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杭州萧山区高桥初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素养调研科学试卷(1-2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杭州萧山区高桥初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素养调研科学试卷(1-2章)

资源简介

浙江杭州萧山区高桥初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素养调研科学试卷(1-2章)
1.(2024九上·萧山期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事例中,利用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用盐酸除铁锈 B.用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
C.用铁进行湿法炼铜 D.用钨金属制作灯丝
【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稀盐酸的化学性质进行解答;
B.根据熟石灰的化学性质进行解答;
C.根据金属的活动性进行解答;
D.根据钨的物理性质进行解答。
【解答】A.稀盐酸能够与铁锈反应,因此可以用来除去铁锈,应用的是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故A错误;
B.用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应用的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而不是物理性质,故B错误;
C.用铁进行湿法炼铜利用的是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够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运用的是铁的化学性质,而不是物理性质,故C错误;
D.用钨丝作灯丝运用的是钨丝的熔点高,是物理性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2024九上·萧山期中)小明看到妈妈炒的一盘紫色高丽菜(一种紫色的卷心菜)的菜汁呈紫色,后来因为掺了醋变成红色,在洗盘子时遇到碱性洗涤剂变成黄绿色。下列也能使高丽菜汁呈现黄绿色的物质是(  )
A.柠檬汁 B.雪碧 C.食盐水 D.肥皂水
【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高丽菜在酸性、碱性和中性条件下呈现的颜色不同,可作为酸碱指示剂,呈黄绿色,说明溶液呈碱性,pH大于7。【解答】依据题干叙述可知紫色高丽菜汁遇酸性溶液(醋酸是酸性溶液)变红,遇到碱性溶液会变成黄绿色,所以要想使紫色高丽菜汁呈现黄绿色的物质应该显碱性,pH>7的溶液显碱性、pH=7的溶液显中性,pH<7的溶液显酸性,据选项物质的pH图表可知:肥皂水pH>7,显碱性;柠檬汁、酱油pH<7,显酸性;食盐水pH=7呈中性。
故答案为:D。
3.(2024九上·萧山期中)下列物质按氧化物、盐、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氧化铜 纯碱 煤炭
B.二氧化碳 硫酸 食盐水
C.氧气 硫酸铜 石灰水
D.高锰酸钾 烧碱 铁合金
【答案】A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常见物质的分类;氧化物
【解析】【分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盐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混合物含有不同的物质。
【解答】 A.氧化铜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煤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正确;
B.二氧化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硫酸属于酸,食盐水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氧气属于单质,硫酸铜属于盐,石灰水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D.高锰酸钾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烧碱属于碱,铁合金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A。
4.(2024九上·萧山期中)将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充分混合,所得溶液与下列哪种物质不反应(  )
A.Fe B.CuSO4 C.HCl D.SO2
【答案】A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氢氧化钠与硫酸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80:98,所以 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充分混合, 氢氧化钠会有剩余,所以铁不能与所得溶液反应;
故答案为:A。
5.(2024九上·萧山期中)归纳和演绎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下列归纳或演绎合理的是(  )
A.金属Fe、Zn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金属都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B.硫酸、硝酸电离时都能产生H+,所以电离时只要能产生H+的化合物都是酸
C.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都是碱溶液
D.有机物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H2O和CO2,所以甲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也能生成H2O和CO2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氢前金属能与酸反应分析;
B、根据酸的定义分析;
C、根据碱溶液和碱性溶液的区别分析;
D、根据有机物的性质及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解答】A、只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产生氢气,不符合题意;
B、 电离时产生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才是酸 ,能产生氢离子的不一定是酸,如碳酸氢钠,不符合题意;
C、 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都是碱性溶液,但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 ,不符合题意;
D、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甲烷为碳、氢组成的有机物,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符合题意;
故选D。
6.(2024九上·萧山期中)已知某混合溶液由HCl、Na2CO3、H2SO4、CuCl2中的两种混合而成。向该混合溶液中加入溶液,产生沉淀质量与加入的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该混合液由HCl、组成 B.该混合液由H2SO4、CuCl2组成
C.该混合液由HCl、组成 D.该混合液由Na2CO3、CuCl2组成
【答案】C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硫酸钡不溶于酸,所以若含有硫酸根离子,应立即出现沉淀,由图可知,混合溶液中不含硫酸根离子;酸碱优先反应,所以含有氯化氢;氯化氢不与碳酸钠共存,所以不含碳酸钠。氯化铜与氢氧化钡可以产生沉淀,所以含有氯化铜。【解答】由产生沉淀量与加入的Ba(OH)2溶液质量关系图,开始滴加Ba(OH)2溶液时,不出现沉淀,说明混合溶液中含有与之反应但不形成沉淀,在HCl、Na2CO3、H2SO4、CuCl2四种物质中,只有HCl符合上述分析的要求,因此可确定混合溶液中含有HCl;又由于HCl、H2SO4、CuCl2不能与Na2CO3在溶液中共存,所以混合溶液中不能含Na2CO3;H2SO4与Ba(OH)2反应生成的硫酸钡不溶水,也不溶于酸,因此,若混合溶液中含H2SO4,则在滴入Ba(OH)2的同时就会出现沉淀,与图不相符,混合溶液中不含H2SO4,根据题中限制条件“两种混合而成”,可确定混合溶液中含有HCl和CuCl2。
故答案为:C。
7.(2024九上·萧山期中)向质量均为m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滴加100g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所加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表示的是锌和稀硫酸反应的情况
B.反应后均得到无色溶液
C.由图可知,锌比铁的金属活动性强
D.反应结束后酸均有剩余
【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锌比铁活泼,所以锌先被反应完,可知曲线a是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图像。等质量的锌和铁完全反应,锌的相对原子质量更大,可知锌产生的氢气少。【解答】A、根据反应关系、可知,最终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a表示的是锌和稀硫酸反应的情况,故A错误;
B、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溶液,故B错误;
C、通过图中信息不能比较两种物质的活泼性,故C错误;
D、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稀硫酸质量小于100g时,反应均已停止,因此两种金属均无剩余,酸有剩余,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8.(2024九上·萧山期中)碲化镉薄膜电池是一种重要的太阳能电池,其材料之一镉(Cd)的制备是在铜镉渣(主要含有Cd、Zn、Cu等单质)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过滤出铜渣,再加入锌粉置换出镉,下列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正确的是(  )
A.Zn>Cu>Cd B.Zn>Cd>Cu C.Cu>Zn>Cd D.Cd>Zn>Cu
【答案】B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在铜镉渣(主要含有Cd、Zn、Cu单质)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过滤出铜渣,说明Cd、Zn均能与稀硫酸反应,Cu不与稀硫酸反应,说明Cd、Zn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Cu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即Cd、Zn>H>Cu。
再加入锌粉置换出镉,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镉强,即Zn>Cd。
则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n>Cd>Cu。
故选B。
9.(2024九上·萧山期中)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实 验 现 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固体受潮,逐渐溶解
B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C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氯化钠生成
D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氢氧化钠易潮解,即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
B、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C、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时无明显现象;
D、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
【解答】A、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能够观察到固体受潮,逐渐溶解,该选项现象合理;
B、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能够观察到溶液变红,该选项现象合理;
C、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氯化钠生成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该选项现象不合理;
D、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能够观察到产生蓝色沉淀,该选项现象合理。
故选:C
10.(2024九上·萧山期中)某无色无味的干燥气体通过甲装置后使红棕色的氧化铁粉末变黑。小明猜测该气体可能是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或两种。为验证猜测,小明从图乙中选择装置和对应药品,并按一定次序连接在甲装置 的后面,其中装置和药品选择及装置连接次序最好的是(  )
A.①②③⑤ B.③①②⑤ C.①④②⑤ D.①③②⑤
【答案】D
【知识点】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氢气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水,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时,气体中会带出水蒸气,干扰水的检验,所以应先检验水,再检验二氧化碳,所以应先接硫酸铜再接澄清石灰水。【解答】一氧化碳和氢气都能还原氧化铁,分别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检验水需要通过硫酸铜粉末,看是否变成蓝色;检验二氧化碳需要通过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为防止对水的干扰,因此要先通过硫酸铜粉末检验水的存在,从而确定氢气的存在;再通过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可以检验二氧化碳的生成,从而确定一氧化碳的存在;为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等的干扰,要接一个干燥吸收装置碱石灰,若有一氧化碳,最后还要对一氧化碳进行尾气处理,因此顺序为①③②⑤。
故答案为:D。
11.(2024九上·萧山期中)在探究酸、碱性质时,小科的操作过程如图甲所示,烧杯中固体质量与加入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由图乙可知加入稀盐酸过量
C.c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
D.d点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是75克
【答案】D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氧化铜能与稀盐酸反应,所以固体质量会减小,可知ab段是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铜和水;bc段没有固体质量变化,说明此时氯化铜还没与氢氧化钠反应,可知此时时过量的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cd段固体质量增加,是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解答】A、ab段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Cl+CuO═CuCl2+H2O,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由图乙可知,加入稀盐酸没有立即产生沉淀,盐酸过量,bc段是过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ab段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bc段是过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c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NaCl、CuCl2,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设12g氧化铜反应需要稀盐酸质量是x,生成氯化铜质量是y。
x=150g y=20.25g
设:与过量的盐酸反应,消耗氢氧化钠质量为m。
m=4g;
设:与氯化铜反应消耗的氢氧化钠 质量为n。
n=12g
d点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是,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2024九上·萧山期中)探究氢氧化钠溶液性质的实验中,还需借助酸碱指示剂证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物质间的反应若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如产生沉淀、气体、固体溶解的现象等,则不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若物质间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的可以借助指示剂,如酸碱的中和反应等。
【解答】A、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硫酸钠,现象明显,不需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错误;
B、氯化铵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不需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无明显现象,需要借助指示剂才能判断出反应发生,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管口无气泡冒出,现象明显,不需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错误。
故答案为:C。
13.(2024九上·萧山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进行了以下实验,并用微观示意图表述实验过程,下列图示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碳酸不稳定,受热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解答】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瓶2水面上方存在二氧化碳分子,不存在碳酸分子,溶液中存在水分子和碳酸分子,故A错误;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瓶2水面上方存在二氧化碳分子,溶液中存在水分子和碳酸分子,故B错误;
C、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3水面上方存在二氧化碳分子多,故C正确;
D、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图3水面上方存在二氧化碳分子比图2多,溶液中存在水分子,几乎不存在二氧化碳分子,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4.(2024九上·萧山期中)敦煌壁画色彩艳丽,矿物颜料功不可没,其蓝色源于孔雀石,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相对分子量为222),它能与酸发生反应。某同学利用以下反应实现物质间转化,分析正确的是(  )
A.碱式碳酸铜属于碱
B.转化①可选用 HCl 溶液
C.转化③是置换反应
D.若有222 克碱式碳酸铜,理论上可制得64 克铜
【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碱式碳酸铜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转化③是氢氧化铜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碱式碳酸铜是由铜离子、氢氧根离子与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是碱,错误;
B、碱式碳酸铜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能与稀盐酸中的氢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故转化①可选用HCl溶液,正确;
C、转化③是氢氧化铜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则可得以下关系:,则若有222克碱式碳酸铜,理论上可制得128克铜,错误。
故答案为:B。
15.(2024九上·萧山期中)向一定质量的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m克Zn,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再称量,得到的固体质量为m克。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滤渣的组成可能有三种情况
②取反应后的滤液观察,滤液可能呈蓝色
③取反应后的滤渣,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溶液一定变成蓝色
④反应前后溶液质量保持不变(忽略过滤等操作的影响)
⑤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和硝酸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⑥取反应后的滤渣,向其中滴加稀硫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
【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且置换时先把最弱的金属置换出来,并通过固体质量不变化分析。
【解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Mg>Zn>Cu>Ag,向一定质量Mg(NO3)2、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
Zn+ 2AgNO3= Zn(NO3)2+ 2Ag
65     216
Zn+ Cu(NO3)2= Zn(NO3)2+ Cu
65     64
所以析出铜的过程是固体质量减少的过程,溶液质量增加;
而反应前后固体质量都是mg,说明硝酸银被置换完了,硝酸铜也发生了置换反应,因此滤渣一定含有银和铜,可能含有锌;滤液一定含有硝酸锌,可能含有硝酸铜,一定没有硝酸银;
①滤渣的组成可能有银和铜,锌、银和铜两种情况,故①错误;
②硝酸铜可能部分反应,取反应后的滤液观察,滤液可能呈蓝色,故②正确;
③取反应后的滤渣,由于滤渣中一定含有铜,所以向其中滴加过量硝酸银溶液,硝酸银能够最终和铜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溶液变成蓝色,故③正确;
④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溶液质量保持不变,故④正确;
⑤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和硝酸镁,一定没有硝酸银,可能含有硝酸铜,故⑤错误;
⑥取反应后的滤渣,向其中滴加稀硫酸,可能有气泡产生,故⑥正确。
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16.(2024九上·萧山期中)2023 年 9 月在杭州举行第 19 届亚运会。如图所示是杭州亚运会的金牌,形状取自于良渚文化中的礼器玉琮。金牌主体材质为99.9%的白银,外面包裹了 6 克含金量 99.9%的黄金。
(1)该届亚运会金牌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该金牌放在空气中不易锈蚀,是因为金和银的活动性   (填“强”或“弱”)。
【答案】混合物;弱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金牌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纯净物中只含有一种物质。
(2)不易锈蚀,说明金属稳定性强,不活泼。【解答】(1)由题文可知,金牌中含有银和黄金离子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为:混合物。
(2)金和银都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后面,活动性较弱,都不易发生锈蚀。
故答案为:弱。
17.(2024九上·萧山期中)物质的组成决定物质的性质,含有相同离子的盐具有相似的性质。
(1)向氯化铜和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都会产生   ,这是因为溶液中都含有铜离子。
(2)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生成盐的名称!   
【答案】(1)蓝色絮状沉淀
(2)硫酸亚铁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向CuSO4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向氯化铜和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都会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是蓝色絮状沉淀;
(2)向CuSO4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故答案为:(1)蓝色絮状沉淀;(2)硫酸亚铁。
18.(2024九上·萧山期中)某溶液可能含有Na+、Fe3+、OH-、Cl-、中的一种或几种离子,pH=11。
(1)该溶液显   性。
(2)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一定不含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答案】(1)碱
(2)、;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pH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
(2)离子使溶液呈碱性,所以一定含有氢氧根离子,则与氢氧根离子不共存的铁离子一定不存在,溶液不带电,所以一定还有阳离子,则钠离子一定存在。【解答】(1)该溶液的pH=11,溶液的pH大于7时,溶液显碱性。
(2)pH为11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Fe3+、OH-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该溶液中的阳离子是Na+,一定不含Fe3+,可能含有Cl-、。
(1)该溶液的pH=11,溶液的pH大于7时,溶液显碱性;
(2)pH为11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Fe3+、OH-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该溶液中的阳离子是Na+,一定不含Fe3+,可能含有Cl-、。
19.(2024九上·萧山期中)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食盐、②熟石灰、③小苏打、④烧碱四种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广泛。其中可用作面点发酵剂的是   (填数字序号,下同);常用于做干燥剂的是   。
(2)农业上,碳酸钾可用作   (填“氮”、“磷”、“钾”或“复合”)肥。已知草木灰中含碳酸钾,则草木灰   (填“能”或“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
【答案】③;④;钾;不能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可作为面点的发酵剂。
(2)含有氮、磷、钾元素中两种或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解答】(1)①其中可用作面点发酵剂的碳酸氢钠,即小苏打,故选③;常用于做干燥剂的是烧碱,故选④。
(2)农业上,碳酸钾只含有钾元素,可用作钾肥;已知草木灰中含碳酸钾,则草木灰呈碱性,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
20.(2024九上·萧山期中)白色粉末A由硫酸钠、碳酸钠、硝酸钡、氯化钠中的两种或三种混合而成。把A加入到适量水中后,可得到白色沉淀B和溶液C,则:
(1)若B能全部溶于稀硝酸,则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2)若B全部不能溶于稀硝酸,证明相应的溶液C中存在NaCl的实验方案:   
【答案】Na2CO3、 Ba(NO3)2(或碳酸钠、硝酸钡);取适量溶液C,加足量的Ba(NO3)2溶液后,取上层清液滴加AgNO3溶液,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硫酸钡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所以白色沉淀是碳酸钡。
(2)B全部不容,可知沉淀为硫酸钡,则原白色粉末一定含有硫酸钠、硝酸钡,没有碳酸钠,硫酸银也是白色沉淀,所以应先将硫酸钠除去,再检验氯化钠。【解答】(1)白色粉末A由硫酸钠、碳酸钠、硝酸钡、氯化钠中的两种或三种混合而成。把A加入到适量水中后,可得到白色沉淀B和溶液C,白色沉淀可能是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沉淀,也可能是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沉淀;若B能全部溶于稀硝酸,说明生成的沉淀是碳酸钡沉淀,不是硫酸钡,确定A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和硝酸钡,一定不含硫酸钠,可能含有氯化钠。
故答案为:碳酸钠、硝酸钡或Na2CO3、 Ba(NO3)2。
(2)若B全部不能溶于稀硝酸,则沉淀是硫酸钡沉淀,A中含有硫酸钠和硝酸钡,要证明溶液C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取适量的溶液C,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目的是除去溶液中可能剩余的硫酸钠,排除对氯化钠检验的干扰,然后再取上层清液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若有,则含有氯化钠,若没有,则没有氯化钠。故填取适量溶液C,加足量的Ba(NO3)2溶液后,取上层清液滴加AgNO3溶液,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
21.(2024九上·萧山期中)为了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科研人员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综合利用方案,回答问题:
(1)在一定条件下,将煤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过程如图中①所示,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可按照不同比例反应,若只生成一种产物X,如图中②所示,就能实现“零排放”;符合这一要求的产物(X)可以是_________。
A.甲醇(CH4O) B.甲醛(CH2O)
C.乙醇(C2H6O) D.乙醛(C2H4O)
【答案】(1)
(2)A;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反应物是碳和水,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方程式。
(2)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称为化合反应,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解答】(1)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碳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根据化学式CH4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A正确;
B、根据化学式CH2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B正确;
C、根据化学式C2H6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C错误;
D、根据化学式C2H4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D错误;
故答案为:AB。
(1)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碳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根据化学式CH4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A正确;
B、根据化学式CH2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B正确;
C、根据化学式C2H6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C错误;
D、根据化学式C2H4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D错误;
故选:AB。
22.(2024九上·萧山期中)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含氧化合物与氧化物;②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③置换反应与分解反应;④氧化反应与缓慢氧化;⑤单质与化合物
(1)上述各对概念中属于并列关系的   (填数字序号,下同),属于包含关系的是   ,属于交叉关系的是   。
(2)写出符合图中C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
【答案】(1)③⑤;①④;②
(2)(合理即可)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但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
(2)由(1)可知,属于交叉关系的是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所以碳燃烧、硫燃烧、磷燃烧等都符合条件。【解答】(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特征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特征是:一变多。
属于并列关系的是:③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⑤单质与化合物;属于包含关系的是:①含氧化合物与氧化物、④氧化反应与缓慢氧化;属于交叉关系的是:②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2)图C是交叉关系,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既是氧化反应也是化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合理即可)。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特征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特征是:一变多;
属于并列关系的是:③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⑤单质与化合物;属于包含关系的是:①含氧化合物与氧化物、④氧化反应与缓慢氧化;属于交叉关系的是:②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2)图C是交叉关系,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既是氧化反应也是化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合理即可)。
23.(2024九上·萧山期中)思维模型是依据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建立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能引导有序思维、增进深度理解,促进问题解决。小科建构了“物质除杂”的思维模型(如图)。
(1)海水淡化是将海水中的盐与水分开,常用加热蒸馏法将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气。该方法属于上述模型中的   (填“分离转移”或“反应转化”)。
(2)根据“性质差异”,铜粉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铜可用足量稀盐酸除去,原因是   能与稀盐酸反应。
(3)上述模型中“不增不减”是除杂原则,“不增”是指不增加新杂质,“不减少”是指不减少目标物质质量。除去氯化钾中的杂质氯化钡,小科采用反应转化的方法,原理是,请根据思维模型判断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   
【答案】分离转移;氧化铜;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会引入新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中的不增原则
【知识点】蒸馏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将水和盐分开,属于分离转移,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不属于反应转化。
(2)活泼金属才能与稀盐酸反应,不活泼金属不能与稀盐酸反应,但不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可以与稀盐酸反应。即氧化铜可以与稀盐酸反应。
(3)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会引入氯化钠,属于新的杂质,所以不可行。【解答】(1)海水淡化是将海水中的盐与水分开,常压加热蒸馏法是其中的一种:常压下将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气,再液化得到淡水的过程。从建模角度分析,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气属于上述模型中的分离转移。
(2)铜粉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铜可用足量稀盐酸除去,原因是铜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后面,不能与稀盐酸反应,而氧化铜能够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故填氧化铜或CuO。
(3)除去氯化钾中的杂质氯化钡,选择硫酸钠来除去氯化钡,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会引入新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中的不增原则。
24.(2024九上·萧山期中)某碳酸钠固体样品中,可能含有硫酸钠、碳酸钙、硫酸铜、氯化钠、氯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杂质,为了确定杂质的成分,进行以下实验:
第一步:取39g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
第二步:再向第一步得到的无色溶液中,先后逐滴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和过量的稀硝酸。产生沉淀的物质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由第一步实验可知,原样品中一定没有   。
(2)BC段减少的沉淀物质是   。
(3)由第二步数据分析,原样品中的杂质有   。
【答案】(1)碳酸钙、硫酸铜、氯化钙
(2)碳酸钡
(3)硫酸钠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说明没有有颜色的离子和不溶于水的固体,且没有彼此间可以相互反应的生成沉淀的物质。
(2)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碳酸钡可溶于稀硝酸,可知溶解的沉淀是碳酸钡。
(3)沉淀部分溶解,可知沉淀是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则杂质一定含有硫酸钠。再根据沉淀的质量计算出碳酸钠和硫酸钠的质量,与样品的质量进行比较,若与样品的质量相等,则杂质为硫酸钠,若质量小于样品的质量,则杂质为硫酸钠和氯化钠。
【解答】(1)取39g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则一定不含硫酸铜;碳酸钙难溶于水,则一定不含碳酸钙;由于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则一定不含氯化钙,故由第一步实验可知,原样品中一定没有碳酸钙、硫酸铜、氯化钙。
(2)再向第一步得到的无色溶液中,先后逐滴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和过量的稀硝酸,氯化钡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碳酸钡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二氧化碳和水,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则BC段减少的沉淀物质是碳酸钡。
(3)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说明沉淀是碳酸钡和硫酸钡,则杂质一定含有硫酸钠,BC段减少的沉淀物质是碳酸钡,则碳酸钡的质量为66.3g-46.6g=19.7g,生成硫酸钡的质量为46.6g;设硫酸钠的质量为x,碳酸钠的质量为y,根据反应关系可得:
x=28.4g,
y=10.6g,
由于28.4g+10.6g=39g,即碳酸钠和硫酸钠的质量之和为39g,而样品的质量是39g,所以样品中一定不含氯化钠,则由第二步数据分析,原样品中的杂质有硫酸钠。
(1)取39g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则一定不含硫酸铜,碳酸钙难溶于水,则一定不含碳酸钙,由于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则一定不含氯化钙,故由第一步实验可知,原样品中一定没有碳酸钙、硫酸铜、氯化钙;
(2)再向第一步得到的无色溶液中,先后逐滴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和过量的稀硝酸,氯化钡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碳酸钡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二氧化碳和水,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则BC段减少的沉淀物质是碳酸钡;
(3)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说明沉淀是碳酸钡和硫酸钡,则杂质一定含有硫酸钠,BC段减少的沉淀物质是碳酸钡,则碳酸钡的质量为66.3g-46.6g=19.7g,生成硫酸钡的质量为46.6g;设硫酸钠的质量为x,碳酸钠的质量为y,根据反应关系可得:
x=28.4g,
y=10.6g,
由于28.4g+10.6g=39g,即碳酸钠和硫酸钠的质量之和为39g,而样品的质量是39g,所以样品中一定不含氯化钠,则由第二步数据分析,原样品中的杂质有硫酸钠。
25.(2024九上·萧山期中)在科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中,小霞同学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迅速搭建了一套“模拟炼铁”的冶炼装置(铁矿石的主要成分为)。
(1)为确保制得较纯净的CO,还需在C、D间加装盛放   (选填“碱石灰”或“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aO和NaOH固体)
(2)写出装置C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3)装置调整好以后,按照规范步骤进行实验,当观察到D装置出现:铁矿石颜色发生变化或   时,证明铁矿石一定有部分被还原了。
(4)本实验的设计中有一个明显缺陷,该缺陷是   。
【答案】碱石灰;;玻璃管上方的黑色固体被磁铁吸引;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知识点】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1)碱石灰是固态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能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
(2)C装置的作用是产生一氧化碳,所以反应物是碳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是一氧化碳。
(3)铁矿石被还原成铁单质,能够被磁铁吸引,所以当观察到有黑色固体被磁铁吸引说明铁矿石被部分还原了。
(4)一氧化碳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图中少了尾气处理装置,应在E之后再加装一个点燃的酒精灯。【解答】(1)碱石灰既可以吸收水分,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只能吸收二氧化碳,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后的气体中会带有水蒸气,为确保制得较纯净的CO,还需在C、D间加装盛放碱石灰的装置。
(2)装置C中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氧化铁是红色固体,生成的铁粉是黑色固体,按照规范步骤进行实验,当观察到D装置出现:铁矿石颜色发生变化或玻璃管上方的黑色固体被磁铁吸引时,说明铁矿石一定有部分被还原了。
(4)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所以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26.(2024九上·萧山期中)小可家的水族箱,因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偏低而影响了水草的正常生长。为解决此问题,小可开展了如下研究:
[市场调查]小可发现市场上有如图甲所示的二氧化碳气体补给器出售,该补给器连接上气体细化器后就可向水族箱的水中补充二氧化碳气体,其结构示意图如图乙所示。
[自制补给器]小可研究了市售的二氧化碳气体补给器后,自制补给器,部分设计如图丙所示。
(1)写出小可自制补给器产生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在如图丙所示的计泡器的虚线框中补全导管(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画出)   ;将气体细化器连接在自制补给器的右侧导管上后,应将气体细化器置于水族箱的   (选填“①”“②”或“③”)处
(3)依据如下评价量表,对小可的自制补给器的指标进行评价,指标一评价等级   ,指标二评价等级   。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反应安全,且可控 反应安全,但不可控 反应有较大安全隐患
指标二 气体能直接排出且速度可以观测 气体能直接排出但速度无法观测 气体无法排出
【答案】(1)
(2);③
(3)优秀;优秀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解析】【分析】(1)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是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钙,在书写方程式时要注意配平方程式。
(2)实验是要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水族箱中,所以计泡器中的导管应长进短出。
(3)塑料板可将石灰石和稀盐酸隔开,可以控制反应的速度,所以指标一的等级为优秀。计泡器可以观察气泡的速度,所以指标二的等级为优秀。【解答】(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图丙所示的计泡器中长管要伸入液面以下,将气体细化器连接在自制补给器的右侧导管上后,应将气体细化器置于水族箱的③处,这样可使二氧化碳更容易溶于水中,避免大量逸出,如图所示:
(3)在装置丙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采用了启普发生器原理,故反应安全,且可控,因此指标一评价等级为优秀;采用了记泡器装置,故气体能直接排出且速度可以观测,故指标二等级评价为优秀。
(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图丙所示的计泡器中长管要伸入液面以下,将气体细化器连接在自制补给器的右侧导管上后,应将气体细化器置于水族箱的③处,这样可使二氧化碳更容易溶于水中,避免大量逸出,如图所示:;
(3)在装置丙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采用了启普发生器原理,故反应安全,且可控,因此指标一评价等级为优秀;采用了记泡器装置,故气体能直接排出且速度可以观测,故指标二等级评价为优秀。
27.(2024九上·萧山期中)超氧化钠()在常温下能分别与、、HCl发生反应,均可生成。为了验证能跟反应生成,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超氧化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稀盐酸具有挥发性).
(1)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一种白色固体,则该白色固体可能是   (填字母);
A.NaCl B.NaOH C. D.
(2)推测B装置中X溶液的作用是   ;
(3)在G装置中,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同时微热红磷和白磷,可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由此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
(4)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D中固体,加足量水,有气泡产生。为验证所得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请你帮助这位同学写出后续的实验操作与现象   。
【答案】C;除去氯化氢气体;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取少量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其它符合题意的回答也得分)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中含有的元素最多有三种,钠元素、氧元素和碳元素。
(2)稀盐酸会挥发,所以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氯化氢气体,B中液体的作用是吸收挥发的氯化氢气体。
(3)燃烧的三个条件:有可燃物、助燃剂以及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作答。
(4)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会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所以应先将碳酸钠除去,再检验氢氧化钠。【解答】(1)超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一种白色固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Na、C、O,则该白色固体可能是碳酸钠,不是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是因为反应物中不含有氯元素、氢元素。
故答案为:C。
(2)盐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二氧化碳中会有氯化氢和水蒸气,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能跟反应生成,所以在二氧化碳通入D装置在除去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则B装置中X溶液的作用可能是吸收氯化氢气体。
(3)F是利用W管进行微型实验的装置。红磷、白磷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实验过程中微热a、b处,观察到a处红磷不燃烧,b处白磷燃烧,由此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D中固体,加足量水,有气泡产生,所得溶液中一定存在碳酸钠,碳酸钠、氢氧化钠都显碱性,碳酸钠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会产生干扰,因此在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时,应先用足量的中性溶液(如可溶性的钡盐、钙盐)检验碳酸钠存在,并完全除去碳酸钠,再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验证所得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实验操作与现象是取少量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其它符合题意的回答也得分)。
28.(2024九上·萧山期中)科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铁和硫粉反应生成硫化亚铁的实验。反应前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能够用磁铁分离(如图甲),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在如图乙的装置中发生反应,反应后得到黑色块状固体物质,同学们还闻到了较强的刺激性气味。
(1)图乙中反应发生后撤去酒精灯,药品处红热范围继续扩大,说明铁和硫的反应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在老师指导下,将图乙装置改进为图丙。反应前小磁铁能够被吸住,反应后不能被吸住,便于对比。请找出丙装置的另一个优点:   。
(3)用改进后的丙装置进行实验,小组同学称取了1.6克硫粉与2.8克铁粉混合后加热。反应结束后,用磁铁吸引冷却后的黑色块状固体时,仍有黑色固体被吸起。请针对这一现象就实验过程提出一个合理的改进建议:   。
(4)小金分析了实验结果,猜想自己得到的黑色固体可能是有剩余的铁或有生成的四氧化三铁。小金想验证是否有铁剩余,他认为正确连接如图丁所示的三个装置并进行实验,如果a处有水压出,就能验证有铁剩余。老师指出设计不够合理,不能就此验证猜想。(已知四氧化三铁和硫酸反应不产生气体),请你帮小科说出不够合理的原因:   。
【答案】放热;吸收二氧化硫气体,能防止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空气;加入稍过量的硫粉;反应前锥形瓶中有空气,加入稀硫酸时,瓶中一部分空气会被排出(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铁和硫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同时放出热量;
(2)根据硫能够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够污染空气进行解答;
(3)根据能够使铁粉完全反应生成硫化亚铁的方法进行解答;
(4)根据四氧化三铁和硫酸反应不产生气体进行解答。【解答】(1)图乙中反应发生后撤去酒精灯,药品处红热范围继续扩大,说明铁和硫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2)由实验过程可知,反应过程中有二氧化硫气体产生,二氧化硫有毒,会污染空气,丙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硫气体,则丙装置的另一个优点是吸收二氧化硫气体,能防止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空气;
(3)反应结束后,用磁铁吸引冷却后的黑色块状固体时,仍有黑色固体被吸起,说明实验过程中有剩余的铁,为了避免这一异常现象的发生,合理的改进建议是加入稍过量的硫粉;
(4)铁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氢气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小金想验证是否有铁剩余,他认为正确连接如图丁所示的三个装置并进行实验,如果a处有水压出,就能验证有铁剩余,老师指出设计不够合理,不能就此验证猜向,不够合理的原因是反应前锥形瓶中有空气,加入稀硫酸时,瓶中一部分空气会被排出。
故答案为:(1)放热;(2)吸收二氧化硫气体,能防止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空气;(3)加入稍过量的硫粉;(4)反应前锥形瓶中有空气,加入稀硫酸时,瓶中一部分空气会被排出。
29.(2024九上·萧山期中)日常生活中的不少用品与水银有关,体温计就是其中之一。小杰偶患感冒,量体温时不小心将体温计滑落摔碎,地面上散落了许多水银珠。小杰想:水银有毒吗?怎样清理?经查阅,获取了以下有关水银的资料:水银学名为汞(Hg),常温下是银白色液体,密度大,受热易挥发且吸附性特别好,不溶于水,汞及汞的大多数化合物有毒。汞在化合物中常表现价,能与硫反应生成不易溶于水的无毒物质硫化汞(HgS)。
(1)汞属于   (填“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
(2)小杰关掉室内所有热源,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小杰戴上手套以避免   ,用小勺把水银收集到盛有水的玻璃瓶中,送交实验室。
(4)小杰从实验室带回了硫磺粉,他向不易收集的细小水银珠上布撒硫磺粉降低危害,他的依据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1)金属单质
(2)防止水银受热挥发
(3)吸附在手(皮肤)上
(4)Hg+S=HgS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汞是唯一一种常温下的液态金属。
(2)由题中信息可知,汞受热易挥发,所以关闭热源的目的是减少汞的蒸发。
(3)汞有毒,所以戴手套的目的是防止汞直接接触皮肤。
(4)由题中信息可知,汞与硫反应生成硫化汞,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解答】(1)汞是由一种金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金属单质。
(2)由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小明关掉室内所有热源,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水银蒸发。
(3)小明戴上手套以避免水银吸附在手(皮肤)上,用小勺把水银收集到盛有水的玻璃瓶中,送交实验室。
(4)汞在化合物中常表现为+2价,能与硫反应生成不易溶于水的无毒物质硫化汞,其化学方程式为:Hg+S=HgS。
(1)汞是由一种金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金属单质;
(2)由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小明关掉室内所有热源,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水银蒸发;
(3)小明戴上手套以避免水银吸附在手(皮肤)上,用小勺把水银收集到盛有水的玻璃瓶中,送交实验室;
(4)汞在化合物中常表现为+2价,能与硫反应生成不易溶于水的无毒物质硫化汞,其化学方程式为:Hg+S=HgS。
30.(2024九上·萧山期中)向一定量镁铜混合粉末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该过程称为“酸溶”),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洗净的滤渣在氧气中灼烧至固体质量不再发生改变,实验中固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原混合粉末中Cu的质量为   ;
(2)d处固体中成分为   ;
(3)求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后产生氢气的质量。   
【答案】9.6g;氧化铜;Cu的质量为9.6g,灼烧生成氧化铜为x 。
x=12g即m=12;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y =0.2g答: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后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2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稀硫酸能与活动性强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镁属于活泼金属,铜是不活泼金属,所以减少的质量是镁的质量,剩余的固体是铜。
(2)D点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增加是,说明铜已经完全反应,所以d处的固体是氧化铜。
(3)由图可知,氧化铜的质量等于反应前固体的质量,利用方程式先计算出氧化铜的质量,即反应前固体的质量,再减去铜的质量,即为镁的质量,再根据镁的质量通过方程式计算出产生氢气的质量。【解答】(1)铜活动性比氢弱,镁活动性比氢强,开始加入稀硫酸只有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因加入足量的硫酸,所以过滤后的固体只有铜,则原混合粉末中Cu的质量为9.6g。
(2)c点还未与氧气反应,则固体只有铜;d之后固体质量不变,则d点铜完全反应,只有氧化铜(CuO)。
31.(2024九上·萧山期中)某化工厂生产的纯碱产品(含少量氯化钠)的包装袋上注明:碳酸钠≥96%。为了测定该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否属实,向4个分别盛有浓度相同,质量均为100克稀盐酸的烧杯中,分别放入不同质量的纯碱产品,充分反应后,称量烧杯中剩余物的质量,实验数据如下表:
所称量的物质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加入纯碱产品质量/g 2.8 5.6 11.2 14
烧杯中剩余物质量/g 101.7 103.4 106.8 109.6
请计算(最后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该纯碱产品中碳酸钠质量分数的标注是否真实).   
(2)所用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不真实;7.3%;11.5%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4中固体的质量比实验3中多2.8g,实验4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量比实验3多2.8g,可知实验3中稀盐酸完全反应。实验3中固体的质量是实验1的4倍,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实验1的4倍,说明实验3中碳酸钠也完全反应。所以可利用实验3的数据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而判断产品标注是否真实。
(2)由(1)分析可知,实验3中稀盐酸完全反应,所以仍可利用实验3的数据进行计算。
(3)实验3恰好完全反应,先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注意原产品中的氯化钠也要加上,才是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解答】(1)盐酸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11.2g﹣106.8g﹦4.4g。
设:纯碱产品中碳酸钠质量为x,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y,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z.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117 44
x y z 4.4 g
x="10.6" g y="7.3" g z="11.7" g
纯碱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可知标注不真实。
(2)盐酸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3)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32.(2024九上·萧山期中)三位同学分别用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1)小敏的方法可用如下流程表示,测得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2)小华取 10 克样品,用如图甲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反应结束后,测得 B 装置质量增加 了 4.6 克,根据上述数据,算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发现与事实严重不符,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    。
(3)小军用如图乙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将 20 克稀盐酸加入 1.25 克样品中,生成的 CO2 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丙,本实验条件下 CO2 的密度为 1.8 克/升。已知小敏、小华 和小军实验中所用盐酸浓度相同,请分析数据,求实验所用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79%;B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7.3%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两次实验加入的稀盐酸质量相同,则能消耗碳酸钙的质量也相同,可知,剩余的滤渣应是杂质,减少的质量为碳酸钙的质量。
(2)稀盐酸中的氯化氢以及水蒸气会与二氧化碳一起被碱石灰吸收,导致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测得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偏大。
(3)小军的实验中所用的稀盐酸可能是过量的,所以不能用小军的实验数据进行解题。三位同学使用的稀盐酸相同,而小敏第一次实验中使用的稀盐酸一定反应完全,所以应用该组数据进行计算。【解答】(1)第1次加入稀盐酸50g消耗样品中的碳酸钙5g,第2次加入稀盐酸50g,剩余滤渣2.1g,又消耗碳酸钙2.9g。两次消耗的碳酸钙质量为5g+2.9g=7.9g,故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2)碱石灰不但能吸收CO2气体还能做干燥剂吸收水蒸气,和挥发出的HCl气体。
(3)小军实验盐酸过量,小华实验测出的CO2质量不准,而只有小敏实验流程第一步时盐酸完全反应,已知加入50g盐酸时,对应反应的碳酸钙质量为10g-5g=5g
设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y
33.(2024九上·萧山期中)化学改变世界,科技改变生活。
请回答:
(1)我国自主研发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领跑世界,其制造材料有铝合金等,在空气中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   。
(2)我国对石墨烯技术的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石墨烯性能优良,用途独特,比如作太阳能电池的电极,这主要是利用了它的   性。
(3)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它使用了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其中橡胶属于   (填字母)。
A、金属材料 b、有机高分子材料 c、复合材料
(4)我国在氢能汽车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采用了第四代以氢为燃料的电池技术。氢气作为理想能源前景广阔,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氢能源的优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铝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常温下就很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层致密而坚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内层的铝进一步氧化,从而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导电;b;2H2+O22H2O;无污染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1)铝表面形成的氯化铝保护膜致密,能隔绝内部的金属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
(2)电极需要具备的性质是导电性。
(3)橡胶属于含碳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所以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4)燃烧需要氧气,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产物是水。没有污染物产生,比较环保。【解答】(1)铝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常温下就很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层致密而坚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内层的铝进一步氧化,从而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
(2)石墨烯具有十分良好的强度、柔韧、导电、导热、光学特性能,作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烯的导电性。
(3)金属材料是指纯金属及其合金,不论是天然橡胶还是合成橡胶,橡胶的相对分子量往往很大,大于几十万,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是指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多种材料的复合。
故答案为:b。
(4)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氢气作为理想燃料优点是无污染、热值高、资源丰富等。
1 / 1浙江杭州萧山区高桥初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素养调研科学试卷(1-2章)
1.(2024九上·萧山期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事例中,利用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用盐酸除铁锈 B.用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
C.用铁进行湿法炼铜 D.用钨金属制作灯丝
2.(2024九上·萧山期中)小明看到妈妈炒的一盘紫色高丽菜(一种紫色的卷心菜)的菜汁呈紫色,后来因为掺了醋变成红色,在洗盘子时遇到碱性洗涤剂变成黄绿色。下列也能使高丽菜汁呈现黄绿色的物质是(  )
A.柠檬汁 B.雪碧 C.食盐水 D.肥皂水
3.(2024九上·萧山期中)下列物质按氧化物、盐、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氧化铜 纯碱 煤炭
B.二氧化碳 硫酸 食盐水
C.氧气 硫酸铜 石灰水
D.高锰酸钾 烧碱 铁合金
4.(2024九上·萧山期中)将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充分混合,所得溶液与下列哪种物质不反应(  )
A.Fe B.CuSO4 C.HCl D.SO2
5.(2024九上·萧山期中)归纳和演绎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下列归纳或演绎合理的是(  )
A.金属Fe、Zn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金属都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B.硫酸、硝酸电离时都能产生H+,所以电离时只要能产生H+的化合物都是酸
C.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都是碱溶液
D.有机物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H2O和CO2,所以甲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也能生成H2O和CO2
6.(2024九上·萧山期中)已知某混合溶液由HCl、Na2CO3、H2SO4、CuCl2中的两种混合而成。向该混合溶液中加入溶液,产生沉淀质量与加入的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该混合液由HCl、组成 B.该混合液由H2SO4、CuCl2组成
C.该混合液由HCl、组成 D.该混合液由Na2CO3、CuCl2组成
7.(2024九上·萧山期中)向质量均为m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滴加100g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所加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表示的是锌和稀硫酸反应的情况
B.反应后均得到无色溶液
C.由图可知,锌比铁的金属活动性强
D.反应结束后酸均有剩余
8.(2024九上·萧山期中)碲化镉薄膜电池是一种重要的太阳能电池,其材料之一镉(Cd)的制备是在铜镉渣(主要含有Cd、Zn、Cu等单质)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过滤出铜渣,再加入锌粉置换出镉,下列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正确的是(  )
A.Zn>Cu>Cd B.Zn>Cd>Cu C.Cu>Zn>Cd D.Cd>Zn>Cu
9.(2024九上·萧山期中)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实 验 现 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固体受潮,逐渐溶解
B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C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氯化钠生成
D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A.A B.B C.C D.D
10.(2024九上·萧山期中)某无色无味的干燥气体通过甲装置后使红棕色的氧化铁粉末变黑。小明猜测该气体可能是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或两种。为验证猜测,小明从图乙中选择装置和对应药品,并按一定次序连接在甲装置 的后面,其中装置和药品选择及装置连接次序最好的是(  )
A.①②③⑤ B.③①②⑤ C.①④②⑤ D.①③②⑤
11.(2024九上·萧山期中)在探究酸、碱性质时,小科的操作过程如图甲所示,烧杯中固体质量与加入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由图乙可知加入稀盐酸过量
C.c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
D.d点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是75克
12.(2024九上·萧山期中)探究氢氧化钠溶液性质的实验中,还需借助酸碱指示剂证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是(  )
A. B.
C. D.
13.(2024九上·萧山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进行了以下实验,并用微观示意图表述实验过程,下列图示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4.(2024九上·萧山期中)敦煌壁画色彩艳丽,矿物颜料功不可没,其蓝色源于孔雀石,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相对分子量为222),它能与酸发生反应。某同学利用以下反应实现物质间转化,分析正确的是(  )
A.碱式碳酸铜属于碱
B.转化①可选用 HCl 溶液
C.转化③是置换反应
D.若有222 克碱式碳酸铜,理论上可制得64 克铜
15.(2024九上·萧山期中)向一定质量的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m克Zn,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再称量,得到的固体质量为m克。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滤渣的组成可能有三种情况
②取反应后的滤液观察,滤液可能呈蓝色
③取反应后的滤渣,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溶液一定变成蓝色
④反应前后溶液质量保持不变(忽略过滤等操作的影响)
⑤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和硝酸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⑥取反应后的滤渣,向其中滴加稀硫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
16.(2024九上·萧山期中)2023 年 9 月在杭州举行第 19 届亚运会。如图所示是杭州亚运会的金牌,形状取自于良渚文化中的礼器玉琮。金牌主体材质为99.9%的白银,外面包裹了 6 克含金量 99.9%的黄金。
(1)该届亚运会金牌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该金牌放在空气中不易锈蚀,是因为金和银的活动性   (填“强”或“弱”)。
17.(2024九上·萧山期中)物质的组成决定物质的性质,含有相同离子的盐具有相似的性质。
(1)向氯化铜和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都会产生   ,这是因为溶液中都含有铜离子。
(2)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生成盐的名称!   
18.(2024九上·萧山期中)某溶液可能含有Na+、Fe3+、OH-、Cl-、中的一种或几种离子,pH=11。
(1)该溶液显   性。
(2)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一定不含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19.(2024九上·萧山期中)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食盐、②熟石灰、③小苏打、④烧碱四种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广泛。其中可用作面点发酵剂的是   (填数字序号,下同);常用于做干燥剂的是   。
(2)农业上,碳酸钾可用作   (填“氮”、“磷”、“钾”或“复合”)肥。已知草木灰中含碳酸钾,则草木灰   (填“能”或“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
20.(2024九上·萧山期中)白色粉末A由硫酸钠、碳酸钠、硝酸钡、氯化钠中的两种或三种混合而成。把A加入到适量水中后,可得到白色沉淀B和溶液C,则:
(1)若B能全部溶于稀硝酸,则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2)若B全部不能溶于稀硝酸,证明相应的溶液C中存在NaCl的实验方案:   
21.(2024九上·萧山期中)为了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科研人员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综合利用方案,回答问题:
(1)在一定条件下,将煤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过程如图中①所示,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可按照不同比例反应,若只生成一种产物X,如图中②所示,就能实现“零排放”;符合这一要求的产物(X)可以是_________。
A.甲醇(CH4O) B.甲醛(CH2O)
C.乙醇(C2H6O) D.乙醛(C2H4O)
22.(2024九上·萧山期中)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含氧化合物与氧化物;②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③置换反应与分解反应;④氧化反应与缓慢氧化;⑤单质与化合物
(1)上述各对概念中属于并列关系的   (填数字序号,下同),属于包含关系的是   ,属于交叉关系的是   。
(2)写出符合图中C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
23.(2024九上·萧山期中)思维模型是依据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建立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能引导有序思维、增进深度理解,促进问题解决。小科建构了“物质除杂”的思维模型(如图)。
(1)海水淡化是将海水中的盐与水分开,常用加热蒸馏法将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气。该方法属于上述模型中的   (填“分离转移”或“反应转化”)。
(2)根据“性质差异”,铜粉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铜可用足量稀盐酸除去,原因是   能与稀盐酸反应。
(3)上述模型中“不增不减”是除杂原则,“不增”是指不增加新杂质,“不减少”是指不减少目标物质质量。除去氯化钾中的杂质氯化钡,小科采用反应转化的方法,原理是,请根据思维模型判断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   
24.(2024九上·萧山期中)某碳酸钠固体样品中,可能含有硫酸钠、碳酸钙、硫酸铜、氯化钠、氯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杂质,为了确定杂质的成分,进行以下实验:
第一步:取39g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
第二步:再向第一步得到的无色溶液中,先后逐滴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和过量的稀硝酸。产生沉淀的物质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由第一步实验可知,原样品中一定没有   。
(2)BC段减少的沉淀物质是   。
(3)由第二步数据分析,原样品中的杂质有   。
25.(2024九上·萧山期中)在科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中,小霞同学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迅速搭建了一套“模拟炼铁”的冶炼装置(铁矿石的主要成分为)。
(1)为确保制得较纯净的CO,还需在C、D间加装盛放   (选填“碱石灰”或“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aO和NaOH固体)
(2)写出装置C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3)装置调整好以后,按照规范步骤进行实验,当观察到D装置出现:铁矿石颜色发生变化或   时,证明铁矿石一定有部分被还原了。
(4)本实验的设计中有一个明显缺陷,该缺陷是   。
26.(2024九上·萧山期中)小可家的水族箱,因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偏低而影响了水草的正常生长。为解决此问题,小可开展了如下研究:
[市场调查]小可发现市场上有如图甲所示的二氧化碳气体补给器出售,该补给器连接上气体细化器后就可向水族箱的水中补充二氧化碳气体,其结构示意图如图乙所示。
[自制补给器]小可研究了市售的二氧化碳气体补给器后,自制补给器,部分设计如图丙所示。
(1)写出小可自制补给器产生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在如图丙所示的计泡器的虚线框中补全导管(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画出)   ;将气体细化器连接在自制补给器的右侧导管上后,应将气体细化器置于水族箱的   (选填“①”“②”或“③”)处
(3)依据如下评价量表,对小可的自制补给器的指标进行评价,指标一评价等级   ,指标二评价等级   。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反应安全,且可控 反应安全,但不可控 反应有较大安全隐患
指标二 气体能直接排出且速度可以观测 气体能直接排出但速度无法观测 气体无法排出
27.(2024九上·萧山期中)超氧化钠()在常温下能分别与、、HCl发生反应,均可生成。为了验证能跟反应生成,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超氧化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稀盐酸具有挥发性).
(1)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一种白色固体,则该白色固体可能是   (填字母);
A.NaCl B.NaOH C. D.
(2)推测B装置中X溶液的作用是   ;
(3)在G装置中,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同时微热红磷和白磷,可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由此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
(4)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D中固体,加足量水,有气泡产生。为验证所得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请你帮助这位同学写出后续的实验操作与现象   。
28.(2024九上·萧山期中)科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铁和硫粉反应生成硫化亚铁的实验。反应前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能够用磁铁分离(如图甲),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在如图乙的装置中发生反应,反应后得到黑色块状固体物质,同学们还闻到了较强的刺激性气味。
(1)图乙中反应发生后撤去酒精灯,药品处红热范围继续扩大,说明铁和硫的反应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在老师指导下,将图乙装置改进为图丙。反应前小磁铁能够被吸住,反应后不能被吸住,便于对比。请找出丙装置的另一个优点:   。
(3)用改进后的丙装置进行实验,小组同学称取了1.6克硫粉与2.8克铁粉混合后加热。反应结束后,用磁铁吸引冷却后的黑色块状固体时,仍有黑色固体被吸起。请针对这一现象就实验过程提出一个合理的改进建议:   。
(4)小金分析了实验结果,猜想自己得到的黑色固体可能是有剩余的铁或有生成的四氧化三铁。小金想验证是否有铁剩余,他认为正确连接如图丁所示的三个装置并进行实验,如果a处有水压出,就能验证有铁剩余。老师指出设计不够合理,不能就此验证猜想。(已知四氧化三铁和硫酸反应不产生气体),请你帮小科说出不够合理的原因:   。
29.(2024九上·萧山期中)日常生活中的不少用品与水银有关,体温计就是其中之一。小杰偶患感冒,量体温时不小心将体温计滑落摔碎,地面上散落了许多水银珠。小杰想:水银有毒吗?怎样清理?经查阅,获取了以下有关水银的资料:水银学名为汞(Hg),常温下是银白色液体,密度大,受热易挥发且吸附性特别好,不溶于水,汞及汞的大多数化合物有毒。汞在化合物中常表现价,能与硫反应生成不易溶于水的无毒物质硫化汞(HgS)。
(1)汞属于   (填“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
(2)小杰关掉室内所有热源,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小杰戴上手套以避免   ,用小勺把水银收集到盛有水的玻璃瓶中,送交实验室。
(4)小杰从实验室带回了硫磺粉,他向不易收集的细小水银珠上布撒硫磺粉降低危害,他的依据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0.(2024九上·萧山期中)向一定量镁铜混合粉末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该过程称为“酸溶”),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洗净的滤渣在氧气中灼烧至固体质量不再发生改变,实验中固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原混合粉末中Cu的质量为   ;
(2)d处固体中成分为   ;
(3)求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后产生氢气的质量。   
31.(2024九上·萧山期中)某化工厂生产的纯碱产品(含少量氯化钠)的包装袋上注明:碳酸钠≥96%。为了测定该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否属实,向4个分别盛有浓度相同,质量均为100克稀盐酸的烧杯中,分别放入不同质量的纯碱产品,充分反应后,称量烧杯中剩余物的质量,实验数据如下表:
所称量的物质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加入纯碱产品质量/g 2.8 5.6 11.2 14
烧杯中剩余物质量/g 101.7 103.4 106.8 109.6
请计算(最后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该纯碱产品中碳酸钠质量分数的标注是否真实).   
(2)所用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2.(2024九上·萧山期中)三位同学分别用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1)小敏的方法可用如下流程表示,测得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2)小华取 10 克样品,用如图甲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反应结束后,测得 B 装置质量增加 了 4.6 克,根据上述数据,算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发现与事实严重不符,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    。
(3)小军用如图乙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将 20 克稀盐酸加入 1.25 克样品中,生成的 CO2 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丙,本实验条件下 CO2 的密度为 1.8 克/升。已知小敏、小华 和小军实验中所用盐酸浓度相同,请分析数据,求实验所用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   
33.(2024九上·萧山期中)化学改变世界,科技改变生活。
请回答:
(1)我国自主研发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领跑世界,其制造材料有铝合金等,在空气中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   。
(2)我国对石墨烯技术的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石墨烯性能优良,用途独特,比如作太阳能电池的电极,这主要是利用了它的   性。
(3)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它使用了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其中橡胶属于   (填字母)。
A、金属材料 b、有机高分子材料 c、复合材料
(4)我国在氢能汽车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采用了第四代以氢为燃料的电池技术。氢气作为理想能源前景广阔,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氢能源的优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稀盐酸的化学性质进行解答;
B.根据熟石灰的化学性质进行解答;
C.根据金属的活动性进行解答;
D.根据钨的物理性质进行解答。
【解答】A.稀盐酸能够与铁锈反应,因此可以用来除去铁锈,应用的是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故A错误;
B.用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应用的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而不是物理性质,故B错误;
C.用铁进行湿法炼铜利用的是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够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运用的是铁的化学性质,而不是物理性质,故C错误;
D.用钨丝作灯丝运用的是钨丝的熔点高,是物理性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高丽菜在酸性、碱性和中性条件下呈现的颜色不同,可作为酸碱指示剂,呈黄绿色,说明溶液呈碱性,pH大于7。【解答】依据题干叙述可知紫色高丽菜汁遇酸性溶液(醋酸是酸性溶液)变红,遇到碱性溶液会变成黄绿色,所以要想使紫色高丽菜汁呈现黄绿色的物质应该显碱性,pH>7的溶液显碱性、pH=7的溶液显中性,pH<7的溶液显酸性,据选项物质的pH图表可知:肥皂水pH>7,显碱性;柠檬汁、酱油pH<7,显酸性;食盐水pH=7呈中性。
故答案为:D。
3.【答案】A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常见物质的分类;氧化物
【解析】【分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盐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混合物含有不同的物质。
【解答】 A.氧化铜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煤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正确;
B.二氧化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硫酸属于酸,食盐水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氧气属于单质,硫酸铜属于盐,石灰水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D.高锰酸钾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烧碱属于碱,铁合金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A。
4.【答案】A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氢氧化钠与硫酸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80:98,所以 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充分混合, 氢氧化钠会有剩余,所以铁不能与所得溶液反应;
故答案为:A。
5.【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氢前金属能与酸反应分析;
B、根据酸的定义分析;
C、根据碱溶液和碱性溶液的区别分析;
D、根据有机物的性质及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解答】A、只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产生氢气,不符合题意;
B、 电离时产生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才是酸 ,能产生氢离子的不一定是酸,如碳酸氢钠,不符合题意;
C、 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都是碱性溶液,但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 ,不符合题意;
D、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甲烷为碳、氢组成的有机物,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C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硫酸钡不溶于酸,所以若含有硫酸根离子,应立即出现沉淀,由图可知,混合溶液中不含硫酸根离子;酸碱优先反应,所以含有氯化氢;氯化氢不与碳酸钠共存,所以不含碳酸钠。氯化铜与氢氧化钡可以产生沉淀,所以含有氯化铜。【解答】由产生沉淀量与加入的Ba(OH)2溶液质量关系图,开始滴加Ba(OH)2溶液时,不出现沉淀,说明混合溶液中含有与之反应但不形成沉淀,在HCl、Na2CO3、H2SO4、CuCl2四种物质中,只有HCl符合上述分析的要求,因此可确定混合溶液中含有HCl;又由于HCl、H2SO4、CuCl2不能与Na2CO3在溶液中共存,所以混合溶液中不能含Na2CO3;H2SO4与Ba(OH)2反应生成的硫酸钡不溶水,也不溶于酸,因此,若混合溶液中含H2SO4,则在滴入Ba(OH)2的同时就会出现沉淀,与图不相符,混合溶液中不含H2SO4,根据题中限制条件“两种混合而成”,可确定混合溶液中含有HCl和CuCl2。
故答案为:C。
7.【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锌比铁活泼,所以锌先被反应完,可知曲线a是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图像。等质量的锌和铁完全反应,锌的相对原子质量更大,可知锌产生的氢气少。【解答】A、根据反应关系、可知,最终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a表示的是锌和稀硫酸反应的情况,故A错误;
B、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溶液,故B错误;
C、通过图中信息不能比较两种物质的活泼性,故C错误;
D、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稀硫酸质量小于100g时,反应均已停止,因此两种金属均无剩余,酸有剩余,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8.【答案】B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在铜镉渣(主要含有Cd、Zn、Cu单质)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过滤出铜渣,说明Cd、Zn均能与稀硫酸反应,Cu不与稀硫酸反应,说明Cd、Zn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Cu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即Cd、Zn>H>Cu。
再加入锌粉置换出镉,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镉强,即Zn>Cd。
则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n>Cd>Cu。
故选B。
9.【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氢氧化钠易潮解,即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
B、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C、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时无明显现象;
D、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
【解答】A、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能够观察到固体受潮,逐渐溶解,该选项现象合理;
B、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能够观察到溶液变红,该选项现象合理;
C、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氯化钠生成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该选项现象不合理;
D、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能够观察到产生蓝色沉淀,该选项现象合理。
故选:C
10.【答案】D
【知识点】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氢气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水,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时,气体中会带出水蒸气,干扰水的检验,所以应先检验水,再检验二氧化碳,所以应先接硫酸铜再接澄清石灰水。【解答】一氧化碳和氢气都能还原氧化铁,分别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检验水需要通过硫酸铜粉末,看是否变成蓝色;检验二氧化碳需要通过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为防止对水的干扰,因此要先通过硫酸铜粉末检验水的存在,从而确定氢气的存在;再通过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可以检验二氧化碳的生成,从而确定一氧化碳的存在;为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等的干扰,要接一个干燥吸收装置碱石灰,若有一氧化碳,最后还要对一氧化碳进行尾气处理,因此顺序为①③②⑤。
故答案为:D。
11.【答案】D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氧化铜能与稀盐酸反应,所以固体质量会减小,可知ab段是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铜和水;bc段没有固体质量变化,说明此时氯化铜还没与氢氧化钠反应,可知此时时过量的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cd段固体质量增加,是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解答】A、ab段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Cl+CuO═CuCl2+H2O,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由图乙可知,加入稀盐酸没有立即产生沉淀,盐酸过量,bc段是过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ab段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bc段是过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c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NaCl、CuCl2,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设12g氧化铜反应需要稀盐酸质量是x,生成氯化铜质量是y。
x=150g y=20.25g
设:与过量的盐酸反应,消耗氢氧化钠质量为m。
m=4g;
设:与氯化铜反应消耗的氢氧化钠 质量为n。
n=12g
d点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是,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物质间的反应若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如产生沉淀、气体、固体溶解的现象等,则不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若物质间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的可以借助指示剂,如酸碱的中和反应等。
【解答】A、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硫酸钠,现象明显,不需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错误;
B、氯化铵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不需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无明显现象,需要借助指示剂才能判断出反应发生,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管口无气泡冒出,现象明显,不需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错误。
故答案为:C。
13.【答案】C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碳酸不稳定,受热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解答】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瓶2水面上方存在二氧化碳分子,不存在碳酸分子,溶液中存在水分子和碳酸分子,故A错误;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瓶2水面上方存在二氧化碳分子,溶液中存在水分子和碳酸分子,故B错误;
C、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3水面上方存在二氧化碳分子多,故C正确;
D、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图3水面上方存在二氧化碳分子比图2多,溶液中存在水分子,几乎不存在二氧化碳分子,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4.【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碱式碳酸铜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转化③是氢氧化铜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碱式碳酸铜是由铜离子、氢氧根离子与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是碱,错误;
B、碱式碳酸铜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能与稀盐酸中的氢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故转化①可选用HCl溶液,正确;
C、转化③是氢氧化铜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则可得以下关系:,则若有222克碱式碳酸铜,理论上可制得128克铜,错误。
故答案为:B。
15.【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且置换时先把最弱的金属置换出来,并通过固体质量不变化分析。
【解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Mg>Zn>Cu>Ag,向一定质量Mg(NO3)2、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
Zn+ 2AgNO3= Zn(NO3)2+ 2Ag
65     216
Zn+ Cu(NO3)2= Zn(NO3)2+ Cu
65     64
所以析出铜的过程是固体质量减少的过程,溶液质量增加;
而反应前后固体质量都是mg,说明硝酸银被置换完了,硝酸铜也发生了置换反应,因此滤渣一定含有银和铜,可能含有锌;滤液一定含有硝酸锌,可能含有硝酸铜,一定没有硝酸银;
①滤渣的组成可能有银和铜,锌、银和铜两种情况,故①错误;
②硝酸铜可能部分反应,取反应后的滤液观察,滤液可能呈蓝色,故②正确;
③取反应后的滤渣,由于滤渣中一定含有铜,所以向其中滴加过量硝酸银溶液,硝酸银能够最终和铜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溶液变成蓝色,故③正确;
④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溶液质量保持不变,故④正确;
⑤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和硝酸镁,一定没有硝酸银,可能含有硝酸铜,故⑤错误;
⑥取反应后的滤渣,向其中滴加稀硫酸,可能有气泡产生,故⑥正确。
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16.【答案】混合物;弱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金牌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纯净物中只含有一种物质。
(2)不易锈蚀,说明金属稳定性强,不活泼。【解答】(1)由题文可知,金牌中含有银和黄金离子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为:混合物。
(2)金和银都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后面,活动性较弱,都不易发生锈蚀。
故答案为:弱。
17.【答案】(1)蓝色絮状沉淀
(2)硫酸亚铁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向CuSO4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向氯化铜和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都会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是蓝色絮状沉淀;
(2)向CuSO4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故答案为:(1)蓝色絮状沉淀;(2)硫酸亚铁。
18.【答案】(1)碱
(2)、;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pH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
(2)离子使溶液呈碱性,所以一定含有氢氧根离子,则与氢氧根离子不共存的铁离子一定不存在,溶液不带电,所以一定还有阳离子,则钠离子一定存在。【解答】(1)该溶液的pH=11,溶液的pH大于7时,溶液显碱性。
(2)pH为11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Fe3+、OH-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该溶液中的阳离子是Na+,一定不含Fe3+,可能含有Cl-、。
(1)该溶液的pH=11,溶液的pH大于7时,溶液显碱性;
(2)pH为11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Fe3+、OH-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该溶液中的阳离子是Na+,一定不含Fe3+,可能含有Cl-、。
19.【答案】③;④;钾;不能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可作为面点的发酵剂。
(2)含有氮、磷、钾元素中两种或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解答】(1)①其中可用作面点发酵剂的碳酸氢钠,即小苏打,故选③;常用于做干燥剂的是烧碱,故选④。
(2)农业上,碳酸钾只含有钾元素,可用作钾肥;已知草木灰中含碳酸钾,则草木灰呈碱性,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
20.【答案】Na2CO3、 Ba(NO3)2(或碳酸钠、硝酸钡);取适量溶液C,加足量的Ba(NO3)2溶液后,取上层清液滴加AgNO3溶液,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硫酸钡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所以白色沉淀是碳酸钡。
(2)B全部不容,可知沉淀为硫酸钡,则原白色粉末一定含有硫酸钠、硝酸钡,没有碳酸钠,硫酸银也是白色沉淀,所以应先将硫酸钠除去,再检验氯化钠。【解答】(1)白色粉末A由硫酸钠、碳酸钠、硝酸钡、氯化钠中的两种或三种混合而成。把A加入到适量水中后,可得到白色沉淀B和溶液C,白色沉淀可能是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沉淀,也可能是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沉淀;若B能全部溶于稀硝酸,说明生成的沉淀是碳酸钡沉淀,不是硫酸钡,确定A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和硝酸钡,一定不含硫酸钠,可能含有氯化钠。
故答案为:碳酸钠、硝酸钡或Na2CO3、 Ba(NO3)2。
(2)若B全部不能溶于稀硝酸,则沉淀是硫酸钡沉淀,A中含有硫酸钠和硝酸钡,要证明溶液C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取适量的溶液C,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目的是除去溶液中可能剩余的硫酸钠,排除对氯化钠检验的干扰,然后再取上层清液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若有,则含有氯化钠,若没有,则没有氯化钠。故填取适量溶液C,加足量的Ba(NO3)2溶液后,取上层清液滴加AgNO3溶液,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
21.【答案】(1)
(2)A;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反应物是碳和水,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方程式。
(2)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称为化合反应,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解答】(1)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碳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根据化学式CH4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A正确;
B、根据化学式CH2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B正确;
C、根据化学式C2H6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C错误;
D、根据化学式C2H4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D错误;
故答案为:AB。
(1)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碳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根据化学式CH4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A正确;
B、根据化学式CH2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B正确;
C、根据化学式C2H6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C错误;
D、根据化学式C2H4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D错误;
故选:AB。
22.【答案】(1)③⑤;①④;②
(2)(合理即可)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但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
(2)由(1)可知,属于交叉关系的是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所以碳燃烧、硫燃烧、磷燃烧等都符合条件。【解答】(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特征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特征是:一变多。
属于并列关系的是:③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⑤单质与化合物;属于包含关系的是:①含氧化合物与氧化物、④氧化反应与缓慢氧化;属于交叉关系的是:②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2)图C是交叉关系,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既是氧化反应也是化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合理即可)。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特征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特征是:一变多;
属于并列关系的是:③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⑤单质与化合物;属于包含关系的是:①含氧化合物与氧化物、④氧化反应与缓慢氧化;属于交叉关系的是:②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2)图C是交叉关系,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既是氧化反应也是化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合理即可)。
23.【答案】分离转移;氧化铜;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会引入新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中的不增原则
【知识点】蒸馏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将水和盐分开,属于分离转移,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不属于反应转化。
(2)活泼金属才能与稀盐酸反应,不活泼金属不能与稀盐酸反应,但不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可以与稀盐酸反应。即氧化铜可以与稀盐酸反应。
(3)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会引入氯化钠,属于新的杂质,所以不可行。【解答】(1)海水淡化是将海水中的盐与水分开,常压加热蒸馏法是其中的一种:常压下将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气,再液化得到淡水的过程。从建模角度分析,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气属于上述模型中的分离转移。
(2)铜粉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铜可用足量稀盐酸除去,原因是铜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后面,不能与稀盐酸反应,而氧化铜能够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故填氧化铜或CuO。
(3)除去氯化钾中的杂质氯化钡,选择硫酸钠来除去氯化钡,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会引入新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中的不增原则。
24.【答案】(1)碳酸钙、硫酸铜、氯化钙
(2)碳酸钡
(3)硫酸钠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说明没有有颜色的离子和不溶于水的固体,且没有彼此间可以相互反应的生成沉淀的物质。
(2)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碳酸钡可溶于稀硝酸,可知溶解的沉淀是碳酸钡。
(3)沉淀部分溶解,可知沉淀是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则杂质一定含有硫酸钠。再根据沉淀的质量计算出碳酸钠和硫酸钠的质量,与样品的质量进行比较,若与样品的质量相等,则杂质为硫酸钠,若质量小于样品的质量,则杂质为硫酸钠和氯化钠。
【解答】(1)取39g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则一定不含硫酸铜;碳酸钙难溶于水,则一定不含碳酸钙;由于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则一定不含氯化钙,故由第一步实验可知,原样品中一定没有碳酸钙、硫酸铜、氯化钙。
(2)再向第一步得到的无色溶液中,先后逐滴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和过量的稀硝酸,氯化钡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碳酸钡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二氧化碳和水,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则BC段减少的沉淀物质是碳酸钡。
(3)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说明沉淀是碳酸钡和硫酸钡,则杂质一定含有硫酸钠,BC段减少的沉淀物质是碳酸钡,则碳酸钡的质量为66.3g-46.6g=19.7g,生成硫酸钡的质量为46.6g;设硫酸钠的质量为x,碳酸钠的质量为y,根据反应关系可得:
x=28.4g,
y=10.6g,
由于28.4g+10.6g=39g,即碳酸钠和硫酸钠的质量之和为39g,而样品的质量是39g,所以样品中一定不含氯化钠,则由第二步数据分析,原样品中的杂质有硫酸钠。
(1)取39g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则一定不含硫酸铜,碳酸钙难溶于水,则一定不含碳酸钙,由于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则一定不含氯化钙,故由第一步实验可知,原样品中一定没有碳酸钙、硫酸铜、氯化钙;
(2)再向第一步得到的无色溶液中,先后逐滴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和过量的稀硝酸,氯化钡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碳酸钡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二氧化碳和水,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则BC段减少的沉淀物质是碳酸钡;
(3)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说明沉淀是碳酸钡和硫酸钡,则杂质一定含有硫酸钠,BC段减少的沉淀物质是碳酸钡,则碳酸钡的质量为66.3g-46.6g=19.7g,生成硫酸钡的质量为46.6g;设硫酸钠的质量为x,碳酸钠的质量为y,根据反应关系可得:
x=28.4g,
y=10.6g,
由于28.4g+10.6g=39g,即碳酸钠和硫酸钠的质量之和为39g,而样品的质量是39g,所以样品中一定不含氯化钠,则由第二步数据分析,原样品中的杂质有硫酸钠。
25.【答案】碱石灰;;玻璃管上方的黑色固体被磁铁吸引;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知识点】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1)碱石灰是固态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能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
(2)C装置的作用是产生一氧化碳,所以反应物是碳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是一氧化碳。
(3)铁矿石被还原成铁单质,能够被磁铁吸引,所以当观察到有黑色固体被磁铁吸引说明铁矿石被部分还原了。
(4)一氧化碳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图中少了尾气处理装置,应在E之后再加装一个点燃的酒精灯。【解答】(1)碱石灰既可以吸收水分,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只能吸收二氧化碳,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后的气体中会带有水蒸气,为确保制得较纯净的CO,还需在C、D间加装盛放碱石灰的装置。
(2)装置C中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氧化铁是红色固体,生成的铁粉是黑色固体,按照规范步骤进行实验,当观察到D装置出现:铁矿石颜色发生变化或玻璃管上方的黑色固体被磁铁吸引时,说明铁矿石一定有部分被还原了。
(4)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所以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26.【答案】(1)
(2);③
(3)优秀;优秀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解析】【分析】(1)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是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钙,在书写方程式时要注意配平方程式。
(2)实验是要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水族箱中,所以计泡器中的导管应长进短出。
(3)塑料板可将石灰石和稀盐酸隔开,可以控制反应的速度,所以指标一的等级为优秀。计泡器可以观察气泡的速度,所以指标二的等级为优秀。【解答】(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图丙所示的计泡器中长管要伸入液面以下,将气体细化器连接在自制补给器的右侧导管上后,应将气体细化器置于水族箱的③处,这样可使二氧化碳更容易溶于水中,避免大量逸出,如图所示:
(3)在装置丙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采用了启普发生器原理,故反应安全,且可控,因此指标一评价等级为优秀;采用了记泡器装置,故气体能直接排出且速度可以观测,故指标二等级评价为优秀。
(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图丙所示的计泡器中长管要伸入液面以下,将气体细化器连接在自制补给器的右侧导管上后,应将气体细化器置于水族箱的③处,这样可使二氧化碳更容易溶于水中,避免大量逸出,如图所示:;
(3)在装置丙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采用了启普发生器原理,故反应安全,且可控,因此指标一评价等级为优秀;采用了记泡器装置,故气体能直接排出且速度可以观测,故指标二等级评价为优秀。
27.【答案】C;除去氯化氢气体;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取少量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其它符合题意的回答也得分)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中含有的元素最多有三种,钠元素、氧元素和碳元素。
(2)稀盐酸会挥发,所以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氯化氢气体,B中液体的作用是吸收挥发的氯化氢气体。
(3)燃烧的三个条件:有可燃物、助燃剂以及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作答。
(4)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会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所以应先将碳酸钠除去,再检验氢氧化钠。【解答】(1)超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一种白色固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Na、C、O,则该白色固体可能是碳酸钠,不是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是因为反应物中不含有氯元素、氢元素。
故答案为:C。
(2)盐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二氧化碳中会有氯化氢和水蒸气,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能跟反应生成,所以在二氧化碳通入D装置在除去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则B装置中X溶液的作用可能是吸收氯化氢气体。
(3)F是利用W管进行微型实验的装置。红磷、白磷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实验过程中微热a、b处,观察到a处红磷不燃烧,b处白磷燃烧,由此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D中固体,加足量水,有气泡产生,所得溶液中一定存在碳酸钠,碳酸钠、氢氧化钠都显碱性,碳酸钠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会产生干扰,因此在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时,应先用足量的中性溶液(如可溶性的钡盐、钙盐)检验碳酸钠存在,并完全除去碳酸钠,再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验证所得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实验操作与现象是取少量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其它符合题意的回答也得分)。
28.【答案】放热;吸收二氧化硫气体,能防止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空气;加入稍过量的硫粉;反应前锥形瓶中有空气,加入稀硫酸时,瓶中一部分空气会被排出(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铁和硫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同时放出热量;
(2)根据硫能够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够污染空气进行解答;
(3)根据能够使铁粉完全反应生成硫化亚铁的方法进行解答;
(4)根据四氧化三铁和硫酸反应不产生气体进行解答。【解答】(1)图乙中反应发生后撤去酒精灯,药品处红热范围继续扩大,说明铁和硫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2)由实验过程可知,反应过程中有二氧化硫气体产生,二氧化硫有毒,会污染空气,丙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硫气体,则丙装置的另一个优点是吸收二氧化硫气体,能防止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空气;
(3)反应结束后,用磁铁吸引冷却后的黑色块状固体时,仍有黑色固体被吸起,说明实验过程中有剩余的铁,为了避免这一异常现象的发生,合理的改进建议是加入稍过量的硫粉;
(4)铁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氢气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小金想验证是否有铁剩余,他认为正确连接如图丁所示的三个装置并进行实验,如果a处有水压出,就能验证有铁剩余,老师指出设计不够合理,不能就此验证猜向,不够合理的原因是反应前锥形瓶中有空气,加入稀硫酸时,瓶中一部分空气会被排出。
故答案为:(1)放热;(2)吸收二氧化硫气体,能防止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空气;(3)加入稍过量的硫粉;(4)反应前锥形瓶中有空气,加入稀硫酸时,瓶中一部分空气会被排出。
29.【答案】(1)金属单质
(2)防止水银受热挥发
(3)吸附在手(皮肤)上
(4)Hg+S=HgS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汞是唯一一种常温下的液态金属。
(2)由题中信息可知,汞受热易挥发,所以关闭热源的目的是减少汞的蒸发。
(3)汞有毒,所以戴手套的目的是防止汞直接接触皮肤。
(4)由题中信息可知,汞与硫反应生成硫化汞,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解答】(1)汞是由一种金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金属单质。
(2)由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小明关掉室内所有热源,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水银蒸发。
(3)小明戴上手套以避免水银吸附在手(皮肤)上,用小勺把水银收集到盛有水的玻璃瓶中,送交实验室。
(4)汞在化合物中常表现为+2价,能与硫反应生成不易溶于水的无毒物质硫化汞,其化学方程式为:Hg+S=HgS。
(1)汞是由一种金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金属单质;
(2)由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小明关掉室内所有热源,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水银蒸发;
(3)小明戴上手套以避免水银吸附在手(皮肤)上,用小勺把水银收集到盛有水的玻璃瓶中,送交实验室;
(4)汞在化合物中常表现为+2价,能与硫反应生成不易溶于水的无毒物质硫化汞,其化学方程式为:Hg+S=HgS。
30.【答案】9.6g;氧化铜;Cu的质量为9.6g,灼烧生成氧化铜为x 。
x=12g即m=12;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y =0.2g答: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后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2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稀硫酸能与活动性强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镁属于活泼金属,铜是不活泼金属,所以减少的质量是镁的质量,剩余的固体是铜。
(2)D点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增加是,说明铜已经完全反应,所以d处的固体是氧化铜。
(3)由图可知,氧化铜的质量等于反应前固体的质量,利用方程式先计算出氧化铜的质量,即反应前固体的质量,再减去铜的质量,即为镁的质量,再根据镁的质量通过方程式计算出产生氢气的质量。【解答】(1)铜活动性比氢弱,镁活动性比氢强,开始加入稀硫酸只有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因加入足量的硫酸,所以过滤后的固体只有铜,则原混合粉末中Cu的质量为9.6g。
(2)c点还未与氧气反应,则固体只有铜;d之后固体质量不变,则d点铜完全反应,只有氧化铜(CuO)。
31.【答案】不真实;7.3%;11.5%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4中固体的质量比实验3中多2.8g,实验4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量比实验3多2.8g,可知实验3中稀盐酸完全反应。实验3中固体的质量是实验1的4倍,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实验1的4倍,说明实验3中碳酸钠也完全反应。所以可利用实验3的数据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而判断产品标注是否真实。
(2)由(1)分析可知,实验3中稀盐酸完全反应,所以仍可利用实验3的数据进行计算。
(3)实验3恰好完全反应,先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注意原产品中的氯化钠也要加上,才是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解答】(1)盐酸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11.2g﹣106.8g﹦4.4g。
设:纯碱产品中碳酸钠质量为x,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y,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z.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117 44
x y z 4.4 g
x="10.6" g y="7.3" g z="11.7" g
纯碱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可知标注不真实。
(2)盐酸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3)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32.【答案】79%;B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7.3%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两次实验加入的稀盐酸质量相同,则能消耗碳酸钙的质量也相同,可知,剩余的滤渣应是杂质,减少的质量为碳酸钙的质量。
(2)稀盐酸中的氯化氢以及水蒸气会与二氧化碳一起被碱石灰吸收,导致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测得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偏大。
(3)小军的实验中所用的稀盐酸可能是过量的,所以不能用小军的实验数据进行解题。三位同学使用的稀盐酸相同,而小敏第一次实验中使用的稀盐酸一定反应完全,所以应用该组数据进行计算。【解答】(1)第1次加入稀盐酸50g消耗样品中的碳酸钙5g,第2次加入稀盐酸50g,剩余滤渣2.1g,又消耗碳酸钙2.9g。两次消耗的碳酸钙质量为5g+2.9g=7.9g,故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2)碱石灰不但能吸收CO2气体还能做干燥剂吸收水蒸气,和挥发出的HCl气体。
(3)小军实验盐酸过量,小华实验测出的CO2质量不准,而只有小敏实验流程第一步时盐酸完全反应,已知加入50g盐酸时,对应反应的碳酸钙质量为10g-5g=5g
设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y
33.【答案】铝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常温下就很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层致密而坚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内层的铝进一步氧化,从而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导电;b;2H2+O22H2O;无污染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1)铝表面形成的氯化铝保护膜致密,能隔绝内部的金属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
(2)电极需要具备的性质是导电性。
(3)橡胶属于含碳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所以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4)燃烧需要氧气,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产物是水。没有污染物产生,比较环保。【解答】(1)铝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常温下就很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层致密而坚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内层的铝进一步氧化,从而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
(2)石墨烯具有十分良好的强度、柔韧、导电、导热、光学特性能,作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烯的导电性。
(3)金属材料是指纯金属及其合金,不论是天然橡胶还是合成橡胶,橡胶的相对分子量往往很大,大于几十万,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是指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多种材料的复合。
故答案为:b。
(4)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氢气作为理想燃料优点是无污染、热值高、资源丰富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