18分;另一项数据显示,学生的α-亚麻酸指标升高了0.03%。研究人员因此认为,正是核桃富含的α-亚麻酸在大脑的发育中起了作用。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材料中使用了哪些推理类型;实验运用了何种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2)举出一个理由,对实验结论的可靠性提出质疑。【答案】(1)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或答出“不完全归纳推理”);共变法。(2)①除了吃核桃,可能还吃了其他对认知能力等产生影响的食物。②除了吃核桃,可能还存在其他影响认知水平的因素,并且也在发生变化。③可能存在样本容量不足,实验跨度时间过短等情况。④可能难以确认α-亚麻酸指标升高,与人的认知能力等的提高存在因果关系。⑤可能因为吃核桃而获得心理暗示,从而对多动症等各项评分产生主观因素的影响。【分析】背景素材:吃核桃补脑的逻辑推理示例考点考查:归纳与类比推理的相关知识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公共参与【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分别指出材料中使用的推理类型;实验运用了的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第二步:审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链接教材知识。有效信息:研究人员邀请771名中学生,每天食用30克核桃仁,一段时间后注意力功能等水平都有所提高,数据显示学生的α-亚麻酸指标升高了0.03%,所以正是核桃富含的α-亚麻酸在大脑的发育中起了作用→可联系类比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是采用了共变法。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本小题是开放试题,要求举出一个理由,对实验结论的可靠性提出质疑。参考角度:吃了其他对认知能力等产生影响的食物、其他影响认知水平的因素;样本容量不足,实验跨度时间过短以及心理暗示等方面展开举例,言之有理即可。15.(2024·安徽合肥·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当今世界开发新能源迫在眉睫,原因是所用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等均属不可再生资源,地球上存量有限,而人类生存又时刻离不开能源,所以必须寻找新的能源。氢正是这样的二次能源。氢能则是实现能源真正零碳排放的最终路径,被誉为“终极能源”。根据氢能生产来源和生产过程的排放情况,人们又将氢能分别称为:灰氢、蓝氢和绿氢,绿氩是全球氢能发展重点。但绿氢产业发展存在考验:关键在于技术困难;其次是成本问题;最后是市场问题。充分认识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给已有产业带来冲击以及给产业转型、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应对冲击、把握机遇、未雨绸缪,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适时实施产业转型才是正确的选择。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说明国家发展氢能是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的。【答案】①发展氢能,体现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和预见性,遵循经济运行和自然生态规律对氢能发展趋势做出合理推断。②运用矛盾分析法确立发展绿氢为重点,并分析绿氢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体现了辩证思维方法。③注重调查研究,在实践中认识氢能的性能和特点,多角度思考如何促进氢能发展,体现了创新思维能力。【分析】背景素材:新能源考点考查:科学思维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可转换为国家发展氢能是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的,注意作答需要调用科学思维的有关知识,从措施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氢能则是实现能源真正零碳排放的最终路径,被誉为“终极能源”→可联系教材知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和预见性;关键词②:根据氢能生产来源和生产过程的排放情况,人们又将氢能分别称为:灰氢、蓝氢和绿氢,绿氩是全球氢能发展重点。但绿氢产业发展存在考验:关键在于技术困难;其次是成本问题;最后是市场问题→可联系教材知识矛盾分析法;关键词③:充分认识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给已有产业带来冲击以及给产业转型、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应对冲击、把握机遇、未雨绸缪,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适时实施产业转型才是正确的选择→可联系教材知识创新思维;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15 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讲义)(原卷版).doc 专题15 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讲义)(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