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学霸》浙教版(2024)科学七下 2.2.1模型与符号 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里学霸》浙教版(2024)科学七下 2.2.1模型与符号 讲义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物质的微观结构
第2节建构分子模型第1课时模型与符号
1.知道模型和符号的建立和作用。(科学观念)
2.认识和制作简单的分子模型,加深对分子构成的认识。(探究实践)
3.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科学观念)
1.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 到的事物或 的现象。
2.模型可以是一幅 、一张 或一幅计算机图像,可以用于表示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
3.模型有直观的,如能直观反映实际物体的形状或结构的图像;模型也有抽象的,如用来描述事物运动规律的 。
4.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能避免由于事物 不同和表达的不同 而引起的混乱。如用“”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用“)”表示测量电流的电流表。
5.物质通常是由 构成的,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 直接构成的,如铅笔芯内的石墨由碳原子构成。
6.分子是由 构成的,我们可以用模型直观形象地表示分子由原子构成,
7.有些分子由 原子构成,大多数分子是由 或 原子构成。
知识点一:模型与符号
【案例1】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对认识对象(系统)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或模拟。下列不属于模型建构的是(  )
A.画校园平面图 B.做小型地球仪 C.搭细胞结构 D.看蜡烛熄灭顺序
【对点训练1】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或模拟,需要 体现原有对象的某些本质的特征。下列选项不属于模型的是(  )
A.鱼的骨骼标本 B.光线 C.地球仪 D.“日心说”示意图
知识点2 分子模型
【案例2】下列关于分子与原子本质区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可由原子构成,所以原子的体积比分子小
B.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C.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而原子不能
D.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对点训练2】下列对如图所示四种分子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三个原子构成
B.氮分子和氢分子由相同种类的原子构成
C.比较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能说明分子可由种类不同的原子构成
D.二氧化碳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
1、下列关于模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
B.模型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图
C.模型可以表示很大或很小的事物
D.模型只有抽象的,没有具体形象的
2、下列四个图形中,属于符号的是(  )
A.草履虫结构图B.压强计算公式C.滑动变阻器D.足球烯结构
3、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观察不到的化学反应。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反应,其微观模型示意图如下,图中相同小球代表同种原子,原子间的短线代表原子的结合。下列从图示获得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
A.图示中共有4种分子
B.说明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C.该化学反应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D.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也可以再分
4、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然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容器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
5、模型能够直观反映化学变化的结果。将一定质量的铝箔(去除表面的氧化膜)放入某一溶液中(含Mg2+、Zn2+和Cu2+数量相同),反应一段时间后烧杯内相关离子数量关系可能成立的是(  )
A.B.C.D.
6、模型可以反映客观现象,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如图是二氧化碳的化学式“CO2”所表达信息的模型。请写出其中的②与③所表达的信息:
(1)② ;(2)③ 。
7、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1)如图1是科学家及其提出的原子结构假设模型,其中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 。
(2)2022年4月26日,我国首次国产化碳-14批量生产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站启动。如图2所示的模型能表示碳-14(有6个质子,8个中子)原子结构的是 。
8、人类在探索物质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请你回答相关问题。
(1)下面的科学家中最早发现电子的是 。(填字母)
A.道尔顿 B.汤姆森 C.卢瑟福 D.门捷列夫
(2)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3)碳-12、碳-13、碳-14都是碳元素的原子,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 。
(4)人们很早就意识到物质都是由几种亘古不变的基本成分“元素”组成的。如图是两个微粒的结构模型示意图,这两个微粒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你的观点及依据是 。
9、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如图是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情景。当他用一束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有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散射。若原子质量和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填字母代号)
A.提出问题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验证假说的过程 D.建立模型的过程
10、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单质,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提示:碘分子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色)。
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蘸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则:
(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2)由上述三个实验可知,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最小微粒。
(3)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含有KIO3),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原因: 。
11、ABC干粉灭火剂主要组分为磷酸二氢铵,含量为75%。2024年“315”晚会曝光了“灭不了火的灭火器,被公开兜售”的新闻。在学习完《微粒的符号与模型》后,某学习小组选择进行关于磷酸二氢铵微观模型的微项目学习,如图是该小组的项目学习记录单(部分),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驱动性问题:如何制作磷酸二氢铵结构模型?
模型展示:
化学式:NH4H2PO4
模型说明书: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1.674×10-27千克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2.657×10-26千克
一个磷原子的质量:5.189×10-26千克
一个氮原子的质量:2.324×10-26千克
“建模”是科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了增进对模型的理解,该小组组织学习了有关模型的概念,下列选项中不是模型的是(  )
A.B.C.D.
12、下列各图中●和〇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其中能表示保持H2O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B.C.D.
13、如图所示是一个二氧化碳的分子模型,其中每一个单元表示的就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而每个单元中的黑色小球代表碳原子,蓝色小球代表氧原子。
(1)根据图中的结构模型,你能看出一集气瓶的二氧化碳气体其实是由许许多多个 构成的。而每个二氧化碳分子又是由 构成的。
(2)如果用大写字母“C”表示碳原子,用“O”表示氧原子,原子的个数标在字母的右下角,请用字母和数字表示出二氧化碳的符号: 。
14、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请根据如图所示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模型表示食物网,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储存能量最多的是 (选填“A”、“B”或“C”)。
(2)若乙模型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C表示成蛙,那么A表示 。
(3)已知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g,若现有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图丙中 (选填“Ⅰ”、“Ⅱ”、“Ⅲ”或“Ⅳ”)区域。
15、“为破解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史料一: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从而建立了西瓜模型。
史料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如下现象:①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从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史料三: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1)史料一中汤姆生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他的推测依据是 。
(2)根据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甲所示。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数据是 (用图甲中的字母表示)段曲线:
(3)从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我们发现 (可多选)。
A.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推翻了汤姆生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所有观点
B.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想象建构原子模型
C.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D.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4)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原子的结构的认识逐渐深入,如图乙是现代氢原子的结构模型图,其中“●”、“〇”和“ ”分别表示电子、中子、质子,请你依据氢原子的结构模型,绘制锂-7原子的结构模型图。 (至少表示出其中的3点信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物质的微观结构
第2节建构分子模型第1课时模型与符号
1.知道模型和符号的建立和作用。(科学观念)
2.认识和制作简单的分子模型,加深对分子构成的认识。(探究实践)
3.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科学观念)
1.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复杂的现象。
2.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一幅计算机图像,可以用于表示一个复杂的对象或
过程。
3.模型有直观的,如能直观反映实际物体的形状或结构的图像;模型也有抽象的,如用来描述事物运动规律的公式。
4.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能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不同文字语言而引起的混乱。如用“”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用“)”表示测量电流的电流表。
5.物质通常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铅笔芯内的石墨由碳原子构成。
6.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我们可以用模型直观形象地表示分子由原子构成,
7.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大多数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
知识点一:模型与符号
【案例1】(2024秋 苍南县期末)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对认识对象(系统)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或模拟。下列不属于模型建构的是(  )
A.画校园平面图 B.做小型地球仪 C.搭细胞结构 D.看蜡烛熄灭顺序
【答案】D
【分析】模型指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
【解答】解:A.画校园平面图是对校园这一对象的平面模型构建;
B.做小型地球仪是对地球的模型构建;
C.搭红细胞结构是对红细胞这一认识对象的模型构建;
D.看蜡烛熄灭过程属于实验,不属于模型建构。
故选:D。
【对点训练1】(2024秋 拱墅区期末)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或模拟,需要 体现原有对象的某些本质的特征。下列选项不属于模型的是(  )
A.鱼的骨骼标本 B.光线 C.地球仪 D.“日心说”示意图
【答案】A
【解答】解:A.人的骨骼标本是真实的人体骨骼,它并非是对认识对象简化的概括性描述,而是实际的物体,不具备模型体现原有对象某些本质特征的简化、概括特性,不属于模型,故A错误;
B.光线是为了形象地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等特性而引入的模型概念,它是对光这种实际存在但较为抽象的现象进行简化的概括性描述,体现了光传播路径等本质特征,属于模型,故B正确;
C.地球仪是对地球的一种模型化展示,它简化地概括了地球的形状、海陆分布等一些本质特征,属于模型,故C正确;D.“日心说”示意图是对“日心说”理论的一种模型化呈现,通过图形等方式简化概括地描述了“日心说”中太阳与其他天体的位置关系等本质特征,属于模型,故D正确;
故选:A。
知识点2 分子模型
【案例2】下列关于分子与原子本质区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可由原子构成,所以原子的体积比分子小
B.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C.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而原子不能
D.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答案】D
【解答】: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但是原子的体积不一定比分子小,故A错误;
B、分子、原子都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故B错误;
C、分子和原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所以原子是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故D正确。
故选:D。
【对点训练2】下列对如图所示四种分子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三个原子构成
B.氮分子和氢分子由相同种类的原子构成
C.比较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能说明分子可由种类不同的原子构成
D.二氧化碳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
【答案】B
【解答】:A、由如图信息可知,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故正确。
B、氮分子是由氮原子构成,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氮分子和氢分子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构成,故错误;
C、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说明分子可由种类不同的原子构成,故正确;
D、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故正确。
故选:B。
1、下列关于模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
B.模型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图
C.模型可以表示很大或很小的事物
D.模型只有抽象的,没有具体形象的
【答案】D
【解答】解:A、根据模型的特征,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都是一个模型,故A正确。
B、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模型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故B正确。
C、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模型可以表示很大或很小的事物,故C正确。
D、模型不是只有抽象的,有具体形象的,如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故D错误。
故选:D。
2、(2024春 余杭区期末)下列四个图形中,属于符号的是(  )
A.草履虫结构图B.压强计算公式C.滑动变阻器D.足球烯结构
【答案】C
【解答】解:A.此图为草履虫结构图,属于模型,故A错误;
B.此图为压强与作用力、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的模型,故B错误;
C.此图形为滑动变阻器,为符号,故C正确;
D.此图形为足球烯结构模型,故D错误。
故选:C。
3、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观察不到的化学反应。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反应,其微观模型示意图如下,图中相同小球代表同种原子,原子间的短线代表原子的结合。下列从图示获得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
A.图示中共有4种分子
B.说明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C.该化学反应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D.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也可以再分
【答案】D
【解答】:A、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图示中共有4种分子,故A正确;
B、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一定改变,故B正确;
C、由分子结构模型以及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故C正确;
D、由分子结构模型以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故D错误。
故选:D。
4、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然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容器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
【答案】D
【解答】:A、分子体积增加了,而上述变化中分子大小不变,只是间隙变大,故与题意不符,所以错误。
B、分子多数破裂成了原子,且分子体积增加了,而该变化主要是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不变,与题意不符,所以错误。
C、分子全部破裂了,该变化主要是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不变,与题意不符,所以错误。
D、主要是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了一倍,而分子大小没变,分子数目也基本不变,与题意相符,所以正确。
故选:D。
5、(2024 鹿城区校级一模)模型能够直观反映化学变化的结果。将一定质量的铝箔(去除表面的氧化膜)放入某一溶液中(含Mg2+、Zn2+和Cu2+数量相同),反应一段时间后烧杯内相关离子数量关系可能成立的是(  )
A.B.C.D.
【答案】A
【解答】:金属活动性Mg>Al>Zn>Cu,将一定质量的铝箔(去除表面的氧化膜)放入某一溶液中(含Mg2+、Zn2+和Cu2+数量相同),铝不能与氯化镁溶液反应,铝先与Cu2+反应生成铝离子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CuCl2═2AlCl3+3Cu;Cu2+反应完,若还有铝,铝才能与Zn2+反应生成铝离子和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ZnCl2═2AlCl3+3Zn。
A、可能是铝和氯化铜、氯化锌恰好完全反应,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铝离子是参加反应的铜离子和锌离子总数的三分之二,即比镁离子的数量多三分之一,故选项正确。
B、若铜离子完全反应,锌离子没有参加反应,生成的铝离子是参加反应的铜离子的三分之二,不可能与镁离子和锌离子的数量相等,故选项错误。
C、铝不能与氯化镁溶液反应,镁离子的数量不变,故选项错误。
D、若铜离子有剩余,锌离子不可能参加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A。
6、模型可以反映客观现象,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如图是二氧化碳的化学式“CO2”所表达信息的模型。请写出其中的②与③所表达的信息:
(1)② ;(2)③ 。
【答案】(1)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解答】解:由化学式CO2可知,可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1个二氧化碳分子;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2)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7、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1)如图1是科学家及其提出的原子结构假设模型,其中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 。
(2)2022年4月26日,我国首次国产化碳-14批量生产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站启动。如图2所示的模型能表示碳-14(有6个质子,8个中子)原子结构的是 。
【答案】(1)③→①→②;(2)C。
【解答】解:(1)根据近代道尔顿提出原子实心模型;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即枣糕模型;1911 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结构行星模型,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③→①→②;
(2)碳-14的质子数为6,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其核外电子数为6,即碳-14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为6,观察C选项能表示碳-14原子结构。
故答案为:(1)③→①→②;(2)C。
8、人类在探索物质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请你回答相关问题。
(1)下面的科学家中最早发现电子的是 。(填字母)
A.道尔顿 B.汤姆森 C.卢瑟福 D.门捷列夫
(2)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3)碳-12、碳-13、碳-14都是碳元素的原子,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 。
(4)人们很早就意识到物质都是由几种亘古不变的基本成分“元素”组成的。如图是两个微粒的结构模型示意图,这两个微粒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你的观点及依据是 。
【答案】(1)B;(2)模型;(3)中子数不同;(4)不属于同种元素,因为这两个微粒的质子数不同.
【解答】解:(1)汤姆森最早发现电子;
(2)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3)碳-12、碳-13、碳-14都是碳元素的原子,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中子数不同;
(4)由两个微粒的结构模型示意图可知,这两个微粒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所以不属于同种元素。
故答案为:(1)B;(2)模型;(3)中子数不同;(4)不属于同种元素,因为这两个微粒的质子数不同.
9、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如图是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情景。当他用一束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有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散射。若原子质量和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填字母代号)
A.提出问题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验证假说的过程 D.建立模型的过程
【答案】(1)不会;原子核;(2)D。
【解答】:(1)在卢瑟福的实验中,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故答案为:不会;原子核;
(2)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这一研究过程就是建立模型的过程。
故选:D。
10、(2024春 下城区校级期中)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单质,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提示:碘分子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色)。
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蘸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则:
(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2)由上述三个实验可知,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最小微粒。
(3)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含有KIO3),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原因: 。
【答案】(1)会;(2)化学性质;(3)不会;食盐不存在碘分子,碘盐中的“碘”是指碘元素。
【解答】解:(1)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所以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会变蓝色;因为淀粉遇碘变蓝色或者说碘能使淀粉变蓝色,而馒头中含淀粉。
(2)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单质,三个实验结果一样,都能使馒头变蓝,表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不存在碘分子,碘盐中的“碘”是指碘元素。
故答案为:(1)会;(2)化学性质;
(3)不会;食盐不存在碘分子,碘盐中的“碘”是指碘元素。
11、(2024春 乐清市期中)ABC干粉灭火剂主要组分为磷酸二氢铵,含量为75%。2024年“315”晚会曝光了“灭不了火的灭火器,被公开兜售”的新闻。在学习完《微粒的符号与模型》后,某学习小组选择进行关于磷酸二氢铵微观模型的微项目学习,如图是该小组的项目学习记录单(部分),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驱动性问题:如何制作磷酸二氢铵结构模型?
模型展示:
化学式:NH4H2PO4
模型说明书: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1.674×10-27千克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2.657×10-26千克
一个磷原子的质量:5.189×10-26千克
一个氮原子的质量:2.324×10-26千克
“建模”是科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了增进对模型的理解,该小组组织学习了有关模型的概念,下列选项中不是模型的是(  )
A.B.C.D.
【答案】D
【解答】解:A.行星运动轨道模型,故A正确;
B.这是磁力线模型,故B正确;
C.这是水分子模型,故C正确;
D.这是滑动变阻器的符号,故D错误;
故选:D。
12、(2024秋 江北区校级期中)下列各图中●和〇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其中能表示保持H2O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B.C.D.
【答案】A
【解答】:A、能表示水分子,能保持H2O化学性质的,故A符合题意;
B、该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混合气体,不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图是氢气,不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该图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不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如图所示是一个二氧化碳的分子模型,其中每一个单元表示的就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而每个单元中的黑色小球代表碳原子,蓝色小球代表氧原子。
(1)根据图中的结构模型,你能看出一集气瓶的二氧化碳气体其实是由许许多多个 构成的。而每个二氧化碳分子又是由 构成的。
(2)如果用大写字母“C”表示碳原子,用“O”表示氧原子,原子的个数标在字母的右下角,请用字母和数字表示出二氧化碳的符号: 。
【答案】(1)二氧化碳分子;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2)CO2。
【解答】:(1)由二氧化碳结构模型图,其中每一个单元表示的就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每个单元中的黑色小球代表碳原子,蓝色小球代表氧原子,能看出一集气瓶的二氧化碳气体其实是由许许多多个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而每个二氧化碳分子又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2)每个二氧化碳分子又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的符号为CO2。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分子;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2)CO2。
14、(2024春 宁波期末)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请根据如图所示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模型表示食物网,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储存能量最多的是 (选填“A”、“B”或“C”)。
(2)若乙模型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C表示成蛙,那么A表示 。
(3)已知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g,若现有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图丙中 (选填“Ⅰ”、“Ⅱ”、“Ⅲ”或“Ⅳ”)区域。
【答案】(1)A;(2)受精卵;(3)Ⅲ。
【解答】解:(1)若甲模型表示食物网,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储存能量最多的是 A,因为能量会随着食物链逐渐递减;
(2)若乙模型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C表示成蛙,那么A表示受精卵;
(3)已知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g,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26.47%;若现有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图丙中稀溶液,不饱和溶液,所以可归于图丙中的Ⅲ。
故答案为:(1)A;(2)受精卵;(3)Ⅲ。
15、“(2024春 洞头区期中)为破解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史料一: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从而建立了西瓜模型。
史料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如下现象:①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从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史料三: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1)史料一中汤姆生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他的推测依据是 。
(2)根据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甲所示。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数据是 (用图甲中的字母表示)段曲线:
(3)从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我们发现 (可多选)。
A.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推翻了汤姆生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所有观点
B.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想象建构原子模型
C.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D.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4)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原子的结构的认识逐渐深入,如图乙是现代氢原子的结构模型图,其中“●”、“〇”和“ ”分别表示电子、中子、质子,请你依据氢原子的结构模型,绘制锂-7原子的结构模型图。 (至少表示出其中的3点信息)。
【答案】(1)原子对外不显电性;(2)BCD;(3)BC;(4)见解答图。
【解答】解:(1)原子对外不显电性,但原子中含有带负电的电子,所以可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
(2)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故BCD段曲线符合题意;
(3)A、19世纪末,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认为原子是西瓜式模型,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没有推翻汤姆生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所有观点,故A错误;
B、汤姆生、卢瑟福两位科学家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想象建构原子模型,故B正确;
C、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故C正确;
D、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在当时被认为是正确的,但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发现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也不全对,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但并没有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完美的境界,故D错误。
(4)由锂-7可知其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4个中子,核外有3个电子,其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1)原子对外不显电性;(2)BCD;(3)BC;(4)见解答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