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代诗歌五首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当堂背诵。2.理解诗歌的意思,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3.学习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寓理于景的表现手法;赏析佳句,体味诗歌遣词造句的妙处。4.体会蕴含在诗词中的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1课时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岱(dài)宗:泰山。未了(liǎo):不尽。决眦(zì):决,裂开;眦,眼眶。会当(dāng):终当,终要。鸡豚(tún):鸡肉、猪肉。豚,小猪,这里指猪肉。吟(yín)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陈子昂(659—700),字伯玉,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代表作有《登泽州城北楼宴》《感遇诗三十八首》等。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东)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熟读前三首诗歌,完成填空。《登幽州台歌》记述诗人登临 想到时间之 、空间之 、个人之 ,抒写由此产生的感慨。《望岳》的前三联分别从 、 、 的视觉角度写泰山的景象。《登飞来峰》抓住飞来峰上塔 的特点来抒发感慨。【参考答案】幽州台 久远 阔大 渺小 远望 近望 细望 高前三首诗歌的作者中,同学们要掌握杜甫的作品、生平,其他两位诗人简单了解即可。【合作探究】诵读·解大意1.读诗歌,读准确,读出节奏感。用“/”在课文中标出朗读节奏。2.借助注释理解《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三首诗歌的大意。【参考答案】1.示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 见 古 人,后/不 见 来 者。念/天 地/之 悠 悠,独/怆 然/而 涕 下!望岳杜 甫岱 宗/夫 如 何 齐 鲁/青 未 了。造 化/钟 神 秀,阴 阳/割 昏 晓。荡 胸/生 曾 云,决 眦/入 归 鸟。会 当/凌 绝 顶,一 览/众 山 小。登飞来峰王安石飞 来 山 上/千 寻 塔,闻 说 鸡 鸣/见 日 升。不 畏/浮 云/遮 望 眼,自 缘/身 在/最 高 层。2.(1)《登幽州台歌》:(追忆历史)向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往未来)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登楼远眺)想到宇宙邈远、广阔无边(我深感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独自凭吊,(我)满怀悲伤,热泪纷纷。(2)《望岳》:巍峨的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 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层云生起,使心胸激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眼望去,群山(都显得)渺小。(3)《登飞来峰》:飞来峰顶有座千寻高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的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感知·品情理1.《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望岳》全篇紧扣“望”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登飞来峰》前两句描写了什么内容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三首诗中蕴含的感情是否相同 同样与登高有关,为什么三首诗歌中体现的诗人情怀有如此大的差异 【参考答案】1.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诗人通过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2.景象:描绘了泰山雄伟、神奇、秀丽的景色。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同时体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3.内容: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了在古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哲理:这两句诗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揭示了“只有站得高和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人生哲理。思想感情:写出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4.不相同。①《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站在幽州台上,远望原野茫茫,仰视天穹无比浩瀚,感觉自己那么渺小,顿感孤独、寂寞、悲凉。②《望岳》以众山的“渺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③《登飞来峰》中,古人常有浮云蔽日的忧虑,而诗人强调“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登高远眺时的气度和决心,寄寓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这与每个人不同的境遇有很大的关系,自然景观只是触发诗人内心感情的一个外在寄托,真正的差异在诗人的内心。正所谓“诗言志”,不同的诗歌表达了不同的人的志向与愿望。背诵·赏语言1.三首诗都与登高有关,三位诗人看到的景各是什么样的 2.掌握诗人在写景、抒情的过程中运用精妙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3.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参考答案】1.①《登幽州台歌》中并未直接写出所见之景,反而写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②《望岳》中诗人未登上泰山,描写的是诗人“望”见之景,写出了泰山的高耸、雄奇和秀丽。③《登飞来峰》中诗人未详写所见景象,主要抓住了飞来峰上塔“高”的特点。2.示例:①《登幽州台歌》中,一个“独”字渲染出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怆然而涕下”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悲愤情态。②《望岳》中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有一种主宰的力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③《登飞来峰》中,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出峰上古塔之高;“闻说鸡鸣见日升”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3.这两句诗写近望所见的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表现了因此而形成的阴阳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钟”字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上,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之情。细读·悟写法1.《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三首诗在写作手法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好处 2.《登幽州台歌》虽篇幅短小,但是内涵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1.示例:《登幽州台歌》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望岳》一诗,由远而近,虚实结合。全诗紧扣“望”字展开,前三联写实景,最后一联写想象中的景象。首联写远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绵延不断、雄伟宏阔的气势。颔联为近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写细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尾联想象在山顶俯视群山,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气概。《登飞来峰》一诗,寓情于景,寓理于景。这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紧扣诗题,描写景物,点明地点与时间,引入丰富的联想,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点明飞来峰上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后两句虚写在高塔上所见的旭日东升的景象,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高峰的感情。2.诗歌写诗人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诗歌的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诗歌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课堂总结独怆然而涕下 怀才不遇神奇秀丽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古诗朗读的技巧1.把握节奏在朗读时,要通过适当的停顿来体现这种节奏,使诗句富有韵律感。通过准确把握节奏,更好地展现诗歌的音乐美。2.注意语调①平声与仄声:平仄交替使用,形成抑扬顿挫的效果。在朗读把握平仄声调,能更好地体现诗歌的韵律。②情感语调:根据诗歌的情感来调整语调。如果是表达豪迈奔放的情感,语调可以高亢、激昂。而对于表达哀伤、幽怨情感的诗歌,语调应该低沉、缓慢。3.重音处理①强调重点字词:为了突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需要对一些重点字词进行重音处理,这些字词是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朗读时要加重语气。②突出意象字词:唐诗中有很多富有表现力的意象,在朗读含有这些意象的诗句时,可对意象字词加重读音。4.情感融入①理解诗歌情感;②身临其境感受情感。赏析诗句的要义赏析诗句,要从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语言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注意情、景、理的统一。可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精练等方面入手赏析。答题时先理解要赏析的诗句的内容,再扣住句子采用的手法或句中的关键词,分析其表现的内容;结合句子分析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答题模式: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情境,流露了诗人……思想感情,蕴含了……哲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