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驿路梨花 (第1课时)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驿路梨花 (第1课时)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讲好中华美德故事 做新时代躬行君子
单元设计
大概念 学习略读方法,并对文本内容有自己的心得。把握不同体裁的文本对中华美德的抒写方式,并做出自己的评价,达到修身正己的目的
人文主题 能以周敦颐、季羡林、黄文秀等人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追求为目标,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能讲述有关古今仁人志士嘉言懿德的故事,自觉地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传统美德代言,在责任、公德等道德修养方面有所提升
语文要素 对文本内容和表达技巧有自己的心得。学习略读是阅读方法层面的要求,领悟内容和表达是阅读目标层面的要求。通过略读文本,理解其内容,领悟其表达技巧。依照读写一体的原则,本单元的学习还要运用所学完成单元作文训练
单元情境 实践性活动:制作《德泽长青,律己躬行》美德公益宣传片;制作校园艺体节美篇
单元任务 在略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细读课文,关注典型事件和重要细节;进行比较阅读,实践略读技巧;通过变式写作,深入理解美德,通过写作讲述身边的美德故事
单元目标 将理解: 1.学习略读,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2.根据不同目的确定阅读重点,精读重点句段,把握以小见大、叙议结合、设置悬念、托物言志等写法; 3.比较阅读,发现不同文本选材及架构特点,学习围绕主题选材组材; 4.关联文本,整合探究,体悟修身正己的路径,学做躬行君子。 将做到: 1.通过对课文进行缩写和扩写,锻炼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和想象力; 2.能够在比较阅读中,提炼总结写人叙事散文在拟题、选材、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并将总结出来的阅读经验迁移到写作中去
第一课段 识君子之行 明君子之德 承君子之风
新授课
6课时
1.学习略读文章,梳理文章内容。
2.根据不同的阅读重点,精读相关句段,掌握叙议结合写人、设置悬念叙事、象征手法寓意的写法。
3.领悟人物精神品质,结合自身生活,提升道德认知水平。
驿路梨花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
2.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写梨花美景的作用;学习本文运用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学习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
第1课时
自主积累重点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驿路(  )     陡峭(  )
露宿(  ) 竹篾(  )
简陋(  ) 撵走(  )
悠闲(  ) 修葺(  )
折损(  )
“折”字另一个字音读   ,可以组词为“  ”;“宿”字另外两个字音分别读  和  ,可以组词为“  ”和“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陡峭:  
②恍惚:  
③修葺:  
④折损:  
【参考答案】
字词链接库
(1)yì dǒu sù miè lòu niǎn yōu qì zhé
shé 折本 xiǔ xiù 一宿 星宿
(2)(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修理(建筑物)。
客套话,指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彭荆风,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主要作品有《边寨烽火》等。
1.《驿路梨花》以  为线索,故事发生在  ,作者通过写解放军同志以及梨花等哈尼族姑娘在瑶山设立了一个驿站方便了过路行人的故事,歌颂了雷锋精神。
2.理清文章思路。
  小茅屋—投宿小茅屋—  —  小茅屋— 
【参考答案】
1.“我”和老余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 哀牢山
2.发现 遇见瑶族老人,听他讲述梨花帮助过路人的事 修葺 听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阅读方法:做到“两动”“四不”。“两动”是动眼、动脑,“四不”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
字词的检查可以采用学生互检的形式进行。第2题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演示,以达到检查的目的。
【合作探究】
读·复述故事
  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梳理内容,完成下面表格,并以两种方式讲述关于“驿路梨花”的故事:①根据下表内容,即行文思路,向大家讲述;②以“小茅屋”为见证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向大家讲述。
人物 所做的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时间
“我”和 老余 修葺小茅屋,挖排水沟    十多年后的某天早上
瑶族 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梨花 妹妹         
解放军         
梨花 姑娘    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茅屋后至她出嫁前
  【素养检测】试比较以上两种复述方法哪一种更好,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
方便后来人 十多年后的某天晚上
常来照管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几年前,姐姐出嫁后
砍树、割草,盖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路过时
照料小茅屋
示例:
第①种方式,讲述行文思路:“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茅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管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第②种方式,我们可以按时间顺序复述:我是助人为乐精神传承的见证者。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我,用来方便过路人—哈尼姑娘梨花照料我—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管我—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作者路过这里住宿,与瑶族老人一起修葺了我。(第②种方式,只要从小茅屋的角度,运用恰当的拟人手法复述即可)
【素养检测】
示例:按文章的思路复述比较好,这样能更好体现文章情节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品·感知人物
1.作者围绕小茅屋写了哪些人 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为什么
2.文章写了小茅屋的设施,这反映了小茅屋主人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1.作者围绕小茅屋写了“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姑娘、哈尼小姑娘、解放军叔叔等。
  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专门送粮食来,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2.课文从外到内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草顶、竹篾泥墙,屋里漆黑;门从外扣着,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表现出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细心,从中可以感受到小茅屋主人那颗助人为乐的心。
悟·体会情感
  作者说本文“是怀着抒发自己对一代新人的崇敬心情来写作的”。下列句子中,倾注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③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④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参考答案】
本文是以“梨花”来象征梨花姑娘等人的雷锋精神的,所以文中对自然界中的梨花、梨树林的赞美,都倾注着作者对一代新人的赞美、崇敬之情。以上四句,或描述梨花、梨树林,或通过梦境,或引用诗句,都是为了寓对一代新人的情于这些景中的。
请谈谈“驿路梨花”这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
“驿路梨花”借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增添文化韵味,吸引了读者的注意;也是全文的线索,既写出了在哀牢山那偏远、冷寂的深山老林中的小茅屋边上盛开的梨花的美丽,又暗喻了梨花姑娘的纯洁、美丽,象征着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发扬光大,揭示了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
插叙的作用
①能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章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②可以起到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③使文章的结构紧凑、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④推动情节发展,或为下文做铺垫,或与前文(后文)形成对比。
本题重在体会本文寓情于景的写法,朗读描写梨花的句子,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