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11 阳光大道——民族解放运动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西方列强对亚非拉殖民扩张、建立殖民体系,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殖民体系的瓦解和一大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和政治格局,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使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增多,第三世界力量崛起改变了世界各国的力量对比。《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复习“阳光大道——民族解放运动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把握西方列强建立世界殖民体系的过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感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核心考点 核心主干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 把握“三个形成过程”“双重作用” (1)“三个形成过程”:①新航路开辟后,殖民体系的雏形开始形成;②工业革命后,殖民体系初步形成;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双重作用”:破坏性和建设性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把握“三个阶段”“两个思想” (1)“三个阶段”: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独立运动兴起;②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高涨;③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到高峰 (2)“两个思想”: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国际工人运动 把握“一个标志”,理解“三个理论成果”“四个特点” (1)“一个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2)“三个理论成果”: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 (3)“四个特点”:巴黎公社爆发的偶然性、失败的必然性、意义的深远性、教训的深刻性十月革命 把握“两个阶段”“两种性质”和“一个结果” (1)“两个阶段”: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2)“两种性质”: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一个结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把握“一个主题”“三大政策”和“三次改革” (1)“一个主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三大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 (3)“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1.西方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项目 早期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时期的殖民扩张 帝国主义时期的殖民扩张背景 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推动,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进行资本输出主要 国家 西、葡、荷、英、法等国 英、俄、法、美等国 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扩张 地区 大多占有沿海地区,未深入内地 进行全球殖民扩张,深入内地 世界范围方式 公开的殖民掠夺 炮舰政策,强签不平等条约 武力扩张,资本输出,划分势力范围活动 抢夺金银、贩卖黑奴、垄断商路、欺诈性贸易 进行商品倾销,掠夺原料 进行资本输出,商品倾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影响 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拉国家带来深重灾难 推动了列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亚非拉国家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将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推动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走向高潮2.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1)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2)影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3.殖民侵略对拉丁美洲和北美地区的不同影响 1.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19世纪到20世纪初)项目 拉丁美洲 亚洲 非洲背景 (1)殖民者的政治迫害和经济剥削;(2)拉丁美洲经济发展;(3)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影响 (1)民族危机; (2)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长期反抗和武装斗争概况 法属海地、西属拉美、葡属巴西、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立宪运动、中国辛亥革命 埃及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影响 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亚洲新高潮:中国国共第一次合作发动国民革命,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反荷兰民族大起义,越南抗法斗争,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摩洛哥里夫地区曾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并于1923年建立里夫共和国,但1926年被西法殖民军扼杀,1941年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恢复了国家独立。(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阿根廷工人的罢工,智利左派力量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4)历史影响。①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②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③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3.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顶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亚洲: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也纷纷独立。(2)非洲: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于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1960年,被称为“非洲年”。(3)拉丁美洲:1961年,古巴建立社会主义国家。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4)世界殖民体系崩溃: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5.民族解放运动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及殖民扩张政策密切相关(1)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殖民国家加紧对外殖民掠夺,其重点在美洲。因此,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运动中心在北美和拉美地区,即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兴起。(2)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不断扩展,西方殖民者加紧以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为主要目的的殖民扩张,其重点在亚洲。因此,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在亚洲,亚洲人民反殖民反封建的革命风暴兴起。(3)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同时加强资本输出,重点是对亚洲和非洲的瓜分及对拉丁美洲的资本渗透。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民主革命运动广泛兴起。(4)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遭到削弱,同时无产阶级运动兴起。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亚非再次爆发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5)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独立后的第三世界人民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为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而斗争。 1.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发展中国家又称“第三世界”,是指原来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主要有以下特征:(1)从历史上看,这些国家基本都是由殖民地、半殖民地演化而来,其都曾遭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奴役,有悠久的反帝反殖民的斗争传统。(2)从经济上看,大多数贫困落后,有发展民族经济的强烈愿望(要求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展民族经济,消除贫困落后)。(3)从政治上看,这些国家大都不同程度地受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威胁、干涉、控制或侵略,所以在对外政策方面大都奉行独立自主或不结盟政策,反对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二战后,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这些国家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2.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以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内容不断完善,主要包括:(1)各国对其自然资源的经济活动享有并行使永久主权。(2)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关系中的地位和条件。(3)增加向发展中国家资金转移、改革国际货币金融制度。(4)改善转让条件,争取发达国家更多地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5)保护海洋资源和争取海运权。(6)加强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7)世界经济结构的改革。3.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1)取得成就。①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非洲经济获得快速发展,拉丁美洲经济基本实现工业化。(2)面临挑战。①亚洲国家: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②拉丁美洲: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③非洲国家: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④共同问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发展中国家自身还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1.近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由空想 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理论 到实践 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个政权——巴黎公社由理想 到现实 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 到多国 二战后,东欧和亚洲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由一种 模式到 多种模 式 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是苏联模式,各国也纷纷效仿或力图突破这一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背景 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内容 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作用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新经济政策(1921年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内容 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作用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途径 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结果 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特点 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评价 ①积极性: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②消极性: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消费水平相对较低3.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1)苏联改革。①赫鲁晓夫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②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③戈尔巴乔夫改革:由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最终造成苏联的分裂。(2)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①建设: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②改革:南斯拉夫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③剧变: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社会主义制度纷纷终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