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一定条件下:2NO2(g) N2O4(g) ΔH<0。在测定NO2的相对分子质量时,下列条件中,测定结果误差最小的是( )A.温度0 ℃ 、压强50 kPaB.温度130 ℃ 、压强300 kPaC.温度25 ℃ 、压强100 kPaD.温度130 ℃ 、压强50 kPa2.对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2A(g)+B(g) 2C(g) ΔH=-Q kJ·mo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增大压强,v(正)增大,v(逆)减小B.升高温度,v(正)减小,v(逆)增大C.增大A浓度的瞬间,v(正)增大,v(逆)不变D.增大A浓度的瞬间,v(正)增大,v(逆)减小3.对于反应:2A(g)+B(g) 2C(g) ΔH< 0, 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将5 mL 0.005 mol·L-1 FeCl3溶液和 5 mL 0.015 mol·L-1 KSCN溶液混合,达到平衡后溶液呈红色。再将混合液等分为5份,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实验①:滴加4滴水,振荡实验②:滴加4滴饱和FeCl3溶液,振荡实验③:滴加4滴1 mol·L-1KCl溶液,振荡实验④:滴加4滴1 mol·L-1KSCN溶液,振荡实验⑤:滴加4滴6 mol·L-1NaOH溶液,振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比实验①和②,为了证明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正向移动B.对比实验①和③,为了证明增加反应产物浓度,平衡发生逆向移动C.对比实验①和④,为了证明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正向移动D.对比实验①和⑤,为了证明减少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逆向移动5.在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X(?) Y(g)+Z(g)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增大,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正反应吸热 B.平衡常数增大C.反应速率增大 D.X是气态6.一定条件下,下列反应中水蒸气含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符合下图的是( )A.CO2(g)+2NH3(g) CO(NH2)2(s)+H2O(g) ΔH<0B.CO2(g)+H2(g) CO(g)+H2O(g) ΔH>0C.CH3CH2OH(g) CH2===CH2(g)+H2O(g) ΔH>0D.2C6H5CH2CH3(g)+O2(g) 2C6H5CH===CH2(g)+2H2O(g) ΔH<07.向2 L密闭容器中充入NO2,在三种不同条件下发生反应:2NO2(g) 2NO(g)+O2(g),实验测得NO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不考虑生成N2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2比实验1的反应容器内压强小B.实验2比实验1使用了效率更高的催化剂C.实验1比实验3的平衡常数大D.由实验2和实验3可判断该反应是放热反应8.对于以下两个反应,从反应开始进行到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体积不变,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PCl5(g) PCl3(g)+Cl2(g)再充入PCl5(g),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达到平衡后,PCl5(g)的转化率____________,PCl5(g)的百分含量________。(2)2HI(g) I2(g)+H2(g)再充入HI(g),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达到平衡后,HI(g)的转化率________,HI(g)的百分含量________。(选择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9.下列叙述与图对应的是( )A.对于达到平衡状态的反应:N2(g)+3H2(g) 2NH3(g),图①表示在t0时刻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B.由图②可知,p2>p1、T1>T2满足反应:2A(g)+B(g) 2C(g) ΔH<0C.图③为只改变某一条件,化学反应aA(g)+B(g) cC(g)的平衡变化图像,则图像中b、c、d三点对应的正反应速率最大的是b点D.对于反应2X(g)+3Y(g) 2Z(g) ΔH<0,图④y轴可以表示Y的百分含量10.利用I2O5可消除CO污染,反应为I2O5(s)+5CO(g) 5CO2(g)+I2(s)。不同温度下,向装有足量的I2O5固体的2 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 CO,测得CO2的体积分数φ(CO2)随时间t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点时,CO的转化率为80%B.容器内的压强保持恒定,表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b点和d点的化学平衡常数:Kb>KdD.反应到达a点时,0~0.5 min反应速率v(CO)=0.3 mol·L-1·min-111.碳以及碳的化合物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利用CO2合成甲醇不仅能够使二氧化碳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也能解决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由CO2合成甲醇的过程可能涉及如下反应:反应Ⅰ:CO2(g)+3H2(g) CH3OH(g)+H2O(g) ΔH1=-49.58 kJ·mol-1反应Ⅱ:CO2(g)+H2(g) CO(g)+H2O(g) ΔH2=+41.19 kJ·mol-1反应Ⅲ:CO(g)+2H2(g) CH3OH(g) ΔH3回答下列问题:(1)将一定量的H2和CO2充入恒容密闭容器中并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发生反应Ⅰ、Ⅱ、Ⅲ。测得不同温度下体系达到平衡时CO2的转化率(a)及甲醇的产率(b)如图甲所示。甲①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为同时提高反应速率和甲醇的生成量,以下措施一定可行的是________(填字母)。A.改用高效催化剂 B.升高温度C.分离出甲醇 D.增加CO2浓度②据图判断,当温度高于260 ℃后,CO的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或“无法判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定条件下,在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H2和CO2 (假设仅发生反应Ⅰ)。测得在反应物起始投入量不同时,CO2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乙反应物起始投入量:曲线Ⅰ:n(H2)=3 mol,n(CO2)=1.5 mol曲线Ⅱ:n(H2)=3 mol,n(CO2)=2 mol根据图中数据判断,要使CO2平衡转化率大于40%,以下条件中最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A.n(H2)=3 mol,n(CO2)=2.5 mol;550 KB.n(H2)=3 mol,n(CO2)=1.6 mol;550 KC.n(H2)=3 mol,n(CO2)=1.9 mol;600 KD.n(H2)=3 mol,n(CO2)=1.5 mol;650 K12.请回答下列问题。已知反应mA(g)+nB(g) pC(g)+qD(g),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某一反应条件,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图所示。(1)①表示改变压强的方式是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化学平衡________(填“正向”“逆向”“不”,下同)移动,m+n________(填“>”“<”或“=”,下同)p+q。(2)②表示改变温度的方式是________(填“升温”“降温”或“不变”),化学平衡________移动,该反应逆反应为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3)③表示改变压强的方式是________,化学平衡______移动,m+n______p+q。13.反应Fe(s)+CO2(g) FeO(s)+CO(g),ΔH1=-a kJ·mol-1,平衡常数为K;测得在不同温度下,K如表:温度/℃ 500 700 900K 1.00 1.47 2.40(1)若500 ℃时进行反应,CO2起始浓度为,则CO的平衡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反应中的a__________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700 ℃反应达到平衡,要使得该平衡向右移动,其他条件不变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A.缩小反应器体积 B.通入CO2C.升高温度到900 ℃ 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4)下列图像符合反应的是______(填序号)(图中φ是混合物中CO的含量,T为温度)。A. B. C.课时分层作业(十三)1 2 3 4 5 6 7 8 9 10D C D B D A B AB BD8.(1)正反应 减小 增大 (2)正反应 不变 不变11.(1)①D ②增大 反应Ⅰ和Ⅲ为放热反应,反应Ⅱ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不利于CO2、CO转化为甲醇,有利于CO2转化为CO,所以CO浓度一定增大 (2)B12.(1)增大 逆向 < (2)降温 正向 吸热 (3)减小 不 =.(1) (2)小于 (3)BC (4)A1.D [测定二氧化氮的相对分子质量,要使测定结果误差最小,应该使混合气体中 NO2的含量越多越好,为了实现该目的,应该改变条件使平衡尽可能地逆向移动。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放热反应,可以通过减小压强、升高温度使平衡逆向移动,则选项中,温度高的为 130 ℃,压强低的为 50 kPa,结合二者选D。]2.C3.D [该反应正反应是气体物质分子数目减小的放热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B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C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减小,B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C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达到平衡的时间短,故①④正确。]4.B [该可逆反应为Fe3++3SCN- Fe(SCN)3,Fe3+、SCN-的浓度对平衡有影响,而Cl-、K+ 的浓度对平衡无影响。实验①为对照实验,对比实验①和②,②增大Fe3+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A项正确;对比实验①和③,滴加水和滴加KCl溶液效果等同,平衡不发生移动,B项错误;对比实验①和④,④增大SCN-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C项正确;对比实验①和⑤,⑤减小Fe3+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D项正确。]5.D [反应2X(?) Y(g)+Z(g)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增大,由于混合气体体积为定值,根据ρ=可知,混合气体的总质量变大,说明X为非气态。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为吸热反应。]6.A [四个选项中水蒸气均为反应产物。依左图可知T2>T1,升温,水蒸气含量减少,平衡逆向移动,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即ΔH<0,B、C项错误;依题中右图可知p1>p2,增大压强,水蒸气含量增加,即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D项错误。]7.B [缩小体积,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实验2不可能与实验1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A项错误;因实验1和实验2平衡时NO2的浓度相同,但实验2反应速率大,则实验2使用了效率更高的催化剂,B项正确;实验3在850 ℃反应,达到平衡时NO2的浓度较800 ℃时小,说明温度升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大,C、D项错误。]9.AB [对于达到平衡状态的反应:N2(g)+3H2(g) 2NH3(g),图①表示在t0时刻v逆、v正都增大,由于v′逆>v′正,所以平衡逆向移动,因此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升高温度,A正确;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越短。由图像可知:在压强相同都为p2时,温度为T1先达到平衡,说明温度:T1>T2;在温度不变时,增大压强,化学平衡速率加快,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缩短;根据图像可知:在温度都是T1,压强为p2时先达到平衡,说明压强:p2>p1;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正反应方向移动,使C的平衡含量增大;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导致C的平衡含量降低,因此满足2A(g)+B(g) 2C(g) ΔH<0,B正确;在图③中,在t0时刻之后,v′逆瞬间增大然后逐渐减小,v′正逐渐增大,直至v′逆=v′正,达到平衡状态,因此对应各点的正反应速率最大的是d点,C错误;对于反应2X(g)+3Y(g) 2Z(g) ΔH<0,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导致Y的平衡含量增大,因此图④y轴不可以表示Y的百分含量,D错误。]10.BD11.(1)由盖斯定律可得ΔH3<0。①催化剂只能提高反应速率,不能提高平衡时甲醇的生成量,A错误;升高温度,反应Ⅰ和反应Ⅲ化学平衡均逆向移动,甲醇的生成量减少,B错误;分离出甲醇平衡正向移动,CO2浓度减小,反应速率会减慢,C错误;增加CO2浓度,反应速率增大,同时平衡正向移动,甲醇的产率提高,D正确。②反应Ⅰ、反应Ⅲ均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不利于CO2、CO转化为甲醇,反应Ⅱ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使更多的CO2转化为CO,所以当温度高于260 ℃后,CO的浓度增大。(2)①由图乙可知当温度为550 K、n(H2)=3 mol、n(CO2)=2 mol时,CO2的平衡转化率低于40%,若要使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则应减少CO2的量,而该反应的焓变小于零,为放热反应,温度越低,CO2的平衡转化率越大,所以四组数据中最合理的是n(H2)=3 mol,n(CO2)=1.6 mol;550 K。13.(1)若500 ℃时进行反应,CO2起始浓度为,设平衡时CO物质的量浓度为x mol·L-1,则K==1,解得x=1,则CO的平衡浓度为。(2)根据该反应随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正向是吸热反应即反应中的a小于0。(3)A.该反应是等体积反应,缩小反应器体积,平衡不移动,故A不符合题意。B.通入CO2,CO2物质的量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故B符合题意;C.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到900 ℃,平衡正向移动,故C符合题意;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但平衡不移动,故D不符合题意;(4)A.根据“先拐先平衡数字大”,则T2>T1,从T1到T2,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混合物中CO的含量增大,故A符合题意;B.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混合物中CO的含量增大,故B不符合题意;C.根据“先拐先平衡数字大”,则T1>T2,从T1到T2,温度降低,平衡逆向移动,混合物中CO的含量降低,故C不符合题意。(共97张PPT)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基础课)第2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第2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2.能运用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推测平衡移动方向及浓度、转化率等相关物理量的变化。3.能用勒 ·夏特列原理解释常见现象。学习任务1.将装有二氧化氮(NO2)和四氧化二氮(N2O4)混合气体的烧瓶浸入冷水中,可以观察到浸入冷水中的烧瓶里的混合气体颜色变浅,这是因为温度降低后原平衡状态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导致二氧化氮浓度减小,四氧化二氮浓度增大。2.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建立化学平衡,当条件改变时,原来的化学平衡被破坏,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化学平衡,即发生化学平衡的移动。旧知回顾一、化学平衡的移动1.化学平衡的移动(1)内容:受温度、压强或浓度变化的影响,化学反应由一种__________变为另一种__________的过程。(2)图示表示必备知识 自主预衡状态平衡状态2.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1)根据速率判断①若v(正)____v(逆),则平衡正向移动。②若v(正)____v(逆),则平衡不移动。③若v(正)____v(逆),则平衡逆向移动。(2)根据结果判断对于一个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反应,如平衡移动的结果使反应产物浓度更大,则称平衡正向移动或向右移动;反之,称平衡逆向移动或向左移动。>=<逆反应正反应判一判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时,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改变时,化学平衡也一定发生移动。 ( )(2)外界条件改变,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 )××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温度(1)实验2NO2(g) N2O4(g) ΔH=-57.2 kJ·mol-1红棕色 无色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将充有NO2的球形容器放入热水中 红棕色明显______(填“加深”或“变浅”,下同) 升高温度,平衡向__________移动将充有NO2的球形容器放入冷水中 红棕色明显______ 降低温度,平衡向__________移动加深吸热方向变浅放热方向(2)结论:研究发现,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方向移动。(3)原因:温度改变使__________改变。微点拨:化学平衡移动,平衡常数不一定改变;平衡常数改变,平衡一定移动。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平衡常数2.浓度(1)(2)原因:浓度的改变导致_______的改变,但K____,使Q___K,从而导致平衡移动。微点拨:浓度的改变不一定会使化学平衡移动。正向逆向浓度商不变≠3.压强(1)Δνg=(化学方程式中______________化学式前系数之和)-(化学方程式中____________化学式前系数之和)。(2)结论:Δνg=0 改变压强,__________________;Δνg≠0 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化学方程式中气态物质化学式前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3)原因:压强改变导致______改变,______的改变导致浓度商(Q)的改变,使Q____K,从而导致平衡移动。气态反应产物气态反应物化学平衡状态不变浓度浓度≠微点拨:压强的改变只影响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时各气体组分的浓度变大,减小压强时各气体组分的浓度减小。4.勒·夏特列原理在均相、封闭体系中,只改变平衡体系中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或压强)时,平衡将向______________的方向移动。减弱这个改变判一判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一定条件下,使用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并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 )(2)浓度的改变一定会使化学平衡移动。 ( )(3)对于2NO2(g) N2O4(g)的平衡体系,压缩体积,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 ( )(4)C(s)+CO2(g) 2CO(g) ΔH>0,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v(CO2)和CO2的平衡转化率均增大。 ( )(5)化学平衡移动,平衡常数一定改变;平衡常数改变,平衡一定移动。 ( )×××√×关键能力 情境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 2NO2(g) N2O4(g) ΔH< 0 红棕色 无色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在三个连通的烧瓶里盛有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然后用夹子夹住橡皮管。先将三个烧瓶分别放入盛有室温水的烧杯里,观察到混合气体颜色无变化,接着向甲烧杯里加入致热盐无水CaCl2,向丙烧杯里加入致冷盐KNO3,不断搅拌直至溶液饱和,观察到甲中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丙中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乙中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变。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请你从K与Q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产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提示:甲中温度升高,正反应K减小,Q>K,平衡逆向移动,NO2浓度增大,颜色加深;乙中温度不变,K不变,Q=K,平衡不发生移动,NO2浓度不变,颜色不变;丙中温度降低,正反应K增大,Q2.①若在乙中再充入适量的NO2气体,容器内的颜色将如何变化?②若向乙中再充入适量的N2,装置内气体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上述两种情况,装置乙中的压强有什么变化?通过该实验你能得到什么启示?提示:①充入NO2时,NO2浓度增大,烧瓶内颜色加深,然后气体颜色变浅,最终气体颜色比未充入NO2时颜色深。②充入N2时,烧瓶中气体颜色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不管充入NO2还是充入N2,烧瓶内压强都增大。增大压强化学平衡不一定发生移动,压强的改变必须引起反应物、反应产物浓度发生变化,致使Q≠K,化学平衡才会发生移动。1.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反应类型 温度变化 K变化 Q与K关系 平衡移动方向放热反应 升温 减小 Q>K 逆向移动降温 增大 Q<K 正向移动吸热反应 升温 增大 Q<K 正向移动降温 减小 Q>K 逆向移动2.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浓度变化 Q变化 Q与K关系 平衡移动方向反应物浓度增大 减小 Q<K 正向移动反应产物浓度减小反应物浓度减小 增大 Q>K 逆向移动反应产物浓度增大3.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于反应体系中有气体参与的反应方程式中气态物质系数变化 压强变化 Q变化 Q与K关系 平衡移动方向增大 增大 增大 Q>K 逆向移动减小 减小 Q<K 正向移动减小 增大 减小 Q<K 正向移动减小 增大 Q>K 逆向移动不变 增大 不变 Q=K 不移动减小【例1】 对于密闭容器中的可逆反应:mX(g)+nY(s) pZ(g) ΔH<0,达化学平衡后,改变条件,下列表达不正确的是( )A.增大压强,化学平衡不一定发生移动B.通入氦气,化学平衡不一定发生移动C.增加X或Y的物质的量,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D.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C [由于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变化不明确,故改变压强不能确定化学平衡是否移动,A项正确;恒容条件下充入氦气,没有改变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平衡不移动,恒压条件下充入氦气,相当于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B项正确;由于Y为固体,改变其用量不影响化学平衡,C项不正确;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项正确。]题后反思改变反应体系的压强、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不一定能引起平衡移动;改变反应体系的温度,一定引起平衡移动。1.(双选)接触法制硫酸工艺中,其主反应在450 ℃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2SO2(g)+O2(g) 2SO3(g) ΔH=-197 kJ·mol-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用催化剂可以提高SO2的平衡转化率B.增大O2的浓度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和SO2的转化率C.反应在450 ℃时的平衡常数大于500 ℃时的平衡常数D.增大平衡后的体系压强,v(正)增大,v(逆)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D [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的移动,因此不改变SO2的平衡转化率,A错误;增大O2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SO2的转化率增大,B正确;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C正确;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D错误。]2.已知反应CO(g)+2H2(g) CH3OH(g) ΔH< 0,实验测得该反应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时,CO的平衡转化率如图所示,则横坐标可能是( )A.温度 B.催化剂 C.压强 D.CO的浓度√C [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导致CO的转化率减小,A不符合题意;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但由于对正、逆反应速率影响相同,因此改变反应速率后的正、逆化学反应速率仍然相等,因此化学平衡不移动,故CO的转化率不改变,B不符合题意;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化学平衡正向移动,CO转化率增大,C符合题意;增大CO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但移动消耗量远小于投入量,故达到平衡后CO的转化率反而减小,D不符合题意。][教材 活动·探究]在容积为1.00 L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2O4,发生反应N2O4(g) 2NO2(g),随温度升高,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1)反应的ΔH______(填“大于”或“小于”)0;100 ℃时,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在0~60 s时段,反应速率v(N2O4)为________mol·L-1·s-1;反应的平衡常数(K)为______________。大于0.0010.36 mol·L-1(2)100 ℃时达到平衡后,改变反应温度为T,c(N2O4)以0.002 mol·L-1·s-1的平均反应速率降低,经10 s又达到平衡。T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100 ℃,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温度为T时反应达平衡后,将反应容器的容积缩小一半,平衡向______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于温度升高,反应向吸热方向进行,故T大于100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逆反应对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可逆反应mA(g)+nB(g) xC(g) ΔH=Q kJ·mol-1在不同温度、压强下反应物A的转化率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解答化学平衡图像题的步骤与原则1.分析图甲A的转化率与压强随时间变化的图像,p1与p2之间的大小关系如何?m、n、x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提示:p1>p2;m+n>x。2.分析图乙A的转化率与温度之间变化关系,判断Q的正、负?若纵坐标改为A的百分含量,曲线不变,则该反应正反应属于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提示:Q为负的;吸热反应。1.解题“三步骤”2.解题“两原则”(1)“定一议二”原则在化学平衡图像中,了解纵坐标、横坐标和曲线所表示的三个量的意义。在确定横坐标所表示的量后,讨论纵坐标与曲线的关系,或在确定纵坐标所表示的量后,讨论横坐标与曲线的关系。例如,反应2A(g)+B(g) 2C(g)达到平衡,A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和温度的关系如图。定压看温度变化,升温,曲线走势降低,说明A的转化率降低,平衡向左移动,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定温看压强变化,因为此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压强增大,平衡向右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故p2>p1。(2)“先拐先平,数值大”原则对于同一化学反应在化学平衡图像中,先出现拐点的反应先达到平衡,先出现拐点的曲线表示的温度较高(如下图甲所示,α表示反应物的转化率)或表示的压强较大[如下图乙所示,φ(A)表示反应物的体积分数]。甲图:T2>T1;正反应放热。乙图:p1<p2;正反应为气体总体积减小的反应。【例2】 在某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g)+B(g) xC(g)符合图像(Ⅰ)所示关系,φ(C)表示C气体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由此判断,对图像(Ⅱ)说法不正确的是( )A.p3>p4,Y表示A的转化率B.p3>p4,Y表示B的质量分数C.p3>p4,Y表示B的转化率D.p3>p4,Y表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B [据图像(Ⅰ)知,在压强不变时,曲线b的斜率比c的大,故T1>T2。降温(T1→T2)时,φ(C)增大,即平衡正向移动,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当温度不变时,曲线b的斜率比a的大,故压强p2>p1,增大压强(p1→p2)时,φ(C)增大,即平衡正向移动,故x<2。由图像(Ⅱ)知,保持体系压强不变,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A、B的转化率、φ(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均减小,而A、B的质量分数要增大。]题后反思平衡转化率的分析与判断方法反应aA(g)+bB(g) cC(g)+dD(g)的转化率分析(1)若反应物起始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式前的系数之比,达到平衡后,它们的转化率相等。(2)若只增加A的量,平衡正向移动,B的转化率提高,A的转化率降低。1.(双选)有一反应:2A+B 2C,其中A、B、C均为气体,如图所示的曲线是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曲线,x轴表示温度,y轴表示B的转化率,图中有a、b、c三点,则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B.b点时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化C.T1温度下若由a点达到平衡,可以采取增大压强的方法D.c点:v正<v逆√√CD [在T1温度下,由a点达到平衡时,B的转化率不断减小,若采取加压措施,结合化学方程式可知B的转化率会不断增大,C错误;在T2温度下,c点未达到平衡状态,B的转化率小于平衡转化率,说明反应正向进行,v正>v逆,D错误。]2.在体积为V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盛有一定量H2,通入Br2(g)发生反应:H2(g)+Br2(g) 2HBr(g) ΔH。已知温度T1>T2,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与Br2(g)的物质的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分析可知:ΔH>0B.a、b两点Br2的转化率:b>aC.T1时,随着Br2(g)加入,平衡时HBr的体积分数不断增加D.为了提高Br2(g)的转化率,可采取将HBr液化并及时移走的方法√D [温度T1>T2,结合图可知,温度高对应氢气的体积分数大,则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A错误;增大Br(g)的量,促进氢气的转化,则a、b两点Br2的转化率:b<a,B错误;T1时,随着Br2(g)加入,生成HBr的量增大,但气体总量也增大,则平衡时HBr的体积分数可能减小,C错误;将HBr液化并及时移走,可使平衡正向移动,可提高Br2(g)的转化率,D正确。]1.化学平衡移动:由于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可逆反应由一个平衡状态变为另一个平衡状态的过程。2.若v(正)>v(逆),则平衡正向移动;若v(正)=v(逆),则平衡不移动;若v(正)< v(逆),则平衡逆向移动。3.升温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温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反应产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反之逆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系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知识必备51.(双选)反应NH4HS(s) NH3(g)+H2S(g)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下列各种情况会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温度、容积不变时,通入SO2气体B.移走一部分NH4HS固体C.容器体积不变,充入HCl气体D.容器体积不变,充入氮气学习效果 随堂评估√243题号1√5243题号1AC [A项,2H2S+SO2===3S+2H2O,通入SO2气体使平衡正向移动;B项,增减固体的量,平衡不移动;C项,NH3(g)+HCl(g)=== NH4Cl(s),充入HCl气体使平衡正向移动;D项,保持体积不变,充入氮气后各组分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52.下列生产、生活等实际应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实验室中配制FeCl3溶液时,向其中加入少量浓盐酸B.工业合成氨选择高温和催化剂铁触媒C.Mg(OH)2沉淀可溶解于NH4Cl溶液中D.热的纯碱溶液去油污效果好23题号14√B [工业合成氨为放热反应,高温是为了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但使合成氨的反应逆向移动,催化剂不会影响产物的产率,B符合题意。]53.反应2NO2(g) N2O4(g) ΔH=-57 kJ·mol-1,在温度为T1、T2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T2B.X、Y两点的反应速率:X>YC.X、Z两点气体的颜色:X深,Z浅D.X、Z两点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X>Z23题号41√523题号41B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逆向移动,NO2的体积分数增大,Y点NO2的体积分数小,则T1Y,B正确;X、Z两点温度相同,但压强不同,NO2为红棕色气体,增大压强,平衡右移,但是气体的体积变小,浓度增大的影响较大,气体的颜色加深,则X、Z两点气体的颜色:X浅,Z深,C错误;X、Z两点都在等温线上,X的压强小,增大压强,化学平衡正向移动,Z点时气体的物质的量小,则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大,即平均相对分子质量:X5243题号14.(双选)0.1 mol·L-1 FeCl3溶液与0.01 mol·L-1 KSCN溶液等体积混合,发生如下反应:FeCl3+3KSCN Fe(SCN)3+3KCl,所得溶液显红色,改变下列条件,能使溶液颜色变浅的是( )A.向溶液中加入少量KCl晶体B.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KCl溶液C.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AgNO3溶液D.向溶液中滴加几滴1 mol·L-1 FeCl3溶液√√5243题号1BC [FeCl3+3KSCN Fe(SCN)3+3KCl反应的实质为Fe3++3SCN- Fe(SCN)3,因此K+、Cl-的浓度对题述化学平衡无影响,A项错误;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KCl溶液或一定量AgNO3溶液,相当于溶液的稀释,Fe3+、SCN-、Fe(SCN)3的浓度均降低,故溶液的颜色变浅,B、C项正确;滴加几滴1 mol·L-1 FeCl3溶液,则c(Fe3+)增大,题述平衡向右移动,溶液颜色变深,D项错误。]243题号15.现有反应:mA(g)+nB(g) pC(g),达到平衡后,当升高温度时,B的转化率变大;当减小压强时,混合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减小,则:(1)该反应的逆反应为________(填“吸热” 或“放热” )反应,且m+n_____(填“>”“=” 或“<”)p。(2)减压使容器体积增大时,A的质量分数______(填“增大”“减小” 或“不变”,下同)。5放热>增大243题号15增大减小减小不变243题号15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题号135246879101112(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一定条件下:2NO2(g) N2O4(g) ΔH<0。在测定NO2的相对分子质量时,下列条件中,测定结果误差最小的是( )A.温度0 ℃ 、压强50 kPaB.温度130 ℃ 、压强300 kPaC.温度25 ℃ 、压强100 kPaD.温度130 ℃ 、压强50 kPa√13题号135246879101112D [测定二氧化氮的相对分子质量,要使测定结果误差最小,应该使混合气体中 NO2的含量越多越好,为了实现该目的,应该改变条件使平衡尽可能地逆向移动。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放热反应,可以通过减小压强、升高温度使平衡逆向移动,则选项中,温度高的为 130 ℃,压强低的为 50 kPa,结合二者选 D。]13题号1352468791011122.对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2A(g)+B(g) 2C(g) ΔH=-Q kJ·mo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增大压强,v(正)增大,v(逆)减小B.升高温度,v(正)减小,v(逆)增大C.增大A浓度的瞬间,v(正)增大,v(逆)不变D.增大A浓度的瞬间,v(正)增大,v(逆)减小√13题号135246879101112C [该反应正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正反应速率增大的多,反应正向进行,选项 A错误;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逆反应速率增大的多,反应逆向进行,选项 B错误;增大 A浓度的瞬间,正反应速率增大,此时逆反应速率不变,随反应进行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最后达到平衡状态,正、逆反应速率相同,选项 C正确,选项 D错误。]13题号1352468791011123.对于反应:2A(g)+B(g) 2C(g) ΔH< 0,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13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题号135246879101112D [该反应正反应是气体物质分子数目减小的放热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B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C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减小,B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C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达到平衡的时间短,故①④正确。]13题号1352468791011124.将5 mL 0.005 mol·L-1 FeCl3溶液和 5 mL 0.015 mol·L-1 KSCN溶液混合,达到平衡后溶液呈红色。再将混合液等分为5份,分别进行如下实验:13 实验①:滴加4滴水,振荡实验②:滴加4滴饱和FeCl3溶液,振荡实验③:滴加4滴1 mol·L-1KCl溶液,振荡实验④:滴加4滴1 mol·L-1KSCN溶液,振荡实验⑤:滴加4滴6 mol·L-1NaOH溶液,振荡题号1352468791011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比实验①和②,为了证明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正向移动B.对比实验①和③,为了证明增加反应产物浓度,平衡发生逆向移动C.对比实验①和④,为了证明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正向移动D.对比实验①和⑤,为了证明减少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逆向移动13√题号135246879101112B [该可逆反应为Fe3++3SCN- Fe(SCN)3,Fe3+、SCN-的浓度对平衡有影响,而Cl-、K+ 的浓度对平衡无影响。实验①为对照实验,对比实验①和②,②增大Fe3+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A项正确;对比实验①和③,滴加水和滴加KCl溶液效果等同,平衡不发生移动,B项错误;对比实验①和④,④增大SCN-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C项正确;对比实验①和⑤,⑤减小Fe3+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D项正确。]13题号1352468791011125.在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X(?) Y(g)+Z(g)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增大,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正反应吸热 B.平衡常数增大C.反应速率增大 D.X是气态√13题号1352468791011126.一定条件下,下列反应中水蒸气含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符合下图的是( )13题号135246879101112A.CO2(g)+2NH3(g) CO(NH2)2(s)+H2O(g) ΔH<0B.CO2(g)+H2(g) CO(g)+H2O(g) ΔH>0C.CH3CH2OH(g) CH2==CH2(g)+H2O(g) ΔH>0D.2C6H5CH2CH3(g)+O2(g) 2C6H5CH==CH2(g)+2H2O(g) ΔH<013A [四个选项中水蒸气均为反应产物。依左图可知T2>T1,升温,水蒸气含量减少,平衡逆向移动,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即ΔH<0,B、C项错误;依题中右图可知p1>p2,增大压强,水蒸气含量增加,即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D项错误。]√题号1352468791011127.向2 L密闭容器中充入NO2,在三种不同条件下发生反应:2NO2(g) 2NO(g)+O2(g),实验测得NO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不考虑生成N2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3题号135246879101112A.实验2比实验1的反应容器内压强小B.实验2比实验1使用了效率更高的催化剂C.实验1比实验3的平衡常数大D.由实验2和实验3可判断该反应是放热反应13B [缩小体积,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实验2不可能与实验1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A项错误;因实验1和实验2平衡时NO2的浓度相同,但实验2反应速率大,则实验2使用了效率更高的催化剂,B项正确;实验3在850 ℃反应,达到平衡时NO2的浓度较800 ℃时小,说明温度升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大,C、D项错误。]√题号1352468791011128.对于以下两个反应,从反应开始进行到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体积不变,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PCl5(g) PCl3(g)+Cl2(g)再充入PCl5(g),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达到平衡后,PCl5(g)的转化率______,PCl5(g)的百分含量________。(2)2HI(g) I2(g)+H2(g)再充入HI(g),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达到平衡后,HI(g)的转化率________,HI(g)的百分含量________。13正反应减小增大正反应不变不变题号135246879101112(选择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9.下列叙述与图对应的是( )13题号135246879101112A.对于达到平衡状态的反应:N2(g)+3H2(g) 2NH3(g),图①表示在t0时刻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B.由图②可知,p2>p1、T1>T2满足反应:2A(g)+B(g) 2C(g) ΔH<0C.图③为只改变某一条件,化学反应aA(g)+B(g) cC(g)的平衡变化图像,则图像中b、c、d三点对应的正反应速率最大的是b点D.对于反应2X(g)+3Y(g) 2Z(g) ΔH<0,图④y轴可以表示Y的百分含量13√√题号135246879101112AB [对于达到平衡状态的反应:N2(g)+3H2(g) 2NH3(g),图①表示在t0时刻v逆、v正都增大,由于v′逆>v′正,所以平衡逆向移动,因此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升高温度,A正确;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越短。由图像可知:在压强相同都为p2时,温度为T1先达到平衡,说明温度:T1>T2;在温度不变时,增大压强,化学平衡速率加快,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缩短;根据图像可知:在温度都是T1,压强为p2时先达到平衡,说明压强:p2>p1;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正反应方向移动,使C的平衡13题号135246879101112含量增大;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导致C的平衡含量降低,因此满足2A(g)+B(g) 2C(g) ΔH<0,B正确;在图③中,在t0时刻之后,v′逆瞬间增大然后逐渐减小,v′正逐渐增大,直至v′逆=v′正,达到平衡状态,因此对应各点的正反应速率最大的是d点,C错误;对于反应2X(g)+3Y(g) 2Z(g) △H<0,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导致Y的平衡含量增大,因此图④y轴不可以表示Y的百分含量,D错误。]13题号13524687910111210.利用I2O5可消除CO污染,反应为I2O5(s)+5CO(g) 5CO2(g)+I2(s)。不同温度下,向装有足量的I2O5固体的2 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 CO,测得CO2的体积分数φ(CO2)随时间t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3A.b点时,CO的转化率为80%B.容器内的压强保持恒定,表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b点和d点的化学平衡常数:Kb>KdD.反应到达a点时,0~0.5 min反应速率v(CO)=0.3 mol·L-1·min-1√题号13524687910111213题号13524687910111213题号13524687910111211.碳以及碳的化合物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利用CO2合成甲醇不仅能够使二氧化碳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也能解决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由CO2合成甲醇的过程可能涉及如下反应:反应Ⅰ:CO2(g)+3H2(g) CH3OH(g)+H2O(g) ΔH1=-49.58 kJ·mol-1反应Ⅱ:CO2(g)+H2(g) CO(g)+H2O(g) ΔH2=+41.19 kJ·mol-1反应Ⅲ:CO(g)+2H2(g) CH3OH(g) ΔH313题号135246879101112回答下列问题:(1)将一定量的H2和CO2充入恒容密闭容器中并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发生反应Ⅰ、Ⅱ、Ⅲ。测得不同温度下体系达到平衡时CO2的转化率(a)及甲醇的产率(b)如图甲所示。13甲题号135246879101112①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为同时提高反应速率和甲醇的生成量,以下措施一定可行的是______(填字母)。A.改用高效催化剂 B.升高温度C.分离出甲醇 D.增加CO2浓度②据图判断,当温度高于260 ℃后,CO的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或“无法判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D增大反应Ⅰ和Ⅲ为放热反应,反应Ⅱ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不利于CO2、CO转化为甲醇,有利于CO2转化为CO,所以CO浓度一定增大题号135246879101112(2)一定条件下,在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H2和CO2 (假设仅发生反应Ⅰ)。测得在反应物起始投入量不同时,CO2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13乙题号135246879101112反应物起始投入量:曲线Ⅰ:n(H2)=3 mol,n(CO2)=1.5 mol曲线Ⅱ:n(H2)=3 mol,n(CO2)=2 mol根据图中数据判断,要使CO2平衡转化率大于40%,以下条件中最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A.n(H2)=3 mol,n(CO2)=2.5 mol;550 KB.n(H2)=3 mol,n(CO2)=1.6 mol;550 KC.n(H2)=3 mol,n(CO2)=1.9 mol;600 KD.n(H2)=3 mol,n(CO2)=1.5 mol;650 K13B题号135246879101112[解析] (1)由盖斯定律可得ΔH3<0。①催化剂只能提高反应速率,不能提高平衡时甲醇的生成量,A错误;升高温度,反应Ⅰ和反应Ⅲ化学平衡均逆向移动,甲醇的生成量减少,B错误;分离出甲醇平衡正向移动,CO2浓度减小,反应速率会减慢,C错误;增加CO2浓度,反应速率增大,同时平衡正向移动,甲醇的产率提高,D正确。②反应Ⅰ、反应Ⅲ均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不利于CO2、CO转化为甲醇,反应Ⅱ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使更多的CO2转化为CO,所以当温度高于260 ℃后,CO的浓度增大。13题号135246879101112(2)①由图乙可知当温度为550 K、n(H2)=3 mol、n(CO2)=2 mol时,CO2的平衡转化率低于40%,若要使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则应减少CO2的量,而该反应的焓变小于零,为放热反应,温度越低,CO2的平衡转化率越大,所以四组数据中最合理的是n(H2)=3 mol,n(CO2)=1.6 mol;550 K。13题号13524687910111212.请回答下列问题。已知反应mA(g)+nB(g) pC(g)+qD(g),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某一反应条件,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图所示。13题号135246879101112(1)①表示改变压强的方式是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化学平衡________(填“正向”“逆向”“不”,下同)移动,m+n________(填“>”“<”或“=”,下同)p+q。(2)②表示改变温度的方式是________(填“升温”“降温”或“不变”),化学平衡________移动,该反应逆反应为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3)③表示改变压强的方式是________,化学平衡______移动,m+n______p+q。13增大逆向<降温正向吸热减小不=题号135246879101112[解析] (1)根据①图示可知在t1时刻改变条件后,v′正、v′逆都增大,表示改变压强的方式是增大压强;增大压强后,v′正、v′逆都增大,且v′逆>v′正,说明增大压强,化学平衡逆向移动;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则逆反应方向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故m+n<p+q;(2)根据②图示可知:在t1时刻改变温度后,v′正、v′逆都减小,表示改变温度的方式是降低温度;降低温度后,v′正、v′逆都减小,由于v′正>v′逆,所以化学平衡正向移动;根据平衡移动原理: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则该反应的逆反应为吸热反应;13题号135246879101112(3)根据③图示可知在t1时刻改变条件后,v′正、v′逆都减小,表示改变压强的方式是减小压强;由于减小压强后,v′正、v′逆都减小,但v′正=v′逆,说明减小压强后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因此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所以m+n=p+q。13题号13524687910111213.反应Fe(s)+CO2(g) FeO(s)+CO(g),ΔH1=-a kJ·mol-1,平衡常数为K;测得在不同温度下,K如表:13温度/℃ 500 700 900K 1.00 1.47 2.40(1)若500 ℃时进行反应,CO2起始浓度为2 mol·L-1,则CO的平衡浓度为____________。(2)反应中的a_______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 mol·L-1小于题号135246879101112(3)700 ℃反应达到平衡,要使得该平衡向右移动,其他条件不变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A.缩小反应器体积 B.通入CO2C.升高温度到900 ℃ 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13BC题号135246879101112(4)下列图像符合反应的是______(填序号)(图中φ是混合物中CO的含量,T为温度)。13A. B. C.A题号13524687910111213题号135246879101112(4)A.根据“先拐先平衡数字大”,则T2>T1,从T1到T2,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混合物中CO的含量增大,故A符合题意;B.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混合物中CO的含量增大,故B不符合题意;C.根据“先拐先平衡数字大”,则T1>T2,从T1到T2,温度降低,平衡逆向移动,混合物中CO的含量降低,故C不符合题意。1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时分层作业13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docx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时分层作业13答案.docx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2节第2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基础课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