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过关检测(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过关检测(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单元过关检测(第九单元溶液)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l—35.5 Ca—40 Fe—56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四种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牛奶 B.黄泥水
C.冰水混合物 D.澄清石灰水
2.实验室用蔗糖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蔗糖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所需蔗糖的质量为3 g B.蔗糖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量
C.量水时仰视读数会使溶液浓度偏大 D.所需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等
3.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搅拌后,石蜡熔化、塑料片掉落。该物质可能是( )
A.蔗糖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氢氧化钠
4.室温时,向25 g某固体中分批次加入水,充分搅拌,结果如图所示(保持温度不变):
室温时该固体的溶解度可能是( )
A.50 g B.35 g
C.30 g D.25 g
5.下面是四位同学在小组学习群中的交流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
A.小云: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
B.小丁: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小丽:具有均一性、稳定性液体的一定是溶液
D.小凯:压强一定,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6.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B.当温度大于t1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C.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t2 ℃时,向30 g甲中加入50 g水,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5 g
7.从所给数据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温度/℃ 10 3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8 36.3 37.0 37.3
硝酸钾 20.9 45.8 85.5 110
A.欲从海水中获取氯化钠,不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B.将50 ℃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10 ℃,有晶体析出
C.60 ℃时,往100 g水中加入100 g硝酸钾,可得到饱和溶液200 g
D.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或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8.利用20 ℃时KNO3溶液(有少量未溶解的KNO3晶体)见图Ⅰ,进行下面实验:①加入NH4NO3固体后,实验结果见图Ⅱ;②加入NaOH固体后,实验结果见图Ⅲ。分析实验过程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B.随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C.图Ⅰ、图Ⅱ中,硝酸钾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D.图Ⅲ中,硝酸钾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9.如图为Ca(OH)2、K2CO3溶解度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0 ℃时,将0.14 g Ca(OH)2放入100 g水中得到100.14 g溶液
B.40 ℃时,Ca(OH)2的饱和溶液降温后仍是饱和溶液
C.40 ℃时,K2C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1.7%
D.40 ℃时,Ca(OH)2溶解度比K2CO3溶解度大
10.向100 g质量分数为20%的NaCl溶液中加入3 g NaCl固体和12 g水,使其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是( )
A.20% B.22.5%
C.25% D.30%
11.向40.0 g CuSO4溶液中加入10.0 g铁粉(铁粉过量),待溶液中CuSO4反应完全后,过滤,所得滤渣的质量为10.2 g,则原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为( )
A.20% B.16%
C.10% D.8%
12.关于“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解:为加快粗盐的溶解,可预先将粗盐研细
B.过滤:过滤食盐水时,需用玻璃棒引流
C.蒸发:蒸发皿中的水蒸干后,停止加热
D.分析:粗盐未完全溶解就过滤,则得到的精盐偏少
13.已知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 g。20 ℃时,对100 g水进行下图所示操作,分别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④,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②③④
A.由该过程可知,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溶液②③都是饱和溶液
C.溶液④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若用溶液①配制该温度下5%的KNO3溶液100 g,需要溶液①的质量为25 g
14. 已知K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40 ℃时KCl的溶解度为40 g,在该温度下,依据下表所示的数据,进行KCl溶于水的实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KCl的质量/g 10 20 30
水的质量/g 50 60 70
A.在上述实验所得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①>②
B.实验③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7
C.将实验②、③的溶液分别降温,一定都有晶体析出
D.将实验①、③的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得到与②浓度相等的溶液
15.t1 ℃时,将相同质量的KNO3和KCl分别加入盛有100 g水的甲、乙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图2为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烧杯中的溶质为KNO3
B.将温度升高到t2 ℃时,乙烧杯中仍然有固体剩余
C.若KNO3中混有少量KCl,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
D.若取t3 ℃时KNO3和KCl的饱和溶液各100 g,降温至t2 ℃时,析出晶体较多的是KNO3
二、填空与简答题(每空2分,共26分)
16.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所示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请回答问题。
(1)图中“?”是指__ __。
(2)将5 g食盐固体放入盛有20 g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完全溶解,你是如何确定食盐固体“完全溶解”的?__ __。
(3)若将100 g 20%的硝酸钾溶液稀释至10%,则需加水的质量为__ __g;若将上述溶液从20%浓缩至40%,则需__ _ __。
17.如图,依据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2 ℃时,将30 g丙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 _ __。
(2)通过改变温度,将丙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 __(填“升温”或“降温”)。
(3)乙中含有少量甲时,最好采用__ __(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4)t3 ℃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时,三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 __。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 __。
a.t2 ℃时,将甲、丙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质量一样多
b.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 ℃时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 ℃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c.在t1 ℃~t3 ℃之间,可配制出甲、丙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饱和溶液
18.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
(1)t1 ℃时,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__ __(填“>”“<”或“=”)乙。
(2)t2 ℃时,配制180 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需称量甲的质量为__ __g。
(3)由图2推测硝酸钾是图1中的__ __物质。
(4)图2“某一步操作”前后的溶液状态变化过程可以在图1中表示为__ __(填字母)。
A.b点→a点 B.c点→a点
C.b点→c点 D.c点→d点
三、实验探究题(19题每空2分,20题每空1分,共20分)
19.某同学配制6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准备了下列实验用品。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①计算;②称量;③量取;④__ __(填步骤名称)。
(2)配制过程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__ __。
(3)计算所需NaCl的质量为__ __g,称量时,NaCl应放在托盘天平的__ __(填“左盘”或“右盘”)上。
(4)量取蒸馏水的操作如下:将蒸馏水倒入量筒,待液面接近量取体积对应刻度线时,改用__ __(填仪器名称)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图中该同学的观察方式正确的是__ __(填字母)。
(5)若用C观察方式量取水的体积,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__ 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0. 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等,可以蒸发除去水分,得到粗盐。这样得到的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Na2SO4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进行粗盐提纯实验。
【查阅资料】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39.8
【交流与表达】
(1)本实验除了使用下列玻璃仪器外,还缺少一种多次使用的玻璃仪器是__ __(填仪器名称)。
(2) 用托盘天平称取5.0 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 mL水(密度为1 g/cm3)的烧杯里,边加边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用托盘天平称量剩余粗盐的质量,读数如右图所示,其质量是__ __(填选项)。
A.0.2 g B.1.2 g C.2.8 g
(3)在进行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__ __,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实验中是通过蒸发所得溶液中溶剂的方法而不是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获取食盐晶体,其理由是__ __。
【反思与评价】
(5)如果最后得到精盐的质量为3.3 g,则其产率为__ 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6)实验得到的精盐是__ 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四、计算题(9分)
21.兴趣小组同学得知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就用它来测定某瓶标签破损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称取5.5 g干燥的鸡蛋壳(杂质不参加反应)于烧杯中,再将75 g该稀盐酸分3次加入,充分反应后得到实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稀盐酸的质量/g 25 25 25
剩余固体的质量/g 3 0.5 0.5
请计算:
(1)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__ __g。
(2)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1%)单元过关检测(第九单元溶液)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l—35.5 Ca—40 Fe—56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四种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D )
A.牛奶 B.黄泥水
C.冰水混合物 D.澄清石灰水
2.实验室用蔗糖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蔗糖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所需蔗糖的质量为3 g B.蔗糖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量
C.量水时仰视读数会使溶液浓度偏大 D.所需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等
3.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搅拌后,石蜡熔化、塑料片掉落。该物质可能是( D )
A.蔗糖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氢氧化钠
4.室温时,向25 g某固体中分批次加入水,充分搅拌,结果如图所示(保持温度不变):
室温时该固体的溶解度可能是( B )
A.50 g B.35 g
C.30 g D.25 g
由图示可知,当25 g该固体物质中加入75 g水,固体完全溶解,假设恰好溶解时,设该物质的溶解度为x,则:=,x≈33.3 g。由图示可知,25 g该固体在50 g水中不能完全溶解,则该物质的溶解度小于50 g,因此该物质的溶解度在33.3 g~50 g之间。
5.下面是四位同学在小组学习群中的交流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C )
A.小云: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
B.小丁: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小丽:具有均一性、稳定性液体的一定是溶液
D.小凯:压强一定,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6.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B.当温度大于t1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C.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t2 ℃时,向30 g甲中加入50 g水,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5 g
7.从所给数据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B )
温度/℃ 10 3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8 36.3 37.0 37.3
硝酸钾 20.9 45.8 85.5 110
A.欲从海水中获取氯化钠,不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B.将50 ℃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10 ℃,有晶体析出
C.60 ℃时,往100 g水中加入100 g硝酸钾,可得到饱和溶液200 g
D.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或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8.利用20 ℃时KNO3溶液(有少量未溶解的KNO3晶体)见图Ⅰ,进行下面实验:①加入NH4NO3固体后,实验结果见图Ⅱ;②加入NaOH固体后,实验结果见图Ⅲ。分析实验过程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D )
  
A.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B.随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C.图Ⅰ、图Ⅱ中,硝酸钾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D.图Ⅲ中,硝酸钾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图Ⅰ、图Ⅱ对比可知,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吸收热量,A选项正确;图Ⅰ、图Ⅲ对比可知,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升高,未溶解的硝酸钾溶解了,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选项正确;图Ⅰ、图Ⅱ中都有未溶解的KNO3存在,说明KNO3溶液都是饱和溶液,C选项正确;图Ⅲ中硝酸钾固体全部溶解了,所得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D选项错误;故选D。
9.如图为Ca(OH)2、K2CO3溶解度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40 ℃时,将0.14 g Ca(OH)2放入100 g水中得到100.14 g溶液
B.40 ℃时,Ca(OH)2的饱和溶液降温后仍是饱和溶液
C.40 ℃时,K2C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1.7%
D.40 ℃时,Ca(OH)2溶解度比K2CO3溶解度大
40 ℃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14 g,将0.14 g Ca(OH)2放入100 g水中恰好完全溶解得到100.14 g溶液,A选项说法正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降温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大,40 ℃时,Ca(OH)2的饱和溶液降温后为不饱和溶液,B选项说法不正确;40 ℃时,K2CO3的溶解度为117 g,故40 ℃时,K2C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53.9%,C选项说法不正确;40 ℃时,Ca(OH)2溶解度为0.14 g,K2CO3溶解度为117 g,Ca(OH)2溶解度比K2CO3溶解度小,D选项说法不正确。
10.向100 g质量分数为20%的NaCl溶液中加入3 g NaCl固体和12 g水,使其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是( A )
A.20% B.22.5%
C.25% D.30%
11.向40.0 g CuSO4溶液中加入10.0 g铁粉(铁粉过量),待溶液中CuSO4反应完全后,过滤,所得滤渣的质量为10.2 g,则原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为( C )
A.20% B.16%
C.10% D.8%
根据分析,设硫酸铜的质量为x。
Fe+CuSO4===FeSO4+Cu  Δm
56  160      64   8
 x       10.2 g-10.0 g=0.2 g
= x=4 g
硫酸铜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0%=10%。
12.关于“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溶解:为加快粗盐的溶解,可预先将粗盐研细
B.过滤:过滤食盐水时,需用玻璃棒引流
C.蒸发:蒸发皿中的水蒸干后,停止加热
D.分析:粗盐未完全溶解就过滤,则得到的精盐偏少
13.已知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 g。20 ℃时,对100 g水进行下图所示操作,分别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④,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①②③④
A.由该过程可知,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溶液②③都是饱和溶液
C.溶液④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若用溶液①配制该温度下5%的KNO3溶液100 g,需要溶液①的质量为25 g
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则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31.6 g,则②③是饱和溶液,升温后KNO3固体可全部溶解,说明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溶液④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用溶液①配制该温度下5%的KNO3溶液100 g,设需要溶液①的质量为x,x××100%=100 g×5%,解得x=25 g。
14. 已知K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40 ℃时KCl的溶解度为40 g,在该温度下,依据下表所示的数据,进行KCl溶于水的实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KCl的质量/g 10 20 30
水的质量/g 50 60 70
A.在上述实验所得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①>②
B.实验③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7
C.将实验②、③的溶液分别降温,一定都有晶体析出
D.将实验①、③的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得到与②浓度相等的溶液
A.在40 ℃时KCl的溶解度为40 g,即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40 g氯化钾,则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20 g氯化钾,60 g水中最多能溶解24 g氯化钾,①中水的质量为50 g,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为10 g,可以完全溶解,得到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6.7%,②中水的质量为60 g,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为20 g,可以完全溶解,得到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5%,故溶质质量分数①<②,故A说法错误; 70 g水中最多能溶解28 g氯化钾,③中水的质量为70 g,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为30 g>28 g,只能溶解28 g氯化钾,得到饱和溶液,则实验③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8 g∶70 g=2∶5,故B说法错误;由上可知,②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③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K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实验②、③的溶液分别降温,②不一定有晶体析出,③一定有晶体析出,故C说法错误;D、将实验①、③的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即按照1∶1混合,则得到的溶液中水的质量为50 g+70 g=120 g,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为10 g+30 g=40 g,可以完全溶解,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40 g∶120 g=1∶3,②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也为20 g∶60 g=1∶3,即将实验①、③的溶液按一定比例(1∶1)混合可得到与②浓度相等的溶液,故D说法正确。
15.t1 ℃时,将相同质量的KNO3和KCl分别加入盛有100 g水的甲、乙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图2为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甲烧杯中的溶质为KNO3
B.将温度升高到t2 ℃时,乙烧杯中仍然有固体剩余
C.若KNO3中混有少量KCl,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
D.若取t3 ℃时KNO3和KCl的饱和溶液各100 g,降温至t2 ℃时,析出晶体较多的是KNO3
A.t1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比硝酸钾大,则将等质量的氯化钾和硝酸钾加入100 g水中,氯化钾溶解的多,而图中乙烧杯中有固体剩余,说明是硝酸钾,则甲烧杯中的溶质为氯化钾,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t2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和氯化钾相等,则将温度升高到t2 ℃时,乙烧杯中也没有固体剩余,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硝酸钾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则若KNO3中混有少量KCl,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降温时,硝酸钾溶解度减少的比氯化钾大,则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由t3 ℃时降温至t2 ℃时,硝酸钾析出晶体比较多,该选项说法正确。
二、填空与简答题(每空2分,共26分)
16.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所示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请回答问题。
(1)图中“?”是指__溶剂__。
(2)将5 g食盐固体放入盛有20 g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完全溶解,你是如何确定食盐固体“完全溶解”的?__烧杯底部观察不到食盐固体颗粒__。
(3)若将100 g 20%的硝酸钾溶液稀释至10%,则需加水的质量为__100__g;若将上述溶液从20%浓缩至40%,则需__蒸发50_g水(合理即可)__。
17.如图,依据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2 ℃时,将30 g丙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70_g__。
(2)通过改变温度,将丙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降温__(填“升温”或“降温”)。
(3)乙中含有少量甲时,最好采用__蒸发结晶__(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4)t3 ℃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时,三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乙、甲、丙__。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ab__。
a.t2 ℃时,将甲、丙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质量一样多
b.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 ℃时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 ℃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c.在t1 ℃~t3 ℃之间,可配制出甲、丙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饱和溶液
(1)t2 ℃时,丙物质的溶解度为40 g,将30 g丙加入到50 g水中,可溶解20 g丙,所得溶液质量为50 g+20 g=70 g;(2)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可以通过降温将丙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3)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当乙中含有少量甲时,最好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4)t3 ℃时,溶解度大小为乙>甲>丙,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大小为乙>甲>丙,则溶剂质量大小关系为乙<甲<丙,降温至t1 ℃时,三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不变,仍为乙<甲<丙;(5)a.未指明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析出晶体质量,错误;b.t2 ℃时,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乙>甲=丙,将t2 ℃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 ℃,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析出晶体,应该按照t2 ℃时的溶解度计算,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应该按照t3 ℃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错误;c.在t1 ℃~t3 ℃之间,甲、丙的溶解度曲线有交点,说明在t1 ℃~t3 ℃之间的某温度甲丙的溶解度相同,可配制出甲、丙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饱和溶液,正确。
18.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
(1)t1 ℃时,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__>__(填“>”“<”或“=”)乙。
(2)t2 ℃时,配制180 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需称量甲的质量为__80__g。
(3)由图2推测硝酸钾是图1中的__甲__物质。
(4)图2“某一步操作”前后的溶液状态变化过程可以在图1中表示为__B__(填字母)。
A.b点→a点 B.c点→a点
C.b点→c点 D.c点→d点
(4)图2中②溶液为t2 ℃时100 g水中溶解60 g甲的溶液,对应图1中的c点,经某一步操作后“恰好饱和且溶液质量不变”,说明没有晶体析出,溶液成分不变,只是变为饱和溶液,因此该操作为降低温度至恰好饱和,所得溶液对应甲的溶解度曲线上的a点,B正确。
三、实验探究题(19题每空2分,20题每空1分,共20分)
19.某同学配制6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准备了下列实验用品。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①计算;②称量;③量取;④__溶解__(填步骤名称)。
(2)配制过程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__玻璃棒__。
(3)计算所需NaCl的质量为__3__g,称量时,NaCl应放在托盘天平的__左盘__(填“左盘”或“右盘”)上。
(4)量取蒸馏水的操作如下:将蒸馏水倒入量筒,待液面接近量取体积对应刻度线时,改用__胶头滴管__(填仪器名称)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图中该同学的观察方式正确的是__A__(填字母)。
(5)若用C观察方式量取水的体积,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__偏大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0. 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等,可以蒸发除去水分,得到粗盐。这样得到的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Na2SO4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进行粗盐提纯实验。
【查阅资料】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39.8
【交流与表达】
(1)本实验除了使用下列玻璃仪器外,还缺少一种多次使用的玻璃仪器是__玻璃棒__(填仪器名称)。
(2) 用托盘天平称取5.0 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 mL水(密度为1 g/cm3)的烧杯里,边加边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用托盘天平称量剩余粗盐的质量,读数如右图所示,其质量是__B__(填选项)。
A.0.2 g B.1.2 g C.2.8 g
(3)在进行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__加热__,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实验中是通过蒸发所得溶液中溶剂的方法而不是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获取食盐晶体,其理由是__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__。
【反思与评价】
(5)如果最后得到精盐的质量为3.3 g,则其产率为__86.8%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6)实验得到的精盐是__混合物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1)粗盐提纯实验步骤及所需玻璃仪器为:量取一定体积的水需要用到量筒和胶头滴管,溶解(烧杯、玻璃棒)、过滤(烧杯、漏斗、玻璃棒)、蒸发(酒精灯、玻璃棒),故还缺少玻璃棒;(2)由图可知,称量的粗盐的质量为1.2 g;(3)在进行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4)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故通过蒸发所得溶液中溶剂的方法而不是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获取食盐晶体;(5)如果最后得到精盐的质量为3.3 g,则其产率为×100%≈86.8%;(6)实验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
四、计算题(9分)
21.兴趣小组同学得知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就用它来测定某瓶标签破损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称取5.5 g干燥的鸡蛋壳(杂质不参加反应)于烧杯中,再将75 g该稀盐酸分3次加入,充分反应后得到实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稀盐酸的质量/g 25 25 25
剩余固体的质量/g 3 0.5 0.5
请计算:
(1)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__5__g。
(2)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1%)
设稀盐酸中盐酸的质量为x。
CaCO3+ 2HCl===CaCl2+H2O+CO2↑
100    73
5 g     x
=  x=3.65 g
则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7.3%。
答: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