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素养测评卷(A3,附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素养测评卷(A3,附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素养测评卷
一、填空题
1.小明看到奶奶把黄豆种子撒在地里,覆盖一层薄薄的土,在土层上浇透水,然后再搭一个小的塑料棚。他奶奶这样做是为了保证黄豆种子发芽时有一定的 、适宜的 和空气。
【答案】 水分 温度
【详解】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小明看到奶奶把黄豆种子撒在地里,覆盖一层薄薄的土,在土层上浇透水,然后再搭一个小的塑料棚。他奶奶这样做是为了保证黄豆种子发芽时有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
2.通过改变温度的条件,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适宜温度的实验,一组放在( ),另一组放在( ),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 )。
【答案】 冰箱内 常温下 适宜的温度
【详解】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通过改变温度的条件,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适宜温度的实验,一组放在冰箱内,另一组放在常温下,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3.草地上的绿豆苗和它周围的各种生物形成了一个群落,这个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 、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 。
【答案】 联系 生态系统
【详解】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一个湖泊、一个池塘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如果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就会失去平衡。
4.钓鱼爱好者很喜欢用蚯蚓作为鱼饵。你认为在哪里可以找到蚯蚓?我认为可以在( )、( )的地方找到蚯蚓。
【答案】 阴暗 潮湿
【详解】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所以能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找到蚯蚓。
5.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 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 。
【答案】 二氧化碳 氧气
【详解】叶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它能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存提供养分。大多数植物可以自己制造“食物”,它们利用太阳光的能量,以叶子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根吸收的水为原料,生产出糖类和氧气,这就是光合作用。
6.丹顶鹤是有( )的鸟类,需要洁净而开阔的湿地环境作为( ),对湿地环境变化非常敏感。
【答案】 迁徙行为 栖息地
【详解】大多数动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惯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丹顶鹤是有迁徙行为的鸟类,需要洁净而开阔的湿地环境作为栖息地,对湿地环境变化非常敏感。
7.食物链通常从 开始到凶猛食肉动物终止。我们通常用 表示“谁被谁吃”的关系。
【答案】 绿色植物 箭头
【详解】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食肉动物终止。我们通常用箭头表示“谁被谁吃”的关系。
二、选择题
8.唐代诗人韩愈在《春雪》中写到:“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诗中涉及与种子发芽有关的因素是( )。
A.空气 B.土壤 C.温度
【答案】C
【详解】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诗句“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描述了在二月初才看到草芽萌发的现象,这与温度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诗中涉及与种子发芽有关的因素是温度。
9.做绿豆种子发芽实验时,给玻璃器皿编号是为了( )。
A.防止丢失 B.利于回收 C.区别不同组种子的发芽情况
【答案】C
【详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包括种子具有完整而活的胚并且不处在休眠期。做绿豆种子发芽实验时,我们会有很多组种子做对照实验,给每组种子编上号是为了区别不同种子的发芽情况。C选项符合题意。
10.龙龙将发芽的绿豆放在只有一个小孔的纸盒内,几天后把纸盒拿掉,发现绿豆苗( )。
A.直立生长 B.向着小孔的方向生长 C.背着小孔的方向生长
【答案】B
【详解】植物的茎、叶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龙龙将发芽的绿豆放在只有一个小孔的纸盒内,由于植物的向光性,几天后把纸盒拿掉,所以绿豆苗向着小孔的方向生长。
11.等到黄豆苗长出6、7片叶后,他妈妈就把小温棚拆掉,这样做的目的是(  )。
A.让叶片吸收更多的空气 B.让叶片吸收更多的水分 C.让叶片有充足的阳光照射
【答案】C
【详解】黄豆发芽时需要适宜的温度、空气、和水分,小温棚能保证黄豆发芽的温度和湿度。黄豆发芽长出绿叶后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的营养物质,需要充足的光照。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蚯蚓喜欢有阳光的地方 B.大雁在冬天的时候会飞向南方 C.海牛生活在陆地上
【答案】B
【详解】A.蚯蚓喜欢有阳光的地方,错误;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B.大雁在冬天的时候会飞向南方,正确;
C.海牛生活在陆地上,错误;海牛喜欢生活在水中。
13.蚯蚓喜欢生活在( )的土壤中。
A.阳光充足 B.干燥 C.潮湿阴暗
【答案】C
【详解】蚯蚓是常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腐烂茎叶等碎片。蚯蚓俗称地龙,又名曲鳝,是营腐生生活动物,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
14.生活在草地上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 )的。
A.灰色 B.绿色 C.黄色
【答案】B
【详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草地是绿色的,所以生活在草地上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绿色的,这样有利于保护自己。
15.“绿豆苗→蚜虫→蜘蛛”这条食物链中蚜虫和蜘蛛可以从食物中得到能量。绿豆苗不吃食物,它生长的能量主要靠( )。
A.水 B.土壤 C.光合作用
【答案】C
【详解】大多数植物可以自己制造“食物”,它们利用太阳光的能量,以叶子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根吸收的水为原料,生产出养料和氧气,这就是光合作用。所以绿豆苗不吃食物,它生长的能量主要靠光合作用。
16.如上图中,如果鹰被大量捕杀,则草的数量会( )。
A.增加 B.减少 C.先少后多
【答案】C
【详解】物圈是由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的,如果其中的一环断链就会影响到其它生物,首先以它们为主食的生物数量会大大减少,甚至灭绝,其次以这些生物为主食的生物数量也跟着大大减少,甚至灭绝。如果鹰被大量捕杀,则兔子大量繁殖,草的数量会减少,兔子没有足够的食物大量死亡,所以草的数量后来会增多。
17.下列不适合放入生态瓶的小动物是 ( )。
A.小鱼 B.田螺 C.蚯蚓
【答案】C
【详解】生态瓶就是把一些小动物、植物(提供氧气)放入一个玻璃瓶中,自给自足,短时间内不加任何食物,生物皆能生存。放入生态瓶的植物存活后,可以再放入少量的小鱼、小虾和田螺等动物,蚯蚓不适合放入生态瓶,因为不适合在水中生活。故选C。
三、判断题
18.动物的生存通常都离不开植物,植物的新生命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
【答案】×
【详解】植物会结出种子,种子可以长成新的植物,大多数植物是利用种子繁育后代的,这属于有性繁殖;除了用种子繁殖外,有的植物是利用植物体上的一小部分根、叶、茎来繁殖后代的,这属于无性繁殖中的营养繁殖。所以植物的新生命并不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19.我们给不同组种子编号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区分不同组种子的情况。( )
【答案】√
【详解】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实验中需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给对照组和实验组做好标记,可以使控制的条件更清晰。所以在进行种子发芽实验时,对不同的种子进行编号,可以准确记录每颗种子的情况,方便接下来的分析。
20.动物与植物一样,也需要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 )
【答案】√
【详解】因为各种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所以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环境不适合时,动物会努力适应环境,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所以动物与植物一样,也需要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
21.在探究蚯蚓对光照的选择实验中,要将蚯蚓放在盒子内黑暗和明亮交界处。( )
【答案】√
【详解】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实验中需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给对照组和实验组做好标记,可以使控制的条件更清晰。在探究蚯蚓对光照的选择实验中,要将蚯蚓放在盒子内黑暗和明亮交界处,这样可以让蚯蚓进行公平的选择,能更加清楚观察到蚯蚓的变化。
22.丹顶鹤的迁徙、青蛙的冬眠,这是动物为了生存而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 )
【答案】√
【详解】大多数生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许多生物的身体特征或行为也会发生相应变化。青蛙冬眠、丹顶鹤迁徙是动物主动适应环境变化而采取的行为。
2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 )
【答案】×
【详解】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食物链的源头在绿色植物,终点是凶猛的肉食动物。所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的食物链是大树→蝉→螳螂→黄雀。
24.在生态系统里,保护一种生物就是保护了许多生物。( )
【答案】√
【详解】动物植物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营养物质、阳光、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活空间,要保护生物,维护生态平衡。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为这种生物占据食物链中的一环,它的灭绝影响捕食它或者被它捕食的生物,所以,在生态系统里,保护一种生物,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保护栖息地的环境,也就是保护了栖息地里的所有生物。
25.如果将生态瓶中的水倒掉一半,小鱼上浮次数会增加。( )
【答案】√
【详解】生态瓶中的水倒掉一半后,水的体积减少,水中的溶氧量也会相应减少。为了获取更多的氧气,小鱼会更频繁地游到水面上进行呼吸,因此小鱼上浮次数会增加。
26.一片森林、一个湖泊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
【答案】√
【详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27.叶片宽大且很薄的植物一般生活在寒冷、水分充足的环境下。( )
【答案】×
【详解】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叶子比较宽大的植物适宜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叶子宽大,更有利于蒸发体内水分,调节植物体的温度。
四、连线题
28.小科想自己制作一个生态瓶,他先模拟池塘生态系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实验方案动手制作生态瓶,请将制作生态瓶的步骤与对应的图示用线连起来。
【答案】
【解析】略
五、简答题
29.蚜虫是害虫,专门吸食嫩叶的汁液,小明建议农场伯伯持续打农药,把它们全部消灭掉,这样做合理吗?并写出你的理由。
【答案】不合理;蚜虫全部消灭会影响食物链,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详解】蚜虫是害虫,专门吸食嫩叶的汁液,但是建议农场伯伯持续打农药,把它们全部消灭掉的做法是不合理,因为蚜虫在自然界中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如果全部被消灭,以它为食的生物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30.绿豆苗和它周围的生物因为食物关系相互联系,请你写出在绿豆苗周围存在哪些食物链。(最少写两条)
【答案】绿豆苗→蚜虫→瓢虫→鸟;绿豆苗→瓢虫→蜘蛛。
【详解】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通常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绿豆苗被蚜虫、蜗牛吃,蚜虫被瓢虫吃,瓢虫被蜘蛛吃,蜘蛛被青蛙、小鸟吃。 绿豆苗→蚜虫→瓢虫→鸟;绿豆苗→瓢虫→蜘蛛。
六、实验题
31.为了探究“减少生态瓶里的水量是否会影响小鱼的生活”,慧慧和乐乐设计实验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
小鱼生活情况记录表
水量(ml) 1分钟内小鱼浮出水面呼吸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000 3 3 3
2000 4 5 5
1000 13 13 12
(1)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
A.小鱼的个数 B.水草的数量 C.水量多少
(2)对于每种水量情况下小鱼浮出水面呼吸的次数,慧慧观测了三次,目的是( )。
A.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B.使观察的时间更充裕
C.多次观测,以便选择与其他组同样的数据进行填写
(3)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作出解释,( )。
A.减少生态瓶里的水量,小鱼会因为缺氧等原因而增加浮出水面呼吸的次数
B.生态瓶的水量多少对小鱼的生存不会造成影响
C.减少生态瓶里的水量,水变浅,小鱼更容易浮出水面
(4)慧慧发现劳动基地池塘中的鲤鱼频繁浮出水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池塘中水草的数量太少
B.池塘中鲤鱼的数量太少
C.池塘中水量太多
【答案】(1)C
(2)A
(3)A
(4)A
【分析】生态瓶由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组成,我们制作的小生态瓶要想长期维持稳定,应该注意的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配比合理,不合理,就不能维持生态平衡。
【详解】(1)实验中唯一改变的变量是水量的多少,其他条件如小鱼的个数和水草的数量保持不变。
(2)多次观测可以减少偶然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水量的减少,小鱼会因为缺氧等原因而浮出水面呼吸的次数显著增加,说明水量减少导致水中氧气不足。
(4)水草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氧气,水草数量太少会导致水中氧气不足,鲤鱼频繁浮出水面呼吸。
七、综合题
下图是某玉米田内生物所形成的食物关系,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32.上图所表示的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称为( )。
33.在阳光下,玉米会吸收水和空气中的( ),在绿色叶片中制造( )和养料。这个制造过程叫做( )。
34.请你根据上述生物,写一条最长的食物链:( )。
35.这条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的方向开始于( ),结束于( )。
36.如果人们为了不让鸟吃玉米而盖上网子,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田鼠大量增加 B.玉米长势很好 C.蝗虫减少
【答案】32.食物网 33. 二氧化碳 氧气 光合作用 34.玉米→蝗虫→喜鹊→雀鹫 35. 玉米 雀鹫 36.A
【分析】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32.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很多,它们之间的取食关系也很复杂,因此生物之间有很多条食物链。许多相互交叉的食物链构成了一张复杂的食物网。
33.在阳光下,玉米会的叶片在阳光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放出氧气,人们把叶的这种作用称作光合作用。
34.题干中共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玉米→蝗虫→喜鹊→雀鹫,玉米→喜鹊→雀鹫;玉米→田鼠→雀鹫。所以最长的食物链是玉米→蝗虫→喜鹊→雀鹫。
35.食物链的源头在绿色植物,终点是凶猛的肉食动物。所以这条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的方向开始于玉米,结束于雀鹫。
36.生物圈是由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的,如果其中的一环断链就会影响到其它生物,首先以它们为主食的生物数量会大大减少,甚至灭绝,其次以这些生物为主食的生物数量也跟着大大减少,甚至灭绝,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果人们为了不让鸟吃玉米而盖上网子,那么田鼠失去雀鹫这个天敌,这样田鼠的数量就会增加,而玉米也因为田鼠的偷食而长势变差。
试卷第8页,共9页
试卷第9页,共9页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小明看到奶奶把黄豆种子撒在地里,覆盖一层薄薄的土,在土层上浇透水,然后再搭一个小的塑料棚。他奶奶这样做是为了保证黄豆种子发芽时有一定的( )、适宜的( )和空气。
2.通过改变温度的条件,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适宜温度的实验,一组放在( ),另一组放在( ),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 )。
3.草地上的绿豆苗和它周围的各种生物形成了一个群落,这个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 )、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 )。
4.钓鱼爱好者很喜欢用蚯蚓作为鱼饵。你认为在哪里可以找到蚯蚓?我认为可以在( )、( )的地方找到蚯蚓。
5.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 )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 )。
6.丹顶鹤是有( )的鸟类,需要洁净而开阔的湿地环境作为( ),对湿地环境变化非常敏感。
7.食物链通常从( )开始到凶猛食肉动物终止。我们通常用( )表示“谁被谁吃”的关系。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8.唐代诗人韩愈在《春雪》中写到:“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诗中涉及与种子发芽有关的因素是( )。
A.空气 B.土壤 C.温度
9.做绿豆种子发芽实验时,给玻璃器皿编号是为了( )。
A.防止丢失 B.利于回收 C.区别不同组种子的发芽情况
10.龙龙将发芽的绿豆放在只有一个小孔的纸盒内,几天后把纸盒拿掉,发现绿豆苗( )。
A.直立生长 B.向着小孔的方向生长 C.背着小孔的方向生长
11.等到黄豆苗长出6、7片叶后,他妈妈就把小温棚拆掉,这样做的目的是(  )。
A.让叶片吸收更多的空气B.让叶片吸收更多的水分 C.让叶片有充足的阳光照射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蚯蚓喜欢有阳光的地方B.大雁在冬天的时候会飞向南方 C.海牛生活在陆地上
13.蚯蚓喜欢生活在( )的土壤中。
A.阳光充足 B.干燥 C.潮湿阴暗
14.生活在草地上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 )的。
A.灰色 B.绿色 C.黄色
15.“绿豆苗→蚜虫→蜘蛛”这条食物链中蚜虫和蜘蛛可以从食物中得到能量。绿豆苗不吃食物,它生长的能量主要靠( )。
A.水 B.土壤 C.光合作用
16.如上图中,如果鹰被大量捕杀,则草的数量会( )。
A.增加 B.减少 C.先少后多
17.下列不适合放入生态瓶的小动物是 ( )。
A.小鱼 B.田螺 C.蚯蚓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8.动物的生存通常都离不开植物,植物的新生命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
19.我们给不同组种子编号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区分不同组种子的情况。( )
20.动物与植物一样,也需要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 )
21.在探究蚯蚓对光照的选择实验中,要将蚯蚓放在盒子内黑暗和明亮交界处。( )
22.丹顶鹤的迁徙、青蛙的冬眠,这是动物为了生存而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 )
2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 )
24.在生态系统里,保护一种生物就是保护了许多生物。( )
25.如果将生态瓶中的水倒掉一半,小鱼上浮次数会增加。( )
26.一片森林、一个湖泊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
27.叶片宽大且很薄的植物一般生活在寒冷、水分充足的环境下。( )
四、连线题(12分)
28.小科想自己制作一个生态瓶,他先模拟池塘生态系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实验方案动手制作生态瓶,请将制作生态瓶的步骤与对应的图示用线连起来。
五、简答题(4+5=9分)
29.蚜虫是害虫,专门吸食嫩叶的汁液,小明建议农场伯伯持续打农药,把它们全部消灭掉,这样做合理吗?并写出你的理由。
30.绿豆苗和它周围的生物因为食物关系相互联系,请你写出在绿豆苗周围存在哪些食物链。(最少写两条)
六、实验题(每小题2分,共8分)
31.为了探究“减少生态瓶里的水量是否会影响小鱼的生活”,慧慧和乐乐设计实验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
小鱼生活情况记录表
水量(ml) 1分钟内小鱼浮出水面呼吸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000 3 3 3
2000 4 5 5
1000 13 13 12
(1)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
A.小鱼的个数 B.水草的数量 C.水量多少
(2)对于每种水量情况下小鱼浮出水面呼吸的次数,慧慧观测了三次,目的是( )。
A.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B.使观察的时间更充裕
C.多次观测,以便选择与其他组同样的数据进行填写
(3)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作出解释,( )。
A.减少生态瓶里的水量,小鱼会因为缺氧等原因而增加浮出水面呼吸的次数
B.生态瓶的水量多少对小鱼的生存不会造成影响
C.减少生态瓶里的水量,水变浅,小鱼更容易浮出水面
(4)慧慧发现劳动基地池塘中的鲤鱼频繁浮出水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池塘中水草的数量太少
B.池塘中鲤鱼的数量太少
C.池塘中水量太多
七、综合题(每空2分,共16分)
下图是某玉米田内生物所形成的食物关系,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32.上图所表示的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称为( )。
33.在阳光下,玉米会吸收水和空气中的( ),在绿色叶片中制造( )和养料。这个制造过程叫做( )。
34.请你根据上述生物,写一条最长的食物链:( )。
35.这条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的方向开始于( ),结束于( )。
36.如果人们为了不让鸟吃玉米而盖上网子,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田鼠大量增加 B.玉米长势很好 C.蝗虫减少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第3页 共4页 ◎ 第4页 共4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水分 温度
2. 冰箱内 常温下 适宜的温度
3. 联系 生态系统
4. 阴暗 潮湿
5. 二氧化碳 氧气
6. 迁徙行为 栖息地
7. 绿色植物 箭头
答案第2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
8.C
9.C
10.B
11.C
12.B
13.C
14.B
15.C
16.C
17.C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不合理;蚜虫全部消灭会影响食物链,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30.绿豆苗→蚜虫→瓢虫→鸟;绿豆苗→瓢虫→蜘蛛。
31.(1)C(2)A(3)A(4)A
32.食物网 33. 二氧化碳 氧气 光合作用 34.玉米→蝗虫→喜鹊→雀鹫 35. 玉米 雀鹫 36.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