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台州学院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第二学期科学第一次统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台州学院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第二学期科学第一次统练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台州学院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第二学期科学第一次统练试卷
1.(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2024年安全生产活动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下列防灾减灾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地震发生时应乘坐电梯迅速离开
B.台风天在外面应尽量躲到广告牌下避风
C.遇到泥石流时,应顺着泥石流流动方向快跑
D.发生火灾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向安全出口撤离
2.(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在测定土壤酸碱性的实验中,下列操作规范的是(  )
A.装入土样粉末 B.滴加蒸馏水
C.振荡土壤液 D.测定酸碱性
3.(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如图所示,小科正确使用测电笔:将笔尖金属体插入某插座的插孔时,氖管发光。则(  )
A.没有电流通过小科的身体,与笔尖金属体接触的是火线
B.有电流通过小科的身体,与笔尖金属体接触的是零线
C.没有电流通过小科的身体,与笔尖金属体接触的是零线
D.有电流通过小科的身体,与笔尖金属体接触的是火线
4.(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如图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5.(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如图所示,用下列方法匀速提升同一重物,若不计绳子、滑轮的重力及摩擦,其中最省力的是(  )
A. B. C. D.
6.(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芋艿(俗称毛芋)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新鲜芋艿在去皮时会出现一种白色的汁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厨房中的物质止痒效果最好的是(  )
A.食醋 B.白酒 C.纯碱 D.食盐水
7.(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素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传统习俗。包粽子所用的粽叶是箬竹的叶子,粽叶属于植物结构层次中的
A.系统 B.器官 C.组织 D.细胞
8.(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菠菜中含有大量的草酸(一种有机酸),豆腐中含有丰富的钙盐,两者混合时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CaSO4+H2C2O4═CaC2O4↓+H2SO4。该反应属于(  )
A.置换反应 B.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9.(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近几年我国对半导体原材料金属镓实施出口管制。下列有关金属镓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熔点29.8℃ B.会热缩冷胀
C.金属活动性比铝弱 D.固体呈蓝灰色
10.(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如图为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升空时的画面。在火箭加速升空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增大 B.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11.(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下列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是(  )
A.“折断”的铅笔 B.地上的影子
C.镜中的小狗 D.水中的倒影
12.(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对下列人体异常生理状态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糖尿病人空腹时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主要原因是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过多
B.发高烧的病人出现消化不良现象,主要原因是体温过高影响了消化酶的活性
C.醉酒时,人走路东倒西歪,主要原因是酒精麻醉了小脑,影响了人的平衡功能
D.煤气中毒的原因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了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能力
13.(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在探究“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是否降低”的实验时,要进行的操作是(  )
A. B.
C. D.
14.(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下表为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
C.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应采用降温结晶法析出晶体
D.将4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15.(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生物检索表常用于鉴定生物的种类。小科同学参照二歧分类检索表制作了氢氧化钙、盐酸、氢氧化钠、硫酸四种溶液的物质检索表(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盐酸 B.乙表示硫酸
C.丙表示硫酸 D.“△”代表是溶液不呈酸性
16.(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波尔等提出模型的过程。请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到了中心一个很小的结构上”,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所说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通过学习原子结构可知,12C与14C由于   相同,所以属于同种元素。
(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   (可多选)。
A 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 科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 人类借助科学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D 人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实验技术的提高而发展的
17.(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如图1所示是研究“气体对外做功时对内能的影响”实验,玻璃瓶内装有少量的水,用塞子塞紧,并用气筒往瓶内打气,瓶内压强大到一定程度时,瓶塞就会跳起来。
(1)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应当着重观察的是   (选填序号)。
A 打气过程 B 打气时瓶内水的情况 C 瓶塞跳起的现象 D 瓶塞跳起的瞬间瓶内出现的现象
(2)瓶塞跳出的过程与图2中热机的   (选填“甲”或“乙”)冲程相似。
18.(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如图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该物质液态时的比热容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固态时的比热容。
19.(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东经100.3°、北纬40.97°,即图中的   点。
(2)4月25日这一天酒泉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选填“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或“昼夜等长”)。
(3)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与空气剧烈摩擦,表面温度急剧升高,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内能。
20.(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如图为某小组探究金属化学性质的两组实验。
(1)实验甲中以“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为标准来判断锌、铁的活动性强弱,有同学认为不够合理,理由是   (写一点)。
(2)描述实验乙中C试管内反应的实验现象   。
(3)实验乙中要验证Cu、Fe、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至少要做的实验是   (选填序号)。
21.(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模型构建是学习科学的方法之一,它能够让复杂抽象的科学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如图是小科利用相关材料制作的几种模型。
(1)图甲是植物气孔模型,2个气球模拟   。从充气口充入空气使气球围成的“空腔”变大,此时植物的蒸腾作用   (选填“增强”或“减弱”)。
(2)图乙可以用来模拟人的呼吸运动,气球模拟肺。此时图中模拟的是   (选填“吸气”或“呼气”)过程。
22.(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释放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数目,结果如下表所示。
数据/类型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回收率 58% 25% 6% 42%
(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   现象(选填“遗传”或“变异”)。在工业污染区,   (选填“深色”或“浅色”)是有利变异的。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保护色的形成是   (选填序号)的结果。
A 人工选择的结果B 自然选择的结果C 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D 动物聪明的表现
23.(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如图是“探究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实验,实验中用到三个体积相同的小球,它们的质量关系为m1<m2=m3,实验的情景如图所示。
(1)通过观察小球陷入细沙的深度来反映重力势能的大小,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选填“转换法”或“类比法”)。
(2)分析比较   (选填“甲和乙”“甲和丙”或“乙和丙”)两次实验可知,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高空抛物是一种不文明行为,物体举得越高,破坏性越大。图中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选填“甲和乙”“甲和丙”或“乙和丙”)两次实验。
(4)小球在下落过程中,重力会对小球做功,则重力对小球做功大小与下落高度的关系图应是   (选填序号)。
A B C D
24.(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为实现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现象的可视化,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三种方法。
(1)【监测温度】
在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传感器监测到溶液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   (选填“吸热”或“放热”)。
(2)【观察颜色】
在试管中加入2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盐酸,振荡,该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和pH记录如图1所示。
在①中未观察到预期的红色,为探明原因,该小组同学查阅到酚酞变色范围如下:0<pH<8.2时呈无色,8.2<pH<13时呈红色,pH>13时呈无色。
据此推断,①中a的取值范围是   (选填序号)。
A 0<a<8.2 B 8.2<a<13 C a>13
(3)【检验产物】
①如图2是利用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固体进行的三个实验,其中硅胶具有吸水性,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若醋酸与氢氧化钠能反应,你预测的实验现象是   。
②醋酸的化学式可用HAc表示(Ac﹣是醋酸根离子),请写出它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5.(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在研究“铁生锈的条件”的实验中,某兴趣小组对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请把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探究铁生锈的外部条件。
【实验内容】取3段光亮无锈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放入3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底部。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并且能保证有足够长的时间来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①②无明显现象,实验③中铁丝生锈,且试管内空气体积减小。
(1)【实验结论】通过比较得出,铁生锈的外部条件是   。
(2)【实验思考】
①当铁丝足量,时间足够长,实验③进入试管内的水的体积约占试管原有空气体积的
   。
②本实验可根据铁丝表面的铁锈多少和   现象来判断铁丝反应进行的情况。
③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但铝更耐腐蚀的原因是   。
26.(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选用的小灯泡上标有“2.5V”字样,额定电流约为0.3A,电源电压恒为6V,实验电路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保护电路和   。
(2)电路连接完成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发光很暗,这时眼睛应该看着   (填“电流表”或“电压表”)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
(3)测得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后,把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调为额定电压的一半,发现测得的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的四分之一,请对其加以分析原因   。
27.(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小科尝试对大菱鲆消化道中的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为18℃时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随pH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最低的是   ,最适宜在酸性环境中起催化作用的酶是   。
(2)查资料:大菱鲆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小科假设: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之间。他设置了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
①探究中以蛋白质为分解对象,因为酶具有   性。
②小科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如图2所示图像,你认为此图像能否支持他的假设?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28.(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稻田养鸭是一种比较环保的养殖方式,鸭子在稻田中捕食,可以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同时,合理利用鸭粪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同时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如图是某农场稻田养鸭的运作模式。
(1)整个稻田可以看成为   ,图中非生物因素有   (列举一个)。
(2)昆虫和鸭之间存在的生物关系是   。
(3)请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9.(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如图所示,冲锋衣因其具有防水、透气等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青睐。该衣服的功能主要是依靠面料外的涂层来实现,该涂层上的四氟乙烯(化学式C2F4)经特殊加工聚合形成膨体聚四氟乙烯。优质的膨体聚四氟乙烯每平方厘米上约有14亿个微孔,这些微孔是液态水滴的两万分之一,但比水蒸气分子大700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四氟乙烯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四氟乙烯中碳元素与氟元素的质量比为   。
(3)膨体聚四氟乙烯具有防水、透气等功能是因为   (选填序号)。
A 液态水滴不能通过微孔,水蒸气分子能通过微孔
B 液态水滴能通过微孔,水蒸气分子能通过微孔
C 液态水滴不能通过微孔,水蒸气分子不能通过微孔
30.(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研学实践活动时,小科在农家乐看到一种农具(如图甲)。他查阅资料后知道,这种农具叫“舂”,农民捣谷用的,其工作原理图如图乙。AOB为碓杆,O为支点,A处连接着碓头,脚踏碓杆的B点处可使碓头升高,抬起脚,碓头会落下去击打稻谷。若碓头的重力为40N,每踩一次碓头上升的高度为60cm,OA长1.6m,OB长0.4m。
(1)脚在下踩过程中,“舂”可视为   杠杆(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
(2)不计碓杆的重力和摩擦,脚至少用多大的力才可以将碓头抬起?
(3)若1min将B踩下30次,“舂”的机械效率为60%,则人做功的功率是多大?
31.(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1)在水稻抽穗、开花时期,为促进穗粒增多、籽粒饱满,需多施加   。
A Na3PO4 B NH4Cl C K2CO3 D CO(NH2)2
(2)有一种新型化肥——硝酸铵钙,其有效成分为NH4NO3和Ca(NO3)2,进入土壤后,都成为可吸收的离子,不会引起土壤板结,且钙离子可提高农作物对病害的抵抗力。
小科利用某品牌的硝酸铵钙化肥,进行以下实验:取化肥样品8.0g,与足量的NaOH固体充分混合,加热到固体质量不再减少,生成0.17g氨气(NH3)。把充分反应后的固体溶于适量水中,再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充分反应,过滤得到沉淀和滤液,测得沉淀质量为4.0g。(已知:NH4NO3+NaOHNaNO3+H2O+NH3↑;化肥中的杂质可溶于水,不含Ca、N元素,且不参加反应)
①计算样品中NH4NO3的质量分数。
②计算滤液中NaNO3的质量。
32.(2025九下·临海开上购买了如图甲的一款踢脚线电暖器,该类型的取暖器具有不占地,易收纳可调节等特点。图乙是该电暖器的工作原理图,图丙为该电暖器的相关信息。
(1)开关S1、S2均闭合时,电暖器为   (选填“高”或“低”)功率模式。
(2)电暖器中R2的阻值为多少?
(3)该同学家开了一整晚(10小时)的低功率模式,要花费多少度的电?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
【解析】【分析】 要了解和掌握灾害发生时的避险措施,能及时的正确的逃生,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
【解答】A.地震发生时应不能乘坐电梯迅速离开,一旦断电会困在电梯中,故A错误;
B.台风天在外面应尽量躲开广告牌,避免被砸伤,故B错误;
C.遇到泥石流时,应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快跑,故C错误;
D.发生火灾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向安全出口撤离,故D正确。
故选D。
2.【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pH值的测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A、根据粉末状药品取用按“一横、二送、三直立”步骤分析;
B、根据滴管的使用方法分析;
C、根据振荡试管需左右振荡分析;
D、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
【解答】A、试管中取用粉末状固体时要横持试管,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再直立试管,符合题意;
B、滴管滴加液体时要在容器上方垂直悬空滴加,不符合题意;
C、振荡试管时要持试管中上部左右振荡,不符合题意;
D、测溶液pH时不能将试纸浸入待测液中,应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液体滴在试纸上测定,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答案】D
【知识点】测电笔的使用
【解析】【分析】 测电笔是辨别火线和零线的工具;测电笔的使用方法:笔尖接触被测导线,手接触尾部金属体,氖管发光,说明接触的是火线;氖管不发光,说明接触的是零线。
【解答】 测电笔在正确使用时,手接触笔尾金属体,测电笔和人体是串联在电路中的,如果接触火线,氖管发光,有电流通过人体,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答案】C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 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的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的分子,据此回答问题即可
【解答】 AD.该图示含有一种分子,且该图示中的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是单质,故AD不合题意;
B.该图示含有两种不同的分子,是混合物,故B不合题意;
C.含有一种分子,且该分子由不同的原子构成,所以该图示表示的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D
【知识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
【解析】【分析】 根据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解答】 不计绳子、滑轮的重力及摩擦,提起的是同一物体G,
A.此图是定滑轮,由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可知,不省力,即F3=G;
B.此图是滑轮组,绕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有2股,则F2=G;
C.此图是动滑轮,由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可知,省一半的力,即F1=G;
D.此图是滑轮组,绕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有3股,则F4=G;
由以上可知:在不计绳子、滑轮的重力及摩擦的情况下最省力的是D。
故选D。
6.【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中和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要去除汁液内的碱性物质,必须用酸性物质与其反应即可。在食醋、白酒、纯碱和食盐水中,只有白醋溶液呈酸性,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7.【答案】B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
【解析】【分析】器官是指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的.根、茎、叶为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为生殖器官。
【解答】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无系统,即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棕叶属于植物结构层次中的器官。
故答案为:B。
8.【答案】D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特征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特征是:一变多;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解答】根据方程式 CaSO4+H2C2O4═CaC2O4↓+H2SO4 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由两种化合物组成,且相互交换成分,因此为复分解反应。
故选D。
9.【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金属活动性等。
【解答】 A.熔点29.8℃,熔点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故A错误;
B.会热缩冷胀,这是物质的热胀冷缩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误;
C.金属活动性比铝弱,金属活动性属于化学性质,它反映了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活泼程度,故C正确;
D.固体呈蓝灰色,这是描述物质的颜色,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A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在火箭加速升空的过程中,火箭的质量不变,高度增大,则重力势能增大;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则动能增大,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1.【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光学现象,然后与光的直线传播对照即可。
【解答】 A.“折断”的铅笔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地上的影子属于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故B符合题意;
C.镜中的小狗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答案】A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血液循环;胰岛素与血糖含量;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人体的异常状态和原因的对应关系,二者不一致的为正确选项。
【解答】 A.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病,故A错误符合题意;
B.酶的消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发高烧的病人出现消化不良现象,主要原因是体温过高影响了消化酶的活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人喝酒喝醉了,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这是由于小脑被酒精麻痹而引起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氧和一氧化碳都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大得多。煤气中毒的原因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了血红蛋白运输氧的能力,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3.【答案】B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解析】【分析】 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解答】 要研究“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是否降低”,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当水沸腾后,停止加热,减小水上面的气压,观察水是否再次沸腾,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答案】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A.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B.溶质质量分数=;
C.只有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影响较大时才能用降温法结晶;
D.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A.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错误;
B.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g,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B错误;
C.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应采用降温结晶法析出晶体,故C正确;
D. 将4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溶解度减小,则仍然为饱和溶液。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D错误。
故选D。
15.【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确定分类标准,进而确定对应的物质名称即可。
【解答】 氢氧化钙、盐酸、氢氧化钠、硫酸4种溶液中,盐酸和硫酸显酸性,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由表可知,2表示的是盐酸和硫酸,则3表示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溶液,“Δ”代表的溶液呈碱性,甲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沉淀,乙不能,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则甲是硫酸,乙是盐酸,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沉淀,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无明显现象,则丙是氢氧化钙溶液;
那么甲表示硫酸,乙表示盐酸,丙表示氢氧化钙溶液,“△”代表的溶液不呈碱性,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6.【答案】(1)原子核
(2)质子数/核电荷数
(3)ABC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间,质量很大但是体积很小;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
(3)根据自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判断。
【解答】(1)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到了中心一个很小的结构上”,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所说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根据元素的定义可知,同种元素的核电荷数相同,而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因此:12C与14C由于 质子数(核电荷数 )相同,所以属于同种元素。
(3)A .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故A正确;
B. 科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故B正确;
C.人类借助科学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C正确;
D. 人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实验技术的提高而发展的,故D正确。
故选ABCD。
17.【答案】(1)D
(2)甲
【知识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热机的工作原理
【解析】【分析】 (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2)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根据热机的能量转化的知识选择。
【解答】 (1)玻璃瓶内装入少量的水,使瓶内水蒸气较多,当气体对瓶塞做功,瓶塞跳起时,使气体自身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瓶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从而形成水雾,
故选D;
(2)瓶塞跳出后瓶内瞬间形成一层水雾,这一现象说明气体对外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这个过程与四冲程内燃机的做功冲程能量转化关系相同,都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根据图片可知,甲火花塞点火,是做功冲程;乙的两个气门关闭,活塞向上运动,应该为压缩冲程。
故选甲。
18.【答案】晶体;80;大于
【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比热容
【解析】【分析】(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熔点;
(2)根据Q=cm△t可知,当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比热容越大,则温度升高越小,根据图片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该物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即有熔点,那么为晶体。该晶体熔化时保持80℃不变,则它的熔点为80℃;
(2)根据图片可知,熔化前,吸热10min时温度升高:80℃-50℃=30℃;熔化后,吸热10min时温度升高:100℃-80℃=20℃,则熔化前升高的温度大于熔化后升高的温度;
根据Q=cm△t可知,熔化前的比热容小于熔化后的比热容;
即该物质液态时的比热容大于固态时的比热容。
19.【答案】(1)B
(2)昼长夜短
(3)做功
【知识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经纬网
【解析】【分析】 (1)根据经度和纬度的示数确认方向和定位;
(2)根据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
(3)改变系统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进行分析。
【解答】 (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东经100.3°、北纬40.97°,即图中的B点;
(2)4月25日地球运行在北半球的春分日与夏至日位置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酒泉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因此4月25日这一天酒泉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
(3)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克服摩擦做功,返回舱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返回舱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它的内能。
20.【答案】(1)酸的种类不同/氢离子浓度不同
(2)铜丝表面出现银白色固体,溶液从无色逐渐变为蓝色
(3)C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从控制变量的角度进行分析;
(2)根据铜与硝酸银的反应分析现象;
(3)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的金属可以和稀酸溶液(除稀硝酸外)生成氢气,只有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
【解答】 (1)从图可以看出选取的酸的种类不同,金属的表面积是否相同,因此以“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为标准来判断锌、铁的活动性强弱不够合理;
(2)由图示可知,实验Ⅱ中C试管内的反应是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和银,反应的现象是:铜丝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3)由C可知,铜能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说明活动性铜>银,D中的铁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说明活动性铁>铜,所以可得活动性:铁>铜>银,所以实验Ⅱ中要验证Cu、Fe、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至少要做的实验是CD。
21.【答案】(1)保卫细胞;增强
(2)吸气
【知识点】蒸腾作用;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呼吸模型
【解析】【分析】(1)当气孔张开时,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
(2) 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是肋间肌和膈肌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解答】(1)图甲是植物气孔模型,气孔是由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图中气球相当于保卫细胞;当气孔张开时,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故从充气口充入空气使气球围成的“空腔”变大,蒸腾作用增强。
(2) 图2可以用来模拟人的呼吸运动,此时图中膈肌下降,胸廓容积变大,肺扩张,气体入肺,完成吸气,所以气球相当于肺。
22.【答案】(1)变异;深色
(2)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遗传和变异现象
【解析】【分析】(1)①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②数量越多,则说明变异有利于适应周围环境;
(2)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
【解答】 (1)①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变异现象。
②根据表格可知,在工业污染区,深色额的回收率更高,说明深色是有利变异的。
(2)达尔文认为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B。
23.【答案】(1)转换法
(2)甲和乙
(3)乙和丙
(4)A
【知识点】势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探究重力势能与质量的关系时,要控制高度相同,只改变质量;
(3)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质量相同,只改变高度;
(4)根据W=Gh分析图像的形状即可。
【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将无法直接直接测量的重力势能转换为小球陷落的深度,使用了转换法。
(2)图甲和图乙中,由题知m1<m2,即物体的质量不同,但从同一高度落下,且乙图中小球进入细砂中的深度更深,因此可知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图乙和图丙中,由题意知m2=m3,即物体的质量相同,但从不同高度落下,且丙图中小球进入细砂中的深度更深,可知高空抛物是一种不文明行为,物体越高,破坏性越大。
(4)同一个小球,自由下落时重力G一定,根据W=Gh可知,重力做功与下落高度成正比,则二者变化的图像应该为一条通过原点的斜线,故A符合题意,B、C、D不合题意。
故选A。
24.【答案】(1)放热
(2)C
(3)丙装置中硅胶由蓝色变红色,甲、乙不变色;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温度传感器监测到溶液温度升高来分析解答;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来分析解答;
(2)根据无色酚酞溶液通常被用作指示剂来分析解答;根据实验图和酚酞变色范围来分析解答;
(3)根据题意可知,酸碱反应生成水,水可以使硅胶由蓝色变红色,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来分析解答。
【解答】 (1)在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传感器监测到溶液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放热;
(2)在①中未观察到预期的红色,说明溶液的 pH 不在 8.2 至 13 这个范围;根据图示可知,反应过程中pH逐渐变小,①中a中pH大于12,根据题意可知,pH>13 时呈无色,因此a的取值范围应大于13。
故选C;
(3)根据题意可知,酸碱反应生成水,水可以使硅胶由蓝色变红色,因此甲和乙中没有变色,丙中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Ac+NaOH=NaAc+H2O。
25.【答案】(1)同时接触氧气和水
(2)五分之一/20%/21%;试管中水面上升;铝的表面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能阻止铝继续被空气氧化
【知识点】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1)将实验①②分别与实验③对照,从而确定铁生锈的原因;
(2)①根据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解答;
②反应进行的时间越长,氧气消耗的越多,则试管内压强越小,水面升高越多;
③根据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分析。
【解答】 (1)实验①②无明显现象,实验③中铁丝生锈,且试管内空气体积减小,说明铁在有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通过比较得出,铁生锈的外部条件是同时接触氧气和水(潮湿的空气);
(2)①因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当试管中的氧气被消耗完后,进入试管内的水的体积约占试管体积的五分之一;
②可根据铁丝表面的铁锈和试管中水面上升(试管内空气体积减小)两种现象来判断铁丝反应进行的情况;
③铝比铁活泼,但铝难腐蚀,原因是铝暴露在空气中会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铝进一步反应,而铁虽然也会在空气中氧化,与氧气和水反应,但是生成的铁锈疏松,无法阻止进一步反应,所以铝比铁活泼,但铝难腐蚀。
26.【答案】(1)调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电流
(2)电压表;0.65
(3)根据P=U2/R可知,在电阻R不变时,电压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功率为原来的四分之一,但因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调为额定电压的一半,测得的实际功率大于其额定功率的四分之一。
【知识点】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解析】【分析】 (1)根据探究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解答;
(2)当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时,灯泡正常发光;根据电流表选用量程确定分度值读数,利用P=UI求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3)根据可知,在电阻R不变时,电压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功率为原来的四分之一,由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分析。
【解答】 (1)在“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保护电路和调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及通过的电流。
(2)当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时,灯泡正常发光,因此眼睛应该看着电压表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电流表选用小量程,分度值0.02A,其示数为0.26A,则小灯泡额定功率为:PL=ULIL=2.5V×0.26A=0.65W;
(3)根据可知,在电阻R不变时,电压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功率为原来的四分之一,但因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调为额定电压的一半,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大于额定电流的一半,故发现测得的实际功率大于其额定功率的四分之一。
27.【答案】(1)肠蛋白酶;胃蛋白酶
(2)专一;不能,由图可知随着温度提高酶活性逐步升高,酶活性峰值未出现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1)①根据图1确定哪种酶的活性值最低,则转化效率更低;
②根据图1确定不同酶适宜的pH范围即可。
(2)①根据酶的专一性解答;
②根据图2提取信息分析解答。
【解答】 (1)① 从图1可知,三种蛋白酶在各自最适pH值下,肠蛋白酶对应的酶活性值最小,所以催化效率最低。
②从图1可知,胃蛋白酶的最适pH在2左右,幽门盲囊蛋白酶和肠蛋白酶的最适pH在8左右。因此最适宜在酸性环境中起催化作用的酶是胃蛋白酶。
(2)①该实验探究中出现的都是蛋白酶,因为酶具有专一性,因此只能用蛋白质作为分解对象。
②由图2可以看出,当温度从15-18℃梯度变化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蛋白酶的活性一直在增强,酶活性峰值未出现,没有出现下降的拐点,因此,不能得出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之间。
28.【答案】(1)生态系统;阳光/土壤(无机盐)
(2)捕食与竞争
(3)水稻→昆虫→鸭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同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关系包括共生关系,竞争关系,捕食和被捕食关系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等;
(3)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生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就称为食物链
【解答】 (1) 整个稻田可以看成为生态系统, 图中看到非生物因素有太阳、土壤等。
(2)鸭会捕食昆虫,鸭和昆虫都吃水稻,故鸭和昆虫的生物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3)观察图可知共有3条食物链:①水稻→鸭;②水稻→昆虫→鸭;③杂草→鸭。其中最长的一条是:水稻→昆虫→鸭。
29.【答案】(1)有机物
(2)6:19
(3)A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简单的有机物
【解析】【分析】 1)有机物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不包括碳的氧化物、碳酸和碳酸盐,据此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题意,优质的膨体聚四氟乙烯每平方厘米上约有14亿个微孔,这些微孔是液态水滴的两万分之一,但比水蒸气分子大700倍,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1)四氟乙烯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2)根据化学式 C2F4 可知,四氟乙烯中碳元素与氟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9×4)=6:19;
(3)优质的膨体聚四氟乙烯每平方厘米上约有14亿个微孔,这些微孔是液态水滴的两万分之一,但比水蒸气分子大700倍,则液态水滴不能通过微孔,水蒸气分子能通过微孔,
故选A。
30.【答案】(1)费力
(2)不计碓杆的重力和摩擦,当脚用力方向垂直于OB向下时,动力臂最长,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知,动力最小;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3)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脚在下踩过程中,支点到脚施加力的力臂为动力臂,支点到碓头对杠杆的力的力臂为阻力臂,据此分析解答;
(2)已知碓头的重力和OA和OB的长度,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求得脚上的压力;
(3)根据公式W=Fs先求出30次对碓头做的功,根据 可以求出人做的功,再根据公式求人做功的功率。
【解答】 (1)由图可知,脚在下踩过程中,支点到脚施加力的力臂为动力臂,支点到碓头对杠杆的力的力臂为阻力臂,所以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故“舂”可视为费力杠杆。
31.【答案】(1)A
(2)①设样品中含有硝酸铵的质量为x,生成硝酸钠的质量为y
②设硝酸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的质量为z
Z=6.8g
则滤液中NaNO3的质量为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 在水稻抽穗、开花时期,为促进穗数增多、籽粒饱满,需要施加磷肥。
(2)①根据氨气的质量结合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计算硝酸铵的质量和硝酸钠的质量,进而计算质量分数;
②根据硝酸钙的质量结合硝酸钙和碳酸钠反应的方程式计算硝酸钠的质量,再与样前面生产硝酸钠的质量相加即可。
【解答】(1)A.磷酸钠富含磷元素,故A符合题意;
B.氯化铵富含氮元素,为氮肥,故B不合题意;
C.碳酸钾富含钾元素,为钾肥,故C不合题意;
D.尿素富含氮元素,为氮肥,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32.【答案】(1)高
(2)
(3)低度
【知识点】电阻和电阻的串联、并联;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开关S1、S2均闭合时,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开关S1闭合,S2断开,两电阻串联接入电路,根据串联电路电阻规律结合可知开关S1、S2均闭合时,取暖器的模式;
(2)根据计算两电阻串联时的总电阻和R1的阻值,根据串联电路电阻规律 计算R2的阻值;
(3)根据W=Pt计算一整晚(10小时)的低功率模式消耗的电能。
【解答】(1) 开关S1、S2均闭合时,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开关S1闭合,S2断开,两电阻串联接入电路。
串联电路总电阻大于任一分电阻,根据可知,
开关S1、S2均闭合时,电路消耗的电功率较大,取暖器为高功率模式;
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电功率较小,则取暖器为低功率模式。
1 / 1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台州学院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第二学期科学第一次统练试卷
1.(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2024年安全生产活动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下列防灾减灾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地震发生时应乘坐电梯迅速离开
B.台风天在外面应尽量躲到广告牌下避风
C.遇到泥石流时,应顺着泥石流流动方向快跑
D.发生火灾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向安全出口撤离
【答案】D
【知识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
【解析】【分析】 要了解和掌握灾害发生时的避险措施,能及时的正确的逃生,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
【解答】A.地震发生时应不能乘坐电梯迅速离开,一旦断电会困在电梯中,故A错误;
B.台风天在外面应尽量躲开广告牌,避免被砸伤,故B错误;
C.遇到泥石流时,应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快跑,故C错误;
D.发生火灾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向安全出口撤离,故D正确。
故选D。
2.(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在测定土壤酸碱性的实验中,下列操作规范的是(  )
A.装入土样粉末 B.滴加蒸馏水
C.振荡土壤液 D.测定酸碱性
【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pH值的测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A、根据粉末状药品取用按“一横、二送、三直立”步骤分析;
B、根据滴管的使用方法分析;
C、根据振荡试管需左右振荡分析;
D、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
【解答】A、试管中取用粉末状固体时要横持试管,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再直立试管,符合题意;
B、滴管滴加液体时要在容器上方垂直悬空滴加,不符合题意;
C、振荡试管时要持试管中上部左右振荡,不符合题意;
D、测溶液pH时不能将试纸浸入待测液中,应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液体滴在试纸上测定,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如图所示,小科正确使用测电笔:将笔尖金属体插入某插座的插孔时,氖管发光。则(  )
A.没有电流通过小科的身体,与笔尖金属体接触的是火线
B.有电流通过小科的身体,与笔尖金属体接触的是零线
C.没有电流通过小科的身体,与笔尖金属体接触的是零线
D.有电流通过小科的身体,与笔尖金属体接触的是火线
【答案】D
【知识点】测电笔的使用
【解析】【分析】 测电笔是辨别火线和零线的工具;测电笔的使用方法:笔尖接触被测导线,手接触尾部金属体,氖管发光,说明接触的是火线;氖管不发光,说明接触的是零线。
【解答】 测电笔在正确使用时,手接触笔尾金属体,测电笔和人体是串联在电路中的,如果接触火线,氖管发光,有电流通过人体,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如图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 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的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的分子,据此回答问题即可
【解答】 AD.该图示含有一种分子,且该图示中的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是单质,故AD不合题意;
B.该图示含有两种不同的分子,是混合物,故B不合题意;
C.含有一种分子,且该分子由不同的原子构成,所以该图示表示的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5.(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如图所示,用下列方法匀速提升同一重物,若不计绳子、滑轮的重力及摩擦,其中最省力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
【解析】【分析】 根据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解答】 不计绳子、滑轮的重力及摩擦,提起的是同一物体G,
A.此图是定滑轮,由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可知,不省力,即F3=G;
B.此图是滑轮组,绕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有2股,则F2=G;
C.此图是动滑轮,由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可知,省一半的力,即F1=G;
D.此图是滑轮组,绕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有3股,则F4=G;
由以上可知:在不计绳子、滑轮的重力及摩擦的情况下最省力的是D。
故选D。
6.(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芋艿(俗称毛芋)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新鲜芋艿在去皮时会出现一种白色的汁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厨房中的物质止痒效果最好的是(  )
A.食醋 B.白酒 C.纯碱 D.食盐水
【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中和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要去除汁液内的碱性物质,必须用酸性物质与其反应即可。在食醋、白酒、纯碱和食盐水中,只有白醋溶液呈酸性,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7.(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素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传统习俗。包粽子所用的粽叶是箬竹的叶子,粽叶属于植物结构层次中的
A.系统 B.器官 C.组织 D.细胞
【答案】B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
【解析】【分析】器官是指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的.根、茎、叶为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为生殖器官。
【解答】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无系统,即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棕叶属于植物结构层次中的器官。
故答案为:B。
8.(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菠菜中含有大量的草酸(一种有机酸),豆腐中含有丰富的钙盐,两者混合时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CaSO4+H2C2O4═CaC2O4↓+H2SO4。该反应属于(  )
A.置换反应 B.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D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特征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特征是:一变多;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解答】根据方程式 CaSO4+H2C2O4═CaC2O4↓+H2SO4 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由两种化合物组成,且相互交换成分,因此为复分解反应。
故选D。
9.(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近几年我国对半导体原材料金属镓实施出口管制。下列有关金属镓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熔点29.8℃ B.会热缩冷胀
C.金属活动性比铝弱 D.固体呈蓝灰色
【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金属活动性等。
【解答】 A.熔点29.8℃,熔点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故A错误;
B.会热缩冷胀,这是物质的热胀冷缩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误;
C.金属活动性比铝弱,金属活动性属于化学性质,它反映了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活泼程度,故C正确;
D.固体呈蓝灰色,这是描述物质的颜色,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误。
故选C。
10.(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如图为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升空时的画面。在火箭加速升空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增大 B.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答案】A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在火箭加速升空的过程中,火箭的质量不变,高度增大,则重力势能增大;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则动能增大,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1.(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下列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是(  )
A.“折断”的铅笔 B.地上的影子
C.镜中的小狗 D.水中的倒影
【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光学现象,然后与光的直线传播对照即可。
【解答】 A.“折断”的铅笔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地上的影子属于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故B符合题意;
C.镜中的小狗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对下列人体异常生理状态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糖尿病人空腹时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主要原因是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过多
B.发高烧的病人出现消化不良现象,主要原因是体温过高影响了消化酶的活性
C.醉酒时,人走路东倒西歪,主要原因是酒精麻醉了小脑,影响了人的平衡功能
D.煤气中毒的原因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了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能力
【答案】A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血液循环;胰岛素与血糖含量;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人体的异常状态和原因的对应关系,二者不一致的为正确选项。
【解答】 A.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病,故A错误符合题意;
B.酶的消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发高烧的病人出现消化不良现象,主要原因是体温过高影响了消化酶的活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人喝酒喝醉了,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这是由于小脑被酒精麻痹而引起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氧和一氧化碳都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大得多。煤气中毒的原因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了血红蛋白运输氧的能力,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3.(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在探究“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是否降低”的实验时,要进行的操作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解析】【分析】 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解答】 要研究“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是否降低”,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当水沸腾后,停止加热,减小水上面的气压,观察水是否再次沸腾,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下表为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
C.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应采用降温结晶法析出晶体
D.将4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A.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B.溶质质量分数=;
C.只有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影响较大时才能用降温法结晶;
D.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A.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错误;
B.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g,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B错误;
C.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应采用降温结晶法析出晶体,故C正确;
D. 将4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溶解度减小,则仍然为饱和溶液。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D错误。
故选D。
15.(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生物检索表常用于鉴定生物的种类。小科同学参照二歧分类检索表制作了氢氧化钙、盐酸、氢氧化钠、硫酸四种溶液的物质检索表(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盐酸 B.乙表示硫酸
C.丙表示硫酸 D.“△”代表是溶液不呈酸性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确定分类标准,进而确定对应的物质名称即可。
【解答】 氢氧化钙、盐酸、氢氧化钠、硫酸4种溶液中,盐酸和硫酸显酸性,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由表可知,2表示的是盐酸和硫酸,则3表示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溶液,“Δ”代表的溶液呈碱性,甲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沉淀,乙不能,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则甲是硫酸,乙是盐酸,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沉淀,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无明显现象,则丙是氢氧化钙溶液;
那么甲表示硫酸,乙表示盐酸,丙表示氢氧化钙溶液,“△”代表的溶液不呈碱性,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6.(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波尔等提出模型的过程。请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到了中心一个很小的结构上”,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所说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通过学习原子结构可知,12C与14C由于   相同,所以属于同种元素。
(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   (可多选)。
A 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 科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 人类借助科学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D 人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实验技术的提高而发展的
【答案】(1)原子核
(2)质子数/核电荷数
(3)ABC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间,质量很大但是体积很小;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
(3)根据自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判断。
【解答】(1)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到了中心一个很小的结构上”,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所说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根据元素的定义可知,同种元素的核电荷数相同,而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因此:12C与14C由于 质子数(核电荷数 )相同,所以属于同种元素。
(3)A .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故A正确;
B. 科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故B正确;
C.人类借助科学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C正确;
D. 人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实验技术的提高而发展的,故D正确。
故选ABCD。
17.(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如图1所示是研究“气体对外做功时对内能的影响”实验,玻璃瓶内装有少量的水,用塞子塞紧,并用气筒往瓶内打气,瓶内压强大到一定程度时,瓶塞就会跳起来。
(1)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应当着重观察的是   (选填序号)。
A 打气过程 B 打气时瓶内水的情况 C 瓶塞跳起的现象 D 瓶塞跳起的瞬间瓶内出现的现象
(2)瓶塞跳出的过程与图2中热机的   (选填“甲”或“乙”)冲程相似。
【答案】(1)D
(2)甲
【知识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热机的工作原理
【解析】【分析】 (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2)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根据热机的能量转化的知识选择。
【解答】 (1)玻璃瓶内装入少量的水,使瓶内水蒸气较多,当气体对瓶塞做功,瓶塞跳起时,使气体自身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瓶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从而形成水雾,
故选D;
(2)瓶塞跳出后瓶内瞬间形成一层水雾,这一现象说明气体对外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这个过程与四冲程内燃机的做功冲程能量转化关系相同,都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根据图片可知,甲火花塞点火,是做功冲程;乙的两个气门关闭,活塞向上运动,应该为压缩冲程。
故选甲。
18.(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如图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该物质液态时的比热容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固态时的比热容。
【答案】晶体;80;大于
【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比热容
【解析】【分析】(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熔点;
(2)根据Q=cm△t可知,当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比热容越大,则温度升高越小,根据图片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该物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即有熔点,那么为晶体。该晶体熔化时保持80℃不变,则它的熔点为80℃;
(2)根据图片可知,熔化前,吸热10min时温度升高:80℃-50℃=30℃;熔化后,吸热10min时温度升高:100℃-80℃=20℃,则熔化前升高的温度大于熔化后升高的温度;
根据Q=cm△t可知,熔化前的比热容小于熔化后的比热容;
即该物质液态时的比热容大于固态时的比热容。
19.(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东经100.3°、北纬40.97°,即图中的   点。
(2)4月25日这一天酒泉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选填“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或“昼夜等长”)。
(3)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与空气剧烈摩擦,表面温度急剧升高,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内能。
【答案】(1)B
(2)昼长夜短
(3)做功
【知识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经纬网
【解析】【分析】 (1)根据经度和纬度的示数确认方向和定位;
(2)根据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
(3)改变系统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进行分析。
【解答】 (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东经100.3°、北纬40.97°,即图中的B点;
(2)4月25日地球运行在北半球的春分日与夏至日位置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酒泉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因此4月25日这一天酒泉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
(3)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克服摩擦做功,返回舱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返回舱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它的内能。
20.(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如图为某小组探究金属化学性质的两组实验。
(1)实验甲中以“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为标准来判断锌、铁的活动性强弱,有同学认为不够合理,理由是   (写一点)。
(2)描述实验乙中C试管内反应的实验现象   。
(3)实验乙中要验证Cu、Fe、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至少要做的实验是   (选填序号)。
【答案】(1)酸的种类不同/氢离子浓度不同
(2)铜丝表面出现银白色固体,溶液从无色逐渐变为蓝色
(3)C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从控制变量的角度进行分析;
(2)根据铜与硝酸银的反应分析现象;
(3)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的金属可以和稀酸溶液(除稀硝酸外)生成氢气,只有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
【解答】 (1)从图可以看出选取的酸的种类不同,金属的表面积是否相同,因此以“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为标准来判断锌、铁的活动性强弱不够合理;
(2)由图示可知,实验Ⅱ中C试管内的反应是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和银,反应的现象是:铜丝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3)由C可知,铜能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说明活动性铜>银,D中的铁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说明活动性铁>铜,所以可得活动性:铁>铜>银,所以实验Ⅱ中要验证Cu、Fe、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至少要做的实验是CD。
21.(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模型构建是学习科学的方法之一,它能够让复杂抽象的科学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如图是小科利用相关材料制作的几种模型。
(1)图甲是植物气孔模型,2个气球模拟   。从充气口充入空气使气球围成的“空腔”变大,此时植物的蒸腾作用   (选填“增强”或“减弱”)。
(2)图乙可以用来模拟人的呼吸运动,气球模拟肺。此时图中模拟的是   (选填“吸气”或“呼气”)过程。
【答案】(1)保卫细胞;增强
(2)吸气
【知识点】蒸腾作用;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呼吸模型
【解析】【分析】(1)当气孔张开时,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
(2) 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是肋间肌和膈肌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解答】(1)图甲是植物气孔模型,气孔是由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图中气球相当于保卫细胞;当气孔张开时,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故从充气口充入空气使气球围成的“空腔”变大,蒸腾作用增强。
(2) 图2可以用来模拟人的呼吸运动,此时图中膈肌下降,胸廓容积变大,肺扩张,气体入肺,完成吸气,所以气球相当于肺。
22.(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释放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数目,结果如下表所示。
数据/类型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回收率 58% 25% 6% 42%
(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   现象(选填“遗传”或“变异”)。在工业污染区,   (选填“深色”或“浅色”)是有利变异的。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保护色的形成是   (选填序号)的结果。
A 人工选择的结果B 自然选择的结果C 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D 动物聪明的表现
【答案】(1)变异;深色
(2)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遗传和变异现象
【解析】【分析】(1)①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②数量越多,则说明变异有利于适应周围环境;
(2)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
【解答】 (1)①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变异现象。
②根据表格可知,在工业污染区,深色额的回收率更高,说明深色是有利变异的。
(2)达尔文认为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B。
23.(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如图是“探究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实验,实验中用到三个体积相同的小球,它们的质量关系为m1<m2=m3,实验的情景如图所示。
(1)通过观察小球陷入细沙的深度来反映重力势能的大小,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选填“转换法”或“类比法”)。
(2)分析比较   (选填“甲和乙”“甲和丙”或“乙和丙”)两次实验可知,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高空抛物是一种不文明行为,物体举得越高,破坏性越大。图中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选填“甲和乙”“甲和丙”或“乙和丙”)两次实验。
(4)小球在下落过程中,重力会对小球做功,则重力对小球做功大小与下落高度的关系图应是   (选填序号)。
A B C D
【答案】(1)转换法
(2)甲和乙
(3)乙和丙
(4)A
【知识点】势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探究重力势能与质量的关系时,要控制高度相同,只改变质量;
(3)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质量相同,只改变高度;
(4)根据W=Gh分析图像的形状即可。
【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将无法直接直接测量的重力势能转换为小球陷落的深度,使用了转换法。
(2)图甲和图乙中,由题知m1<m2,即物体的质量不同,但从同一高度落下,且乙图中小球进入细砂中的深度更深,因此可知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图乙和图丙中,由题意知m2=m3,即物体的质量相同,但从不同高度落下,且丙图中小球进入细砂中的深度更深,可知高空抛物是一种不文明行为,物体越高,破坏性越大。
(4)同一个小球,自由下落时重力G一定,根据W=Gh可知,重力做功与下落高度成正比,则二者变化的图像应该为一条通过原点的斜线,故A符合题意,B、C、D不合题意。
故选A。
24.(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为实现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现象的可视化,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三种方法。
(1)【监测温度】
在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传感器监测到溶液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   (选填“吸热”或“放热”)。
(2)【观察颜色】
在试管中加入2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盐酸,振荡,该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和pH记录如图1所示。
在①中未观察到预期的红色,为探明原因,该小组同学查阅到酚酞变色范围如下:0<pH<8.2时呈无色,8.2<pH<13时呈红色,pH>13时呈无色。
据此推断,①中a的取值范围是   (选填序号)。
A 0<a<8.2 B 8.2<a<13 C a>13
(3)【检验产物】
①如图2是利用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固体进行的三个实验,其中硅胶具有吸水性,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若醋酸与氢氧化钠能反应,你预测的实验现象是   。
②醋酸的化学式可用HAc表示(Ac﹣是醋酸根离子),请写出它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放热
(2)C
(3)丙装置中硅胶由蓝色变红色,甲、乙不变色;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温度传感器监测到溶液温度升高来分析解答;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来分析解答;
(2)根据无色酚酞溶液通常被用作指示剂来分析解答;根据实验图和酚酞变色范围来分析解答;
(3)根据题意可知,酸碱反应生成水,水可以使硅胶由蓝色变红色,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来分析解答。
【解答】 (1)在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传感器监测到溶液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放热;
(2)在①中未观察到预期的红色,说明溶液的 pH 不在 8.2 至 13 这个范围;根据图示可知,反应过程中pH逐渐变小,①中a中pH大于12,根据题意可知,pH>13 时呈无色,因此a的取值范围应大于13。
故选C;
(3)根据题意可知,酸碱反应生成水,水可以使硅胶由蓝色变红色,因此甲和乙中没有变色,丙中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Ac+NaOH=NaAc+H2O。
25.(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在研究“铁生锈的条件”的实验中,某兴趣小组对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请把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探究铁生锈的外部条件。
【实验内容】取3段光亮无锈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放入3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底部。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并且能保证有足够长的时间来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①②无明显现象,实验③中铁丝生锈,且试管内空气体积减小。
(1)【实验结论】通过比较得出,铁生锈的外部条件是   。
(2)【实验思考】
①当铁丝足量,时间足够长,实验③进入试管内的水的体积约占试管原有空气体积的
   。
②本实验可根据铁丝表面的铁锈多少和   现象来判断铁丝反应进行的情况。
③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但铝更耐腐蚀的原因是   。
【答案】(1)同时接触氧气和水
(2)五分之一/20%/21%;试管中水面上升;铝的表面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能阻止铝继续被空气氧化
【知识点】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1)将实验①②分别与实验③对照,从而确定铁生锈的原因;
(2)①根据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解答;
②反应进行的时间越长,氧气消耗的越多,则试管内压强越小,水面升高越多;
③根据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分析。
【解答】 (1)实验①②无明显现象,实验③中铁丝生锈,且试管内空气体积减小,说明铁在有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通过比较得出,铁生锈的外部条件是同时接触氧气和水(潮湿的空气);
(2)①因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当试管中的氧气被消耗完后,进入试管内的水的体积约占试管体积的五分之一;
②可根据铁丝表面的铁锈和试管中水面上升(试管内空气体积减小)两种现象来判断铁丝反应进行的情况;
③铝比铁活泼,但铝难腐蚀,原因是铝暴露在空气中会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铝进一步反应,而铁虽然也会在空气中氧化,与氧气和水反应,但是生成的铁锈疏松,无法阻止进一步反应,所以铝比铁活泼,但铝难腐蚀。
26.(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选用的小灯泡上标有“2.5V”字样,额定电流约为0.3A,电源电压恒为6V,实验电路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保护电路和   。
(2)电路连接完成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发光很暗,这时眼睛应该看着   (填“电流表”或“电压表”)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
(3)测得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后,把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调为额定电压的一半,发现测得的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的四分之一,请对其加以分析原因   。
【答案】(1)调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电流
(2)电压表;0.65
(3)根据P=U2/R可知,在电阻R不变时,电压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功率为原来的四分之一,但因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调为额定电压的一半,测得的实际功率大于其额定功率的四分之一。
【知识点】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解析】【分析】 (1)根据探究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解答;
(2)当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时,灯泡正常发光;根据电流表选用量程确定分度值读数,利用P=UI求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3)根据可知,在电阻R不变时,电压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功率为原来的四分之一,由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分析。
【解答】 (1)在“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保护电路和调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及通过的电流。
(2)当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时,灯泡正常发光,因此眼睛应该看着电压表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电流表选用小量程,分度值0.02A,其示数为0.26A,则小灯泡额定功率为:PL=ULIL=2.5V×0.26A=0.65W;
(3)根据可知,在电阻R不变时,电压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功率为原来的四分之一,但因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调为额定电压的一半,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大于额定电流的一半,故发现测得的实际功率大于其额定功率的四分之一。
27.(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小科尝试对大菱鲆消化道中的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为18℃时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随pH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最低的是   ,最适宜在酸性环境中起催化作用的酶是   。
(2)查资料:大菱鲆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小科假设: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之间。他设置了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
①探究中以蛋白质为分解对象,因为酶具有   性。
②小科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如图2所示图像,你认为此图像能否支持他的假设?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答案】(1)肠蛋白酶;胃蛋白酶
(2)专一;不能,由图可知随着温度提高酶活性逐步升高,酶活性峰值未出现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1)①根据图1确定哪种酶的活性值最低,则转化效率更低;
②根据图1确定不同酶适宜的pH范围即可。
(2)①根据酶的专一性解答;
②根据图2提取信息分析解答。
【解答】 (1)① 从图1可知,三种蛋白酶在各自最适pH值下,肠蛋白酶对应的酶活性值最小,所以催化效率最低。
②从图1可知,胃蛋白酶的最适pH在2左右,幽门盲囊蛋白酶和肠蛋白酶的最适pH在8左右。因此最适宜在酸性环境中起催化作用的酶是胃蛋白酶。
(2)①该实验探究中出现的都是蛋白酶,因为酶具有专一性,因此只能用蛋白质作为分解对象。
②由图2可以看出,当温度从15-18℃梯度变化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蛋白酶的活性一直在增强,酶活性峰值未出现,没有出现下降的拐点,因此,不能得出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之间。
28.(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稻田养鸭是一种比较环保的养殖方式,鸭子在稻田中捕食,可以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同时,合理利用鸭粪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同时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如图是某农场稻田养鸭的运作模式。
(1)整个稻田可以看成为   ,图中非生物因素有   (列举一个)。
(2)昆虫和鸭之间存在的生物关系是   。
(3)请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答案】(1)生态系统;阳光/土壤(无机盐)
(2)捕食与竞争
(3)水稻→昆虫→鸭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同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关系包括共生关系,竞争关系,捕食和被捕食关系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等;
(3)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生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就称为食物链
【解答】 (1) 整个稻田可以看成为生态系统, 图中看到非生物因素有太阳、土壤等。
(2)鸭会捕食昆虫,鸭和昆虫都吃水稻,故鸭和昆虫的生物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3)观察图可知共有3条食物链:①水稻→鸭;②水稻→昆虫→鸭;③杂草→鸭。其中最长的一条是:水稻→昆虫→鸭。
29.(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如图所示,冲锋衣因其具有防水、透气等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青睐。该衣服的功能主要是依靠面料外的涂层来实现,该涂层上的四氟乙烯(化学式C2F4)经特殊加工聚合形成膨体聚四氟乙烯。优质的膨体聚四氟乙烯每平方厘米上约有14亿个微孔,这些微孔是液态水滴的两万分之一,但比水蒸气分子大700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四氟乙烯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四氟乙烯中碳元素与氟元素的质量比为   。
(3)膨体聚四氟乙烯具有防水、透气等功能是因为   (选填序号)。
A 液态水滴不能通过微孔,水蒸气分子能通过微孔
B 液态水滴能通过微孔,水蒸气分子能通过微孔
C 液态水滴不能通过微孔,水蒸气分子不能通过微孔
【答案】(1)有机物
(2)6:19
(3)A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简单的有机物
【解析】【分析】 1)有机物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不包括碳的氧化物、碳酸和碳酸盐,据此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题意,优质的膨体聚四氟乙烯每平方厘米上约有14亿个微孔,这些微孔是液态水滴的两万分之一,但比水蒸气分子大700倍,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1)四氟乙烯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2)根据化学式 C2F4 可知,四氟乙烯中碳元素与氟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9×4)=6:19;
(3)优质的膨体聚四氟乙烯每平方厘米上约有14亿个微孔,这些微孔是液态水滴的两万分之一,但比水蒸气分子大700倍,则液态水滴不能通过微孔,水蒸气分子能通过微孔,
故选A。
30.(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研学实践活动时,小科在农家乐看到一种农具(如图甲)。他查阅资料后知道,这种农具叫“舂”,农民捣谷用的,其工作原理图如图乙。AOB为碓杆,O为支点,A处连接着碓头,脚踏碓杆的B点处可使碓头升高,抬起脚,碓头会落下去击打稻谷。若碓头的重力为40N,每踩一次碓头上升的高度为60cm,OA长1.6m,OB长0.4m。
(1)脚在下踩过程中,“舂”可视为   杠杆(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
(2)不计碓杆的重力和摩擦,脚至少用多大的力才可以将碓头抬起?
(3)若1min将B踩下30次,“舂”的机械效率为60%,则人做功的功率是多大?
【答案】(1)费力
(2)不计碓杆的重力和摩擦,当脚用力方向垂直于OB向下时,动力臂最长,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知,动力最小;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3)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脚在下踩过程中,支点到脚施加力的力臂为动力臂,支点到碓头对杠杆的力的力臂为阻力臂,据此分析解答;
(2)已知碓头的重力和OA和OB的长度,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求得脚上的压力;
(3)根据公式W=Fs先求出30次对碓头做的功,根据 可以求出人做的功,再根据公式求人做功的功率。
【解答】 (1)由图可知,脚在下踩过程中,支点到脚施加力的力臂为动力臂,支点到碓头对杠杆的力的力臂为阻力臂,所以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故“舂”可视为费力杠杆。
31.(2025九下·临海开学考)“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1)在水稻抽穗、开花时期,为促进穗粒增多、籽粒饱满,需多施加   。
A Na3PO4 B NH4Cl C K2CO3 D CO(NH2)2
(2)有一种新型化肥——硝酸铵钙,其有效成分为NH4NO3和Ca(NO3)2,进入土壤后,都成为可吸收的离子,不会引起土壤板结,且钙离子可提高农作物对病害的抵抗力。
小科利用某品牌的硝酸铵钙化肥,进行以下实验:取化肥样品8.0g,与足量的NaOH固体充分混合,加热到固体质量不再减少,生成0.17g氨气(NH3)。把充分反应后的固体溶于适量水中,再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充分反应,过滤得到沉淀和滤液,测得沉淀质量为4.0g。(已知:NH4NO3+NaOHNaNO3+H2O+NH3↑;化肥中的杂质可溶于水,不含Ca、N元素,且不参加反应)
①计算样品中NH4NO3的质量分数。
②计算滤液中NaNO3的质量。
【答案】(1)A
(2)①设样品中含有硝酸铵的质量为x,生成硝酸钠的质量为y
②设硝酸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的质量为z
Z=6.8g
则滤液中NaNO3的质量为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 在水稻抽穗、开花时期,为促进穗数增多、籽粒饱满,需要施加磷肥。
(2)①根据氨气的质量结合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计算硝酸铵的质量和硝酸钠的质量,进而计算质量分数;
②根据硝酸钙的质量结合硝酸钙和碳酸钠反应的方程式计算硝酸钠的质量,再与样前面生产硝酸钠的质量相加即可。
【解答】(1)A.磷酸钠富含磷元素,故A符合题意;
B.氯化铵富含氮元素,为氮肥,故B不合题意;
C.碳酸钾富含钾元素,为钾肥,故C不合题意;
D.尿素富含氮元素,为氮肥,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32.(2025九下·临海开上购买了如图甲的一款踢脚线电暖器,该类型的取暖器具有不占地,易收纳可调节等特点。图乙是该电暖器的工作原理图,图丙为该电暖器的相关信息。
(1)开关S1、S2均闭合时,电暖器为   (选填“高”或“低”)功率模式。
(2)电暖器中R2的阻值为多少?
(3)该同学家开了一整晚(10小时)的低功率模式,要花费多少度的电?
【答案】(1)高
(2)
(3)低度
【知识点】电阻和电阻的串联、并联;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开关S1、S2均闭合时,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开关S1闭合,S2断开,两电阻串联接入电路,根据串联电路电阻规律结合可知开关S1、S2均闭合时,取暖器的模式;
(2)根据计算两电阻串联时的总电阻和R1的阻值,根据串联电路电阻规律 计算R2的阻值;
(3)根据W=Pt计算一整晚(10小时)的低功率模式消耗的电能。
【解答】(1) 开关S1、S2均闭合时,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开关S1闭合,S2断开,两电阻串联接入电路。
串联电路总电阻大于任一分电阻,根据可知,
开关S1、S2均闭合时,电路消耗的电功率较大,取暖器为高功率模式;
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电功率较小,则取暖器为低功率模式。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