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学生卷+解析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学生卷+解析卷)

资源简介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 )和( ),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 ),并释放出( )。
2.因为( )、( )及( )等因素的变化,丹顶鹤会从东北的繁殖地迁飞到温暖的南方过冬。
3.群落里的各种( )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的整体叫作( )。
4.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 )、( )和适宜的( )。
5.生物之间因为( )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叫( )。
6.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的( ),蚯蚓喜欢生长在( )、( )的环境里。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7.粮仓里储存的种子一般不会发芽,主要原因是缺少( )。
A.土壤 B.阳光 C.水分
8.在同一个实验中,自己小组的实验数据与别的小组差距很大,应该( )。
A.放弃自己组的研究 B.再次实验,收集证据 C.修改实验数据
9.下列适宜生长在温暖干燥的沙漠地带的植物是 ( )。
A.香蕉树 B.仙人掌 C.月季
10.校园里比较容易找到蚯蚓的地方是( )。
A.假山的池塘里 B.围墙边的花坛里 C.运动场的沙坑里
11.我们研究完的小动物应该如何处理呢?( )
A.放回大自然 B.放入垃圾桶 C.随便丢掉
12.下列动物行为,( )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A.青蛙冬眠 B.蜻蜓点水 C.老马识途
13.引起青蛙冬眠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温度 B.阳光 C.水
14.生物间存在多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晓光根据这些食物关系整理了如下食物链,下列食物链书写形式正确的是( )。
A.青草→野兔→狐狸 B.水藻←虾←鱼 C.蝗虫→青蛙→蛇→鹰
15.下面的食物链表示正确的是( )。
A.小草→蚜虫→瓢虫→小鸟 B.小鸟→瓢虫→蚜虫→小草 C.小草→瓢虫→蚜虫→小鸟
16.某同学计划制作一个生态瓶,他将大油桶洗干净并剪好后,后面的步骤正确的顺序应为( )。
①种水草、放浮萍 ②放鱼、虾、田螺 ③铺沙装水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7.做种子发芽实验,每个盒子都放3粒种子,可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
18.做对比实验时,对照组与实验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
19.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针刺,主要是为了吸收更多的阳光。( )
20.通过实验分析,蚯蚓更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
21.每年三四月份,丹顶鹤、黑嘴鸥会迁徙到盘锦辽河口湿地。( )
22.冬季寒冷、缺少食物,青蛙会进行冬眠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
23.食物链中缺少了其中的某种生物,不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巨大影响。( )
24.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和非生物两大部分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
25.为了提供更多的氧气和食物,生态瓶中的植物越多越好。( )
26.生态瓶中的种类和数量要平衡,生物才能和谐生存。( )
四、连线题(8分)
27.连线(将下列动物与它们生活的环境连起来)。
青蛙 海洋里
天鹅 戈壁、沙漠等干燥的环境里
鲸 池塘、稻田等潮湿的环境里
蜥蜴 湖泊、沼泽等湿润、温暖的环境里
五、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8分)
28.请写出俗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实际上,虾米吃的是浮游植物)”中的一条食物链。
29.随着季节的变化,有许多鸟类迁徙,还有许多鸟类不迁徙,你能举例子说明吗?
六、实验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30.小明做“探究绿豆种子发芽条件”的实验,记录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瓶号 种子所处环境 实验结果
① 不放水,置于25℃的橱柜中 种子不发芽
② 放适量水,置于25℃的橱柜中 种子发芽
③ 放适量水,置于冰箱的冷藏室中(4℃) 种子不发芽
④ 将种子全部浸泡在水中,置于25℃的橱柜中 种子不发芽
(1)如果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个问题,小明应选择( )号瓶和( )号瓶进行实验研究。
(2)选择①号瓶和②号瓶进行研究,研究的问题是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适量的( )。
(3)小明在探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叫( )实验。
(4)③号瓶中种子不发芽的原因是( )。
(5)小明为了节约实验器材,在每个瓶子里只放了一粒绿豆种子。你认为他的做法( )(填“科学”或“不科学”)。
(6)生活中农民伯伯的青菜种子播种不久,连下了几场大雨,结果种子的发芽率极低,这是因为下雨后( )。
A.土壤中缺少空气 B.种子缺少阳光 C.土壤中缺少水分
七、综合题(每小题2分,共6分)
31.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中国境内已知的蝗虫种类在1000 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约60余种。中国历史上迭起蝗灾,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骏带领团队,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飞蝗的演变规律和演变机制,从生态地理学角度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飞蝗治理策略与措施,通过改变蝗区生态结构以达到根治蝗灾的目的。
(1)在和蝗虫相关的食物链中,蝗虫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两者都有可能
(2)一般情况,从夏天到秋天,生活在稻田中的蝗虫体色变化是( )
A.由绿色变为黄色
B.由黄色变为绿色
C.没有变化
(3)文中提到的“改变蝗区生态结构”你认为以下方法合理的是( )。
A.大量喷酒灭虫药物
B.大量增加蝗虫天敌
C.减少蝗虫食物来源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二氧化碳 水分 营养物质 氧气
2. 气候 日照 食物
3. 生物 生态系统
4. 水分 空气 温度
5. 食物 食物链
6. 食物 阴暗 潮湿
答案第2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
7.C
8.B
9.B
10.B
11.A
12.A
13.A
14.A
15.A
16.C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浮游植物→虾米→小鱼→大鱼
29.迁徙的有:家燕、大雁等:不迁徙的有:麻雀、喜鹊等。
30.(1)② ③ (2)水分 (3)对比 (4)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温度 (5)不科学 (6)A
31.(1)B (2)A (3)B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
一、填空题
1.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 )和( ),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 ),并释放出( )。
【答案】 二氧化碳 水分 营养物质 氧气
【详解】植物的叶片是制造营养物质的“加工厂”,太阳光是能量来源。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并释放出氧气,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2.因为 、 及 等因素的变化,丹顶鹤会从东北的繁殖地迁飞到温暖的南方过冬。
【答案】 气候 日照 食物
【详解】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进行迁徙、冬眠、换毛,要了解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因为气候、日照、食物等因素的变化,丹顶鹤会从东北的繁殖地迁飞到温暖的南方过冬。这正是丹顶鹤适应环境的变化的表现。
3.群落里的各种 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的整体叫作 。
【答案】 生物 生态系统
【详解】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的整体叫作生态系统。一个湖泊、一个池塘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4.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 、 和适宜的 。
【答案】 水分 空气 温度
【详解】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5.生物之间因为( )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叫( )。
【答案】 食物 食物链
【详解】食物是动物的必要需求,动物消耗食物而获得能量。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6.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的( ),蚯蚓喜欢生长在( )、( )的环境里。
【答案】 食物 阴暗 潮湿
【详解】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食物、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自然陆生蚯蚓一般喜居在阴暗、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物的泥土中特别是肥沃的庭园、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以及食堂附近的下水道边、垃圾堆、水缸下等处。
二、选择题
7.粮仓里储存的种子一般不会发芽,主要原因是缺少( )。
A.土壤 B.阳光 C.水分
【答案】C
【详解】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粮仓里的种子都是经过晒干后再储存的,缺少水分,一般不会发芽,故选C。
8.在同一个实验中,自己小组的实验数据与别的小组差距很大,应该( )。
A.放弃自己组的研究 B.再次实验,收集证据 C.修改实验数据
【答案】B
【详解】在同一个实验中,实验后发现自己小组的实验数据和其他小组的数据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和其他小组交流实验方法,并重新进行实验,收集证据;绝对不能照抄其他组的实验数据或放弃实验。
9.下列适宜生长在温暖干燥的沙漠地带的植物是 ( )。
A.香蕉树 B.仙人掌 C.月季
【答案】B
【详解】生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仙人掌适宜生长在温暖干燥的沙漠地带;香蕉适宜生活在热带地区;月季适宜生活在温带地区。
10.校园里比较容易找到蚯蚓的地方是( )。
A.假山的池塘里 B.围墙边的花坛里 C.运动场的沙坑里
【答案】B
【详解】蚯蚓生活有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在校园的围墙边的花坛里就很容易挖到蚯蚓。假山的池塘里和运动场的沙坑里都不适宜蚯蚓的生存,故不符合题意。
11.我们研究完的小动物应该如何处理呢?( )
A.放回大自然 B.放入垃圾桶 C.随便丢掉
【答案】A
【详解】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我们要保护环境,不伤害小动物,不破坏小动物的家。我们研究完的小动物应该放回大自然。
12.下列动物行为,( )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A.青蛙冬眠 B.蜻蜓点水 C.老马识途
【答案】A
【详解】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数量,动物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淘汰。青蛙冬眠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A符合题意。
13.引起青蛙冬眠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温度 B.阳光 C.水
【答案】A
【详解】环境变化会引起动物行为的变化。青蛙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为了避免温度过低冻伤甚至冻死,变温动物青蛙有冬眠的特性,主要是受温度影响。
14.生物间存在多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晓光根据这些食物关系整理了如下食物链,下列食物链书写形式正确的是( )。
A.青草→野兔→狐狸 B.水藻←虾←鱼 C.蝗虫→青蛙→蛇→鹰
【答案】A
【详解】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的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
A.青草→野兔→狐狸,正确;
B.水藻←虾←鱼,错误;箭头的方向错误;
C.蝗虫→青蛙→蛇→鹰,错误;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即绿色植物。
15.下面的食物链表示正确的是( )。
A.小草→蚜虫→瓢虫→小鸟 B.小鸟→瓢虫→蚜虫→小草 C.小草→瓢虫→蚜虫→小鸟
【答案】A
【详解】在生态系统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生产者,一般都是绿色植物;直接或者间接消费生产者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以此分析选项可知,小草→蚜虫→瓢虫→小鸟,是一条正确完整的食物链。
16.某同学计划制作一个生态瓶,他将大油桶洗干净并剪好后,后面的步骤正确的顺序应为( )。
①种水草、放浮萍 ②放鱼、虾、田螺 ③铺沙装水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答案】C
【详解】生态瓶就是把一些小动物、植物(提供氧气)放入一个玻璃瓶中,自给自足,短时间内不加任何食物,生物皆能生存,这就是生态瓶。生态瓶的制作步骤是找一个透明的矿泉水瓶;③在瓶子的底部铺上一层干净的沙子;①在生态瓶中种上几棵水草,放一些浮萍;②放入小鱼、小虾等小动物,即③①②,选C。
三、判断题
17.做种子发芽实验,每个盒子都放3粒种子,可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
【答案】√
【详解】一般实验我们都会进行两到三次,反复进行多次实验,可以避免偶然因素干扰实验结果,使实验结论更科学、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同理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用至少3粒种子做实验,是为了避免种子自身不能发芽的可能性,减少实验偶然性的发生,可以让实验更严谨。
18.做对比实验时,对照组与实验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
【答案】√
【详解】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实验中需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19.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针刺,主要是为了吸收更多的阳光。( )
【答案】×
【详解】仙人掌储水的秘密是仙人掌的叶缩成针状,而且茎表面有不透水的覆盖层,水分蒸发的极少。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叶刺,这主要是为了减少身体中水分流失。
20.通过实验分析,蚯蚓更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
【答案】√
【详解】蚯蚓俗称地龙,又名曲鳝。蚯蚓是营腐生生活动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通过对比实验,蚯蚓更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21.每年三四月份,丹顶鹤、黑嘴鸥会迁徙到盘锦辽河口湿地。( )
【答案】√
【详解】动物迁徙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寻找食物和生存繁殖等,提高其生存能力。每年春季,丹顶鹤会离开越冬的地方迁往东北的繁殖地,丹顶鹤是通过迁徙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的。题干说法正确。
22.冬季寒冷、缺少食物,青蛙会进行冬眠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
【答案】√
【详解】环境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冬季寒冷、缺少食物,青蛙会进行冬眠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23.食物链中缺少了其中的某种生物,不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巨大影响。( )
【答案】×
【详解】生物圈是由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的,如果其中的一环断链就会影响到其它生物,首先以它们为主食的生物数量会大大减少,甚至灭绝,其次以这些生物为主食的生物数量也跟着大大减少,甚至灭绝,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以食物链中缺少了其中的某种生物,可能对整个食物链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24.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和非生物两大部分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
【答案】√
【详解】地球上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大到整个海洋、整个陆地、小到一个草地、一个池塘;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25.为了提供更多的氧气和食物,生态瓶中的植物越多越好。( )
【答案】×
【详解】生态瓶里的动物和植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着。如果生态瓶里的非生物环境很好,适于植物的生长,那么过多的植物就会占领了动物生存的空间;如果动物繁殖过快,就会出现食物不足、空间过小的情况。制作生态瓶时,瓶中动植物达到平衡才最好,过多的植物会挤占动物的生存空间,不利于生态瓶的平衡。题目说法错误。
26.生态瓶中的种类和数量要平衡,生物才能和谐生存。( )
【答案】√
【详解】生态瓶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氧气,动物产生的排泄物供植物生长,生态瓶内的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配比要合理,达到自给自足,生态平衡。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四、连线题
27.连线(将下列动物与它们生活的环境连起来)。
青蛙 海洋里
天鹅 戈壁、沙漠等干燥的环境里
鲸 池塘、稻田等潮湿的环境里
蜥蜴 湖泊、沼泽等湿润、温暖的环境里
【答案】
【详解】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栖息地。栖息地类型多样,有大有小,不同的生物往往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生物环境里。青蛙生活在池塘、稻田等潮湿的环境里;天鹅生活在湖泊、沼泽等湿润、温暖的环境里;鲸生活在海洋里;蜥蜴生活在戈壁、沙漠等干燥的环境里。
五、简答题
28.请写出俗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实际上,虾米吃的是浮游植物)”中的一条食物链。
【答案】浮游植物→虾米→小鱼→大鱼
【详解】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人们常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藻”,这句话中隐藏着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水藻;大鱼、小鱼、虾米是消费者。
一条食物链 :比如浮游植物→虾米→小鱼→大鱼。
29.随着季节的变化,有许多鸟类迁徙,还有许多鸟类不迁徙,你能举例子说明吗?
【答案】迁徙的有:家燕、大雁等:不迁徙的有:麻雀、喜鹊等。
【详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有迁徙、冬眠和换毛。许多鸟类有迁徙的,还有不迁徙的,迁徙的有家燕、大雁等,不迁徙的有麻雀、喜鹊等。
六、实验题
30.小明做“探究绿豆种子发芽条件”的实验,记录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瓶号 种子所处环境 实验结果
① 不放水,置于25℃的橱柜中 种子不发芽
② 放适量水,置于25℃的橱柜中 种子发芽
③ 放适量水,置于冰箱的冷藏室中(4℃) 种子不发芽
④ 将种子全部浸泡在水中,置于25℃的橱柜中 种子不发芽
(1)如果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个问题,小明应选择( )号瓶和( )号瓶进行实验研究。
(2)选择①号瓶和②号瓶进行研究,研究的问题是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适量的( )。
(3)小明在探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叫( )实验。
(4)③号瓶中种子不发芽的原因是( )。
(5)小明为了节约实验器材,在每个瓶子里只放了一粒绿豆种子。你认为他的做法( )(填“科学”或“不科学”)。
(6)生活中农民伯伯的青菜种子播种不久,连下了几场大雨,结果种子的发芽率极低,这是因为下雨后( )。
A.土壤中缺少空气 B.种子缺少阳光 C.土壤中缺少水分
【答案】(1) ② ③
(2)水分
(3)对比
(4)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温度
(5)不科学
(6)A
【分析】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详解】(1)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个问题,改变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其他的条件均相同。小明应选择②号瓶和③号瓶进行实验研究。
(2)选择①号瓶和②号瓶进行研究,改变的条件是水分,其他的条件均相同。所以,研究的问题是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适量的水分。
(3)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小明在探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叫对比实验。对比实验是一种特别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某个条件来证明改变的条件和实验结果的关系。
(4)种子发芽的条件是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③号瓶中种子不发芽的原因是温度有点低,而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温度。
(5)小明为了节约实验器材,在每个瓶子里只放了一粒绿豆种子。我认为她的做法不科学,理由是可能出现种子是坏种子或胚损坏等偶然因素,导致实验失败。
(6)连下了几场大雨,那么土壤中的水分较多,空气较少,所以种子的发芽率极低,因为种子发芽需要充足的空气,故选A。
七、综合题
31.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中国境内已知的蝗虫种类在1000 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约60余种。中国历史上迭起蝗灾,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骏带领团队,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飞蝗的演变规律和演变机制,从生态地理学角度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飞蝗治理策略与措施,通过改变蝗区生态结构以达到根治蝗灾的目的。
(1)在和蝗虫相关的食物链中,蝗虫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两者都有可能
(2)一般情况,从夏天到秋天,生活在稻田中的蝗虫体色变化是( )
A.由绿色变为黄色
B.由黄色变为绿色
C.没有变化
(3)文中提到的“改变蝗区生态结构”你认为以下方法合理的是( )。
A.大量喷酒灭虫药物
B.大量增加蝗虫天敌
C.减少蝗虫食物来源
【答案】(1)B
(2)A
(3)B
【分析】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网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详解】(1)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在和蝗虫相关的食物链中,蝗虫属于消费者。
(2)蝗虫在夏天通常是绿色的,以便于在绿色的稻田中隐蔽,到了秋天,稻田变黄,蝗虫的体色也会变为黄色以适应环境。
(3)生物防治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所以“改变蝗区生态结构”最合理的是增加蝗虫天敌是生态控制的一种方法,有助于自然平衡,而且不污染环境。
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