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7张PPT)第一框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必修三法治国家高中政治纺编版当你面对校园欺凌的时候,你该怎么办?我们这节课就从校园欺凌案说起!导入新课01议题一什么是法治国家?——未成年人施暴不负法律责任吗?02议题二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从一起校园欺凌案说起如何推进法治国家建设?——法治国家如何保护未成年人 总议题议题 |议题一:什么是法治国家?——未成年人施暴不负法律责任吗?法治国家的内涵01校园欺凌议学情境一议学情境一近年来,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和暴力现象屡禁不止,聚众殴打、拳砸脚踹、曝光隐私、网络恐吓……一幕幕场景让人触目惊心。其中施暴的以及被霸凌的都是未成年人。打人是犯法的!我要报警!我们都是未成年人!报警也没用!未成年人施暴不负法律责任吗?我国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于已满14岁但不满16岁人应负刑事责任是这样规定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只有符合下列特定的情形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应该减轻处罚。最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在特定情形、特别程序的前提下,12至14周岁未成年人实施严重暴力犯罪也将承担刑事责任。议学情境一结合议学情境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针对未成年人施暴“有法可依,却无法处理”的状况,暴露了我国的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哪些问题?2、我国刑法为什么对未成年人最低入刑年龄做了调整,谈谈你对法治国家的理解议学问题①部分内容不合良法标准;②立法滞后致使国家司法机关司法过程中存在无据可依的情况③被施暴者的公民权利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存在的问题:法律保护缺位。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配套措施针对性、操作性不强,惩戒机制尚未建立。按照现行法律规定,绝大多数校园欺凌都无法构成犯罪议学提示议学小结(1)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2)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的国家;(3)法治成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国家 (P87)。2、法治国家的特征1、什么是法治国家?(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①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应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②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一、法治国家的内涵(2)坚持良法之治①原因: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②表现:一方面,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另一方面,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③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2、法治国家的特征一、法治国家的内涵议学小结(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原因:①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②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2、法治国家的特征一、法治国家的内涵(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为了规范权力的运行,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议学小结议题二:如何推进法治国家建设?——法治国家如何保护未成年人 建设法治国家02初二少年刺伤霸凌者案追踪议学情境二面对校园欺凌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治理。校园欺凌不是独立事件,处处透露着家庭和社会问题的影子。治理校园欺凌,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同频共振,法律、教育、监管、制度同向发力,早日建成法治国家面对校园欺凌应该怎么办?议学情境二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面对霸凌,法治国家如何利用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议学问题法治国家,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小蒋同学以暴制暴维权不仅违法,而且反噬自身。因为法律不完善,检察院歪曲事实曲解法律生成错案法律是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最有效、最有力的手段。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需要完善法律体系,需要社会公众自觉尊法守法用法,需要司法机关公正司法.....议学提示议学小结1、总体要求: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① 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②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2、建设法治国家具体要求(1)推进宪法实施原因: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求:①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②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原因: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要求: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①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②社会公众: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③司法机关: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二、建设法治国家(宪法实施+完备法律体系+法律的严格实施)议学小结(1)以宪法为核心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一法律体系包括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体系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宪法【相关链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相关链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 (2)法律层级我国主要的法律规范有着不同层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如:《盐业管理条例》如:《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议学小结小蒋同学:“如果没有发生这些事,我也许能考上重点高中,现在也和同龄人一样在准备高考了。”从看守所获释后,他曾回到老家中学继续学习,但也因此前的造遇被部分同学歧视、孤立,最终无心学习,中考成绩不理想的他后来去了当地一所职校。让人叹息“孩子的一生已经被改变了,无论赔偿多少钱,也难以弥补这些损失。”2022年12月14月,小蒋同学的祖父说,除了索要经济赔偿外,他们还要求吉首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启动追责程序,对相关办案人员办理错案的行为进行追责或移送纪委监委。材料来源:快资讯https://www./pc/9289f644cda069761 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议学情境三结合小蒋同学的遭遇谈谈建设法治国家意义。议学问题3、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1)国家机关角度 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2)公民角度保障公民合法权益。(3)整个国家角度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二、建设法治国家议学小结遵守法律 (守法) 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去从事各种事务和行为的活动执行法律 (执法)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适用法律 (司法) 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法律监督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依法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拓展提升法律的实施环节总要求具体内容(3个)特征(4个)含义法治国家法治国家内涵建设法治国家意义课堂小结1.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经过7年讨论,两次公开征求意见之后,于2023年9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并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要求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制机制,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立法机关坚持民主立法,提升立法的工作质量②国务院立良善之法,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③国家机关完善法律体系,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④立法工作顺应时代趋势,确保未成年人享受数字红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课堂练习【答案】C【详解】①:材料涉及的行为主体是国务院,国务院不是立法机关,故①不选。②: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体现了国务院立良善之法,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故②正确。③:材料中指出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经通过,这表明国家机关完善法律体系,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故③正确。④: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国家完善相关法律,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但“确保”说法错误,故④不选。故本题选C。课堂练习2.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对于推动保密工作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法的颁布实施( )①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②有助于增强法制观念,形成自觉保守国家秘密的良好社会风尚③意味着法治已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④完善了法律体系,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保密法治建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课堂练习【答案】C【详解】①: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不是由该法的颁布实施明确的,①说法错误。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对于推动保密工作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增强法制观念,形成自觉保守国家秘密的良好社会风尚,②符合题意。③:改革开放40多年来,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法治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而不是该法的颁布实施“意味着”法治已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③排除。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修订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体现了我国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保密法治建设,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课堂练习3.习近平法治思想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今时代最鲜活、最具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本质上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其最鲜明的特征,人民立场是其根本的政治立场。下列古语中体现习近平法治思想传承民本思想的有( )①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出自《淮南子》)②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出自《韩非子》)③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五子之歌》)④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出自《孟子·离娄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课堂练习【答案】B【详解】①:本项意思是,治国虽然有一定的基本方略,但本质是要有利于民,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体现民本思想,①符合题意。②:本项意思是法令得到执行,国家就能够安定;法令一旦废弛,国家就会出现动乱,表明法律实施的重要性,②不符合题意。③:本项意思是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体现了民本思想,③符合题意。④:仅有善心不足以用来治理好国政,仅有法令制度不能自行实施,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课堂练习4.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此次立法法的修改对备案审查制度进行了补充,完善了主动审查制度,明确规定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可以对报送备案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进行主动审查,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专项审查,使其与宪法法律等上位法规定保持一致。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要保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领导地方立法②旨在加强权力制约,对地方立法权限做出进一步限定③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④我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和法治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课堂练习【答案】D【详解】①:在全国人大统一领导下,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有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分别行使国家立法权和地方立法权,故①不选。②:材料中指出修改的立法法中指出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可以对报送备案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进行主动审查,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专项审查,这强调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而不是强调对地方立法权限做出进一步限定,故②不选。③:材料中指出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逐步完善立法法,这表明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故③正确。④:材料中指出完善的立法法的内容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可以对报送备案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进行主动审查,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专项审查,使其与宪法法律等上位法规定保持一致,这表明我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和法治统一,故④正确。故本题选D。课堂练习5.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对生态环境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处罚等20多个领域的规范性文件,组织有关方面和地方人大开展专项审查和集中清理工作,对相关领域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一次“大体检”和“大清理”。由此可知( )A.全国人大依法行使法律监督机关的职权B.使得宪法法律成为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C.使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符合宪法精神D.旨在提高备案审查能力水平和工作质量课堂练习【答案】C【详解】A: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A说法错误。B:材料强调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相关领域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大体检”和“大清理”,未体现使得宪法法律成为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B不合题意。C: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相关领域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大体检”和“大清理”,使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符合宪法精神,C符合题意。D:材料没有体现提高备案审查能力水平和工作质量,D不合题意。故本题选C。课堂练习6.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这要求我们( )①保障公民的各种权益②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③做到法治和德治相结合④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课堂练习【答案】D【详解】①:应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不是各种权益,①表述错误。②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这要求我们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②④符合题意。③:题干强调宪法的地位,不涉及德治,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课堂练习7.赵乐际强调,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对于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设立宪法日旨在( )①提高公民对宪法的关注度和认知度②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和国家观念③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④维护宪法权威,延长法律的寿命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课堂练习【答案】C【详解】①: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对于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设立宪法日旨在提高公民对宪法的关注度和认知度,①正确。②:设立宪法日旨在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和国家观念,坚持宪法法律至上,②正确。③: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属于措施,而不是目的,③不符合题意。④:法律代表的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延长法律的寿命说法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C。课堂练习8.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保守国家秘密法》,新修订的保密法把党管保密写入法律;新增条款支持保密科技创新为切实筑牢国家秘密安全防线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此次保密法修订( )①更好发挥党管保密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②为保密科技实现自立自强提供法律支持③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④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国家立法的体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课堂练习【答案】A【详解】①:新修订的保密法把党管保密写入法律,体现了更好发挥党管保密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①符合题意。②:新增条款支持保密科技创新为切实筑牢国家秘密安全防线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现了此次保密法修订为保密科技实现自立自强提供法律支持,②符合题意。③:我们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说法错误。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课堂练习9.202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2023年备案审查报告中指出,有的地方性法规中全面禁燃烟花爆竹的规定与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不一致,应当予以修改。这对此前广受争议的烟花爆竹禁与限的问题,做出了“一锤定音”的回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声音有助于( )①从法律角度重新审视全面禁燃烟花爆竹政策的合法性②更好发挥专门委员会在新时代人大工作中的作用③提升地方政策法规制定部门对法律的敬畏与遵从④督促整改,重塑国家法律权威,形成系统性纠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课堂练习【答案】A【详解】①③:材料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指出有的地方性法规与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应当予以修改,这是从法律角度重新审视全面禁燃烟花爆竹政策的合法性,这有利于提升地方政策法规制定部门对法律的敬畏与遵从,①③正确。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不是专门委员会,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②排除。④:督促相关法规修改能够维护国家法律权威,④中“重塑”一词说法错误,故④排除。故本题选A。课堂练习10.《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条例重点就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方面作出规定。该条例( )①根本目的在于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②有助于实现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优先、全面的保护③是基于网络拓展了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空间、推动社会进步④为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课堂练习【答案】A【详解】①③:该条例的出台是基于网络对未成年人的不利影响,有利于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但不是“根本目的”,①③说法错误。②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重点就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方面作出规定。该条例有助于实现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优先、全面的保护,为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课堂练习11.某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设立“人大代表+人民法官”双联服务机制,定期安排人大代表和人民法官进站“接诊”,各司其职为人民服务,解决群众诉求,化解邻里矛盾。此举有助于( )①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维护人民利益 ②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实现社会和谐③健全纠纷解决机制,保障公平正义 ④解决群众所有纠纷,提升法治水平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课堂练习【答案】C【详解】①③:材料中指出某区人大常委会设立人大代表和人民法官定期进站“接诊”,各司其职为人民服务,解决群众诉求,此举有助于通过健全纠纷解决机制,督促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维护人民利益,保障公平正义,故①③正确。②: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更好的解决民众矛盾,未涉及健全司法救助体系,故②不选。④:材料中指出某区人大常委会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解决群众诉求,这有利于解决群众纠纷,但是不能解决所有矛盾,故④不选。故本题选C。课堂练习12.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关于法治国家的特征表述错误的是( )①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宪法法律具有相同的至高效力②坚持良法之治,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每个公民的意志和利益③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法治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④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课堂练习【答案】A【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①: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效力。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任何普通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宪法与普通法律的这种关系,通常被称为“母法”与“子法”的关系,即宪法为“母法”,普通法律为“子法”。因此法律的效力要低于宪法,①符合题目要求;②: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我国的良法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不可能维护每个公民的意志和利益,②符合题目要求;③: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③不符合题目要求;④:为了规范权力的运行,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④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本题选A。课堂练习13.建设法治中国是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和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和推动。下列关于法治国家建设说法正确的是( )①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②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坚持良法之治③法治国家要求尊重和扩大公民民主权利④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各项利益诉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课堂练习【答案】A【详解】①②:建设法治中国是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完备的法律体系,也需要依法治理,坚持良法之治,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法治国家要求尊重和保障公民民主权利,公民的权利由宪法和法律规定,不能轻易扩大, ③错误。④:法治国家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而非各项利益诉求,④错误。故本题选A。课堂练习14.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2022年10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全面推进国家的“江河战略法治化”。这反映出( )①制定法律有利于将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③党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组织者和执行者④我国用法治的力量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课堂练习【答案】B【详解】①④: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全面推进国家的“江河战略法治化”。这反映出制定法律有利于将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我国用法治的力量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①④符合题意。②: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立法权,②说法错误。③: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是推进黄河领域生态保护的领导者,而不是执行者,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课堂练习15.2022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组在重庆听取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情况汇报,并先后到万州经开区、巫山县等地实地检查。这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 )①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助推生态保护②依法行使监督权,促进法治国家建设③领导和指导全国各级地方人大的工作④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专门职能部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课堂练习【答案】A【详解】①②: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其表现之一是在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组听取了重庆市政府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情况汇报,行使了监督权,监督长江法的实施,监督政府的工作,助推生态保护,促进法治国家建设。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①②符合题意。③: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各级地方人大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且材料没有涉及地方人大的工作,③错误。④: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而不是专门职能部门,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课堂练习16.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确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残疾人、老年人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建筑物以及使用其附属设施、搭乘公共交通运输工具,获取、使用和交流信息,获得社会服务等提供便利。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出台( )①是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②为扩大残疾人、老年人基本政治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③能确保残疾人、老年人平等、便捷地融入社会生活④坚持了人民至上理念,彰显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温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课堂练习【答案】B【详解】①④: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便利,是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坚持了人民至上理念,彰显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温度,①④符合题意。②:为扩大残疾人、老年人基本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是基本权利不是政治权利,②表述错误。③: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出台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了便利,但“确保”一词夸大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作用,③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8.1法治国家.pptx 初二少年刺伤霸凌者案追踪:羁押336天获国家赔偿20万元,检方道歉,社会,民生,好看视频.mp4 校园欺凌_20230413_13422970.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