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背诵提纲1、秦汉—明清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朝代 选官制度 具体安排 标准西周前 世卿世禄制 世袭(世卿世禄) 血缘春秋战国 军功爵制 举荐、通过战争获得军功 军功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 向官吏学习律令为官汉 察举制 先考察后推举,分常科和特科 孝、廉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定品,吏部授官 前期:才能、品德、家世;后期:家世隋唐 科举制 分科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 才能/考试成绩两宋 “取士不问家世”元 蒙古传统和科举制 世袭、军功、科举比例小 血缘、军功、才学明清 科举制 从学校参加科举,分三级考试 才能/考试成绩2、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变化:朝代 中央 地方秦 御史大夫 监御史汉 十三州刺史隋唐 御史台(御史大夫)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宋 御史台(台谏合一) 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元 御史台 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 督察院和六科(“科道”) 督察院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和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清 六科并入督察院,停派御史巡按各省,负责监察百官3、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变化:朝代 考核办法/部门 标准秦汉 上计制 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隋 尚书省吏部 九品以上官员每年都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汇报,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唐 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明 考满和考察 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任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清 考课制度 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官员;4、察举制意义:①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②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③后期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5、九品中正制意义:①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注重家世,形成门阀士族政治,激起社会矛盾;6、科举制的意义: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③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④加速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⑤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⑥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摧残人才,培养人的奴性,不利于中国近代化;⑦知识分子热衷于功名利禄,缺乏科技人才,阻碍中国的科学发展,使中国落后世界潮流;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②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③选官原则: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④选官范围:不断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推动阶层流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与作用:(1)特点:①机构独立,与行政机关分离;②依赖皇权,为皇权服务;③体系严密,垂直监察;④以轻制重;⑤监督方式多样;(2)作用:①利于整顿吏治,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提高行政效率;②利于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3)局限:受制于皇权,无法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实质:维护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的工具9、西方文管制度出现的背景、特点及意义:(一)背景:1.传统制度的弊端:恩赐制、个人恩惠制和政党分肥制;2.经济(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3.政治:西方民主制度逐步发展完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4.文化:启蒙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的影响和教育的普及。5.外部影响:古代中国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二)特点:①公开考试;②择优录取;③政治中立;④忠实履职;⑤职务常任;⑥论功晋升;(三)评价:积极:①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②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工作的提高;③吸引了大批高素质人才进入政府管理队伍;④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⑤为世界其他各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消极:①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增加了财政负担;②文官层次越来越多,出现争权夺利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10、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异同点:角度 科举制 文官制度相同 性质 官员选拔考试制度、政治组织制度的范畴方式 公开报考、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标准 才能和品德趋势 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影响 追求公平与效益;促使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都反应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而且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不同 根源 小农经济的产物 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发展的产物技术 人才选拔考试制度,既包括对文官(政治官员)的选拔,也包括对武官的选拔(如武举) 人事组织制度,不仅包括官员(政客和官僚分开)的选拔任命,还包括对官员的考核,奖惩等内容;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思想 儒家思想(理学) 启蒙思想价值取向 忠、孝、廉、节 自由、平等、博爱;公平和效益联系 中国科举制体现的“机会均等”原则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借鉴1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一)背景:(1)政治:①鸦片战争后,列强发动系列侵华战争,民族危机日益严重;②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的推动;(2)经济:①洋务运动的开展;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思想:①西学的传播;②科举制度自身日趋保守,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二)清末废除科举制在当时产生的影响:积极:①促进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培养了新式人才;②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消极:①造成了中国选官制度的紊乱;②军阀混战(士绅阶层日益衰败,武官军人阶层逐渐走向中国的政治舞台,一跃成为社会的领导者)12、民国不同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了解)(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①背景: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②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③内容:A、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B、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④评价:A、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B、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C、局限性:没有付诸实践,基本只停留在纸面上;(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①方式: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②结果:仅在中央政府实行。但北洋政府时期,基本废止了封建选官制度,建成近代中国文官法律制度雏形,对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产生影响;(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①背景:A、1927年形式上统一全国;B、选拔人才,巩固统治;C、继承吸收北洋政府和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合理的地方;②措施:A、人事制度:重新设计颁布,"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B、公务员制度: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C、考试法规:1929年颁布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此后又出台一系列相关法规;③评价:A、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B、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13、公务员制度的意义:①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活力。②有利于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克服以往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③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