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课件)

资源简介

(共58张PPT)
第一框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必修三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高中政治纺编版
今年春节,你放烟花爆竹了吗 2023年1月10日,一场“二踢脚”引发的所谓"鲁豫大战”视频迅速火遍网络。关于烟花是禁还是放的话题也点燃了网络!
我们这节课就从烟花爆竹是“禁"还是“放" 说起!
导入新课
议题 |
01
议题一
从烟花爆竹的“禁”与“放”中明析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
02
议题二
在寻找到禁“与“放”的平衡点中探究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总议题
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议题一:从烟花爆竹的“禁”与“放”中明析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01
结合议学情境分析烟花爆竹"禁"还是"放”的管理要依据什么?这对我国的社会治理有何启示
议学问题
鲁豫烟花大战
议学情境一
02
议学情境一
引发这一大战的原因是今年春节山东烟花“解禁",而对面而居的河南却继续全面禁....除夕夜,解禁后的山东境内炮声不断、硝烟弥漫,充分体现了GDP全国的三强的财富底蕴和消费潜力于是乎导致一侧是热闹的烟花在空中淀放,另一侧是沉默的夜空却分担着烟花调零之后的污染。
一夜间硝烟散尽,山东各地市空气质量冲上了全国接行榜前列,淄博更是夺得了全国一和世界第一双冠。一方面是对春节燃放烟花的期待,另一方面是 对环境污染的担忧。于是关于烟花是禁还是放的话题又一次点燃了网络!
烟花爆竹是“禁"还是“放"
你支持哪一方
关于烟花爆竹的“禁”与“放”,网友们分成两派
禁放派:环保和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以前过节总怕被鞭炮炸伤,鞭炮的烟雾也呛人。禁燃禁放后,近两年取而代之的是赏花灯、游古城等活动,体验更好了。”广西富川居民、“50后”胡先生认为,燃放鞭炮是“旧民俗”,“年味儿”也可以来自贴春联、挂灯笼、逛庙会等,春节同样喜庆、有氛围。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完善燃放政策和增强执行的力度。
解禁派:传统民俗不该止步于今。我国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历史悠久,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在春节,不少人将文化认同、家庭团圆、新年期待等一系列情感,浓缩在这一挂挂响亮的鞭炮、一束束绽放的烟花当中。无论从尊重中国的传统习俗来说,还是支持旅游需要,或是保护传统产业、扶植经济各个角度,都不能实行禁放烟花的政策。
资料来源:民主与法制网
http://www./html/1996/2023-01-28/content-1581503.html
议学情境一
烟花爆竹禁与放是社会治理必须回答的问题
"禁”还是“放”,这背后,既是一道关乎民俗文化和法律规制绕不过的真命题,本质上是一道如何找准“最优解"的社会治理必答题。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因烟花爆竹而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事件逐年上升, 频频刺痛人心,更让其成为众矢之的。依法治理,被摆上议程。
依法治理,首先要有法可依,所以必须有完备的法制体系。
我国关于禁止烟花爆竹燃放主要涉及到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法规有:《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各地施行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令,在法律位阶上,基本都属地方性法规或条例。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比烟花爆竹禁令存废更关键的是禁令执行。无论何时何地,如果烟花爆竹禁令仍存,则应不打折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我们发现,在明令禁止燃放烟花和炮竹的地区,仍有一部分人,无视政府的禁令,我行我素,置法律法规不顾。这给禁放令的执行带来挑战,法治的尊严也受到了损害。
议学情境一
结合议学情境分析烟花爆竹"禁"还是"放”的管理要依据什么?这对我国的社会治理有何启示
议学问题
烟花爆竹禁令存废是事关地方依法治理的重大议题。任何对烟花爆竹禁令的存废或修订,都应遵循法治精神和履行法律程序,而断不可以政府文件或其他行政决策形式代替法律法规。这是一个法治国家对任何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基本要求。因为,社会治理的终极答案就是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现下,各地施行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令,在法律位阶上,基本都属地方性法规或条例。烟花爆竹禁令之存废,建议修订或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条例,与上位法一起,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在各方诉求之间找到了“最大公约数”,而不是僵化简单“一刀切”。
烟花爆竹禁令存废的法律从制定到执行,启示我们进行社会治理,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做到全民守法。从党到政府到公民,要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一体推进,体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基本素养。
议学提示
(1)重要性: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必要性: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律规范
法治实施
法治监督
法治保障
党内法规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科学立法
公正司法
严格执法
全民守法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议学小结
具体内容:
(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议学小结
(2)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科学立法
公正司法
严格执法
全民守法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重要依托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议学小结
(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3、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议学小结
"法制”和“法治”的区别
法制 法治
内涵不同 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静态的,是名词 指运用法律制度进行治理,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动态的,是动词。
从实践上 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拓展提升
全面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
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
监察委员会
司法机关
社会和公民
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突破提升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议题二:在寻找到禁“与“放”的平衡点中探究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03
央视网评:烟花爆竹燃放问题是放还是禁要正视了
议学情境二
网友们在探讨的过程中给出了以下方案:
①逢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寄寓着老百姓深厚的情感认同和文化需要,是民心所向、民意所求、民之所需,理应得到尊重,管理者应积极回应。
②“限放”不等于放纵,对违反限放法规的,无论何人,何单位,一律严格依法处理。同时,管理部门应该引导市民秉持公民责任意识,尊重他人和公共利益,学习更加文明的燃放方式;鼓励市民移风易俗,倡导使用电子鞭炮、礼花简等安全、环保的替代性产品。
③地方政府应通过对民意考量以及结合本地经济的发展情况,实现从“全面禁止”向附条件的“限放”转变。努力在各方诉求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从而制定出让尽可能多的民众满意的方案,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搞“一刀切”。
燃放烟花爆竹和环保、安全可以平衡吗
议学情境二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如何找到"禁”与“放”的平衡点?平衡“禁”与“放”的这些方案说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遵循哪些原则
议学问题
“限放”不等于放纵,对违反限放法规的,无论何人,何单位,一律严格依法处理。
逢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寄寓着老百姓深厚的情感认同和文化需要,是民心所向、民意所求、民之所需,理应得到尊重,管理者应积极回应。
地方政府应通过对民意考量以及结合本地经济的发展情况,实现从“全面禁止”向附条件的“限放”转变。努力在各方诉求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从而制定出让尽可能多的民众满意的方案,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搞“一刀切”。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在各方诉求之间找到了“最大公约数”。
管理部门应该引导市民秉持公民责任意识,尊重他人和公共利益,学习更加文明的燃放方式;鼓励市民移风易俗,倡导使用电子鞭炮、礼花简等安全、环保的替代性产品。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议学提示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原因: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要求:
①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原因: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推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议学小结
议学小结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2)要求: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要求:①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③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2)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议学小结
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5个坚持
必要性
重要性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课堂小结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人们对法治的呼唤也折射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关于依法治国,说法正确的有( )
①法律没有阶级性,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③政府作为立法机关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④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法治基础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①:在阶级社会,法反映的是该社会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因此法有阶级性,我国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①说法错误。
②: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②说法正确。
③: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③说法错误。
④: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法治基础,④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
2.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这是对全面依法治国关于 原则的完整理解。( )
A.从中国实际出发
B.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C.人民主体地位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ABCD: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这是对全面依法治国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完整理解,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课堂练习
3.2024年3月19日,香港特区立法会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香港行政与立法良性互动,社会各界团结一心,凝聚起维护国安、爱国爱港的强大合力,依法高效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堵塞了漏洞、补齐了短板,聚精会神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的基础更加牢固。可见( )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社会职能
②香港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③香港居民与内地居民在法律面前应一律平等
④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①④: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的政治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堵塞了漏洞、补齐了短板,聚精会神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的基础更加牢固”表明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社会职能,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①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体现的是立法,没有体现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②不符合题意。
③:本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没体现,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4.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立法规定( )
①必将导致大量的民事纠纷,增加司法成本
②有利于弘扬传统美德,维护良好社会秩序
③能杜绝社会乱象的发生
④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
A.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③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①: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没有认识到该立法规定的积极意义,故①表述错误。
②④:民法典的这一规定,为见义勇为等良好道德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有利于弘扬传统美德,维护良好社会秩序,故②④符合题意。
③:“杜绝”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故③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展反腐败斗争,标本兼治,坚持“打虎”“拍蝇”“猎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彰显了我们党勇于进行自我革命的坚强决心。这主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 )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ABCD:党中央开展反腐败斗争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材料没有涉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D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本题选D。
课堂练习
6.在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中,人民只有客体身份而无主体地位可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突出人民主体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为此需要( )
①坚持人民至上原则,以维护和促进全体公民的权益为目标
②法律必须承认、尊重并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保护一切正当利益
④以尊重和保障人民的一切权益为最高价值追求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①:该观点混淆了公民与人民的区别,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应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以维护和促进全体公民的权益为目标,①错误。
②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突出人民主体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为此必须要承认、尊重并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保护一切正当利益。②③正确。
④:选项“一切权益”的表述绝对,应保护一切正当利益,④排除。
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7.习近平在《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一文中,就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十六字要求,即“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对此要求理解正确的是( )
①领导立法——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和法律
②保证执法——党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行使行政执法权
③支持司法——党支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健全司法权力制度安排
④带头守法——党引导公民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增强执法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①: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和法律,①说法正确。
②④: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执法权,需增强执法能力,②④说法错误。
③:党支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健全司法权力制度安排,③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8.对特定群体,如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我国法律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
②特定的个人和组织应享有一些法律之外的特权
③良法应内容合理,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
④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德治相得益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①③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平等不是权利义务均等,对特定群体给予特定的优待,是合理的差别,良法应内容合理,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的保护,符合我国的道德标准,表明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德治相得益彰,①③④均符合题意。
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不允许享有特权,②不选。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
9.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治理的两盏灯,只有它们照亮彼此,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也在人们心头相映成辉。这意味着( )
①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②要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③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④要强化法治文化对道德的支撑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①②:材料中指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治理的两盏灯,照亮彼此,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也在人们心头相映成辉。这意味着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故①②正确。
③: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故③错误。
④:要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故④错误。
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10.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全会历史上第一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并首次提出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法治体系建设,要正确处理党规和国家法律的关系。下列选项中,对二者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①二者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
②党规适用于党员,法律适用于除党员以外的其他公民
③党规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基础
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①③:党规和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维护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党规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基础制定,①③说法正确。
②:党规对党员行为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法律是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遵守的,但是作为执政党的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法律,还必须受到党章党规党纪的刚性约束,②说法错误。
④:选项表明的是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11.某社区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治理新路径,提升社区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其中自治是“内生力”,法治是“硬实力”,德治是“软实力”,智治是“支撑力”。这启示在社区治理中应( )
①发挥法治保障作用,确保基层治理实践高质高效
②发挥自治基础作用,推动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③发挥德治滋养作用,增强基层社会治理道德底蕴
④运用整体智治方式,促进基层政权体系高效运转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①:“确保基层治理实践高质高效”说法绝对,①排除。
②③:某社区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治理新路径,提升社区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这启示在社区治理中应发挥自治基础作用,推动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发挥德治滋养作用,增强基层社会治理道德底蕴,②③符合题意。
④:在社区治理中不涉及基层政权体系,④排除。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12.2023年修改立法法,将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监察法规、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纳入立法法予以规范,同时扩大设区的市立法权限范围,扩大部门规章制定主体。此举( )
①是我国国家机构贯彻和践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现
②彰显了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特点
③是完善我国法治体系以保障人民立法权的现实需要
④有利于调动相关国家机构在依法治国历程中的积极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①④:扩大设区的市立法权限范围,扩大部门规章制定主体,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贯彻和践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有利于调动相关国家机构在依法治国历程中的积极性,①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强调的是立法,没有涉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②不符合题意。
③:我国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但人民没有立法权,③排除。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1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新时代十年我们党初步构建起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对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战略部署。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开辟新时代依规治党新境界。上述材料说明了( )
①依法执政就要坚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②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定程序,提高党内法规质量
③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纪高于国法
④要落实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加强贯彻实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①: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未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①不符合题意。
②④:我们要继续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开辟新时代依规治党新境界。上述材料说明了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定程序,提高党内法规质量,要落实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加强贯彻实施,②④符合题意。
③:党纪严于国法,国法高于党纪,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
14.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202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66号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该《条例》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该《条例》的出台历经7年讨论、两次公开征求意见,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为根本原则,明确了各方责任,从监管机构、企业到家长和学校,都需参与到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工作中,形成社会共治的模式。该条例的制定( )
①表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②为未成年人在网络领域的权益保护提供法律屏障
③有助于健全法治实施体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实现
④促进未成年人充分享受网络红利,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①:该《条例》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其出台历经7年讨论、两次公开征求意见,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为根本原则,明确了各方责任,这表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①正确。
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为根本原则,明确了各方责任,从监管机构、企业到家长和学校,都需参与到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工作中,这旨在为未成年人在网络领域的权益保护提供法律屏障,②正确。
③:该条例的制定有助于健全法律规范体系,而不是法治实施体系,③错误。
④:促进未成年人充分享受数字红利,加强人权法律依据的保障,而不是司法保障,④错误。
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15.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就要( )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②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③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③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就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③④正确。
①:十六大科学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且已经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措施,①不符合题意。
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②排除。
故本题选D。
课堂练习
16.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新征程上必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根基,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产生深刻的塑造作用,使中国的法治实践独具特色。下列对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建设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解锁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密码
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③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④中国式现代化为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开辟了广阔空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②④:新征程上必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根基,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说明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产生深刻的塑造作用,说明中国式现代化为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开辟了广阔空间,②④正确。
①: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建设关系,①单纯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①不符合题意。
③: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建设关系,③只强调依法治国的要求,与题意无关,③排除。
故本题选D。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