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壮族三月三上巳节介绍主题班会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节日壮族三月三上巳节介绍主题班会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壮族三月三
中国传统节日壮族三月三上巳节
目录
01
上巳节来历传说
02
上巳节风俗活动
03
上巳节诗词鉴赏
上巳节来历传说
第一部分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该节在文字记述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古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
谓之“上巳”。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传统的上巳节,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称女儿节。宋朝以后,上巳节和花朝节一样,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这是中国的情人节,记载于《诗经》中,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节在各代延传开来。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将其摇曳绮丽之风情烘至高处。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三情人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
三月三里浪漫的情爱、美好的愿景,以及曲水流觞的雅趣,至今荡然无存。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诗经·郑风·溱洧》有云:‘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三月三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是一种古代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而且女子春天最爱在水边游玩,与日本女儿节的区别,日本女儿节也在三月三,又叫“雏祭”
因为旧历3月3日是桃花盛开的时节,因此又有“桃花节”的叫法,是跟中国上巳女儿节来的,中国则更侧重未出阁的妙龄少女,这天,大人开始装扮家中的小女孩,皆盛装打扮,由妈妈领着互相串门,头戴石榴花避邪求福。
与之相对的是五月初五男孩节五月初五本是中国的端午节在是日本则是特有男孩的节日这天,家家都要悬挂鲤鱼旗,祝福男孩健康成长,鲤鱼跃龙门我们熟悉的《机器猫》中就有关于男孩节的篇章。上巳节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
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
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传说,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
道教兴起后认为农历三月三为西王母蟠桃会之日,每年此日各路神仙都会赴瑶池献礼祝寿,著名的“麻姑献寿”由此产生。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传说西王母原是中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农历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宫观(如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地阐释,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上巳节风俗活动
第二部分
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来自腜。最初的高禖,属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状。事实上,远古时期一些裸体的妇女像有着非常发达的大腿和胸部,还有一个向前突出的肚子,这是生殖的象征。在汉代画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还与婴儿连在一起。辽宁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
后来高禖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河南淮阳人祖庙供奉的伏羲,就是父权制下的高禖神。同时还出现了性具崇拜,先女阴后男根崇拜起初上巳节是一个巫教活动,通过祭高禖、祓禊和会男女等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从这种意义上说,上巳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汉代以后,上巳节虽然仍旧是全民求子的宗教节日,并且传说农历三月三是西王母的生日,但已经是贵族炫耀财富和游春娱乐的盛会。
上巳节还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动。沐浴是为了去灾。史前人类认为生育是由图腾入居妇女体内的结果。进入父权制时代之后,人们才明白了夫妻交媾是生育的原因。但是无论是图腾感生的观念,还是夫妻交媾导致生育的认识,都承认妇女是生育的体现者,子女是由母亲孕育的。
上巳节还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动。沐浴是为了去灾。史前人类认为生育是由图腾入居妇女体内的结果。进入父权制时代之后,人们才明白了夫妻交媾是生育的原因。但是无论是图腾感生的观念,还是夫妻交媾导致生育的认识,都承认妇女是生育的体现者,子女是由母亲孕育的。
在上巳节中还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在上述三种水上活动中,以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则是由临水浮卵演变来的。不过,这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孕育巫术。曲水流觞和临水饮宴则是这种巫术的演变,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
在上巳节中有一种奇特的风俗即“会男女”。这种节日中的野合,由来已久,本来自氏族时期的季节性婚配——野合群婚,后来也有残存,如广西左江崖画、成都汉墓画像砖上都有男女野合图。后来的记载也多见此俗。
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有不少会男女的风俗,如黎族的三月三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抛绣球等等。踏青也是此类遗风。江苏武进地区在初三游南山,民谣曰:“三月三,穿件单布衫大蒜炒马兰,吃了游南山。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该节在文字记述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古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传统的上巳节,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称女儿节。宋朝以后,上巳节和花朝节一样,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上巳节诗词鉴赏
第三部分
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唐·白居易)
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
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
三月三日
(唐·白居易)
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
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春衫。
阶临池面胜看镜,户映花丛当下帘。
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
三月三日
(唐·白居易)
暮春风景初三日,流世光阴半百年。
欲作闲游无好伴,半江惆怅却回船。
三月三日怀微之
(唐·白居易)
良时光景长虚掷,壮岁风情已闇销。
忽忆同为校书日,每年同醉是今朝。
上巳浮江宴韵得阯字
(唐·王勃)
披观玉京路,驻赏金台阯。逸兴怀九仙,良辰倾四美。
松吟白云际,桂馥青溪里。别有江海心,日暮情何已。
和滑州李尚书上巳忆江南禊事
(唐·刘禹锡)
白马津头春日迟,沙州归雁拂旌旗。柳营唯有军中戏
不似江南三月时。上巳日越中与鲍侍郎泛舟耶溪
上巳
(唐·崔颢)
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
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犹言日尚早,更向九龙津。
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
(唐·杜甫)
鬓毛垂领白,花蕊亚枝红。欹倒衰年废,招寻令节同。
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有喜留攀桂,无劳问转蓬。
壮族三月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