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浙江省温州市八下科学期中测试培优训练卷2(浙教版)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2八下·舟山月考)下列对一些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A 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为蓝色 构成物质的原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B 金刚石的硬度远大于石墨 原子排列方式不同C 水通直流电产生氢气和氧气 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再分的D 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车胎容易爆裂 分子间间隔变大A.A B.B C.C D.D2.下列方框中,符合2N2意义的示意图是( )A. B.C. D.3.(2024八下·江北期末)为了解释地球的磁性,19世纪安培假设:地球的磁场是由绕过地心的轴的环形电流I引起的。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安培假设中环形电流方向的是( )A. B.C. D.4.(2025八上·镇海区期末)近期宁波市有很多中小学生发烧、感冒。某校采用康威达牌消毒片(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对教室进行消毒。下列关于次氯酸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次氯酸钠由钠、氯、氧三个元素组成B.次氯酸钠由1个钠原子、1个氯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C.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D.次氯酸钠中钠、氯、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3:35.5:165.(2020八下·丽水期末)磁体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用处。如图所示的玻璃清洁器,玻璃内外两块清洁器总是合在一起移动。其中的原理是( )A.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B.同名磁极相互排斥C.窗户玻璃能被磁化 D.磁体周围存在磁场6.(2024·拱墅模拟)关于电和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电导体周围一定存在磁场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创造了电荷C.磁感线是磁场中真实存在的线D.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会产生电流7.(2024八下·临平期末)如图是一些研究电现象和磁现象的实验,下列关于这些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小磁针被铁棒吸引,说明铁棒本身具有磁性B.图2中呈现磁极间磁场规律特征,说明磁极间周围磁场分布均匀C.图3中条形磁铁静止时端总是指向北,说明端是条形磁铁的北极D.图4中铁钉B吸引大头针比A多,说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8.(2022·鄞州模拟)如图所示为来自书本的四副插图,下列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A.图甲实验中随着瓶内空气被抽出,听到的声音未发生变化B.图乙中的铁棒可看作省力杠杆C.图丙实验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产生条件D.图丁可以表示当今核电站里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9.我国自行研制的闪烁晶体BGO,其化学式为Bi4Ge3O12,曾应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著名实验中。其中铋(Bi)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锗(Ge)元素的化合价是( )A.-1 B.+3 C.+4 D.+510.(2024八下·浙江)卢瑟福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中,能证明绝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的运动轨迹原子核是…………………………………………( )A.a B.b C.c D.d11.下列化学用语,数字“2”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2H ②2NH3③SO ④⑥Mg2+⑥2OH-⑦H2O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 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C.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 D.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12.(2024八下·越城月考)如图所示,相互平行的金属导轨AB和CD固定在水平面上,虚线区内存在磁场,图中的“×”表示磁感线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内。现将铜棒EF和GH垂直放在导轨上,当拉动EF使其沿导轨在磁场区域内向右运动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电流表有示数B.小磁针会发生偏转C.铜棒GH会移动D.铜棒EF运动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13.(2019八下·平阳月考)治疗禽流感可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新药帕拉米韦(化学式为 C15H28N4O)。下列关于帕拉米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帕拉米韦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B.帕拉米韦中含有 15 个碳原子、28 个氢原子、4 个氧原子和 4 个氮原子C.帕拉米韦分子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D.帕拉米韦分子中含有 14 个氢分子14.如图所示,一对大磁极,中间处可视为匀强磁场,上、下边缘处为非匀强磁场,一矩形导线框abcd保持水平,从两磁极间中心的正上方某处开始下落,并穿过磁场( )A.线框中有感应电流,方向是先a→b→c→d→a后d→c→b→a→dB.线框中有感应电流,方向是先d→c→b→a→d后a→b→c→d→aC.受磁场力的作用,线框要发生转动D.线框中始终没有感应电流15.(2019九上·萧山月考)为庆祝元素周期表诞生 150 周年,联合国将 2019 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对相关信息叙述正确的是( )A.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2.01gB.铝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一定为 13C.碳、铝、硅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D.铝元素和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16.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乙两图都是直流电动机模型B.甲、乙两图都是直流发电机模型C.甲图表示的是电动机模型,乙图表示的是发电机模型D.甲图表示的是发电机模型,乙图表示的是电动机模型17.(2024九下·临平月考)新能源汽车因绿色低碳逐渐取代燃油汽车,电动汽车是常见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动机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其工作原理如下图中的()A. B.C. D.18.酒精的化学式为C2H5OH,某酒精溶液中酒精分子所含氢原子数与水分子所含氢原子数相等,则该溶液中酒精的质量分数为( )A.46% B.50% C.56. 1% D.71. 9%19.(2021八下·拱墅期中)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甲、乙下分别挂一个条形磁铁和铁块。开关闭合后,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端移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A.甲、乙都变大 B.甲、乙都变小C.甲变大,乙变小 D.甲变小,乙变大20.(2019八下·绍兴期中)测得人尿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93%,如果这些氮都以尿素[CO(NH2)2]的形式存在,则人尿中尿素的质量分数为( )A.0.2% B.1% C.2% D.3%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 分)21.(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6.1 电能的获得和转化(2))如图是小华同学探究“让线圈转起来”的实验装置图。线圈能够转动的原因是 ,要想使线圈的转动方向与原来的相反,采用 或者 的方法。22.(2024八下·温州期中)一种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Na2CO4)的新型洗涤剂,能清除衣物上难以洗净的汗渍、果汁等污渍(1)Na2CO4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2)如图是过碳酸钠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模型,B表示的元素是 。23.(2021八下·西湖期中)小明把带铁芯的螺线管、电源、导线和开关组成电路,固定在泡沫板上,让它漂浮在水面,制作指南针,如图所示,请根据左图标出该指南针的南极应标在泡沫板的 处(选填a、b、c、d),该指南针静止时,南极所指的是地理的 (选填南方或北方)。2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一章: 第2节 第2课时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如图所示是简易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图,弹簧甲连接在A、B两绝缘板之间,B板固定,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与A相连,并可随A板一起运动。弹簧乙下端挂有一条形磁体,条形磁体正下方有一电磁铁,R0为定值电阻。开关S闭合,电路接通后,电压表示数为U1,弹簧乙的总长度为L1;当用力F向下压弹簧甲时,电压表示数为U2,弹簧乙的总长度为L2,则U1 U2,L1 L2。(均填“>”“<”或“=”)25.如图,甲、乙为科学教材上的插图,请根据要求完成填空。(1)图甲中的钠原子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为钠离子。(2)图乙是地壳中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表示硅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是 (填“A”“B”或“C”)。26.(2023八下·温州期中)(1)利用测电笔可以辨别火线和零线,其中能使测电笔发光的是 (零线/火线)。(2)家庭日常用电时要防范电流过大,小希家的电路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为4.9A,那么根据下表应选择直径为 mm的保险丝。直径(mm) 0.6 0.71 0.81 0.95 1.51额定电流(A) 2.5 3 3.75 5 1027.(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6.2 元素)元素周期律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认真分析信息,回答:(1)很多科学家对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完善做出了贡献,请写出其中一位科学家的名字: 。(2)查出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写出16号元素的元素符号 。(3)上表中每一周期元素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是 。28.(2020·湖州模拟)我国研发的“化铋(Bi2Te3)纤维素复合热电薄膜电池”,能利用人体热量为手表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1)纤维素的化学式为(C6H10O5)n,这种物质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其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2)Bi2Te3中确(Te)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Bi2Te3中铋(Bi)元素的化合价为 。29.(2023八下·长兴期中)科学理论的建立需要证据支持。请回答:(1)科学家在原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中,建立了很多原子结构模型,如甲图所示。下列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填图甲的字母序号)(2)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当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图乙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 (填图乙中的字母)。30.(2019八下·台州月考)我们试着做一个游戏如图:将磁铁 M 固定在铁块 C 上。用手将一元硬币 B1、B2 叠在一起竖立在磁钢上端,如将手指稍稍松开一小段距离,将观察到的现象是两个硬币的上端将 (填“合拢”或“分开”)。这是因为硬币被磁铁 ,且两个硬币的上端磁极 (填“异”或“同”)名。31.(2024八下·余杭月考)磁悬浮列车是利用磁体间相互作用使列车悬浮起来,这样列车和铁轨间就没有摩擦。(1))如图是列车悬浮时,电磁铁的简易图,请分析电磁铁工作时上端是 极。(2)当列车内的乘客增加时,如果是靠变阻器来控制列车的悬浮稳定,图中变阻器滑片应该向 (填“a”或“b”)端移动。32.已知一个 N O 分子的质量为 a g,一个N O5分子的质量为bg,则一个 NO 分子的质量为 g;若以一个氧原子质量的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 NO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均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33.(2020八下·长兴期末)定量研究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因此我们应该掌握好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1)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下列A、B、C三个实验设计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填序号)(2)氧烛是一种用于缺氧环境中自救的化学氧源,广泛用于航空、航海等领域,其主要成分为NaClO3还含有适量的催化剂、成型剂等。氧烛通过撞击火帽引发反应后,能持续放出高纯氧气,主要反应原理为2NaClO3 2X+3O2↑,则X的化学式为 。(3)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x的值为11 B.该反应中氧气与水的质量变化之比为6:5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w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434.(2024八下·杭州期中)图甲为某家用电路示意图,为防止电路短路而引发火灾,小明欲将某款双 金属片段路器接入该家庭电路中,图乙为断路器分别在“电路正常”和“某处短路”两种状态的示意图。(1)图甲中灯泡与插座的连接方式是 。(2)将断路器接入图甲中M处时,应选择a、b、c 中的 两个接线柱。(3)小明将该断路器接入图甲中N 处,在使用中因电灯L 发生短路导致断路器断开,若 用测电笔测试插座三个孔的带电情况,其中能使氛管发光的有____ 。A.接地插孔 B.零线插孔 C.火线插孔35.(2023八下·鹿城期中)我国从1994年开始强制实行食盐加碘,即在食盐中加入碘酸钾(KIO3),以防止碘缺乏病的发生,2010年开始下调食盐加碘量,由原来每千克食盐加碘40mg下调至25mg。(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7)(1)碘酸钾中钾元素、碘元素、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2)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3)现售加碘食盐每袋(500g)应比调整前减少了 mg碘,即少加碘酸钾 mg(计算结果精确至0.1mg)。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7分)36.(2023八下·金华期中)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带+电)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1微米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37.(2021八下·余杭月考)为了研究通电螺线管周围不同位置的磁场强弱,某小组同学将通电螺线管放置在水平玻璃板正下方,在玻璃板上均匀撒上铁屑,轻敲玻璃板后发现,在不同位置处铁屑的分布不同。如图(a)所示,该小组同学选取通电螺线管两端对称的A、B、C、D、E和F六个区域。为便于观察,图(b)所示为放大的这六个区域的铁屑分布情况。(1)实验中磁场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2)分析比较图中的A、B、C三个区域或D、E、F三个区域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3)分析比较图中的 区域可初步推测,在通电螺线管左右两侧,到通电螺线管两端距离相等的对称区域,磁场强弱是相同的。四、解答题(每空1分,共13分)38.(2022八下·吴兴期末)我国科研团队通过电催化结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实现了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第1步是将二氧化碳还原到一氧化碳,第2步是一氧化碳转化为高纯的乙酸,第3步是在乙酸中加入经过基因编辑之后的酵母进行发酵,最后得到葡萄糖和脂肪酸。如图所示是1、2两步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两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改变,请从微观上解释: ;(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3)第2步反应产物除了氧气和乙酸外,还产生一种可燃气体。将1.6克该气体完全燃烧 后,生成二氧化碳4.4克,水3.6克。请通过计算说明该气体中是否含有氧元素。39.(2024八下·杭州期中)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我校一兴趣小组对其电池以及充电方式等非常感兴趣,因此他们开展了相关的专题项目化研究活动,请根据信息回答下面小题:从锂氢电池到锂电池,再到钠电池,钾电池,科学家在不断提升新能源电池的性能。(1)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 (选填“阴”或“阳”)离子,锂、钠、钾等金属型容易失去电子,所以常被用作电池材料。(2)已知锂元素和钠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锂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也可形成相应的化合物,其化学式为 。(3)研究表明,半径越大的金属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如图是锂,钠,钾三种金属的离子半径大小,电池容量相同的这三种电池,充满电的时间最短的是 电池。40.(2023八下·嘉兴期末)某品牌儿童咀嚼钙片的标签内容如图所示,请通过计算后回答下列问题。××儿童咀嚼钙片(50片装)[成分]碳酸钙、维生素D[功效]补钙[规格]2g/片,钙片中含碳酸钙80%。[用法]嚼食(1)碳酸钙(CaCO3)的相对分子质量 。(2)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3)一岁以后的儿童每天补钙应该不小于0.6g。若这些钙全部来自于该咀嚼钙片,则每日至少服用几片?41.(2021八下·杭州期中)材料一: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材料二:1825年,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做了如下实验:他将一个能反映微小变化的电流表,通过导线与螺旋线圈串联成闭合电路,并将螺旋线圈和电流表分别放置在两个相连的房间,如图甲所示。他将一个条形磁铁插入螺旋线圈内,同时跑到另一个房间里,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进行多次实验,他都没有发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材料三: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用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切割磁感线的时候,发现导体中产生电流,从而实现了利用磁场获得电流的愿望。材料四:法国科学家阿尔贝 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 格林贝格尔由于巨磁电阻(GMR)效应而荣获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进行奥斯特实验时,在静止的小磁针上方,需要放置一根导线。为了产生明显的实验现象,该导线放置的方向应该是 (选填“东西”或“南北”)。(2)科拉顿的实验中, (选填“已经”或“没有”)满足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3)科拉顿、法拉第等物理学家相继进行如材料所说的实验研究,是基于 的科学猜想。(4)如图乙是研究巨磁电阻特性的原理示意图。实验发现,在闭合开关S1、S2且滑片P向右滑动的过程中,电磁铁磁性 (选填“增强”或“减弱”)。此时指示灯明显变暗,这说明巨磁电阻的阻值和磁场的关系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分析各个现象中包含的原理即可。【解答】A.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为蓝色,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故A错误符合题意;B.金刚石的硬度远大于石墨,因为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C.水通直流电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D.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车胎容易爆裂,说明分子间间隔变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2.【答案】D【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各粒子表示含义分析。【解答】A、图示为2N,不符合题意;B、图示为4N,不符合题意;C、图示为N2,不符合题意;D、图示为2N2 ,不符合题意;故选D。3.【答案】A【知识点】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解析】【分析】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和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右手螺旋定则(也叫安培定则)来判定。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北极。右手螺旋定则也可以用来判断直线电流的磁场方向,只是需让大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四指弯曲的方向就是直线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解答】地理上的北极是地磁场的南极,地理上的南极是地磁场的北极,所以在地球内部地磁场方向是从地磁南极(地理北极)指向地磁北极(地理南极)方向,根据通电线圈周围的磁场分布规律(右手螺旋定则)可知,环形电流方向为自东向西(逆时针),故A符合题意。4.【答案】D【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析】【分析】A、根据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次氯酸钠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说法错误。B、次氯酸钠是由钠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C、次氯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0,则x=+1价,故选项说法错误。D、次氯酸钠中钠、氯、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3:35.5:16,故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5.【答案】A【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解析】【分析】根据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即可。【解答】玻璃清洁器的内外两个部分互为异名磁极,因为“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所以它们能够吸合在一起,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6.【答案】A【知识点】摩擦起电;电磁感应;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解析】【分析】(1)奥斯特实验证明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其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3)磁感线是科学家为了更加直观的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其实并不存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4)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才会有感应电流。【解答】A、奥斯特实验证明了:通电导体周围一定存在磁场,故A正确;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并不是创造了电荷,故B错误;C、磁感线是科学家引入的模型,并不存在,故C错误。D、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只有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才会有感应电流,故D错误。故选:A。7.【答案】C【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解析】【分析】认识这几幅图,明确它们所反映的实验原理,才能对号入座,判断选项中的说法是否正确。【解答】A、图1中铁棒靠近小磁针,即使铁棒没有磁性,小磁针也会吸引铁棒,不能确定铁棒是否具有磁性,故A错误。B、图2中呈现磁极间磁场规律特征,说明磁极间周围磁场分布不均匀,故B错误。C、磁铁都具有指向性,图3中条形磁铁静止时A端总是指向北方,说明A端是条形磁铁的北极,故C正确。D、从图4可知,铁芯相同、电流相同,只有线圈的匝数不同,说明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的,故D错误。故答案为:C。8.【答案】B【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核电站及其工作原理;杠杆的分类【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2)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从而确定杠杆的分类;(3)分析图丙中的器材,推测描述的实验过程;(4)根据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判断。【解答】A.图甲中,随着瓶内空气被抽出,听到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故A错误;B.图乙中,小石块为支点,大石块施加阻力,双手施加动力,此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为省力杠杆,故B正确;C.图丙中,通过电流的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起来,这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故C错误;D.图丁中,轻核结合成重核,并释放出能量,这是核聚变,而核电站的工作原理为核裂变,故D错误。故选B。9.【答案】C【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解析】【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解答】在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Bi4Ge3O12 中铋(Bi)元素的化合价为+3,氧元素显-2价,设锗(Ge)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3)×4+3x+(-2)×12=0x=+4故答案为:C。10.【答案】D【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结合图片展示的物理过程分析判断。【解答】 卢瑟福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中,少数α粒子遇到原子核会几乎沿原路径反弹回去,说明α粒子受到的排斥力很大。而排斥力大小与原子核的质量大小有关,因此说明原子核质量很大,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11.【答案】C【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解析】【分析】元素符号右上角数字表示一个离子中所带的电荷数;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的是该元素所显的化合价;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离子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1个分子中含有这种元素的原子个数。【解答】①2H中数字“2”表示2个氢原子;②2NH3中数字“2”表示2个氨分子;③SO2表示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④中数字“2”表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⑤Mg2+中数字“2”表示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⑥2OHˉ中数字“2”表示2个氢氧根离子;⑦H2O中数字“2”表示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⑥,故错误;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⑤,故错误;C、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故正确;D、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②,故错误;故答案为:C。12.【答案】C【知识点】电磁感应;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解析】【分析】感应电路产生的条件:闭合回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解答】A、当拉动EF使其沿导轨在磁场区域内向右运动时,EF切割磁感线,电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电流表有示数,故A不符合题意;B、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因此小磁针会发生偏转,故B不符合题意;C、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但由于GH不在磁场区域,因此铜棒GH不会移动,故C符合题意;D、铜棒EF运动时消耗了机械能,产生了感应电流,得到了电能,此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3.【答案】A【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A、根据化学式确定物质的组成元素分析;B、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C、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元素只能组成物质分析;D、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解答】A、 帕拉米韦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符合题意;B、 帕拉米韦由分子构成,一个帕拉米韦分子中含有 15 个碳原子、28 个氢原子、4 个氧原子和 4 个氮原子 ,不符合题意;C、 帕拉米韦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基分子由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D、 帕拉米韦分子中含有氢原子,不含氢分子,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4.【答案】D【知识点】电磁感应【解析】【分析】由磁场来确定磁感线的分布,从而确定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如何变化,若有磁通量变化,则根据楞次定律来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解答】由题意可知,线框从两磁极间中心上方某处开始下落,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始终为零,虽有磁感线穿入,但又从线圈中穿出,相互抵消,导致磁通量为零。故D正确,ABC均错误。故答案为:D。15.【答案】D【知识点】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1)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没有单位;(2)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3)如果元素名称中有金子旁,那么它就是金属元素;(4)在元素周期表中,每行为一个周期,每列为一个主族。【解答】A. 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01,而不是12.01g,故A错误;B.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那么它的中子数为:27-13=14,故B错误;C.碳和硅为非金属元素,而铝为金属元素,故C错误;D.铝元素和硅元素在同一行,因此它们位于同一周期,故D正确。故选D。16.【答案】C【知识点】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原理与工作过程;发电机的构造和原理【解析】【分析】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路中没有电源,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电路中有电源。【解答】甲是电动机模型,乙是发电机模型,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17.【答案】A【知识点】电磁铁的构造和原理;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磁感应【解析】【分析】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解答】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A.装置图电路中有电源,通电线圈或导体受到磁场力的作用运动,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故A符合题意;B.装置图是奥斯特实验图,小磁针指针偏转说明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故B不符合题意;C.装置图是研究电磁铁的原理图,是根据电流的磁效应制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装置图是电磁感应的实验图,属于发电机的原理,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8.【答案】A【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相对分子质量【解析】【分析】根据题意,1个酒精分子中含有6个氢原子,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则某酒精溶液中酒精分子所含氢原子数与水分子所含氢原子数相等,则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个数比为1:3,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 1个酒精分子中含有6个氢原子,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则某酒精溶液中酒精分子所含氢原子数与水分子所含氢原子数相等,则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个数比为1:3,则该溶液中酒精的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A。19.【答案】D【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解析】【分析】根据安培定则判断电磁铁的极性,根据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判断条形磁铁受到磁力的方向;根据滑片移动方向分析电流变化,判断电磁铁磁场强弱变化,最后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解答】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阻值变小,电流变大,电磁铁的磁场变强。①电磁铁线圈上电流方向右;右手握住螺线管,弯曲的四指指尖向右,此时大拇指指向上端,则电磁铁的左端为N极。根据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知,条形磁铁受到向上的排斥力,即测力计甲的示数F甲=G甲-F磁力。因为向上的磁力变大,因此测力计甲的示数变小;②电磁铁的右端对悬挂的铁块肯定有向下的吸引力,即F乙=G乙+F磁力。因为向下的磁力变大,因此测力计乙的示数变大。故选D。20.【答案】C【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可取样品m,根据氮元素质量相等计算可得。【解答】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为46.7%,根据人尿中氮元素与尿素中氮元素质量相等,所以人尿中尿素的质量分数为0.93%46.7%=2%;故答案为:C。21.【答案】受到磁场力的作用;改变电流方向;改变磁场方向【知识点】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的判断【解析】【分析】(1)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2)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影响因素: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据此解答。【解答】小华同学探究“让线圈转起来”的实验装置图,线圈能够转动的原因是受到电磁力的作用;要想使线圈的转动方向与原来的相反,采用改变电流方向或者改变磁场方向的方法。22.【答案】+6;Na【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23.【答案】d;南方【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解析】【分析】(1)根据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2)当小磁针静止下来时,指南的一端为S极,指北的一端为N极。【解答】(1)根据左图可知,线圈上电流方向向上;右手握住螺线管,弯曲的四指指尖向上,此时大拇指指向左端,则螺线管的左端b为N极,右端D为S极;(2)该指南针静止时,南极所指的是地理的南方。24.【答案】<;>【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解析】【分析】(1)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根据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确定电压表的示数变化即可。(2)先根据右手螺旋定则确定螺线管的N、S极;当用力F向下压弹簧甲后,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据此分析电流变化和磁场强弱变化,最后确定磁力大小的变化,最终判断弹簧乙的长度。【解答】(1)开关S闭合,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当向下压弹簧甲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变大。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可知,此时电压表的示数增大,即U1(2)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可知,螺线管的下方为N极,上方为S极;当用力F向下压弹簧甲后,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电路中电流变小,因此螺线管的磁性减弱,磁体N极与螺线管的S极相互吸引的力减小,弹簧乙伸长的长度变小,即L1>L2。25.【答案】(1)失去(2)B【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离子的书写与意义【解析】【分析】(1)根据钠属于金属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分析。(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由多到少依次是:氧(O)、硅(Si)、铝(Al)、铁(Fe)、钙(Ca)、钠(Na)、钾(K)、镁(Mg)、氢(H)等。【解答】(1)钠属于金属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阳离子,图甲中的钠原子失去电子变为钠离子,钠离子的符号为Na+。(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其它元素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硅、铝、铁等,图乙是地壳中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表示硅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是B。26.【答案】(1)火线(2)0.95【知识点】测电笔的使用;熔断器的作用及保险丝的选择方法【解析】【分析】(1)测电笔是用来辨别零线和火线的工具,测电笔内阻很大,使用测电笔时,通过它的电流很小;使用测电笔时,应用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笔尖接触电线,若氖管不发光,表明测电笔和人体加在零线和大地之间,测电笔接触的是零线;(2)保险丝的额定电流应稍大于电路中的总电流。【解答】 (1)使用测电笔时,手要接触测电笔尾部的金属体。笔尖接触电线,氖管发光表明接触的是火线;(2)因保险丝的额定电流应稍大于电路中的总电流,所有,由表格数据可知,应选用直径为0.95mm的保险丝。27.【答案】(1)门捷列夫(2)12.01;S(3)从左到右依次增大【知识点】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1)根据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分析;(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最下方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3)根据元素周期表信息中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分析。【解答】(1) 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2)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16号元素为硫元素,符号为S;(3)由表中所给信息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大;故答案为:(1) 门捷列夫 ;12.01;S;(3)从左到右依次增大。28.【答案】(1)有机物;36:5(2)+3【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解析】【分析】(1)有机物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等氧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个数的乘积之比;(2)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解答】(1)根据化学式 (C6H10O5)n可知,纤维素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12×6):(1×10)=36:5;(2) Bi2Te3中确(Te)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x+(-2)×3=0,解得:x=+3价。29.【答案】(1)ACB(2)C【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 (1)根据原子结构的发现史来分析;(2)根据a粒子的带电情况以及运动方向来分析。【解答】 (1)1803年,道尔顿创立了原子论,认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森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为:ACB;(2)由于带正电荷α粒子与带正电荷的原子核相互排斥,C代表的运动轨迹是不可能出现的,故选C。30.【答案】分开;磁化;同【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解析】【分析】(1)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2)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解答】将磁铁 M 固定在铁块 C 上,用手将一元硬币 B1、B2 叠在一起竖立在磁钢上端,如将手指稍稍松开一小段距离,将观察到的现象是两个硬币的上端将分开。这是因为硬币被磁铁磁化,且两个硬币的上端磁极同名。31.【答案】(1)S(2)a【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解析】【分析】(1)根据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2)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分析磁力的变化,进而确定电流变化,根据欧姆定律确定变阻器的阻值变化即可。【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条形磁铁的下端为N极,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知,电磁铁的上端为S极;(2)当乘客增加时,重力增大,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可知,电磁铁的磁力要增大,则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增大,而变阻器的阻值减小,即滑片向a端移动。32.【答案】;【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将两个分子的化学式进行比较,从而找到它们的质量和NO2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计算出一个O原子的质量,最后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解答即可。【解答】由分子式可知,一个N2O3分子与一个N2O5分子的质量之和相当于4个NO2分子的质量,所以1个NO2分子的质量为;一个N2O3分子的质量为a克,一个N2O5分子的质量为bg,可知2个O原子的质量为(b-a)g,所以1个O原子的质量为0.5(b-a)g,以氧原子质量1/16为标准,N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3.【答案】(1)AC(2)NaCl(3)AD【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必须保证反应前后装置中的物质不能有散失。如果有气体生成的实验,那么必须在封闭环境下进行;(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化学式X的组成;(3)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x的值;②首先将反应前后氧气和水的质量分别相减得到它们的变化量,然后再作比即可;③写出反应的表达式,然后分别计算出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然后与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比较,从而确定W中是否存在氧元素;④分别计算出生成物中碳、氢元素的质量之比,然后根据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个数的乘积之比计算即可。【解答】(1)实验A中,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实验C中,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都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二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会使总质量减少,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AC。(2)根据 2NaClO3 2X+3O2↑得到:2Na+2Cl+6O=2X+6O,那么2X=2Na+2Cl,即X=NaCl。(3)A.根据图片可知,1g+20g+8g=x+10g+8g,解得:x=11g,故A正确;B.在反应中,水的质量增加了:10g-1g=9g,为生成物;氧气的质量减少了:20g-8g=12g,为反应物,那么氧气和水的质量之比为:12g:9g=4:3,故B错误;C.综上可知,反应的表达式为:O2+W→CO2+H2O,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水中氧元素的质量:,那么生成物中氧元素的总质量为:8g+8g=16g>12g,所以W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C错误;D.W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1g-8g=3g,氢元素的质量为:9g-8g=1g,那么得到碳氢的质量之比:3g:1g=12x:1y,解得:x:y=1:4,故D正确。故选AD。34.【答案】(1)并联(2)a、c(3)B;C【知识点】熔断器的作用及保险丝的选择方法【解析】【分析】(1)家庭电路中的用电器是并联的;(2)断路器接入电路中时,电路是正常工作的;(3)N处为零线;测电笔接触火线时氖管会发光;三孔插座的接法是“左零右火上接地”。【解答】(1)由图可知,灯泡与插座工作时互不影响,是并联的;(2)将断路器接入图甲中M处时,断路器正常工作,应选择a、c两个接线柱;(3)小明将该断路器接入图甲中N处,在使用中因电灯L发生短路导致断路器断开,三孔插座的右孔接的是火线,左孔通过灯泡接到火线上,所以火线插孔、零线插孔都能时测电笔的氖管发光,故BC正确。35.【答案】(1)39:127:48(2)59.3%(3)7.5;12.6【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3)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解答】 (1)碘酸钾中钾元素、碘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9:127:(16×3)=39:127:48。(2)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根据题意,由原来每千克食盐含碘40mg下调至25mg,加碘食盐每袋(500g)应比调整前少加碘的质量为(40-25)mg÷2=7.5mg,少加碘酸钾的质量为7.5mg÷59.3%=12.6mg。36.【答案】(1)不会;原子核(2)B(3)质子【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在原子中,有一个质量很大,但是体积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显正电,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解答】(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2) 1微米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3) 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质子,因为氮原子有7个质子,氧原子有8个质子,所以α粒子一定是质子;故答案为:(1)不会;原子核(2)B(3)质子37.【答案】(1)铁屑的分布(2)在通电螺线管周围,距离螺线管两端越远,磁场越弱(3)AF或BE或CD【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解析】【分析】(1)铁屑的分布越密集,说明磁场越强;铁屑的分布越稀疏,说明磁场越弱;(2)根据图片,分析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强弱与离开螺线管距离远近的关系;(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解答】(1)实验中磁场的强弱是通过铁屑的分布来反映的;(2)比较A、B、C可知,A到螺线管的距离最远,铁屑的分布最稀疏,即磁场最弱,那么得到结论:在通电螺线管周围,距离螺线管两端越远,磁场越弱。(3)探究通电螺线管两端距离相等的对称区域,磁场强弱的关系时,必须控制距离相等,然后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故选AF或BE或CD。38.【答案】(1)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保持不变(2)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3)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4.4g×32/44=3.2g水中的氧元素的质量3.6g×16/18=3.2g则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是3.2g+3.2g=6.4g而反应中消耗的氧气质量是4.4g+3.6g-1.6g=6.4所以该化合物不含氧元素【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解答;(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3)用二氧化碳的质量×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再用水的质量×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其中氧元素的质量,然后二者相加计算出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用生成物的总质量减去气体质量得到消耗氧气的质量,最后与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进行比较即可。【解答】(1)两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改变,微观上解释: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保持不变;(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39.【答案】(1)阳(2)LiOH(3)钾【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析】【分析】( 1)根据电子带负电,进行分析解答;(2)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据此分析;(3)根据半径越大的金属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进行分析解答【解答】( 1)电子带负电,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2)锂离子的化合价是+1,氢氧根离子的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锂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LiOH;(3)由题意可知,半径越大的金属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由锂、钠、钾三种金属的离子半径大小,钾离子的半径最大,电池容量相同的这三种电池,满电的时间最短的是钾电池。40.【答案】(1)100(2)解:80%×Ca/CaCO3=80%×40/100=32%(3)解:2g×80%×40/100=0.64g因为0.64g>0.6g所以1片。【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分析;(2)根据化学式中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先计算出碳酸钙中钙元素质量分数,再由钙片中碳酸钙的含量计算钙片中钙元素质量分数分析;(3)由儿童每天补钙元素质量,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解答】(1) 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0+12+16×3=100。故答案为:(1)100;(2)32%;(3)1片。41.【答案】(1)南北(2)已经(3)磁能产生电(4)减弱;巨磁电阻的阻值随磁场的减弱而变大【知识点】电磁感应【解析】【分析】(1)小磁针在静止时,它指向南北方向。当上方导线的方向与小磁针的指向平行且通入电流时,产生的磁场对小磁针的磁力最大,小磁针的偏转最明显;(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②在磁场中;③做切割磁感线运动。(3)法拉第的实验中,让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然后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摆动,其实就是判断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是否会产生感应电流,即磁能否产生电。(4)根据滑片移动方向确定阻值变化,判断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变化,判断电磁铁的磁场强度变化;根据灯泡亮度变化判断据此电阻的阻值变化,最后总结巨磁电阻的阻值和磁场的变化规律。【解答】(1)进行奥斯特实验时,在静止的小磁针上方,需要放置一根导线。为了产生明显的实验现象,该导线放置的方向应该是南北。(2)科拉顿的实验中,已经满足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3)科拉顿、法拉第等物理学家相继进行如材料所说的实验研究,是基于磁能产生电的科学猜想。(4)滑片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变大,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变小,则电磁铁的磁场减弱;指示灯变暗,则通过巨磁电阻的电流变小,而它的阻值变大,最终得到:巨磁电阻的阻值随磁场的减弱而变大。1 / 12025年浙江省温州市八下科学期中测试培优训练卷2(浙教版)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2八下·舟山月考)下列对一些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A 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为蓝色 构成物质的原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B 金刚石的硬度远大于石墨 原子排列方式不同C 水通直流电产生氢气和氧气 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再分的D 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车胎容易爆裂 分子间间隔变大A.A B.B C.C D.D【答案】A【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分析各个现象中包含的原理即可。【解答】A.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为蓝色,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故A错误符合题意;B.金刚石的硬度远大于石墨,因为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C.水通直流电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D.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车胎容易爆裂,说明分子间间隔变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2.下列方框中,符合2N2意义的示意图是( )A. B.C. D.【答案】D【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各粒子表示含义分析。【解答】A、图示为2N,不符合题意;B、图示为4N,不符合题意;C、图示为N2,不符合题意;D、图示为2N2 ,不符合题意;故选D。3.(2024八下·江北期末)为了解释地球的磁性,19世纪安培假设:地球的磁场是由绕过地心的轴的环形电流I引起的。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安培假设中环形电流方向的是( )A. B.C. D.【答案】A【知识点】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解析】【分析】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和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右手螺旋定则(也叫安培定则)来判定。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北极。右手螺旋定则也可以用来判断直线电流的磁场方向,只是需让大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四指弯曲的方向就是直线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解答】地理上的北极是地磁场的南极,地理上的南极是地磁场的北极,所以在地球内部地磁场方向是从地磁南极(地理北极)指向地磁北极(地理南极)方向,根据通电线圈周围的磁场分布规律(右手螺旋定则)可知,环形电流方向为自东向西(逆时针),故A符合题意。4.(2025八上·镇海区期末)近期宁波市有很多中小学生发烧、感冒。某校采用康威达牌消毒片(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对教室进行消毒。下列关于次氯酸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次氯酸钠由钠、氯、氧三个元素组成B.次氯酸钠由1个钠原子、1个氯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C.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D.次氯酸钠中钠、氯、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3:35.5:16【答案】D【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析】【分析】A、根据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次氯酸钠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说法错误。B、次氯酸钠是由钠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C、次氯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0,则x=+1价,故选项说法错误。D、次氯酸钠中钠、氯、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3:35.5:16,故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5.(2020八下·丽水期末)磁体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用处。如图所示的玻璃清洁器,玻璃内外两块清洁器总是合在一起移动。其中的原理是( )A.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B.同名磁极相互排斥C.窗户玻璃能被磁化 D.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答案】A【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解析】【分析】根据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即可。【解答】玻璃清洁器的内外两个部分互为异名磁极,因为“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所以它们能够吸合在一起,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6.(2024·拱墅模拟)关于电和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电导体周围一定存在磁场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创造了电荷C.磁感线是磁场中真实存在的线D.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会产生电流【答案】A【知识点】摩擦起电;电磁感应;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解析】【分析】(1)奥斯特实验证明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其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3)磁感线是科学家为了更加直观的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其实并不存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4)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才会有感应电流。【解答】A、奥斯特实验证明了:通电导体周围一定存在磁场,故A正确;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并不是创造了电荷,故B错误;C、磁感线是科学家引入的模型,并不存在,故C错误。D、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只有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才会有感应电流,故D错误。故选:A。7.(2024八下·临平期末)如图是一些研究电现象和磁现象的实验,下列关于这些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小磁针被铁棒吸引,说明铁棒本身具有磁性B.图2中呈现磁极间磁场规律特征,说明磁极间周围磁场分布均匀C.图3中条形磁铁静止时端总是指向北,说明端是条形磁铁的北极D.图4中铁钉B吸引大头针比A多,说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答案】C【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解析】【分析】认识这几幅图,明确它们所反映的实验原理,才能对号入座,判断选项中的说法是否正确。【解答】A、图1中铁棒靠近小磁针,即使铁棒没有磁性,小磁针也会吸引铁棒,不能确定铁棒是否具有磁性,故A错误。B、图2中呈现磁极间磁场规律特征,说明磁极间周围磁场分布不均匀,故B错误。C、磁铁都具有指向性,图3中条形磁铁静止时A端总是指向北方,说明A端是条形磁铁的北极,故C正确。D、从图4可知,铁芯相同、电流相同,只有线圈的匝数不同,说明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的,故D错误。故答案为:C。8.(2022·鄞州模拟)如图所示为来自书本的四副插图,下列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A.图甲实验中随着瓶内空气被抽出,听到的声音未发生变化B.图乙中的铁棒可看作省力杠杆C.图丙实验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产生条件D.图丁可以表示当今核电站里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答案】B【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核电站及其工作原理;杠杆的分类【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2)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从而确定杠杆的分类;(3)分析图丙中的器材,推测描述的实验过程;(4)根据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判断。【解答】A.图甲中,随着瓶内空气被抽出,听到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故A错误;B.图乙中,小石块为支点,大石块施加阻力,双手施加动力,此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为省力杠杆,故B正确;C.图丙中,通过电流的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起来,这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故C错误;D.图丁中,轻核结合成重核,并释放出能量,这是核聚变,而核电站的工作原理为核裂变,故D错误。故选B。9.我国自行研制的闪烁晶体BGO,其化学式为Bi4Ge3O12,曾应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著名实验中。其中铋(Bi)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锗(Ge)元素的化合价是( )A.-1 B.+3 C.+4 D.+5【答案】C【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解析】【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解答】在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Bi4Ge3O12 中铋(Bi)元素的化合价为+3,氧元素显-2价,设锗(Ge)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3)×4+3x+(-2)×12=0x=+4故答案为:C。10.(2024八下·浙江)卢瑟福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中,能证明绝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的运动轨迹原子核是…………………………………………( )A.a B.b C.c D.d【答案】D【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结合图片展示的物理过程分析判断。【解答】 卢瑟福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中,少数α粒子遇到原子核会几乎沿原路径反弹回去,说明α粒子受到的排斥力很大。而排斥力大小与原子核的质量大小有关,因此说明原子核质量很大,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11.下列化学用语,数字“2”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2H ②2NH3③SO ④⑥Mg2+⑥2OH-⑦H2O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 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C.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 D.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答案】C【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解析】【分析】元素符号右上角数字表示一个离子中所带的电荷数;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的是该元素所显的化合价;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离子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1个分子中含有这种元素的原子个数。【解答】①2H中数字“2”表示2个氢原子;②2NH3中数字“2”表示2个氨分子;③SO2表示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④中数字“2”表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⑤Mg2+中数字“2”表示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⑥2OHˉ中数字“2”表示2个氢氧根离子;⑦H2O中数字“2”表示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⑥,故错误;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⑤,故错误;C、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故正确;D、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②,故错误;故答案为:C。12.(2024八下·越城月考)如图所示,相互平行的金属导轨AB和CD固定在水平面上,虚线区内存在磁场,图中的“×”表示磁感线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内。现将铜棒EF和GH垂直放在导轨上,当拉动EF使其沿导轨在磁场区域内向右运动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电流表有示数B.小磁针会发生偏转C.铜棒GH会移动D.铜棒EF运动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答案】C【知识点】电磁感应;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解析】【分析】感应电路产生的条件:闭合回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解答】A、当拉动EF使其沿导轨在磁场区域内向右运动时,EF切割磁感线,电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电流表有示数,故A不符合题意;B、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因此小磁针会发生偏转,故B不符合题意;C、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但由于GH不在磁场区域,因此铜棒GH不会移动,故C符合题意;D、铜棒EF运动时消耗了机械能,产生了感应电流,得到了电能,此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3.(2019八下·平阳月考)治疗禽流感可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新药帕拉米韦(化学式为 C15H28N4O)。下列关于帕拉米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帕拉米韦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B.帕拉米韦中含有 15 个碳原子、28 个氢原子、4 个氧原子和 4 个氮原子C.帕拉米韦分子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D.帕拉米韦分子中含有 14 个氢分子【答案】A【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A、根据化学式确定物质的组成元素分析;B、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C、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元素只能组成物质分析;D、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解答】A、 帕拉米韦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符合题意;B、 帕拉米韦由分子构成,一个帕拉米韦分子中含有 15 个碳原子、28 个氢原子、4 个氧原子和 4 个氮原子 ,不符合题意;C、 帕拉米韦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基分子由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D、 帕拉米韦分子中含有氢原子,不含氢分子,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4.如图所示,一对大磁极,中间处可视为匀强磁场,上、下边缘处为非匀强磁场,一矩形导线框abcd保持水平,从两磁极间中心的正上方某处开始下落,并穿过磁场( )A.线框中有感应电流,方向是先a→b→c→d→a后d→c→b→a→dB.线框中有感应电流,方向是先d→c→b→a→d后a→b→c→d→aC.受磁场力的作用,线框要发生转动D.线框中始终没有感应电流【答案】D【知识点】电磁感应【解析】【分析】由磁场来确定磁感线的分布,从而确定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如何变化,若有磁通量变化,则根据楞次定律来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解答】由题意可知,线框从两磁极间中心上方某处开始下落,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始终为零,虽有磁感线穿入,但又从线圈中穿出,相互抵消,导致磁通量为零。故D正确,ABC均错误。故答案为:D。15.(2019九上·萧山月考)为庆祝元素周期表诞生 150 周年,联合国将 2019 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对相关信息叙述正确的是( )A.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2.01gB.铝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一定为 13C.碳、铝、硅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D.铝元素和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答案】D【知识点】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1)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没有单位;(2)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3)如果元素名称中有金子旁,那么它就是金属元素;(4)在元素周期表中,每行为一个周期,每列为一个主族。【解答】A. 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01,而不是12.01g,故A错误;B.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那么它的中子数为:27-13=14,故B错误;C.碳和硅为非金属元素,而铝为金属元素,故C错误;D.铝元素和硅元素在同一行,因此它们位于同一周期,故D正确。故选D。16.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乙两图都是直流电动机模型B.甲、乙两图都是直流发电机模型C.甲图表示的是电动机模型,乙图表示的是发电机模型D.甲图表示的是发电机模型,乙图表示的是电动机模型【答案】C【知识点】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原理与工作过程;发电机的构造和原理【解析】【分析】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路中没有电源,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电路中有电源。【解答】甲是电动机模型,乙是发电机模型,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17.(2024九下·临平月考)新能源汽车因绿色低碳逐渐取代燃油汽车,电动汽车是常见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动机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其工作原理如下图中的()A. B.C. D.【答案】A【知识点】电磁铁的构造和原理;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磁感应【解析】【分析】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解答】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A.装置图电路中有电源,通电线圈或导体受到磁场力的作用运动,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故A符合题意;B.装置图是奥斯特实验图,小磁针指针偏转说明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故B不符合题意;C.装置图是研究电磁铁的原理图,是根据电流的磁效应制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装置图是电磁感应的实验图,属于发电机的原理,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8.酒精的化学式为C2H5OH,某酒精溶液中酒精分子所含氢原子数与水分子所含氢原子数相等,则该溶液中酒精的质量分数为( )A.46% B.50% C.56. 1% D.71. 9%【答案】A【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相对分子质量【解析】【分析】根据题意,1个酒精分子中含有6个氢原子,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则某酒精溶液中酒精分子所含氢原子数与水分子所含氢原子数相等,则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个数比为1:3,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 1个酒精分子中含有6个氢原子,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则某酒精溶液中酒精分子所含氢原子数与水分子所含氢原子数相等,则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个数比为1:3,则该溶液中酒精的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A。19.(2021八下·拱墅期中)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甲、乙下分别挂一个条形磁铁和铁块。开关闭合后,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端移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A.甲、乙都变大 B.甲、乙都变小C.甲变大,乙变小 D.甲变小,乙变大【答案】D【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解析】【分析】根据安培定则判断电磁铁的极性,根据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判断条形磁铁受到磁力的方向;根据滑片移动方向分析电流变化,判断电磁铁磁场强弱变化,最后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解答】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阻值变小,电流变大,电磁铁的磁场变强。①电磁铁线圈上电流方向右;右手握住螺线管,弯曲的四指指尖向右,此时大拇指指向上端,则电磁铁的左端为N极。根据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知,条形磁铁受到向上的排斥力,即测力计甲的示数F甲=G甲-F磁力。因为向上的磁力变大,因此测力计甲的示数变小;②电磁铁的右端对悬挂的铁块肯定有向下的吸引力,即F乙=G乙+F磁力。因为向下的磁力变大,因此测力计乙的示数变大。故选D。20.(2019八下·绍兴期中)测得人尿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93%,如果这些氮都以尿素[CO(NH2)2]的形式存在,则人尿中尿素的质量分数为( )A.0.2% B.1% C.2% D.3%【答案】C【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可取样品m,根据氮元素质量相等计算可得。【解答】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为46.7%,根据人尿中氮元素与尿素中氮元素质量相等,所以人尿中尿素的质量分数为0.93%46.7%=2%;故答案为: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 分)21.(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6.1 电能的获得和转化(2))如图是小华同学探究“让线圈转起来”的实验装置图。线圈能够转动的原因是 ,要想使线圈的转动方向与原来的相反,采用 或者 的方法。【答案】受到磁场力的作用;改变电流方向;改变磁场方向【知识点】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的判断【解析】【分析】(1)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2)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影响因素: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据此解答。【解答】小华同学探究“让线圈转起来”的实验装置图,线圈能够转动的原因是受到电磁力的作用;要想使线圈的转动方向与原来的相反,采用改变电流方向或者改变磁场方向的方法。22.(2024八下·温州期中)一种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Na2CO4)的新型洗涤剂,能清除衣物上难以洗净的汗渍、果汁等污渍(1)Na2CO4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2)如图是过碳酸钠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模型,B表示的元素是 。【答案】+6;Na【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23.(2021八下·西湖期中)小明把带铁芯的螺线管、电源、导线和开关组成电路,固定在泡沫板上,让它漂浮在水面,制作指南针,如图所示,请根据左图标出该指南针的南极应标在泡沫板的 处(选填a、b、c、d),该指南针静止时,南极所指的是地理的 (选填南方或北方)。【答案】d;南方【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解析】【分析】(1)根据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2)当小磁针静止下来时,指南的一端为S极,指北的一端为N极。【解答】(1)根据左图可知,线圈上电流方向向上;右手握住螺线管,弯曲的四指指尖向上,此时大拇指指向左端,则螺线管的左端b为N极,右端D为S极;(2)该指南针静止时,南极所指的是地理的南方。2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一章: 第2节 第2课时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如图所示是简易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图,弹簧甲连接在A、B两绝缘板之间,B板固定,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与A相连,并可随A板一起运动。弹簧乙下端挂有一条形磁体,条形磁体正下方有一电磁铁,R0为定值电阻。开关S闭合,电路接通后,电压表示数为U1,弹簧乙的总长度为L1;当用力F向下压弹簧甲时,电压表示数为U2,弹簧乙的总长度为L2,则U1 U2,L1 L2。(均填“>”“<”或“=”)【答案】<;>【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解析】【分析】(1)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根据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确定电压表的示数变化即可。(2)先根据右手螺旋定则确定螺线管的N、S极;当用力F向下压弹簧甲后,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据此分析电流变化和磁场强弱变化,最后确定磁力大小的变化,最终判断弹簧乙的长度。【解答】(1)开关S闭合,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当向下压弹簧甲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变大。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可知,此时电压表的示数增大,即U1(2)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可知,螺线管的下方为N极,上方为S极;当用力F向下压弹簧甲后,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电路中电流变小,因此螺线管的磁性减弱,磁体N极与螺线管的S极相互吸引的力减小,弹簧乙伸长的长度变小,即L1>L2。25.如图,甲、乙为科学教材上的插图,请根据要求完成填空。(1)图甲中的钠原子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为钠离子。(2)图乙是地壳中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表示硅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是 (填“A”“B”或“C”)。【答案】(1)失去(2)B【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离子的书写与意义【解析】【分析】(1)根据钠属于金属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分析。(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由多到少依次是:氧(O)、硅(Si)、铝(Al)、铁(Fe)、钙(Ca)、钠(Na)、钾(K)、镁(Mg)、氢(H)等。【解答】(1)钠属于金属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阳离子,图甲中的钠原子失去电子变为钠离子,钠离子的符号为Na+。(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其它元素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硅、铝、铁等,图乙是地壳中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表示硅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是B。26.(2023八下·温州期中)(1)利用测电笔可以辨别火线和零线,其中能使测电笔发光的是 (零线/火线)。(2)家庭日常用电时要防范电流过大,小希家的电路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为4.9A,那么根据下表应选择直径为 mm的保险丝。直径(mm) 0.6 0.71 0.81 0.95 1.51额定电流(A) 2.5 3 3.75 5 10【答案】(1)火线(2)0.95【知识点】测电笔的使用;熔断器的作用及保险丝的选择方法【解析】【分析】(1)测电笔是用来辨别零线和火线的工具,测电笔内阻很大,使用测电笔时,通过它的电流很小;使用测电笔时,应用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笔尖接触电线,若氖管不发光,表明测电笔和人体加在零线和大地之间,测电笔接触的是零线;(2)保险丝的额定电流应稍大于电路中的总电流。【解答】 (1)使用测电笔时,手要接触测电笔尾部的金属体。笔尖接触电线,氖管发光表明接触的是火线;(2)因保险丝的额定电流应稍大于电路中的总电流,所有,由表格数据可知,应选用直径为0.95mm的保险丝。27.(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6.2 元素)元素周期律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认真分析信息,回答:(1)很多科学家对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完善做出了贡献,请写出其中一位科学家的名字: 。(2)查出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写出16号元素的元素符号 。(3)上表中每一周期元素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是 。【答案】(1)门捷列夫(2)12.01;S(3)从左到右依次增大【知识点】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1)根据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分析;(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最下方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3)根据元素周期表信息中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分析。【解答】(1) 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2)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16号元素为硫元素,符号为S;(3)由表中所给信息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大;故答案为:(1) 门捷列夫 ;12.01;S;(3)从左到右依次增大。28.(2020·湖州模拟)我国研发的“化铋(Bi2Te3)纤维素复合热电薄膜电池”,能利用人体热量为手表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1)纤维素的化学式为(C6H10O5)n,这种物质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其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2)Bi2Te3中确(Te)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Bi2Te3中铋(Bi)元素的化合价为 。【答案】(1)有机物;36:5(2)+3【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解析】【分析】(1)有机物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等氧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个数的乘积之比;(2)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解答】(1)根据化学式 (C6H10O5)n可知,纤维素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12×6):(1×10)=36:5;(2) Bi2Te3中确(Te)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x+(-2)×3=0,解得:x=+3价。29.(2023八下·长兴期中)科学理论的建立需要证据支持。请回答:(1)科学家在原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中,建立了很多原子结构模型,如甲图所示。下列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填图甲的字母序号)(2)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当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图乙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 (填图乙中的字母)。【答案】(1)ACB(2)C【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 (1)根据原子结构的发现史来分析;(2)根据a粒子的带电情况以及运动方向来分析。【解答】 (1)1803年,道尔顿创立了原子论,认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森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为:ACB;(2)由于带正电荷α粒子与带正电荷的原子核相互排斥,C代表的运动轨迹是不可能出现的,故选C。30.(2019八下·台州月考)我们试着做一个游戏如图:将磁铁 M 固定在铁块 C 上。用手将一元硬币 B1、B2 叠在一起竖立在磁钢上端,如将手指稍稍松开一小段距离,将观察到的现象是两个硬币的上端将 (填“合拢”或“分开”)。这是因为硬币被磁铁 ,且两个硬币的上端磁极 (填“异”或“同”)名。【答案】分开;磁化;同【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解析】【分析】(1)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2)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解答】将磁铁 M 固定在铁块 C 上,用手将一元硬币 B1、B2 叠在一起竖立在磁钢上端,如将手指稍稍松开一小段距离,将观察到的现象是两个硬币的上端将分开。这是因为硬币被磁铁磁化,且两个硬币的上端磁极同名。31.(2024八下·余杭月考)磁悬浮列车是利用磁体间相互作用使列车悬浮起来,这样列车和铁轨间就没有摩擦。(1))如图是列车悬浮时,电磁铁的简易图,请分析电磁铁工作时上端是 极。(2)当列车内的乘客增加时,如果是靠变阻器来控制列车的悬浮稳定,图中变阻器滑片应该向 (填“a”或“b”)端移动。【答案】(1)S(2)a【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解析】【分析】(1)根据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2)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分析磁力的变化,进而确定电流变化,根据欧姆定律确定变阻器的阻值变化即可。【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条形磁铁的下端为N极,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知,电磁铁的上端为S极;(2)当乘客增加时,重力增大,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可知,电磁铁的磁力要增大,则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增大,而变阻器的阻值减小,即滑片向a端移动。32.已知一个 N O 分子的质量为 a g,一个N O5分子的质量为bg,则一个 NO 分子的质量为 g;若以一个氧原子质量的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 NO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均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答案】;【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将两个分子的化学式进行比较,从而找到它们的质量和NO2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计算出一个O原子的质量,最后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解答即可。【解答】由分子式可知,一个N2O3分子与一个N2O5分子的质量之和相当于4个NO2分子的质量,所以1个NO2分子的质量为;一个N2O3分子的质量为a克,一个N2O5分子的质量为bg,可知2个O原子的质量为(b-a)g,所以1个O原子的质量为0.5(b-a)g,以氧原子质量1/16为标准,N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3.(2020八下·长兴期末)定量研究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因此我们应该掌握好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1)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下列A、B、C三个实验设计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填序号)(2)氧烛是一种用于缺氧环境中自救的化学氧源,广泛用于航空、航海等领域,其主要成分为NaClO3还含有适量的催化剂、成型剂等。氧烛通过撞击火帽引发反应后,能持续放出高纯氧气,主要反应原理为2NaClO3 2X+3O2↑,则X的化学式为 。(3)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x的值为11 B.该反应中氧气与水的质量变化之比为6:5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w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4【答案】(1)AC(2)NaCl(3)AD【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必须保证反应前后装置中的物质不能有散失。如果有气体生成的实验,那么必须在封闭环境下进行;(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化学式X的组成;(3)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x的值;②首先将反应前后氧气和水的质量分别相减得到它们的变化量,然后再作比即可;③写出反应的表达式,然后分别计算出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然后与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比较,从而确定W中是否存在氧元素;④分别计算出生成物中碳、氢元素的质量之比,然后根据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个数的乘积之比计算即可。【解答】(1)实验A中,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实验C中,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都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二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会使总质量减少,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AC。(2)根据 2NaClO3 2X+3O2↑得到:2Na+2Cl+6O=2X+6O,那么2X=2Na+2Cl,即X=NaCl。(3)A.根据图片可知,1g+20g+8g=x+10g+8g,解得:x=11g,故A正确;B.在反应中,水的质量增加了:10g-1g=9g,为生成物;氧气的质量减少了:20g-8g=12g,为反应物,那么氧气和水的质量之比为:12g:9g=4:3,故B错误;C.综上可知,反应的表达式为:O2+W→CO2+H2O,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水中氧元素的质量:,那么生成物中氧元素的总质量为:8g+8g=16g>12g,所以W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C错误;D.W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1g-8g=3g,氢元素的质量为:9g-8g=1g,那么得到碳氢的质量之比:3g:1g=12x:1y,解得:x:y=1:4,故D正确。故选AD。34.(2024八下·杭州期中)图甲为某家用电路示意图,为防止电路短路而引发火灾,小明欲将某款双 金属片段路器接入该家庭电路中,图乙为断路器分别在“电路正常”和“某处短路”两种状态的示意图。(1)图甲中灯泡与插座的连接方式是 。(2)将断路器接入图甲中M处时,应选择a、b、c 中的 两个接线柱。(3)小明将该断路器接入图甲中N 处,在使用中因电灯L 发生短路导致断路器断开,若 用测电笔测试插座三个孔的带电情况,其中能使氛管发光的有____ 。A.接地插孔 B.零线插孔 C.火线插孔【答案】(1)并联(2)a、c(3)B;C【知识点】熔断器的作用及保险丝的选择方法【解析】【分析】(1)家庭电路中的用电器是并联的;(2)断路器接入电路中时,电路是正常工作的;(3)N处为零线;测电笔接触火线时氖管会发光;三孔插座的接法是“左零右火上接地”。【解答】(1)由图可知,灯泡与插座工作时互不影响,是并联的;(2)将断路器接入图甲中M处时,断路器正常工作,应选择a、c两个接线柱;(3)小明将该断路器接入图甲中N处,在使用中因电灯L发生短路导致断路器断开,三孔插座的右孔接的是火线,左孔通过灯泡接到火线上,所以火线插孔、零线插孔都能时测电笔的氖管发光,故BC正确。35.(2023八下·鹿城期中)我国从1994年开始强制实行食盐加碘,即在食盐中加入碘酸钾(KIO3),以防止碘缺乏病的发生,2010年开始下调食盐加碘量,由原来每千克食盐加碘40mg下调至25mg。(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7)(1)碘酸钾中钾元素、碘元素、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2)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3)现售加碘食盐每袋(500g)应比调整前减少了 mg碘,即少加碘酸钾 mg(计算结果精确至0.1mg)。【答案】(1)39:127:48(2)59.3%(3)7.5;12.6【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3)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解答】 (1)碘酸钾中钾元素、碘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9:127:(16×3)=39:127:48。(2)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根据题意,由原来每千克食盐含碘40mg下调至25mg,加碘食盐每袋(500g)应比调整前少加碘的质量为(40-25)mg÷2=7.5mg,少加碘酸钾的质量为7.5mg÷59.3%=12.6mg。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7分)36.(2023八下·金华期中)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带+电)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1微米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答案】(1)不会;原子核(2)B(3)质子【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在原子中,有一个质量很大,但是体积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显正电,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解答】(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2) 1微米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3) 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质子,因为氮原子有7个质子,氧原子有8个质子,所以α粒子一定是质子;故答案为:(1)不会;原子核(2)B(3)质子37.(2021八下·余杭月考)为了研究通电螺线管周围不同位置的磁场强弱,某小组同学将通电螺线管放置在水平玻璃板正下方,在玻璃板上均匀撒上铁屑,轻敲玻璃板后发现,在不同位置处铁屑的分布不同。如图(a)所示,该小组同学选取通电螺线管两端对称的A、B、C、D、E和F六个区域。为便于观察,图(b)所示为放大的这六个区域的铁屑分布情况。(1)实验中磁场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2)分析比较图中的A、B、C三个区域或D、E、F三个区域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3)分析比较图中的 区域可初步推测,在通电螺线管左右两侧,到通电螺线管两端距离相等的对称区域,磁场强弱是相同的。【答案】(1)铁屑的分布(2)在通电螺线管周围,距离螺线管两端越远,磁场越弱(3)AF或BE或CD【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解析】【分析】(1)铁屑的分布越密集,说明磁场越强;铁屑的分布越稀疏,说明磁场越弱;(2)根据图片,分析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强弱与离开螺线管距离远近的关系;(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解答】(1)实验中磁场的强弱是通过铁屑的分布来反映的;(2)比较A、B、C可知,A到螺线管的距离最远,铁屑的分布最稀疏,即磁场最弱,那么得到结论:在通电螺线管周围,距离螺线管两端越远,磁场越弱。(3)探究通电螺线管两端距离相等的对称区域,磁场强弱的关系时,必须控制距离相等,然后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故选AF或BE或CD。四、解答题(每空1分,共13分)38.(2022八下·吴兴期末)我国科研团队通过电催化结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实现了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第1步是将二氧化碳还原到一氧化碳,第2步是一氧化碳转化为高纯的乙酸,第3步是在乙酸中加入经过基因编辑之后的酵母进行发酵,最后得到葡萄糖和脂肪酸。如图所示是1、2两步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两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改变,请从微观上解释: ;(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3)第2步反应产物除了氧气和乙酸外,还产生一种可燃气体。将1.6克该气体完全燃烧 后,生成二氧化碳4.4克,水3.6克。请通过计算说明该气体中是否含有氧元素。【答案】(1)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保持不变(2)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3)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4.4g×32/44=3.2g水中的氧元素的质量3.6g×16/18=3.2g则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是3.2g+3.2g=6.4g而反应中消耗的氧气质量是4.4g+3.6g-1.6g=6.4所以该化合物不含氧元素【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解答;(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3)用二氧化碳的质量×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再用水的质量×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其中氧元素的质量,然后二者相加计算出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用生成物的总质量减去气体质量得到消耗氧气的质量,最后与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进行比较即可。【解答】(1)两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改变,微观上解释: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保持不变;(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39.(2024八下·杭州期中)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我校一兴趣小组对其电池以及充电方式等非常感兴趣,因此他们开展了相关的专题项目化研究活动,请根据信息回答下面小题:从锂氢电池到锂电池,再到钠电池,钾电池,科学家在不断提升新能源电池的性能。(1)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 (选填“阴”或“阳”)离子,锂、钠、钾等金属型容易失去电子,所以常被用作电池材料。(2)已知锂元素和钠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锂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也可形成相应的化合物,其化学式为 。(3)研究表明,半径越大的金属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如图是锂,钠,钾三种金属的离子半径大小,电池容量相同的这三种电池,充满电的时间最短的是 电池。【答案】(1)阳(2)LiOH(3)钾【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析】【分析】( 1)根据电子带负电,进行分析解答;(2)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据此分析;(3)根据半径越大的金属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进行分析解答【解答】( 1)电子带负电,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2)锂离子的化合价是+1,氢氧根离子的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锂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LiOH;(3)由题意可知,半径越大的金属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由锂、钠、钾三种金属的离子半径大小,钾离子的半径最大,电池容量相同的这三种电池,满电的时间最短的是钾电池。40.(2023八下·嘉兴期末)某品牌儿童咀嚼钙片的标签内容如图所示,请通过计算后回答下列问题。××儿童咀嚼钙片(50片装)[成分]碳酸钙、维生素D[功效]补钙[规格]2g/片,钙片中含碳酸钙80%。[用法]嚼食(1)碳酸钙(CaCO3)的相对分子质量 。(2)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3)一岁以后的儿童每天补钙应该不小于0.6g。若这些钙全部来自于该咀嚼钙片,则每日至少服用几片?【答案】(1)100(2)解:80%×Ca/CaCO3=80%×40/100=32%(3)解:2g×80%×40/100=0.64g因为0.64g>0.6g所以1片。【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分析;(2)根据化学式中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先计算出碳酸钙中钙元素质量分数,再由钙片中碳酸钙的含量计算钙片中钙元素质量分数分析;(3)由儿童每天补钙元素质量,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解答】(1) 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0+12+16×3=100。故答案为:(1)100;(2)32%;(3)1片。41.(2021八下·杭州期中)材料一: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材料二:1825年,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做了如下实验:他将一个能反映微小变化的电流表,通过导线与螺旋线圈串联成闭合电路,并将螺旋线圈和电流表分别放置在两个相连的房间,如图甲所示。他将一个条形磁铁插入螺旋线圈内,同时跑到另一个房间里,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进行多次实验,他都没有发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材料三: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用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切割磁感线的时候,发现导体中产生电流,从而实现了利用磁场获得电流的愿望。材料四:法国科学家阿尔贝 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 格林贝格尔由于巨磁电阻(GMR)效应而荣获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进行奥斯特实验时,在静止的小磁针上方,需要放置一根导线。为了产生明显的实验现象,该导线放置的方向应该是 (选填“东西”或“南北”)。(2)科拉顿的实验中, (选填“已经”或“没有”)满足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3)科拉顿、法拉第等物理学家相继进行如材料所说的实验研究,是基于 的科学猜想。(4)如图乙是研究巨磁电阻特性的原理示意图。实验发现,在闭合开关S1、S2且滑片P向右滑动的过程中,电磁铁磁性 (选填“增强”或“减弱”)。此时指示灯明显变暗,这说明巨磁电阻的阻值和磁场的关系是 。【答案】(1)南北(2)已经(3)磁能产生电(4)减弱;巨磁电阻的阻值随磁场的减弱而变大【知识点】电磁感应【解析】【分析】(1)小磁针在静止时,它指向南北方向。当上方导线的方向与小磁针的指向平行且通入电流时,产生的磁场对小磁针的磁力最大,小磁针的偏转最明显;(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②在磁场中;③做切割磁感线运动。(3)法拉第的实验中,让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然后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摆动,其实就是判断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是否会产生感应电流,即磁能否产生电。(4)根据滑片移动方向确定阻值变化,判断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变化,判断电磁铁的磁场强度变化;根据灯泡亮度变化判断据此电阻的阻值变化,最后总结巨磁电阻的阻值和磁场的变化规律。【解答】(1)进行奥斯特实验时,在静止的小磁针上方,需要放置一根导线。为了产生明显的实验现象,该导线放置的方向应该是南北。(2)科拉顿的实验中,已经满足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3)科拉顿、法拉第等物理学家相继进行如材料所说的实验研究,是基于磁能产生电的科学猜想。(4)滑片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变大,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变小,则电磁铁的磁场减弱;指示灯变暗,则通过巨磁电阻的电流变小,而它的阻值变大,最终得到:巨磁电阻的阻值随磁场的减弱而变大。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浙江省温州市八下科学期中测试培优训练卷2(浙教版)(学生版).docx 2025年浙江省温州市八下科学期中测试培优训练卷2(浙教版)(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