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高考三轮冲刺地理高频命题热点练习:热点二 生态文明与碳中和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节能减排术语。一般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2023年9月,《2023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报告系统评价了全球197个国家在碳中和承诺、低碳技术、气候投融资、国际气候合作等方面的进程,为推动各国深化碳中和转型、弥合全球碳中和进展与《巴黎协定》温升目标的差距提供了重要信息和参考。“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这就是所谓的“碳中和”。碳中和也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全球碳中和描述了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这些气体的清除量在特定时期内达到平衡的状态。它通常简称为净零。在某些情况下,“排放量”是指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在其他情况下,它仅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实现碳中和,需要采取行动减少排放。一个例子是从化石燃料能源转向可持续能源。组织通常通过购买碳信用额来抵消剩余排放量。人们经常在具有相同含义的“净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碳中和”和“气候中和(climate neutrality)”等术语之间切换。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术语彼此具有不同的含义 。一些碳中和认证标准允许大量碳抵消,但净零标准要求将排放量减少到 >90%,然后仅抵消剩余的 <10%,以符合 1.5°C 目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一是碳封存,主要由土壤、森林和海洋等天然碳汇吸收储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人类所能做的是植树造林;二是碳抵消,通过投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清洁技术,减少一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抵消另一个行业的排放量,抵消量的计算单位是二氧化碳当量吨数。一旦彻底消除二氧化碳排放,我们就能进入净零碳社会。一、概念与内涵辨析、基础概念考查 生态文明建设 :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例如判断“不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选项(如“修建大量高速公路”) ,或辨析其基本原则(如“坚持发展为先”是否正确) 。碳中和与碳达峰 :需明确两者的定义及关系,如“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后逐步下降,碳中和是排放量与移除量相抵消” 。考试可能要求区分两者时间节点(如我国2030年达峰、2060年中和) 。关联性分析 可能结合气候变化、温室气体类型(如《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六种气体) ,或人类活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如工业、农业活动) ,分析生态文明与碳中和的内在联系。二、措施与政策应用实现路径的列举与评价 碳中和措施:包括能源替代(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能效提升(节能减排技术)、农业管理(平衡施肥、秸秆还田) ,以及生态修复(植树造林、湿地保护) 。生态文明政策:如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碳税政策 等,需结合具体案例(如《巴黎协定》目标) 进行评价。区域发展案例分析 可能以某地区(如荒漠化区域、工业城市)为背景,要求提出碳中和实施方案,例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减少高耗能产业) 、推广公共交通 等,并分析其对区域生态的改善作用。三、影响与挑战评估环境与经济影响 碳中和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涉及能源结构调整(如减少化石能源依赖) 、产业升级(推动绿色技术) 。需结合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现状分析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可能包括生态修复成效(如水质改善、森林覆盖率提升) ,需对比不同阶段数据或政策效果。全球与区域视角 比较不同国家碳中和路径(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达峰时间差异) ,或分析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承诺的意义 。四、综合题型与热点结合开放性问题 例如:“从日常出行角度提出碳减排建议”,需结合步行、公共交通、新能源车等具体措施 。论述题可能要求综合生态文明与碳中和目标,探讨“人地协调观”在地理实践中的体现 。图表与材料分析 可能提供碳排放趋势图、能源结构数据等,要求解读达峰时间、中和难度 ,或评估某政策(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指导意见》)的实施效果 。五、典型例题参考简答题 :简述碳中和与碳达峰的关系及我国目标时间 。论述题 :分析我国实现碳中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措施(如技术瓶颈、能源结构)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