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前导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前导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 1 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 课前导学案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理解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受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等因素影响,把握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2.时空观念: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以及在空间上的传播与交融,构建起清晰的时空架构,认识其延续性与多元性。
3.历史解释: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特点的形成原因,解读经典文献、思想流派等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提升对复杂文化现象的阐释能力。
4.家国情怀: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培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等。
教学难点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形成的历史根源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核心思想理念
儒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______”,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孟子将其发展为 “仁政”,主张统治者要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儒家还倡导 “礼”,注重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
道家: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 “______”,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应过度干预。庄子强调追求精神自由,超越世俗的束缚。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______的权威性,以严明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
墨家:提倡 “兼爱”“非攻”,“兼爱” 主张无差别地爱一切人,“非攻” 反对不义的战争,体现了对和平与公正的追求。
2.中华传统美德
重视个人品德修养,倡导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的道德修养视为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如《大学》中提到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强调______,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推己及人,尊重他人。
秉持诚信原则,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立业之基。“言必信,行必果” 体现了对诚信的重视。
倡导______,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中华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周公提出 “敬天保民” 的思想,强调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的力量。孔子主张 “仁者爱人”,把人作为思考的核心。
肯定人的______,鼓励人们积极进取,追求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道家的 “道法自然” 思想,认为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知识点一答案
1.仁;无为而治;君主
2.友善待人;仁爱孝悌
3.奋斗精神
知识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期的原始文化开始,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汉字的演变、史书的传承等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的史书,如《 》《 》等,系统地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2.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内容丰富,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在哲学方面,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众多思想流派;在文学方面,有诗词、散文、小说等多种体裁;在艺术方面,有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在科技方面,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包容性: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够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如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本土化改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中国传统绘画中也吸收了一些西域绘画的技法,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形式。中华文化还注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
知识点二答案
1.史记;资治通鉴
易错提示
1.要准确区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的核心观点,不要混淆。例如,儒家的 “仁” 与道家的 “无为而治” 有着本质区别。
2.对于中华传统美德,要理解其内涵和具体表现,像 “友善待人”“仁爱孝悌” 等表述,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准确把握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源远流长强调时间上的延续性,博大精深侧重于内容的丰富性,包容性突出对不同文化的吸收融合,要明确三者之间的差异,避免概念混淆。
4.在理解文化的发展演变时,要认识到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内涵与特点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发展,不能孤立地看待文化现象。
深化探究
1.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形成的社会背景。
提示:从经济方面(如农耕经济的发展)、政治方面(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统治需求)、社会阶层方面(士阶层的兴起与活跃)等角度思考。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各阶层对社会秩序的重建提出不同主张,从而催生了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
2.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
提示:思考儒家与道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异同,法家思想对儒家 “礼” 的冲击与融合等。比如,儒家强调积极入世,道家主张出世,但两者在对自然的尊重上有相通之处;法家的法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儒家在维护社会秩序时更加注重规则的制定。
3.结合史实,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提示:从文化自身发展(丰富文化内涵、创新文化形式)、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外交流(提升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传播)等方面分析。例如,佛教传入后,其教义与中国传统思想融合,产生了禅宗等新的佛教宗派,丰富了中国哲学思想;各民族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
习题巩固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
A. 礼 B. 仁 C. 义 D. 信
2.主张 “无为而治” 的思想流派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3.提出 “兼爱”“非攻” 主张的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墨子 D. 庄子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是( )
A. 友善待人 B. 诚信 C. 仁爱孝悌 D. 自强不息
5.被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史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 源远流长 B. 博大精深 C. 包容性 D. 创新性
6.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 源远流长 B. 博大精深 C. 包容性 D. 独特性
7.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本土化改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 源远流长 B. 博大精深 C. 包容性 D. 连续性
8.强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个人品德修养的思想源于(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 )
A. 以人为本 B. 肯定人的奋斗精神
C.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 尊老爱幼
10.下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儒家倡导 “仁” 与 “礼”,重视道德规范
B.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其能够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
C.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指古代的思想文化
D.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发展从未中断
习题巩固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仁”,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B 正确;“礼” 是儒家注重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但不是核心,A 错误;“义” 和 “信” 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准则,但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C、D 错误。
2.答案:B
解析: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提倡 “无为而治”,B 正确;儒家倡导 “仁”“礼” 等积极入世的思想,A 错误;法家主张以法治国,C 错误;墨家提倡 “兼爱”“非攻”,D 错误。
3.答案:C
解析:墨子提出 “兼爱”“非攻” 的主张,“兼爱” 主张无差别地爱一切人,“非攻” 反对不义的战争,C 正确;孔子主张 “仁”“礼”,A 错误;孟子将 “仁” 发展为 “仁政”,B 错误;庄子强调追求精神自由,D 错误。
4.答案:A
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体现了在人际交往中要推己及人,友善待人,A 正确;诚信强调诚实守信用,与该句不符,B 错误;仁爱孝悌侧重于对长辈的孝敬和对兄弟的友爱,C 错误;自强不息强调积极进取、奋发向上,D 错误。
5.答案:A
解析:《史记》系统地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从远古时期开始记载,体现了中华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性,即源远流长,A 正确;博大精深侧重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涵盖多领域,《史记》主要体现历史记录方面,未突出多领域丰富性,B 错误;包容性强调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史记》未体现这一点,C 错误;创新性在题干中未体现,D 错误。
6.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科技领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高超水平,体现了中华文化内容丰富,涵盖科技等多个领域,即博大精深,B 正确;源远流长强调时间上的延续,四大发明主要体现科技成就,未突出时间延续性,A 错误;包容性是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四大发明是中国自身科技成果,未涉及吸收外来文化,C 错误;独特性不是中华文化的特点表述,D 错误。
7.答案:C
解析:佛教传入中国后本土化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能够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即包容性,C 正确;源远流长强调时间延续,佛教融合未突出时间延续性,A 错误;博大精深侧重于内容丰富多领域,题干强调文化融合,B 错误;连续性表述不准确,未突出文化融合特点,D 错误。
8.答案:A
解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自儒家经典《大学》,强调个人品德修养是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体现了儒家重视个人品德修养,A 正确;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与题干不符,B 错误;法家主张以法治国,C 错误;墨家提倡 “兼爱”“非攻”,D 错误。
9.答案:B
解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体现了肯定人的奋斗精神,鼓励人们积极进取,B 正确;以人为本强调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与该句不符,A 错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C 错误;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中仁爱孝悌的体现,D 错误。
10.答案:C
解析:儒家倡导 “仁” 与 “礼”,重视道德规范,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且源远流长从未中断,A、B、D 正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古代思想文化,还涵盖各个历史时期优秀的文化成果,C 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