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92张PPT)2025届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第37讲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Contents目录课标解读01考情分析02考点突破04知识结构03建模总结06典例分析05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 学科素养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3)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4)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5)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限制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方向,形成因地制宜的观念。区域认知:能根据区域位置和区域特征,结合多个地理要素分析区域自然资源分布特征和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综合思维:能动态分析某区域的开发过程和生态环境演化过程的联动机制;能在不同区域尺度下,从区域联系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效应。地理实践力:能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特征对某区域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开发方向;能针对具体的区域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考情分析二考题 命题方向2024 湖南卷 以某都市绿化植被的种植为背景,考察城市绿色植物的生态服务功能;以四川贡嘎山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的生存和保护为背景,考查生物生存空间与区域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福建卷 以福建省某森林公园的日排碳量统计为背景,考查人类活动对碳排放的影响;甘肃卷 以祁连山草原开发为背景,考查区域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湖北卷 以某市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及其产生的碳足迹结构变化为背景,考查图表信息解读能力;以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北极 “放大器”为情境,考查全球气候变化性的径流变化1.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土壤的形成因素3.人类活动对植被、土壤的影响提取考点: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2.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及其环保措施探索3.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碳循环过程考情分析二考题 命题方向2023 全国乙卷 依据夏威夷岛观测站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观测情况,考查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新课标卷 以不同制造业部门的碳排放差异为背景,产业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海南卷 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湖北卷 以四川绵(竹)茂(县)公路建设为背景,考查人类建设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1.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土壤的形成因素3.人类活动对植被、土壤的影响提取考点: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2.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及其环保措施探索3.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碳循环过程考情分析二考题 命题方向2022 广东卷 以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对大气汞含量的影响为背景,考察小尺度大气环流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以我国两种快递运输模式的碳排放情况为背景,探索快递模式改变对碳减排的贡献。全国甲卷 考察多氯联苯(污染物)进入环境系统后的迁移过程和对生物的影响。全国乙卷 考察汽车尾气导致的氮沉降对呼伦贝尔草原公路两侧牧草的影响。湖南卷 考察不同类型的森林系统对碳减排的贡献;考察人工湿地对农业化肥元素的净化作用。湖北卷 以条子泥湿地的生态修复为背景,考察自然保护区对生态修复的作用。山东卷 考察两种不同的泥炭地开发方式对碳减排的贡献差异。提取考点: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2.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及其环保措施探索3.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碳循环过程三知识结构索取排放影响服务服务功能方式人类社会自然环境支撑文化调节供给影响自然环境超出临界环境问题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安全问题应对措施损坏自然环境危害本国安全造成国际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建立自然保护区国际合作(减排、适应、资金技术)四考点突破PART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方向考点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方向197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成立,拉开了对青藏高原进行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的序幕。这一次我们想查明青藏高原发生了哪些变化。——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情境引入:两次青藏科考的研究主题有何不同?考点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方向阶段 主要“关键词”1951~1992年 植被类型、冰川冻土、降水量、海拔、大气环流、高原隆起、东亚季风1993~2020年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青藏铁路、三江源、物种多样性、珍稀动物保护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地区域相关研究成果的“关键词”如下表。【问题探究1】比较两次青藏科考的研究主题差异,并分别指出其环境意义1951~1992年以基础调查为主,摸清资源环境状况,关注高原隆起对环境的影响,意义: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支撑。1993~2020年的研究主题为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和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减少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环境资源。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加强对三江源湿地的保护,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考点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方向【问题探究2】走进青藏高原,我们将看到哪些环境要素?它们分别有哪些服务功能?青藏地区印象水文地貌气候土壤生物生态地势高低温冰川广布冻土广布高原草甸、高原特有物种特有生态系统,生态脆弱低压、低氧风雪大高原湖泊群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高寒考点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方向这些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就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具体的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撑服务等必备知识考点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方向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如自然界中的水能够调节温度的波动幅度、净化空气、容纳和降解人类排放的废弃物等。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的雅鲁藏布江河谷【问题探究2】走进青藏高原,我们将看到哪些环境要素?它们分别有哪些服务功能?青藏高原为什么被称为亚洲水塔?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哪种服务功能?考点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方向考点2: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青藏高原海拔高;分布有面积广大的冰川、积雪、冻土及数量众多的河流湖泊;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称为亚洲水塔。考点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方向雅鲁藏布江谷地农田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问题探究2】走进青藏高原,我们将看到哪些环境要素?它们分别有哪些服务功能?考点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方向察尔汗盐湖˙青海纳木错˙西藏青海湖˙青海青海湖鸟岛˙青海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问题探究2】走进青藏高原,我们将看到哪些环境要素?它们分别有哪些服务功能?考点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方向【问题探究2】走进青藏高原,我们将看到哪些环境要素?它们分别有哪些服务功能?我曾经一度仰望过宗教信仰,并深深为之强大的影响力所折服,我试图走近,想一探这种魅力的根源,但我始终没能靠近,因为那不是我的坛城,我只能相信自己,只有自己的信念才是一生的追求。藏民在阿尼玛卿神山脚下煨桑祈福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考点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方向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黄河源头·三江源长江源头·三江源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是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考点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方向【问题探究3】青藏高原可供给人类哪些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西藏日喀则20MW地面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电站考点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方向【问题探究3】青藏高原可供给人类哪些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地热能资源—西藏羊八井考点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方向【问题探究3】青藏高原可供给人类哪些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生物资源考点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方向【问题探究3】青藏高原可供给人类哪些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太阳能资源:海拔高,空气稀薄,拉萨-“日光城”。地热资源:板块交界地带,羊八井—最大地热田。水和水能资源: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三江源是“中华水塔”,东南部水能丰富。矿产资源:藏北高原石油、天然气丰富,柴达木盆地—“聚宝盆”,盐、石油、天然气、铁、锰等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动植物种类丰富,有许多珍惜物种;珍贵药材人参、冬虫夏草、红景天、雪莲等;珍稀动物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盘羊等。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河湖风光、西藏江南、建筑景观、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等。哪些为可再生资源?哪些为非可再生资源?考点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方向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概念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数量特征有限性稀缺性分类质量特征有优劣高低之分开发利用成本有区别空间分布特征不均匀区域经济差异资源空间上流动可再生资源:具有地带性非可再生资源:富集在特定地区必备知识典例一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图3示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图4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据此完成1~3题。1.理想的采样监测天气是 ( )A.晴朗微风 B.逆温天气C.阴雨少光 D.风向多变空气中的颗粒物悬浮空中并分布较为均匀空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可能出现颗粒物集聚现象阴雨天气会冲刷颗粒物,不能正常反应监测结果大风影响颗粒物扩散,风向多变造成结果不稳定典例一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图3示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图4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据此完成1~3题。2.与自行车道相比,关于人行道上积累最明显的颗粒物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判断正确的是()A.细颗粒 茂密植被 B.粗颗粒 茂密植被 C.细颗粒 稀疏植被 D.粗颗粒 稀疏植被差异最大且效果较好!效果均好但差异小人行道效果优于自行道自行道效果优于人行道数值越大,拦截效果越好典例一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图3示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图4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据此完成1~3题。3.在优先考虑降低颗粒物对居民区影响的同时,为尽量减少其对行人的影响,该都市从人行道到居民区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 ( )A.从稀疏到茂密 B.从茂密到稀疏 C.均用稀疏植被 D.均用茂密植被疏密不同植被的配合稀疏和茂密植被效果差异小数值越大,拦截效果越好不论粗细颗粒,茂密植被拦截效果均优于稀疏植被典例二冰川具有的气候调节、径流调节、淡水供给和旅游科考等服务价值。可以用货币形式体现。冰川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冰川服务价值高低。祁连山地区的现代冰川面积大,一般发育在海拔4000米以上,其中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是北大河流域冰川面积的两倍多。研究表明:冰川的气候调节价值远高于其它各项服务价值;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地区的冰川消退显著且区域差异大;不考虑物价因素,近年来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下图示意祁连山部分地区的水系及冰川分布。(1)根据上述冰川面积大小及分布状况,推测疏勒河流域与北大河流域冰川分布区的地形差异。(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分析祁连山冰川对当地气温的调节作用。(3)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试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1、通读图文材料,浏览设问 2、精准审设问,锁定答题方向3、对接材料,建构思维 4、规范表达典例二冰川具有的气候调节、径流调节、淡水供给和旅游科考等服务价值。可以用货币形式体现。冰川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冰川服务价值高低。祁连山地区的现代冰川面积大,一般发育在海拔4000米以上,其中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是北大河流域冰川面积的两倍多。研究表明:冰川的气候调节价值远高于其它各项服务价值;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地区的冰川消退显著且区域差异大;不考虑物价因素,近年来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下图示意祁连山部分地区的水系及冰川分布。(1)根据上述冰川面积大小及分布状况, 推测 疏勒河流域与北大河流域冰川分布区的 地形差异。材料:冰川都在4000m以上疏勒河流域冰川多于北大河蔬勒河流域海拔大于4000米的区域面积大于北大河蔬勒河流域海拔大于4000米的区域分布广、完整成片;北大河流域海拔大于4000米的区域分布小、分散破碎。典例二冰川具有的气候调节、径流调节、淡水供给和旅游科考等服务价值。可以用货币形式体现。冰川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冰川服务价值高低。祁连山地区的现代冰川面积大,一般发育在海拔4000米以上,其中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是北大河流域冰川面积的两倍多。研究表明:冰川的气候调节价值远高于其它各项服务价值;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地区的冰川消退显著且区域差异大;不考虑物价因素,近年来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下图示意祁连山部分地区的水系及冰川分布。(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分析祁连山冰川对当地气温的调节作用。限定词中心词动词答题方向全球变暖冰川消融气温降低吸热反射太阳辐射地温降低专业表达:(2)冰川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冰川消融吸收热量,降低气温,缓解气候变暖。典例二冰川具有的气候调节、径流调节、淡水供给和旅游科考等服务价值。可以用货币形式体现。冰川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冰川服务价值高低。祁连山地区的现代冰川面积大,一般发育在海拔4000米以上,其中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是北大河流域冰川面积的两倍多。研究表明:冰川的气候调节价值远高于其它各项服务价值;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地区的冰川消退显著且区域差异大;不考虑物价因素,近年来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下图示意祁连山部分地区的水系及冰川分布。(3)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试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核心事件中心词动词材料:东部地区服务价值减幅大东部冰川退缩更明显东部冰川退缩影响更大专业表达:(3)东部地区海拔较低,冰川面积较小,受气候变暖影响,东部地区冰川退缩率较高,造成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更大。(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逐步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下图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一光伏发电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所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2.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 )A.全天性减少 B.时段性增加 C.时段性减少 D.不发生变化3.降低夜间的电力净需求量,关键是发展( )A.火力发电技术 B.光伏发电技术 C.特高压输电技术 D.电能储存技术昼长大于12h把白天光电存到晚上夜晚无变化迁移训练一BCD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一课时结束四考点突破PART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二 :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考点2: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青藏高原具有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弱和易受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的特点,表现出较强的脆弱性。但是,由于青藏高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植被等自然和社会因子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问题探究1】请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脆弱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青藏高原高寒生态脆弱度分布图自然因素:板块挤压,平均海拔高;高原山地气候,气温显著低于同纬度;降水集中在部分区域,广大高原腹地干旱特征明显;土壤发育历史短;植被结构单一;人类活动:超载过牧,矿产开发、生物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生物地貌土壤板块位置山地、高原为主草甸土、冻土、荒漠土高原草甸、植被结构单一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冰雪丰富,亚洲水塔空气稀薄、气温偏低、大部分地区降水少高寒之地水文生态修复难度大:生态脆弱过度放牧破坏草场人类活动各类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开发考点2: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淘金挖矿树木砍伐源区污染过度放牧【问题探究2】结合图片指出青藏高原正面临哪些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对环境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有什么影响?冻土融化草场退化考点2: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自然环境由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同时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大量自然资源,维持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的运行,将所形成的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必备知识考点2: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人类社会和人地关系 示意图人类社会自然资源废弃物影响开发数量速度超过再生速度破坏供给服务超过自净能力数量速度调节服务利用排放破坏支撑服务影响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影响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必备知识考点2: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所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范围之内。环境安全概念: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表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资源枯竭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环境安全问题临界值必备知识考点2: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a.安全:小球在临界值的范围内摆动。b.临界:小球处于临界点上,向左重新回到安全范围,向右面临失衡风险。c.不安全:越过临界值的球失去平衡,向下滚动。(1)从自然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着自然环境及其服务能力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没有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2)从人类社会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着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与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不至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必备知识考点2: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简称“双重”工程),加快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建设。“双重”工程将全面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原有的单项生态修复走向全面系统修复,围绕各个重点区域的突出问题,从多方面施策,构筑和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下图为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布局示意图。【问题探究3】分析我国实施“双重”工程的效益。生态效益:①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②保护生物多样性③奠定了我国生态安全保护的格局。经济效益:①提高载畜量提高和发展特色农业②打造生态产业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③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社会效益:①牢筑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增强区域生态承载力②稳定和扩大农牧民就业机会,促进民族和谐和社会稳定③积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经验,建设国际生态文明高地。考点2: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墨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①建立自然保护区,因地制宜保护;②建设国家公园,促进区域内不同保护地间的协同管理;③建立野生动物保护站;④修复生物链,控制鼠害;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畜牧业的合理化和集约化发展;⑥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生态移民等工程。⑦实施科研考察,掌握区域内的环境现状,促进因地制宜保护;必备知识考点2: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分为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3个类别9个类型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750处,约覆盖我国陆地面积的1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3个必备知识考点2: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自然保护区的划分必备知识考点2: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基本途径必备知识考点2: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研究发现,近年来南亚棕色云团季节性爆发,对青藏高原的环境带来一定影响。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组成,沉降后会使冰雪变脏。【问题探究4】推测棕色云团最可能爆发的季节,物质可能来自哪些国家?棕色云团可能对青藏高原的环境带来哪些深远影响?考点2: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原因:冬季,降水少,沉降慢来源:尼泊尔、印度等国研究发现,近年来南亚棕色云团季节性爆发,对青藏高原的环境带来一定影响。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组成,沉降后会使冰雪变脏。考点2: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研究发现,近年来南亚棕色云团季节性爆发,对青藏高原的环境带来一定影响。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组成,沉降后会使冰雪变脏。【问题探究4】推测棕色云团最可能爆发的季节,物质可能来自哪些国家?棕色云团可能对青藏高原的环境带来哪些深远影响?污染水源,威胁当地人畜饮水安全和各大河流中下游的饮水安全;水源污染导致当地土壤污染,影响当地生物生存,使生物多样性降低;使用被重金属污染的水灌溉,导致粮食作物重金属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黑碳使冰川表层颜色加深,冰川吸收更多太阳辐射,加速冰川融化;……考点2: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探究5】你还能举出还有哪些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实例?该如何应对?日本核泄漏墨西哥湾石油污染涉疫车厘子英国“疯牛病”牛肉考点2: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探究5】你还能举出还有哪些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实例?该如何应对?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国际合作机制。考点2: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典例三(2024甘肃卷)祁连山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河西走廊绿洲发展的重要水源地。祁连山的草原曾因过度放牧而出现生态退化现象。2011年以来,祁连山草原被划分为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仍可放牧但不得超过核定载畜量),政府给予退出禁牧区的牧户补助、草畜平衡区的牧户奖励。经多年保护,祁连山草原生态得以恢复,促进了祁连山牧区和河西走廊农区的协同发展,牧户和农户的收益均得到提高。下图示意牧区—农区协同发展模式。(1)列举草畜平衡区牧户收入增加的途径。(6分)(2)分析河西走廊农区在祁连山草原保护中的作用。(6分)(3)简述该模式在促进区域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中的意义。(8分)典例三(2024甘肃卷)祁连山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河西走廊绿洲发展的重要水源地。祁连山的草原曾因过度放牧而出现生态退化现象。2011年以来,祁连山草原被划分为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仍可放牧但不得超过核定载畜量),政府给予退出禁牧区的牧户补助、草畜平衡区的牧户奖励。经多年保护,祁连山草原生态得以恢复,促进了祁连山牧区和河西走廊农区的协同发展,牧户和农户的收益均得到提高。下图示意牧区—农区协同发展模式。(1)列举草畜平衡区牧户收入增加的途径。(6分)政府奖励种植销售饲草异地提高收入草场出租草地流转给牧业大户,获得流转租金收入;种植、销售饲草,就近满足冬季补饲需求;承包草原,集中牲畜和草地资源,取得规模效益;外出务工、经商,在异地提高收入;利用山地牧场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获得政府的生态奖励。典例三(2024甘肃卷)祁连山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河西走廊绿洲发展的重要水源地。祁连山的草原曾因过度放牧而出现生态退化现象。2011年以来,祁连山草原被划分为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仍可放牧但不得超过核定载畜量),政府给予退出禁牧区的牧户补助、草畜平衡区的牧户奖励。经多年保护,祁连山草原生态得以恢复,促进了祁连山牧区和河西走廊农区的协同发展,牧户和农户的收益均得到提高。下图示意牧区—农区协同发展模式。(2)分析河西走廊农区在祁连山草原保护中的作用。(6分)农田冬季闲置,承载祁连山牧区牲畜越冬,促进天然草原的休养生息;饲草种植并提供给祁连山牧区,减轻天然牧草的压力;安置祁连山牧区的生态移民,减轻人类活动对草原的破坏。为牧区提供饲草接纳山地牧区移民农田借牧保障山地草场恢复典例三(2024甘肃卷)祁连山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河西走廊绿洲发展的重要水源地。祁连山的草原曾因过度放牧而出现生态退化现象。2011年以来,祁连山草原被划分为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仍可放牧但不得超过核定载畜量),政府给予退出禁牧区的牧户补助、草畜平衡区的牧户奖励。经多年保护,祁连山草原生态得以恢复,促进了祁连山牧区和河西走廊农区的协同发展,牧户和农户的收益均得到提高。下图示意牧区—农区协同发展模式。(3)简述该模式在促进区域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中的意义。(6分)因地制宜,优化牧区和农区的资源配置,提高环境承载力;减轻天然草原的压力,遏制沙漠化,更好发挥祁连山草原涵养水源等生态服务功能;变游牧为舍饲、半含饲放牧,减轻牧业活动对生态的干扰;通过饲草种植、草原流转等方式拓宽收入渠道,改善牧民生活水平;通过人工草地提高载畜量,提高收入;提高冬季农田等闲置资源利用率,创造经济价值;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典例四(2023·湖北卷)四川绵(竹)茂(县)公路属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于2009年9月9日正式动工,2022年12月27日建成通车。公路起于绵竹市汉旺镇,沿绵远河上行,与茂北公路相接,全长56公里。沿线穿越龙门山4条断裂带,岩石破碎,暴雨多发,地质灾害频繁,河道演变剧烈,水文条件复杂,给项目选线、设计和施工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图左示意绵茂公路位置,图右示意绵茂公路局部景观。问题:绵茂公路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工程该如何协调建设与保护的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公路分割保护区工程破坏生态工程影响熊猫迁徙桥梁隧道减排控制施工时间典例四(2023·湖北卷)四川绵(竹)茂(县)公路属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于2009年9月9日正式动工,2022年12月27日建成通车。公路起于绵竹市汉旺镇,沿绵远河上行,与茂北公路相接,全长56公里。沿线穿越龙门山4条断裂带,岩石破碎,暴雨多发,地质灾害频繁,河道演变剧烈,水文条件复杂,给项目选线、设计和施工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图左示意绵茂公路位置,图右示意绵茂公路局部景观。问题:绵茂公路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工程该如何协调建设与保护的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协同多部门,建立有序的管理机制,统筹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规划路径时尽量以桥梁、隧道代路,减少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割;施工期间减少破坏林地、渣土堆放,控制施工时间和范围;运行时加强巡护,控制车速,在大熊猫活动期间可以局部封路。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二课时结束四考点突破PART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三 :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考点3: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唐古拉山的冰川面积从1990年至2015年,减少了336km 长江源所在的唐古拉山脉最高峰各拉丹东峰,有数十条冰川完全消失。(岗加曲巴冰川,摄影师@丛志远)材料1考点3: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遥望祁连山顶雪,可见雪山却很少,据报道,50多年来祁连山冰川面积平均退缩了35.6%土豪朋友拍摄的格陵兰岛浮冰,据统计1979~2022年北极海冰范围下降趋势,3月和9月海冰范围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2.5%和12.3%材料1考点3: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马尔代夫是一个由1192个珊瑚岛组成的岛国,平均海拔只有1.5米左右。目前,该国的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危机,科学家预测,如果不采取措施,马尔代夫可能在本世纪末就会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马尔代夫在7月16日迎来了2023年的第100万名游客。材料2考点3: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2023年,东非国家在干旱和其他冲击的影响下,整个地区约有2000多万人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成千上万的难民流离失所。南苏丹近五年来没有过旱季,而2023年经历了四十多年最严重的洪水气候变化、土地退化和栖息地丧失等因素,正在成为全球野生动物的最大威胁。材料3【问题探究1】以上几则材料信息反应了全球气候有何变化趋势?尝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事象间的联系。【问题探究1】以上几则材料信息反应了全球气候有何变化趋势?尝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事象间的联系。考点3: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温上升入海径流增加海水热膨胀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海气作用珊瑚礁白化威胁领土安全威胁粮食安全旱涝频发生态系统破坏威胁环境安全物种安全全球地理环境整体性考点3: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问题探究2】讨论全球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科学家警告70年内海平面将上升60厘米考点3: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哪些地区增温幅度较大?对区域粮食生产有何影响?高纬度地区:如格陵兰岛由于气温上升,土豆产量翻倍,能种植的作物增加低纬度地区:气温上升,加速蒸发,土壤中水分减少全球:2022年极端气候(如东非的持续干旱,巴基斯坦的洪灾等)是12个国家发生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的主要驱动因素。考点3: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问题探究2】讨论全球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存空间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安全。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安全。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考点3: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问题探究3】描述20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有何关联?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气温波动上升,1950s以来增温明显太阳辐射散射吸收H20、C02、O3地面反射大气反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图例:短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层保温作用(温室效应)回顾:大气受热过程考点3: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人类活动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增强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用化石燃料改变土地利用【问题探究3】描述20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有何关联?考点3: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问题探究4】碳在各圈层中的以什么形式存在?自然界如何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衡?(绘图)大气圈:二氧化碳岩石圈:碳酸盐和化石燃料生物圈:有机碳水圈:海洋溶解二氧化碳海洋碳酸盐层冰川封存二氧化碳考点3: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以二氧化碳、碳酸盐及有机化合物等形式进行转换和迁移的过程。什么是碳循环?什么是碳库?碳循环过程中,地球系统中存储碳的载体称为碳库。【固碳的场所】分类:岩石圈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大气碳库碳循环必备知识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实例:森林、草原、庄稼等绿色植物、海洋中藻类植物都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什么是碳汇?什么是碳源?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机制碳源实例:海洋、土壤、岩石与生物体,生物遗体分解、工业生产、生活等会放出二氧化碳。藻类植物工业生产考点3: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必备知识考点3: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碳排放量 = 碳吸收量考点3: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绘图示意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大气中的碳平衡过程?考点3: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问题探究5】从国际合作的角度,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行建议。全球不同区域历史累计碳排放占比(数据来自IPCC2022)全球有33亿~36亿人正生活在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环境中,2030年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预计约为1270亿美元,但大多国家的投入不足1/10。考点3: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问题探究5】从国际合作的角度,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行建议。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及多哈修正案2015年巴黎协议温室气体范围、排放总量在减量排放5%或18%(发达国家和集团)提出“碳交易”“碳中和”全球变暖控制在不超过1.5°C,排放量需要在2030年前减少45% ,到2050年实现净零。发达国家必须兑现每年筹集至少1000亿美元气候融资的承诺稳定温室气体浓度2020年中国政府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997年12月《公约》缔约方通过了为发达国家设立强制减排目标的《京都议定书》,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环保协议各国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对减排与经济发展的诉求存在明显的分歧应对全球变暖,需要世界各国开展有效和公平的国际合作国际合作考点3: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考点3: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减少碳排放(减排),如降低能耗、使用清洁能源、改善产业结构、征收碳税、倡导节约消费等;增加碳汇(增汇,即吸收碳排放),如减少森林破坏、植树造林、将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或海洋等提高适应能力,如采取预防措施、建设抗御水旱灾害的水利工程、开展灾害保险业务、改种高热量资源需求的作物类型或品种资金和技术是实现减缓和适应的重要保障必备知识典例五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北极正上演着“放大器”的戏法,其变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数倍。升温促使北极地区水汽含量增加,并带来降水增多,水循环过程深受影响。育空河是北极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该河流域96%被冻土覆盖,冬季降水常以积雪形式存在。观测数据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显著相关,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冻土退化深度增加约0.7厘米。这些变化,使流域径流过程变化显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幅最大,达16%。如图示意育空河流域径流过程变化的主要途径。(1)说明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流域不同冻土层的变化特点。(6分)(2)简述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径流量增加的途径。(4分)(3)分析1980~2019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的原因。(8分)典例五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北极正上演着“放大器”的戏法,其变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数倍。升温促使北极地区水汽含量增加,并带来降水增多,水循环过程深受影响。育空河是北极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该河流域96%被冻土覆盖,冬季降水常以积雪形式存在。观测数据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显著相关,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冻土退化深度增加约0.7厘米。这些变化,使流域径流过程变化显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幅最大,达16%。如图示意育空河流域径流过程变化的主要途径。(1)说明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流域不同冻土层的变化特点。(6分)季节性冻土融化期延长,冻结期缩短;多年冻土活动层界限下移;多年冻土层变薄变薄总体加剧冻土融化融化期延长变厚,界限下移典例五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北极正上演着“放大器”的戏法,其变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数倍。升温促使北极地区水汽含量增加,并带来降水增多,水循环过程深受影响。育空河是北极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该河流域96%被冻土覆盖,冬季降水常以积雪形式存在。观测数据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显著相关,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冻土退化深度增加约0.7厘米。这些变化,使流域径流过程变化显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幅最大,达16%。如图示意育空河流域径流过程变化的主要途径。(2)简述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径流量增加的途径。(4分)全球变暖,育空河流域积雪面积变小,地表径流增多;气温升高,大气水分含量增加,降水增多大气降水增多积雪面积减少,积雪融水增加冻土融化加剧,土壤水补给河流水增多典例五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北极正上演着“放大器”的戏法,其变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数倍。升温促使北极地区水汽含量增加,并带来降水增多,水循环过程深受影响。育空河是北极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该河流域96%被冻土覆盖,冬季降水常以积雪形式存在。观测数据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显著相关,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冻土退化深度增加约0.7厘米。这些变化,使流域径流过程变化显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幅最大,达16%。如图示意育空河流域径流过程变化的主要途径。(3)分析1980~2019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的原因。(8分)所处纬度较高,冬季降水常以积雪形式存在;冬季河流径流量极低,且主要来源于地下径流;北极放大效应使育空河流域冬季积雪和冻土融化期提前、延长;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含水量和地下径流增多,地下水向育空河补给的水量增加,冬季育空河径流增多地下径流补给为主冬季径流量低冻土融化期提前、延长地下水补给量增幅大典例六(2023·全国乙卷)夏威夷岛人口密度低,以第三产业为主。该岛海拔2400米以上区域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1800米以下区域受信风控制。1958年以来,科学家在夏威夷岛上的观测站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开展观测,是全球最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持续观测的站点。观测得到的数据被普遍认为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变化,为科学认识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图6示意夏威夷岛位置与地形。(1)指出夏威夷岛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总体特征。(4分)人口少,产业污染少二氧化碳总量小,变化小专业表达:排放总量少,主要分布在较低海拔(沿海)地区。典例六(2023·全国乙卷)夏威夷岛人口密度低,以第三产业为主。该岛海拔2400米以上区域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1800米以下区域受信风控制。1958年以来,科学家在夏威夷岛上的观测站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开展观测,是全球最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持续观测的站点。观测得到的数据被普遍认为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变化,为科学认识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图6示意夏威夷岛位置与地形。(2)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该岛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对观测数据未构成明显干扰的原因。(8分)下沉气流人类分散布局在沿海低地大气稳定受到信风控制人为排放被吹散人为排放干扰小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源自较低海拔(1800米以下)区域,受信风控制易扩散。观测站海拔高于3000米,受副热带高压的下沉气流控制,较低海拔区域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难以向观测站扩散。典例六(2023·全国乙卷)夏威夷岛人口密度低,以第三产业为主。该岛海拔2400米以上区域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1800米以下区域受信风控制。1958年以来,科学家在夏威夷岛上的观测站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开展观测,是全球最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持续观测的站点。观测得到的数据被普遍认为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变化,为科学认识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图6示意夏威夷岛位置与地形。(3)说明该站观测的数据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的原因。(8分)观测早、数据丰富二氧化碳浓度稳定代表全球数据夏威夷岛远离大陆二氧化碳集中排放区域,二氧化碳经过长距离输送,与空气充分混合,浓度基本稳定;该站观测年代早、时间序列长,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远离陆地碳源区典例六(2023·全国乙卷)夏威夷岛人口密度低,以第三产业为主。该岛海拔2400米以上区域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1800米以下区域受信风控制。1958年以来,科学家在夏威夷岛上的观测站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开展观测,是全球最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持续观测的站点。观测得到的数据被普遍认为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变化,为科学认识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图6示意夏威夷岛位置与地形。(4)若要在亚欧大陆建设一座能够反映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观测站,请提出合适的站址 并说明理由。受到局地干扰小测量准确代表全球数据从远离二氧化碳集中排放区、受下沉气流(高压)控制或高海拔等角度选择合理区域,如东西伯利亚、青藏高原等。人类活动少,远离碳源大气稳定(高压下沉气流区)东西伯利亚青藏高原等(2024湖北卷)不同类型食物的碳足迹差异显著。图1示意某市1978~2015年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图2示意该市同期消费的食物产生的碳足迹结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该市1978~2015年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 )A. 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动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B. 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动物源食物占比同步下降C. 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动物源食物占比同步上升D. 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动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2. 碳足迹系数为某类食物产生的碳足迹与该类食物的消费量之比。下列食物中碳足迹系数最大的是( )A. 粮食 B. 蔬菜 C. 禽肉 D. 畜肉迁移训练一AD植物源占比下降动物源占比上升系数=碳足迹消费量大小大(2024湖北卷)不同类型食物的碳足迹差异显著。图1示意某市1978~2015年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图2示意该市同期消费的食物产生的碳足迹结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可行的饮食方式有( )①保证营养需求的同时,将动物源食物消费保持在合理范围②保持动物源食物占比,由水产品消费大幅度转向畜肉消费②减少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增加畜肉消费④增加水果、蔬菜和禽肉消费,减少畜肉消费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迁移训练一B畜肉消费已经比较较大,需要适当减少迁移训练二(2023·湖南卷)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密切相关,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图示意某年甲国和乙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额、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据此完成4~6题。4. 乙国出口的产品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 )A.金属及金属制品 B.化工制品 C.机械制造产品 D.电子产品5.与乙国相比,中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 )A.环境成本高 B.人力成本高 C.营销成本高 D.研发成本高6.根据图2中两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投入产出效果,甲国应优先考虑( )①扩大国际市场 ②提高创新能力 ③强化产业升级 ④承接产业转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能源需求少,研发投入高研发投入高中低水平制造业阶段ADB课程结束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