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学科题型突破五 传统文化1.(2024·黄冈招生)从《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诗词文化大放异彩,很多成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A.“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百炼成钢”与“沙里淘金”所涉及的变化种类相同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D.“火上浇油”与“钻木取火”都体现了燃烧的条件2.(2024·兰州)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周易》记载“泽中有火”,是指甲烷气体在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B.《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记载“抽薪止沸,翦草除根”,蕴含着灭火的原理C.《神农本草经》记载“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其中水银指金属汞D.《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强水性最烈,能蚀五金(金银铜铅铁)”,强水为盐酸3.(2024·黄石模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硫酸铜晶体)。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中的苦泉是混合物B.“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中的苦泉变成胆矾,发生了化学变化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发生的反应是2Fe+3CuSO4Fe2(SO4)3+3Cu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中的釜的质量逐渐变小4.(2024·襄阳模拟)《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练帛,以栏为灰(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蚌壳,主要成分为CaCO3),清其灰而盝之……”这是介绍了古代漂洗丝绸的步骤:Ⅰ.丝绸放在草木灰水中浸泡;Ⅱ.加入高温煅烧后的蚌壳,一起浸泡。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将蚌壳灰加入草木灰水中,溶液温度升高并产生白色沉淀B.“以栏为灰”和“清其灰而盝之”中的灰都是指草木灰C.漂洗丝绸的过程中涉及三种基本反应类型D.该工艺中起去除污渍作用的物质是KOH5.(2024·宜昌模拟)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于“火法”冶炼金属锌的工艺记载:“每炉甘石(注:主要成分是ZnCO3)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泥罐内一定发生了置换反应B.“逐层用煤炭饼垫盛”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间接触面积C.“冷定毁罐取出”是防止“倭铅”被氧化D.“倭铅”是锌铅合金6.(2024·孝感模拟)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冶炼金属锡的方法为“凡炼煎亦用洪炉,入砂(锡矿)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鞲(鼓入空气)熔化。火力已到,砂(锡)不即熔,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点铅勾锡)”。原理是锡砂中的SnO2和木炭在高温下反应得到锡和二氧化碳,炼锡时混入少许铅形成合金,产物更易熔化流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冶炼金属锡的过程属于置换反应B.“点铅勾锡”的原因是形成合金后熔点降低C.古代锡器常用来饮酒喝茶,盛装酸性物质D.鼓鞲能使木炭充分燃烧,提高炉温7.(2024·湖北一模)《天工开物》中关于“冶炼金属锡”的记载如下:“凡炼煎亦用洪炉,入砂(指锡砂,主要成分SnO2)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鞲(指鼓入空气)熔化。火力已到,砂不即熔,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下列对记载内容的阐释,错误的是( D )A.上述冶炼锡的过程中至少存在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B.鼓入大量空气能使部分木炭完全燃烧,放出更多热量提高炉温C.“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说明铅锡合金的熔点比锡的熔点低D.古代锡器常用来饮酒喝茶,也可盛装陈醋等酸性物质8.(2024·襄阳枣阳市模拟)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介绍了“火法炼锌”的方法:把炉甘石(ZnCO3)和煤炭饼装入炼锌罐(如图),泥封,“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火法炼锌”符合低碳发展理念B.炉甘石粉碎后加入锌罐,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C.“冷定毁罐取出”的目的是防止锌在较高温度下再次被氧化D.反应区中发生的反应之一:C+2ZnO2Zn+CO2↑,体现了碳的还原性9.(2024·黄石黄石港区一模)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有关金银分离的工艺记载:“欲去银存金,则将其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块以土泥裹涂,入坩埚中鹏砂熔化,其银即吸入土内,让金流出,以成足色。然后入铅少许,另入坩埚内,勾出土内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将其金打成薄片剪碎”其目的是加快金属熔化和反应速率B.金银混合物熔化后,“让金流出”相当于过滤操作C.“入铅少许”置换出“土内银”,是因为铅比银活泼D.“勾出土内银”所用的操作方法是蒸发结晶10.(2024·常州)“一抹龙泉红,千秋国色浓”。常州龙泉印泥(如图)是中国印泥三大瑰宝之一。龙泉藕丝印泥主要原料有朱砂(HgS)、蓖麻油、藕丝等,具有“冬不凝固、水浸不烂”的特点。(1)“一抹龙泉红”源于朱砂,“千秋国色浓”说明HgS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 稳定 (填“稳定”或“活泼”)。(2)“冬不凝固”源于使用了经六年晾晒而成的蓖麻油,它的凝固点 低 (填“高”或“低”)。天然蓖麻油作为植物性油脂, 属于 (填“属于”或“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3)“水浸不烂”源于加入八月荷梗的藕丝后能有效凝聚印泥。蚕丝纤维相对较粗不适合制作印泥,用化学的手段鉴别藕丝与蚕丝的方法是 燃烧,闻气味 。(4)“丹泥玉浆盛之粉白瓷缸”指的是藕丝印泥宜存放于瓷缸。如放入锡(Sn)盒中会发生置换反应生成SnS而使印泥慢慢变黑,其化学方程式为 Sn+HgSSnS+Hg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学科题型突破五 传统文化1.(2024·黄冈招生)从《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诗词文化大放异彩,很多成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A.“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百炼成钢”与“沙里淘金”所涉及的变化种类相同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D.“火上浇油”与“钻木取火”都体现了燃烧的条件2.(2024·兰州)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周易》记载“泽中有火”,是指甲烷气体在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B.《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记载“抽薪止沸,翦草除根”,蕴含着灭火的原理C.《神农本草经》记载“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其中水银指金属汞D.《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强水性最烈,能蚀五金(金银铜铅铁)”,强水为盐酸3.(2024·黄石模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硫酸铜晶体)。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中的苦泉是混合物B.“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中的苦泉变成胆矾,发生了化学变化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发生的反应是2Fe+3CuSO4Fe2(SO4)3+3Cu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中的釜的质量逐渐变小4.(2024·襄阳模拟)《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练帛,以栏为灰(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蚌壳,主要成分为CaCO3),清其灰而盝之……”这是介绍了古代漂洗丝绸的步骤:Ⅰ.丝绸放在草木灰水中浸泡;Ⅱ.加入高温煅烧后的蚌壳,一起浸泡。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将蚌壳灰加入草木灰水中,溶液温度升高并产生白色沉淀B.“以栏为灰”和“清其灰而盝之”中的灰都是指草木灰C.漂洗丝绸的过程中涉及三种基本反应类型D.该工艺中起去除污渍作用的物质是KOH5.(2024·宜昌模拟)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于“火法”冶炼金属锌的工艺记载:“每炉甘石(注:主要成分是ZnCO3)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泥罐内一定发生了置换反应B.“逐层用煤炭饼垫盛”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间接触面积C.“冷定毁罐取出”是防止“倭铅”被氧化D.“倭铅”是锌铅合金6.(2024·孝感模拟)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冶炼金属锡的方法为“凡炼煎亦用洪炉,入砂(锡矿)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鞲(鼓入空气)熔化。火力已到,砂(锡)不即熔,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点铅勾锡)”。原理是锡砂中的SnO2和木炭在高温下反应得到锡和二氧化碳,炼锡时混入少许铅形成合金,产物更易熔化流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冶炼金属锡的过程属于置换反应B.“点铅勾锡”的原因是形成合金后熔点降低C.古代锡器常用来饮酒喝茶,盛装酸性物质D.鼓鞲能使木炭充分燃烧,提高炉温7.(2024·湖北一模)《天工开物》中关于“冶炼金属锡”的记载如下:“凡炼煎亦用洪炉,入砂(指锡砂,主要成分SnO2)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鞲(指鼓入空气)熔化。火力已到,砂不即熔,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下列对记载内容的阐释,错误的是( D )A.上述冶炼锡的过程中至少存在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B.鼓入大量空气能使部分木炭完全燃烧,放出更多热量提高炉温C.“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说明铅锡合金的熔点比锡的熔点低D.古代锡器常用来饮酒喝茶,也可盛装陈醋等酸性物质8.(2024·襄阳枣阳市模拟)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介绍了“火法炼锌”的方法:把炉甘石(ZnCO3)和煤炭饼装入炼锌罐(如图),泥封,“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火法炼锌”符合低碳发展理念B.炉甘石粉碎后加入锌罐,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C.“冷定毁罐取出”的目的是防止锌在较高温度下再次被氧化D.反应区中发生的反应之一:C+2ZnO2Zn+CO2↑,体现了碳的还原性9.(2024·黄石黄石港区一模)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有关金银分离的工艺记载:“欲去银存金,则将其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块以土泥裹涂,入坩埚中鹏砂熔化,其银即吸入土内,让金流出,以成足色。然后入铅少许,另入坩埚内,勾出土内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将其金打成薄片剪碎”其目的是加快金属熔化和反应速率B.金银混合物熔化后,“让金流出”相当于过滤操作C.“入铅少许”置换出“土内银”,是因为铅比银活泼D.“勾出土内银”所用的操作方法是蒸发结晶10.(2024·常州)“一抹龙泉红,千秋国色浓”。常州龙泉印泥(如图)是中国印泥三大瑰宝之一。龙泉藕丝印泥主要原料有朱砂(HgS)、蓖麻油、藕丝等,具有“冬不凝固、水浸不烂”的特点。(1)“一抹龙泉红”源于朱砂,“千秋国色浓”说明HgS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 稳定 (填“稳定”或“活泼”)。(2)“冬不凝固”源于使用了经六年晾晒而成的蓖麻油,它的凝固点 低 (填“高”或“低”)。天然蓖麻油作为植物性油脂, 属于 (填“属于”或“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3)“水浸不烂”源于加入八月荷梗的藕丝后能有效凝聚印泥。蚕丝纤维相对较粗不适合制作印泥,用化学的手段鉴别藕丝与蚕丝的方法是 燃烧,闻气味 。(4)“丹泥玉浆盛之粉白瓷缸”指的是藕丝印泥宜存放于瓷缸。如放入锡(Sn)盒中会发生置换反应生成SnS而使印泥慢慢变黑,其化学方程式为 Sn+HgSSnS+Hg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5张PPT)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课件人教版2025年中考化学 二轮复习(题型突破)中考题型突破题型突破五 传统文化1.(2024·黄冈招生)从《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诗词文化大放异彩,很多成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百炼成钢”与“沙里淘金”所涉及的变化种类相同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D.“火上浇油”与“钻木取火”都体现了燃烧的条件B2.(2024·兰州)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周易》记载“泽中有火”,是指甲烷气体在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B.《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记载“抽薪止沸,翦草除根”,蕴含着灭火的原理C.《神农本草经》记载“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其中水银指金属汞D.《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强水性最烈,能蚀五金(金银铜铅铁)”,强水为盐酸D3.(2024·黄石模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硫酸铜晶体)。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中的苦泉是混合物B.“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中的苦泉变成胆矾,发生了化学变化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发生的反应是2Fe+3CuSO4Fe2(SO4)3+3Cu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中的釜的质量逐渐变小A4.(2024·襄阳模拟)《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练帛,以栏为灰(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蚌壳,主要成分为CaCO3),清其灰而盝之……”这是介绍了古代漂洗丝绸的步骤:Ⅰ.丝绸放在草木灰水中浸泡;Ⅱ.加入高温煅烧后的蚌壳,一起浸泡。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蚌壳灰加入草木灰水中,溶液温度升高并产生白色沉淀B.“以栏为灰”和“清其灰而盝之”中的灰都是指草木灰C.漂洗丝绸的过程中涉及三种基本反应类型D.该工艺中起去除污渍作用的物质是KOHB5.(2024·宜昌模拟)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于“火法”冶炼金属锌的工艺记载:“每炉甘石(注:主要成分是ZnCO3)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泥罐内一定发生了置换反应B.“逐层用煤炭饼垫盛”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间接触面积C.“冷定毁罐取出”是防止“倭铅”被氧化D.“倭铅”是锌铅合金D6.(2024·孝感模拟)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冶炼金属锡的方法为“凡炼煎亦用洪炉,入砂(锡矿)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鞲(鼓入空气)熔化。火力已到,砂(锡)不即熔,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点铅勾锡)”。原理是锡砂中的SnO2和木炭在高温下反应得到锡和二氧化碳,炼锡时混入少许铅形成合金,产物更易熔化流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冶炼金属锡的过程属于置换反应B.“点铅勾锡”的原因是形成合金后熔点降低C.古代锡器常用来饮酒喝茶,盛装酸性物质D.鼓鞲能使木炭充分燃烧,提高炉温C7.(2024·湖北一模)《天工开物》中关于“冶炼金属锡”的记载如下:“凡炼煎亦用洪炉,入砂(指锡砂,主要成分SnO2)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鞲(指鼓入空气)熔化。火力已到,砂不即熔,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下列对记载内容的阐释,错误的是( )A.上述冶炼锡的过程中至少存在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B.鼓入大量空气能使部分木炭完全燃烧,放出更多热量提高炉温C.“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说明铅锡合金的熔点比锡的熔点低D.古代锡器常用来饮酒喝茶,也可盛装陈醋等酸性物质D8.(2024·襄阳枣阳市模拟)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介绍了“火法炼锌”的方法:把炉甘石(ZnCO3)和煤炭饼装入炼锌罐(如图),泥封,“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法炼锌”符合低碳发展理念B.炉甘石粉碎后加入锌罐,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C.“冷定毁罐取出”的目的是防止锌在较高温度下再次被氧化D.反应区中发生的反应之一:C+2ZnO2Zn+CO2↑,体现了碳的还原性A9.(2024·黄石黄石港区一模)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有关金银分离的工艺记载:“欲去银存金,则将其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块以土泥裹涂,入坩埚中鹏砂熔化,其银即吸入土内,让金流出,以成足色。然后入铅少许,另入坩埚内,勾出土内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其金打成薄片剪碎”其目的是加快金属熔化和反应速率B.金银混合物熔化后,“让金流出”相当于过滤操作C.“入铅少许”置换出“土内银”,是因为铅比银活泼D.“勾出土内银”所用的操作方法是蒸发结晶D10.(2024·常州)“一抹龙泉红,千秋国色浓”。常州龙泉印泥(如图)是中国印泥三大瑰宝之一。龙泉藕丝印泥主要原料有朱砂(HgS)、蓖麻油、藕丝等,具有“冬不凝固、水浸不烂”的特点。(1)“一抹龙泉红”源于朱砂,“千秋国色浓”说明HgS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______(填“稳定”或“活泼”)。稳定(2)“冬不凝固”源于使用了经六年晾晒而成的蓖麻油,它的凝固点 (填“高”或“低”)。天然蓖麻油作为植物性油脂, (填“属于”或“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3)“水浸不烂”源于加入八月荷梗的藕丝后能有效凝聚印泥。蚕丝纤维相对较粗不适合制作印泥,用化学的手段鉴别藕丝与蚕丝的方法是 。(4)“丹泥玉浆盛之粉白瓷缸”指的是藕丝印泥宜存放于瓷缸。如放入锡(Sn)盒中会发生置换反应生成SnS而使印泥慢慢变黑,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属于燃烧,闻气味Sn+HgSSnS+Hg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题型突破五 传统文化.pptx 2025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题型突破五 传统文化(原卷版).docx 2025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题型突破五 传统文化(解答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