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2节 建构分子模型 第2课时(课件 22张PPT+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 第2节 建构分子模型 第2课时(课件 22张PPT+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二章 第2节 建构分子模型 第2课时 教案
课 题 第二章 第2节 建构分子模型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描述化学变化的定义,通过水的电解实验了解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科学思维:通过电解水实验认识水的组成,了解探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思想和方法。 探究实践: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及实验现象,描述水在通电情况下是如何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 态度责任: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并体验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 水的电解实验。
教学难点 依据电解水实验的现象进行证据推理的思维方法。
教学方式 讲授式、研讨式、探究式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
【演示PPT3】 提问:水是一种元素吗?水由什么组成呢? 【演示PPT4】 讲述: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当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水蒸气)时,水分子没有改变,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演示PPT5】 讲述:水幻作朵朵白云、化为绵绵细雨、变成皑皑白雪的过程中,虽然状态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变成变的物质。 【演示PPT6】 提问:如果在水中通直流电,这时会有什么现象,水会变成其他物质吗? 布置任务:观看视频,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演示PPT7】 发布探究活动:请同学们依据实验步骤完成探究实验(提示:请同学们注意实验安全。)或由老师完成演示实验,学生注意观察。 播放演示实验视频。 【演示PPT8】 展示表格。 提问:接通直流电源后,两个电极附近和玻璃管内的现象是怎样的? 讲述:讲述表格内容。 板书:电解水实验 现象:1.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 2.玻璃管内液体液面下降,正极液面下降较少,负极液面下降较多。 【演示PPT9】 展示:展示表格 提问:正极和负极分别产生了什么气体? 讲述:讲述表格内容。 板书: 结论:正极产生气体:氧气。 负极产生气体:氢气。 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比为1:2。 【演示PPT10、11】 提问:1.电解水时为什么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硫酸钠? 2.水通电分解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应为 2 :1 ,但实验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却大于2 :1? 总结: 电解水时为什么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硫酸钠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由于氢气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在水中,氧气的溶解度比氢气大,所以在实验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 :1。 【演示PPT12】 讲述:水由水分子构成,氢气由氢气分子构成、氧气由氧气分子构成,水在通电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分子中含有两种、更小的的粒子,这两种粒子就是原子。同时也说明水由氢、氧组成。 【演示PPT13】 提问:从有无新物质产生角度分析:电解水和水的三态变化有什么不同? 总结: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的状态之间的改变,本质都是水,没有新物质产生,而水的电解产生了新物质氢气和氧气。 【演示PPT14】 讲述:这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生活中很多化学变化的实例,如燃放烟花和木炭燃烧都是化学变化。 板书: 化学变化:这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演示PPT15】 讲述:根据精确的实验结果,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因此水可以表示为。每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每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氢气、氧气、水就是由很多它们各自的分子聚集而成的。 提问:电解水的反应中,从微观角度分析,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变化? 提示:从分子构成的角度分析。 【演示PPT16】 总结:通电条件下,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为氧气,很多氢分子聚集为氢气。因此,水电解后得到氢气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板书:水电解微观示意图: 【演示PPT17】 展示:展示动图。 讲述: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又可结合成新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演示PPT18】拓展延伸:拉瓦锡测定水的组成。 【演示PPT19-20】随堂练习 【演示PPT21】课堂小结 【演示PPT22】布置作业 观看、思考。 倾听并了解。 思考并观看视频。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学生代表填写实验现象。 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思考并回答问题。 倾听并理解。 倾听并理解。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明确水的三态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 通过电解水实验的探究,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究过程,认识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初步了解利用分解反应的产物来研究反应物组成的方法。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勤于思考的精神。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引出化学变化的定义及实例做铺垫。 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化学变化的定义及实例。 从微观角度认识水分子的构成及分解过程,强化学生对水的组成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2节 建构分子模型 第2课时 电解水实验 现象: 1.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 2.玻璃管内液体液面下降,正极液面下降较少,负极液面下降较多。 结论:正极产生气体:氧气。 负极产生气体:氢气。 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比为1:2。 化学变化:这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水电解微观示意图: 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共22张PPT)
第2课时
第2节 建构分子模型
科学思维:通过电解水实验认识水的组成,了解探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思想和方法。
探究实践: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及实验现象,描述水在通电情况下是如何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
态度责任:了解并体验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观念:描述化学变化的定义,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五种元素,以现在的知识看来,水是一种元素吗?水由什么组成呢?
战国末年《尚书》的“五行学说”

水由水分子构成,当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水蒸气)时,水分子没有改变,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水在自然循环的过程中,状态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变成别的物质。
如果在水中通直流电,这时会有什么现象,水会变成其他物质吗?
电解器
直流电源
1. 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
2. 观察并记录:水的颜色、状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所出现现象,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所出现现象,比较两支玻璃管内出现现象差异。
3.用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并记录现象;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并记录现象。
探索活动:电解水
与电源正极相连 与电源负极相连 电极附近 玻璃管内 电极附近 玻璃管内
现象
比较两玻璃管中现象的差异 接通直流电源后两个电极附近和玻璃管内的现象?
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多
均有气泡产生,正极产生气泡的速度慢,负极产生气泡速度快
一段时间后,正极端玻璃管和负极端玻璃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1:2
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少
液面下降;
液面下降较少
液面下降;
液面下降较多
检验与电源正极相连的 玻璃管内的气体 检验与电源负极相连的
玻璃管内的气体
实验内容 现象
解释
正极和负极分别产生了什么气体?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尖口检验反应中产生的气体
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氧气
氢气
水的导电性很弱,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电解水时为什么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硫酸钠?
+
+
+
+
+
+
+
+
+
+
由于氢气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在水中,氧气的溶解度比氢气大。
水通电分解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应为 2:1,但实验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却大于2:1?
18毫升
8.5毫升

通直流电
氢气
+ 氧气
实验说明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
的原子构成,水由氢、氧组成。




分子
氧分子
正氧负氢
氢二氧一
氢气
氧气
氢气
氧气
从有无新物质产生角度分析:电解水和水的三态变化有什么不同?
有新物质产生 无新物质产生
这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燃放烟花和木炭燃烧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因此都属于化学变化。
电解水的反应中,从微观角度分析,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变化?
1个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
1个氢气分子由
2个氢原子构成
1个氧气分子由
2个氧原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
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
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又可结合成新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拉瓦锡测定水的组成
A.a是电源的负极,b是电源的正极
B.若负极产生10 mL气体,则正极产生5 mL气体
C.产生气体时,水槽中的液面会逐渐上升
D.水中加入少许的硫酸钠是反应的催化剂
D
加入少许的硫酸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而硫酸钠不是反应的催化剂。
1.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是( )
D
A.氧气和氢气都能燃烧
B.氢气能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
C.只要给液体通电,都会产生氢气和氧气
D.水是由氢、氧组成的,不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D
氧气能支持燃烧,不具有可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能燃烧,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水是由氢、氧组成的,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给水通电才能产生氢气和氧气。
2.利用电解水的实验,不仅可以探究水的组成,而且还可以推出一些其他结论。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B
水的电解实验
元素
微观实质
正极产生氧气
负极产生氢气
实验结论
化学变化
这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
化,又叫化学反应。
V氢气∶V氧气=2∶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