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驿路梨花第2课时【合作探究】品·景物描写【探究一】文章第1段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山势 作用是什么 【探究二】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 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探究三】文章标题和文章结尾都写到“驿路梨花处处开”,句中的“梨花”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梨花吗 有什么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探究一】“好大”“起伏”“挨”“延伸”“消失”等词描写山势,由远及近,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茅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做铺垫。【探究二】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这两处是实写,以自然美烘托不平常的小茅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③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这一处是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探究三】此处的“梨花”语义双关,既指自然界中梨树上盛开的花,又指互相传递,不断发扬光大的雷锋精神。 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出作者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析·写作特色【探究一】描写方法 选文刻画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结合全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探究二】写作技巧 文章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制造误会,并以此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这运用的是什么写法 文章写了哪几次误会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探究三】叙述顺序 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同时还运用了什么叙述顺序 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探究一】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一方面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从侧面突出了人物的美好品质;另一方面从全文来理解,文章把十几年前的事件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来叙述,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探究二】作者在行文构思上巧设悬念,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文章叙写了两次误会。第一次误会:“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于是“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人。但瑶族老人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我”、老余和瑶族老人都得到了小茅屋主人的帮助,因此决定为小茅屋做点什么,于是第二天便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这正是在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感染下产生的结果。第二次误会:“我”、老余和瑶族老人正在修葺房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的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面的哈尼小姑娘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们”认为她一定是梨花。于是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表示感激之情。可小姑娘说她也不是小茅屋的主人,小姑娘还讲述了小茅屋的来历,原来小茅屋是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修建的,而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的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这两次误会的描写,给文章设置了强烈的悬念,也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探究三】插叙。内容:瑶族老人讲述自己上个月打猎迷路发现并夜宿小茅屋的过程;梨花的妹妹讲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路过建造小茅屋及梨花照料小茅屋的事情。 作用:丰富了情节内容,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使全文波澜起伏、结构紧凑,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拓·链接生活 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人们的称赞,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人们的市场意识也正在增强。假如哈尼小姑娘抓住商机开起了民宿,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略课堂总结设置悬念彰显品质解开悬念心灵纯洁美好三法精准判断叙述顺序1.辨析开篇段落法。一般情况下,倒叙出现在文章开头,常见“记得”“忆起”“那年”等表示回忆过去的标志词。 2.抓取关键段落法。插叙或补叙一般会独立成段,内容与其他段落有较大差别。 3.提取标志性词语法。按事情发展顺序行文的文章,在文中都会出现标志性的词语,抓住这些关键词,就可以判断出文章采用的叙述顺序。补叙一般出现在文章结尾,补充说明故事情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