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冰心单元导读: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引导我们走进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并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古诗三首》都描写了古代乡村中的儿童生活。《祖父的园子》回忆了“我”在园子里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描写了童年时期在故乡生活时的快乐往事,抒发了成年后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之情。《梅花魂》的作者加快了童年时代的经历,讲述了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故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祖父的园子》一文将感情蕴含在园中的花朵、虫子、鸟儿等具体事物中;《梅花魂》通过一些事例、细节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月是故乡明》中典型的整合的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古诗三首学习目标: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年童趣。自主学习:一、小组内采用多种方式朗读三首古诗。做到读准、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1、勾画本课的生字新词,把音节写在课后的生字上面,再拼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特别注意:供耕织、玉磬、水满陂的读音。2、仔细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牢记生字。合作探究:结合诗歌注释,查阅资料,说说各首诗的大意。《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稚子弄冰》: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丝穿起来当铮来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村晚》: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读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未解”“也”“学”等词语表现出了什么?表现出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及其热爱劳动的品格,流露出赞扬之意。根据“脱”“穿”“敲”“碎”等词,想象儿童“弄冰”的过程,揣摩他的神态及心理分别是什么?这些动词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脱”晓冰和“穿”彩丝小心谨慎,“敲”冰块发出清脆声响时的得意。“碎地”时懊恼。表现了他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村居》中的两个“满”字写出了什么?“衔”和“浸”展现了什么样的情景?“横牛背”和“信口吹”表现了什么?两个“满”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景象;“衔”和“浸”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倒映水中的情形。“横牛背”和“信口吹”写牧童的活动,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读三首古诗,比较填表。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表现对象 儿童生活环境 具体内容四时田园杂兴 儿童的生活 农忙时的村庄 童孙学种瓜稚子弄冰 寒冬时的村庄 稚子弄冰村晚 夕阳西下的池塘边 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短笛当堂检测: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拼音,并把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内。A 、gōng B、gòng供奉( B ) 供养( B ) 供给( A )供职( B ) 提供( A ) 供应( A )huǎng B、huàng明晃晃( A ) 晃动( B ) 晃眼( A ) 摇晃( B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昼出耘田夜绩麻。在田间除草。 把麻搓成线。也傍桑阴学种瓜。靠近。 树荫。稚子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池岸。 水中的波纹。5、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曲调。 随口。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怎样的画面,再把诗句的意思写下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丝穿起来当铮来敲。3、牧童归去横牛背,知笛无腔信口吹。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2、祖父的园子学习目标:⒈认识“蚱、啃”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蚂”等14个字,会写“蝴蝶、蜻蜓”等10个词语。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⒊默读课文,能说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⒋能从写景的部分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1. 文中写景的自然段有哪些?写了园中的哪些景物?文中写景的自然段有1-3、15-19。园中的景物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花、倭瓜、黄瓜、玉米、大榆树等。(昆虫、花草、树木)2. 文中哪些自然段主要写了“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有哪些活动?文中第4-14自然段主要写了“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活动有:栽花、拔草、下种、溜土、铲地、追蜻蜓、浇菜……3. 根据“自主学习”1、2,尝试给文章分段,并简要说说每部分意思。第一部分:(1-3)展示园子的基本样貌,重点描写了园子里的昆虫、花草和树木,表现了园子里景物繁多、色彩明丽的特点。第二部分:(4-14)主要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第三部分:(15-19)写夕阳下园中的景物。二、再读课文,按要求完成:1. 读课文,勾画出课文中带有拼音的词语,再多读几遍。2. 再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带有本课会写的字的词语,再多读几遍。3. 读本课词语表上的词语,注意难写的字。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单元语文要素)。读课文第1-3自然段:本部分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写园中的景物的?提示:A、园中的景物有哪些?B、描写颜色的词语有哪些?A、景物种类繁多。 B、景物色彩艳丽。(2)勾画出这几个自然段中ABB的词语,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胖乎乎 圆滚滚 明晃晃(3)先按原文填空,再回答问题。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 呼叫 ,来了雨,榆树先 冒烟 。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 闪烁 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两个“先”写出了榆树的 高大 ,“发光”“闪烁”两个词写出了榆树的 美丽 。通过(1)(2)(3),体会到作者对园子深深的 喜爱 之情。读课文第4自然段,这个段落采用了什么样的句式?表达了什么?这个自然段用了反复的句式,写出了“我”对祖父的依恋。读课文第6-12自然段,“我”在园中有哪些活动?犯了哪些错?勾画出 祖父在“我”犯错后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现了祖父的什么?犯的错有:播种时,将菜种踢飞;铲地时,“用锄头乱钩一阵”“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浇菜时,“把水往天空一扬”。体现祖父的包容、耐心和慈爱,既表现了祖孙二人的亲密关系,也表达出“我”对祖父的深深依恋。朗读第16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关键词。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自由。体现“我”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也暗含着“我”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阅读“阅读链接”,此链接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对祖父、对园子、对已逝去事物的深切怀念之情。填空,体现作者表达的情感。本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园子里的景物,讲述了“我”和祖父在园子中的生活,表达了“我”对祖父深沉的热爱和依恋,对童年园子中生活的深深怀念。当堂检测: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拼音,并把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内。A、huǎng B、huàng明晃晃( A ) 晃动( B ) 晃眼( A ) 摇晃( B )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作者)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文章表达了“我”对祖父深沉的热爱与依恋,对童年园子中生活的深深怀念。三、读下面的句子,写出“我”的内心感受。1、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园中的一切都充满了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园子的喜爱之情。2、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体会到了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感觉。月是故乡明学习目标:认识“徘、徊”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哪些自然段在写故乡的童年生活?哪些自然段在写离开故乡后在各地望月的经历?2-4自然段在写故乡的童年生活。5、6自然段在写离开故乡后在各地望月的经历。仔细阅读2-4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童年趣事”?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了场院上数星星、古柳下点篝火、坑边望月等童年趣事。仔细阅读5、6自然段,作者写了哪些“成年经历”?济南-北京-济南-欧洲-北京湖上-沙漠-大海-高山二、按要求完成。1. 勾画本课的生字新词,把生字的音节写在课后的生字上面,再拼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朗读并积累下列四字词语。山高月小 三潭印月 不可胜数 顶天立地 恍然大悟无法想象 烟波浩渺 乐此不疲 清光四溢 相映成趣晶莹澄澈 风光旖旎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美妙绝伦 茂林修竹 绿水环流 一碧数顷 荷香远溢宿鸟幽鸣 良辰美景合作探究:根据自主学习一,尝试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部分的意思。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将故乡和月亮联系在一起,引出“月是故乡明”的主题。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月下故乡的山、水,以及离开故乡后在各地看到的月亮。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全文在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二、怎样理解题目“月是故乡明”?作者是借月亮表达对童年、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三、怎样理解作者把故乡的月亮称为“小月亮”?小月亮的称呼,凝聚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情,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怀。四、本文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通过对比表达出了对家乡月亮的喜爱,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当堂检测:《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 季羡林 ,作者以“ 月 ”为线索,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生活,抒发了离乡后的思念之情。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拼音,并把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A、 yān B、 yàn燕子( B ) 燕山( A ) 燕园胜地( A ) 莺歌燕舞( B )把你积累的有关“月”的诗句写三句在下面的横线上。梅花魂文章写作背景:作者一家人是新加坡华侨。学习目标:认识“葬、腮”等12个生字。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对课文题目“梅花魂”的理解。自主学习: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读唐诗宋词,读到思乡的诗句会落泪。“我”弄脏墨梅图,外祖父罕见地发了脾气。外祖父因年龄大不能回国,竟像小孩子一样哭泣。离别前一天,外祖父送“我”墨梅图,赞美梅花和她所代表的民族气节。离别那天,外祖父到船上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二、再读课文,勾画出课文中带有拼音的词语,再多读几遍。三. 把课文中的诗句勾画出来,多读几遍,积累起来。合作探究:课文共写了哪几件与梅花有关的事?各有什么作用?课文共写了三件与梅花有关的事。分别是:1、“我”弄脏墨梅图,外祖父罕见地发了脾气。通过对外祖父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墨梅图在外祖父心中的重要地位。2、离别前一天,外祖父送“我”墨梅图,赞美梅花和她所代表的民族气节。外祖父的一番深情的话揭示了他珍爱墨梅图的原因。3、离别那天,外祖父到船上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再次表明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课文写了几次外祖父流泪?这几次流泪有什么共同之处?课文写了三次外祖父流泪,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对故土的思念和热爱。反复读课文第13自然段,体会题目“梅花魂”中的“魂”是什么?是梅花不畏冰雪、凌寒怒放精神的体现。是外祖父漂泊海外、坚守爱国之情的写照。更是中国人民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有什么关系?首尾呼应。当堂检测:课内阅读: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 大概)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骨气 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 经历)多少(苦难 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bǐn bǐng)性才好!1、根据原文,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2、用“\”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词语或读音。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顶天立地:头顶着天,脚踏着大地。形容形象伟大,气概豪迈。秉性:本性。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5、在文中找出一组反义词。顶天立地-低头折节6、根据外祖父的这段话,试概括“梅花魂”中的“魂”是什么?(1)是梅花不畏冰雪、凌寒怒放精神的体现。(2)是外祖父漂泊海外、坚守爱国之情的写照。(3)更是中国人民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语文园地一学习目标:能交流总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阅读经验。能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并能照样子口头描述一种情况。能发现三组句子“通过对比进行强调”的表达特点,并能进行仿写。朗读、背诵古诗《游子吟》。自主学习:朗读《游子吟》,做到读准、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合作探究:阅读交流平台,尝试从四个孩子的话中总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阅读经验。第一个学习伙伴:关注直接反悔感情的语句。第二个学习伙伴:关注一些蕴含着感情的描写人、事、景、物的句子。第三个学习伙伴: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设身处地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第四个学习伙伴:有感情地朗读,既可以把自己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又可以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按要求完成“词、句、段运用”:(一)读句子,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再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两个例句分别写了什么?⑴从不同方面对太阳光很亮进行了具体描述。⑵从不同方面对天很热进行了具体描述。请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说一说。忙 冷 吵 静 快 辣。读句子,体会“对比”的作用。读三个例句,每个句子分别强调了什么?⑴强调了故乡的小月亮。⑵强调了家乡的桂花香。⑶强调了姑爹的小渔船亲切、难忘。对比的作用是什么?对比有强调的作用,表达了对某个事物强烈的感情。仿照例句,使用对比的写法,在下面的话题中选择一个写一句话。对心爱玩具的喜爱。 B、对已经转学同学的思念。C、对某种香味的描述。三、尝试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1、诗意:临行前,母亲为游子缝制衣衫,那针脚分外细密,是怕孩子长久不能归家。像春日阳光一般的母爱,孩子微小的心意又怎么能报答呢!2、诗人表达的感情: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将孩子喻这小草,将母爱喻为春天的阳光,寄托了孩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