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2课时)课件(共72张PPT)---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2课时)课件(共72张PPT)---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

资源简介

(共72张PPT)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溶解度
预习清单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这句话的含义是:在_____时,____g水里最多溶解___g氯化钠。
20℃
100
36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
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解度/g <0.01 0.01~1 1~10 >10
一般称为
预习清单
3.固体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20℃)
4.气体的溶解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度一定,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___;压强一定,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___。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该气体的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
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在湖边都会出现白色的固体,俗称“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这是什么原理呢?
导入
一、理解溶解度概念
上节课实验用到了氯化钠与硝酸钾两种固体,是否能比较出二者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强呢?
第一次分别在10毫升水中加入的2g氯化钠与3g硝酸钾都溶解了,再加入2g氯化钠与硝酸钾都没有溶解完,无法比较。
应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可以分别向10毫升水中加入等量的氯化钠与硝酸钾,观察谁溶解得更多。
相同质量的溶剂水中,氯化钠溶解的比硝酸钾多,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硝酸钾强。
一、理解溶解度概念
氯化钠一定比硝酸钾溶解能力强吗?如果加热呢?
根据上一节课的实验可知,加热后硝酸钾的溶解能力明显变强了,氯化钠不清楚。
因此在比较溶质的溶解能力时,还需要控制温度。
一、理解溶解度概念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若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一、理解溶解度概念
(2)固体溶解度概念中的四要素
一、理解溶解度概念
(3)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有:
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外因(温度)。
由实验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通过该溶解度能得出哪些信息?
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
若在20℃时,向100g水中加入36g氯化钠,最终会得到什么状态的溶液?
会得到一个刚刚好的饱和溶液。
一、理解溶解度概念
在测量或使用溶解度时应该注意哪些因素?
注意温度,用100g溶剂,形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1)已知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其含义是指该物质在该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通过溶解度可得到该温度下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之间的质量关系,即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三者质量比为溶解度:100g:(100g+溶解度)。
一、理解溶解度概念
注意:在一定温度下的某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如下: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解度
100g

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解度
溶解度+100g

二、学会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科研工作者们通过实验测得了不同温度下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并用表格记录下来,以下是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和硝酸钾四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测得的溶解度。
二、学会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请根据表格数据读出20℃时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并比较大小。
分别是36.0g、34.0g、37.2g、31.6g;20℃时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氯化铵>氯化钠>氯化钾>硝酸钾。
二、学会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通常我们会简易地用可溶、微溶、难溶、易溶来描述物质在20℃时的溶解性。20℃时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与溶解性关系如下表。
溶解度/g <0.01 0.01~1 1~10 >10
一般称为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和硝酸钾这四种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有差异,但都大于10g,它们都是易溶物质。
溶解性和溶解度都是对物质溶解能力的描述,不同的是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
二、学会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由表格可知,科研工作者并没有测量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和硝酸钾这四种物质在25℃、85℃时的溶解度,那如何通过已有的实验数据得出这四种物质在25℃、85℃时的溶解度呢?
可以结合数学方法,在平面坐标系中,以溶解度为纵坐标,温度为横坐标,标出已测定的溶解度点,再用平滑的曲线将点连接起来。
二、学会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在坐标纸上绘制出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和硝酸钾这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读出这四种物质分别在25℃、85℃时的溶解度。
二、学会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采用该方法,能绘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是一些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结合之前绘制的溶解度曲线,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从溶解度曲线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二、学会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KNO3、NH4CI等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aC1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氢氧化钙等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二、学会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②同一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③不同固体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④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⑤溶解度曲线交点的含义。
⑥溶解度曲线上点的含义。
二、学会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溶解度
(1)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陡增,如硝酸钾、氯化铵等。
②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平缓上升,如氯化钠、氯化钾等。
③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氢氧化钙等。
二、学会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曲线上的点:
表示该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
②两曲线的交点:
表示两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相等。
③线:
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二、学会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④曲线下面的区域:
表示溶液是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曲线上面的区域:
表示溶液饱和且有未溶解的固体
(按此配成的溶液中固体物质有剩余)。
二、学会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溶解度表格和溶解度曲线都可以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二者有什么区别?各有什么优缺点?
(1)列表法的优缺点
①优点:能准确表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具体溶解度数值。
②缺点:数据不够齐全,只能表示一些特定温度时的溶解度,反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不够直观。
二、学会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曲线法的优缺点
①优点:溶解度曲线呈现出来的温度范围较宽,能更直观地表示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②缺点:根据溶解度曲线查出的溶解度数据可能有误差。
溶解度表格和溶解度曲线都可以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二者有什么区别?各有什么优缺点?
二、学会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以表格和曲线的形式呈现物质的溶解度及变化,就是对实验测得的溶解度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的结果。数据处理是对数据进行加工的过程,目的是从大量的、可能是无序的数据中,抽取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通过处理、分析,发现规律。
列表和作图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在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三、气体溶解度
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情况,那么气体物质是否也能溶于水呢?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
(1)打开汽水(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瓶盖时,汽水有时会喷出来,这是什么原因?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因为汽水中溶有大量的CO2,当打开瓶盖时,压强减小,CO2的溶解度减小,大量的CO2就会从水中逸出形成大量的气泡。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压强增大,溶解度增大。
三、气体溶解度
(2)烧水时,刚开始会看到里面有许多小气泡不断上升,这是什么原因?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那么气体物质是否也能溶于水呢?
因为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主要为O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会不断冒出气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三、气体溶解度
(3)对于气体物质,研究它的质量方便,还是体积方便?
因为称量气体的质量比较困难,所以气体的溶解度常用体积来表示。
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表达了什么信息?
氮气的压强为101kPa、温度为0℃时,1体积水里最多能溶解0.024体积的氮气。
三、气体溶解度
天气闷热时,鱼塘里的鱼为什么总是接近水面游动?
温度升高时,气体的溶解度减小。鱼塘水中溶解的氧气量减少,鱼总是接近水面游动。
有什么方法可以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呢?
向水中通入氧气,向水中通入空气,像喷泉一样把水喷向空中……
三、气体溶解度
综合经济以及效率因素,养鱼池利用增氧机把水喷向空中或把水搅动起来,这样可以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水中氧气的溶解量。
家庭鱼缸则选择了更方便的方法,将空气通入水中。
在寒冷的冬季,北方养鱼池的冰面上总要打很多洞,目的也是增加水中氧气的溶解量。
核心总结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
①含义: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②作用:可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核心总结
③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氯化铵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氯化钾等。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核心总结
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曲线上的点:表示该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相等。
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核心总结
2、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五要素:101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①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
②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
1.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无关的是( )。
A.溶质的种类 B.溶剂的种类
C.溶剂的多少 D.温度的高低
课堂评价
C
2.已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硝酸钾31.6克
B.20℃时,68.4克水最多溶解31.6克硝酸钾
C.20℃时,100克水最多溶解31.6克硝酸钾
D.100克水溶解31.6克硝酸钾固体可以形成其饱和溶液
课堂评价
C
3.夏季暴雨前,常出现“闷热”天气,此时鱼塘中鱼儿往往有“浮头”(浮出水面)现象。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温度有关。以下关于气体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不变
B.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增大
C.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减小
D.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课堂评价
D
4.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M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评价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4.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2)图中A点表示t2℃时___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在该温度下,将其变成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评价

加甲物质至有少量固体不溶解为
止(或恒温蒸发溶剂)
4.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3)t2℃时,90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是______g。
课堂评价
40
5.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将乙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种)。
(3)t2℃时,分别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
溶液降温到t1℃,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_。
课堂评价
t1
降低温度(或加水)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第2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预习清单
1.在_________下,向____________里加入某种_____,当_____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_________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结晶是指溶质从饱和溶液中以_____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常见的结晶的方法有:一是_________________,例如,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过程;二是_________。
一定温度
一定量溶剂
溶质
继续溶解
晶体
溶质
冷却热的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
预习清单
3.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表示如下: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结晶
①________、②_________
或③__________
增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④________或⑤_________
增加溶剂
升高温度
⑥________
⑦________
蒸发溶剂
冷却
生活中,我们向一杯水中加入过量的蔗糖会有什么现象呢?
导入
有固体剩余。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种物质不可能无限制地溶解在另一种物质当中,必然有一定的限度。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它是否还能溶解呢?
一、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1: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步骤:在室温下,如图所示,向盛有10mL水的烧杯中加入2g氯化钠,搅拌;待溶解后,再加入2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10mL水,搅拌,观察现象。
(1)氯化钠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2)增加水的量,可以使剩余的氯化钠继续溶解;
(3)当温度一定时,溶解溶质的多少与溶剂的量有关。
一、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一、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一、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在实验中,当氯化钠固体能继续溶解时,此时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当氯化钠固体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剩余时,此时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如何判断烧杯中的氯化钠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呢?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固体,观察是否能溶解。
一、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向溶液中再加入少量氯化钠,发现 NaCl固体能继续溶解,说明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继续加入氯化钠固体直至不再溶解,得到的溶液就成了饱和溶液,因此可以加水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加溶质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实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呢?
一、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2: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步骤:在室温下,如图所示,向盛有10mL水的烧杯中加入3g硝酸钾,搅拌;待溶解后,再加入3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然后再加入3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静置,待溶液冷却后,观察现象。
一、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实验现象:
(1)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2)温度升高时,一定量的水中可以溶解更多的硝酸钾;温度降低时,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硝酸钾会减少。
(3)当溶剂的量不变时,溶解溶质的多少与温度有关。
一、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实验结论:
一、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哪种因素影响了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
温度;温度升高,水溶解硝酸钾的能力提高了。
熄灭酒精灯,溶液的温度降低了,溶液中又出现了不溶解的固体。请同学们思考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温度降低,水溶解硝酸钾的能力降低了,多余的硝酸钾就不能再溶解了。
改变温度也可以实现硝酸钾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在描述溶液是否饱和时,要注明温度。
一、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向实验中得到的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少量的硝酸钾,能溶解吗?
饱和溶液是相对于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和某种溶质而言的,再加入其他溶质仍能继续溶解。
一、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应把握住四要素,即“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某种溶质”“不能继续溶解”。
①应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因为所谓的“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如果改变温度或溶剂的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②应明确“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及判断
一、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①观察法
当溶液底部有剩余溶质存在,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时表明溶液已饱和。
一、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②实验法
当溶液底部无剩余溶质存在时,可保持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质,搅拌后若能溶解,表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则表明原溶液已饱和。
当溶液底部无剩余溶质存在时,若改变温度或蒸发溶剂后有晶体析出,则析出该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一、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分析一下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当硝酸钾固体不能再继续溶解后怎样使后加入的固体又溶解了?
升高温度或加入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那如何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呢?有没有方法使溶液中的溶剂减少一些呢?具体可以怎样来操作?
能;蒸发溶剂。
一、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升高温度或者增加溶剂
降低温度、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
注意:熟石灰Ca(OH)2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在通过升温和降温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中要特别注意Ca(OH)2的特殊性。
二、认识溶液结晶以及海水制盐
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低温度能得到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如果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低温度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过多的硝酸钾从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作结晶,这种结晶方法被称为降温结晶或者冷却热饱和溶液。
会有固体析出。
二、认识溶液结晶以及海水制盐
结晶可以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从而实现二者的分离。分离溶质与溶剂还有什么方法呢?
这种结晶方法称为蒸发结晶。
蒸发溶剂。
二、认识溶液结晶以及海水制盐
(1)结晶的概念:
已经溶解在溶液中的固体溶质,从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作结晶。
(2)结晶的条件:
①溶液达到饱和;
②温度改变或溶剂减少。
二、认识溶液结晶以及海水制盐
(3)结晶的方法:
①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法(即降温结晶);
②蒸发溶剂法(即蒸发结晶)。
注意: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法(即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能力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蒸发溶剂法(即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能力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物质,如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晶体。
二、认识溶液结晶以及海水制盐
(4)饱和溶液与结晶的关系
饱和溶液
结晶
蒸发溶剂
冷却
①结晶后剩余的溶液称为母液,母液属于该温度下该晶体的饱和溶液。
②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法获得晶体的主要步骤:
溶解制得热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过滤→洗涤→干燥。
核心总结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核心总结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能继续溶解。
3、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升高温度或者增加溶剂
降低温度、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
核心总结
4、结晶
(1)结晶的条件
①溶液达到饱和。
②改变温度或减少溶剂。
(2)结晶的方法
①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法(即降温结晶)。
②蒸发溶剂法(即蒸发结晶)。
1.t℃时,欲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分别采取下列措施:①降低温度 ②升高温度 ③加水 ④加入足量硝酸钾,其中一定可行的是( )。
A.只有① B.只有④ C.①③ D.①④
课堂评价
D
2.20℃时,向盛有饱和食盐水的烧杯中加入5g食盐,质量不变的是( )。
A.溶剂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剂、溶质、溶液的质量
课堂评价
D
3.一杯20℃的硝酸钾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是( )。
A.蒸发10g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降低10℃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C.加入10g硝酸钾晶体仍有硝酸钾晶体
D.在该温度下,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晶体质量不再减少
课堂评价
D
4.下列关于降温结晶并过滤掉晶体后得到的溶液说法中,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
①降温前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②降温结晶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③降温前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④降温结晶后的溶液再加入该固体,也能溶解掉部分
⑤降温结晶后的溶液再加入其他溶质,也能溶解掉部分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课堂评价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