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八颗行星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八颗行星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核心素养导向
3.2八颗行星
核心概念:
宇宙中的地球--9.5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⑤比较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大小,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描述太阳系八颗行星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科学思维:
意识到太阳系中的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
探究实践:
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态度责任: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距离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按一定比例对八颗行星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应排序。
难点:利用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教具学具
为学生准备: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透明胶、双面胶、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展示太阳系图片,指向屏幕)同学们,请看这张图片,这是我们熟悉的太阳系。谁能告诉我,图片中最大的天体是什么?
(预设:太阳)
2.提问:那周围环绕太阳的这些小天体是什么呢?
(预设:行星)
3.大家数一数,图片中有几颗行星?
4.不过老师要考考大家——在2006年之前,太阳系有“九大行星”,现在为什么只有八颗了呢?
(预设:因为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了)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八颗行星》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太阳系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太阳系知识,聚焦行星数量变化,引出课题,为深入探究八颗行星特点奠定基础。)
数据探索与模型设计(20分钟)
活动一
1.提问:如果我们想在教室里做一个太阳系模型,怎样才能既展示行星的大小,又表现它们和太阳的距离呢?
(预设:可以缩小比例/但行星太小的话可能看不见)
先来按照行星大小制作八大行星的大小模型。(课件出示数据)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最大的天体是木星,一张A4纸的宽为21厘米,用怎样的比例可以用a4纸的大小来表示木星?
将天体直径缩小十亿倍,这样就可以在纸上表示出天体了。
我们来计算看看。课件出示八大行星的直径。为了节约时间,老师已经制作好了八大行星的模型,就藏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谁能帮我找一找?
(预设:学生找到模型,并将模型粘贴在黑板上)
这个模型还有什么问题?
(预设:不能表示行星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本活动通过制作太阳系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有限空间中呈现行星大小与距离关系,培养空间想象与比例思维能力。通过计算行星缩小比例,加深对行星大小差异的理解。寻找模型环节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同时发现模型无法体现行星距离问题,引出后续探究,为理解太阳系结构奠定基础。)
活动二
1.今天我们就用“纸带模型”来解决这个难题, 只展示行星的距离。
(分发数据表)这是八颗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单位是“万千米”。比如水星到太阳是5800万千米。如果我们把距离缩小十亿倍,水星的模型距离是多少?
(预设:5800万千米除以十亿……是0.58厘米)
2.提问:如果我们按这个比例缩小,海王星到太阳的模型距离会是4496厘米,也就是44.96米。教室只有10米长,怎么办?
(预设:再缩小比例!或者只用距离的比例,不管大小)
3.大家很聪明!今天我们就用纸带对折的方法,把距离比例进一步缩小。
步骤指导:
材料准备:每组3条纸带、计算器、行星名称贴纸。
折叠纸带:每条纸带对折4次,得到16格,3条连接成48格。
计算比例:总距离449600万千米 ÷ 45格 ≈ 10000万千米/格(简化计算)。
4.:现在请小组分工:
计算员:根据表格计算每颗行星的位置(格数)。
折叠员:准确对折纸带,标记格线。
记录员:用贴纸标注行星名称。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海王星算出来是44.96格,纸带只有48格,最后多出的3格怎么办?
6.讲解:模型可以稍微调整比例,比如将海王星放在第45格,误差是可以接受的。
(设计意图:本教学设计通过“纸带模型”活动,引导学生解决行星距离展示难题。通过计算、折叠、标注等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思维。同时,让学生理解模型的局限性与可接受误差,增强对太阳系结构的认识。)
三、动手制作模型(10分钟)
1.现在请各组将纸带贴在教室墙面,从“太阳”起点开始,按计算好的格数标记行星位置。
(学生用贴纸标注,例如:水星0.58格→第1格附近,木星7.78格→第8格)
2.(展示某组模型)这组的木星标记在第8格,能说说理由吗?
(预设:因为木星实际距离77800万千米,除以10000万千米每格,得到7.78格,四舍五入到第8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手将纸带模型贴于墙面并标注行星位置,巩固行星距离计算与比例转换知识。引导学生解释标记理由,加深对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的理解,培养科学思维与表达能力。)
四、研讨与反思(10分钟)
1.观察全班模型,大家发现行星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预设1:越靠近太阳的行星,间隔越小;越远的间隔越大。预设2:木星和火星之间空了很多格,可能有小行星带!)
2.太棒了!这就是科学家发现的规律。(播放太阳系动态图)大家看,实际行星的轨道间距确实越来越大。
3.我们的模型完美吗?有什么局限性?
(预设:不能同时表现行星的大小,海王星的位置有误差。)
4.讲解:模型是简化的工具,和真实宇宙一定有差距。如果改进模型,你们会怎么做?
5.用不同颜色的贴纸区分行星,或者用小球表示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全班制作的太阳系纸带模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行星分布的规律,培养观察和总结能力。通过对比实际太阳系动态图,验证学生发现的规律,增强科学探究的成就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模型的局限性并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理解模型的科学价值和局限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五、课堂总结与拓展(5分钟)
1.今天我们用纸带模型揭示了行星距离的规律,还学会了合作与反思。最后,请大家观察夜空中的木星(出示木星照片),它的四颗卫星甚至可以用小型望远镜看到。课后任务:
基础任务:完善模型,用彩色笔标记类地行星和气体巨星。
挑战任务:在家长协助下,用天文APP观察木星卫星的位置。
【板书设计】
3.2八颗行星
1. 比例尺:1格 ≈ 10000万千米
2. 行星位置:
水星(0.58) 金星(1.08) 地球(1.50)…
3. 模型意义:规律、简化、合作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来了解太阳系的八颗行星。在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时间,要留给学生计算和制作模型的时间。因为这节课学生在数学上的难度比较大,所以在学生建立模型的过程中,我要再增加指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