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1.品味富有诗意的语言,揣摩和体味文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2.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典型事迹,赏析细节描写,掌握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3.理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体会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第1课时卓(zhuó)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迭(dié)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炯(jiǒnɡ)炯目光:指明亮的样子。两眼明亮有神。目不窥(kuī)园:形容埋头读书。潜(qián)心贯注:专心致志,(精神、精力)高度集中。慷慨(kǎi)淋漓: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一反既(jì)往:既,已经;既往,从前。与从前完全相反。诗兴(xìng)不作: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或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弥,更加。越是仰头看,就越觉得高远;越是钻研,就越感到坚实。锲(qiè)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望闻问切: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兀(wù)兀穷年:一年到头辛苦劳动,勤劳不懈。兀兀,勤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沥尽心血:沥,液体滴落。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用尽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群蚁排衙(yá):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迥(jiǒng)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气冲斗(dǒu)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心会神凝:指精神高度集中,十分认真。【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臧克家(1905—2004),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他是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被誉为“农民诗人”。作者作品: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三代》)课前,观看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视频片段。同学们可以在上课之前搜集相关资料,对闻一多先生有初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合作探究】初读·标题切入1.同学们观察本文的标题,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标题比较特殊,用了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这个组合式标题告诉了我们关于文章的哪些主要信息呢 2.结合主标题和副标题,我们知道文章是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请同学们浏览文章,勾画出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处直接点明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的语句,并据此梳理文章层次。【参考答案】1.示例:文章的写作对象是闻一多先生;文章的写作内容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两个方面的事情;文章选取闻一多先生若干个“说”和“做”的片段来表现人物。2.示例:“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第1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第2段)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第7段)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第8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第9段)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第20段)总结:文章以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开篇,先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即“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再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即“‘说’了就‘做’”;最后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梳理·典型事迹1.文章写到了闻一多的哪些言行片段呢 请同学们速读文章,勾画出相关信息,并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分别加以概括,完成下面表格。闻一多 “说”和“做”的特征 主要事件学者(1—7) 革命家(8—20) 2.闻一多作为学者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 试根据课文内容简要分析。3.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探究:闻一多两种身份之下的“说”和“做”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 彼此之间有无关联呢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联读时代背景资料,交流自己的看法。【参考答案】1.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写《唐诗杂论》、写《楚辞校补》、写《古典新义》 “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2.示例: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潜心研究学术,是“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他研究古代典籍的目的是“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终于结出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研究硕果。他为救国救民诚朴踏实地做学问,取得了巨大成果却毫不张扬。《论语·学而》中说:“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闻一多先生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中国传统文人崇高的人格追求。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是“‘说’了就‘做’”。他用政治传单“说”,宣传和动员革命;他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地“说”,揭露和斥责国民党反动派;他昂首挺胸地站在游行示威队伍前头,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做”,言行高度一致。“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说”和“做”融合为一,“说”即是“做”,“做”也是“说”,凸显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3.示例: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繁多,可以记述的事有很多。作者从大量材料中只选取了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六件事根据表现的中心的需要有详有略。探究:示例:结合文章内容和时代背景资料,我们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对于“说”和“做”的认识是有发展变化的。在作为学者时期,他致力于文化救国,在古代典籍中寻找救国的良方。在作为革命家时期,因流亡西南,他目睹国民党政府腐败、生灵涂炭,闻一多先生对于社会的认识发生变化,爱国道路有了另外的选择。他于是以笔为枪,启迪世人,抨击时政。他积极投身革命,呐喊助威。可以说,前后两种身份经历了足不下楼钻研学问到慷慨激昂投身革命的变化。二者又是彼此关联、相互贯通的。不管是作为学者编撰著作,还是作为革命家写政治传单、大骂特务、参加游行,都是为救国救民。作为学者的严谨勤恳与作为革命家的英勇无畏,都高度统一在爱国这个前提下。因此,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是大勇的志士,更是伟大的爱国者。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尽可能挖掘标题提供的信息,可以使我们在阅读之前对文章的内容、写法乃至主旨有一定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