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2024年七年级下学期科学第五届初中生学科素养测评(竞赛)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2024年七年级下学期科学第五届初中生学科素养测评(竞赛)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2024年七年级下学期科学第五届初中生学科素养测评(竞赛)试卷
1.(2024七下·浙江竞赛)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平直公路上,甲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东移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上的人也匀速向东移动,丙车上的看到甲车匀速向西移动,这三辆车中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的是(  )
A.只有甲车 B.只有乙车 C.只有丙车 D.甲、丙车
【答案】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
【解答】(1)因乙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所以乙车一定是相对地面向北运动的;
(2)甲车上的人看到乙车匀速向南,所以甲车一定相对地面是向北运动的,且车速大于乙车的车速;
(3)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匀速向北,那么丙车可能静止,可能向南运动,也有可能向北运动但车速小于甲车;
故答案为:C。
2.(2024七下·浙江竞赛)小明用米尺量得自己的课桌边长为0.680m,他将米尺与标准尺进行比较,发现该米尺的实际长度为0.980m,则该边长的真实长度为(  )
A.0.666m B.0.677m C.0.685m D.0.680m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该刻度尺不精确,故应先计算出该刻度尺一小格表示的正常刻度是多少m,用该刻度尺测得读数是0.680m,相当于680小格,故能算出小桌每边的真实长度。
【解答】由测量结果的数值0.680m,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因为与标准尺相比,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0.995m,说明该刻度尺的一小格相当于实际长度0.995cm;
读数是0.680m,相当于68.0个0.995cm,故物体的实际长度应该是:68.0×0.995cm=0.6766m≈0.677m。
故答案为:B。
3.(2024七下·浙江竞赛)下列四个数据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个苹果的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
B.普通中学生跑完1000米所需的时间约为2分钟
C.洗澡用水温度接近70℃
D.教室里的课桌高度约为80厘米
【答案】D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A、一个苹果的体积在200cm3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跑步的速度一般在4 6米 / 秒左右,跑完1000米大约4-5分钟,故B不符合实际;
C、人的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比人体温度略高,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70℃,故C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的身高约160cm,课桌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故D符合实际。
故答案为:D。
4.(2024七下·浙江竞赛)在显微镜视野下的标本从下图中的A转为B,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①移动载玻片 ②调节光圈和反光镜 ③转动转换器
④转动细准焦螺旋 ⑤转动粗准焦螺旋
A.①③②④ B.②③④⑤ C.④③①⑤ D.③②⑤④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是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在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应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观察目标,然后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通过调节光圈或反光镜调节视野亮度,亮度适宜后,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解答】分析题图可知,A是低倍物镜下的图象,B是高倍镜下的图象,A中观察目标B靠左下方,应该先向左下方移动装片,将目标甲移至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视野变亮,然后转动细准焦螺旋调焦至物像清晰,因此要把显微镜视野下的标本从下图中的A转为B,正确的操作步骤是:移动载玻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和反光镜→转动细准焦螺旋
故答案为:A。
5.(2024七下·浙江竞赛)当日落3小时候,在A点正上方可以看到人造同步卫星。则下图中能反映出该现象的图是(图中半圆表示地球,圆中的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解析】【分析】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动叫自转,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解答】地球自西向东转,日落时,太阳在地球转动方向的后方。这样,排除CD;能见到卫星,是太阳光照射到了卫星上,卫星反射太阳光。所以,阳光照射到卫星,传播方向从太阳到卫星。故A正确。
故答案为:A。
6.(2024七下·浙江竞赛)小明同学使用排水法测量一小石块的体积时,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仰视读取为20毫升,放入小石块后水面上升又俯视读取为30毫升。则关于小石块的体积为(  )
A.大于10立方厘米
B.小于10立方厘米
C.由于先俯视后仰视,误差抵消,刚好等于10立方厘米
D.无法确定
【答案】A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使用量筒时,俯视所得数据变大,仰视所得数据偏小。
【解答】使用量筒时,俯视所得数据变大,故水的实际体积小于20mL,即20立方厘米;仰视所得数据偏小,故石块和水的实际总体积大于30mL,即30立方厘米;故石块的体积应大于10mL,即大于10立方厘米。
故BCD错误;A正确。
故答案为:A。
7.(2024七下·浙江竞赛)如图,在港口上经常用传送带来卸货物,当传送带静止不动时,某件货物静止从传送带A端下滑至B端所用时间为1分钟,货物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传送带A到B的距离为(  )
A.45m B.90m C.30m D.无法确定
【答案】A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v t图像的物理意义,结合速度公式s=vt来计算传送带A到B的距离。
【解答】步骤一:分析v t图像在v t图像中,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本题中货物的v 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货物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步骤二:确定相关物理量已知货物从传送带A端下滑至B端所用时间t=1分钟,因为1分钟=60秒;从
v t图像可知,当t=1分钟(即60秒)时,货物的速度v=1.5m/s 。
步骤三:计算传送带A到B的距离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平均速度v = 2v0+v,由于货物从静止开始运动,所以v0 =0,则平均速度v = 20+1.5 =0.75m/s 。
根据速度公式s=vt,可得传送带A到B的距离s= vt=0.75×60=45m 。
综上,传送带A到B的距离为45m。
故答案为:A。
8.(2024七下·浙江竞赛)小明同学想测量一个圆柱体的直径,无奈身边只有一把刻度尺,他想到一个办法,如图所示,在圆柱体上用墨水点一小点,将圆柱体向前滚动,纸上留下4个墨水点,用刻度尺测得第一个点和第四个点之间的距离为37.8mm,则测得该圆柱体的直径为(  )。(取3)
A.4.2mm B.12.6mm C.4.0mm D.5.1mm
【答案】C
【知识点】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在圆柱体上某点涂上颜色,使圆柱体在纸上滚动一圈;用刻度尺量出纸上两点处之间的距离,即是圆柱体的周长,图中有4个点,是圆柱体在纸上滚动三圈形成的,再用周长公式计算出该圆柱体的直径。
【解答】 在圆柱体上某点涂上颜色,使圆柱体在纸上沿直线滚动,则纸上两点间的距离即圆柱体的周长;图中有4个点,4个点之间的距离为圆柱体周长的3倍;该圆柱体的周长:
,则测得该圆柱体的直径为:。
故答案为:C。
9.(2024七下·浙江竞赛)观察食肉目部分动物的分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狗和豹的共同点比虎和猫的共同点少
B.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的远
C.猫与虎长得最相像
D.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据此解答。
【解答】 A、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多。
狗属于犬科,豹属于猫科,它们同属于食肉目;虎和猫都属于猫科。所以狗和豹的分类单位比虎和猫的分类单位大,狗和豹的共同点比虎和猫的共同点少,A 选项正确。
B、猫和豹都属于猫科,猫和狗属于不同的科(猫属于猫科,狗属于犬科),分类单位越小,亲缘关系越近。因此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的近,B 选项错误。
C、虎和猫都属于猫科猫属,它们的分类单位小,共同特征多,所以长得最相像,C 选项正确。
D、在生物的分类单位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D 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 B。
10.(2024七下·浙江竞赛)有一只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的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示数为89℃,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1℃,将该温度计悬挂在教室的墙壁上,当教室的实际温度是30℃时,其显示的示数为(  )
A.26°℃ B.30℃ C.31℃ D.27℃
【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而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1℃,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89℃,中间是90个小格,先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
(2)将温度计插入温水中,结果示数是30℃,距离-1℃有31个小格,求出31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15℃时的实际温度0℃,就是温水的实际温度。
【解答】 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等于;
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30℃时,。
T=26℃
故答案为:A。
11.(2024七下·浙江竞赛)以下我们平时食用的食物属于植物营养器官的是(  )
A.番薯 B.甘蔗 C.黄瓜 D.苹果
【答案】A,B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
【解析】【分析】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其中根吸收来的水和无机盐由茎运到叶等地方供植物体利用,在叶里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可见植物的根、茎、叶与营养物质有关,所以属于营养器官.花开放之后,经过传粉和受精结出果实和种子,再用种子繁殖后代,因此花、果实和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解答】A 、番薯:番薯是植物的块根,属于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主要功能是储存营养物质和吸收水分、无机盐等。
B 、甘蔗:甘蔗是植物的茎,属于营养器官,其茎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支持和运输等功能。
C 、黄瓜:黄瓜是植物的果实,属于生殖器官,其内部含有种子,与植物的繁殖后代有关。
D 、苹果:苹果也是植物的果实,属于生殖器官,主要作用是保护种子并帮助种子传播。
故答案为: AB。
12.(2024七下·浙江竞赛)当地球地轴垂直于公转轨道面时,下列现象不可能在地球上出现的是(  )
A.太阳西升东落 B.没有昼夜交替
C.全球各地气温基本相同 D.没有四季更替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解答】假如地球绕日公转时,地轴不再倾斜,而是垂直于公转轨道面,则一年内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就不会有四季更替现象,全球各地气温不同,太阳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形成的,与地球公转运动无关,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3.(2024七下·浙江竞赛)小都和小唐同时出发从甲地到乙地,小都先跑步到达中点后改为自行车,小唐先骑自行车到达中点后改为跑步,已知小唐骑自行车的速度比小都快,并且两人骑自行车的速度都比跑步快,最后两人同时到达乙地。则下列四个图像中,表示小都、小唐两人运动的图象只可能是(  )
A.小都是① B.小唐是③ C.小唐是② D.小都是④
【答案】B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先研究两个人赶往B地的速度变化规律,再研究四个函数图象的变化特点,两相对照,选出正确答案。
【解答】(1)由题意,两人都是到中点变换了行走方式,且同时到达目的地,由于甲骑自行车的速度较快,故其骑车用时比乙少,而跑步用时比乙多,故甲骑车时函数图象比乙骑车时图象增加得快,即斜率大;
(2)甲跑步斜率比乙跑步斜率小,且其骑车用时比乙少,跑步用时比乙多,甲的图象是先斜率大,后斜率小,而乙的是先斜率小后斜率大,
由此规律知符合甲的运行规律的图象应为①,符合乙的运行规律的图象应为④。
故甲、乙各人的图象只可能甲是图①,乙是图④
故答案为:B。
14.(2024七下·浙江竞赛)普通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而液体在较小的温度范围就会发生状态变化,若变成固体或气体而失效。小刚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温度时,膨胀体积的通常是不同的。如果把铜片和铁片在一起,铜和铁升高相同的温度时,铜膨胀的体积要大于铁:当下降相同的温度时,铜缩小的体积同样比铁大。利用两者的这种性质来制作简易双金属温度计。如图所示,当连线向上移动时,指针通过转轴向B偏转,反之,向A偏转。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温度为20℃时,两金属片笔直,指针指向О点,当温度为50℃时,指针偏向A
B.当温度为20℃时,两金属片笔直,指针指向О点,当温度为10℃时,指针偏向B
C.为了提高温度计的精确度,选用升高相同温度时,膨胀体积差异大的两种金属
D.为了提高温度计的精确度,选用升高相同温度时,膨胀体积差异小的两种金属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铜片和铁片在温度变化时的膨胀或收缩特性,以及双金属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对各选项进行逐一分析。
【解答】A、当温度从20℃升高到50℃时,温度升高,因为铜膨胀的体积要大于铁,所以双金属片会向铁片一侧弯曲(铜片在外侧,铁片在内侧),此时连线向下移动,根据 “当连线向上移动时,指针通过转轴向B偏转,反之,向A偏转”,可知指针应偏向A,A 选项正确。
B、当温度从20℃下降到10℃时,温度降低,铜缩小的体积比铁大,那么双金属片会向铜片一侧弯曲(铁片在外侧,铜片在内侧),此时连线向上移动,指针应偏向B,B 选项正确。
C、为了提高温度计的精确度,需要在相同的温度变化下,双金属片产生更明显的弯曲,从而使指针有更大幅度的偏转。选用升高相同温度时,膨胀体积差异大的两种金属,在温度变化时,双金属片的弯曲程度会更显著,能使指针的偏转更明显,更便于准确读数,C 选项正确。
D、若选用升高相同温度时,膨胀体积差异小的两种金属,在温度变化时,双金属片的弯曲程度不明显,指针的偏转幅度也会很小,不利于准确测量温度,会降低温度计的精确度,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5.(2024七下·浙江竞赛)下列四种生物细胞中都拥有的结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核 D.叶绿体
【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细胞既是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构上的基本单位,又是功能上的基本单位。从结构上看,植物按照由大到小的结构层次依次是由:器官、组织、细胞组成的,动物按照由大到小的结构层次依次是由: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组成的
【解答】金针菇属于真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葫芦藓属于植物,它的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有叶绿体。
大熊猫属于动物,它的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但是没有叶绿体。
酵母菌属于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故答案为:B。
16.(2024七下·浙江竞赛)如图是小明同学用显微镜目镜选择5×,物镜选择为10×组合后观察到的视野图,此时若选择物镜为30×,目镜不变时,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数目为   个,发现细胞按顺时针方向流动,则实际流动方向为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答案】1;顺时针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左右均相反。
【解答】计算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数目
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当目镜为5×,物镜为10×时,放大倍数为5×10=50倍;当目镜不变仍为5×,物镜换为30×时,放大倍数变为5×30=150倍。
放大倍数与细胞数目关系:在视野范围一定的情况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放大倍数从50倍变为150倍,放大倍数变为原来的150÷50=3倍,则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变为原来的九分之一(因为视野面积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从图中可大致数出原来视野中细胞数目约为9个,那么更换物镜后,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数目为1个。
判断细胞实际流动方向
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左右均相反,但细胞流动方向的倒正不影响,看到的细胞流动方向和实际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已知发现细胞按顺时针方向流动,所以实际流动方向为顺时针。
17.(2024七下·浙江竞赛)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的常用工具是显微镜,因此我们要学会使用显微镜。小萌同学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观察。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请你指导小萌完成实验。
(1)图1中P、Q、R为显微镜的物镜,甲、乙、丙为显微镜的目镜。想要在视野中观察到最多的细胞,应该选用正确的组合为   。
(2)用显微镜观察一个正方形的细胞,显微镜目镜上标有“10×”,物镜上标有“10×”,通过一定的测量观察到的细胞面积为0.09cm2,则细胞的实际面积为   mm2。
【答案】(1)甲和P
(2)0.0009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目镜和物镜的特点: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而面积的放大倍数是长度或宽度放大倍数的平方。
【解答】(1)目镜和物镜的特点: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所以图中P、Q、R三个物镜中,P最短,放大倍数最小;甲、乙、丙三个目镜中,甲最长,放大倍数最小。
放大倍数与细胞数目的关系: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在视野范围一定的情况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细胞越小,但细胞数目越多。
因此,想要在视野中观察到最多的细胞,应选择放大倍数最小的组合,即甲和P。
(2)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已知显微镜目镜上标有 “10×”,物镜上标有 “10×”,则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0×10=100倍。
分析放大倍数与细胞面积的关系: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而面积的放大倍数是长度或宽度放大倍数的平方。所以此显微镜下细胞面积的放大倍数为100 2 =10000倍。
计算细胞的实际面积:已知观察到的细胞面积为0.09cm 2,因为1cm 2 =100mm 2,所以
0.09cm 2 =0.09×100=9mm 2。
那么细胞的实际面积为9÷10000=0.0009mm 2。
18.(2024七下·浙江竞赛)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示意图,与传统稻田管理相比,引鸭入田,实现了稻鸭共育,增加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1)写出图中含鸭的一条食物链:   。
(2)引鸭入田增加农业生态经济效益原因是   。
【答案】(1)水稻→昆虫→鸭
(2)鸭能捕食昆虫、食用杂草,减少农药和人工除草成本;鸭粪可作有机肥,减少化肥成本;能增加农产品种类和产量 。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食物链的起始点是生产者,然后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不包含分解者(微生物)和非生物部分。
【解答】(1)图中含鸭的一条食物链可以是:水稻→昆虫→鸭 或 杂草→鸭 。
(2)引鸭入田增加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减少害虫和杂草:鸭可以捕食稻田中的昆虫,减少害虫对水稻的侵害,降低农药的使用量,节省了农药成本;同时鸭会食用杂草,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杂草与水稻争夺养分、阳光和空间,减少了人工除草成本 。
提供有机肥料:鸭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土壤肥力 。
增加农产品种类和产量:产出的鸭肉和鸭蛋增加了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渠道。
19.(2024七下·浙江竞赛)小明坐在一辆汽车里观察与其同样速度行驶的汽车轮胎上的黄点(黄点是轮胎的轻点标记)则小明观察到的黄点的运动轨迹是   。(画图)
【答案】一个以轮胎圆心为中心的圆。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物体相对另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而改变,则此物体对另一物体发生了运动,此物体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如果相互之间的位置并不随时间而改变,则此物体即在相对静止状态之中。
【解答】当小明坐在一辆与另一辆汽车同样速度行驶的车内时,以小明所在的汽车为参照物,另一辆汽车是静止的 。
而轮胎上的黄点随着轮胎在做圆周运动,因为把另一辆汽车看作静止,所以小明观察到黄点的运动轨迹就是一个以轮胎圆心为中心的圆。
20.(2024七下·浙江竞赛)小明注意到钟摆有规律地摆动,观察到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相同,他请教了科学老师,了解到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叫做周期,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设计如图所示的单摆(即细绳下系一小钢球)进行探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摆长 0.30 0.40 0.50 0.60 0.70 0.80 0.90 1.00
周期 1.1 1.3 1.4 1.5 1.7 1.8 1.9 2.0
周期平方 1.2 1.6 2.0 2.3 2.9 3.2 3.6 4.0
(1)从表中数据可知,单摆的摆长越长,周期T越   。
(2)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作出单摆周期的平方T2与摆长的关系图像。
(3)分析所示图象,可知实验中用的单摆T2与成   关系。
(4)由表中实验记录可知,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时间比较短,直接测量摆动一次的时间误差比较大。你认为小明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是怎么做的    。
(5)生活中若摆钟走慢了,应如何调整钟摆的长度    。
【答案】(1)长
(2)
(3)正比
(4)可测出单摆来回摆动多次(如30次)的时间,再计算出来回摆动1次的时间
(5)减小摆的长度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解决此题的关键是通过分析表格中的周期和摆长数据,看周期随摆长的增大怎样变化;
(2)先根据数据进行描点,横坐标是摆长,纵坐标是周期的平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或直线将各点连接起来;
(3)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图象的特征判断单摆周期的平方T2与l的关系:
如果图象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说明它们之间是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是双曲线说明它们是成反比例关系;
(4)由于摆动一个周期所需时间很短,可以采用累计法进行分析计算摆动一次所需时间;
(5)可以通过调整摆的长度来调整摆动时间,因为摆长越长,摆动周期越长,摆长越短,摆动周期越短。
【解答】 (1)由表格数据可知,摆长越长,摆动一次所需时间越长;
(2)根据表中数据描点,然后用直线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3)做出的图象是直线,说明单摆周期的平方T2与摆长l之间是成正比例关系;
(4)因为单摆摆动一个周期所需时间很短,所以可以采用累计法进行分析计算,可测出单摆来回摆动20次的时间,再求出摆动一次的时间;
(5)若摆钟走慢了,说明钟表的摆动周期长了,所以应该将表的摆长调短些;
21.(2024七下·浙江竞赛)小刚同学自制了小孔成像仪,去观察一支点燃的蜡烛,调节前后距离,在屏上出现了清晰   的像(填“倒立”或“正立”),请画出小孔О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   ,将蜡烛远离成像仪,则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倒立;;变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基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性。当烛焰发出的光通过小孔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来自烛焰不同位置的光线会在光屏上特定位置成像,从而形成与物体形状相似的像。
【解答】小孔成像的像的特点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物体上部发出(或反射)的光通过小孔后射到光屏的下部,物体下部发出(或反射)的光通过小孔后射到光屏的上部,所以在屏上会出现倒立的像。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连接蜡烛与它像的对应位置,在成像仪上的交点O就是小孔的位置,如图所示。
根据小孔成像的特点,在像距(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物距(蜡烛到小孔的距离)越大,像越小。当蜡烛远离成像仪时,物距增大,所以像变小。
22.(2024七下·浙江竞赛)三架直升飞机分别乘坐了甲、乙、丙三人,甲看到附近的高楼在匀速上升,看到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到甲在匀速上升,则三架直升飞机,相对于地面无法确定的是   。
【答案】丙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会不同。
一物体相对另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而改变,则此物体对另一物体发生了运动,此物体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
【解答】甲看到附近的高楼在匀速上升,说明甲相对于地面在匀速下降。
甲看到丙也在匀速上升,此时有三种可能:一是丙相对于地面静止;二是丙相对于地面在匀速上升;三是丙相对于地面在匀速下降,但下降速度比甲慢。
乙看到甲在匀速上升,说明乙相对于地面在匀速下降,且下降速度比甲快。
所以,相对于地面无法确定运动状态的是丙。
23.(2024七下·浙江竞赛)如图所示,是杭州某日的太阳东升西落的示意图,根据图像请回答以下问题:
(1)当太阳位于   时(填“A”、“B”、“C”或“D”),人影长度最短,此时时间为   。
(2)小明说该图是3月21日赤道某地的太阳东升西落图,小明的说法   ,(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
【答案】(1)C;12 时
(2)错误;3 月 21 日赤道上太阳应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且图中所示地点为杭州并非赤道 。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1)太阳高度角: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化,日出和日落时太阳高度角接近0 ,正午时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
(2)赤道地区二分日的太阳视运动:春分日(3 月 21 日前后)和秋分日(9 月 23 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赤道地区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与地平面垂直。
其他地区的太阳视运动:除赤道外,其他地区在二分日时太阳也是东升西落,但升起和落下的方位并非严格的正东和正西。在北半球,夏半年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冬半年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视运动轨迹的倾斜角度和高度也有所不同 。通过对太阳视运动轨迹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判断所处的日期、地点以及季节等信息。
【解答】(1)人影长度最短时太阳的位置: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时,人影长度最短。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太阳位于C点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此时人影长度最短。
对应的时间:在地方时中,当地时间 12 时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所以此时时间为当地时间 12 时 。
(2)判断说法是否正确:小明的说法错误。
理由:3 月 21 日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各地昼夜平分,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而图中太阳升起的方向并非正东方(从图中方位可知,太阳升起方向在东偏南),落下的方向也不是正西方,并且杭州不在赤道上,所以该图不是 3 月 21 日赤道某地的太阳东升西落图。
24.(2024七下·浙江竞赛)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而不准,刻度被分成160格,将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刻度显示为20格,将它放在沸水中刻度显示为90格,则该温度计最高测量温度为多少,当气温为零下10℃时,该温度计显示为几格
【答案】步骤一:计算该温度计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
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 ,此时温度计刻度显示为20格;沸水的温度是100 ,此时温度计刻度显示为90格。
那么从20格到90格,格数的变化为90 20=70格,而实际温度的变化是100 0=100 ℃ 。
所以该温度计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为。
步骤二:计算该温度计最高测量温度
已知该温度计刻度被分成160格,从20格到160格,格数的变化为
160 20=140格。
因为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为,所以相对于0 ℃ 升高的温度为140×=200 ℃ 。
则该温度计最高测量温度为
200+0=200 ℃ 。
步骤三:计算当气温为零下10 C时该温度计显示的格数当气温为零下10 ℃ 时,相对于0 ℃
下降了10 ℃ 。因为每格表示 ℃ ,所以下降的格数为10÷ =7格。
已知0℃时显示为20格,那么此时温度计显示的格数为20 7=13格。
综上,该温度计最高测量温度为200 ℃ ;当气温为零下10 ℃ 时,该温度计显示为13格。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该温度计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再据此分别计算最高测量温度以及零下10 ℃时温度计的显示格数。
25.(2024七下·浙江竞赛)请给植物:水绵、地钱、苹果、苏铁、胎生狗脊,编制一张简单的文字形式的二歧分类检索表。
【答案】1a无种子——2
1b有种子——3
2a无根茎叶分化 —— 水绵
2b有茎叶分化,无根 —— 地钱
2c有根茎叶分化 —— 胎生狗脊
3a种子无果皮包被 —— 苏铁
3b种子有果皮包被 —— 苹果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将特征不同的一群植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进行分类,称为二歧分类法,为了便于使用,各分支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前边加上一定的顺序数字。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前的数字及位置(距左边的距离)应是相同的,而且相对应的两个分支,较上一级分支均应向右退一字格,这样继续下去,直到要编制的终点为止。
26.(2024七下·浙江竞赛)小明要乘坐高铁去北京,发现杭州东站地铁出站口有如图所示的地面传送带,他很好奇,研究发现如果站在匀速前进的传送带上从一端到另一端需要5分钟,如果传送带不动,他从一端走到另一端需要3分钟,那小明走在匀速前进的传送带上从一端到另一端需要多少时间
【答案】首先,设传送带的长度为s:
根据速度公式v= ts。
当站在匀速前进的传送带上从一端到另一端需要t 1 =5分钟时,此时速度v 1
(即传送带的速度)为v 1 = = 。
当传送带不动,从一端走到另一端需要t 2 =3分钟时,此时速度v 2(即小明行走的速度)为
v 2 = = 。
然后,当小明走在匀速前进的传送带上时:小明的实际速度v是小明行走速度与传送带速度之和,即v=v 1+v 2。
代入可得:

进行通分,。
最后,求小明走在匀速前进的传送带上从一端到另一端需要的时间t:再根据速度公式,把代入可得:

因为,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 速度的基本公式为,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该公式是解决运动问题的基础,通过已知的路程和时间可以求出速度,已知速度和时间可以求出路程,已知速度和路程可以求出时间。在本题中,分别根据站在传送带上和在静止传送带上行走的时间及传送带长度求出了传送带的速度v1 和小明行走的速度v2 。
27.(2024七下·浙江竞赛)小明参加学校开展的“自制简易显微镜”项目化学习活动,他利用了水滴、放大镜、平面镜、透明玻璃杯和可调支架等制作了一台“水滴显微镜”(如图)。调节支架高度,适当调整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可实现与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
(1)水滴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结构中的   。
(2)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光学显微镜的   。
(3)产品调试:小明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观察细胞时,视野内的像如图乙所示,若要获得像的清晰度如丙图所示,他接下去操作是   。
(4)项目化评价小组制定的“自制简易显微镜”评价表如下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能精细调节像的清晰度 能粗略调节像的清晰度 无法调节像的清晰度
指标二 对像的大小和亮度都能进行调节 只能对像的大小或亮度进行调节 对像大小和亮度都不能进行调节
产品评价:根据“指标二”,小科自制的“简易显微镜”评为“合格”。为使“指标二”达到优秀水平,请你对该“简易显徼镜”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
【答案】(1)物镜
(2)粗细准焦螺
(3)上下微微调节支架高度至物像清晰为止
(4)待改进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水滴的作用:水滴在这里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可以使物体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因为水滴中间厚、边缘薄,符合凸透镜的特征,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会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镜用于进一步放大水滴所成的实像。水滴所成的实像对于放大镜来说,相当于一个物体,且位于放大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放大镜将这个实像再次放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最终我们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就是经过两次放大后的虚像。
【解答】 (1)物镜安装在镜筒的下端,观察时靠近玻片标本,所以水滴相当于光学易微镜结构中的物镜。
(2)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的作用除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外,还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所以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的②粗细准焦螺旋;
(3)图乙视野内的物像不清晰,要想获得清晰的图丙,可以适当上下微微调节支架高度至物像清晰为止。
(4)小科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对像大小和亮度都不能进行调节,评为待改进。
28.(2024七下·浙江竞赛)科学探究源于观察和问题。拓展性小组同学观察到下列现象,跳伞运动员在未打开降落伞时下落很快,打开降落伞后下落速度会减小;“瓢泼大雨”以很快的速度降落到地面,而“毛毛细雨”则缓慢地飘落到地面。
【提出问题】物体从高空下落时的收尾速度与什么有关
【建立猜想】①可能与物体的横截面积有关。②可能与物体的____有关。
【设计方案】同学们经讨论后认为,可以用小球作为理想化模型来代替生活中的不规则物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于是同学们决定取5个不同小的球进行实验,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分别从一定高度(足够高)由静止下落,来研究小球从高空下落时的收尾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球编号 1 2 3 4 5
小球质量m(g) 2 5 5 5 45
小球半径r(m) 0.05 0.05 0.10 0.25 0.15
小球收尾速度v(m/s) 6 40 10 1.6 40
【得出结论】
(1)比较2、3号小球的相关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2)请你结合上述探究,解释“跳伞运动员打开降落伞后比打开降落伞前收尾速度小”的原因是   。
【答案】(1)在该实验环境下,半径相同的小球从高空落下时的收尾速度与质量成正比;
(2)打开降落伞后半径增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查阅资料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想;
(2)比较1、2号小球的相关实验数据得出相同量和不同量,然后根据控制变量法得出结论;
(3)根据所得的结论解释“跳伞运动员打开降落伞后比打开降落伞前收尾速度小”的原因。
【解答】 【建立猜想】
由“阻力增大到重力相等时,将以某一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可猜想,物体从高空下落时收尾速度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或重力)有关;
【得出结论】
(1)比较1、2号小球的相关实验数据可知,两球的半径相等,质量不同,且质量越大收尾速度越大,且收尾速度与质量的比值8相等,
故可得结论:在该实验环境下,半径相同的小球从高空落下时的收尾速度与质量成正比;
(2)因环境相同时,质量相等的小球从高空中下落时,半径越大,收尾速度越小,
所以,跳伞运动员打开降落伞后,半径增大,收尾速度减小,即比打开降落伞前收尾速度小。
29.(2024七下·浙江竞赛)20世纪,疟疾肆虐,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是当时科学家们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的科研团队经过艰辛的努力,发现了青蒿素能治理疟疾。屠呦呦科研团队的科学探究过程:
⑴提出问题: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
⑵查阅古籍,寻找方药。受我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的启发。进行猜想:   
⑶屠呦呦继续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绞取汁,尽服之”中得到启发:原来古人用的是青蒿鲜汁!然后制订计划:   ;
⑷进行实验:实验过程繁复而冗长。经过190次失败后,屠呦呦的科研团队终于提取出青蒿中的有关物质。
⑸分析证据,得出结论:1971年10月,屠呦呦在实验室观察到这种   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这种物质就是青蒿素。实验说明了   。
⑹解释、表达与交流:目前,已测定了青蒿素的分子结构。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
【答案】青蒿可能可以治疗疟疾;用青蒿鲜汁进行相关实验,提取青蒿中的有关物质,研究其对疟疾的治疗效果;物质(青蒿素);青蒿素能有效抑制疟原虫,是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提出问题;2.作出猜想与假设;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表达与交流。
【解答】(2)查阅古籍,寻找方药。受我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的启发。进行猜想:
根据前文提到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以及受到古籍启发,合理的猜想应该是青蒿可能可以治疗疟疾。因为古籍中提到了青蒿相关的治疗疟疾的方法,所以会猜测青蒿具有治疗疟疾的功效。
(3)屠呦呦继续从《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记载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绞取汁,尽服之” 中得到启发:原来古人用的是青蒿鲜汁!然后制订计划:
结合前面的启发,以及后续要进行实验提取青蒿中的物质,制订的计划应该是用青蒿鲜汁进行相关实验,提取青蒿中的有关物质,研究其对疟疾的治疗效果。这样的计划既符合从古籍中得到的启发,又与后续的实验步骤相呼应,是为了验证青蒿鲜汁以及其中物质对疟疾的作用而设计的。
(5)分析证据,得出结论:1971 年 10 月,屠呦呦在实验室观察到这种物质(青蒿素)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 100%。这种物质就是青蒿素。实验说明了青蒿素能有效抑制疟原虫,是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
因为前面进行了大量实验提取出了青蒿素,并且观察到它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 100%,所以可以得出青蒿素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也就说明它是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这与最初提出的问题以及猜想相呼应,完成了整个科学探究的结论部分。
1 / 1浙江省2024年七年级下学期科学第五届初中生学科素养测评(竞赛)试卷
1.(2024七下·浙江竞赛)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平直公路上,甲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东移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上的人也匀速向东移动,丙车上的看到甲车匀速向西移动,这三辆车中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的是(  )
A.只有甲车 B.只有乙车 C.只有丙车 D.甲、丙车
2.(2024七下·浙江竞赛)小明用米尺量得自己的课桌边长为0.680m,他将米尺与标准尺进行比较,发现该米尺的实际长度为0.980m,则该边长的真实长度为(  )
A.0.666m B.0.677m C.0.685m D.0.680m
3.(2024七下·浙江竞赛)下列四个数据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个苹果的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
B.普通中学生跑完1000米所需的时间约为2分钟
C.洗澡用水温度接近70℃
D.教室里的课桌高度约为80厘米
4.(2024七下·浙江竞赛)在显微镜视野下的标本从下图中的A转为B,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①移动载玻片 ②调节光圈和反光镜 ③转动转换器
④转动细准焦螺旋 ⑤转动粗准焦螺旋
A.①③②④ B.②③④⑤ C.④③①⑤ D.③②⑤④
5.(2024七下·浙江竞赛)当日落3小时候,在A点正上方可以看到人造同步卫星。则下图中能反映出该现象的图是(图中半圆表示地球,圆中的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
A. B.
C. D.
6.(2024七下·浙江竞赛)小明同学使用排水法测量一小石块的体积时,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仰视读取为20毫升,放入小石块后水面上升又俯视读取为30毫升。则关于小石块的体积为(  )
A.大于10立方厘米
B.小于10立方厘米
C.由于先俯视后仰视,误差抵消,刚好等于10立方厘米
D.无法确定
7.(2024七下·浙江竞赛)如图,在港口上经常用传送带来卸货物,当传送带静止不动时,某件货物静止从传送带A端下滑至B端所用时间为1分钟,货物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传送带A到B的距离为(  )
A.45m B.90m C.30m D.无法确定
8.(2024七下·浙江竞赛)小明同学想测量一个圆柱体的直径,无奈身边只有一把刻度尺,他想到一个办法,如图所示,在圆柱体上用墨水点一小点,将圆柱体向前滚动,纸上留下4个墨水点,用刻度尺测得第一个点和第四个点之间的距离为37.8mm,则测得该圆柱体的直径为(  )。(取3)
A.4.2mm B.12.6mm C.4.0mm D.5.1mm
9.(2024七下·浙江竞赛)观察食肉目部分动物的分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狗和豹的共同点比虎和猫的共同点少
B.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的远
C.猫与虎长得最相像
D.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10.(2024七下·浙江竞赛)有一只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的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示数为89℃,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1℃,将该温度计悬挂在教室的墙壁上,当教室的实际温度是30℃时,其显示的示数为(  )
A.26°℃ B.30℃ C.31℃ D.27℃
11.(2024七下·浙江竞赛)以下我们平时食用的食物属于植物营养器官的是(  )
A.番薯 B.甘蔗 C.黄瓜 D.苹果
12.(2024七下·浙江竞赛)当地球地轴垂直于公转轨道面时,下列现象不可能在地球上出现的是(  )
A.太阳西升东落 B.没有昼夜交替
C.全球各地气温基本相同 D.没有四季更替
13.(2024七下·浙江竞赛)小都和小唐同时出发从甲地到乙地,小都先跑步到达中点后改为自行车,小唐先骑自行车到达中点后改为跑步,已知小唐骑自行车的速度比小都快,并且两人骑自行车的速度都比跑步快,最后两人同时到达乙地。则下列四个图像中,表示小都、小唐两人运动的图象只可能是(  )
A.小都是① B.小唐是③ C.小唐是② D.小都是④
14.(2024七下·浙江竞赛)普通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而液体在较小的温度范围就会发生状态变化,若变成固体或气体而失效。小刚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温度时,膨胀体积的通常是不同的。如果把铜片和铁片在一起,铜和铁升高相同的温度时,铜膨胀的体积要大于铁:当下降相同的温度时,铜缩小的体积同样比铁大。利用两者的这种性质来制作简易双金属温度计。如图所示,当连线向上移动时,指针通过转轴向B偏转,反之,向A偏转。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温度为20℃时,两金属片笔直,指针指向О点,当温度为50℃时,指针偏向A
B.当温度为20℃时,两金属片笔直,指针指向О点,当温度为10℃时,指针偏向B
C.为了提高温度计的精确度,选用升高相同温度时,膨胀体积差异大的两种金属
D.为了提高温度计的精确度,选用升高相同温度时,膨胀体积差异小的两种金属
15.(2024七下·浙江竞赛)下列四种生物细胞中都拥有的结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核 D.叶绿体
16.(2024七下·浙江竞赛)如图是小明同学用显微镜目镜选择5×,物镜选择为10×组合后观察到的视野图,此时若选择物镜为30×,目镜不变时,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数目为   个,发现细胞按顺时针方向流动,则实际流动方向为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17.(2024七下·浙江竞赛)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的常用工具是显微镜,因此我们要学会使用显微镜。小萌同学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观察。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请你指导小萌完成实验。
(1)图1中P、Q、R为显微镜的物镜,甲、乙、丙为显微镜的目镜。想要在视野中观察到最多的细胞,应该选用正确的组合为   。
(2)用显微镜观察一个正方形的细胞,显微镜目镜上标有“10×”,物镜上标有“10×”,通过一定的测量观察到的细胞面积为0.09cm2,则细胞的实际面积为   mm2。
18.(2024七下·浙江竞赛)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示意图,与传统稻田管理相比,引鸭入田,实现了稻鸭共育,增加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1)写出图中含鸭的一条食物链:   。
(2)引鸭入田增加农业生态经济效益原因是   。
19.(2024七下·浙江竞赛)小明坐在一辆汽车里观察与其同样速度行驶的汽车轮胎上的黄点(黄点是轮胎的轻点标记)则小明观察到的黄点的运动轨迹是   。(画图)
20.(2024七下·浙江竞赛)小明注意到钟摆有规律地摆动,观察到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相同,他请教了科学老师,了解到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叫做周期,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设计如图所示的单摆(即细绳下系一小钢球)进行探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摆长 0.30 0.40 0.50 0.60 0.70 0.80 0.90 1.00
周期 1.1 1.3 1.4 1.5 1.7 1.8 1.9 2.0
周期平方 1.2 1.6 2.0 2.3 2.9 3.2 3.6 4.0
(1)从表中数据可知,单摆的摆长越长,周期T越   。
(2)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作出单摆周期的平方T2与摆长的关系图像。
(3)分析所示图象,可知实验中用的单摆T2与成   关系。
(4)由表中实验记录可知,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时间比较短,直接测量摆动一次的时间误差比较大。你认为小明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是怎么做的    。
(5)生活中若摆钟走慢了,应如何调整钟摆的长度    。
21.(2024七下·浙江竞赛)小刚同学自制了小孔成像仪,去观察一支点燃的蜡烛,调节前后距离,在屏上出现了清晰   的像(填“倒立”或“正立”),请画出小孔О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   ,将蜡烛远离成像仪,则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2.(2024七下·浙江竞赛)三架直升飞机分别乘坐了甲、乙、丙三人,甲看到附近的高楼在匀速上升,看到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到甲在匀速上升,则三架直升飞机,相对于地面无法确定的是   。
23.(2024七下·浙江竞赛)如图所示,是杭州某日的太阳东升西落的示意图,根据图像请回答以下问题:
(1)当太阳位于   时(填“A”、“B”、“C”或“D”),人影长度最短,此时时间为   。
(2)小明说该图是3月21日赤道某地的太阳东升西落图,小明的说法   ,(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
24.(2024七下·浙江竞赛)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而不准,刻度被分成160格,将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刻度显示为20格,将它放在沸水中刻度显示为90格,则该温度计最高测量温度为多少,当气温为零下10℃时,该温度计显示为几格
25.(2024七下·浙江竞赛)请给植物:水绵、地钱、苹果、苏铁、胎生狗脊,编制一张简单的文字形式的二歧分类检索表。
26.(2024七下·浙江竞赛)小明要乘坐高铁去北京,发现杭州东站地铁出站口有如图所示的地面传送带,他很好奇,研究发现如果站在匀速前进的传送带上从一端到另一端需要5分钟,如果传送带不动,他从一端走到另一端需要3分钟,那小明走在匀速前进的传送带上从一端到另一端需要多少时间
27.(2024七下·浙江竞赛)小明参加学校开展的“自制简易显微镜”项目化学习活动,他利用了水滴、放大镜、平面镜、透明玻璃杯和可调支架等制作了一台“水滴显微镜”(如图)。调节支架高度,适当调整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可实现与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
(1)水滴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结构中的   。
(2)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光学显微镜的   。
(3)产品调试:小明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观察细胞时,视野内的像如图乙所示,若要获得像的清晰度如丙图所示,他接下去操作是   。
(4)项目化评价小组制定的“自制简易显微镜”评价表如下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能精细调节像的清晰度 能粗略调节像的清晰度 无法调节像的清晰度
指标二 对像的大小和亮度都能进行调节 只能对像的大小或亮度进行调节 对像大小和亮度都不能进行调节
产品评价:根据“指标二”,小科自制的“简易显微镜”评为“合格”。为使“指标二”达到优秀水平,请你对该“简易显徼镜”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
28.(2024七下·浙江竞赛)科学探究源于观察和问题。拓展性小组同学观察到下列现象,跳伞运动员在未打开降落伞时下落很快,打开降落伞后下落速度会减小;“瓢泼大雨”以很快的速度降落到地面,而“毛毛细雨”则缓慢地飘落到地面。
【提出问题】物体从高空下落时的收尾速度与什么有关
【建立猜想】①可能与物体的横截面积有关。②可能与物体的____有关。
【设计方案】同学们经讨论后认为,可以用小球作为理想化模型来代替生活中的不规则物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于是同学们决定取5个不同小的球进行实验,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分别从一定高度(足够高)由静止下落,来研究小球从高空下落时的收尾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球编号 1 2 3 4 5
小球质量m(g) 2 5 5 5 45
小球半径r(m) 0.05 0.05 0.10 0.25 0.15
小球收尾速度v(m/s) 6 40 10 1.6 40
【得出结论】
(1)比较2、3号小球的相关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2)请你结合上述探究,解释“跳伞运动员打开降落伞后比打开降落伞前收尾速度小”的原因是   。
29.(2024七下·浙江竞赛)20世纪,疟疾肆虐,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是当时科学家们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的科研团队经过艰辛的努力,发现了青蒿素能治理疟疾。屠呦呦科研团队的科学探究过程:
⑴提出问题: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
⑵查阅古籍,寻找方药。受我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的启发。进行猜想:   
⑶屠呦呦继续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绞取汁,尽服之”中得到启发:原来古人用的是青蒿鲜汁!然后制订计划:   ;
⑷进行实验:实验过程繁复而冗长。经过190次失败后,屠呦呦的科研团队终于提取出青蒿中的有关物质。
⑸分析证据,得出结论:1971年10月,屠呦呦在实验室观察到这种   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这种物质就是青蒿素。实验说明了   。
⑹解释、表达与交流:目前,已测定了青蒿素的分子结构。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
【解答】(1)因乙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所以乙车一定是相对地面向北运动的;
(2)甲车上的人看到乙车匀速向南,所以甲车一定相对地面是向北运动的,且车速大于乙车的车速;
(3)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匀速向北,那么丙车可能静止,可能向南运动,也有可能向北运动但车速小于甲车;
故答案为:C。
2.【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该刻度尺不精确,故应先计算出该刻度尺一小格表示的正常刻度是多少m,用该刻度尺测得读数是0.680m,相当于680小格,故能算出小桌每边的真实长度。
【解答】由测量结果的数值0.680m,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因为与标准尺相比,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0.995m,说明该刻度尺的一小格相当于实际长度0.995cm;
读数是0.680m,相当于68.0个0.995cm,故物体的实际长度应该是:68.0×0.995cm=0.6766m≈0.677m。
故答案为:B。
3.【答案】D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A、一个苹果的体积在200cm3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跑步的速度一般在4 6米 / 秒左右,跑完1000米大约4-5分钟,故B不符合实际;
C、人的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比人体温度略高,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70℃,故C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的身高约160cm,课桌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故D符合实际。
故答案为:D。
4.【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是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在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应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观察目标,然后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通过调节光圈或反光镜调节视野亮度,亮度适宜后,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解答】分析题图可知,A是低倍物镜下的图象,B是高倍镜下的图象,A中观察目标B靠左下方,应该先向左下方移动装片,将目标甲移至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视野变亮,然后转动细准焦螺旋调焦至物像清晰,因此要把显微镜视野下的标本从下图中的A转为B,正确的操作步骤是:移动载玻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和反光镜→转动细准焦螺旋
故答案为:A。
5.【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解析】【分析】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动叫自转,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解答】地球自西向东转,日落时,太阳在地球转动方向的后方。这样,排除CD;能见到卫星,是太阳光照射到了卫星上,卫星反射太阳光。所以,阳光照射到卫星,传播方向从太阳到卫星。故A正确。
故答案为:A。
6.【答案】A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使用量筒时,俯视所得数据变大,仰视所得数据偏小。
【解答】使用量筒时,俯视所得数据变大,故水的实际体积小于20mL,即20立方厘米;仰视所得数据偏小,故石块和水的实际总体积大于30mL,即30立方厘米;故石块的体积应大于10mL,即大于10立方厘米。
故BCD错误;A正确。
故答案为:A。
7.【答案】A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v t图像的物理意义,结合速度公式s=vt来计算传送带A到B的距离。
【解答】步骤一:分析v t图像在v t图像中,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本题中货物的v 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货物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步骤二:确定相关物理量已知货物从传送带A端下滑至B端所用时间t=1分钟,因为1分钟=60秒;从
v t图像可知,当t=1分钟(即60秒)时,货物的速度v=1.5m/s 。
步骤三:计算传送带A到B的距离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平均速度v = 2v0+v,由于货物从静止开始运动,所以v0 =0,则平均速度v = 20+1.5 =0.75m/s 。
根据速度公式s=vt,可得传送带A到B的距离s= vt=0.75×60=45m 。
综上,传送带A到B的距离为45m。
故答案为:A。
8.【答案】C
【知识点】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在圆柱体上某点涂上颜色,使圆柱体在纸上滚动一圈;用刻度尺量出纸上两点处之间的距离,即是圆柱体的周长,图中有4个点,是圆柱体在纸上滚动三圈形成的,再用周长公式计算出该圆柱体的直径。
【解答】 在圆柱体上某点涂上颜色,使圆柱体在纸上沿直线滚动,则纸上两点间的距离即圆柱体的周长;图中有4个点,4个点之间的距离为圆柱体周长的3倍;该圆柱体的周长:
,则测得该圆柱体的直径为:。
故答案为:C。
9.【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据此解答。
【解答】 A、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多。
狗属于犬科,豹属于猫科,它们同属于食肉目;虎和猫都属于猫科。所以狗和豹的分类单位比虎和猫的分类单位大,狗和豹的共同点比虎和猫的共同点少,A 选项正确。
B、猫和豹都属于猫科,猫和狗属于不同的科(猫属于猫科,狗属于犬科),分类单位越小,亲缘关系越近。因此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的近,B 选项错误。
C、虎和猫都属于猫科猫属,它们的分类单位小,共同特征多,所以长得最相像,C 选项正确。
D、在生物的分类单位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D 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 B。
10.【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而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1℃,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89℃,中间是90个小格,先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
(2)将温度计插入温水中,结果示数是30℃,距离-1℃有31个小格,求出31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15℃时的实际温度0℃,就是温水的实际温度。
【解答】 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等于;
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30℃时,。
T=26℃
故答案为:A。
11.【答案】A,B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
【解析】【分析】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其中根吸收来的水和无机盐由茎运到叶等地方供植物体利用,在叶里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可见植物的根、茎、叶与营养物质有关,所以属于营养器官.花开放之后,经过传粉和受精结出果实和种子,再用种子繁殖后代,因此花、果实和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解答】A 、番薯:番薯是植物的块根,属于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主要功能是储存营养物质和吸收水分、无机盐等。
B 、甘蔗:甘蔗是植物的茎,属于营养器官,其茎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支持和运输等功能。
C 、黄瓜:黄瓜是植物的果实,属于生殖器官,其内部含有种子,与植物的繁殖后代有关。
D 、苹果:苹果也是植物的果实,属于生殖器官,主要作用是保护种子并帮助种子传播。
故答案为: AB。
12.【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解答】假如地球绕日公转时,地轴不再倾斜,而是垂直于公转轨道面,则一年内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就不会有四季更替现象,全球各地气温不同,太阳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形成的,与地球公转运动无关,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3.【答案】B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先研究两个人赶往B地的速度变化规律,再研究四个函数图象的变化特点,两相对照,选出正确答案。
【解答】(1)由题意,两人都是到中点变换了行走方式,且同时到达目的地,由于甲骑自行车的速度较快,故其骑车用时比乙少,而跑步用时比乙多,故甲骑车时函数图象比乙骑车时图象增加得快,即斜率大;
(2)甲跑步斜率比乙跑步斜率小,且其骑车用时比乙少,跑步用时比乙多,甲的图象是先斜率大,后斜率小,而乙的是先斜率小后斜率大,
由此规律知符合甲的运行规律的图象应为①,符合乙的运行规律的图象应为④。
故甲、乙各人的图象只可能甲是图①,乙是图④
故答案为:B。
14.【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铜片和铁片在温度变化时的膨胀或收缩特性,以及双金属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对各选项进行逐一分析。
【解答】A、当温度从20℃升高到50℃时,温度升高,因为铜膨胀的体积要大于铁,所以双金属片会向铁片一侧弯曲(铜片在外侧,铁片在内侧),此时连线向下移动,根据 “当连线向上移动时,指针通过转轴向B偏转,反之,向A偏转”,可知指针应偏向A,A 选项正确。
B、当温度从20℃下降到10℃时,温度降低,铜缩小的体积比铁大,那么双金属片会向铜片一侧弯曲(铁片在外侧,铜片在内侧),此时连线向上移动,指针应偏向B,B 选项正确。
C、为了提高温度计的精确度,需要在相同的温度变化下,双金属片产生更明显的弯曲,从而使指针有更大幅度的偏转。选用升高相同温度时,膨胀体积差异大的两种金属,在温度变化时,双金属片的弯曲程度会更显著,能使指针的偏转更明显,更便于准确读数,C 选项正确。
D、若选用升高相同温度时,膨胀体积差异小的两种金属,在温度变化时,双金属片的弯曲程度不明显,指针的偏转幅度也会很小,不利于准确测量温度,会降低温度计的精确度,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5.【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细胞既是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构上的基本单位,又是功能上的基本单位。从结构上看,植物按照由大到小的结构层次依次是由:器官、组织、细胞组成的,动物按照由大到小的结构层次依次是由: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组成的
【解答】金针菇属于真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葫芦藓属于植物,它的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有叶绿体。
大熊猫属于动物,它的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但是没有叶绿体。
酵母菌属于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故答案为:B。
16.【答案】1;顺时针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左右均相反。
【解答】计算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数目
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当目镜为5×,物镜为10×时,放大倍数为5×10=50倍;当目镜不变仍为5×,物镜换为30×时,放大倍数变为5×30=150倍。
放大倍数与细胞数目关系:在视野范围一定的情况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放大倍数从50倍变为150倍,放大倍数变为原来的150÷50=3倍,则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变为原来的九分之一(因为视野面积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从图中可大致数出原来视野中细胞数目约为9个,那么更换物镜后,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数目为1个。
判断细胞实际流动方向
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左右均相反,但细胞流动方向的倒正不影响,看到的细胞流动方向和实际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已知发现细胞按顺时针方向流动,所以实际流动方向为顺时针。
17.【答案】(1)甲和P
(2)0.0009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目镜和物镜的特点: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而面积的放大倍数是长度或宽度放大倍数的平方。
【解答】(1)目镜和物镜的特点: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所以图中P、Q、R三个物镜中,P最短,放大倍数最小;甲、乙、丙三个目镜中,甲最长,放大倍数最小。
放大倍数与细胞数目的关系: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在视野范围一定的情况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细胞越小,但细胞数目越多。
因此,想要在视野中观察到最多的细胞,应选择放大倍数最小的组合,即甲和P。
(2)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已知显微镜目镜上标有 “10×”,物镜上标有 “10×”,则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0×10=100倍。
分析放大倍数与细胞面积的关系: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而面积的放大倍数是长度或宽度放大倍数的平方。所以此显微镜下细胞面积的放大倍数为100 2 =10000倍。
计算细胞的实际面积:已知观察到的细胞面积为0.09cm 2,因为1cm 2 =100mm 2,所以
0.09cm 2 =0.09×100=9mm 2。
那么细胞的实际面积为9÷10000=0.0009mm 2。
18.【答案】(1)水稻→昆虫→鸭
(2)鸭能捕食昆虫、食用杂草,减少农药和人工除草成本;鸭粪可作有机肥,减少化肥成本;能增加农产品种类和产量 。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食物链的起始点是生产者,然后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不包含分解者(微生物)和非生物部分。
【解答】(1)图中含鸭的一条食物链可以是:水稻→昆虫→鸭 或 杂草→鸭 。
(2)引鸭入田增加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减少害虫和杂草:鸭可以捕食稻田中的昆虫,减少害虫对水稻的侵害,降低农药的使用量,节省了农药成本;同时鸭会食用杂草,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杂草与水稻争夺养分、阳光和空间,减少了人工除草成本 。
提供有机肥料:鸭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土壤肥力 。
增加农产品种类和产量:产出的鸭肉和鸭蛋增加了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渠道。
19.【答案】一个以轮胎圆心为中心的圆。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物体相对另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而改变,则此物体对另一物体发生了运动,此物体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如果相互之间的位置并不随时间而改变,则此物体即在相对静止状态之中。
【解答】当小明坐在一辆与另一辆汽车同样速度行驶的车内时,以小明所在的汽车为参照物,另一辆汽车是静止的 。
而轮胎上的黄点随着轮胎在做圆周运动,因为把另一辆汽车看作静止,所以小明观察到黄点的运动轨迹就是一个以轮胎圆心为中心的圆。
20.【答案】(1)长
(2)
(3)正比
(4)可测出单摆来回摆动多次(如30次)的时间,再计算出来回摆动1次的时间
(5)减小摆的长度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解决此题的关键是通过分析表格中的周期和摆长数据,看周期随摆长的增大怎样变化;
(2)先根据数据进行描点,横坐标是摆长,纵坐标是周期的平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或直线将各点连接起来;
(3)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图象的特征判断单摆周期的平方T2与l的关系:
如果图象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说明它们之间是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是双曲线说明它们是成反比例关系;
(4)由于摆动一个周期所需时间很短,可以采用累计法进行分析计算摆动一次所需时间;
(5)可以通过调整摆的长度来调整摆动时间,因为摆长越长,摆动周期越长,摆长越短,摆动周期越短。
【解答】 (1)由表格数据可知,摆长越长,摆动一次所需时间越长;
(2)根据表中数据描点,然后用直线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3)做出的图象是直线,说明单摆周期的平方T2与摆长l之间是成正比例关系;
(4)因为单摆摆动一个周期所需时间很短,所以可以采用累计法进行分析计算,可测出单摆来回摆动20次的时间,再求出摆动一次的时间;
(5)若摆钟走慢了,说明钟表的摆动周期长了,所以应该将表的摆长调短些;
21.【答案】倒立;;变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基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性。当烛焰发出的光通过小孔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来自烛焰不同位置的光线会在光屏上特定位置成像,从而形成与物体形状相似的像。
【解答】小孔成像的像的特点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物体上部发出(或反射)的光通过小孔后射到光屏的下部,物体下部发出(或反射)的光通过小孔后射到光屏的上部,所以在屏上会出现倒立的像。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连接蜡烛与它像的对应位置,在成像仪上的交点O就是小孔的位置,如图所示。
根据小孔成像的特点,在像距(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物距(蜡烛到小孔的距离)越大,像越小。当蜡烛远离成像仪时,物距增大,所以像变小。
22.【答案】丙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会不同。
一物体相对另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而改变,则此物体对另一物体发生了运动,此物体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
【解答】甲看到附近的高楼在匀速上升,说明甲相对于地面在匀速下降。
甲看到丙也在匀速上升,此时有三种可能:一是丙相对于地面静止;二是丙相对于地面在匀速上升;三是丙相对于地面在匀速下降,但下降速度比甲慢。
乙看到甲在匀速上升,说明乙相对于地面在匀速下降,且下降速度比甲快。
所以,相对于地面无法确定运动状态的是丙。
23.【答案】(1)C;12 时
(2)错误;3 月 21 日赤道上太阳应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且图中所示地点为杭州并非赤道 。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1)太阳高度角: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化,日出和日落时太阳高度角接近0 ,正午时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
(2)赤道地区二分日的太阳视运动:春分日(3 月 21 日前后)和秋分日(9 月 23 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赤道地区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与地平面垂直。
其他地区的太阳视运动:除赤道外,其他地区在二分日时太阳也是东升西落,但升起和落下的方位并非严格的正东和正西。在北半球,夏半年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冬半年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视运动轨迹的倾斜角度和高度也有所不同 。通过对太阳视运动轨迹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判断所处的日期、地点以及季节等信息。
【解答】(1)人影长度最短时太阳的位置: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时,人影长度最短。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太阳位于C点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此时人影长度最短。
对应的时间:在地方时中,当地时间 12 时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所以此时时间为当地时间 12 时 。
(2)判断说法是否正确:小明的说法错误。
理由:3 月 21 日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各地昼夜平分,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而图中太阳升起的方向并非正东方(从图中方位可知,太阳升起方向在东偏南),落下的方向也不是正西方,并且杭州不在赤道上,所以该图不是 3 月 21 日赤道某地的太阳东升西落图。
24.【答案】步骤一:计算该温度计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
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 ,此时温度计刻度显示为20格;沸水的温度是100 ,此时温度计刻度显示为90格。
那么从20格到90格,格数的变化为90 20=70格,而实际温度的变化是100 0=100 ℃ 。
所以该温度计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为。
步骤二:计算该温度计最高测量温度
已知该温度计刻度被分成160格,从20格到160格,格数的变化为
160 20=140格。
因为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为,所以相对于0 ℃ 升高的温度为140×=200 ℃ 。
则该温度计最高测量温度为
200+0=200 ℃ 。
步骤三:计算当气温为零下10 C时该温度计显示的格数当气温为零下10 ℃ 时,相对于0 ℃
下降了10 ℃ 。因为每格表示 ℃ ,所以下降的格数为10÷ =7格。
已知0℃时显示为20格,那么此时温度计显示的格数为20 7=13格。
综上,该温度计最高测量温度为200 ℃ ;当气温为零下10 ℃ 时,该温度计显示为13格。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该温度计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再据此分别计算最高测量温度以及零下10 ℃时温度计的显示格数。
25.【答案】1a无种子——2
1b有种子——3
2a无根茎叶分化 —— 水绵
2b有茎叶分化,无根 —— 地钱
2c有根茎叶分化 —— 胎生狗脊
3a种子无果皮包被 —— 苏铁
3b种子有果皮包被 —— 苹果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将特征不同的一群植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进行分类,称为二歧分类法,为了便于使用,各分支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前边加上一定的顺序数字。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前的数字及位置(距左边的距离)应是相同的,而且相对应的两个分支,较上一级分支均应向右退一字格,这样继续下去,直到要编制的终点为止。
26.【答案】首先,设传送带的长度为s:
根据速度公式v= ts。
当站在匀速前进的传送带上从一端到另一端需要t 1 =5分钟时,此时速度v 1
(即传送带的速度)为v 1 = = 。
当传送带不动,从一端走到另一端需要t 2 =3分钟时,此时速度v 2(即小明行走的速度)为
v 2 = = 。
然后,当小明走在匀速前进的传送带上时:小明的实际速度v是小明行走速度与传送带速度之和,即v=v 1+v 2。
代入可得:

进行通分,。
最后,求小明走在匀速前进的传送带上从一端到另一端需要的时间t:再根据速度公式,把代入可得:

因为,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 速度的基本公式为,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该公式是解决运动问题的基础,通过已知的路程和时间可以求出速度,已知速度和时间可以求出路程,已知速度和路程可以求出时间。在本题中,分别根据站在传送带上和在静止传送带上行走的时间及传送带长度求出了传送带的速度v1 和小明行走的速度v2 。
27.【答案】(1)物镜
(2)粗细准焦螺
(3)上下微微调节支架高度至物像清晰为止
(4)待改进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水滴的作用:水滴在这里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可以使物体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因为水滴中间厚、边缘薄,符合凸透镜的特征,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会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镜用于进一步放大水滴所成的实像。水滴所成的实像对于放大镜来说,相当于一个物体,且位于放大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放大镜将这个实像再次放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最终我们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就是经过两次放大后的虚像。
【解答】 (1)物镜安装在镜筒的下端,观察时靠近玻片标本,所以水滴相当于光学易微镜结构中的物镜。
(2)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的作用除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外,还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所以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的②粗细准焦螺旋;
(3)图乙视野内的物像不清晰,要想获得清晰的图丙,可以适当上下微微调节支架高度至物像清晰为止。
(4)小科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对像大小和亮度都不能进行调节,评为待改进。
28.【答案】(1)在该实验环境下,半径相同的小球从高空落下时的收尾速度与质量成正比;
(2)打开降落伞后半径增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查阅资料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想;
(2)比较1、2号小球的相关实验数据得出相同量和不同量,然后根据控制变量法得出结论;
(3)根据所得的结论解释“跳伞运动员打开降落伞后比打开降落伞前收尾速度小”的原因。
【解答】 【建立猜想】
由“阻力增大到重力相等时,将以某一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可猜想,物体从高空下落时收尾速度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或重力)有关;
【得出结论】
(1)比较1、2号小球的相关实验数据可知,两球的半径相等,质量不同,且质量越大收尾速度越大,且收尾速度与质量的比值8相等,
故可得结论:在该实验环境下,半径相同的小球从高空落下时的收尾速度与质量成正比;
(2)因环境相同时,质量相等的小球从高空中下落时,半径越大,收尾速度越小,
所以,跳伞运动员打开降落伞后,半径增大,收尾速度减小,即比打开降落伞前收尾速度小。
29.【答案】青蒿可能可以治疗疟疾;用青蒿鲜汁进行相关实验,提取青蒿中的有关物质,研究其对疟疾的治疗效果;物质(青蒿素);青蒿素能有效抑制疟原虫,是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提出问题;2.作出猜想与假设;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表达与交流。
【解答】(2)查阅古籍,寻找方药。受我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的启发。进行猜想:
根据前文提到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以及受到古籍启发,合理的猜想应该是青蒿可能可以治疗疟疾。因为古籍中提到了青蒿相关的治疗疟疾的方法,所以会猜测青蒿具有治疗疟疾的功效。
(3)屠呦呦继续从《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记载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绞取汁,尽服之” 中得到启发:原来古人用的是青蒿鲜汁!然后制订计划:
结合前面的启发,以及后续要进行实验提取青蒿中的物质,制订的计划应该是用青蒿鲜汁进行相关实验,提取青蒿中的有关物质,研究其对疟疾的治疗效果。这样的计划既符合从古籍中得到的启发,又与后续的实验步骤相呼应,是为了验证青蒿鲜汁以及其中物质对疟疾的作用而设计的。
(5)分析证据,得出结论:1971 年 10 月,屠呦呦在实验室观察到这种物质(青蒿素)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 100%。这种物质就是青蒿素。实验说明了青蒿素能有效抑制疟原虫,是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
因为前面进行了大量实验提取出了青蒿素,并且观察到它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 100%,所以可以得出青蒿素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也就说明它是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这与最初提出的问题以及猜想相呼应,完成了整个科学探究的结论部分。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