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9张PPT)答题类型四 生物与环境类 大题答题规范注:▲为基础类题型,●为原因分析推理类题型,■为判断分析推理类题型,◆为数据分析推理类题型,为逻辑分析推理类题型,★为影响应用类题型(2019·全国Ⅰ卷)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 ■ 。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 ▲ 。 【答案】 (1)果树→A→C C【详解】 (1)由题意可知,害虫A是果园害虫,故与果树之间为捕食关系,又因为鸟C与害虫是捕食关系,故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为:果树→害虫A→鸟C。其中鸟C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2019·全国Ⅰ卷)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 ▲ 。【答案】 (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详解】 (2)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的现象,如害虫A、B均以果树为食,二者之间为竞争关系。(2019·全国Ⅰ卷)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3)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 ■ 。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B种群的 。导致 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 【答案】 (3)化学信息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详解】 (3)性引诱剂Y是人工合成的,类似于害虫分泌的性引诱剂,即以虫治虫,属于生物防治,其传递给害虫的信息为化学信息。Y可以诱杀害虫B中的雄性个体,破坏B的性别比例,降低其出生率,进而降低B的种群密度,减轻其危害。(2019·全国Ⅱ卷)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 ▲ ,生产者的能量可以直接流向 ▲ (答出2点即可)。 【答案】 (1)太阳能 初级消费者、分解者【详解】 (1)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的能量可以直接随着初级消费者的摄食作用而流入初级消费者,也可以随残枝败叶流向分解者。(2019·全国Ⅱ卷)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2)通常,对于一个水生生态系统来说,可根据水体中含氧量的变化计算出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若要测定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可在该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水深处取水样,将水样分成三等份,一份直接测定O2含量(A);另两份分别装入不透光(甲)和透光(乙)的两个玻璃瓶中,密闭后放回取样处,若干小时后测定甲瓶中的O2含量(B)和乙瓶中的O2含量(C)。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在甲、乙瓶中生产者呼吸作用相同且瓶中只有生产者的条件下,本实验中C与A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 ◆ ;C与B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 ◆ ;A与B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 ◆ 。 【答案】 (2)生产者净光合作用的放氧量 生产者光合作用的总放氧量 生产者呼吸作用的耗氧量【详解】 (2)依题意可知,甲、乙两瓶中只有生产者,A值表示甲、乙两瓶中水样的初始O2含量;甲瓶O2含量的变化反映的是呼吸作用耗氧量,因此B=A-呼吸作用耗氧量;乙瓶O2含量变化反映的是净光合作用放氧量,所以C=A+光合作用总放氧量-呼吸作用耗氧量。综上分析,本实验中,C-A=光合作用总放氧量-呼吸作用耗氧量=净光合作用的放氧量,即C与A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生产者净光合作用的放氧量;C-B=光合作用总放氧量,即 C与B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的总放氧量;A-B=呼吸作用耗氧量,即 A与B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生产者的呼吸作用耗氧量。(2019·全国Ⅲ卷)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 ▲ 形,且种群数量为 ◆ 时,种群增长最快。 【答案】 (1)S a/2【详解】 (1)“J”形曲线中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峰值。“S”形曲线中,由于环境阻力(培养液有限、试管体积有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不变,该单细胞菌数量达到a不变,即为K值,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形,种群数量为K/2即a/2时,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2019·全国Ⅲ卷)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 ◆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 ◆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 。 【答案】 (2)减小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详解】 (2)若把上述单细胞菌接种到含5 mL培养基的试管中,由于培养液减少,营养物质减少,故该菌的K值会出现下降。若该菌的接种量增大一倍,则会较快达到K值,但由于培养液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故K值不变。(2020·全国Ⅲ卷)假设某种蓝藻(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某种动物(B)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 回答下列问题:(1)该湖泊水体中A种群密度极大的可能原因是 ● (答出2点即可)。 【答案】 (1)水体富营养化、没有其他生产者的竞争【详解】 (1)A是蓝藻,是该湖泊唯一的生产者,所以其种群密度极大的原因可能有该水域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蓝藻爆发和缺少其他生产者竞争。(2020·全国Ⅲ卷)假设某种蓝藻(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某种动物(B)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 回答下列问题:(2)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 。 【答案】 (2)【详解】 (2)该生态系统存在唯一一条食物链A→B,所以能量流动关系如图。(2020·全国Ⅲ卷)假设某种蓝藻(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某种动物(B)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 回答下列问题:(3)假设该湖泊中引入一种仅以A为食的动物(C)后,C种群能够迅速壮大,则C和B的种间关系是 。 【答案】 (3)竞争【详解】 (3)C和B都以A为食,所以二者是竞争关系。(2021·全国甲卷)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回答下列问题:(1)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一现象对捕食者的意义是 ▲ (答出1点即可)。 【答案】 (1)避免自己没有食物,无法生存下去【详解】 (1)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对捕食者而言,不会导致没有猎物可以捕食而饿死,无法生存下去。(2021·全国甲卷)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回答下列问题:(2)青草→羊→狼是一条食物链。根据林德曼对能量流动研究的成果分析,这条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 【答案】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 (2)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2021·全国甲卷)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回答下列问题: (3)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是常见的生态系统,林德曼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研究成果是以 ▲ 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答案】 (3)(赛达伯格湖)湖泊【详解】 (3)林德曼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研究成果是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最终得出能量流动特点。(2021·全国乙卷)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 ▲ 。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 ▲ (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 ■ 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答案】 (1)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详解】 (1)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因此,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021·全国乙卷)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 ● (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答案】 (2)部位、时间等(合理即可)【详解】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部位、时间等(合理即可)不同而共存。(2021·全国乙卷)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 (3)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详解】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2021·广东省一模)红树林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招潮蟹和野鸭是其中两种常见的动物。近年来,广东省通过围垦养殖整治、城市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清理、加强立法保护等措施,成为全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王同学于寒假清晨在某红树林湿地公园跑步时,拍了一张红树林的照片发到网络上,并用刘禹锡的诗句“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配文。这说明自然美景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价值。 【答案】 (1)直接【详解】 (1)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的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的为直接价值,故自然美景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2021·广东省一模)红树林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招潮蟹和野鸭是其中两种常见的动物。近年来,广东省通过围垦养殖整治、城市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清理、加强立法保护等措施,成为全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请回答下列问题:(2)招潮蟹的爬行对野鸭来说是一种 ▲ 信息,后者据此进行捕食,这说明信息具有 ▲ 的作用。通过建立红树林湿地保护区等多种保护措施,一段时间后,之前因水污染等导致红树林死亡的滩涂重新长出红树林,这种现象属于 ■ 演替,判断的依据是 ■ 。即使红树林被划为保护区,林中野鸭的种群数量也会出现K值,理由是 ● (答出2点即可)。 【答案】 (2)行为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次生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答出2点即可)【详解】 (2)生物通过其特殊行为特征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的信息为行为信息,故招潮蟹的爬行对野鸭来说是一种行为信息。野鸭能根据这种行为信息进行捕食,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即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红树林死亡的滩涂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故再重新长出红树林,属于次生演替。出现K值的理由是保护区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而且野鸭存在天敌等。(2021·广东省一模)红树林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招潮蟹和野鸭是其中两种常见的动物。近年来,广东省通过围垦养殖整治、城市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清理、加强立法保护等措施,成为全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请回答下列问题:(3)下表中为用遥感技术测得的某红树林保护区内的主要植物类型及其所占面积比例,以及相应树种的生长速度、树种类型。为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请你为今后红树林的扩大种植工程提出一项合理的建议: ◆ 。 植物种群 所占面积比例/% 生长速度 树种类型无瓣海桑 82.01 快 引进树种秋茄 5.01 慢 本土树种卤蕨 3.82 慢 本土树种老鼠簕 3.31 慢 本土树种其他 5.85 —— ——【答案】 (3)适当控制引进树种规模,扩大本土树种的种植【详解】 (3)若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则需要增加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由表可知无瓣海桑属于引进树种,虽然生长速度快,但是占地面积较大,故需要适当控制引进树种的规模;而其他的本土树种虽然生长速度慢,但是占地面积较小,故可以扩大种植。(2021·深圳一模)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请据图作答。 (1)请根据该模式图,画出相应的能量流动图解。 ▲ 【答案】 (1) 【详解】 (1)根据该模式图,相应的能量流动图解如图。(2021·深圳一模)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请据图作答。 (2)①中的部分有机物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需要经过 ▲ 。为促进农作物生长,可将 ▲ 等作为有机肥施放到农田。 【答案】 (2)微生物的分解 各种植物的残枝败叶,动物遗体、人畜粪便等【详解】 (2)农作物中的能量一部分流向人,一部分流向家禽,一部分由于呼吸作用散失,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利用。农作物利用水、无机盐、CO2,①中的部分有机物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需要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为促进农作物生长,可将各种植物的残枝败叶,动物遗体、人畜粪便等等作为有机肥施放到农田。(2021·深圳一模)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请据图作答。 (3)农田生态系统由于 ● ,抵抗力稳定性差。农田中要不断施用氮肥,原因是 ● 。 【答案】 (3)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氮元素输出的比输入的多,不能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农田土壤中的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的由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不能全部归还土壤,所以需要不断的施加氮肥。)【详解】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农田生态系统由于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差。氮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而且氮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因此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故农田中要不断施用氮肥,原因是:氮元素输出的比输入的多,不能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或农田土壤中的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的由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不能全部归还土壤,所以需要不断的施加氮肥。(2021·广州一模)某地开发了鱼鸭混养的养殖模式,鱼塘内养殖鲢鱼,鱼塘边建立鸭棚(鸭群可进入鱼塘)。鲢鱼生活在鱼塘的上层水域,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鸭主要以饲料为食,鸭粪散落在水中可促进浮游植物的增多。鱼鸭混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回答下列问题:(1)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于 ■ 。 【答案】 (1)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人提供的饲料中的能量【详解】 (1)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喂饲料中有机物所含有的能量。(2021·广州一模)某地开发了鱼鸭混养的养殖模式,鱼塘内养殖鲢鱼,鱼塘边建立鸭棚(鸭群可进入鱼塘)。鲢鱼生活在鱼塘的上层水域,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鸭主要以饲料为食,鸭粪散落在水中可促进浮游植物的增多。鱼鸭混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回答下列问题:(2)鸭粪能促进浮游植物生长的原因是 ● 。 【答案】 (2)鸭粪在水中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分解的某些无机物可以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从而促进浮游植物生长【详解】 (2)鸭粪能促进浮游植物生长的原因是鸭粪被分解后能为浮游植物提供养料。(2021·广州一模)某地开发了鱼鸭混养的养殖模式,鱼塘内养殖鲢鱼,鱼塘边建立鸭棚(鸭群可进入鱼塘)。鲢鱼生活在鱼塘的上层水域,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鸭主要以饲料为食,鸭粪散落在水中可促进浮游植物的增多。鱼鸭混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回答下列问题: (3)养殖户甲过度增大了鸭子的养殖密度,导致鸭粪对鱼塘污染严重,鲢鱼大量死亡。鲢鱼大量死亡的原因可能是 ● 。【答案】 (3)鸭子密度过大,产生的粪便增多,一方面使鱼塘污染,另一方面使浮游植物大量繁殖,造成水体缺氧【详解】 (3)养殖户甲过度增大了鸭子的养殖密度,导致鸭粪对鱼塘污染严重,鲢鱼大量死亡。鲢鱼大量死亡的原因可能是粪便污染导致水中耗氧物质增加,消耗水中氧气致使鱼类缺氧而死亡。(2021·广州一模)某地开发了鱼鸭混养的养殖模式,鱼塘内养殖鲢鱼,鱼塘边建立鸭棚(鸭群可进入鱼塘)。鲢鱼生活在鱼塘的上层水域,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鸭主要以饲料为食,鸭粪散落在水中可促进浮游植物的增多。鱼鸭混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回答下列问题:(4)养殖户乙为进一步优化鱼鸭混养的养殖模式,增养鳙鱼。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而浮游动物主要以浮游植物和现成有机物碎屑为食。综合分析,养殖户乙增养鳙鱼的优势有 ■ (写出2点)。 【答案】 (4)①增加物种,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②增加经济效益;③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流向人类有益部分。(写出2点)【详解】 (4)养殖户乙为进一步优化鱼鸭混养的养殖模式,增养鳙鱼。鱅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而浮游动物主要以浮游植物和现成有机物碎屑为食。综合分析,养殖户乙增养鳙鱼的优势有:①物种增加,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②增加收益;③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部分。1.基础类●技巧规范点拨:基础是根本2022年广东卷的难易比例大概是易∶中∶难=5∶3∶2。基础类的题型在2022年广东卷中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因此基础类的题型是必须拿满分的。要想拿满分,关键在于进行准确有效的背诵和规范默写。●生物与环境核心考点必背必默:(1)种群和群落 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的调查:样方法(植物、昆虫卵、跳蝻、蚜虫等)和标志重捕法(活动范围大、能力强的动物)。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取样器取样法。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化的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显微计数法。 种群增长的曲线类型:“J”形(无最大值)和“S”形(有K值,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而不是指生物数量。 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群落的空间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的不同生物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不同生物在水平方向的镶嵌分布现象,不是种群内的不同个体的分布;植物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 动物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有关。 群落的演替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组分多少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一般来说,生物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但恢复力稳定性越低。但环境恶劣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都很低。 温室效应:汽车、工厂等的化石燃料大量燃烧;森林、草原等植被破坏严重→大气中CO2增多→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淹没等。 水华/赤潮:生活污水或施肥等→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水中含N、P、K等元素的无机盐增多,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出现水华/赤潮现象→水中含氧量减少→鱼虾等因缺氧而死亡。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灵感,科学研究等体现的是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是与生态保护方面有关的功能;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分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2.原因分析推理类、判断分析推理类、数据分析推理类、逻辑分析推理类● 技巧规范点拨:审题是关键,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或题(文图表)中 原因分析推理类:正面分析和阐述原因,尽量不要从反面分析和阐述。(1)分析清楚题干中需要回答的是哪种原因。(2)正面分析原因(主要有2种情况):①回归相应基础知识去分析。②根据题中文图表的相应信息去分析。据表、图或从……角度分析,一定要顺着题意去分析找原因,这种原因只要认真审题,掌握好方法和技巧很容易得分。(3)扣题正面组织语言:尽量用课本原话回答,不能用课本原话的尽量突出专业名词或专业术语,言简意赅,直奔主题。 判断分析推理类:一定要认真审题,根据题中文图表的信息应用知识去分析、找规律从而作出判断。这类题型只要认真审题分析题意,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数据分析推理类:一定要认真审题,根据题中文图表的数据去分析、找规律、推理,这类题型只要认真分析文图表的数据,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逻辑分析推理类:一定要认真审题,根据文中给出信息去分析找规律,作出逻辑关系推理。这类题型只要认真审题分析题意,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3.影响应用类●技巧规范点拨: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热点问题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知识通常会结合全球气候变暖、水华/赤潮、生态农业等热点问题一起考查,要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关注:①全球气候变暖、水华/赤潮的影响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在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中的应用;②怎样建立生态农业,利用生态系统的理论知识去提高农作物、畜产品的产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