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孙权劝学 (第1课时)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 孙权劝学 (第1课时)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孙权劝学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2.梳理故事情节;揣摩人物语气,分析人物语言,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明确刻苦治学对于提高自己学识的重要意义,做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第1课时
卿(qīng):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爱称。朋友间也以“卿”为爱称。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历来被尊为典范的著作,这里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博士:官名,始设于战国时期,西汉中期之后专掌经学讲授。
邪(yé):语气词,同“耶”。
但:只,只是。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及:到,等到。
过:经过。
今者:如今,现在。
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更:另外,再。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见事:明白事理、事势。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和散文家,世称“涑水先生”。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后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后任尚书左仆射(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不久辞世,谥号文正。
《资治通鉴》简称为《通鉴》,全书294卷,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司马光在该书中也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故命名为《资治通鉴》。
史书体例:
编年体——《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纪传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合作探究】
读·英雄初印象
1.初读感知(要求: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2.据示例,判断句子朗读的语气和句子蕴含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示例:
初,权/谓吕蒙曰:“卿(qīng)/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qǐ)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shè)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shú)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gè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2.示例一:“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鼓励、劝导的语气)
示例二:“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军中多务”,后一句要重读强调)
示例三:“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体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示例四:“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表现出吕蒙的自豪,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译·英雄微剧场
1.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小组代表接龙翻译课文,老师强调重点字词)
2.梳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古今异义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及鲁肃过寻阳。
即更刮目相待。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3)一词多义:
当 见

(4)特殊句式:
非复吴下阿蒙。( 否定判断句:非…… )
译为:
蒙辞以军中多务。( 状语后置句:蒙以军中多务辞 )
译为:
结友而别。[省略句:(与蒙)结友而别]
译为:
(5)语气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成语积累:
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
刮目相待:
3.划分层次,复述故事
【参考答案】
1.重点字词示例:
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辞:推托。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官名,始设于战国时期,西汉中期之后专掌经学讲授。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乃:于是,就。及:到,等到。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见事:明白事理、事势。
译文示例: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 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评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怎么明白事理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然后分别了。
2.(1)“邪”同“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古义:官名,始设于战国时期,西汉中期之后专掌经学讲授。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古义:等到。今义:以及。
古义:另外,再。今义:更加。
古义:只,只是。今义:但是。
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3)应当,应该
掌管,担当
了解
明白
事务,责任
事件,事情
(4)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与吕蒙结成朋友,然后分别了。
(5)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句末的“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6)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学识浅薄的人。
分别后,对方大有长进,面貌焕然一新,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
用新的眼光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3.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划分层次:课文可以分为三层。分别为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详写)。
主要内容: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就学”,其才略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之结友。
句子四语调详析
1.高升调。多用在疑问句、反问句、短促的命令句中,或者是用在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中。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2.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中。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时,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3.平直调。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的句子中。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4.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惊异等句子中。朗读时由高而低后又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升降曲折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