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025届一轮专题复习2025届一轮专题专题6地球历史和地球圈层结构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地理2025届一轮专题复习2025届一轮专题专题6地球历史和地球圈层结构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2025届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
第6讲
地球的历史
和圈层结构
C
ontents
目录
课标解读
01
考情分析
02
考点突破
04
知识结构
03
建模总结
06
典例分析
05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学科素养要求
1.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2.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人地协调观:(1)通过地质史上的生物大灭绝,正确认识生命现象与地球环境的关系,并合理分析生物演化与地球演化的关系,树立人地和谐相处的观念。(2)正确认识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区域认知:结合地球的演化历史,从大尺度区域科学认识地球上的海陆变迁。
综合思维:(1)能结合区域古地理环境,分析地层和化石的形成过程。(2)能根据呈现的图文信息,逆推地球的演化历程。(3)结合地球内外部圈层的图文材料,分析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结构及特点。
地理实践力:能够通过地质剖面图、化石和地层景观图、地质年代表、某一地质年代的生物复原图等,推测地质年代和古地理环境,还原地球的演化历程。
考情分析

考题 命题方向
2024 安徽卷 以陕西榆林横山区某沉积地层为载体,依据地层沉积物粒径特点推测古地理环境演变。
北京卷 以某地野外地质剖面素描示意图为载体,考查三叶虫形成的古地质环境。
广东卷 以四川仁寿县牛角寨相关材料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和地层年代特征。
广西卷 以皖南地区的上溪群地层相关材料为背景,考查地层的形成年代和环境特征。
2023 浙江卷 以广东某丹霞地貌景观图为载体,考察地层特征和形成环境。
福建卷 以澳大利亚墨累一达令盆地古地理环境的变迁为背景,依据地层和化石推测地质历史演变。
2022 北京卷 以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示意图为载体,考察地球的演化历史;以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为载体,判断地层的形成环境。
浙江卷 以某地地质剖面图为载体,考察化石的形成条件。
2019 北京卷 以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等深线分布图为载体,考察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海南卷 以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某钻井钻探深度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为背景,考察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提取考点:
1.地层和化石的形成和意义(重点)
2.地球的演化历史(重点、难点)
3.地球的圈层结构(重点非难点)

知识结构

考点突破
PART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1、地层和化石的形成和意义
2、地质年代表和地球的演化历程
3、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年龄约46亿年
经过深入研究,科学家推算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地球从最初的一片死寂,到如今的生机盎然,地球经历了哪些演变?
让我们以地球纪元为线索,穿过地球的历史长河,揭秘那段既壮观又神秘的地球往事。
地球的过客们
你知道它们生活在哪个地质年代吗?
三叶虫
恐龙
猛犸象
这些化石,是远古生命的实证,是我们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的密码。
考点1:地层和化石的形成和意义
琥珀是地质时期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由于地壳运动埋藏于地下,经矿化后形成的有机化石。缅甸北部的胡康谷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琥珀产地之一,以沼泽、洼地为主。该地区处于印度洋板块北部边缘。白垩纪时期,当松脂类树木受到火山灰石块的砸击,动物撞击等损害时,在高气温环境下会从伤口处流出树脂,有些树脂会浸没一些昆虫,形成虫珀。下图为胡康谷地位置及矿区示意图。
图1 胡康谷地位置及矿区示意图
考点1:地层和化石的形成和意义
【问题探究1】分析地质时期胡康谷地有利于虫珀形成的自然条件。(8分)


虫珀的形成:
含有昆虫的珀
遭树脂浸没
含有昆虫的树脂
埋藏于地下
矿化
树脂流出
火山爆发石块砸击
动物撞击(偶然性)
地壳运动地层下沉
匹配地质时期胡康谷地的自然条件
顺向
顺向
顺向
顺向
顺向
逆 向
逆 向
逆 向
逆向
物质:昆虫、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
高气温环境
逆 向
板块交界处
逆 向
琥珀是地质时期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由于地壳运动埋藏于地下,经矿化后形成的有机化石。缅甸北部的胡康谷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琥珀产地之一,以沼泽、洼地为主。该地区处于印度洋板块北部边缘。白垩纪时期,当松脂类树木受到火山灰石块的砸击,动物撞击等损害时,在高气温环境下会从伤口处流出树脂,有些树脂会浸没一些昆虫,形成虫珀。下图为胡康谷地位置及矿区示意图。
图1 胡康谷地位置及矿区示意图
考点1:地层和化石的形成和意义
【问题探究1】分析地质时期胡康谷地有利于虫珀形成的自然条件。(8分)
①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茂密,森林中松脂类树木和昆虫广泛分布(3分);
②处于板块的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火山爆发时落下的火山灰石块的容易砸伤树枝,该地区气温高,树脂分泌多,树脂浸没昆虫的机会大(3分);
③地壳活动导致地层下沉,使浸没了昆虫的树脂掩没在地层中被矿化(2分)。
考点1:地层和化石的形成和意义
必备知识
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是一部地球几十亿年演变发展留下的“石头大书”。
太行山王莽岭的地层
地层


生物
简单
复杂
A
B
①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②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上新下老);
③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④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问题:沉积岩地层有什么特点?
化石
层理构造
必备知识
问题:研究地层和化石有何意义?
地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气候、水文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浅海环境
石灰岩
页岩
珊瑚化石
贝壳化石
问题:判读以下地层、化石指示的古地理环境。(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静水环境
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海洋(水生)环境
未收到强烈构造运动干扰。
考点1:地层和化石的形成和意义
典例一
(2024 安徽卷)地层沉积物的组成及粒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古地理环境的变化。陕西榆林横山区地处沙漠—黄土过渡带(如图1)。图2为横山区某地沉积地层剖面示意。该剖面厚度为17.55m,地层沉积连续,层位清晰。研究发现,该剖面古风成沙层平均粒径较大,沙质黄土层次之,沙质古土壤层最小。据此完成1-2题。
1. 推测该剖面古风成沙层沉积物的搬运动力主要是( )
A. 高空西风气流 B. 东北信风
C. 东亚冬季风 D. 东亚夏季风
2. 在a1到c1地层沉积期间,总体上该地区( )
A. 气候由暖湿趋于冷干
B. 过渡带先向西北移动,再向东南移动
C. 沙尘暴频次先减少后增加
D. 沙漠先向东南扩张,再向西北收缩
依据区域背景判断
冬季风
粒径大反应当时风力大,气候较干燥;粒径小反应当时风力小,气候较湿润。
c1粒径最小
a2粒径中等
b1粒径较大
a1粒径中等
C
a1-c1期间,
粒径先变大后变小,则
风力先变大后变小;
气候先变冷干后变暖湿;
沙漠先扩张后收缩
依据地层沉积物特征推测古地理环境演变
D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平均深度超过1500米,从谷底到顶部分布着从早古生代到新生代各个时期的岩层,层次清晰,色调各异,并且含有各个地质年代的代表性生物化石,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下图为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层剖面示意图、景观图。
【问题探究2】推测该区域从寒武纪至今海陆变迁的过程及依据。(9分)
依据地层中的化石
海陆变迁
思维起点
思维终点
推测、重塑


“将今论古”
海洋环境
陆地环境
海洋环境
陆地环境
考点2:地质年代表和地球的演化历程
考点2:地质年代表和地球的演化历程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平均深度超过1500米,从谷底到顶部分布着从早古生代到新生代各个时期的岩层,层次清晰,色调各异,并且含有各个地质年代的代表性生物化石,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下图为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层剖面示意图、景观图。
【问题探究2】推测该区域从寒武纪至今海陆变迁的过程及依据。(9分)
①寒武纪到石炭纪,地层内含有三叶虫、海藻、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为海洋环境;
②二叠纪早期,地层中含有陆生动植物遗迹、爬行类遗迹等陆地生物化石,为陆地环境;
③二叠纪晚期,地层中含有贝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为海洋环境,现今,为陆地环境。
表达时,注意时间尺度
考点2:地质年代表和地球的演化历程
地质年代: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时间和顺序。
地球演化的特点
划分依据
时间单位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
宙、代、纪
地质年代表:





显生宙
( )
( )
太古
元古
2.52
0.66
问题:将以下的地质年代示意图补充完整。
地质年代顺口溜:新生包含三四纪,中生白垩侏罗三,
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
必备知识
地质年代 时间 环境变化 (海陆变迁、大气演变等) 生命演化 重要矿产
动物 植物 前寒武纪 自地球诞生到距今 4.51亿年 海洋广阔 缺氧 ↓ ↓ 晚期大片陆地 较多游离氧 最原始生物(原核生物蓝藻) 重要成矿期
(铁、金、镍、铬矿等)
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古生代 距今4.51亿年—2.52亿年 联合古陆形成 海生无脊椎动物 蕨类植物 (孢子植物) 重要的成煤期
鱼类 两栖动物 中生代 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 联合古陆解体 爬行动物的时代 鸟类出现 裸子植物 重要的成煤期
新生代 距今6600万年至今 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哺乳动物 被子植物
大冰期 人类 地球的演化历程
必备知识
考点2:地质年代表和地球的演化历程
典例二
(2024 广西卷)分布于皖南地区的上溪群地层,其岩石是砂岩受侵入岩浆高温的影响,在固态下发生弱重结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岩的部分结构。早期研究认为该地层是元古宙古老大陆的一部分;后来有地质学者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为认识该地层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下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 上溪群地层岩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 )
A. 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成岩作用 B. 成岩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
C. 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 D. 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4. 根据所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推测上溪群地层区( )
A. 属于太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 B. 由寒武纪早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
C. 属于元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 D. 由古生代中晚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
C
D
砂砾沉积,形成沉积物,后固结成岩
变质作用
古海洋环境,后地壳抬升成陆
依据地层、化石的特征推测地质演化过程
如何重构地球历史演变序列?
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在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生命现象,生命现象又能反映其生存的地球环境特点。
依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形成的地质年代。
生命的演化规律:从海洋到陆地,从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动物的演化过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植物的演化过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低等陆生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方法点拨】
考点3: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前,人类在地球表层的最深钻井不足13千米,而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人类已达部分只占地球平均半径的1/516。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其内部无法直接肉眼观测。现在的科学技术深钻也只能触及地球皮毛,科学家如何探测地球内部的奥妙?地球内部是怎样的?
科拉超深钻井口
上天有路,入地无门?
【问题探究3】依据地震波的特点,判断图两个不连续面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依据以上结论,在图中给地球内部划分圈层。
判断岩石圈的范围、说一说陆壳、洋壳的特点。指出岩浆的发源地。
地球有哪些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有何联系?
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概念: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对地面影响
纵波 (P波) 快 固、液、气 上下震动
横波 (S波) 慢 固 左右摇晃
纵波(P)
横波(S)
共性: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考点3:地球的圈层结构
必备知识
不连续界面及地球内部圈层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平均深度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33 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39-41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5-10千米;海拔越高,地壳厚度越大。
地幔 上地幔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源地。
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升高、压力、密度增大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
内核 呈固态(铁、镍),压力、密度很大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2900
考点3:地球的圈层结构
必备知识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岩石圈的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覆盖。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笼罩地球的复杂系统 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连续而不规则水体。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 最活跃的圈层,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问题: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考点3:地球的圈层结构
必备知识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完成7—8题。
5.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6.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
数值自东向西逐渐增大 地壳厚度自东向西逐渐增大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壳和地幔以莫霍面为界
典例三
C
C
如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完成7、8题。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哪两个圈层之间的关系?(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8.“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体现的圈层作用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① D.②→④
考查外部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大气圈
体现地形雨的形成,显示了岩石圈对大气圈的影响。
来自生物圈
花被分解转变为腐殖质,进入岩石圈
典例四
B
D
(2019·北京)莫霍界面深度不一。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地区莫霍界面的等深线分布图。据图可推断(  )
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
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
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
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
莫霍界面越深说明地壳越厚,海拔越高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注意概念辨析:地下水埋藏深度vs地下水水位高低
莫霍界面较浅+河流流经,
利于堆积
莫霍界面较浅,地势较低+河流流经,
地下水位高,埋藏浅
B
迁移训练
【方法点拨】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生物圈是自然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生物圈
大气圈
岩石圈
水圈
课程结束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