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2025八上·金湾期末)默写古诗文。
1.山随平野尽,   。 (李白《渡荆门送别》)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 (王维《使至塞上》)
3.   ,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4.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饮酒》)
6.古代诗人喜欢借鸟来营造意境和抒发情感。如白居易的“   ,    ” (《钱塘湖春行》)勾勒了莺燕忙碌、生机盎然的早春图景:杜甫的“   ,    ” (《春望》)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之情。
(2025八上·金湾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航空航天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____是人类探索精神的重要实践。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每一个航天项目的推进都经过无数次的 zhēn zhuó与完善,____出中国航天人的严谨与卓越。他们 dān jīng jié lù, 以 wěi àn 的担当扛起中国航天的重任。中国航天人为世界带来了____ 的成就,又为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中国航天技术的钻研、开发和创新丛未停止,牵引我航天事业迈向更高的台阶。
7.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zhēn zhuó    dān jīng jié lù    wěi àn   
8.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更 彰显 无与伦比 B.也 显露 无与伦比
C.更 显露 出类拔萃 D.也 彰显 出类拔萃
9.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航天技术的钻研、创新和开发从来停止,牵引着我国航天事业迈向更高的台阶。
B.中国航天技术的开发、钻研和创新从未停止,推动着我国航天事业迈向更高的台阶。
C.中国航天技术的开发、创新和钻研从来停止,牵引着我国航天事业迈向更高的台阶。
D.中国航天技术的钻研、开发和创新从未停止,推动着我国航天事业迈向更高的台阶。
(2025八上·金湾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学习新闻”系列活动中,你作为记者团成员获得了采访机会。请结合以下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本报讯 近日,记者分别从广东珠海科技学院、广西南宁师范大学获悉,两所高校同时将一篇展现客家精神、客家文化的近万字散文翻译,列入了本校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作业。
据珠海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李里介绍,该校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选了中国作协会员、珠海作家陈彦儒写的散文《百年难寻“寻食使”》作为学生的翻译作业。另据广西南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卢澄介绍,该校也将《百年难寻“寻食使”》纳入学生翻译作业目录,学生每周翻译一部分作业后,老师将在课堂围绕有关客家文化的一些难点问题展开点评、讨论。
(摘编自《珠海特区报》)
10.任务一:拟写新闻标题
请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11.任务二:确定采访问题
请从“高校校长”或“作家陈彦儒”中选择一位作为采访对象,提出一个采访问题。
(2025八上·金湾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乙】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者。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②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节选自朱熹、吕祖谦《近思录》)
【注释】①阿:地名,即今山东阿县。②仓廪:仓库里的粮食。
1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庭下如积水空明
B.遣使追/使人称谢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传库兵以作耕器
D.寡助之至/子奇至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1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5.《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从【甲】文中举一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16.【甲】文认为战争取胜的主要条件是什么?请分析【乙】文的子奇是如何实现这个条件的。
(2025八上·金湾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蜘蛛也会设置诱饵
张琪
①一个初夏的夜晚,在武汉的水稻田边,边褐端黑萤终于迎来了它们短暂的盛发期。雄性萤火虫粉纷飞到空中,寻找草尖上等待交配的雌性。很快,一只雄性萤火虫注意到了雌性发出的闪光,兴奋地一头冲去,然而等待它的却不是雌性萤火虫,而是一张巨大的蛛网。
②这张网的主人是一只大腹园蛛,这是一种在我国各地都很常见的蜘蛛。发出闪光的也并非雌性萤火虫,而是一只不幸被捕的雄性。最近,一项发表于《当代生物学》的研究发现,大腹园蛛能操控雄性萤火虫,让它们发出类似雌性的闪光,从而吸引更多雄性萤火虫自投罗网。
③这项研究开始于约20年前,论文的第一作者、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的付新华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在一次野外调查中,付新华注意到,大腹园蛛的蛛网上抓住了许多萤火虫,而且都是雄性。他怀疑,这些萤火虫或许是蜘蛛刻意放置的诱饵。
④当付新华将这个猜测告诉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湖北大学关注蜘蛛行为及演化的副教授张士昶时,张士昶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惊讶。因为“我压根就不相信,”张士永说道,“此前,从未发现过蜘蛛能操控猎物并‘钓鱼’的现象——这怎么可能呢?”
⑤但进一步观察证实了付新华的猜测。一般情况下,当昆虫撞上蛛网后,大腹园蛛会将猎物的全身都用蛛丝包裹固定,并尽快吃掉。然而当雄性边褐端黑萤撞到网上后,大腹园蛛只会包裹住萤火虫的上半部分,刻意露出了发光器。同时,大腹园蛛还会给萤火虫注入毒液,再把它们留在网上,就像是设置了一个个诱饵。
⑥雄性边褐端黑萤的发光器分为两节,而雌性只有一节。但被大腹园蛛注入毒液后,雄性发光器中的一节就会失效,同时它们的闪光频率也会改变,从快速的多脉冲闪光,变成更类似雌性萤火虫的单脉冲闪光。研究团队在161张大腹园蛛的网上设置了对比实验,将雄性火虫作为“诱饵”放置于蛛网后,蛛网捕获莹火虫的数量相较于未放置时明显提升。“有时一张直径一米的网,上面甚至能抓住10只雄性萤火虫。”张士昶回忆道。
⑦过去的研究认为,大腹园蛛等结网蜘蛛的视力较差,主要靠感受网的振动捕食。然而研究者发现,如果将雄性萤火虫的发光器涂黑再放到蛛网上,蜘蛛就会把它们当作普通的甲虫——蜘蛛会迅速用蛛丝包裹住“甲虫”全身,并立刻吃掉。
⑧种种证据似乎都在说明,大腹园蛛绝非被动的觅食者,它们有意识地利用了萤火虫的交流信号,设下了这样的陷阱。“蛛神神经元的数量要比昆虫高一个数量级,所以它们是研究动物行为很好的材料。张士昶解释道,除了园蛛科园蛛属的大腹园蛛,研究团队目前在园蛛属的其他物种,园蛛科新蛛属和缕网蛛科的都分成员中,都发现了类似的用火虫。“钓鱼”的现象“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
⑨目前,付新华已经提取了大腹园蛛的毒液,并注射到边褐端黑萤体内。他希望能进一步分析毒液改变发光方式的具体分子过程和遗传机制。在漫长的演化中,蜘蛛作为捕食者,和猎物发生了一系列的协同演化。张士昶说道。随着对自然界交流机制的了解渐深入,研究者正在揭开更多生态互动的神秘面纱。
(摘编自《环球科学》第295期)
17.下列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第②段“这是一种在我国各地都很常见的蜘蛛”中, “都”字说明大腹园蛛在我国各地普遍分布的特点,这个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第⑥段先介绍昆虫撞上蛛网后的特殊情况,再指出雄性边褐端黑萤撞到网上后的一般情况,说明蜘蛛会刻意放置诱饵。
C.第⑦段“蜘蛛就会把它们当作普通的甲虫—―蜘蛛会迅速用蛛丝包裹住'甲虫'全身, 并立刻吃掉。”句中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D.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读者普及了蜘蛛捕食的相关知识。
18.请简要分析文中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9.读了本文后,小文想结合《昆虫记》,将大腹园蛛与萤火虫的介绍制作成观察实验卡片,请你帮助他完成下表。
观察对象 大腹园蛛 萤火虫
探究方法 实验观察法
探究问题 蜘蛛也会设置诱饵吗? 萤火虫猎食的对象和方法是什么?
探究过程 ① 找了一个大玻璃瓶子,将草、萤火虫和萤火虫猎食的对象放进去,寸步不离地监视里面的动静。
结论推测 大腹园蛛有意识地利用萤火虫的交流信号,让雄性萤火虫发出类似雌性萤火虫的闪光,从而吸引更多雄性萤火虫自投罗网。 ②
(2025八上·金湾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纸窗清响
路来森
①暇日,一个人静坐。室内空荡荡的,密封的铝合金门窗,隔断了外部的音响。异常地静,静得让人恐慌。一种茫然的情绪油然而生,慢慢地涨溢开。走近窗前,外面是起伏的楼层和铺洒的阳光,没有树,听不到鸟鸣。
②忽然,觉得这门窗是那样地生硬,忽然,就想起了儿时的木格纸窗。
③儿时的住房,是一所老房子。大块的青砖,鱼鳞状的密实的黑瓦,结结实实地蹲在那儿,像一座思想里的古堡。房前开窗,窗不大,一律的木格窗。横竖交叉的木格,隔出一个或方形或菱形的“窗格”,就是一只只透视的眼睛。透过窗格,可以看到庭院里的树木,可以听见鸟儿的啼鸣。这种窗,和外界的世界,不“隔”。
④每年,我的祖母和母亲,都要在木格窗上糊几次窗纸。纸,是洁白的道林纸。刚糊好的窗口,白净二明亮,似乎想极力照彻老屋的陈旧。可是,过不了多久,窗纸就开始破裂了。或是因为糨糊粘的太多,待干后,自己慢慢地“挣”裂了;或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斜斜的雨点打在了窗纸上,将窗纸“渍”破了,刚破的窗纸,只是裂开一条缝,慢慢地就有了残缺,就出现了一个个的缺口。支离着,破碎着,直待再糊上新的窗纸,才能结束它那一派的萧索和苍凉。
⑤于我,最是喜欢,纸窗破裂,发出的那各种各样的声响,觉得那里面有着醇醇厚厚的生活的滋味。
⑥雨打纸窗,四个字,有着淋淋漓漓的诗意,细密的雨点,唰唰唰唰地响着,像是春蚕在做一场透彻的咀嚼:雨点,大而疏。落到纸纸上,便是一种吧咚吧咚的声音。缓慢,沉重、仿佛生命的凝重,就该如斯,后来读书,读到"隔窗听雨”四个字,觉得那“窗”,就应该是糊纸的木格窗,如此,才能听出饱满的意趣。
⑦窗纸破了,若只是一条缝,风起时,便发出“吱吱吱”的声响,那种声音很轻微,带着一些颤音,丝丝缕缕地触动着你内心的幽微之处。小时候,好多个冬日的早晨,我赖床,常常趴在被窝中,支颙倾听着纸窗发出的声响。老屋沉沉,寂静如远古,我的心灵沉浸在这冬晨的寂寞里,小小的心灵,便有了一种落寞和伤感。窗纸撕裂得严重了,划成了一片一片的,拔散在木格窗上,风吹起,便是另一种味道。特别是在夏日的夜晚,常常有风骤然刮起,窗纸便发出呱嗒呱嗒的声响,像是一种不紧不慢的催促。我的母亲听到这种声音,就赶紧燃灯,起床,走到庭院中,拾掇庭院中的杂物。
⑧窸窸窣窣地忙一阵后,母亲回到房中,熄灯。暗夜中,就传来了潇潇雨声。
⑨那时候,我就读的小学也是一所老房子,是同样的木格窗棂。每次糊好之后,总会有临窗的同学,偷偷地用手指在窗纸上戳一个小孔,以便透视外面的世界。那一天,正上着课,窗外忽然刮起大风,教室内迅即响起了锐利的清响,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望向窗口。老师停止了讲课,也望向窗口,但很快收回视线,走下讲台,打开教室的门向外望了一下。人回到讲台,边收拾教来边说:“天要下雨了,现在放学。”
⑩现在想来,老师那种“随意为之”的行为,颇有意味。我也特别记住了木格窗纸上发出的那一声清音,记住了那个时代的随和、恬静,以及木格窗给人带来的古远的情韵。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4年第31期)
20.作者在文中写了纸窗发出的各种声响,根据全文,完成下图。
①窗纸挣裂溃破的声响
②   
③   
④大风穿过窗纸孔的清响
21.联系上下文,赏析画横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雨点,大而疏。落到纸纸上,便是一种吧咚吧咚的声音。缓慢,沉重、仿佛生命的凝重,就该如斯
22.文章以“纸窗清响”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23.请根据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和主旨,分析本文被选入《思维与智慧》这本杂志的理由。 (至少两个)
【链接材料】《思维与智慧》创刊于1982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慧类期刊之一。其办刊理念是“开发思维,启迪智慧,滋润心灵”,注重引导读者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
(2025八上·金湾期末)按要求完成各题。
八年级举办“阅读红色经典”主题活动,你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现在到了检验阅读效果的时候。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24.下列与毛泽东有关的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投身政治活动,主笔《湘江评论》。
②参加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和第一次国共合作,参与建立苏维埃政府。
③读“禁书”,剪辫子。
④带领红军发展壮大,通过长征到达甘、陕地区。
A.③②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①③④②
25.你会发现书中写到的许多物件都体现了人物的某种品质,请将下面的阅读表格补充完整。
人物 物件 评价 人物品质
贺龙 ① 象征他在革命初期的决心和勇气 ②
徐海东 一块砖 见证农村青年艰苦成长的奋斗史 ③
④ 一件棉衣 披在身边的小号手身上送去温暖 关心战友
26.(2025八上·金湾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分秒必争,是运动员的节奏;张弛有度,是舞者的节奏;沉稳踏实,是工匠的节奏。每个人在不同情况下,都会有自己的节奏。请以“这,是我的节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江入大荒流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天接云涛连晓雾
4.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此句出自李白《渡荆门送别》,描绘船行所见壮阔之景,展现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故答案为: “江入大荒流”。
2.王维《使至塞上》中,诗人以 “征蓬”“归雁” 自比,后两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勾勒出塞外雄浑壮阔的独特风光。
故答案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清照《渔家傲》开篇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之景。
故答案为: “天接云涛连晓雾”。
4.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描绘了早晚山林间的动态美景,清晨雾气消散时猿鸟啼叫,傍晚夕阳西下时鱼儿竞相跃出水面。
故答案为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5.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抬头望见南山,傍晚山间景色秀丽,飞鸟结伴归巢,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故答案为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通过 “早莺” 争暖树、“新燕” 啄春泥,生动展现出早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杜甫《春望》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花鸟为喻,因感时伤怀,连花和鸟都让诗人落泪惊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亲人的思念。
故答案为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案】7.斟酌;弹尽粮绝;伟岸
8.A
9.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7.“ zhēn zhuó ”写作“斟酌“;” dān jīng jié lù “写作”弹尽粮绝“;” wěi àn “写作”伟岸“
故答案为:斟酌;弹尽粮绝;伟岸
8.A. “更” 表示递进关系,强调后者程度更深,“中国航空航天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更 是人类探索精神的重要实践”,突出航天技术在人类探索精神实践方面的重要意义,“彰显” 意为鲜明地显示,“彰显出中国航天人的严谨与卓越”,准确地表现出航天项目推进过程中展现出的航天人品质,“无与伦比” 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用来形容中国航天成就十分恰当,A 使用恰当;
B. “也” 虽能体现并列关系,但在该语境中,“更” 更能突出航天技术对人类探索精神实践的重要程度,“显露” 侧重于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与 “彰显” 相比,无法突出航天人严谨卓越品质的鲜明性,B 错误;
C. “出类拔萃” 多指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用来形容 “成就” 不恰当,C 错误;
D. 同 C 项,“出类拔萃” 形容 “成就” 不合适,D 错误;
故答案为:A。
9.A. “从来停止” 否定不当,应是 “从未停止”,且 “钻研、创新和开发” 语序不当,应先 “开发”,再 “钻研”,最后 “创新”,A 错误;
B. “开发、钻研和创新” 语序不当,应是先 “钻研”,再 “开发”,最后 “创新”,B 错误;
C. “从来停止” 否定不当,且语序也不正确,C 错误;
D. “钻研、开发和创新从未停止,推动着我国航天事业迈向更高的台阶”,语序正确,“从未停止” 表述准确,“推动” 一词也能恰当体现航天技术发展对航天事业的促进作用,D 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0.两高校将散文翻译列入学生作业
11.校长您好,请问为何会选择《百年难寻 “寻食使”》这篇散文作为学生翻译作业呢?
【知识点】见解表述;拟写新闻材料标题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1、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2)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10.新闻标题需简洁概括新闻核心内容。这则新闻主要讲了广东珠海科技学院和广西南宁师范大学这两所高校,同时把一篇散文翻译列入本校外国语学院学生作业一事。“两高校” 点明主体,“将散文翻译列入学生作业” 概括关键事件,符合不超过 20 字的要求,能准确传达新闻要点。
故答案为:两高校将散文翻译列入学生作业
11.从高校校长角度,了解选择这篇散文作为作业的原因,能挖掘背后的教学意图和对学生培养的考量,与新闻中高校开展此项教学活动相呼应,有助于深入了解事件意义。
故答案为:校长您好,请问为何会选择《百年难寻 “寻食使”》这篇散文作为学生翻译作业呢?
【答案】12.B
13.(1)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2)凭借老者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决断政事,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
14.阿人父率子 / 兄率弟 / 以私兵战 / 遂败魏师。
15.在《孟子 公孙丑章句下》的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一句中,作者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限制百姓定居、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阐述了不能仅仅依靠地理界限、山川险阻、武力强大来治理国家的观点。此排比句通过三个 “不以……” 的句式,让文章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孟子文章气势磅礴、雄辩有力的风格,使读者深刻认识到施行仁政,获取民心才是治国的关键要素 。排比句从多个维度进行阐述,全面深入地论证了 “人和” 在治国理政中的核心地位,强化了文章的逻辑力量与情感表达。
16.【甲】文条件:战争取胜关键是 “人和”,即人心归附、团结,得民心获支持才能在战争占优。
【乙】文分析:子奇到阿县,“铸库兵以作耕器” 重农业,“出仓廪以赈贫穷” 解民困,赢得民心。魏国来攻时,百姓自发保卫家乡,体现 “人和”,子奇靠善政实现该条件打败魏军。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参考译文】
【甲】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敌人包围并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敌人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 “仁政” 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 “仁政” 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后悔了,派使者去追(子奇)。使者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和他同车的人都是年长者。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作决断,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 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熔化后制造成为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非常好。魏国的人听说一个少年在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存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阿县)。阿县的人父亲带领儿子,兄长带领弟弟,用自己家的武器跟魏军作战,于是打败了魏国的军队。
12.A 选项:“天时不如地利” 中 “如” 是 “比得上” 的意思;“庭下如积水空明” 中 “如” 是 “好像” 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A 选项错误。
B 选项:“遣使追” 和 “使人称谢” 中 “使” 都是 “派遣” 的意思,B 选项正确。
C 选项:“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中 “兵革” 指武器装备等军事力量;“铸库兵以作耕器” 中 “兵” 指兵器,“兵革” 与 “兵” 含义有差异,C 选项错误。
D 选项:“寡助之至” 中 “至” 是 “极点” 的意思;“子奇至阿” 中 “至” 是 “到达” 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3.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重点字词:“故” 意为 “所以”;“君子” 指施行仁政的君主;“有” 在这里表示 “要么”。
②“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重点字词:“夫” 是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以” 是 “凭借”;“决” 是 “决断”。
故答案为:(1)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2)凭借老者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决断政事,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
14.“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意思是 “阿县的人父亲带领儿子,兄长带领弟弟,用自己的武器作战,于是打败了魏国的军队”。“父率子”“兄率弟” 结构相似,是并列关系,中间应断开;“以私兵战” 表示凭借私人武装作战,是一个完整的动作描述,与前面的人物行为主体断开;“遂败魏师” 表示结果,与前面的作战行为断开。
故答案为:阿人父率子 / 兄率弟 / 以私兵战 / 遂败魏师。
15.此句从城墙高、护城河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四个方面,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有力地强调了守城一方具备良好的地利条件,为后文得出 “地利不如人和” 的结论做铺垫,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故答案为: 在《孟子 公孙丑章句下》的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一句中,作者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限制百姓定居、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阐述了不能仅仅依靠地理界限、山川险阻、武力强大来治理国家的观点。此排比句通过三个 “不以……” 的句式,让文章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孟子文章气势磅礴、雄辩有力的风格,使读者深刻认识到施行仁政,获取民心才是治国的关键要素 。排比句从多个维度进行阐述,全面深入地论证了 “人和” 在治国理政中的核心地位,强化了文章的逻辑力量与情感表达。
16.明确【甲】文战争取胜的主要条件,再从【乙】文中找出子奇相关行为,分析其与该条件的关联。【甲】文认为战争取胜的主要条件是 “人和”,即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文中通过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等语句强调了这一点。 子奇到阿县后,“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把兵器铸造成农具,打开粮仓救济贫穷的人,这一系列举措赢得了民心,使阿县百姓愿意为保卫家乡而战,实现了 “人和” 的条件,所以能打败魏国军队。
故答案为:
【甲】文条件:战争取胜关键是 “人和”,即人心归附、团结,得民心获支持才能在战争占优。
【乙】文分析:子奇到阿县,“铸库兵以作耕器” 重农业,“出仓廪以赈贫穷” 解民困,赢得民心。魏国来攻时,百姓自发保卫家乡,体现 “人和”,子奇靠善政实现该条件打败魏军。
【答案】17.B
18.列数字。作用:准确说明研究团队设置对比实验的蛛网数量,体现实验科学性和严谨性,有力证明放 “诱饵” 后蛛网捕获萤火虫数量明显提升的结论。
19.①观察大腹园蛛捕雄萤行为,设对比实验,涂黑雄萤发光器观察蜘蛛反应 ②萤火虫主要猎食蜗牛,用带槽上颚注射毒液麻醉后吸食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新闻、材料类文本;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A 选项:“都” 字限定了范围,准确地表明大腹园蛛在我国各地普遍分布,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该选项正确。
B 选项:原文是先指出雄性边褐端黑萤撞到网上后的特殊情况(大腹园蛛只会包裹住萤火虫的上半部分,刻意露出发光器等),再介绍昆虫撞上蛛网后的一般情况(大腹园蛛会将猎物的全身都用蛛丝包裹固定,并尽快吃掉),以此说明蜘蛛会刻意放置诱饵,B 选项表述顺序错误。
C 选项:破折号后面 “蜘蛛会迅速用蛛丝包裹住‘甲虫’全身,并立刻吃掉” 是对前面 “当作普通的甲虫” 的进一步解释说明,该选项正确。
D 选项:文章介绍了蜘蛛设置诱饵捕食萤火虫这一知识,且以有趣的现象引入,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18.文中 “研究团队在 161 张大腹园蛛的网上设置了对比实验”,出现具体数字 “161 张”,由此可判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分析:列数字说明方法能使说明更具准确性。在本实验场景中,明确实验所涉及的蛛网数量,能让读者清晰了解实验样本规模,从而体现出整个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通过大规模的实验数据支撑,有力地证明了 “将雄性萤火虫作为‘诱饵’放置于蛛网后,蛛网捕获萤火虫的数量相较于未放置时明显提升” 这一结论。
故答案为: 列数字。作用:准确说明研究团队设置对比实验的蛛网数量,体现实验科学性和严谨性,有力证明放 “诱饵” 后蛛网捕获萤火虫数量明显提升的结论。
19.需结合文本和《昆虫记》,完成关于大腹园蛛与萤火虫的观察实验卡片。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信息的提取、整合能力,以及对科学探究方法、过程和结论的梳理能力。大腹园蛛探究过程:文本中针对大腹园蛛进行了多方面的观察和实验。先是观察大腹园蛛捕获雄性萤火虫的行为,发现其对雄性萤火虫的处理方式与其他猎物不同。接着,设置对比实验,通过涂黑雄性萤火虫发光器,观察蜘蛛的反应。将这些过程梳理后填入 “探究过程”,便能清晰展现对大腹园蛛的探究过程。萤火虫结论推测:在《昆虫记》中,法布尔对萤火虫的猎食进行了详细观察,萤火虫主要猎食蜗牛,其猎食时会用带槽上颚向蜗牛注射毒液,将其麻醉后吸食。将这一结论填入卡片,完成对萤火虫观察实验信息的梳理。
故答案为:①观察大腹园蛛捕雄萤行为,设对比实验,涂黑雄萤发光器观察蜘蛛反应 ②萤火虫主要猎食蜗牛,用带槽上颚注射毒液麻醉后吸食
【答案】20.雨打纸窗的声响;风吹破窗纸的声响
21.“吧咚吧咚” 是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而疏的雨点打在纸窗上缓慢、沉重的声音,让读者如闻其声,同时将这种声音与生命的凝重相联系,引发读者对生命状态的思考,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22.①“纸窗清响” 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纸窗发出的各种声响展开回忆与抒情。②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纸窗会发出怎样清响的好奇。③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纸窗声响带给作者独特的感受与回忆,寄托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之情。
23.①从思维角度:作者由眼前生硬的铝合金门窗联想到儿时的木格纸窗,进而回忆纸窗发出的各种声响,以小见大,从纸窗清响中感悟到生活的滋味和时代的情韵,拓展了读者思维。②从智慧角度:文中对纸窗清响的描写以及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让读者明白生活中平凡事物蕴含的美好,如同纸窗清响这般细微之处也能带来心灵触动,这是一种生活智慧的启迪。③从滋润心灵角度:文章通过对纸窗清响的深情回忆,展现出过去生活的随和、恬静,寄托着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能引发读者情感共鸣,滋润读者心灵,引导读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珍惜当下的美好。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20.本题要求根据全文内容,梳理作者所描写的纸窗发出的各种声响,完成填空。这旨在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提取与归纳能力,需要学生通读全文,准确提炼关键信息。在阅读文本时,留意作者描写纸窗声响的段落。第⑥段,详细描写了雨打纸窗时,因雨点疏密不同产生的声响,所以第一空应填 “雨打纸窗的声响”。第⑦段,先后描述了窗纸破缝时,风起发出的 “吱吱吱” 声,以及窗纸撕裂严重后,风吹起发出的 “呱嗒呱嗒” 声,这些都属于风吹破窗纸发出的声响,因此第二空填 “风吹破窗纸的声响”。
故答案为:雨打纸窗的声响;风吹破窗纸的声响
21.本题要求联系上下文,赏析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此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词语在语境中作用的理解,以及对语言文字表现力的鉴赏能力。“吧咚吧咚” 属于拟声词,首先从拟声词的作用出发,它能生动形象地模拟出大而疏的雨点打在纸窗上的声音,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闻其声。接着,结合后文 “缓慢,沉重、仿佛生命的凝重,就该如斯”,可知作者将这种声音与生命的凝重联系起来,引发读者对生命状态的思考,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故答案为:“吧咚吧咚” 是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而疏的雨点打在纸窗上缓慢、沉重的声音,让读者如闻其声,同时将这种声音与生命的凝重相联系,引发读者对生命状态的思考,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22.本题要求分析文章标题 “纸窗清响” 的妙处。这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作用的理解,包括标题与文章内容、结构、情感等方面的联系。线索作用:文章围绕纸窗发出的各种声响展开回忆,从雨打纸窗、风吹破窗纸到大风穿过窗纸孔的清响,“纸窗清响” 贯穿全文,起到串联文章内容的线索作用。设置悬念:“清响” 一词引发读者好奇,纸窗会发出怎样独特的清响,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内容与情感:标题直接点明文章主要描写对象和内容,突出纸窗声响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与回忆,字里行间寄托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①“纸窗清响” 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纸窗发出的各种声响展开回忆与抒情。②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纸窗会发出怎样清响的好奇。③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纸窗声响带给作者独特的感受与回忆,寄托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之情。
23.本题要求根据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和主旨,分析本文被选入《思维与智慧》杂志的理由。这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主旨的理解,以及对杂志办刊理念的把握,需要学生将两者有机结合进行分析。思维角度:作者由现实中的铝合金门窗,联想到儿时的木格纸窗,进而深入回忆纸窗清响及与之相关的生活场景,以小见大,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事物感悟生活的滋味和时代的情韵,这种思考方式能够引导读者拓展思维,学会从平凡生活中挖掘深刻的思考。智慧角度:文章通过对纸窗清响的细致描写,让读者认识到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事物,如纸窗清响,也蕴含着美好与触动,这是对生活智慧的一种启迪,教会读者关注生活细节,发现生活中的美。滋润心灵角度:作者对纸窗清响的深情回忆,描绘出过去生活的随和、恬静,这种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之情,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引导读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珍惜当下的美好。
故答案为:①从思维角度:作者由眼前生硬的铝合金门窗联想到儿时的木格纸窗,进而回忆纸窗发出的各种声响,以小见大,从纸窗清响中感悟到生活的滋味和时代的情韵,拓展了读者思维。②从智慧角度:文中对纸窗清响的描写以及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让读者明白生活中平凡事物蕴含的美好,如同纸窗清响这般细微之处也能带来心灵触动,这是一种生活智慧的启迪。③从滋润心灵角度:文章通过对纸窗清响的深情回忆,展现出过去生活的随和、恬静,寄托着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能引发读者情感共鸣,滋润读者心灵,引导读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珍惜当下的美好。
【答案】24.B
25.①:红绸子②:英勇无畏、敢于抗争③:坚韧不拔、勤劳朴实④:彭德怀
【知识点】句子排序;作品的基本内容;《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4.事件③:毛泽东出生于清末,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下,读 “禁书”、剪辫子,这一行为发生在青年毛泽东较早时期,开启了他思想转变的历程。事件①:1919 年,毛泽东主笔《湘江评论》,积极投身政治活动,通过刊物传播进步思想,为革命事业摇旗呐喊。事件②:1921 年,毛泽东参加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之后参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并在革命进程中参与建立苏维埃政府,推动革命政权的建设。事件④: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毛泽东带领红军发展壮大,指挥红军进行战略转移,通过长征到达甘、陕地区,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故答案为:B
25.本题要求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将表格中体现人物品质的物件及相关信息补充完整,考查学生对书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细节把握。贺龙相关:书中记载,贺龙在革命初期,凭借红绸子带领农民闹革命,红绸子成为他投身革命、表达决心的象征,体现了他英勇无畏、敢于抗争的品质,所以①处填 “红绸子”,②处填 “英勇无畏、敢于抗争”。徐海东相关:徐海东出身贫寒,家中祖辈六代以烧制陶器为生。一块砖见证了他从农村青年,历经艰苦斗争,逐步成长为革命将领的奋斗历程,体现出他坚韧不拔、勤劳朴实的品质,因此③处填 “坚韧不拔、勤劳朴实”。彭德怀相关:书中描绘了彭德怀将一件棉衣披在身边的小号手身上,送去温暖的场景,展现了他关心战友的品质,所以④处填 “彭德怀”。
故答案为:①:红绸子②:英勇无畏、敢于抗争③:坚韧不拔、勤劳朴实④:彭德怀
26.【答案】这,是我的节奏
午后的阳光轻柔地洒进书房,我坐在书桌前,指尖随意地翻着一本散文集,旁边的香茗升腾起袅袅热气。这一刻,时光仿佛慢了下来,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这,便是属于我的节奏。
在学习的道路上,身边的同学总是行色匆匆。他们一头扎进题海中,分秒必争,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刷完所有题目。而我,却偏爱按自己的节奏来。预习功课时,我不会走马观花般浏览一遍课文,而是深入文本,圈点批注,品味每一处细节。课堂上,我专注倾听老师的讲解,跟随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而不是盲目地记录笔记。课后复习,我会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遇到难题时,不会急于求助,而是静下心来,自己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直至找到解题思路。这种看似缓慢的学习节奏,让我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记忆也更为牢固,每次考试成绩都能稳定在前列。
在课余生活中,我热爱绘画。走进大自然,用画笔描绘四季的色彩,是我最享受的事情。春天,我会来到郊外,捕捉桃花粉嫩的身姿和柳树嫩绿的新芽;夏天,我坐在荷塘边,勾勒荷叶的圆润和荷花的婀娜;秋天,我漫步在枫叶林中,将枫叶的火红与天空的湛蓝融入画中;冬天,我站在雪地里,描绘雪花的纯洁和红梅的坚韧。每一幅画,我都用心去创作,不追求速度,只在乎能否表达出内心的感受。绘画让我学会了观察,也让我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一片宁静的天地。
生活如同一场漫长的旅程,不必总是追赶他人的脚步。坚持自己的节奏,不被外界的声音干扰,才能欣赏到沿途独特的风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怀揣这份从容,坚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奏响属于自己的生命乐章。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开篇通过列举运动员分秒必争、舞者张弛有度、工匠沉稳踏实,表明不同职业群体有着各自独特的节奏。继而指出每个人在不同情境下,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节奏,引出 “节奏” 这一中心话题,引导学生对自我节奏进行思考。
【题干分析】
“分秒必争”“张弛有度”“沉稳踏实” 分别描述了运动员、舞者、工匠各自适应职业特点的行事节奏。 “每个人在不同情况下,都会有自己的节奏” 则强调每个人都拥有区别于他人的、独有的生活、处事节奏,这是对 “节奏” 一词内涵的拓展,不仅局限于职业领域,更延伸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写作思路:是什么:开篇点题,表明 “这,是我的节奏”,随即阐述自己节奏的具体表现,如做事有条不紊、追求劳逸结合等。为什么:文章主体部分围绕 “为什么这是我的节奏” 展开论述,结合个人经历,说明该节奏给自己带来的积极影响,如成绩提升、心态平稳等。怎么做:在结尾处,提出如何保持自己的节奏,如面对外界干扰时坚定自我、适时调整节奏以适应变化等。写作误区:学生写作时易出现详略不当的问题,如对自己节奏的具体表现和积极影响叙述简略,却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长篇大论。作文开头可通过描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引出自己的节奏;事例素材可选取学习、兴趣爱好、家庭生活等方面;结尾则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坚持自我节奏的重要性,做到首尾呼应。
【点评】文章紧扣 “这,是我的节奏” 这一主题,从学习和课余生活两个方面,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节奏,传达出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积极人生态度,立意积极向上,富有深度。结构清晰:开篇通过描绘书房中的惬意场景,引出自己的节奏,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别从学习和绘画两个角度展开,详细叙述自己的节奏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层次分明。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坚持自我节奏的重要性,升华主题,做到了首尾呼应。
1 / 1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2025八上·金湾期末)默写古诗文。
1.山随平野尽,   。 (李白《渡荆门送别》)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 (王维《使至塞上》)
3.   ,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4.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饮酒》)
6.古代诗人喜欢借鸟来营造意境和抒发情感。如白居易的“   ,    ” (《钱塘湖春行》)勾勒了莺燕忙碌、生机盎然的早春图景:杜甫的“   ,    ” (《春望》)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之情。
【答案】1.江入大荒流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天接云涛连晓雾
4.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此句出自李白《渡荆门送别》,描绘船行所见壮阔之景,展现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故答案为: “江入大荒流”。
2.王维《使至塞上》中,诗人以 “征蓬”“归雁” 自比,后两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勾勒出塞外雄浑壮阔的独特风光。
故答案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清照《渔家傲》开篇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之景。
故答案为: “天接云涛连晓雾”。
4.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描绘了早晚山林间的动态美景,清晨雾气消散时猿鸟啼叫,傍晚夕阳西下时鱼儿竞相跃出水面。
故答案为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5.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抬头望见南山,傍晚山间景色秀丽,飞鸟结伴归巢,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故答案为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通过 “早莺” 争暖树、“新燕” 啄春泥,生动展现出早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杜甫《春望》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花鸟为喻,因感时伤怀,连花和鸟都让诗人落泪惊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亲人的思念。
故答案为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025八上·金湾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航空航天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____是人类探索精神的重要实践。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每一个航天项目的推进都经过无数次的 zhēn zhuó与完善,____出中国航天人的严谨与卓越。他们 dān jīng jié lù, 以 wěi àn 的担当扛起中国航天的重任。中国航天人为世界带来了____ 的成就,又为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中国航天技术的钻研、开发和创新丛未停止,牵引我航天事业迈向更高的台阶。
7.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zhēn zhuó    dān jīng jié lù    wěi àn   
8.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更 彰显 无与伦比 B.也 显露 无与伦比
C.更 显露 出类拔萃 D.也 彰显 出类拔萃
9.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航天技术的钻研、创新和开发从来停止,牵引着我国航天事业迈向更高的台阶。
B.中国航天技术的开发、钻研和创新从未停止,推动着我国航天事业迈向更高的台阶。
C.中国航天技术的开发、创新和钻研从来停止,牵引着我国航天事业迈向更高的台阶。
D.中国航天技术的钻研、开发和创新从未停止,推动着我国航天事业迈向更高的台阶。
【答案】7.斟酌;弹尽粮绝;伟岸
8.A
9.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7.“ zhēn zhuó ”写作“斟酌“;” dān jīng jié lù “写作”弹尽粮绝“;” wěi àn “写作”伟岸“
故答案为:斟酌;弹尽粮绝;伟岸
8.A. “更” 表示递进关系,强调后者程度更深,“中国航空航天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更 是人类探索精神的重要实践”,突出航天技术在人类探索精神实践方面的重要意义,“彰显” 意为鲜明地显示,“彰显出中国航天人的严谨与卓越”,准确地表现出航天项目推进过程中展现出的航天人品质,“无与伦比” 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用来形容中国航天成就十分恰当,A 使用恰当;
B. “也” 虽能体现并列关系,但在该语境中,“更” 更能突出航天技术对人类探索精神实践的重要程度,“显露” 侧重于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与 “彰显” 相比,无法突出航天人严谨卓越品质的鲜明性,B 错误;
C. “出类拔萃” 多指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用来形容 “成就” 不恰当,C 错误;
D. 同 C 项,“出类拔萃” 形容 “成就” 不合适,D 错误;
故答案为:A。
9.A. “从来停止” 否定不当,应是 “从未停止”,且 “钻研、创新和开发” 语序不当,应先 “开发”,再 “钻研”,最后 “创新”,A 错误;
B. “开发、钻研和创新” 语序不当,应是先 “钻研”,再 “开发”,最后 “创新”,B 错误;
C. “从来停止” 否定不当,且语序也不正确,C 错误;
D. “钻研、开发和创新从未停止,推动着我国航天事业迈向更高的台阶”,语序正确,“从未停止” 表述准确,“推动” 一词也能恰当体现航天技术发展对航天事业的促进作用,D 正确;
故答案为:D。
(2025八上·金湾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学习新闻”系列活动中,你作为记者团成员获得了采访机会。请结合以下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本报讯 近日,记者分别从广东珠海科技学院、广西南宁师范大学获悉,两所高校同时将一篇展现客家精神、客家文化的近万字散文翻译,列入了本校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作业。
据珠海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李里介绍,该校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选了中国作协会员、珠海作家陈彦儒写的散文《百年难寻“寻食使”》作为学生的翻译作业。另据广西南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卢澄介绍,该校也将《百年难寻“寻食使”》纳入学生翻译作业目录,学生每周翻译一部分作业后,老师将在课堂围绕有关客家文化的一些难点问题展开点评、讨论。
(摘编自《珠海特区报》)
10.任务一:拟写新闻标题
请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11.任务二:确定采访问题
请从“高校校长”或“作家陈彦儒”中选择一位作为采访对象,提出一个采访问题。
【答案】10.两高校将散文翻译列入学生作业
11.校长您好,请问为何会选择《百年难寻 “寻食使”》这篇散文作为学生翻译作业呢?
【知识点】见解表述;拟写新闻材料标题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1、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2)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10.新闻标题需简洁概括新闻核心内容。这则新闻主要讲了广东珠海科技学院和广西南宁师范大学这两所高校,同时把一篇散文翻译列入本校外国语学院学生作业一事。“两高校” 点明主体,“将散文翻译列入学生作业” 概括关键事件,符合不超过 20 字的要求,能准确传达新闻要点。
故答案为:两高校将散文翻译列入学生作业
11.从高校校长角度,了解选择这篇散文作为作业的原因,能挖掘背后的教学意图和对学生培养的考量,与新闻中高校开展此项教学活动相呼应,有助于深入了解事件意义。
故答案为:校长您好,请问为何会选择《百年难寻 “寻食使”》这篇散文作为学生翻译作业呢?
(2025八上·金湾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乙】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者。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②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节选自朱熹、吕祖谦《近思录》)
【注释】①阿:地名,即今山东阿县。②仓廪:仓库里的粮食。
1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庭下如积水空明
B.遣使追/使人称谢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传库兵以作耕器
D.寡助之至/子奇至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1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5.《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从【甲】文中举一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16.【甲】文认为战争取胜的主要条件是什么?请分析【乙】文的子奇是如何实现这个条件的。
【答案】12.B
13.(1)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2)凭借老者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决断政事,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
14.阿人父率子 / 兄率弟 / 以私兵战 / 遂败魏师。
15.在《孟子 公孙丑章句下》的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一句中,作者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限制百姓定居、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阐述了不能仅仅依靠地理界限、山川险阻、武力强大来治理国家的观点。此排比句通过三个 “不以……” 的句式,让文章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孟子文章气势磅礴、雄辩有力的风格,使读者深刻认识到施行仁政,获取民心才是治国的关键要素 。排比句从多个维度进行阐述,全面深入地论证了 “人和” 在治国理政中的核心地位,强化了文章的逻辑力量与情感表达。
16.【甲】文条件:战争取胜关键是 “人和”,即人心归附、团结,得民心获支持才能在战争占优。
【乙】文分析:子奇到阿县,“铸库兵以作耕器” 重农业,“出仓廪以赈贫穷” 解民困,赢得民心。魏国来攻时,百姓自发保卫家乡,体现 “人和”,子奇靠善政实现该条件打败魏军。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参考译文】
【甲】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敌人包围并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敌人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 “仁政” 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 “仁政” 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后悔了,派使者去追(子奇)。使者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和他同车的人都是年长者。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作决断,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 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熔化后制造成为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非常好。魏国的人听说一个少年在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存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阿县)。阿县的人父亲带领儿子,兄长带领弟弟,用自己家的武器跟魏军作战,于是打败了魏国的军队。
12.A 选项:“天时不如地利” 中 “如” 是 “比得上” 的意思;“庭下如积水空明” 中 “如” 是 “好像” 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A 选项错误。
B 选项:“遣使追” 和 “使人称谢” 中 “使” 都是 “派遣” 的意思,B 选项正确。
C 选项:“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中 “兵革” 指武器装备等军事力量;“铸库兵以作耕器” 中 “兵” 指兵器,“兵革” 与 “兵” 含义有差异,C 选项错误。
D 选项:“寡助之至” 中 “至” 是 “极点” 的意思;“子奇至阿” 中 “至” 是 “到达” 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3.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重点字词:“故” 意为 “所以”;“君子” 指施行仁政的君主;“有” 在这里表示 “要么”。
②“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重点字词:“夫” 是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以” 是 “凭借”;“决” 是 “决断”。
故答案为:(1)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2)凭借老者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决断政事,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
14.“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意思是 “阿县的人父亲带领儿子,兄长带领弟弟,用自己的武器作战,于是打败了魏国的军队”。“父率子”“兄率弟” 结构相似,是并列关系,中间应断开;“以私兵战” 表示凭借私人武装作战,是一个完整的动作描述,与前面的人物行为主体断开;“遂败魏师” 表示结果,与前面的作战行为断开。
故答案为:阿人父率子 / 兄率弟 / 以私兵战 / 遂败魏师。
15.此句从城墙高、护城河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四个方面,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有力地强调了守城一方具备良好的地利条件,为后文得出 “地利不如人和” 的结论做铺垫,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故答案为: 在《孟子 公孙丑章句下》的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一句中,作者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限制百姓定居、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阐述了不能仅仅依靠地理界限、山川险阻、武力强大来治理国家的观点。此排比句通过三个 “不以……” 的句式,让文章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孟子文章气势磅礴、雄辩有力的风格,使读者深刻认识到施行仁政,获取民心才是治国的关键要素 。排比句从多个维度进行阐述,全面深入地论证了 “人和” 在治国理政中的核心地位,强化了文章的逻辑力量与情感表达。
16.明确【甲】文战争取胜的主要条件,再从【乙】文中找出子奇相关行为,分析其与该条件的关联。【甲】文认为战争取胜的主要条件是 “人和”,即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文中通过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等语句强调了这一点。 子奇到阿县后,“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把兵器铸造成农具,打开粮仓救济贫穷的人,这一系列举措赢得了民心,使阿县百姓愿意为保卫家乡而战,实现了 “人和” 的条件,所以能打败魏国军队。
故答案为:
【甲】文条件:战争取胜关键是 “人和”,即人心归附、团结,得民心获支持才能在战争占优。
【乙】文分析:子奇到阿县,“铸库兵以作耕器” 重农业,“出仓廪以赈贫穷” 解民困,赢得民心。魏国来攻时,百姓自发保卫家乡,体现 “人和”,子奇靠善政实现该条件打败魏军。
(2025八上·金湾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蜘蛛也会设置诱饵
张琪
①一个初夏的夜晚,在武汉的水稻田边,边褐端黑萤终于迎来了它们短暂的盛发期。雄性萤火虫粉纷飞到空中,寻找草尖上等待交配的雌性。很快,一只雄性萤火虫注意到了雌性发出的闪光,兴奋地一头冲去,然而等待它的却不是雌性萤火虫,而是一张巨大的蛛网。
②这张网的主人是一只大腹园蛛,这是一种在我国各地都很常见的蜘蛛。发出闪光的也并非雌性萤火虫,而是一只不幸被捕的雄性。最近,一项发表于《当代生物学》的研究发现,大腹园蛛能操控雄性萤火虫,让它们发出类似雌性的闪光,从而吸引更多雄性萤火虫自投罗网。
③这项研究开始于约20年前,论文的第一作者、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的付新华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在一次野外调查中,付新华注意到,大腹园蛛的蛛网上抓住了许多萤火虫,而且都是雄性。他怀疑,这些萤火虫或许是蜘蛛刻意放置的诱饵。
④当付新华将这个猜测告诉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湖北大学关注蜘蛛行为及演化的副教授张士昶时,张士昶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惊讶。因为“我压根就不相信,”张士永说道,“此前,从未发现过蜘蛛能操控猎物并‘钓鱼’的现象——这怎么可能呢?”
⑤但进一步观察证实了付新华的猜测。一般情况下,当昆虫撞上蛛网后,大腹园蛛会将猎物的全身都用蛛丝包裹固定,并尽快吃掉。然而当雄性边褐端黑萤撞到网上后,大腹园蛛只会包裹住萤火虫的上半部分,刻意露出了发光器。同时,大腹园蛛还会给萤火虫注入毒液,再把它们留在网上,就像是设置了一个个诱饵。
⑥雄性边褐端黑萤的发光器分为两节,而雌性只有一节。但被大腹园蛛注入毒液后,雄性发光器中的一节就会失效,同时它们的闪光频率也会改变,从快速的多脉冲闪光,变成更类似雌性萤火虫的单脉冲闪光。研究团队在161张大腹园蛛的网上设置了对比实验,将雄性火虫作为“诱饵”放置于蛛网后,蛛网捕获莹火虫的数量相较于未放置时明显提升。“有时一张直径一米的网,上面甚至能抓住10只雄性萤火虫。”张士昶回忆道。
⑦过去的研究认为,大腹园蛛等结网蜘蛛的视力较差,主要靠感受网的振动捕食。然而研究者发现,如果将雄性萤火虫的发光器涂黑再放到蛛网上,蜘蛛就会把它们当作普通的甲虫——蜘蛛会迅速用蛛丝包裹住“甲虫”全身,并立刻吃掉。
⑧种种证据似乎都在说明,大腹园蛛绝非被动的觅食者,它们有意识地利用了萤火虫的交流信号,设下了这样的陷阱。“蛛神神经元的数量要比昆虫高一个数量级,所以它们是研究动物行为很好的材料。张士昶解释道,除了园蛛科园蛛属的大腹园蛛,研究团队目前在园蛛属的其他物种,园蛛科新蛛属和缕网蛛科的都分成员中,都发现了类似的用火虫。“钓鱼”的现象“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
⑨目前,付新华已经提取了大腹园蛛的毒液,并注射到边褐端黑萤体内。他希望能进一步分析毒液改变发光方式的具体分子过程和遗传机制。在漫长的演化中,蜘蛛作为捕食者,和猎物发生了一系列的协同演化。张士昶说道。随着对自然界交流机制的了解渐深入,研究者正在揭开更多生态互动的神秘面纱。
(摘编自《环球科学》第295期)
17.下列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第②段“这是一种在我国各地都很常见的蜘蛛”中, “都”字说明大腹园蛛在我国各地普遍分布的特点,这个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第⑥段先介绍昆虫撞上蛛网后的特殊情况,再指出雄性边褐端黑萤撞到网上后的一般情况,说明蜘蛛会刻意放置诱饵。
C.第⑦段“蜘蛛就会把它们当作普通的甲虫—―蜘蛛会迅速用蛛丝包裹住'甲虫'全身, 并立刻吃掉。”句中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D.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读者普及了蜘蛛捕食的相关知识。
18.请简要分析文中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9.读了本文后,小文想结合《昆虫记》,将大腹园蛛与萤火虫的介绍制作成观察实验卡片,请你帮助他完成下表。
观察对象 大腹园蛛 萤火虫
探究方法 实验观察法
探究问题 蜘蛛也会设置诱饵吗? 萤火虫猎食的对象和方法是什么?
探究过程 ① 找了一个大玻璃瓶子,将草、萤火虫和萤火虫猎食的对象放进去,寸步不离地监视里面的动静。
结论推测 大腹园蛛有意识地利用萤火虫的交流信号,让雄性萤火虫发出类似雌性萤火虫的闪光,从而吸引更多雄性萤火虫自投罗网。 ②
【答案】17.B
18.列数字。作用:准确说明研究团队设置对比实验的蛛网数量,体现实验科学性和严谨性,有力证明放 “诱饵” 后蛛网捕获萤火虫数量明显提升的结论。
19.①观察大腹园蛛捕雄萤行为,设对比实验,涂黑雄萤发光器观察蜘蛛反应 ②萤火虫主要猎食蜗牛,用带槽上颚注射毒液麻醉后吸食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新闻、材料类文本;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A 选项:“都” 字限定了范围,准确地表明大腹园蛛在我国各地普遍分布,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该选项正确。
B 选项:原文是先指出雄性边褐端黑萤撞到网上后的特殊情况(大腹园蛛只会包裹住萤火虫的上半部分,刻意露出发光器等),再介绍昆虫撞上蛛网后的一般情况(大腹园蛛会将猎物的全身都用蛛丝包裹固定,并尽快吃掉),以此说明蜘蛛会刻意放置诱饵,B 选项表述顺序错误。
C 选项:破折号后面 “蜘蛛会迅速用蛛丝包裹住‘甲虫’全身,并立刻吃掉” 是对前面 “当作普通的甲虫” 的进一步解释说明,该选项正确。
D 选项:文章介绍了蜘蛛设置诱饵捕食萤火虫这一知识,且以有趣的现象引入,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18.文中 “研究团队在 161 张大腹园蛛的网上设置了对比实验”,出现具体数字 “161 张”,由此可判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分析:列数字说明方法能使说明更具准确性。在本实验场景中,明确实验所涉及的蛛网数量,能让读者清晰了解实验样本规模,从而体现出整个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通过大规模的实验数据支撑,有力地证明了 “将雄性萤火虫作为‘诱饵’放置于蛛网后,蛛网捕获萤火虫的数量相较于未放置时明显提升” 这一结论。
故答案为: 列数字。作用:准确说明研究团队设置对比实验的蛛网数量,体现实验科学性和严谨性,有力证明放 “诱饵” 后蛛网捕获萤火虫数量明显提升的结论。
19.需结合文本和《昆虫记》,完成关于大腹园蛛与萤火虫的观察实验卡片。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信息的提取、整合能力,以及对科学探究方法、过程和结论的梳理能力。大腹园蛛探究过程:文本中针对大腹园蛛进行了多方面的观察和实验。先是观察大腹园蛛捕获雄性萤火虫的行为,发现其对雄性萤火虫的处理方式与其他猎物不同。接着,设置对比实验,通过涂黑雄性萤火虫发光器,观察蜘蛛的反应。将这些过程梳理后填入 “探究过程”,便能清晰展现对大腹园蛛的探究过程。萤火虫结论推测:在《昆虫记》中,法布尔对萤火虫的猎食进行了详细观察,萤火虫主要猎食蜗牛,其猎食时会用带槽上颚向蜗牛注射毒液,将其麻醉后吸食。将这一结论填入卡片,完成对萤火虫观察实验信息的梳理。
故答案为:①观察大腹园蛛捕雄萤行为,设对比实验,涂黑雄萤发光器观察蜘蛛反应 ②萤火虫主要猎食蜗牛,用带槽上颚注射毒液麻醉后吸食
(2025八上·金湾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纸窗清响
路来森
①暇日,一个人静坐。室内空荡荡的,密封的铝合金门窗,隔断了外部的音响。异常地静,静得让人恐慌。一种茫然的情绪油然而生,慢慢地涨溢开。走近窗前,外面是起伏的楼层和铺洒的阳光,没有树,听不到鸟鸣。
②忽然,觉得这门窗是那样地生硬,忽然,就想起了儿时的木格纸窗。
③儿时的住房,是一所老房子。大块的青砖,鱼鳞状的密实的黑瓦,结结实实地蹲在那儿,像一座思想里的古堡。房前开窗,窗不大,一律的木格窗。横竖交叉的木格,隔出一个或方形或菱形的“窗格”,就是一只只透视的眼睛。透过窗格,可以看到庭院里的树木,可以听见鸟儿的啼鸣。这种窗,和外界的世界,不“隔”。
④每年,我的祖母和母亲,都要在木格窗上糊几次窗纸。纸,是洁白的道林纸。刚糊好的窗口,白净二明亮,似乎想极力照彻老屋的陈旧。可是,过不了多久,窗纸就开始破裂了。或是因为糨糊粘的太多,待干后,自己慢慢地“挣”裂了;或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斜斜的雨点打在了窗纸上,将窗纸“渍”破了,刚破的窗纸,只是裂开一条缝,慢慢地就有了残缺,就出现了一个个的缺口。支离着,破碎着,直待再糊上新的窗纸,才能结束它那一派的萧索和苍凉。
⑤于我,最是喜欢,纸窗破裂,发出的那各种各样的声响,觉得那里面有着醇醇厚厚的生活的滋味。
⑥雨打纸窗,四个字,有着淋淋漓漓的诗意,细密的雨点,唰唰唰唰地响着,像是春蚕在做一场透彻的咀嚼:雨点,大而疏。落到纸纸上,便是一种吧咚吧咚的声音。缓慢,沉重、仿佛生命的凝重,就该如斯,后来读书,读到"隔窗听雨”四个字,觉得那“窗”,就应该是糊纸的木格窗,如此,才能听出饱满的意趣。
⑦窗纸破了,若只是一条缝,风起时,便发出“吱吱吱”的声响,那种声音很轻微,带着一些颤音,丝丝缕缕地触动着你内心的幽微之处。小时候,好多个冬日的早晨,我赖床,常常趴在被窝中,支颙倾听着纸窗发出的声响。老屋沉沉,寂静如远古,我的心灵沉浸在这冬晨的寂寞里,小小的心灵,便有了一种落寞和伤感。窗纸撕裂得严重了,划成了一片一片的,拔散在木格窗上,风吹起,便是另一种味道。特别是在夏日的夜晚,常常有风骤然刮起,窗纸便发出呱嗒呱嗒的声响,像是一种不紧不慢的催促。我的母亲听到这种声音,就赶紧燃灯,起床,走到庭院中,拾掇庭院中的杂物。
⑧窸窸窣窣地忙一阵后,母亲回到房中,熄灯。暗夜中,就传来了潇潇雨声。
⑨那时候,我就读的小学也是一所老房子,是同样的木格窗棂。每次糊好之后,总会有临窗的同学,偷偷地用手指在窗纸上戳一个小孔,以便透视外面的世界。那一天,正上着课,窗外忽然刮起大风,教室内迅即响起了锐利的清响,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望向窗口。老师停止了讲课,也望向窗口,但很快收回视线,走下讲台,打开教室的门向外望了一下。人回到讲台,边收拾教来边说:“天要下雨了,现在放学。”
⑩现在想来,老师那种“随意为之”的行为,颇有意味。我也特别记住了木格窗纸上发出的那一声清音,记住了那个时代的随和、恬静,以及木格窗给人带来的古远的情韵。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4年第31期)
20.作者在文中写了纸窗发出的各种声响,根据全文,完成下图。
①窗纸挣裂溃破的声响
②   
③   
④大风穿过窗纸孔的清响
21.联系上下文,赏析画横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雨点,大而疏。落到纸纸上,便是一种吧咚吧咚的声音。缓慢,沉重、仿佛生命的凝重,就该如斯
22.文章以“纸窗清响”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23.请根据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和主旨,分析本文被选入《思维与智慧》这本杂志的理由。 (至少两个)
【链接材料】《思维与智慧》创刊于1982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慧类期刊之一。其办刊理念是“开发思维,启迪智慧,滋润心灵”,注重引导读者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
【答案】20.雨打纸窗的声响;风吹破窗纸的声响
21.“吧咚吧咚” 是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而疏的雨点打在纸窗上缓慢、沉重的声音,让读者如闻其声,同时将这种声音与生命的凝重相联系,引发读者对生命状态的思考,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22.①“纸窗清响” 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纸窗发出的各种声响展开回忆与抒情。②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纸窗会发出怎样清响的好奇。③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纸窗声响带给作者独特的感受与回忆,寄托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之情。
23.①从思维角度:作者由眼前生硬的铝合金门窗联想到儿时的木格纸窗,进而回忆纸窗发出的各种声响,以小见大,从纸窗清响中感悟到生活的滋味和时代的情韵,拓展了读者思维。②从智慧角度:文中对纸窗清响的描写以及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让读者明白生活中平凡事物蕴含的美好,如同纸窗清响这般细微之处也能带来心灵触动,这是一种生活智慧的启迪。③从滋润心灵角度:文章通过对纸窗清响的深情回忆,展现出过去生活的随和、恬静,寄托着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能引发读者情感共鸣,滋润读者心灵,引导读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珍惜当下的美好。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20.本题要求根据全文内容,梳理作者所描写的纸窗发出的各种声响,完成填空。这旨在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提取与归纳能力,需要学生通读全文,准确提炼关键信息。在阅读文本时,留意作者描写纸窗声响的段落。第⑥段,详细描写了雨打纸窗时,因雨点疏密不同产生的声响,所以第一空应填 “雨打纸窗的声响”。第⑦段,先后描述了窗纸破缝时,风起发出的 “吱吱吱” 声,以及窗纸撕裂严重后,风吹起发出的 “呱嗒呱嗒” 声,这些都属于风吹破窗纸发出的声响,因此第二空填 “风吹破窗纸的声响”。
故答案为:雨打纸窗的声响;风吹破窗纸的声响
21.本题要求联系上下文,赏析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此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词语在语境中作用的理解,以及对语言文字表现力的鉴赏能力。“吧咚吧咚” 属于拟声词,首先从拟声词的作用出发,它能生动形象地模拟出大而疏的雨点打在纸窗上的声音,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闻其声。接着,结合后文 “缓慢,沉重、仿佛生命的凝重,就该如斯”,可知作者将这种声音与生命的凝重联系起来,引发读者对生命状态的思考,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故答案为:“吧咚吧咚” 是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而疏的雨点打在纸窗上缓慢、沉重的声音,让读者如闻其声,同时将这种声音与生命的凝重相联系,引发读者对生命状态的思考,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22.本题要求分析文章标题 “纸窗清响” 的妙处。这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作用的理解,包括标题与文章内容、结构、情感等方面的联系。线索作用:文章围绕纸窗发出的各种声响展开回忆,从雨打纸窗、风吹破窗纸到大风穿过窗纸孔的清响,“纸窗清响” 贯穿全文,起到串联文章内容的线索作用。设置悬念:“清响” 一词引发读者好奇,纸窗会发出怎样独特的清响,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内容与情感:标题直接点明文章主要描写对象和内容,突出纸窗声响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与回忆,字里行间寄托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①“纸窗清响” 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纸窗发出的各种声响展开回忆与抒情。②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纸窗会发出怎样清响的好奇。③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纸窗声响带给作者独特的感受与回忆,寄托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之情。
23.本题要求根据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和主旨,分析本文被选入《思维与智慧》杂志的理由。这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主旨的理解,以及对杂志办刊理念的把握,需要学生将两者有机结合进行分析。思维角度:作者由现实中的铝合金门窗,联想到儿时的木格纸窗,进而深入回忆纸窗清响及与之相关的生活场景,以小见大,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事物感悟生活的滋味和时代的情韵,这种思考方式能够引导读者拓展思维,学会从平凡生活中挖掘深刻的思考。智慧角度:文章通过对纸窗清响的细致描写,让读者认识到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事物,如纸窗清响,也蕴含着美好与触动,这是对生活智慧的一种启迪,教会读者关注生活细节,发现生活中的美。滋润心灵角度:作者对纸窗清响的深情回忆,描绘出过去生活的随和、恬静,这种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之情,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引导读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珍惜当下的美好。
故答案为:①从思维角度:作者由眼前生硬的铝合金门窗联想到儿时的木格纸窗,进而回忆纸窗发出的各种声响,以小见大,从纸窗清响中感悟到生活的滋味和时代的情韵,拓展了读者思维。②从智慧角度:文中对纸窗清响的描写以及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让读者明白生活中平凡事物蕴含的美好,如同纸窗清响这般细微之处也能带来心灵触动,这是一种生活智慧的启迪。③从滋润心灵角度:文章通过对纸窗清响的深情回忆,展现出过去生活的随和、恬静,寄托着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能引发读者情感共鸣,滋润读者心灵,引导读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珍惜当下的美好。
(2025八上·金湾期末)按要求完成各题。
八年级举办“阅读红色经典”主题活动,你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现在到了检验阅读效果的时候。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24.下列与毛泽东有关的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投身政治活动,主笔《湘江评论》。
②参加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和第一次国共合作,参与建立苏维埃政府。
③读“禁书”,剪辫子。
④带领红军发展壮大,通过长征到达甘、陕地区。
A.③②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①③④②
25.你会发现书中写到的许多物件都体现了人物的某种品质,请将下面的阅读表格补充完整。
人物 物件 评价 人物品质
贺龙 ① 象征他在革命初期的决心和勇气 ②
徐海东 一块砖 见证农村青年艰苦成长的奋斗史 ③
④ 一件棉衣 披在身边的小号手身上送去温暖 关心战友
【答案】24.B
25.①:红绸子②:英勇无畏、敢于抗争③:坚韧不拔、勤劳朴实④:彭德怀
【知识点】句子排序;作品的基本内容;《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4.事件③:毛泽东出生于清末,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下,读 “禁书”、剪辫子,这一行为发生在青年毛泽东较早时期,开启了他思想转变的历程。事件①:1919 年,毛泽东主笔《湘江评论》,积极投身政治活动,通过刊物传播进步思想,为革命事业摇旗呐喊。事件②:1921 年,毛泽东参加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之后参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并在革命进程中参与建立苏维埃政府,推动革命政权的建设。事件④: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毛泽东带领红军发展壮大,指挥红军进行战略转移,通过长征到达甘、陕地区,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故答案为:B
25.本题要求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将表格中体现人物品质的物件及相关信息补充完整,考查学生对书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细节把握。贺龙相关:书中记载,贺龙在革命初期,凭借红绸子带领农民闹革命,红绸子成为他投身革命、表达决心的象征,体现了他英勇无畏、敢于抗争的品质,所以①处填 “红绸子”,②处填 “英勇无畏、敢于抗争”。徐海东相关:徐海东出身贫寒,家中祖辈六代以烧制陶器为生。一块砖见证了他从农村青年,历经艰苦斗争,逐步成长为革命将领的奋斗历程,体现出他坚韧不拔、勤劳朴实的品质,因此③处填 “坚韧不拔、勤劳朴实”。彭德怀相关:书中描绘了彭德怀将一件棉衣披在身边的小号手身上,送去温暖的场景,展现了他关心战友的品质,所以④处填 “彭德怀”。
故答案为:①:红绸子②:英勇无畏、敢于抗争③:坚韧不拔、勤劳朴实④:彭德怀
26.(2025八上·金湾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分秒必争,是运动员的节奏;张弛有度,是舞者的节奏;沉稳踏实,是工匠的节奏。每个人在不同情况下,都会有自己的节奏。请以“这,是我的节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答案】这,是我的节奏
午后的阳光轻柔地洒进书房,我坐在书桌前,指尖随意地翻着一本散文集,旁边的香茗升腾起袅袅热气。这一刻,时光仿佛慢了下来,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这,便是属于我的节奏。
在学习的道路上,身边的同学总是行色匆匆。他们一头扎进题海中,分秒必争,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刷完所有题目。而我,却偏爱按自己的节奏来。预习功课时,我不会走马观花般浏览一遍课文,而是深入文本,圈点批注,品味每一处细节。课堂上,我专注倾听老师的讲解,跟随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而不是盲目地记录笔记。课后复习,我会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遇到难题时,不会急于求助,而是静下心来,自己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直至找到解题思路。这种看似缓慢的学习节奏,让我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记忆也更为牢固,每次考试成绩都能稳定在前列。
在课余生活中,我热爱绘画。走进大自然,用画笔描绘四季的色彩,是我最享受的事情。春天,我会来到郊外,捕捉桃花粉嫩的身姿和柳树嫩绿的新芽;夏天,我坐在荷塘边,勾勒荷叶的圆润和荷花的婀娜;秋天,我漫步在枫叶林中,将枫叶的火红与天空的湛蓝融入画中;冬天,我站在雪地里,描绘雪花的纯洁和红梅的坚韧。每一幅画,我都用心去创作,不追求速度,只在乎能否表达出内心的感受。绘画让我学会了观察,也让我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一片宁静的天地。
生活如同一场漫长的旅程,不必总是追赶他人的脚步。坚持自己的节奏,不被外界的声音干扰,才能欣赏到沿途独特的风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怀揣这份从容,坚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奏响属于自己的生命乐章。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开篇通过列举运动员分秒必争、舞者张弛有度、工匠沉稳踏实,表明不同职业群体有着各自独特的节奏。继而指出每个人在不同情境下,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节奏,引出 “节奏” 这一中心话题,引导学生对自我节奏进行思考。
【题干分析】
“分秒必争”“张弛有度”“沉稳踏实” 分别描述了运动员、舞者、工匠各自适应职业特点的行事节奏。 “每个人在不同情况下,都会有自己的节奏” 则强调每个人都拥有区别于他人的、独有的生活、处事节奏,这是对 “节奏” 一词内涵的拓展,不仅局限于职业领域,更延伸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写作思路:是什么:开篇点题,表明 “这,是我的节奏”,随即阐述自己节奏的具体表现,如做事有条不紊、追求劳逸结合等。为什么:文章主体部分围绕 “为什么这是我的节奏” 展开论述,结合个人经历,说明该节奏给自己带来的积极影响,如成绩提升、心态平稳等。怎么做:在结尾处,提出如何保持自己的节奏,如面对外界干扰时坚定自我、适时调整节奏以适应变化等。写作误区:学生写作时易出现详略不当的问题,如对自己节奏的具体表现和积极影响叙述简略,却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长篇大论。作文开头可通过描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引出自己的节奏;事例素材可选取学习、兴趣爱好、家庭生活等方面;结尾则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坚持自我节奏的重要性,做到首尾呼应。
【点评】文章紧扣 “这,是我的节奏” 这一主题,从学习和课余生活两个方面,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节奏,传达出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积极人生态度,立意积极向上,富有深度。结构清晰:开篇通过描绘书房中的惬意场景,引出自己的节奏,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别从学习和绘画两个角度展开,详细叙述自己的节奏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层次分明。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坚持自我节奏的重要性,升华主题,做到了首尾呼应。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