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科学观念:了解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了解物质变化的证据。科学思维:能微观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辨认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探究实践:了解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的方法和应用;学习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态度责任: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一、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 温度改变时,物质会发生物理变化,如物质的状态、密度等发生变化。2. 加热硫酸铜晶体,蒸发皿内蓝色硫酸铜晶体变为白色无水硫酸铜,这个反应需要从外界吸收热。由此可知,加热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往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中加水,温度升高,表示此反应会放出热。由此可知,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的转化。二、探索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方法3.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会伴随着一些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温度(吸热或放热)、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等方面寻找证据,对各种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的变化和变化的规律,并利用物质变化的规律造福人类。◆任务点一: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探索活动:1.取5g硫酸铜晶体放入蒸发皿中。2.用酒精灯边加热边移动,控制温度,观察硫酸铜晶体颜色变化。等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蓝色晶体变为白色粉末。3.将固体移入烧杯中,用滴管逐滴加入少量水,观察固体颜色的变化。白色粉末消失,变为蓝色。4.继续往烧杯中加20 mL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温度升高。◆任务点二:探索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方法探索活动:1.分别取少量的铁丝、铜片和镁条,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铁丝呈银白色,颜色较暗;铜片呈紫红色;镁条呈暗灰色或灰黑色。2.用砂纸轻轻打磨铁丝、铜片和镁条,观察并记录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铁丝光亮,呈银白色;铜片有紫红色光泽;镁条有银白色金属光泽。3.试一试,用手能否折断少量铁丝、铜片或镁条,观察并记录现象。铁丝、铜片或镁条都能折断。4.将1 cm长的铁丝、铜片和镁条分别放入3支试管中,再向3支试管中各倒入少量白醋,观察并记录现象。铁丝逐渐溶解,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铜片没有变化;镁条溶解,表面有大量气泡。5.问题讨论:哪些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哪些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请说出判断的依据。1.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有气体或沉淀生成 B.发光、发热C.状态或颜色发生改变 D.有新物质生成【答案】D【详解】A、有气体或沉淀生成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水的沸腾,A错误。B、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B错误。C、状态或颜色发生改变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氧气液化之后变为淡蓝色,C错误。D、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通过是否生成新物质判断是不是化学变化,D正确。故选:D。2.陶瓷是中华民族在人类科技史上的伟大发明下列陶瓷制作工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混合 B.成型C.晾干 D.烧结【答案】D【详解】A、将原料混合在一起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错误;B、将泥巴成型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错误;C、将瓷器晾干是水分蒸发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错误;D、瓷器烧结需要燃烧,发生化学变化,正确。故选D。3.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其净化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配水。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取水 B.过滤 C.吸附 D.消毒【答案】D【详解】A、取水时,只是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B、过滤将难溶性固体杂质与水进行了分离,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C、吸附时只是水中的色素与异味被活性炭吸附,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D、消毒时,消毒剂与有害细菌中的物质反应生成新物质,从而杀死有害细菌,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故选D。4.银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密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长期放置会被氧化而发黑。其中不属于银的物理性质的是A.银白色 B.密度较大 C.导电性良好 D.能被氧化【答案】D【详解】A、银白色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理性质,不符合题意;B、密度较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理性质,不符合题意;C、导电性良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理性质,不符合题意;D、能被氧化,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故选D。5.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A.有新物质生成 B.有发光放热现象C.有气体放出 D.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答案】A【详解】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故选A。6.用来判断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固体逐渐减少B.有气泡产生C.生成了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D.所得液体的颜色发生了变化【答案】C【详解】判断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是否是化学变化,关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选项A、B、D均是描述的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而选项C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故选C。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分析过程要注意不要被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所迷惑,要找到本质。1.化学与古诗词,看似两种完全不搭边的领域,其实一直融合在一块。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答案】B【详解】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炸燃烧,有二氧化硫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刮风、下雨、花落,均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开采石灰石,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吐丝,蜡烛燃烧,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2.常用的“灭火弹”里装有液态四氯化碳,使用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A.气态时密度比空气大 B.沸点较低,容易汽化C.不助燃,不可燃 D.常温下为液体【答案】C【详解】A、气态时密度比空气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故A错误;B、沸点较低,容易气化,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故B错误;C、不可燃、不助燃是点燃条件下化学性质较为稳定,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可以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故C正确;D、四氯化碳在常温下为液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故D错误;故选C。3.下表是某地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请根据此表,结合初中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配料表 精制海盐、碘酸钾含碘量储藏方法 密封避光、防潮食用方法 烹调时待食品熟后加入碘盐加碘盐属于 ,碘酸钾属于 填:“纯净物”、“混合物”、“单质”、“氧化物”根据含碘盐的食用方法,可推测碘酸钾的化学性质: 。【答案】 混合物 纯净物 受热易分解【详解】(1)加碘盐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碘酸钾是由钾元素、碘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填:混合物;纯净物;(2)由食用方法说明可知,碘酸钾在受热时易分解。故填:受热易分解。4.通常情况下、钾具有银白色光泽,质地十分柔软可以用小刀切割。钾的熔点很低,密度很小,它比水还轻。钾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与水反应剧烈。当把一块钾放入水中时,你就会看到它不断地浮起落下,周身还冒出火焰。一会儿再看,水中的钾就消失了,原来,它跟水发生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钾。钾与酸的水溶液反应更加剧烈,几乎能达到爆炸的程度。根据上述文字完成下列问题:(1)钾的物理性质有 、 。(2)钾的化学性质有 。(3)钾跟水发生反应属于化学变化其判断依据是 。【答案】(1) 银白色光泽(或质地柔软、熔点低;密度小) 质地柔软(银白色光泽、熔点低、密度小)(2)能和水反应(3)有新物质氢氧化钾生成【详解】(1)钾的物理性质:具有银白色光泽,质地十分柔软,熔点很低,钾的密度很小。故填:银白色光泽;质地柔软;熔点低;密度小。(2)钾的化学性质:能和水反应等。故填:能和水反应。(3)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钾跟水发生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钾,有新物质生成,故判断其为化学变化。故填:有新物质氢氧化钾生成。5.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猜想与假设】一、都是化学变化;二、【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出现了物质;b、手摸烧杯壁有 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发生了变化。分析:蜡烛燃烧产生了新物质。蜡烛燃烧为 变化.(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获得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答案】 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发烫 化学 物理 二【详解】猜想与假设:根据题意可推知:一、都是化学变化;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收集证据:(1)蜡烛燃烧放出热量,所以感觉到烧杯的外壁变热;而烧杯内壁产生了水;(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3)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比较通电前后灯丝的变化可以知道灯丝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可以判断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光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获得结论:通过实验可知猜想二正确。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科学观念:了解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了解物质变化的证据。科学思维:能微观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辨认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探究实践:了解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的方法和应用;学习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态度责任: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一、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 温度改变时,物质会发生 变化,如物质的状态、密度等发生变化。2. 加热硫酸铜晶体,蒸发皿内蓝色硫酸铜晶体变为白色无水硫酸铜,这个反应需要从外界吸收热。由此可知,加热会使物质发生 变化。往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中加水,温度升高,表示此反应会放出热。由此可知, 变化常伴随着能的转化。二、探索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方法3. 物质发生 变化或 变化时会伴随着一些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从物质的 、 、 (吸热或放热)、 生成等方面寻找证据,对各种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的 和变化的 ,并利用物质变化的规律造福人类。◆任务点一: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探索活动:1.取5g硫酸铜晶体放入蒸发皿中。2.用酒精灯边加热边移动,控制温度,观察硫酸铜晶体颜色变化。等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3.将固体移入烧杯中,用滴管逐滴加入少量水,观察固体颜色的变化。。4.继续往烧杯中加20 mL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任务点二:探索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方法探索活动:1.分别取少量的铁丝、铜片和镁条,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2.用砂纸轻轻打磨铁丝、铜片和镁条,观察并记录它们的颜色和状态。。3.试一试,用手能否折断少量铁丝、铜片或镁条,观察并记录现象。。4.将1 cm长的铁丝、铜片和镁条分别放入3支试管中,再向3支试管中各倒入少量白醋,观察并记录现象。。5.问题讨论:哪些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哪些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请说出判断的依据。1.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有气体或沉淀生成 B.发光、发热C.状态或颜色发生改变 D.有新物质生成2.陶瓷是中华民族在人类科技史上的伟大发明下列陶瓷制作工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混合 B.成型C.晾干 D.烧结3.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其净化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配水。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取水 B.过滤 C.吸附 D.消毒4.银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密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长期放置会被氧化而发黑。其中不属于银的物理性质的是( )A.银白色 B.密度较大 C.导电性良好 D.能被氧化5.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A.有新物质生成 B.有发光放热现象C.有气体放出 D.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6.用来判断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固体逐渐减少B.有气泡产生C.生成了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D.所得液体的颜色发生了变化1.化学与古诗词,看似两种完全不搭边的领域,其实一直融合在一块。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常用的“灭火弹”里装有液态四氯化碳,使用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A.气态时密度比空气大 B.沸点较低,容易汽化C.不助燃,不可燃 D.常温下为液体3.下表是某地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请根据此表,结合初中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配料表 精制海盐、碘酸钾含碘量储藏方法 密封避光、防潮食用方法 烹调时待食品熟后加入碘盐加碘盐属于 ,碘酸钾属于 填:“纯净物”、“混合物”、“单质”、“氧化物”根据含碘盐的食用方法,可推测碘酸钾的化学性质: 。4.通常情况下、钾具有银白色光泽,质地十分柔软可以用小刀切割。钾的熔点很低,密度很小,它比水还轻。钾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与水反应剧烈。当把一块钾放入水中时,你就会看到它不断地浮起落下,周身还冒出火焰。一会儿再看,水中的钾就消失了,原来,它跟水发生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钾。钾与酸的水溶液反应更加剧烈,几乎能达到爆炸的程度。根据上述文字完成下列问题:(1)钾的物理性质有 、 。(2)钾的化学性质有 。(3)钾跟水发生反应属于化学变化其判断依据是 。5.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猜想与假设】一、都是化学变化;二、【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出现了物质;b、手摸烧杯壁有 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发生了变化。分析:蜡烛燃烧产生了新物质。蜡烛燃烧为 变化.(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获得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3.3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2课时)学案(原卷版).docx 【核心素养】3.3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2课时)学案(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