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传统节日——寒食节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走进传统节日——寒食节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走进传统节日
——寒食节
目录
01
节日由来
02
传统习俗
03
经典故事
04
节日诗词
05
动手环节
节日由来
01
起源时间与朝代
两汉时期
寒食节起源于两汉时期,最初流传于中国北方太原附近的地区,是一个具有地方性的民间节日。
唐代兴盛
寒食节在唐代得到了极大地发展,成为法定节假日。唐玄宗时期,还将寒食节上墓纳入了国家律法。
宋代并重
宋代时,寒食节成为与冬至、元旦并重的三大节日之一,节俗活动更加丰富,注重娱乐活动。
魏晋南北朝
在这一时期,寒食节的节俗变得丰富,但由于缺乏儒家学说的支持,曾一度衰落。
元代以后
寒食节逐渐衰落,假期缩短,最终在清代与清明节融合,民国后渐渐被淡忘。
忠诚与奉献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曾在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割股奉君,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诚与牺牲,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这一天便成为了寒食节。
晋文公归国后,介子推选择归隐绵山,不愿受赏。晋文公为逼其出山,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与母亲一同被烧死。
寒食节的核心习俗是禁火冷食,这一习俗体现了对介子推的怀念和敬意,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忠孝文化。
隐居与牺牲
禁火寒食
文化传承
纪念人物介子推
寒食与清明的关系
时间相邻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两者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在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之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改革后寒食节的日期被调整为清明节前一天。
习俗融合
寒食节和清明节在习俗上也有所融合。唐代时,寒食节上墓已成为习俗,并逐渐与清明节的扫墓活动相结合。
文化传承
虽然寒食节已经逐渐被清明节所取代,但其习俗和文化内涵仍然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日意义
寒食节和清明节共同承载了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生命的尊重,体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与自然节气的深度融合。
传统习俗
02
禁火冷食的规矩
NO.01
禁火习俗
NO.02
冷食种类
NO.03
文化寓意
青团等特色食物
青团是寒食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特色食物之一。它是由艾草汁和糯米粉混合制成的,口感软糯香甜,带有艾叶的清香。青团不仅美味可口,还富含营养,是寒食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
青团
寒食粥是寒食节期间另一种重要的特色食物。它由各种谷物和豆类熬制而成,口感清淡爽口,营养丰富。在禁火的日子里,一碗热腾腾的寒食粥不仅能暖身暖胃,还能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能量。
寒食粥
除了青团和寒食粥外,寒食节期间还有许多其他特色食物,如馓子、清明果等。这些食物各具特色,口感丰富多样,满足了人们在节日期间的饮食需求。
其他特色食物
踏青荡秋千活动
寒食节正值春暖花开之际,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踏青赏花。这一习俗不仅能让人们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还能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
踏青习俗
踏青荡秋千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尊重,也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可以放松身心、愉悦心情,感受到节日的欢乐和温馨。
文化寓意
荡秋千是寒食节期间另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人们会在户外搭起秋千架,尽情享受荡秋千的乐趣。荡秋千不仅能锻炼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还能让人们感受到飞翔的自由和快乐。
荡秋千活动
经典故事
03
晋文公重耳逃亡
流亡背景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之子晋文公重耳为躲避继母骊姬的迫害,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流亡经历
重耳在流亡过程中,辗转多国,历经艰辛。他曾在卫国被拒之门外,在齐国得到齐桓公的厚待,但也在曹国受到冷遇。
回国登基
在秦穆公的支持下,重耳最终回到晋国,成为晋文公,并带领晋国走向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1
2
3
介子推割肉救主
01
在重耳流亡过程中,一次因饥饿而陷入困境,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肉汤喂给重耳,使其得以存活。
割肉救主
03
晋文公登基后,介子推不愿接受封赏,选择隐居绵山,与老母相依为命。
隐居绵山
02
介子推的举动展现了其对重耳的忠诚和无私奉献,重耳深受感动,发誓日后必报此恩。
忠臣之心
绵山拒封的传说
晋文公深感愧疚与怀念,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逝世的这一天禁火寒食,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不仅是对介子推的纪念,更蕴含了忠臣孝子的精神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传承
晋文公为迫使介子推出山,听信小人之言,下令放火烧山。然而,介子推母子宁死不屈,最终在大火中丧生。
放火烧山
节日诗词
04
韩翃《寒食》赏析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寒食》赏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诗描绘了暮春时节长安城花开满城、柳絮飞舞的盛景,以及寒食节东风吹拂下,皇城柳树摇曳生姿的美丽画面。诗人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展现了寒食节时长安城的春日风光。
诗句描绘的春日盛景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人通过描写傍晚时分,皇宫中传送蜡烛赏赐给近臣的场景,讽刺了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天子近臣。蜡烛的轻烟袅袅飘散到近臣家中,象征着他们受到皇帝的特别恩宠,同时也揭示了他们平日里的骄横跋扈。
对权贵宠臣的讽刺
“飞”与“斜”:诗中的“飞花”与“御柳斜”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春日景象,还蕴含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风的巧妙暗示。一个“飞”字,既表现了花的动态美,又暗示了春风的存在;而“斜”字则通过柳枝的摇曳,间接地写出了风的轻柔与和煦。
诗中的用字精妙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寒食节风俗的诗,更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讽刺诗。诗人通过寒食节这一特定节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腐败,表达了对权贵宠臣的强烈不满和讽刺。
诗歌的深层含义
韩翃《寒食》赏析
清明相关诗句选读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细雨纷飞的景象,以及路上行人因思念亲人而心情沉痛的情景。清明与寒食节紧密相连,这首诗也反映了寒食节时人们的心情与氛围。
王禹偁《寒食》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商山度过寒食节的情景,虽然身处山中,但寒食节的风光依然令人怜爱。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寒食节风光的喜爱之情。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这句诗通过描绘寒食节时野外乌啼鹊噪、乔木昏黄的景象,以及人们因思念亲人而哭泣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慨。
同学诗词朗诵建议
在朗诵前,要充分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情感,把握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朗诵韩翃的《寒食》时,要理解诗人对权贵宠臣的讽刺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便更好地传达诗歌的情感。
理解诗歌背景与情感
朗诵时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适当调整语速和语调。例如,朗诵描绘春日盛景的诗句时,语速可以稍快一些,语调可以更加轻快;而朗诵表达深沉情感或讽刺意味的诗句时,语速要放慢,语调要更加低沉或嘲讽。
注意语速与语调
动手环节
05
画寒食节主题画
01
寒食节起源
绘制春秋时期介子推的故事,如重耳流亡、介子推割股奉君、介子推被焚等场景,展现寒食节的起源背景。
03
寒食节食物
画出寒食节的特色食物,如青团、乌米饭、灰汁团等,展示其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特点。
02
节日习俗
描绘人们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插柳等寒食节习俗,可以画上冷食摊、祭祖的香案、踏青的人群等元素。
04
寒食节氛围
通过画面展现寒食节清冷、肃穆的氛围,可以画上春雨绵绵、柳树垂丝、桃花盛开的景象,烘托节日气氛。
制作简易青团模型
介绍制作青团所需的材料,如糯米粉、粘米粉、艾草泥、白糖、黄油等,以及每种材料的作用。
材料准备
01
详细阐述青团的制作步骤,如采摘艾草、焯水处理、制作艾草泥、混合材料、开水和面、分割面团、包入馅料、蒸制青团等,并强调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
制作步骤
02
介绍青团常用的馅料,如花生碎、芝麻馅、红豆馅、咸蛋黄肉松馅等,以及每种馅料的口感特点。
馅料选择
03
展示制作好的简易青团模型,可以做成不同形状和颜色,如圆形、方形、心形等,增加趣味性。
模型展示
04
历史意义
文化传承
个人体验
现代意义
阐述寒食节的历史意义,如纪念介子推的忠诚与奉献精神,传承孝道文化等,表达对先贤的敬仰之情。
分享寒食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如禁火寒食习俗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祭祖扫墓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怀念和尊重等。
分享自己参与寒食节相关活动的体验,如制作青团、踏青赏花、祭祖扫墓等,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探讨寒食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倡导文明、和谐、环保的社会风尚等。
分享节日学习感悟
THE EN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