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 饱和溶液知识梳理知识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__ __下,向__ __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 __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__ __;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__ __。(2)转化饱和溶液(一般情况下)过饱和溶液是在较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超过室温时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的溶液。过饱和溶液没有饱和溶液的稳定状态,受到振动或添加溶质晶体就会使溶液里过量的溶质析出而成为饱和溶液。知识点2 结晶(1)概念: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__ __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作结晶。(2)结晶的两种方法结晶方法 主要步骤 应用实例__ __(即降温结晶) 将溶液制成较高温度下的__ __溶液,再降温冷却,析出晶体 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__ __(蒸发结晶) 将溶液加热,蒸发溶剂,使其达到饱和溶液后,继续蒸发溶剂,溶质会结晶析出 海水晒盐(3)结晶的应用——海水晒盐①原理:利用风吹和日晒使水分蒸发,食盐从海水中结晶析出。②主要过程重难突破重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典例】20 ℃时,分别将50 g水倒入盛有20 g甲和乙固体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0 ℃时,甲、乙都是饱和溶液B.30 ℃时,甲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C.40 ℃时,甲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D.30 ℃时,甲、乙两种溶液浓度的关系是甲<乙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1)溶液中有该固体溶质剩余,一定是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2)溶液中看不到该固体溶质剩余,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加入该溶质,不再溶解为饱和溶液,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对点训练】1.室温时,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如图所示加水搅拌,使之充分溶解,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乙→丙的过程中,烧杯中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不变B.丁烧杯中的氯化钠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C.乙和丙烧杯中的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D.丁→戊的过程中,烧杯中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不变2.将一定质量的固体甲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烧杯中,再小心放入一个小木块,小木块在溶液中排开液体的情况如图所示。已知固体乙溶于水且不与甲发生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溶液的密度逐渐变大B.①②③中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C.甲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④中木块位置应高于③中的木块位置第2课时 溶解度知识梳理知识点1 固体的溶解度(1)概念:在__ __下,某固体物质在__ _ __溶剂里达到__ __时所溶解的质量。(2)影响因素①内因:__ __和__ __本身的性质。②外因:__ __。(3)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g (20 ℃) ﹥10 1~10 0.01~1 <0.01溶解性 __ __ __ __ __ __ 难溶(4)溶解度曲线①绘制:用纵坐标表示__ __,横坐标表示__ __,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②意义内容 表示意义点 曲线上 的点 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__ __两曲线的 交点 表示两物质在该点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__ __线 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面 曲线以上 的区域 表示溶液中有溶质剩余,得到的是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__ __曲线以下 的区域 表示溶液是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__ __正确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1)条件:一定温度。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2)标准:100 g溶剂。物质的溶解量与溶剂量成正比,为了便于比较,规定溶剂的质量为100 g。(3)状态:饱和状态。只有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才是一个定值,且是最多能溶解的质量。(4)单位:克。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知识点2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1)概念:通常用的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在__ __水里溶解达到__ __状态时的气体__ __。(2)影响因素①内因:气体、溶剂的性质。②外因:a.温度(温度越高,溶解度越__ __);b.压强(压强越大,溶解度越__ __)。重难突破重难点 溶解度曲线及应用【典例】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两种物质在________℃时溶解度相等。(2)t3 ℃时,把30 g甲物质充分溶解在50 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是__________g。(3)t3 ℃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4)若甲中混有少量乙,要得到纯净的甲,常用的提纯方法是______________。根据溶解度曲线解题要善于“看”(1)一看“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某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可通过溶解度计算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质量,比较溶解度的大小,定量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等。(2)二看“线”,根据线可判断①温度变化→溶解度变化→溶液的变化,如温度升高,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增大,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②结晶方式,若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则可采用蒸发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则采用降温结晶。【对点训练】1.t3 ℃时,将相同质量的a和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盛有等质量水的甲、乙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温度不变,现象如图一所示,图二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烧杯中的溶质为bB.甲烧杯中形成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若将温度降到t2 ℃,甲、乙两烧杯中溶液的质量相等D.t1 ℃时,b的溶解度比a大2.如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随温度变化的溶解度曲线,按要求填空。(1)P点含义是__ _ _ __。(2)t2 ℃时,a、b、c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 __。(3)t2 ℃时,将50 g a加到5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 _ __。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知识梳理知识点1 溶质的质量分数(1)概念:溶液中__ __质量与__ __质量之比。(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__ __×100%=__ __×100%。(1)溶质的质量是指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不包括未溶解或结晶析出的溶质质量。(2)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不同浓度的溶液中,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3)某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一定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知识点2 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依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2)已知溶液的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①溶质的质量=__ __;②溶剂的质量=__ __。(3)溶液稀释的相关计算依据:稀释前后__ __的质量不变。重难突破重难点 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典例】某小组用打磨干净的镁条测定某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于烧杯中,称量稀硫酸和烧杯的总质量。然后,向其中分两次加入镁条,实验过程和数据如图所示。请计算:(1)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g。(2)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对于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有两种求法:(1)溶液组成法: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其中溶质一定是溶解的,若生成物中有水,溶剂中还要加上生成水的质量。(2)质量守恒法:溶液质量=m(反应物)-m(沉淀)-m(气体),其中m(反应物)代表反应前物质质量总和,m(沉淀)表示生成沉淀的质量,m(气体)表示生成气体的质量。【对点训练】铁铜合金常用于生产机械零件。为测定某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取20 g合金样品于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测得固体质量随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分析并计算:(1)20 g合金样品中铁的质量为__ __g。(2)计算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验剖析实验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1.配制方法及步骤配制 方法 用固体和水配制 用浓溶液和水配制(浓溶液稀释)操作 步骤 ①计算 ②称量 ③量取 ④溶解 ①计算 ②量取 ③混匀常用 仪器 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 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2.用固体与水配制溶液的实验过程3.注意事项(1)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试剂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没有腐蚀性的试剂应放在 上称量,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试剂(如氢氧化钠)应放在 中称量。(2)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接近体积时改用 。选取量筒的量程要略 量取液体的体积,且越接近越好。(3)溶解时不能在量筒中进行,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4)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一般先计算出所需浓溶液的体积,再用量筒量取浓溶液,而不用天平称量其质量。(5)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的形式如下:名称溶质质量分数【对点训练】如图所示是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的流程图。请回答:(1)配制该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__ __g,所选用量筒的量程最好是__ _ __(填“10 mL”“50 mL”或“100 mL”),若在量取水的过程中俯视读数,会造成配制的溶液浓度__ 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2)若称量NaCl固体时指针向右偏转,则应__ __,直到天平平衡。(3)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在__ __(填“广口瓶”或“细口瓶”)中,并贴上标签。〈问题拓展〉1.溶液的配制过程中,哪些情况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2.溶液的配制过程中,哪些情况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 饱和溶液知识梳理知识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__一定温度__下,向__一定量__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不能__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__饱和溶液__;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__不饱和溶液__。(2)转化饱和溶液(一般情况下)过饱和溶液是在较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超过室温时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的溶液。过饱和溶液没有饱和溶液的稳定状态,受到振动或添加溶质晶体就会使溶液里过量的溶质析出而成为饱和溶液。知识点2 结晶(1)概念: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__晶体__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作结晶。(2)结晶的两种方法结晶方法 主要步骤 应用实例__冷却热饱和溶液__(即降温结晶) 将溶液制成较高温度下的__饱和__溶液,再降温冷却,析出晶体 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__蒸发溶剂__(蒸发结晶) 将溶液加热,蒸发溶剂,使其达到饱和溶液后,继续蒸发溶剂,溶质会结晶析出 海水晒盐(3)结晶的应用——海水晒盐①原理:利用风吹和日晒使水分蒸发,食盐从海水中结晶析出。②主要过程重难突破重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典例】20 ℃时,分别将50 g水倒入盛有20 g甲和乙固体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0 ℃时,甲、乙都是饱和溶液B.30 ℃时,甲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C.40 ℃时,甲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D.30 ℃时,甲、乙两种溶液浓度的关系是甲<乙解析:20 ℃时,有固体仍未溶解,所以甲、乙都是饱和溶液;30 ℃时,甲是饱和溶液,乙中没有未溶解的固体,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40 ℃时,甲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30 ℃时,甲中有固体仍未溶解,所以甲、乙两种溶液浓度的关系是甲<乙。答案:B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1)溶液中有该固体溶质剩余,一定是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2)溶液中看不到该固体溶质剩余,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加入该溶质,不再溶解为饱和溶液,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对点训练】1.室温时,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如图所示加水搅拌,使之充分溶解,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乙→丙的过程中,烧杯中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不变B.丁烧杯中的氯化钠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C.乙和丙烧杯中的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D.丁→戊的过程中,烧杯中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不变乙→丙的过程中,烧杯中剩余的氯化钠减少,溶质质量增加;丙烧杯中有未溶解的溶质存在,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加入20 g水,氯化钠固体全部溶解,丁烧杯中的氯化钠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乙和丙烧杯中有未溶解氯化钠固体,一定是饱和溶液;丁→戊的过程中,加入20 g水,烧杯中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不变。2.将一定质量的固体甲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烧杯中,再小心放入一个小木块,小木块在溶液中排开液体的情况如图所示。已知固体乙溶于水且不与甲发生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实验过程中,溶液的密度逐渐变大B.①②③中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C.甲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④中木块位置应高于③中的木块位置升温的过程中,固体逐渐溶解,溶剂的质量不变,溶液的密度逐渐增大;③中固体全部溶解,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升温过程中,甲固体逐渐溶解,说明甲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④中溶液密度大于③,根据F=ρ液gV排,溶液的密度越大,排开水的体积越小,则④中木块位置应高于③中的木块位置。第2课时 溶解度知识梳理知识点1 固体的溶解度(1)概念:在__一定温度__下,某固体物质在__100_g__溶剂里达到__饱和状态__时所溶解的质量。(2)影响因素①内因:__溶质__和__溶剂__本身的性质。②外因:__温度__。(3)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g (20 ℃) ﹥10 1~10 0.01~1 <0.01溶解性 __易溶__ __可溶__ __微溶__ 难溶(4)溶解度曲线①绘制:用纵坐标表示__溶解度__,横坐标表示__温度__,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②意义内容 表示意义点 曲线上 的点 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__溶解度__两曲线的 交点 表示两物质在该点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__相等__线 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面 曲线以上 的区域 表示溶液中有溶质剩余,得到的是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__饱和溶液__曲线以下 的区域 表示溶液是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__不饱和溶液__正确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1)条件:一定温度。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2)标准:100 g溶剂。物质的溶解量与溶剂量成正比,为了便于比较,规定溶剂的质量为100 g。(3)状态:饱和状态。只有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才是一个定值,且是最多能溶解的质量。(4)单位:克。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知识点2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1)概念:通常用的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在__1体积__水里溶解达到__饱和__状态时的气体__体积__。(2)影响因素①内因:气体、溶剂的性质。②外因:a.温度(温度越高,溶解度越__小__);b.压强(压强越大,溶解度越__大__)。重难突破重难点 溶解度曲线及应用【典例】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两种物质在________℃时溶解度相等。(2)t3 ℃时,把30 g甲物质充分溶解在50 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是__________g。(3)t3 ℃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4)若甲中混有少量乙,要得到纯净的甲,常用的提纯方法是______________。解析:(1)t2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较于一点,表示该温度条件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t3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 g,50 g水中最多溶解25 g甲,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5 g。(3)t3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最大,丙物质最小,所以甲、乙、丙三种物质的等质量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最多的是丙。(4)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若甲中混有少量乙,要得到纯净的甲,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答案:(1)t2 (2)75 (3)丙 (4)降温结晶根据溶解度曲线解题要善于“看”(1)一看“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某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可通过溶解度计算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质量,比较溶解度的大小,定量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等。(2)二看“线”,根据线可判断①温度变化→溶解度变化→溶液的变化,如温度升高,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增大,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②结晶方式,若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则可采用蒸发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则采用降温结晶。【对点训练】1.t3 ℃时,将相同质量的a和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盛有等质量水的甲、乙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温度不变,现象如图一所示,图二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乙烧杯中的溶质为bB.甲烧杯中形成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若将温度降到t2 ℃,甲、乙两烧杯中溶液的质量相等D.t1 ℃时,b的溶解度比a大由图一可知t3 ℃时,乙的溶解度小于甲的溶解度,所以乙烧杯中的溶质为b;甲烧杯中没有固体不溶物,可能刚好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t2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且溶剂质量相等,所以将温度降到t2 ℃,甲、乙两烧杯中溶液的质量相等;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 ℃时,b的溶解度比a大。2.如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随温度变化的溶解度曲线,按要求填空。(1)P点含义是__在t1_℃时,物质a与c的溶解度相等,且都为20_g__。(2)t2 ℃时,a、b、c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a>b>c__。(3)t2 ℃时,将50 g a加到5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75_g__。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知识梳理知识点1 溶质的质量分数(1)概念:溶液中__溶质__质量与__溶液__质量之比。(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100%=____×100%。(1)溶质的质量是指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不包括未溶解或结晶析出的溶质质量。(2)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不同浓度的溶液中,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3)某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一定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知识点2 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依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2)已知溶液的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①溶质的质量=__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__;②溶剂的质量=__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__。(3)溶液稀释的相关计算依据:稀释前后__溶质__的质量不变。重难突破重难点 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典例】某小组用打磨干净的镁条测定某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于烧杯中,称量稀硫酸和烧杯的总质量。然后,向其中分两次加入镁条,实验过程和数据如图所示。请计算:(1)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g。(2)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案:(1)0.3(2)解:设参加反应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Mg+H2SO4===MgSO4+H2↑98 2x 0.3 g= x=14.7 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4.7%。答: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7%。对于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有两种求法:(1)溶液组成法: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其中溶质一定是溶解的,若生成物中有水,溶剂中还要加上生成水的质量。(2)质量守恒法:溶液质量=m(反应物)-m(沉淀)-m(气体),其中m(反应物)代表反应前物质质量总和,m(沉淀)表示生成沉淀的质量,m(气体)表示生成气体的质量。【对点训练】铁铜合金常用于生产机械零件。为测定某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取20 g合金样品于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测得固体质量随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分析并计算:(1)20 g合金样品中铁的质量为__14__g。(2)计算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设参与反应的稀硫酸质量为x。Fe+H2SO4===FeSO4+H2↑56 9814 g x= x=24.5 g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2.25%。实验剖析实验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1.配制方法及步骤配制 方法 用固体和水配制 用浓溶液和水配制(浓溶液稀释)操作 步骤 ①计算 ②称量 ③量取 ④溶解 ①计算 ②量取 ③混匀常用 仪器 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 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2.用固体与水配制溶液的实验过程3.注意事项(1)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试剂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没有腐蚀性的试剂应放在纸片上称量,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试剂(如氢氧化钠)应放在玻璃容器中称量。(2)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接近体积时改用胶头滴管。选取量筒的量程要略大于或等于量取液体的体积,且越接近越好。(3)溶解时不能在量筒中进行,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速溶解。(4)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一般先计算出所需浓溶液的体积,再用量筒量取浓溶液,而不用天平称量其质量。(5)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的形式如下:名称溶质质量分数【对点训练】如图所示是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的流程图。请回答:(1)配制该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__7.5__g,所选用量筒的量程最好是__50_mL__(填“10 mL”“50 mL”或“100 mL”),若在量取水的过程中俯视读数,会造成配制的溶液浓度__偏大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2)若称量NaCl固体时指针向右偏转,则应__继续向左盘添加氯化钠固体__,直到天平平衡。(3)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在__细口瓶__(填“广口瓶”或“细口瓶”)中,并贴上标签。〈问题拓展〉1.溶液的配制过程中,哪些情况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在使用游码的情况下,试剂、砝码放反;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溶解时,用的烧杯内有水等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2.溶液的配制过程中,哪些情况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向烧杯中倾倒量取的水时,洒在外面等会导致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9.2溶解度 - 学生版.docx 9.2溶解度.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