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章末检测卷(一)(课件 练习,共2份)苏教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章末检测卷(一)(课件 练习,共2份)苏教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简介

章末检测卷(一)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4小题,每题2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都可以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发生着丝粒分裂
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面两侧
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细胞不均等分裂产生的两个细胞中有一个是配子
2.如图是某一生物体中不同细胞的分裂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图中b细胞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于图中的d细胞所处的时期
人体性腺中的细胞可能会发生图中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
图中c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3.如图为某雄性动物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过交换
N与n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
M与m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过程
该细胞可产生四种不同类型的配子
4.(2024·江苏苏州调研)有研究者采用荧光染色法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拟南芥(2n=10)花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量,如图为镜检时拍摄的4幅照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选择花药为实验材料的主要原因是有可能观察到减数分裂各时期
图中细胞按照减数分裂时期排列的先后顺序为①→③→②→④
图示表明该过程中有两个细胞周期
图③细胞正在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5.(2023·江苏南通高一校考阶段练习)已知等位基因B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分别决定山羊有胡子和无胡子,但是Bb在雄性中为显性基因,B+在雌性中为显性基因。有胡子雌山羊与无胡子雄山羊的纯合亲本杂交产生F1,F1雌雄个体交配产生F2。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
F1中雄性无胡子,雌性有胡子
亲本的基因型为雌羊BbBb,雄羊B+B+
F2雌山羊中有胡子个体占1/4
F2雄山羊中有胡子个体占3/4
6.某雌、雄异株的植物,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基因型BB、Bb、bb的花色分别表现为红色、粉色、白色。某种群中雌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2∶1,雄株的基因型均为Bb。则该种群子一代中红色、粉色、白色花的植株数量比最可能为 (  )
9∶2∶1 5∶6∶1
3∶2∶1 4∶3∶1
7.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自然鼠群中,黄色(A)对灰色(a1)、黑色(a2)为完全显性,灰色(a1)对黑色(a2)为完全显性,且存在A纯合胚胎致死现象。下列相关杂交及其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
一对杂合黄色鼠杂交,后代的分离比接近2∶1
该群体中黄色鼠有2种基因型
黄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鼠的比例一定为1/2
Aa2鼠与a1a2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雌鼠的比例为1/8
8.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性状形成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的表型及比例为 (  )
花色性状形成代谢途径图
紫色∶红色∶白色=9∶3∶4
紫色∶红色∶白色=9∶4∶3
紫色∶白色=15∶1
紫色∶红色=15∶1
9.玉米植株的A/a和D/d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关基因无致死现象。某基因型为AaDd的玉米植株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为Ad∶AD∶ad∶aD=4∶1∶1∶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体细胞中基因A和基因d可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该玉米植株进行测交,可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A和d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可能发生了交换
该玉米植株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34%
10.山羊的毛色有白色和灰色,角形有盘状和直角状。山羊甲、乙交配,所得F1均表现为灰毛盘状角,F1雌雄交配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灰毛盘状角∶白毛盘状角∶灰毛直角∶白毛直角=27∶21∶9∶7。上述所涉及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
山羊的毛色和角形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盘状角对直角为显性,若仅考虑角形,F1的基因型相同
F2中白毛直角杂合子雌雄交配,F3中灰毛直角个体占1/8
F2的灰毛个体中,约有1/9的个体测交子代均为灰毛
11.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右图为果蝇眼色杂交实验图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摩尔根依据上述实验提出了白眼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说
F2中雄果蝇的白眼基因来自F1中的红眼雌果蝇
果蝇群体中白眼性状在雄果蝇中出现的概率多于雌果蝇
选择图解中的雌、雄果蝇设计实验可以充分验证摩尔根的假说
12.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子代中雌蝇为红眼,雄蝇为白眼,但偶尔出现极少数例外子代。子代的性染色体组成如下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
亲代白眼雌蝇产生2种类型的配子
具有Y染色体的果蝇不一定发育成雄性
例外子代的出现源于母本减数分裂异常
13.(2023·江苏泰州高一泰州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性别决定是最基本的生物发育过程之一,SRY基因为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研究发现,X染色体上的SDX基因突变后,25%的雄鼠会发生性逆转,转变为可育雌鼠,其余为生精缺陷雄鼠。无X染色体的胚胎无法发育。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
SDX基因不可能是SRY基因突变成的等位基因
雌性小鼠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性染色体的卵细胞
雄性小鼠正常的生殖功能依赖于SRY基因表达
性逆转的雌鼠与正常雄鼠杂交,1/2的子代含Y染色体
14.鸡的卷羽(F)对片羽(f)为不完全显性,位于常染色体,Ff表现为半卷羽;体型正常(D)对矮小(d)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卷羽鸡适应高温环境,矮小鸡饲料利用率高。为培育耐热节粮型种鸡以实现规模化生产,研究人员拟通过杂交将d基因引入广东特色肉鸡“粤西卷羽鸡”,育种过程见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正交和反交获得的F1代个体表型和亲本不一样
分别从F1代群体Ⅰ和Ⅱ中选择亲本可以避免近交衰退
为缩短育种时间应从F1代群体Ⅰ中选择父本进行杂交
F2代中可获得目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的种鸡
二、多项选择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5.(2023·江苏苏州月考)如图为精原细胞增殖以及形成精子过程的示意图。图中标明了部分染色体与染色体上的基因。设①和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粒向细胞两极移动的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①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量为2n,核DNA数量为4a
②中有姐妹染色单体,①和③也可能有姐妹染色单体
②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量为2n,核DNA数量为4a
③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量为n,核DNA数量为2a
16.(2023·江苏扬州期中)某动物的耳型有折耳和立耳两种表型,现欲研究该动物耳型的遗传规律,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让纯合的折耳与立耳个体杂交,F1都为折耳,F1自由交配,F2表型及比例为折耳∶立耳=15∶1;
实验二:让纯合的折耳与立耳个体杂交,F1都为折耳,F1自由交配,F2表型及比例为折耳∶立耳=3∶1。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该动物的立耳性状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实验一F2中折耳个体基因型有5种,且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5
若实验一F1与立耳个体杂交,则子代基因型及表型均与实验二的F2相同
若实验二F2中的折耳个体自由交配,则子代中立耳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9
17.下面是某家族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Ⅱ2不携带遗传病致病基因,所有个体均未发生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Ⅰ2与Ⅲ1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
Ⅲ2、Ⅲ3出现说明Ⅱ2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换
Ⅱ2减数分裂后生成AB、Ab、aB、ab比例相等的四种配子
若Ⅲ5与一个表型正常的男子结婚,儿子中表型正常的概率大于1/2
18.某植物叶片的形状有细长、圆宽和锯齿三种类型,且这三种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含有aa基因的个体均表现为圆宽叶。现有两细长叶个体杂交,子代中圆宽叶∶锯齿叶∶细长叶=4∶3∶9。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亲代的基因组成为AaXBXb、AaXBY,细长叶个体的基因型有6种
子代的圆宽叶个体与锯齿叶个体杂交,后代圆宽叶个体占1/3
子代锯齿叶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6
子代中锯齿叶均为雄性个体
三、非选择题(5小题,共60分。)
19.(12分)下图分别表示某雄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回答:
(1)(3分)图①中a、b柱分别表示的是            ,图②中表示减数分裂的图像有    。
(2)(3分)图①中Ⅲ的数量关系对应图②中的    ,图①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为Ⅱ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由Ⅱ变化为Ⅲ,相当于图②中的    过程。
(3)(3分)图①中Ⅰ、Ⅱ、Ⅲ、Ⅳ所对应的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        ,不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    。
(4)(3分)图②中甲、乙、丙细胞含有的同源染色体数分别为    对、    对、    对。
20.(12分)科学家利用γ射线处理野生型豌豆,筛选出若干个种子饱满型的突变体。为探究突变体1和突变体2的遗传特性(均为单基因突变),进行如下杂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5分)与野生型相比,突变型性状为    性状,该性状至少由    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
                                        。
(2)(1分)让杂交实验3的F2野生型植株自交,所结种子中饱满型占    。
(3)(6分)大量种植野生型豌豆时,偶然发现了一株种子饱满型的隐性突变体3,假设突变体3与野生型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的差异,则突变体3的产生可能有两种情况:
Ⅰ.突变体1或突变体2中突变基因所在位置的基因发生新的突变;
Ⅱ.一个新的非等位基因突变。
请从突变体1、突变体2和突变体3中选择材料,设计一代杂交实验,判断突变体3属于上述何种情况。
杂交实验方案:                                              
                                          。
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                                         
                                          ,
则突变体3属于情况Ⅰ;
若                                          
                                          ,
则突变体3属于情况Ⅱ。
21.(9分)已知甲、乙两种病独立遗传,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相关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上。甲病为“卵子死亡”症,患者因卵子萎缩、退化而不育,已知Ⅰ-1、Ⅱ-4含甲病基因,Ⅰ-2、Ⅱ-2不含甲病基因。下图是某家系关于甲病和乙病的系谱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遗传。某含甲病基因的男性一定    (填“发病”或“不发病”),其与Ⅱ-3    (填“能”或“不能”)生出正常孩子。
(2)(3分)据图分析,乙病有两种可能的遗传方式,即  
 。
欲进一步判断,可利用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的DNA探针,对某些个体进行检测。若选择Ⅱ-4进行核酸检测,则可能出现的结果及结论是                          
                                          。
(3)(3分)若已确定乙病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同时考虑甲、乙两种病,Ⅲ-4的基因型可能有    种,其是纯合子的概率为        。
22.(13分)黑腹果蝇的体色有灰身和黑身(受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翅有长翅和残翅(受1对等位基因D/d控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研究人员用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的果蝇杂交,发现F1都表现为灰身长翅,对F1进行杂交实验,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杂交组合 子代/%
灰身 长翅 灰身 残翅 黑身长翅 黑身残翅
第一组 F1雄蝇×黑身 残翅雌蝇 50 0 0 50
第二组 F1雌蝇×黑身 残翅雄蝇 42 8 8 42
表1
(1)(2分)体色中的显性性状是    。第一组杂交实验中F1雄蝇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    。
(2)(3分)如果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子代中灰身长翅所占百分比为    。
(3)(8分)研究人员对果蝇的体色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发现等位基因R、r仅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且与控制体色的基因(B/b)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纯合黑身雌蝇与灰身雄蝇杂交,F1均为灰身,F1雌雄蝇相互交配,F2表型及数量如表2。
性别 灰身/只 黑身/只 深黑身/只
雌 151 49 0
雄 148 26 28
表2
①R、r基因中使黑身果蝇的体色加深的是    ,位于    染色体上。
②亲代中灰身雄蝇的基因型是    ,黑身雌蝇的基因型是    。
③如果让F2中黑身雌蝇和黑身雄蝇交配,子代中深黑身果蝇的比例为    ;如果让F2中灰身雌蝇与深黑色雄蝇随机交配,子代中灰身雌蝇的比例为    。
23.(14分)果蝇是遗传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图甲表示果蝇性染色体,其中Ⅱ片段为X、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Ⅲ、Ⅰ片段分别为X、Y染色体的非同源部分。
Ⅰ.某研究小组欲研究果蝇刚毛和截毛(设基因为A、a)的遗传方式,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2分)根据杂交结果,可排除A、a基因位于    的可能(多选题)。
A.Ⅰ片段 B.Ⅱ片段
C.Ⅲ片段 D.常染色体片段
(2)(5分)为了确定A、a基因的位置,研究小组制定了两套方案:
方案一:统计图乙所示的F2中刚毛果蝇和截毛果蝇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如果截毛性状只出现在    果蝇中,则可判断基因位于    片段。
方案二:设计新的杂交实验进一步证明方案一的结论
将图乙所示的F2中截毛雌果蝇与    (填“P”“F1”或“F2”)中一只雄果蝇杂交,统计后代的性状及比例。如果后代                                  ,
则可得出与方案一相同的结论。
(3)(1分)除上述两套方案外,还可以选择    基因型的雄果蝇与图乙所示的F2中截毛雌果蝇杂交也能确定A、a基因的位置。
Ⅱ.红眼与白眼(设基因为B、b)是另一对相对性状。若已知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将两只纯合亲代果蝇杂交,F1无论雌雄全为红眼刚毛果蝇,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到F2表型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F2表型 红眼刚毛 白眼刚毛 红眼截毛 白眼截毛
雌果蝇 3/8 0 1/8 0
雄果蝇 3/16 3/16 1/16 1/16
(4)(2分)F1雄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是    。若F1雌果蝇的一个卵原细胞产生一个基因型为AAXB的卵细胞,则该卵原细胞减数分裂Ⅰ产生的极体基因型是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换)。
(5)(2分)F2表型为红眼刚毛的雌果蝇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红眼刚毛的雌果蝇细胞中最多有    个染色体组。
(6)(2分)F2中红眼刚毛雌果蝇与白眼截毛雄果蝇随机交配,F3的基因型有    种,其中白眼截毛果蝇的比例为    。
章末检测卷(一)
1.C [纺锤丝的作用是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与着丝粒分裂无关,A错误;只有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出现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面两侧,B错误;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后期Ⅱ都会发生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C正确;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二者均不是配子,D错误。]
2.A [根据d细胞的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的性别为雄性,图中b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没有同源染色体,称为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中的d细胞所处的时期,B正确;人体性腺中的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可能会发生图中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C正确。]
3.A [姐妹染色单体的颜色有不同的部分,即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过交换,A错误;N和n属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B正确;M和m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发生交换后,也存在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因此M与m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还会随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而分离,即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过程,C正确;该细胞因为发生过交换,因此可产生MN、mN、Mn、mn四种不同类型的配子,D正确。]
4.A [减数分裂发生在生殖器官中,花药为植物生殖器官,可能观察到减数分裂各时期,A正确;图①表示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分裂前期Ⅰ;图②中四分体排列在赤道面附近,处于减数分裂中期Ⅰ;图③处于减数分裂中期Ⅱ;图④形成了四部分,说明形成了配子,故顺序是①→②→③→④,B错误;图示表明该过程是一个减数分裂过程,减数分裂无细胞周期,C错误;图③处于减数分裂中期Ⅱ,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D错误。]
5.A [亲代中纯合有胡子雌性与无胡子雄性的基因型分别是♀BbBb、♂B+B+,其杂交产生的F1基因型为BbB+,雄性中Bb为显性基因,表现为有胡子,雌性中B+为显性基因,表现为无胡子,A错误,B正确;F1雌雄个体交配产生F2,基因型为BbBb∶BbB+∶B+B+=1∶2∶1,则F2雌山羊中有胡子个体(BbBb)占1/4,F2雄山羊中有胡子个体(BbBb、BbB+)占3/4,C、D正确。]
6.B [雌、雄异株的植物只能杂交,雌株产生配子及其比例为5/6B、1/6b,雄株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1/2B、1/2b,雌雄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5/12BB、(5/12Bb+1/12Bb)、1/12bb,即BB∶Bb∶bb=5∶6∶1,表型及其比例为红色∶粉色∶白色=5∶6∶1,B正确,A、C、D错误。]
7.C [一对杂合黄色鼠杂交,根据分离定律,后代应出现三种基因型,且比例为1∶2∶1,由于存在A纯合胚胎致死现象,后代的分离比接近2∶1,A正确;该群体中黄色鼠有Aa1、Aa22种基因型,B正确;黄色鼠(Aa1)与黑色鼠(a2a2)杂交,后代没有黑色鼠,C错误;Aa2鼠与a1a2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雌鼠的比例为1/4×1/2=1/8,D正确。]
8.A [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1,其基因型为AaBb,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表型及其比例为紫色∶红色∶白色=9∶3∶4,A正确,B、C、D错误。]
9.B [基因型为AaDd的玉米植株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为Ad∶AD∶ad∶aD=4∶1∶1∶4,不是1∶1∶1∶1,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d和aD配子的比例较高,说明A和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和D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出现AD和ad配子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的结果,基因a和基因D可能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另一条染色体上,A正确,B错误;雌雄配子都出现了AD和ad配子,推测基因A和d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可能发生了交换,C正确;该玉米植株进行自交,后代纯合子所占比例为4/10×4/10(AAdd)+1/10×1/10(AADD)+1/10×1/10(aadd)+4/10×4/10(aaDD)=34/100,D正确。]
10.A [由题意可知,子二代中灰毛∶白毛=9∶7,是9∶3∶3∶1的变式,故该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错误;由于子一代全为盘状角,但子二代却出现盘状角∶直角=3∶1,则盘状角对直角为显性,若仅考虑角形,F1的基因型相同,均为杂合子,B正确;F2中白毛直角杂合子雌雄交配,由于直角为隐性性状,不考虑其影响,若用A、a以及B、b来表示毛色,则白毛杂合子为Aabb∶aaBb=1∶1,计算产生的配子所占比例为Ab=1/4、aB=1/4、ab=1/2,则子三代中灰毛直角个体占1/4×1/4×2=1/8,C正确;若用A、a以及B、b来表示毛色,则子二代灰毛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2∶2∶4,即F2的灰毛子代中有1/9的个体基因型为AABB,它们的测交子代都是灰毛,D正确。]
11.D [摩尔根等人依据上述实验提出了白眼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说,并利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结论,A正确;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X染色体的传递规律可知,F2中雄果蝇的白眼基因来自F1中的红眼雌果蝇,B正确;果蝇群体中白眼性状在雄果蝇中出现的概率多于雌果蝇,因为在Y染色体上没有控制眼色的基因,雄果蝇只要有白眼基因即能表现,C正确;图解中若相关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则选择图解中的雌、雄果蝇设计实验依然可以进行合理的解释,显然图解中的雌雄果蝇不可以充分验证摩尔根的假说,D错误。]
12.B [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子代中雌蝇为红眼,雄蝇为白眼,可判断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A正确;白眼为隐性性状,因此正常情况下亲代白眼雌蝇只能产生1种类型的配子,B错误;由图可知,基因型为XXY的个体为雌性,具有Y染色体的果蝇不一定发育成雄性,C正确;例外子代的出现是源于母本减数分裂异常,出现了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或含有两条X染色体的卵细胞,D正确。]
13.D [SRY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不存在该基因的等位基因,SDX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不是SRY基因的等位基因,A正确;X染色体上的SDX基因突变后,25%的雄鼠会发生性逆转,转变为可育雌鼠,这种雌鼠的染色体组成为XY,会产生两种不同性染色体的卵细胞,B正确;X染色体上的SDX基因突变后,25%的雄鼠会发生性逆转,转变为可育雌鼠,其余为生精缺陷雄鼠,即无SDX基因后,SRY基因不能正常发挥功能,C正确;若上述发生性逆转的雌鼠与正常雄鼠杂交,其亲本染色体组成分别为性逆转雌鼠(XY)和正常雄鼠(XY),杂交后代染色体组成为XX∶XY∶YY=1∶2∶1。又因为无X染色体的胚胎无法发育,所以正常发育个体中XX∶XY=1∶2,子代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1/3)、XY(2/3),D错误。]
14.C [由于控制体型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用♀卷羽正常(FFZDW)与♂片羽矮小(ffZdZd)杂交,F1基因型为♂FfZDZd和♀FfZdW,子代都是半卷羽;用♀片羽矮小(ffZdW)与♂卷羽正常(FFZDZD)杂交,F1基因型为♂FfZDZd和♀FfZDW,子代仍然是半卷羽,正交和反交获得的F1个体表型都与亲本表型不同,A正确;F1代群体Ⅰ和Ⅱ杂交不是近亲繁殖,可以避免近交衰退,B正确;为缩短育种时间应从F1代群体Ⅰ中选择母本(基因型为FfZdW),从F1代群体Ⅱ中选择父本(基因型为FfZDZd),可以快速获得基因型为FFZdW和FFZdZd的个体,即在F2代中可获得目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的种鸡,C错误,D正确。]
15.ABD [①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量为4n,核DNA数量为4a,A错误;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形成②初级精母细胞,所以②中有姐妹染色单体,③中着丝粒分裂,没有姐妹染色单体,①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也没有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形成②初级精母细胞,②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量为2n,核DNA数量为4a,C正确;②形成③的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所以③中无同源染色体,核DNA数量为2a,根据题干信息“设①和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粒向细胞两极移动的时期”可知,此时③处于减数分裂后期Ⅱ,染色体数量为2n,D错误。]
16.ABC [由实验一纯合的折耳与立耳个体杂交,F1都为折耳,F1自由交配,F2表型及比例为折耳∶立耳=15∶1,为9∶3∶3∶1的变式,可推知折耳与立耳是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假设用A/a、B/b表示)控制的,且立耳性状是由两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A错误;实验一亲本为折耳(AABB)、立耳(aabb),F1为折耳(AaBb),其自由交配所得F2表型及比例为折耳∶立耳=15∶1,其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为立耳,其余基因型个体均为折耳,故F2中折耳个体基因型有8种,其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5,B错误;若让实验一F1(AaBb)与立耳个体(aabb)杂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表型为折耳∶立耳=3∶1,表型与实验二F2相同,但基因型不完全相同,实验二亲本为折耳(AAbb或aaBB)、立耳(aabb),F1为折耳(Aabb或aaBb),F1自由交配,所得F2基因型及占比为1/4AAbb、1/2Aabb、1/4aabb或1/4aaBB、1/2aaBb、1/4aabb,C错误;实验二F2中的折耳个体(1/3AAbb、2/3Aabb或1/3aaBB、2/3aaBb)自由交配,可用配子法求解:假定折耳个体是1/3AAbb、2/3Aabb,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是2/3Ab、1/3a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则立耳(aabb)=1/3×1/3=1/9,故子代中立耳个体所占比例为1/9,D正确。]
17.AD [Ⅱ1、Ⅱ2不患病,生出患甲、乙病的孩子,说明甲、乙病为隐性遗传病,Ⅱ2不携带遗传病致病基因,说明甲、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2的基因型为XabY,Ⅲ1的基因型为XabY,Ⅰ2与Ⅲ1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A正确;Ⅱ1的基因型为XABXab,Ⅱ2的基因型为XABY,Ⅲ2、Ⅲ3出现说明Ⅱ1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换,产生了XAb、XaB的配子,B错误;Ⅱ2的基因型为XABY,能产生XAB、Y两种配子,C错误;在不发生基因突变和交换的情况下,Ⅱ1(XABXab)能产生XAB、Xab两种配子,由于存在交换,Ⅱ1(XABXab)产生配子的种类为XAB、Xab、XAb、XaB,产生的XAB的配子概率低于1/2,但Ⅲ5会得到她父亲给的一条XAB的配子,所以Ⅲ5产生XAB的配子的概率一定会大于1/2,Ⅲ5与一个表型正常的男子(XABY)结婚,儿子中表型正常的概率大于1/2,D正确。]
18.ABD [根据题文分析可知,细长叶基因型为双显,亲代两个细长叶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即细长叶个体的基因型有(A_XBY、A_XBX-),共有2+4=6(种)基因型,A正确;子代圆宽叶个体(aaXBX-)与锯齿叶个体(1/3AAXbY、2/3AaXbY)杂交,推测后代中圆宽叶个体所占比率,只考虑aa所占比率即可,为2/3×1/2=1/3,B正确;子代锯齿叶个体(1/3AAXbY、2/3AaXbY)中纯合子(AAXbY)所占的比例为1/3,C错误;亲代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因此子代中锯齿叶个体(A_XbY)全为雄性,D正确。]
19.(1)染色体和染色单体 乙、丙
(2)乙 DNA复制 丙→乙
(3)Ⅲ和Ⅳ Ⅰ
(4)2 0 2
解析 (1)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图①中a表示染色体,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核DNA。图②中表示减数分裂的图像有乙、丙细胞。(2)图①中Ⅲ的数量关系为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为2,对应于图②中的乙细胞。图①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为Ⅱ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DNA复制;由Ⅱ变化为Ⅲ,相当于图②中的丙→乙过程。(3)图①中Ⅰ、Ⅱ、Ⅲ、Ⅳ所对应的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Ⅲ和Ⅳ,不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Ⅰ。(4)分析图②: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面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②中甲、乙、丙细胞含有的同源染色体数分别为2对、0对、2对。
20.(1)隐性 两 突变体1与突变体2杂交,F2种子中饱满型∶野生型≈7∶9
(2)11/36
(3)突变体3分别与突变体1和突变体2杂交,观察并统计所结种子的表型 所结种子一组全部为饱满型,另一组全部为野生型 所结种子两组全部为野生型
解析 (1)由于杂交实验1和2中F2的表型及比例均为饱满型∶野生型≈1∶3,说明野生型为显性性状,则突变体1与突变体2为隐性性状。由杂交实验3的亲子代关系可知,突变体1与突变体2杂交,F2中饱满型∶野生型≈7∶9,为9∶3∶3∶1的变式,说明饱满型突变体1与突变体2都是至少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2)饱满型突变体1与突变体2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若饱满型、野生型这一性状由基因A/a、B/b控制,其中A和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野生型,突变体1基因型为aaBB或AAbb,突变体2基因型为AAbb或aaBB,则杂交实验3中F1的基因型为AaBb,F2中野生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2∶2∶4,F2野生型植株自交,所结种子中饱满型(A_bb、aaB_、aabb)占1/9×0+2/9×1/4+2/9×1/4+4/9×7/16=11/36。(3)突变体3发生的是单基因隐性突变,其基因型可能为:Ⅰ.突变体1或突变体2中突变基因所在位置的基因发生新的突变,设为a1a1BB或AAb1b1;Ⅱ.一个新的非等位基因突变,设为AABBcc。需判断突变体3的突变基因类型,杂交实验方案可以是突变体3分别与突变体1和突变体2杂交,观察并统计所结种子的表型。①若突变体3的基因型为a1a1BB或AAb1b1,突变体3分别与突变体1和突变体2杂交,所结种子一组全部为饱满型,另一组全部为野生型,则突变体3属于情况Ⅰ。②若突变体3的基因型为AABBcc,突变体3分别与突变体1和突变体2杂交,所结种子全部为野生型,则突变体3属于情况Ⅱ。
21.(1)常染色体显性 不发病 不能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若Ⅱ-4既有正常基因又有致病基因,则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Ⅱ-4只有正常基因没有致病基因,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4 1/6
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Ⅰ-1含有甲病致病基因,Ⅰ-2不含甲病致病基因,且Ⅱ-3患者为女性,只含有一个致病基因就患病,则该病一定为显性遗传病,又Ⅱ-2不含甲病基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患者的卵子出现萎缩、退化的现象”,故患者中只有女性,含甲病基因的男性一定不发病。Ⅱ-3患甲病,因卵子萎缩、退化而不育,故不能生出正常孩子。(2)Ⅱ-4与Ⅱ-5均不患乙病,却生出Ⅲ-3的乙病患者,可判断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选择Ⅱ-4进行核酸检测,若Ⅱ-4既有正常基因又有致病基因,则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Ⅱ-4只有正常基因没有致病基因,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若已确定乙病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该病相关的基因为B/b,Ⅱ-4与Ⅱ-5相关基因型均为Bb。设甲病相关的基因为A/a,Ⅱ-4含甲病基因,其母亲正常,故Ⅱ-4基因型为Aa,Ⅱ-5正常,其基因型为aa。综合两种病,Ⅱ-4基因型为AaBb,Ⅱ-5基因型为aaBb,Ⅲ-4表现为正常男性,其基因型可能有2×2=4(种),其是纯合子(aaBB)的概率为1/2×1/3=1/6。
22.(1)灰身 BD∶bd=1∶1 (2)71% (3)①r X ②BBXrY bbXRXR
③1/8 1/3
解析 (1)由题意知: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的果蝇杂交,F1都表现为灰身长翅,说明灰身、长翅为显性性状;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说明子一代的基因型为BbDd,表1中第一组F1雄蝇与黑身残翅(bbdd)雌蝇杂交,子代灰身长翅∶黑身残翅=1∶1,说明子一代中B、D基因连锁,b、d基因连锁,故F1雄蝇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BD∶bd=1∶1。(2)第二组F1雌蝇(BbDd)与黑身残翅雄蝇杂交,子代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42∶8∶8∶42,说明F1雌蝇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BD∶Bd∶bD∶bd=42∶8∶8∶42,F1雄蝇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BD∶bd=1∶1,雌、雄蝇相互交配,构建棋盘:
42%BD 8%Bd 8%bD 42%bd
1/2BD 1/2B-D-(灰身长翅)
1/2bd 42%×1/2(灰身长翅)
可得子代中灰身长翅所占百分比为1/2+42%×1/2=71%。
(3)①由于表2中深黑身个体只出现在雄性中,且R、r与控制体色的基因(B/b)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R、r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bbXRXR、BBXrY,F1雌果蝇基因型为BbXRXr,雄果蝇基因型为BbXRY,由于R、r仅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而子二代深黑身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Y,说明使黑身果蝇的体色加深的是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②据①分析可知,亲代中灰身雄蝇的基因型为BBXrY,黑身雌蝇的基因基因型为bbXRXR。③F2中黑身雌蝇的基因型为bbXRX-,黑身雄蝇的基因型为bbXRY,子代中深黑身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Y,则需要雌性个体提供Xr的配子,雄性个体提供Y的配子,F2中黑身雌蝇的基因型为bbXRX-包括1/2bbXRXR、1/2bbXRXr,所以Xr的配子所占的概率为1/4,雄配子Y的概率为1/2,故子代中深黑身果蝇(bbXrY)的比例为1/8;F2中灰身雌蝇(B-XRX-)与深黑身雄蝇(bbXrY)随机交配,子代中灰身雌蝇(B-X-X-)所占的概率就取决于灰身雌蝇(B-XRX-)产生B的配子概率和深黑身雄蝇(bbXrY)产生X的概率,根据题干信息可知B-包括1/3BB、2/3Bb,所以配子B所占的概率为1/3×1+2/3×1/2=2/3,深黑身雄蝇(bbXrY)产生X的概率为1/2,故子代中灰身雌蝇的比例为2/3×1/2=1/3。
23.(1)AC (2)雌 Ⅱ F1 雌性全为截毛,雄性全为刚毛 (3)Aa或XAYa
(4)AXB和aY或aXB和AY aaXbXb (5)5/6 4 (6)8 1/12
解析 (1)由F1均为刚毛可知,刚毛为显性性状,假定基因位于Ⅰ片段,即Y染色体特有的区段,亲代雄性为刚毛,则后代中只有雄性个体为刚毛,与杂交结果不相同,A符合题意;假定基因位于Ⅱ片段,即X、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亲代基因型为XaXa、XAYA,则F1中雌雄基因型为XAXa、XaYA,雌雄相互交配,F2个体基因型为XAXa、XaXa、XAYA、XaYA,刚毛和截毛的比例为3∶1,与杂交结果相同,B不符合题意;假定基因位于Ⅲ片段,即X、Y染色体的非同源部分,亲代基因型为XaXa、XAY,则F1中雌雄基因型为XAXa、XaY,与杂交结果不相同,C符合题意;假定基因位于常染色体片段,亲代基因型为aa和AA,则F1中雌雄基因型均为Aa,雌雄相互交配,F2中A_∶aa=3∶1,即刚毛和截毛的比例为3∶1,与杂交结果相同,D不符合题意。(2)为了确定A、a基因的位置,研究小组制定了两套方案:方案一:据第一问B选项分析可知,如果基因位于Ⅱ片段,即X、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F2中基因型及表型为XAXa(刚毛)、XaXa(截毛)、XAYA(刚毛)、XaYA(刚毛),截毛只出现在雌性个体中。方案二:根据第一问可知,刚毛和截毛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或者常染色体片段,为进一步证明基因位置,可用隐雌和显雄(杂合子)杂交,因此可用图乙所示的F2中截毛雌果蝇与F1中一只雄果蝇(Aa或者XaYA)杂交,统计后代的性状及比例,如果基因位于Ⅱ片段,F2中截毛雌果蝇基因型为XaXa,F1中一只雄果蝇基因型为XaYA,后代为XaXa、XaYA,即雌性全为截毛,雄性全为刚毛;如果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F2中截毛雌果蝇基因型为aa,F1中一只雄果蝇基因型为Aa,后代为Aa∶aa=1∶1,即无论雌雄,都是刚毛和截毛的比例为1∶1。(3)除上述两套方案外,还可以选择Aa或XAYa基因型的雄果蝇与图乙所示的F2中截毛雌果蝇杂交,也能确定A、a基因的位置,如果基因位于Ⅱ片段,F2中截毛雌果蝇基因型为XaXa,该雄果蝇基因型为XAYa,后代为XAXa、XaYa,即雌性全为刚毛,雄性全为截毛;如果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F2中截毛雌果蝇基因型为aa,该雄果蝇基因型为Aa,后代为Aa∶aa=1∶1,即无论雌雄,都是刚毛和截毛的比例为1∶1。(4)只考虑截毛,F2中雌雄都是刚毛和截毛的比例为3∶1,F1中基因型都是Aa,因此F1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雄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AaXBY)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是AXB和aY或aXB和AY。若F1雌果蝇的一个卵原细胞(AaXBXb)产生一个基因型为AAXB的卵细胞,说明A和A基因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移向同一极,因此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极体基因型为XB,该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Ⅰ产生的极体基因型是aaXbXb。(5)F1基因型为AaXBXb、AaXBY,可拆解为Aa×Aa、XBXb与XBY杂交,F2表型为红眼刚毛的雌果蝇(A_XBX-)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3×1/2=5/6。果蝇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目最多,含有4个,因此红眼刚毛的雌果蝇细胞中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6)F2中红眼刚毛雌果蝇(A_XBX-)与白眼截毛雄果蝇(aaXbY)随机交配,可拆解为1/3AA、2/3Aa与aa杂交,后代基因型有2种,aa基因型概率为2/3×1/2=1/3,1/2XBXB、1/2XBXb与XbY杂交,后代基因型有4种,XbY和XbXb基因型概率为1/2×1/2=1/4,F3的基因型有2×4=8(种),其中白眼截毛果蝇的比例为1/3×1/4=1/12。(共62张PPT)
章末检测卷(一)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C
一、单项选择题(14小题,每题2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都可以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发生着丝粒分裂
B.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面两侧
C.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D.细胞不均等分裂产生的两个细胞中有一个是配子
解析 纺锤丝的作用是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与着丝粒分裂无关,A错误;
只有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出现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面两侧,B错误;
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后期Ⅱ都会发生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C正确;
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二者均不是配子,D错误。
2.如图是某一生物体中不同细胞的分裂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图中b细胞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B.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于图中的d细胞所处的时期
C.人体性腺中的细胞可能会发生图中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
D.图中c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解析 根据d细胞的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的性别为雄性,图中b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没有同源染色体,称为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中的d细胞所处的时期,B正确;
人体性腺中的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可能会发生图中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C正确。
A.图中b细胞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B.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于图中的d细胞所处的时期
C.人体性腺中的细胞可能会发生图中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
D.图中c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3.右图为某雄性动物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过交换
B.N与n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
C.M与m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过程
D.该细胞可产生四种不同类型的配子
解析 姐妹染色单体的颜色有不同的部分,即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过交换,A错误;
N和n属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B正确;
M和m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发生交换后,也存在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因此M与m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还会随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而分离,即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过程,C正确;
该细胞因为发生过交换,因此可产生MN、mN、Mn、mn四种不同类型的配子,D正确。
A.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过交换
B.N与n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
C.M与m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过程
D.该细胞可产生四种不同类型的配子
4.(2024·江苏苏州调研)有研究者采用荧光染色法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拟南芥(2n=10)花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量,如图为镜检时拍摄的4幅照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选择花药为实验材料的主要原因是有可能观察到减数分裂各时期
B.图中细胞按照减数分裂时期排列的先后顺序为①→③→②→④
C.图示表明该过程中有两个细胞周期
D.图③细胞正在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解析 减数分裂发生在生殖器官中,花药为植物生殖器官,可能观察到减数分裂各时期,A正确;
图①表示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分裂前期Ⅰ;图②中四分体排列在赤道面附近,处于减数分裂中期Ⅰ;图③处于减数分裂中期Ⅱ;图④形成了四部分,说明形成了配子,故顺序是①→②→③→④,B错误;
图示表明该过程是一个减数分裂过程,减数分裂无细胞周期,C错误;
图③处于减数分裂中期Ⅱ,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D错误。
A.选择花药为实验材料的主要原因是有可能观察到减数分裂各时期
B.图中细胞按照减数分裂时期排列的先后顺序为①→③→②→④
C.图示表明该过程中有两个细胞周期
D.图③细胞正在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5.(2023·江苏南通高一校考阶段练习)已知等位基因B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分别决定山羊有胡子和无胡子,但是Bb在雄性中为显性基因,B+在雌性中为显性基因。有胡子雌山羊与无胡子雄山羊的纯合亲本杂交产生F1,F1雌雄个体交配产生F2。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F1中雄性无胡子,雌性有胡子
B.亲本的基因型为雌羊BbBb,雄羊B+B+
C.F2雌山羊中有胡子个体占1/4
D.F2雄山羊中有胡子个体占3/4
A
解析 亲代中纯合有胡子雌性与无胡子雄性的基因型分别是♀BbBb、♂B+B+,其杂交产生的F1基因型为BbB+,雄性中Bb为显性基因,表现为有胡子,雌性中B+为显性基因,表现为无胡子,A错误,B正确;
F1雌雄个体交配产生F2,基因型为BbBb∶BbB+∶B+B+=1∶2∶1,则F2雌山羊中有胡子个体(BbBb)占1/4,F2雄山羊中有胡子个体(BbBb、BbB+)占3/4,C、D正确。
6.某雌、雄异株的植物,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基因型BB、Bb、bb的花色分别表现为红色、粉色、白色。某种群中雌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2∶1,雄株的基因型均为Bb。则该种群子一代中红色、粉色、白色花的植株数量比最可能为(  )
A.9∶2∶1 B.5∶6∶1
C.3∶2∶1 D.4∶3∶1
B
解析 雌、雄异株的植物只能杂交,雌株产生配子及其比例为5/6B、1/6b,雄株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1/2B、1/2b,雌雄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5/12BB、(5/12Bb+1/12Bb)、1/12bb,即BB∶Bb∶bb=5∶6∶1,表型及其比例为红色∶粉色∶白色=5∶6∶1,B正确,A、C、D错误。
7.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自然鼠群中,黄色(A)对灰色(a1)、黑色(a2)为完全显性,灰色(a1)对黑色(a2)为完全显性,且存在A纯合胚胎致死现象。下列相关杂交及其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对杂合黄色鼠杂交,后代的分离比接近2∶1
B.该群体中黄色鼠有2种基因型
C.黄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鼠的比例一定为1/2
D.Aa2鼠与a1a2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雌鼠的比例为1/8
C
解析 一对杂合黄色鼠杂交,根据分离定律,后代应出现三种基因型,且比例为1∶2∶1,由于存在A纯合胚胎致死现象,后代的分离比接近2∶1,A正确;
该群体中黄色鼠有Aa1、Aa22种基因型,B正确;
黄色鼠(Aa1)与黑色鼠(a2a2)杂交,后代没有黑色鼠,C错误;
Aa2鼠与a1a2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雌鼠的比例为1/4×1/2=1/8,D正确。
8.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性状形成的代谢途径如右图所示,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的表型及比例为(  )
A
花色性状形成代谢途径图
A.紫色∶红色∶白色=9∶3∶4 B.紫色∶红色∶白色=9∶4∶3
C.紫色∶白色=15∶1 D.紫色∶红色=15∶1
解析 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1,其基因型为AaBb,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表型及其比例为紫色∶红色∶白色=9∶3∶4,A正确,B、C、D错误。
9.玉米植株的A/a和D/d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关基因无致死现象。某基因型为AaDd的玉米植株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为Ad∶AD∶ad∶aD=4∶1∶1∶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体细胞中基因A和基因d可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B.该玉米植株进行测交,可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基因A和d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可能发生了交换
D.该玉米植株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34%
B
解析 基因型为AaDd的玉米植株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为Ad∶AD∶ad∶aD=4∶1∶1∶4,不是1∶1∶1∶1,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d和aD配子的比例较高,说明A和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和D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出现AD和ad配子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的结果,基因a和基因D可能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另一条染色体上,A正确,B错误;
雌雄配子都出现了AD和ad配子,推测基因A和d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可能发生了交换,C正确;
该玉米植株进行自交,后代纯合子所占比例为4/10×4/10(AAdd)+1/10×1/10(AADD)+1/10×1/10(aadd)+4/10×4/10(aaDD)=34/100,D正确。
10.山羊的毛色有白色和灰色,角形有盘状和直角状。山羊甲、乙交配,所得F1均表现为灰毛盘状角,F1雌雄交配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灰毛盘状角∶白毛盘状角∶灰毛直角∶白毛直角=27∶21∶9∶7。上述所涉及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山羊的毛色和角形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B.盘状角对直角为显性,若仅考虑角形,F1的基因型相同
C.F2中白毛直角杂合子雌雄交配,F3中灰毛直角个体占1/8
D.F2的灰毛个体中,约有1/9的个体测交子代均为灰毛
A
解析 由题意可知,子二代中灰毛∶白毛=9∶7,是9∶3∶3∶1的变式,故该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错误;
由于子一代全为盘状角,但子二代却出现盘状角∶直角=3∶1,则盘状角对直角为显性,若仅考虑角形,F1的基因型相同,均为杂合子,B正确;
F2中白毛直角杂合子雌雄交配,由于直角为隐性性状,不考虑其影响,若用A、a以及B、b来表示毛色,则白毛杂合子为Aabb∶aaBb=1∶1,计算产生的配子所占比例为Ab=1/4、aB=1/4、ab=1/2,则子三代中灰毛直角个体占1/4×1/4×2=1/8,C正确;
若用A、a以及B、b来表示毛色,则子二代灰毛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2∶2∶4,即F2的灰毛子代中有1/9的个体基因型为AABB,它们的测交子代都是灰毛,D正确。
11.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下图为果蝇眼色杂交实验图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D
A.摩尔根依据上述实验提出了白眼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说
B.F2中雄果蝇的白眼基因来自F1中的红眼雌果蝇
C.果蝇群体中白眼性状在雄果蝇中出现的概率多于雌果蝇
D.选择图解中的雌、雄果蝇设计实验可以充分验证摩尔根的假说
解析 摩尔根等人依据上述实验提出了白眼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说,并利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结论,A正确;
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X染色体的传递规律可知,F2中雄果蝇的白眼基因来自F1中的红眼雌果蝇,B正确;
果蝇群体中白眼性状在雄果蝇中出现的概率多于雌果蝇,因为在Y染色体上没有控制眼色的基因,雄果蝇只要有白眼基因即能表现,C正确;
图解中若相关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则选择图解中的雌、雄果蝇设计实验依然可以进行合理的解释,显然图解中的雌雄果蝇不可以充分验证摩尔根的假说,D错误。
A.摩尔根依据上述实验提出了白眼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说
B.F2中雄果蝇的白眼基因来自F1中的红眼雌果蝇
C.果蝇群体中白眼性状在雄果蝇中出现的概率多于雌果蝇
D.选择图解中的雌、雄果蝇设计实验可以充分验证摩尔根的假说
12.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子代中雌蝇为红眼,雄蝇为白眼,但偶尔出现极少数例外子代。子代的性染色体组成如下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B
A.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
B.亲代白眼雌蝇产生2种类型的配子
C.具有Y染色体的果蝇不一定发育成雄性
D.例外子代的出现源于母本减数分裂异常
解析 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子代中雌蝇为红眼,雄蝇为白眼,可判断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A正确;
白眼为隐性性状,因此正常情况下亲代白眼雌蝇只能产生1种类型的配子,B错误;
由图可知,基因型为XXY的个体为雌性,具有Y染色体的果蝇不一定发育成雄性,C正确;
例外子代的出现是源于母本减数分裂异常,出现了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或含有两条X染色体的卵细胞,D正确。
A.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
B.亲代白眼雌蝇产生2种类型的配子
C.具有Y染色体的果蝇不一定发育成雄性
D.例外子代的出现源于母本减数分裂异常
13.(2023·江苏泰州高一泰州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性别决定是最基本的生物发育过程之一,SRY基因为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研究发现,X染色体上的SDX基因突变后,25%的雄鼠会发生性逆转,转变为可育雌鼠,其余为生精缺陷雄鼠。无X染色体的胚胎无法发育。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SDX基因不可能是SRY基因突变成的等位基因
B.雌性小鼠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性染色体的卵细胞
C.雄性小鼠正常的生殖功能依赖于SRY基因表达
D.性逆转的雌鼠与正常雄鼠杂交,1/2的子代含Y染色体
D
解析 SRY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不存在该基因的等位基因,SDX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不是SRY基因的等位基因,A正确;
X染色体上的SDX基因突变后,25%的雄鼠会发生性逆转,转变为可育雌鼠,这种雌鼠的染色体组成为XY,会产生两种不同性染色体的卵细胞,B正确;
X染色体上的SDX基因突变后,25%的雄鼠会发生性逆转,转变为可育雌鼠,其余为生精缺陷雄鼠,即无SDX基因后,SRY基因不能正常发挥功能,C正确;
若上述发生性逆转的雌鼠与正常雄鼠杂交,其亲本染色体组成分别为性逆转雌鼠(XY)和正常雄鼠(XY),杂交后代染色体组成为XX∶XY∶YY=1∶2∶1。又因为无X染色体的胚胎无法发育,所以正常发育个体中XX∶XY=1∶2,子代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1/3)、XY(2/3),D错误。
14.鸡的卷羽(F)对片羽(f)为不完全显性,位于常染色体,Ff表现为半卷羽;体型正常(D)对矮小(d)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卷羽鸡适应高温环境,矮小鸡饲料利用率高。为培育耐热节粮型种鸡以实现规模化生产,研究人员拟通过杂交将d基因引入广东特色肉鸡“粤西卷羽鸡”,育种过程见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C
A.正交和反交获得的F1代个体表型和亲本不一样
B.分别从F1代群体Ⅰ和Ⅱ中选择亲本可以避免近交衰退
C.为缩短育种时间应从F1代群体Ⅰ中选择父本进行杂交
D.F2代中可获得目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的种鸡
解析 由于控制体型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用♀卷羽正常(FFZDW)与♂片羽矮小(ffZdZd)杂交,F1基因型为♂FfZDZd和♀FfZdW,子代都是半卷羽;用♀片羽矮小(ffZdW)与♂卷羽正常(FFZDZD)杂交,F1基因型为♂FfZDZd和♀FfZDW,子代仍然是半卷羽,正交和反交获得的F1个体表型都与亲本表型不同,A正确;
F1代群体Ⅰ和Ⅱ杂交不是近亲繁殖,可以避免近交衰退,B正确;
为缩短育种时间应从F1代群体Ⅰ中选择母本(基因型为FfZdW),从F1代群体Ⅱ中选择父本(基因型为FfZDZd),可以快速获得基因型为FFZdW和FFZdZd的个体,即在F2代中可获得目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的种鸡,C错误,D正确。
A.正交和反交获得的F1代个体表型和亲本不一样
B.分别从F1代群体Ⅰ和Ⅱ中选择亲本可以避免近交衰退
C.为缩短育种时间应从F1代群体Ⅰ中选择父本进行杂交
D.F2代中可获得目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的种鸡
二、多项选择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ABD
15.(2023·江苏苏州月考)如图为精原细胞增殖以及形成精子过程的示意图。图中标明了部分染色体与染色体上的基因。设①和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粒向细胞两极移动的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量为2n,核DNA数量为4a
B.②中有姐妹染色单体,①和③也可能有姐妹染色单体
C.②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量为2n,核DNA数量为4a
D.③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量为n,核DNA数量为2a
解析 ①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量为4n,核DNA数量为4a,A错误;
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形成②初级精母细胞,所以②中有姐妹染色单体,③中着丝粒分裂,没有姐妹染色单体,①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也没有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
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形成②初级精母细胞,②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量为2n,核DNA数量为4a,C正确;
②形成③的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所以③中无同源染色体,核DNA数量为2a,根据题干信息“设①和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粒向细胞两极移动的时期”可知,此时③处于减数分裂后期Ⅱ,染色体数量为2n,D错误。
A.①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量为2n,核DNA数量为4a
B.②中有姐妹染色单体,①和③也可能有姐妹染色单体
C.②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量为2n,核DNA数量为4a
D.③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量为n,核DNA数量为2a
16.(2023·江苏扬州期中)某动物的耳型有折耳和立耳两种表型,现欲研究该动物耳型的遗传规律,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让纯合的折耳与立耳个体杂交,F1都为折耳,F1自由交配,F2表型及比例为折耳∶立耳=15∶1;
实验二:让纯合的折耳与立耳个体杂交,F1都为折耳,F1自由交配,F2表型及比例为折耳∶立耳=3∶1。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动物的立耳性状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B.实验一F2中折耳个体基因型有5种,且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5
C.若实验一F1与立耳个体杂交,则子代基因型及表型均与实验二的F2相同
D.若实验二F2中的折耳个体自由交配,则子代中立耳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9
ABC
解析 由实验一纯合的折耳与立耳个体杂交,F1都为折耳,F1自由交配,F2表型及比例为折耳∶立耳=15∶1,为9∶3∶3∶1的变式,可推知折耳与立耳是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假设用A/a、B/b表示)控制的,且立耳性状是由两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A错误;
实验一亲本为折耳(AABB)、立耳(aabb),F1为折耳(AaBb),其自由交配所得F2表型及比例为折耳∶立耳=15∶1,其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为立耳,其余基因型个体均为折耳,故F2中折耳个体基因型有8种,其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5,B错误;
若让实验一F1(AaBb)与立耳个体(aabb)杂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表型为折耳∶立耳=3∶1,表型与实验二F2相同,但基因型不完全相同,实验二亲本为折耳(AAbb或aaBB)、立耳(aabb),F1为折耳(Aabb或aaBb),F1自由交配,所得F2基因型及占比为1/4AAbb、1/2Aabb、1/4aabb或1/4aaBB、1/2aaBb、1/4aabb,C错误;
实验二F2中的折耳个体(1/3AAbb、2/3Aabb或1/3aaBB、2/3aaBb)自由交配,可用配子法求解:假定折耳个体是1/3AAbb、2/3Aabb,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是2/3Ab、1/3a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则立耳(aabb)=1/3×1/3=1/9,故子代中立耳个体所占比例为1/9,D正确。
17.下面是某家族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Ⅱ2不携带遗传病致病基因,所有个体均未发生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
A.Ⅰ2与Ⅲ1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
B.Ⅲ2、Ⅲ3出现说明Ⅱ2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换
C.Ⅱ2减数分裂后生成AB、Ab、aB、ab比例相等的四种配子
D.若Ⅲ5与一个表型正常的男子结婚,儿子中表型正常的概率大于1/2
解析 Ⅱ1、Ⅱ2不患病,生出患甲、乙病的孩子,说明甲、乙病为隐性遗传病,Ⅱ2不携带遗传病致病基因,说明甲、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2的基因型为XabY,Ⅲ1的基因型为XabY,Ⅰ2与Ⅲ1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A正确;
Ⅱ1的基因型为XABXab,Ⅱ2的基因型为XABY,Ⅲ2、Ⅲ3出现说明Ⅱ1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换,产生了XAb、XaB的配子,B错误;
Ⅱ2的基因型为XABY,能产生XAB、Y两种配子,C错误;
A.Ⅰ2与Ⅲ1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
B.Ⅲ2、Ⅲ3出现说明Ⅱ2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换
C.Ⅱ2减数分裂后生成AB、Ab、aB、ab比例相等的四种配子
D.若Ⅲ5与一个表型正常的男子结婚,儿子中表型正常的概率大于1/2
在不发生基因突变和交换的情况下,Ⅱ1(XABXab)能产生XAB、Xab两种配子,由于存在交换,Ⅱ1(XABXab)产生配子的种类为XAB、Xab、XAb、XaB,产生的XAB的配子概率低于1/2,但Ⅲ5会得到她父亲给的一条XAB的配子,所以Ⅲ5产生XAB的配子的概率一定会大于1/2,Ⅲ5与一个表型正常的男子(XABY)结婚,儿子中表型正常的概率大于1/2,D正确。
A.Ⅰ2与Ⅲ1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
B.Ⅲ2、Ⅲ3出现说明Ⅱ2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换
C.Ⅱ2减数分裂后生成AB、Ab、aB、ab比例相等的四种配子
D.若Ⅲ5与一个表型正常的男子结婚,儿子中表型正常的概率大于1/2
18.某植物叶片的形状有细长、圆宽和锯齿三种类型,且这三种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含有aa基因的个体均表现为圆宽叶。现有两细长叶个体杂交,子代中圆宽叶∶锯齿叶∶细长叶=4∶3∶9。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亲代的基因组成为AaXBXb、AaXBY,细长叶个体的基因型有6种
B.子代的圆宽叶个体与锯齿叶个体杂交,后代圆宽叶个体占1/3
C.子代锯齿叶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6
D.子代中锯齿叶均为雄性个体
ABD
解析 根据题文分析可知,细长叶基因型为双显,亲代两个细长叶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即细长叶个体的基因型有(A_XBY、A_XBX-),共有2+4=6(种)基因型,A正确;
子代圆宽叶个体(aaXBX-)与锯齿叶个体(1/3AAXbY、2/3AaXbY)杂交,推测后代中圆宽叶个体所占比率,只考虑aa所占比率即可,为2/3×1/2=1/3,B正确;
子代锯齿叶个体(1/3AAXbY、2/3AaXbY)中纯合子(AAXbY)所占的比例为1/3,C错误;
亲代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因此子代中锯齿叶个体(A_XbY)全为雄性,D正确。
三、非选择题(5小题,共60分。)
19.(12分)右图分别表示某雄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回答:
(1)图①中a、b柱分别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图②中表示减数分裂的图像有________。
(2)图①中Ⅲ的数量关系对应图②中的________,图①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为Ⅱ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由Ⅱ变化为Ⅲ,相当于图②中的________过程。
染色体和染色单体
乙、丙

DNA复制
丙→乙
(3)图①中Ⅰ、Ⅱ、Ⅲ、Ⅳ所对应的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不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
(4)图②中甲、乙、丙细胞含有的同源染色体数分别为________对、________对、________对。
Ⅲ和Ⅳ

2
0
2
解析 (1)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图①中a表示染色体,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核DNA。图②中表示减数分裂的图像有乙、丙细胞。
(2)图①中Ⅲ的数量关系为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为2,对应于图②中的乙细胞。图①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为Ⅱ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DNA复制;由Ⅱ变化为Ⅲ,相当于图②中的丙→乙过程。
(3)图①中Ⅰ、Ⅱ、Ⅲ、Ⅳ所对应的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Ⅲ和Ⅳ,不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Ⅰ。(4)分析图②: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面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②中甲、乙、丙细胞含有的同源染色体数分别为2对、0对、2对。
20.(12分)科学家利用γ射线处理野生型豌豆,筛选出若干个种子饱满型的突变体。为探究突变体1和突变体2的遗传特性(均为单基因突变),进行如下杂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与野生型相比,突变型性状为________性状,该性状至少由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杂交实验3的F2野生型植株自交,所结种子中饱满型占________。
隐性

突变体1与突变体2杂交,F2种子中饱
满型∶野生型≈7∶9
11/36
(3)大量种植野生型豌豆时,偶然发现了一株种子饱满型的隐性突变体3,假设突变体3与野生型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的差异,则突变体3的产生可能有两种情况:
Ⅰ.突变体1或突变体2中突变基因所在位置的基因发生新的突变;
Ⅱ.一个新的非等位基因突变。
请从突变体1、突变体2和突变体3中选择材料,设计一代杂交实验,判断突变体3属于上述何种情况。
杂交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变体3分别与突变体1和突变体2
杂交,观察并统计所结种子的表型
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突变体3属于情况Ⅰ;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突变体3属于情况Ⅱ。
所结种子一组全部为饱满型,另一组全部为
野生型
所结种子两组全部为野生型
解析 (1)由于杂交实验1和2中F2的表型及比例均为饱满型∶野生型≈1∶3,说明野生型为显性性状,则突变体1与突变体2为隐性性状。由杂交实验3的亲子代关系可知,突变体1与突变体2杂交,F2中饱满型∶野生型≈7∶9,为9∶3∶3∶1的变式,说明饱满型突变体1与突变体2都是至少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2)饱满型突变体1与突变体2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若饱满型、野生型这一性状由基因A/a、B/b控制,其中A和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野生型,突变体1基因型为aaBB或AAbb,突变体2基因型为AAbb或aaBB,则杂交实验3中F1的基因型为AaBb,F2中野生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2∶2∶4,F2野生型植株自交,所结种子中饱满型(A_bb、aaB_、aabb)占1/9×0+2/9×1/4+2/9×1/4+4/9×7/16=11/36。
(3)突变体3发生的是单基因隐性突变,其基因型可能为:Ⅰ.突变体1或突变体2中突变基因所在位置的基因发生新的突变,设为a1a1BB或AAb1b1;Ⅱ.一个新的非等位基因突变,设为AABBcc。需判断突变体3的突变基因类型,杂交实验方案可以是突变体3分别与突变体1和突变体2杂交,观察并统计所结种子的表型。①若突变体3的基因型为a1a1BB或AAb1b1,突变体3分别与突变体1和突变体2杂交,所结种子一组全部为饱满型,另一组全部为野生型,则突变体3属于情况Ⅰ。②若突变体3的基因型为AABBcc,突变体3分别与突变体1和突变体2杂交,所结种子全部为野生型,则突变体3属于情况Ⅱ。
21.(9分)已知甲、乙两种病独立遗传,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相关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上。甲病为“卵子死亡”症,患者因卵子萎缩、退化而不育,已知Ⅰ-1、Ⅱ-4含甲病基因,Ⅰ-2、Ⅱ-2不含甲病基因。下图是某家系关于甲病和乙病的系谱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遗传。某含甲病基因的男性一定________(填“发病”或“不发病”),其与Ⅱ-3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生出正常孩子。
常染色体显性
不发病
不能
(2)据图分析,乙病有两种可能的遗传方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欲进一步判断,可利用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的DNA探针,对某些个体进行检测。若选择Ⅱ-4进行核酸检测,则可能出现的结果及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
隐性遗传 
只有正常基因没有致病基因,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若Ⅱ-4既有正常基因又有致病基因,则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Ⅱ-4
(3)若已确定乙病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同时考虑甲、乙两种病,Ⅲ-4的基因型可能有________种,其是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
4
1/6
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Ⅰ-1含有甲病致病基因,Ⅰ-2不含甲病致病基因,且Ⅱ-3患者为女性,只含有一个致病基因就患病,则该病一定为显性遗传病,又Ⅱ-2不含甲病基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患者的卵子出现萎缩、退化的现象”,故患者中只有女性,含甲病基因的男性一定不发病。Ⅱ-3患甲病,因卵子萎缩、退化而不育,故不能生出正常孩子。
(2)Ⅱ-4与Ⅱ-5均不患乙病,却生出Ⅲ-3的乙病患者,可判断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选择Ⅱ-4进行核酸检测,若Ⅱ-4既有正常基因又有致病基因,则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Ⅱ-4只有正常基因没有致病基因,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若已确定乙病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该病相关的基因为B/b,Ⅱ-4与Ⅱ-5相关基因型均为Bb。设甲病相关的基因为A/a,Ⅱ-4含甲病基因,其母亲正常,故Ⅱ-4基因型为Aa,Ⅱ-5正常,其基因型为aa。综合两种病,Ⅱ-4基因型为AaBb,Ⅱ-5基因型为aaBb,Ⅲ-4表现为正常男性,其基因型可能有2×2=4(种),其是纯合子(aaBB)的概率为1/2×1/3=1/6。
22.(13分)黑腹果蝇的体色有灰身和黑身(受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翅有长翅和残翅(受1对等位基因D/d控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研究人员用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的果蝇杂交,发现F1都表现为灰身长翅,对F1进行杂交实验,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杂交组合 子代/%
灰身长翅 灰身残翅 黑身长翅 黑身残翅
第一组 F1雄蝇×黑身残翅雌蝇 50 0 0 50
第二组 F1雌蝇×黑身残翅雄蝇 42 8 8 42
表1
(1)体色中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第一组杂交实验中F1雄蝇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子代中灰身长翅所占百分比为________。
(3)研究人员对果蝇的体色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发现等位基因R、r仅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且与控制体色的基因(B/b)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纯合黑身雌蝇与灰身雄蝇杂交,F1均为灰身,F1雌雄蝇相互交配,F2表型及数量如表2。
灰身
BD∶bd=1∶1
71%
性别 灰身/只 黑身/只 深黑身/只
雌 151 49 0
雄 148 26 28
表2
①R、r基因中使黑身果蝇的体色加深的是________,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
②亲代中灰身雄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黑身雌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
③如果让F2中黑身雌蝇和黑身雄蝇交配,子代中深黑身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_;如果让F2中灰身雌蝇与深黑色雄蝇随机交配,子代中灰身雌蝇的比例为________。
r
X
BBXrY
bbXRXR
1/8
1/3
解析 (1)由题意知: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的果蝇杂交,F1都表现为灰身长翅,说明灰身、长翅为显性性状;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说明子一代的基因型为BbDd,表1中第一组F1雄蝇与黑身残翅(bbdd)雌蝇杂交,子代灰身长翅∶黑身残翅=1∶1,说明子一代中B、D基因连锁,b、d基因连锁,故F1雄蝇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BD∶bd=1∶1。
(2)第二组F1雌蝇(BbDd)与黑身残翅雄蝇杂交,子代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42∶8∶8∶42,说明F1雌蝇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BD∶Bd∶bD∶bd=42∶8∶8∶42,F1雄蝇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BD∶bd=1∶1,雌、雄蝇相互交配,构建棋盘:
42%BD 8%Bd 8%bD 42%bd
1/2BD 1/2B-D-(灰身长翅)
1/2bd 42%×1/2(灰身长翅)
可得子代中灰身长翅所占百分比为1/2+42%×1/2=71%。
(3)①由于表2中深黑身个体只出现在雄性中,且R、r与控制体色的基因(B/b)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R、r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bbXRXR、BBXrY,F1雌果蝇基因型为BbXRXr,雄果蝇基因型为BbXRY,由于R、r仅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而子二代深黑身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Y,说明使黑身果蝇的体色加深的是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②据①分析可知,亲代中灰身雄蝇的基因型为BBXrY,黑身雌蝇的基因基因型为bbXRXR。③F2中黑身雌蝇的基因型为bbXRX-,黑身雄蝇的基因型为bbXRY,子代中深黑身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Y,则需要雌性个体提供Xr的配子,雄性个体提供Y的配子,F2中黑身雌蝇的基因型为bbXRX-包括1/2bbXRXR、1/2bbXRXr,所以Xr的配子所占的概率为1/4,雄配子Y的概率为1/2,故子代中深黑身果蝇(bbXrY)的比例为1/8;F2中灰身雌蝇(B-XRX-)与深黑身雄蝇(bbXrY)随机交配,子代中灰身雌蝇(B-X-X-)所占的概率就取决于灰身雌蝇(B-XRX-)产生B的配子概率和深黑身雄蝇(bbXrY)产生X的概率,根据题干信息可知B-包括1/3BB、2/3Bb,所以配子B所占的概率为1/3×1+2/3×1/2=2/3,深黑身雄蝇(bbXrY)产生X的概率为1/2,故子代中灰身雌蝇的比例为2/3×1/2=1/3。
23.(14分)果蝇是遗传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图甲表示果蝇性染色体,其中Ⅱ片段为X、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Ⅲ、Ⅰ片段分别为X、Y染色体的非同源部分。
Ⅰ.某研究小组欲研究果蝇刚毛和截毛(设基因为A、a)的遗传方式,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结果,可排除A、a基因位于________的可能(多选题)。
A.Ⅰ片段 B.Ⅱ片段
C.Ⅲ片段 D.常染色体片段
(2)为了确定A、a基因的位置,研究小组制定了两套方案:
方案一:统计图乙所示的F2中刚毛果蝇和截毛果蝇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如果截毛性状只出现在________果蝇中,则可判断基因位于________片段。
AC


方案二:设计新的杂交实验进一步证明方案一的结论
将图乙所示的F2中截毛雌果蝇与________(填“P”“F1”或“F2”)中一只雄果蝇杂交,统计后代的性状及比例。如果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可得出与方案一相同的结论。
(3)除上述两套方案外,还可以选择_______________基因型的雄果蝇与图乙所示的F2中截毛雌果蝇杂交也能确定A、a基因的位置。
F1
雌性全为截毛,雄性全为刚毛
Aa或XAYa
Ⅱ.红眼与白眼(设基因为B、b)是另一对相对性状。若已知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将两只纯合亲代果蝇杂交,F1无论雌雄全为红眼刚毛果蝇,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到F2表型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F2表型 红眼刚毛 白眼刚毛 红眼截毛 白眼截毛
雌果蝇 3/8 0 1/8 0
雄果蝇 3/16 3/16 1/16 1/16
(4)F1雄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若F1雌果蝇的一个卵原细胞产生一个基因型为AAXB的卵细胞,则该卵原细胞减数分裂Ⅰ产生的极体基因型是________(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换)。
雌性全为截毛,雄性全
为刚毛
aaXbXb
(5)F2表型为红眼刚毛的雌果蝇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红眼刚毛的雌果蝇细胞中最多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
(6)F2中红眼刚毛雌果蝇与白眼截毛雄果蝇随机交配,F3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其中白眼截毛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_。
5/6
4
8
1/12
解析 (1)由F1均为刚毛可知,刚毛为显性性状,假定基因位于Ⅰ片段,即Y染色体特有的区段,亲代雄性为刚毛,则后代中只有雄性个体为刚毛,与杂交结果不相同,A符合题意;假定基因位于Ⅱ片段,即X、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亲代基因型为XaXa、XAYA,则F1中雌雄基因型为XAXa、XaYA,雌雄相互交配,F2个体基因型为XAXa、XaXa、XAYA、XaYA,刚毛和截毛的比例为3∶1,与杂交结果相同,B不符合题意;假定基因位于Ⅲ片段,即X、Y染色体的非同源部分,亲代基因型为XaXa、XAY,则F1中雌雄基因型为XAXa、XaY,与杂交结果不相同,C符合题意;假定基因位于常染色体片段,亲代基因型为aa和AA,则F1中雌雄基因型均为Aa,雌雄相互交配,F2中A_∶aa=3∶1,即刚毛和截毛的比例为3∶1,与杂交结果相同,D不符合题意。
(2)为了确定A、a基因的位置,研究小组制定
了两套方案:方案一:据第一问B选项分析可
知,如果基因位于Ⅱ片段,即X、Y染色体的
同源部分,F2中基因型及表型为XAXa(刚
毛)、XaXa(截毛)、XAYA(刚毛)、XaYA(刚
毛),截毛只出现在雌性个体中。方案二:
根据第一问可知,刚毛和截毛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或者常染色体片段,为进一步证明基因位置,可用隐雌和显雄(杂合子)杂交,因此可用图乙所示的F2中截毛雌果蝇与F1中一只雄果蝇(Aa或者XaYA)杂交,统计后代的性状及比例,如果基因位于Ⅱ片段,F2中截毛雌果蝇基因型为XaXa,F1中一只雄果蝇基因型为XaYA,后代为XaXa、XaYA,即雌性全为截毛,雄性全为刚毛;如果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F2中截毛雌果蝇基因型为aa,F1中一只雄果蝇基因型为Aa,后代为Aa∶aa=1∶1,即无论雌雄,都是刚毛和截毛的比例为1∶1。
(3)除上述两套方案外,还可以选择Aa或XAYa基因型的雄果蝇与图乙所示的F2中截毛雌果蝇杂交,也能确定A、a基因的位置,如果基因位于Ⅱ片段,F2中截毛雌果蝇基因型为XaXa,该雄果蝇基因型为XAYa,后代为XAXa、XaYa,即雌性全为刚毛,雄性全为截毛;如果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F2中截毛雌果蝇基因型为aa,该雄果蝇基因型为Aa,后代为Aa∶aa=1∶1,即无论雌雄,都是刚毛和截毛的比例为1∶1。
(4)只考虑截毛,F2中雌雄都是刚毛和截毛的比例为3∶1,F1中基因型都是Aa,因此F1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雄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AaXBY)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是AXB和aY或aXB和AY。若F1雌果蝇的一个卵原细胞(AaXBXb)产生一个基因型为AAXB的卵细胞,说明A和A基因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移向同一极,因此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极体基因型为XB,该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Ⅰ产生的极体基因型是aaXbXb。
(5)F1基因型为AaXBXb、AaXBY,可拆解为Aa×Aa、XBXb与XBY杂交,F2表型为红眼刚毛的雌果蝇(A_XBX-)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3×1/2=5/6。果蝇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目最多,含有4个,因此红眼刚毛的雌果蝇细胞中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6)F2中红眼刚毛雌果蝇(A_XBX-)与白眼截毛雄果蝇(aaXbY)随机交配,可拆解为1/3AA、2/3Aa与aa杂交,后代基因型有2种,aa基因型概率为2/3×1/2=1/3,1/2XBXB、1/2XBXb与XbY杂交,后代基因型有4种,XbY和XbXb基因型概率为1/2×1/2=1/4,F3的基因型有2×4=8(种),其中白眼截毛果蝇的比例为1/3×1/4=1/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