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 第3节 建构原子模型 第1课时教案课 题 第二章 第3节 建构原子模型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原子结构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科学思维:能解释原子不带电的原因,知道原子内部各粒子间的关系。探究实践:能利用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认识原子的构成。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交流、讨论中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教学难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教学方式 讲授式、研讨式、探究式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演示PPT3】讲述:分子很小,原子更小。如果将一个原子与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与地球相比。【演示PPT4】提问:这么小的原子人们是怎样认识它的呢?它还能再分吗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阅读教材65页,请同学们总结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阶段的核心观点。【演示PPT5】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是一个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演示PPT6】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内部存在带负电的电子,通过实验和计算得出电子是比原子更微小的粒子,进而提出原子内部还有带正电的物质。【演示PPT7】 【引导建立新模型】要求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尝试建立原子模型。【过渡】为了验证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的正确性,他的学生卢瑟福在1909年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演示PPT8-10】请同学们观看α粒子穿过金箔的视频和动图,并写出实验现象。【明确】1.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方向。2. 极少数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方向,甚至个别α粒子被反弹回来。【追问】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会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演示PPT11】讲解: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他还根据反射的 α粒子的比例估算出了原子核的大小。【提问】既然原子核这么小了,它还能再继续分吗?二、原子的构成【演示PPT12】展示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过程。【演示PPT13-14】讲解: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为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都是由夸克构成的。【交流讨论】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总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质子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演示PPT15-16】【展示】展示表格。【交流讨论】请同学们观察表格,试着发现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有什么规律?【总结】1.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2.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中子(如氢原子)。3.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4.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演示PPT17】【展示】展示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模拟动画。【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演示PPT18】展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总结: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类推为第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的也叫最外层。【演示PPT19】展示钠原子的结构。提问:如何简明、形象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情况呢?【演示PPT20】讲述: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展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通常是由原子核、核内质子数、电子层数及各层电子等组成的。举例讲解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各部分意义。【演示PPT21】展示:氯原子结构示意图。思考讨论:1.钠原子、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哪些相同之处?2.钠原子、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不同?【演示PPT22】展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演示PPT23】拓展延伸展示行星缺陷模型。【演示PPT24-26】随堂练习通过练习,加强对此章节的知识点强化。【演示PPT27】课堂小结【演示PPT28】布置作业 倾听、思考观看、思考、讨论阅读教材,完成活动设计要求。倾听,修正自己的观点。绘制原子模型结构示意图。观看α粒子散射实验,并写出实验现象。倾听、理解。讨论并回答。阅读材料,理解原子核还能再分为质子和中子。分析、讨论得出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倾听、理解。带着问题,阅读表格,从表格中总结规律。观看原子的核外电子运动的模拟动画。倾听,并进行补充。思考、讨论。观看并理解钠原子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含义。思考、分组讨论并回答。观察、思考。 通过展示类比和漫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做准备。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并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发展史。让学生尝试自主构建原子新模型。通过动画帮助学生理解α粒子散射实验,为建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获取信息及分析能力。通过材料和学生一起归纳,得出结论:原子核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让学生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引出问题核外电子绕核怎样运动的?介绍电子层的概念。通过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帮助学生构建微观模型。帮助学生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让学生认识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体会原子结构研究的发展历程。板书设计 第3节 建构原子模型 第1课时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二、原子的构成三、原子结构示意图(共28张PPT)第二章第1课时第三节 建构原子模型科学观念:认识原子结构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科学思维:能解释原子不带电的原因,知道原子内部各粒子间的关系。探究实践:能利用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认识原子的构成。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交流、讨论中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分子很小,原子更小。如果将一个原子与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原子乒乓球地球这么小的原子人们是怎样认识它的?它还能再分吗?英国科学家道尔顿1.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2.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汤姆生发现原子内部存在带负电的电子,通过实验和计算得出电子是比原子更微小的粒子,进而提出原子内部还有带正电的物质。英国科学家汤姆生汤姆生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请你根据描述绘制汤姆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英国科学家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视频)观看动图,写出你的观点。实验现象:1.绝大部分α粒子能穿过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方向。2.极少数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方向,甚至个别α粒子被反弹回来。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会如何解释这种现象?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他还根据反射的 α粒子的比例估算出了原子核的大小。原子核还能再分吗?1.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从氮原子中打出了一种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粒子,卢瑟福将其命名为质子。2.1932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硼原子核,得到了一种不带电的粒子,其质量与质子相似,命名为中子。资料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为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都是由夸克构成的。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核外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又叫作核电荷数。(带正电)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氢 1 0 1锂 3 4 3碳 6 6 6钠 11 12 11分析几种原子的构成表格,试着发现规律。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中子(如氢原子)。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氢原子的结构行星绕太阳运动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电子层:离核远近:能量高低: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低 高近 远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作最外层。电子层原子核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钠原子的结构(11个电子)第一层(2个)第二层(8个)第三层(1个)如何简明、形象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情况呢?原子结构示意图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核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各层上的电子数氯原子结构示意图+17 2 8 71.钠原子、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哪些相同之处?2.钠原子、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不同?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了原子中心有原子核后,认为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一样,提出了“行星系统”模型。但很快物理学家就指出,带负电的电子绕着带正电的原子核运转,这个体系是不稳定的。两者之间会放出强烈的电磁辐射,从而导致电子一点一点地失去自己的能量。作为代价它不得不逐渐缩小自己的半径,直到最终“坠毁”在原子核上为止,整个过程不过一眨眼的功夫。行星模型缺陷1.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核由a和c构成 B.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等C.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等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a和b上Ba为核外电子,b为中子,c为质子,即原子核由b和c构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b和c上。2.钾(K)元素对人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已知一种钾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9个质子和20个中子,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19 B.20 C.38 D.39A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如图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氯原子的质子数为17B.氯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C.氯原子的第二层电子数为8D.氯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B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17 2 8 7(建立的基础)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原子的构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探索未知掌握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章 第3节 建构原子模型 第1课时 教案.doc 第二章 第3节 建构原子模型 第1课时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