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章末检测卷(三)(课件 练习,共2份)苏教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章末检测卷(三)(课件 练习,共2份)苏教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简介

章末检测卷(三)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4小题,每题2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
2.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可能导致染色体结构或基因序列的变化。图甲、乙分别表示两种染色体之间的交换模式,图丙、丁、戊表示某染色体变化的三种情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图甲和图乙表示的变异均能导致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原理相同
图甲会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图甲可以导致图丁或图戊两种情形的产生
图乙可以导致图丙的形成
3.(2024·镇江高一期末)如图是四种生物的体细胞示意图,甲、乙中的字母代表细胞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图丙、丁代表细胞中的染色体情况。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图甲细胞一定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图乙所示生物可能是单倍体生物
图丙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图丁所示生物可能是多倍体生物
4.下图是野生祖先种和栽培品种香蕉的染色体核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栽培品种和野生祖先种体细胞中每个染色体组所含染色体数目不同
三倍体香蕉与野生祖先种相比,茎秆粗壮,早熟,营养物质含量丰富
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祖先种的幼苗可抑制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的分裂获得四倍体香蕉
栽培品种香蕉因联会紊乱,不能进行正常减数分裂,一般无法形成正常的配子
5.(2024·江苏海安高级中学校考)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某二倍体植株A的幼芽可获得同源四倍体A'。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鉴定四倍体时可用植株A'的根尖分生区做材料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
同源四倍体因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形成较多染色体数量异常的配子
秋水仙素处理时间过长有可能出现八倍体或染色体数更多的细胞
秋水仙素能特异性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分裂后的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
6.(2024·江苏淮安期中)二倍体栽培种芜菁、黑芥和花椰菜通过相互杂交和自然加倍可形成四倍体栽培种,关系如下图(图中A、B、C分别代表不同的染色体组,数字代表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骤然低温能够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引起染色体数自然加倍
若芥菜与花椰菜杂交,产生的子代体细胞中含3个染色体组
芜菁和黑芥形成芥菜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若油菜与黑芥进行杂交,产生的子代体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
7.膀胱癌发病率居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研究数据显示,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目前较为明确的两大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主要是香烟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和芳香胺类化学物质,30%~50%的膀胱癌由吸烟引起。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香烟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和芳香胺类化学物质是引起膀胱癌的化学致癌因子
吸烟引起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临床上治疗癌症常用化学药物抑制癌细胞中DNA的复制,使其停留在分裂期
癌症晚期患者难以被治愈的原因是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已经分散和转移
8.(2024·江苏常州高级中学期末)水平转基因是自然转基因的一种类型,指基因在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之间的交流过程与结果(如图中过程1所示),或者在单个细胞内部的叶绿体、线粒体与细胞核等结构之间的交流过程与结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水平转基因可以发生在农杆菌和红薯细胞间,属于基因重组
过程1中获得A基因的红薯可通过过程2将A基因传递到子代
细胞内不同结构之间能进行基因交流与DNA的结构相同有关
过程1、过程2均使作物发生定向变异,均有利于作物适应新环境
9.(2024·江苏南通高一校考)甲、乙为某雄性二倍体动物(基因型为AaBb)体内不同细胞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示意图,染色体及基因分布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甲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
甲图中①②染色体上基因分布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换
乙图所示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可产生基因型为AB和aB的两种精子
乙图细胞中存在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现象
10.(2023·扬州高一质检)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
单基因遗传病更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通过染色体分析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21三体综合征、红绿色盲症等
人类遗传病监测和预防的主要手段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若通过某种方法或技术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则可判断其不患遗传病
11.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数量加倍”实验中制片操作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解离的目的是为了让组织细胞彼此分离
可用清水对解离后的根尖进行漂洗
染色所用的苯酚品红溶液是一种碱性染料
在显微镜下可看到根尖细胞内染色体加倍的过程
12.(2024·江苏无锡期中)某地人群中发现了一例同时含两种性腺的异常个体,其体内含有性染色体组成为XO(只含一条X)和XYY的两类细胞,出现此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在胚胎发育早期发生了变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该个体发生了染色体数量变异,其体细胞中最多含有94条染色体
该个体的初级性母细胞中,最多可形成22个四分体
该个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XY合子发育早期,有丝分裂中两条Y染色体未分离
通过对胎儿的基因进行检测,可以有效避免该类异常个体的出生
13.(2024·江苏南通一中校考)某些人的某编号染色体全部来自父方或母方,而其他染色体均正常,这种现象称为“单亲二体”。三体细胞(染色体比正常体细胞多1条)在有丝分裂时,三条染色体中的一条随机丢失,可产生染色体数量正常的体细胞,这种现象称为“三体自救”。发育成某女子的受精卵为三体细胞,该细胞发生“三体自救”后,该女子成为“单亲二体”,两条X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但两条X染色体的碱基序列差异很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母亲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
受精卵卵裂时发生“三体自救”,来自父方的性染色体丢失
此女子患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高于母亲
发育成此女子的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XX或XXY
14.(2024·江苏盐城联考)如果碱基对的插入或缺失发生于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区域,且导致非3倍数碱基对的插入或缺失,有可能引起蛋白质翻译从该突变位点开始移码,直到新的终止密码子,从而引起基因产物的失活,这种突变称为移码突变。一个基因如果发生两次移码突变,前者增加一个碱基,后者减少一个碱基,两个突变位点相距不远,且不涉及基因产物重要部位,则突变基因产物的功能有可能不受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一个基因发生一次移码突变,往往会改变生物的性状
上述的两次移码突变不会改变密码子的数量和种类
若两次移码突变都是增加一个碱基,则突变基因产物的功能会改变
移码突变和其他类型的基因突变一样,都能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
二、多项选择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5.(2024·江苏扬州期中)由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DNA分子中插入一段脱氧核苷酸序列可引起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可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组成改变
致癌因子诱导原癌基因表达、抑制抑癌基因表达,使细胞分裂失控,甚至发生癌变
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或结构变化,判断细胞是否发生染色体变异
16.转座子是一段可移动的DNA序列。转座子可在真核细胞染色体内部和染色体间转移,在细菌的拟核DNA、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有的转座子中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很快地传播到其他细菌细胞。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
转座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转座子可造成染色体变异或基因重组
转座过程涉及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和断裂
细菌抗药性均来自自身的基因突变
17.如图表示将二倍体植株①和②杂交得到③,再将③做进一步处理获得新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③到④过程的育种方式能提高突变频率,加速育种进程
⑤到⑥过程的育种方式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图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使染色体数量加倍
若③的基因型是AaBb,则⑨的基因型一定有AB、Ab、aB、ab四种
18.甲病是单基因遗传病且致病基因不在21号染色体上,已知21三体综合征患者减数分裂时,任意两条21号染色体联会,剩余的21号染色体随机移向一端。如图是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2号和4号都是杂合子
7号患21三体综合征可能是因为4号产生了染色体数量异常的卵细胞
若1号不含甲病致病基因,6号和7号生下患两种病男孩的概率是1/8
若1号含甲病致病基因,则甲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
三、非选择题(5小题,共60分。)
19.(10分)(2024·苏州高一检测)结肠癌是一种起源于结肠黏膜上皮的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如图1是结肠癌发生的简化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1分)从基因角度分析,图示的细胞癌变是        的结果。
(2)(4分)正常机体内RAS基因的功能是调控            。与正常的细胞相比较,癌细胞具有             (至少回答出两点)等特征。癌变后的细胞增殖周期将会        (填“变长”“变短”或“不变”)。
(3)(4分)由图2可知,当人体细胞的DNA受损时,P53基因被激活,合成的P53蛋白通过        (填结构)进入细胞核内启动修复酶基因和P21基因的表达。据图分析,P53蛋白可通过  ,
从而阻断了错误遗传信息的传递。
(4)(1分)随着对癌症发生机理的不断深入研究,科学家们还发现,多种癌细胞的抑癌基因转录区域的上游发生过量甲基化,进而导致抑癌基因的功能失活。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甲基化后的抑癌基因碱基序列没有发生改变
②过量甲基化导致抑癌基因的转录过程受到抑制
③尝试去甲基化可能是癌症治疗的一条新途径
④抑癌基因过量甲基化导致的表型改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20.(12分)(2024·江苏南京校考)香味是水稻(2n)稻米品质的一个重要性状,某品种水稻稻米有香味(A)对无香味(a)为显性。杂合子水稻(类型甲植株)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基因位置如图甲所示,对其进行诱变处理得到图乙、图丙所示的变异类型。已知类型乙植株中染色体缺失的雄配子的受精能力只有正常雄配子的一半;丙类型植株产生的不同配子活力相同,个体中如果同时不存在有香味基因和无香味基因,则不能存活。请回答:
(1)(3分)甲植株中A、a基因的遗传遵循     定律,丙植株中A、a基因的遗传遵循     定律。
(2)(1分)甲植株水稻的根尖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为    。
(3)(2分)经诱变处理获得乙、丙类型的变异是    。
(4)(3分)让类型乙植株自交,所得子代中具有隐性性状的植株约占    。让类型丙植株自交,所得子代中具有隐性性状的植株约占    。
(5)(3分)若以甲为母本,丙为父本进行杂交,后代中有香味和无香味的比例为    ;若以乙为父本,丙为母本进行杂交,后代中有香味和无香味的比例为    。
21.(12分)小明同学调查某家族遗传病,其中部分个体的情况如下图所示。甲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乙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且Ⅱ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1)(4分)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小明同学认为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Y染色体遗传,其他同学认为其观点是错误的,理由是  。
(2)(2分)Ⅱ1基因型是    ,Ⅲ2是纯合子的概率是    。
(3)(5分)Ⅲ3与Ⅲ4属于近亲关系,若结婚会使后代患病的概率大大增加,试计算此二人婚配生出的后代患病的概率是    。若Ⅲ2与一正常男子婚配怀孕,其是否需要进行产前诊断,并说明原因 。
(4)(1分)若Ⅲ5某器官中有的细胞中有两个乙病致病基因,有的细胞无乙病致病基因(不考虑变异),则该器官可能是    。
22.(12分)(2023·江苏常州开学考)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
(1)(1分)图示果蝇发生的变异类型是    。
(2)(3分)白眼雌果蝇(XrXrY)最多能产生Xr、XrXr、    和    四种类型的配子。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
(3)(2分)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F1自由交配得F2,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    ,从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    。
(4)(6分)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实验步骤:                。
结果预测:
Ⅰ.若          ,则是环境改变;
Ⅱ.若          则是基因突变;
Ⅲ.若          ,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23.(14分)科学家从某雌雄同株植物的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甲、乙和丙三种白花品系,这3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且与野生型紫花品系杂交的子代均为紫花。为研究其花色的遗传规律,某小组做了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 亲本 F1
一 甲×丙 全为紫花
二 乙×丙 全为紫花
(1)(3分)由题表可知,出现了白花性状是因为紫花植株中发生了    (填“显”或“隐”)性突变;由实验结果可知,甲和丙的白花基因为    (填“等位基因”或“非等位基因”)。若让杂交组合二中F1的紫花植株自交得F2,则F2中白花植株的占比为    。
(2)(6分)该小组想要利用植物杂交的方法探究甲和乙的白花基因是否由同一对等位基因突变而来,请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                                     。
预期结果及结论:                                  。
(3)(5分)SSR是DNA中的简单重复序列,不同的染色体上有不同长度的SSR,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为确定品系甲和乙的白花基因是否在同一对染色体上,该小组扩增出若干个体的SSR序列,现让品系甲和品系乙分别与野生型杂交得F1,让F1自交得F2,电泳结果如图所示。由结果可知品系甲和乙的白花基因    (填“在”或“不在”)同一对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            
                                    。
章末检测卷(三)
1.C [基因重组会导致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发生重组,可能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A错误;因为一个氨基酸可对应多个密码子以及基因的显隐性等,所以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B错误;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经加倍处理后,其染色体数量加倍而成为可育的植株,可用于育种,C正确;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不变,D错误。]
2.B [图甲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图乙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B正确;图丁表示基因突变或交换,图戊表示易位,所以图甲可以导致图丁的形成,但不会导致图戊的形成,C错误;图乙表示易位,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片段的交换,而图丙表示重复,图乙不能导致图丙的形成,D错误。]
3.A [图甲细胞可以代表经过DNA复制的细胞,不一定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图乙所示生物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可能是单倍体生物,B正确;图丁所示生物含有4个染色体组,可能是多倍体生物,D正确。]
4.D [栽培品种的体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野生祖先种体细胞中含两个染色体组,两者每个染色体组都含有11条染色体,A错误;三倍体香蕉与野生祖先种相比,茎秆粗壮,营养物质含量丰富,但是发育迟缓,B错误;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祖先种的幼苗,可以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导致后期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加倍成为四倍体,C错误;栽培品种香蕉为三倍体,减数分裂时因联会紊乱,一般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D正确。]
5.A [根据题干信息,秋水仙素处理了A的幼芽,那么幼芽处的细胞为四个染色体组,但是根尖分生区细胞还是两个染色体组,A错误;同源多倍体在减数分裂时往往发生联会紊乱,形成较多的染色体数量异常的配子,导致育性下降,结实率低,B正确;秋水仙素处理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四个染色体组的细胞继续加倍,产生染色体数更多的细胞,C正确;秋水仙素可以特异性抑制纺锤体形成,使分裂后的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进而使染色体数量加倍,诱导多倍体形成,D正确。]
6.D [低温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而使染色体数量加倍,故骤然低温能够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引起染色体数自然加倍,A正确;芥菜(AABB)与花椰菜(CC)杂交,后代体细胞含3个染色体组ABC,B正确;芜菁和黑芥形成芥菜的过程中发生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低温诱导,减数分裂过程发生基因重组,低温诱导过程发生了染色体数量变异,C正确;油菜染色体组为AACC,黑芥染色体组为BB,若油菜与黑芥杂交,产生的子代体细胞染色体组为ABC,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
7.C [其中环境因素主要是香烟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和芳香胺类化学物质,其为引起膀胱癌的化学致癌因子,A正确;细胞癌变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吸烟引起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基因突变,B正确;临床上治疗癌症常用化学药物抑制癌细胞中DNA的复制,使其停留在分裂间期,C错误;癌症晚期患者难以被治愈的原因是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已经分散和转移,很难去除,D正确。]
8.D [据过程1可知,农杆菌的A基因可转移至原先不含A基因的红薯内,说明水平转基因可以发生在农杆菌和红薯细胞间,是基因重组的一种,A正确;过程1属于水平转基因,是可遗传变异,该过程中获得A基因的红薯可通过过程2(杂交育种)将A基因传递到子代,B正确;不同生物之间DNA的结构相同,是细胞内不同结构之间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结构基础,C正确;过程1、过程2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有利于作物适应新环境,但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9.C [甲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A错误;甲图中细胞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其中①②染色体上A和a基因分布的原因是基因突变,而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次级精母细胞,根据其中的基因组成可知,该细胞可产生基因型为AB和aB的两种精子,C正确;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存在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现象,D错误。]
10.C [多基因遗传病更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A错误;通过对染色体进行分析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21三体综合征,但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红绿色盲(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遗传病监测和预防的主要手段是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患病胎儿的出生率;遗传咨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发生,C正确;若通过某种方法或技术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则确定胎儿不患基因遗传病,但可能会患染色体遗传病,D错误。]
11.D [解离的目的是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溶液的混合液(1∶1)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A正确;解离后需用清水漂洗,B正确;苯酚品红溶液是用于对染色体染色的染料,而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溶液着色,故实验所用的苯酚品红溶液为碱性染料,C正确;由于在玻片制作的解离步骤中已经将细胞杀死了,所以用显微镜观察时看不到根尖细胞内染色体加倍的过程,D错误。]
12.D [该个体体内含有性染色体组成为XO(只含一条X)和XYY的两类细胞,发生了染色体数量变异,染色体组成为XYY的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数目为94条,A正确;XO和XYY在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不能形成四分体,该个体最多可形成22个四分体,B正确;该个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XY合子发育早期,有丝分裂中两条Y染色体未分离,同时进入一个细胞,导致XO和XYY细胞的形成,C正确;该个体为染色体数量变异,可通过羊水检查等检查染色体的数量判断,不能通过对胎儿的基因进行检测来诊断,D错误。]
13.C [两条X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但两条X染色体的碱基序列差异很大,说明不是相同的染色体,则来自母亲的一对同源染色体,说明母亲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A正确;该女子成为“单亲二体”,两条X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则说明受精卵卵裂时发生“三体自救”,来自父方的性染色体丢失,B正确;此女子含有的两条X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则该女子患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与母亲相同,C错误;母亲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产生的卵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X,父亲产生的精子性染色体组成为X或Y,故发育成此女子的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XX或XXY,D正确。]
14.B [一个基因发生一次移码突变,有可能引起蛋白质翻译从该突变位点开始移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都发生改变,往往会改变生物的性状,A正确;两次移码突变有可能不会改变密码子的数量和种类(如前者增加一个碱基,后者减少一个碱基),但密码子的数量和种类也有可能发生了改变(如两次均增加或减少一个碱基),B错误;若两次移码突变都是增加一个碱基,导致遗传密码改变,氨基酸序列改变,则突变基因产物的功能会改变,C正确;移码突变和其他类型的基因突变一样,改变了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能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D正确。]
15.ABD [DNA分子中插入一段较短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可引起基因突变,插入一段较长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可引起基因重组,A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可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组成改变,这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致癌因子会导致人体内细胞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不能正常表达,使细胞分裂失控,甚至发生癌变,C错误;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量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D正确。]
16.ABC [转座子是一段可移动的DNA序列,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A合理;转座子可在真核细胞染色体内部转移,可造成基因重组,在染色体间转移可造成染色体变异,B合理;转座子能利用自身编码的转座酶将自身序列从原有位置上切除并插入到新的基因组位点,此过程会涉及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和断裂,C合理;由题干分析可知,细菌抗药性也可来自转座子,D不合理。]
17.ABC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图中③→④表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其优点是能提高突变频率,加速育种进程,A正确;图中③→⑤→⑥表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图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量加倍,C正确;若③的基因型是AaBb,⑨的基因型可能有AB、Ab、aB、ab四种,D错误。]
18.ABD [1号和2号个体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儿子,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无论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还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号和4号个体都是杂合子;7号患21三体综合征可能是因为3号产生了染色体数量异常的精子,也可能是4号产生了染色体数量异常的卵细胞;就甲病而言,若1号不含甲病致病基因(相关基因用b表示),则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6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XBXB、1/2XBXb,其与7号(XBY)生下患甲病男孩(XbY)的概率为1/2×1/4=1/8。就乙病而言,7号个体产生异常配子的概率为1/2,因此他们生下患两种病男孩的概率是1/8×1/2=1/16;若1号含甲病致病基因,则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甲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
19.(1)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并积累
(2)细胞周期,控制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进程 在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地增殖、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癌细胞间无接触抑制现象 变短
(3)核孔 阻滞细胞周期(阻止受损DNA的复制)和受损DNA修复 (4)①②③
解析 (1)癌细胞的产生是由于正常细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并积累的结果。(2)正常机体内RAS基因为原癌基因,其编码产生的蛋白质能够调控细胞周期,控制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进程;癌细胞增殖周期将会变短。(3)P53蛋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P53蛋白可通过阻止受损DNA的复制和受损DNA修复,实现对错误遗传信息传递的阻断。(4)过量甲基化导致抑癌基因的转录过程受到抑制,但碱基序列没有发生变化,属于可遗传变异,④错误。
20.(1)(基因的)分离 (基因的)自由组合
(2)2或4
(3)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易位)
(4)1/6 1/5
(5)3∶1 5∶1
解析 (1)甲植株中A、a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因此甲植株中A、a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丙植株中A、a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丙植株中A、a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分析题图可知:类型甲植株有2对同源染色体,即含有2个非同源染色体组成的染色体组,甲植株水稻的根尖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会有4个染色体组,故甲植株水稻的根尖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为2或4。(3)分析题图可知:经诱变处理获得乙类型的变异是染色体缺失,而经诱变处理,丙类型的变异是染色体易位,均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4)分析题意可知:类型乙植株中染色体缺失的雄配子的受精能力只有正常雄配子的一半,所以类型乙植株能产生的雄配子为A∶a=2∶1,雌配子为A∶a=1∶1,故自交后代隐性性状的植株,即基因型为aa的植株,约占1/3×1/2=1/6;类型丙植株如果同时不存在有香味基因和无香味基因,则不能存活,类型丙能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和比例皆为Aa∶A∶a∶O=1∶1∶1∶1,其中O表示配子中不存在任何相关基因,所得子代中有1/16的个体无有关香味的基因,故剩余15份,隐性纯合占3份,故所得子代中产生具有隐性性状的植株占比为3/15,即所得子代中具有隐性性状的植株约占1/5。(5)分析题意可知:若以甲为母本,丙为父本进行杂交,植株甲产生的雌配子为A∶a=1∶1,植株丙产生的雄配子为Aa∶A∶a∶O=1∶1∶1∶1,后代中无香味的基因型为aa和aO,所占比例为1/2×1/4+1/2×1/4=1/4,有香味的所占比例为3/4,故后代中有香味和无香味的比例为3∶1;若以乙为父本,丙为母本进行杂交,类型乙植株能产生的雄配子为A∶a=2∶1,植株丙产生的雌配子为Aa∶A∶a∶O=1∶1∶1∶1,后代中无香味的基因型为aa和aO,所占比例为1/3×1/4+1/3×1/4=1/6,有香味所占比例为5/6,故后代中有香味和无香味的比例为5∶1。
21.(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Ⅲ3的父亲Ⅱ1不患乙病
(2)AaXBY 1/2
(3)5/6 需要,因为Ⅲ2可能是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可能生出患病的孩子(男孩)
(4)睾丸
解析 (1)由遗传系谱图分析可知,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是父传子,子传孙,而Ⅲ3患乙病,其父亲Ⅱ1不患乙病,说明乙病的遗传方式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2)Ⅱ1和Ⅱ2不患乙病,但生出患乙病的儿子Ⅲ3,因此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Ⅱ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Ⅲ2不患甲病,可知Ⅱ1的基因型是AaXBY。就乙病而言,Ⅱ1的基因型是XBY,Ⅱ2的基因型是XBXb,则Ⅲ2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又因为其不患甲病,故为aa,所以其是纯合子(aaXBXB)的概率是1/2。(3)已知Ⅱ1的基因型是AaXBY,Ⅱ2的基因型是AaXBXb,则Ⅲ3的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Ⅲ4的基因型为aaXBXb,二者婚配后生出的后代正常的概率为2/3×1/2×1/2=1/6,则患病的概率是1-1/6=5/6。Ⅲ2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若其基因型为aaXBXb,与正常男子结婚后可能生出患乙病的孩子(XbY),故需要进行产前诊断。(4)若Ⅲ5某器官中有的细胞中含2个乙病致病基因,有的细胞中无乙病致病基因,不考虑变异,则该器官中的细胞能进行减数分裂,应该为生殖器官,即睾丸。
22.(1)染色体数量变异 (2)XrY Y XRXr、XRXrY (3)3∶1 1/18
(4)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分析子代的表型 Ⅰ.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 Ⅱ.子代表型全部为白眼 Ⅲ.无子代产生
解析 (1)据图可知,XXY个体中多了一条性染色体,XO个体少了一条性染色体,XXX个体多了一条X染色体,OY个体少了一条性染色体,因此上述果蝇中染色体数量多出一条或者少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量变异。(2)白眼雌果蝇(XrXrY)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由于性染色体为三条,其中任意两条配对正常分离,而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产生含两条或一条性染色体的配子,可以是Xr或者Y单独移向一极,配子种类及比例为2Xr∶2XrY∶1XrXr∶1Y。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XRXrY。(3)aaXrXr与AAXRY杂交,F1的基因型是AaXRXr、AaXrY,F2中灰身红眼(A_XR_)果蝇的概率是3/4×1/2=3/8,黑身白眼(aaXrXr和aaXrY)果蝇的概率是1/4×1/4+1/4×1/4=1/8,所以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3∶1。F2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1/3AAXRXr或是2/3AaXRXr,灰身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1/3AAXrY或是2/3AaXrY,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aa)的概率是2/3×2/3×1/4=1/9,子代中出现白眼(XrXr和XrY)的概率是1/2,所以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1/9×1/2=1/18。(4)分析题干可知,三种可能情况下,M果蝇基因型分别为XRY、XrY、XrO。因此,本实验可以用M果蝇与多只白眼雌果蝇(XrXr)杂交,统计子代果蝇的眼色。第一种情况,M基因型应为XRY,XRY与XrXr杂交,若子代雌性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性果蝇全部为白眼,则为环境引起的表型改变;第二种情况,M基因型应为XrY,XrY与XrXr杂交,若子代全部是白眼,则为基因突变引起的表型改变;第三种情况,M基因型应为XrO,由题干所给图示可知XrO不育,因此M与XrXr杂交,若没有子代产生,则为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没有分离。
23.(1)隐 非等位基因 1/2或7/16
(2)让突变体甲和乙杂交,观察子代表型 若子代全为白花,则甲和乙的白花基因是由同一对等位基因突变而来的;若子代全为紫花,则甲和乙的白花基因不是由同一对等位基因突变而来的
(3)不在 品系甲的SSR与F2白花植株(4、5)的SSR相同,说明品系甲的白花基因在3号染色体上,同理可知,品系乙的白花基因在6号染色体上
解析 (1)由于甲、乙、丙三种白花品系与野生型紫花品系杂交的子代均为紫花,可知紫花对白花为显性,出现了白花性状是因为紫花植株中发生了隐性突变。甲、乙、丙这3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①若甲和丙(或乙和丙)的白花基因为等位基因,则甲和丙(或乙和丙)杂交,F1应全为白花;②若甲和丙(或乙和丙)的白花基因为非等位基因,则甲和丙(或乙和丙)中各含一对隐性基因且不相同,甲和丙(或乙和丙)杂交,F1全为紫花。根据题表中杂交组合一,甲和丙杂交后F1全为紫花,可以推测甲和丙的白花基因为非等位基因;根据题表中的杂交组合二,乙和丙杂交后F1全为紫花,可以推测乙和丙的白花基因也为非等位基因。假设该突变基因用A/a、B/b……表示,由于乙和丙的白花基因为非等位基因且两者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可以假设乙的基因型为aaBB、丙的基因型为AAbb,则杂交组合二中F1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①若A/a、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自由组合定律,F1紫花植株(AaBb)自交得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9A_B_∶3A_bb∶3aaB_∶1aabb,则F2中白花植株(A_bb、aaB_、aabb)的占比为7/16;②若A/a、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满足自由组合定律,F1紫花植株(AaBb)产生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B∶Ab=1∶1,自交得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aaBB∶2AaBb∶1AAbb,则F2中白花植株(aaBB、AAbb)的占比为1/2。(2)若甲和乙的白花基因是由同一对等位基因突变而来,则甲和乙杂交后代全为白花;若甲和乙的白花基因不是由同一对等位基因突变而来,则甲和乙各含一对隐性基因且不相同,甲和乙杂交后代全为紫花。所以要利用植物杂交的方法探究甲和乙的白花基因是否由同一对等位基因突变而来,可以让突变体甲和乙杂交,观察子代表型。若子代全为白花,则甲和乙的白花基因是由同一对等位基因突变而来的;若子代全为紫花,则甲和乙的白花基因不是由同一对等位基因突变而来的。(3)若品系甲的白花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则白花基因和品系甲亲本3号染色体上的SSR连锁,品系甲和野生型杂交得F1,让F1自交得F2,根据电泳图,可以看到F2中白花植物(4、5)的SSR与亲本品系甲的相同,说明品系甲的白花基因在3号染色体上;品系乙和野生型杂交得F1,让F1自交得F2,根据电泳图,可以看到F2中白花植物(4、5)的SSR与亲本品系乙的相同,说明品系乙的白花基因和6号染色体上的SSR连锁,品系乙的白花基因在6号染色体上,所以品系甲和乙的白花基因不在同一对染色体上。(共64张PPT)
章末检测卷(三)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C
一、单项选择题(14小题,每题2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
解析 基因重组会导致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发生重组,可能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A错误;
因为一个氨基酸可对应多个密码子以及基因的显隐性等,所以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B错误;
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经加倍处理后,其染色体数量加倍而成为可育的植株,可用于育种,C正确;
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不变,D错误。
2.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可能导致染色体结构或基因序列的变化。图甲、乙分别表示两种染色体之间的交换模式,图丙、丁、戊表示某染色体变化的三种情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B
A.图甲和图乙表示的变异均能导
致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原理相同
B.图甲会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C.图甲可以导致图丁或图戊两种情形
的产生
D.图乙可以导致图丙的形成
解析 图甲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图乙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B正确;
图丁表示基因突变或交换,图戊表示易位,所以图甲可以导致图丁的形成,但不会导致图戊的形成,C错误;
图乙表示易位,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片段的交换,而图丙表示重复,图乙不能导致图丙的形成,D错误。
A.图甲和图乙表示的变异均能导
致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原理相同
B.图甲会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C.图甲可以导致图丁或图戊两种情形
的产生
D.图乙可以导致图丙的形成
3.(2024·镇江高一期末)如图是四种生物的体细胞示意图,甲、乙中的字母代表细胞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图丙、丁代表细胞中的染色体情况。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A.图甲细胞一定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B.图乙所示生物可能是单倍体生物
C.图丙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D.图丁所示生物可能是多倍体生物
解析 图甲细胞可以代表经过DNA复制的细胞,不一定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
图乙所示生物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可能是单倍体生物,B正确;
图丁所示生物含有4个染色体组,可能是多倍体生物,D正确。
4.下图是野生祖先种和栽培品种香蕉的染色体核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D
A.栽培品种和野生祖先种体细胞中每个染色体组所含染色体数目不同
B.三倍体香蕉与野生祖先种相比,茎秆粗壮,早熟,营养物质含量丰富
C.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祖先种的幼苗可抑制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的分裂获得四倍体香蕉
D.栽培品种香蕉因联会紊乱,不能进行正常减数分裂,一般无法形成正常的配子
解析 栽培品种的体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野生祖先种体细胞中含两个染色体组,两者每个染色体组都含有11条染色体,A错误;
三倍体香蕉与野生祖先种相比,茎秆粗壮,营养物质含量丰富,但是发育迟缓,B错误;
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祖先种的幼苗,可以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导致后期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加倍成为四倍体,C错误;
栽培品种香蕉为三倍体,减数分裂时因联会紊乱,一般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D正确。
A.栽培品种和野生祖先种体细胞中每个染色体组所含染色体数目不同
B.三倍体香蕉与野生祖先种相比,茎秆粗壮,早熟,营养物质含量丰富
C.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祖先种的幼苗可抑制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的分裂获得四倍体香蕉
D.栽培品种香蕉因联会紊乱,不能进行正常减数分裂,一般无法形成正常的配子
5.(2024·江苏海安高级中学校考)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某二倍体植株A的幼芽可获得同源四倍体A′。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鉴定四倍体时可用植株A′的根尖分生区做材料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
B.同源四倍体因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形成较多染色体数量异常的配子
C.秋水仙素处理时间过长有可能出现八倍体或染色体数更多的细胞
D.秋水仙素能特异性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分裂后的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
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秋水仙素处理了A的幼芽,那么幼芽处的细胞为四个染色体组,但是根尖分生区细胞还是两个染色体组,A错误;
同源多倍体在减数分裂时往往发生联会紊乱,形成较多的染色体数量异常的配子,导致育性下降,结实率低,B正确;
秋水仙素处理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四个染色体组的细胞继续加倍,产生染色体数更多的细胞,C正确;
秋水仙素可以特异性抑制纺锤体形成,使分裂后的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进而使染色体数量加倍,诱导多倍体形成,D正确。
6.(2024·江苏淮安期中)二倍体栽培种芜菁、黑芥和花椰菜通过相互杂交和自然加倍可形成四倍体栽培种,关系如下图(图中A、B、C分别代表不同的染色体组,数字代表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D
A.骤然低温能够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引起染色体数自然加倍
B.若芥菜与花椰菜杂交,产生的子代体细胞中含3个染色体组
C.芜菁和黑芥形成芥菜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D.若油菜与黑芥进行杂交,产生的子代体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
解析 低温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而使染色体数量加倍,故骤然低温能够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引起染色体数自然加倍,A正确;
芥菜(AABB)与花椰菜(CC)杂交,后代体细胞含3个染色体组ABC,B正确;
芜菁和黑芥形成芥菜的过程中发生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低温诱导,减数分裂过程发生基因重组,低温诱导过程发生了染色体数量变异,C正确;
油菜染色体组为AACC,黑芥染色体组为BB,若油菜与黑芥杂交,产生的子代体细胞染色体组为ABC,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
A.骤然低温能够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引起染色体数自然加倍
B.若芥菜与花椰菜杂交,产生的子代体细胞中含3个染色体组
C.芜菁和黑芥形成芥菜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D.若油菜与黑芥进行杂交,产生的子代体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
7.膀胱癌发病率居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研究数据显示,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目前较为明确的两大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主要是香烟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和芳香胺类化学物质,30%~50%的膀胱癌由吸烟引起。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香烟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和芳香胺类化学物质是引起膀胱癌的化学致癌因子
B.吸烟引起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C.临床上治疗癌症常用化学药物抑制癌细胞中DNA的复制,使其停留在分裂期
D.癌症晚期患者难以被治愈的原因是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已经分散和转移
C
解析 其中环境因素主要是香烟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和芳香胺类化学物质,其为引起膀胱癌的化学致癌因子,A正确;
细胞癌变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吸烟引起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基因突变,B正确;
临床上治疗癌症常用化学药物抑制癌细胞中DNA的复制,使其停留在分裂间期,C错误;
癌症晚期患者难以被治愈的原因是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已经分散和转移,很难去除,D正确。
8.(2024·江苏常州高级中学期末)水平转基因是自然转基因的一种类型,指基因在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之间的交流过程与结果(如图中过程1所示),或者在单个细胞内部的叶绿体、线粒体与细胞核等结构之间的交流过程与结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D
A.水平转基因可以发生在农杆菌和红薯细胞间,属于基因重组
B.过程1中获得A基因的红薯可通过过程2将A基因传递到子代
C.细胞内不同结构之间能进行基因交流与DNA的结构相同有关
D.过程1、过程2均使作物发生定向变异,均有利于作物适应新环境
解析 据过程1可知,农杆菌的A基因可转移至原先不含A基因的红薯内,说明水平转基因可以发生在农杆菌和红薯细胞间,是基因重组的一种,A正确;
过程1属于水平转基因,是可遗传变异,该过程中获得A基因的红薯可通过过程2(杂交育种)将A基因传递到子代,B正确;
不同生物之间DNA的结构相同,是细胞内不同结构之间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结构基础,C正确;
过程1、过程2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有利于作物适应新环境,但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A.水平转基因可以发生在农杆菌和红薯细胞间,属于基因重组
B.过程1中获得A基因的红薯可通过过程2将A基因传递到子代
C.细胞内不同结构之间能进行基因交流与DNA的结构相同有关
D.过程1、过程2均使作物发生定向变异,均有利于作物适应新环境
9.(2024·江苏南通高一校考)甲、乙为某雄性二倍体动物(基因型为AaBb)体内不同细胞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示意图,染色体及基因分布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C
A.甲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
B.甲图中①②染色体上基因分布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换
C.乙图所示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可产生基因型为AB和aB的两种精子
D.乙图细胞中存在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现象
解析 甲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A错误;
甲图中细胞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其中①②染色体上A和a基因分布的原因是基因突变,而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
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次级精母细胞,根据其中的基因组成可知,该细胞可产生基因型为AB和aB的两种精子,C正确;
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存在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现象,D错误。
A.甲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
B.甲图中①②染色体上基因分布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换
C.乙图所示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可产生基因型为AB和aB的两种精子
D.乙图细胞中存在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现象
10.(2023·扬州高一质检)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基因遗传病更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B.通过染色体分析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21三体综合征、红绿色盲症等
C.人类遗传病监测和预防的主要手段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D.若通过某种方法或技术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则可判断其不患遗传病
C
解析 多基因遗传病更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A错误;
通过对染色体进行分析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21三体综合征,但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红绿色盲(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
遗传病监测和预防的主要手段是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患病胎儿的出生率;遗传咨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发生,C正确;
若通过某种方法或技术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则确定胎儿不患基因遗传病,但可能会患染色体遗传病,D错误。
11.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数量加倍”实验中制片操作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解离的目的是为了让组织细胞彼此分离
B.可用清水对解离后的根尖进行漂洗
C.染色所用的苯酚品红溶液是一种碱性染料
D.在显微镜下可看到根尖细胞内染色体加倍的过程
D
解析 解离的目的是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溶液的混合液(1∶1)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A正确;
解离后需用清水漂洗,B正确;
苯酚品红溶液是用于对染色体染色的染料,而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溶液着色,故实验所用的苯酚品红溶液为碱性染料,C正确;
由于在玻片制作的解离步骤中已经将细胞杀死了,所以用显微镜观察时看不到根尖细胞内染色体加倍的过程,D错误。
12.(2024·江苏无锡期中)某地人群中发现了一例同时含两种性腺的异常个体,其体内含有性染色体组成为XO(只含一条X)和XYY的两类细胞,出现此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在胚胎发育早期发生了变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个体发生了染色体数量变异,其体细胞中最多含有94条染色体
B.该个体的初级性母细胞中,最多可形成22个四分体
C.该个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XY合子发育早期,有丝分裂中两条Y染色体未分离
D.通过对胎儿的基因进行检测,可以有效避免该类异常个体的出生
D
解析 该个体体内含有性染色体组成为XO(只含一条X)和XYY的两类细胞,发生了染色体数量变异,染色体组成为XYY的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数目为94条,A正确;
XO和XYY在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不能形成四分体,该个体最多可形成22个四分体,B正确;
该个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XY合子发育早期,有丝分裂中两条Y染色体未分离,同时进入一个细胞,导致XO和XYY细胞的形成,C正确;
该个体为染色体数量变异,可通过羊水检查等检查染色体的数量判断,不能通过对胎儿的基因进行检测来诊断,D错误。
13.(2024·江苏南通一中校考)某些人的某编号染色体全部来自父方或母方,而其他染色体均正常,这种现象称为“单亲二体”。三体细胞(染色体比正常体细胞多1条)在有丝分裂时,三条染色体中的一条随机丢失,可产生染色体数量正常的体细胞,这种现象称为“三体自救”。发育成某女子的受精卵为三体细胞,该细胞发生“三体自救”后,该女子成为“单亲二体”,两条X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但两条X染色体的碱基序列差异很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母亲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
B.受精卵卵裂时发生“三体自救”,来自父方的性染色体丢失
C.此女子患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高于母亲
D.发育成此女子的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XX或XXY
C
解析 两条X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但两条X染色体的碱基序列差异很大,说明不是相同的染色体,则来自母亲的一对同源染色体,说明母亲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A正确;
该女子成为“单亲二体”,两条X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则说明受精卵卵裂时发生“三体自救”,来自父方的性染色体丢失,B正确;
此女子含有的两条X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则该女子患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与母亲相同,C错误;
母亲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产生的卵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X,父亲产生的精子性染色体组成为X或Y,故发育成此女子的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XX或XXY,D正确。
14.(2024·江苏盐城联考)如果碱基对的插入或缺失发生于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区域,且导致非3倍数碱基对的插入或缺失,有可能引起蛋白质翻译从该突变位点开始移码,直到新的终止密码子,从而引起基因产物的失活,这种突变称为移码突变。一个基因如果发生两次移码突变,前者增加一个碱基,后者减少一个碱基,两个突变位点相距不远,且不涉及基因产物重要部位,则突变基因产物的功能有可能不受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基因发生一次移码突变,往往会改变生物的性状
B.上述的两次移码突变不会改变密码子的数量和种类
C.若两次移码突变都是增加一个碱基,则突变基因产物的功能会改变
D.移码突变和其他类型的基因突变一样,都能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
B
解析 一个基因发生一次移码突变,有可能引起蛋白质翻译从该突变位点开始移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都发生改变,往往会改变生物的性状,A正确;
两次移码突变有可能不会改变密码子的数量和种类(如前者增加一个碱基,后者减少一个碱基),但密码子的数量和种类也有可能发生了改变(如两次均增加或减少一个碱基),B错误;
若两次移码突变都是增加一个碱基,导致遗传密码改变,氨基酸序列改变,则突变基因产物的功能会改变,C正确;
移码突变和其他类型的基因突变一样,改变了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能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D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ABD
15.(2024·江苏扬州期中)由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中插入一段脱氧核苷酸序列可引起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可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组成改变
C.致癌因子诱导原癌基因表达、抑制抑癌基因表达,使细胞分裂失控,甚至发生癌变
D.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或结构变化,判断细胞是否发生染色体变异
解析 DNA分子中插入一段较短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可引起基因突变,插入一段较长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可引起基因重组,A正确;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可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组成改变,这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
致癌因子会导致人体内细胞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不能正常表达,使细胞分裂失控,甚至发生癌变,C错误;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量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D正确。
16.转座子是一段可移动的DNA序列。转座子可在真核细胞染色体内部和染色体间转移,在细菌的拟核DNA、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有的转座子中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很快地传播到其他细菌细胞。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转座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B.转座子可造成染色体变异或基因重组
C.转座过程涉及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和断裂
D.细菌抗药性均来自自身的基因突变
ABC
解析 转座子是一段可移动的DNA序列,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A合理;
转座子可在真核细胞染色体内部转移,可造成基因重组,在染色体间转移可造成染色体变异,B合理;
转座子能利用自身编码的转座酶将自身序列从原有位置上切除并插入到新的基因组位点,此过程会涉及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和断裂,C合理;
由题干分析可知,细菌抗药性也可来自转座子,D不合理。
17.如图表示将二倍体植株①和②杂交得到③,再将③做进一步处理获得新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C
A.③到④过程的育种方式能提高突变频率,加速育种进程
B.⑤到⑥过程的育种方式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C.图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使染色体数量加倍
D.若③的基因型是AaBb,则⑨的基因型一定有AB、Ab、aB、ab四种
解析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图中③→④表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其优点是能提高突变频率,加速育种进程,A正确;
图中③→⑤→⑥表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
图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量加倍,C正确;
若③的基因型是AaBb,⑨的基因型可能有AB、Ab、aB、ab四种,D错误。
A.③到④过程的育种方式能提高突变频率,加速育种进程
B.⑤到⑥过程的育种方式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C.图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使染色体数量加倍
D.若③的基因型是AaBb,则⑨的基因型一定有AB、Ab、aB、ab四种
18.甲病是单基因遗传病且致病基因不在21号染色体上,已知21三体综合征患者减数分裂时,任意两条21号染色体联会,剩余的21号染色体随机移向一端。如图是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D
A.2号和4号都是杂合子
B.7号患21三体综合征可能是因为4号产生了染色体数量异常的卵细胞
C.若1号不含甲病致病基因,6号和7号生下患两种病男孩的概率是1/8
D.若1号含甲病致病基因,则甲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
解析 1号和2号个体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儿子,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无论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还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号和4号个体都是杂合子;7号患21三体综合征可能是因为3号产生了染色体数量异常的精子,也可能是4号产生了染色体数量异常的卵细胞;就甲病而言,若1号不含甲病致病基因(相关基因用b表示),则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6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XBXB、1/2XBXb,其与7号(XBY)生下患甲病男孩(XbY)的概率为1/2×1/4=1/8。就乙病而言,7号个体产生异常配子的概率为1/2,因此他们生下患两种病男孩的概率是1/8×1/2=1/16;若1号含甲病致病基因,则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甲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
A.2号和4号都是杂合子
B.7号患21三体综合征可能是因为4号产生了染色体数量异常的卵细胞
C.若1号不含甲病致病基因,6号和7号生下患两种病男孩的概率是1/8
D.若1号含甲病致病基因,则甲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
三、非选择题(5小题,共60分。)
19.(10分)(2024·苏州高一检测)结肠癌是一种起源于结肠黏膜上皮的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如图1是结肠癌发生的简化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基因角度分析,图示的细胞癌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并积累
(2)正常机体内RAS基因的功能是调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正常的细胞相比较,癌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回答出两点)等特征。癌变后的细胞增殖周期将会___________ (填“变长”“变短”或“不变”)。
细胞周期,控制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进程
在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地增殖、容易在体内
分散和转移、癌细胞间无接触抑制现象
变短
(3)由图2可知,当人体细胞的DNA受损时,P53基因被激活,合成的P53蛋白通过_______(填结构)进入细胞核内启动修复酶基因和P21基因的表达。据图分析,P53蛋白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阻断了错误遗传信息的传递。
核孔
阻滞细胞周期(阻止受损DNA的复制)和受损DNA修复
(4)随着对癌症发生机理的不断深入研究,科学家们还发现,多种癌细胞的抑癌基因转录区域的上游发生过量甲基化,进而导致抑癌基因的功能失活。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___。
①甲基化后的抑癌基因碱基序列没有发生改变
②过量甲基化导致抑癌基因的转录过程受到抑制
③尝试去甲基化可能是癌症治疗的一条新途径
④抑癌基因过量甲基化导致的表型改变是不可遗传
的变异
①②③
解析 (1)癌细胞的产生是由于正常细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并积累的结果。
(2)正常机体内RAS基因为原癌基因,其编码产生的蛋白质能够调控细胞周期,控制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进程;癌细胞增殖周期将会变短。
(3)P53蛋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P53蛋白可通过阻止受损DNA的复制和受损DNA修复,实现对错误遗传信息传递的阻断。
(4)过量甲基化导致抑癌基因的转录过程受到抑制,但碱基序列没有发生变化,属于可遗传变异,④错误。
20.(12分)(2024·江苏南京校考)香味是水稻(2n)稻米品质的一个重要性状,某品种水稻稻米有香味(A)对无香味(a)为显性。杂合子水稻(类型甲植株)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基因位置如图甲所示,对其进行诱变处理得到图乙、图丙所示的变异类型。已知类型乙植株中染色体缺失的雄配子的受精能力只有正常雄配子的一半;丙类型植株产生的不同配子活力相同,个体中如果同时不存在有香味基因和无香味基因,则不能存活。请回答:
(1)甲植株中A、a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定律,丙植株中A、a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定律。
(2)甲植株水稻的根尖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为________。
(3)经诱变处理获得乙、丙类型的变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因的)分离
(基因的)自由组合
2或4
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易位)
(4)让类型乙植株自交,所得子代中具有隐性性状的植株约占________。让类型丙植株自交,所得子代中具有隐性性状的植株约占________。
(5)若以甲为母本,丙为父本进行杂交,后代中有香味和无香味的比例为________;若以乙为父本,丙为母本进行杂交,后代中有香味和无香味的比例为________。
1/6
1/5
3∶1
5∶1
解析 (1)甲植株中A、a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因此甲植株中A、a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丙植株中A、a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丙植株中A、a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题图可知:类型甲植株有2对同源染色体,即含有2个非同源染色体组成的染色体组,甲植株水稻的根尖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会有4个染色体组,故甲植株水稻的根尖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为2或4。
(3)分析题图可知:经诱变处理获得乙类
型的变异是染色体缺失,而经诱变处理,
丙类型的变异是染色体易位,均属于染
色体结构变异。
(4)分析题意可知:类型乙植株中染色体缺失的雄配子的受精能力只有正常雄配子的一半,所以类型乙植株能产生的雄配子为A∶a=2∶1,雌配子为A∶a=1∶1,故自交后代隐性性状的植株,即基因型为aa的植株,约占1/3×1/2=1/6;类型丙植株如果同时不存在有香味基因和无香味基因,则不能存活,类型丙能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和比例皆为Aa∶A∶a∶O=1∶1∶1∶1,其中O表示配子中不存在任何相关基因,所得子代中有1/16的个体无有关香味的基因,故剩余15份,隐性纯合占3份,故所得子代中产生具有隐性性状的植株占比为3/15,即所得子代中具有隐性性状的植株约占1/5。
(5)分析题意可知:若以甲为母本,丙为父本进行杂交,植株甲产生的雌配子为A∶a=1∶1,植株丙产生的雄配子为Aa∶A∶a∶O=1∶1∶1∶1,后代中无香味的基因型为aa和aO,所占比例为1/2×1/4+1/2×1/4=1/4,有香味的所占比例为3/4,故后代中有香味和无香味的比例为3∶1;若以乙为父本,丙为母本进行杂交,类型乙植株能产生的雄配子为A∶a=2∶1,植株丙产生的雌配子为Aa∶A∶a∶O=1∶1∶1∶1,后代中无香味的基因型为aa和aO,所占比例为1/3×1/4+1/3×1/4=1/6,有香味所占比例为5/6,故后代中有香味和无香味的比例为5∶1。
21.(12分)小明同学调查某家族遗传病,其中部分个体的情况如下图所示。甲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乙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且Ⅱ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明同学认为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Y染色体遗传,其他同学认为其观点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Ⅲ3的父亲Ⅱ1不患乙病
(2)Ⅱ1基因型是________,Ⅲ2是纯合子的概率是
________。
(3)Ⅲ3与Ⅲ4属于近亲关系,若结婚会使后代患病
的概率大大增加,试计算此二人婚配生出的后代
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若Ⅲ2与一正常男子婚配怀孕,其是否需要进行产前诊断,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Ⅲ5某器官中有的细胞中有两个乙病致病基因,有的细胞无乙病致病基因(不考虑变异),则该器官可能是________。
AaXBY
1/2
5/6
需要,因为Ⅲ2可能是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可能生出患病
的孩子(男孩)
睾丸
解析 (1)由遗传系谱图分析可知,甲病的遗传
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
点是父传子,子传孙,而Ⅲ3患乙病,其父亲Ⅱ1
不患乙病,说明乙病的遗传方式不是伴Y染色体
遗传。
(2)Ⅱ1和Ⅱ2不患乙病,但生出患乙病的儿子Ⅲ3,因此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Ⅱ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Ⅲ2不患甲病,可知Ⅱ1的基因型是AaXBY。就乙病而言,Ⅱ1的基因型是XBY,Ⅱ2的基因型是XBXb,则Ⅲ2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又因为其不患甲病,故为aa,所以其是纯合子(aaXBXB)的概率是1/2。
(3)已知Ⅱ1的基因型是AaXBY,Ⅱ2的基因型
是AaXBXb,则Ⅲ3的基因型为1/3AAXbY、
2/3AaXbY,Ⅲ4的基因型为aaXBXb,二者
婚配后生出的后代正常的概率为2/3×1/2×1/2
=1/6,则患病的概率是1-1/6=5/6。Ⅲ2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若其基因型为aaXBXb,与正常男子结婚后可能生出患乙病的孩子(XbY),故需要进行产前诊断。
(4)若Ⅲ5某器官中有的细胞中含2个乙病致病基因,有的细胞中无乙病致病基因,不考虑变异,则该器官中的细胞能进行减数分裂,应该为生殖器官,即睾丸。
22.(12分)(2023·江苏常州开学考)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
(1)图示果蝇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___。
(2)白眼雌果蝇(XrXrY)最多能产生Xr、XrXr、________和________四种类型的配子。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染色体数量变异
XrY
Y
XRXr、XRXrY
(3)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F1自由交配得F2,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_,从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_。
3∶1
1/18
(4)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
Ⅰ.若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环境改变;
Ⅱ.若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基因突变;
Ⅲ.若____________,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分析子代的表型
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
子代表型全部为白眼
无子代产生
解析 (1)据图可知,XXY个体中多了一条性染色体,XO个体少了一条性染色体,XXX个体多了一条X染色体,OY个体少了一条性染色体,因此上述果蝇中染色体数量多出一条或者少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量变异。
(2)白眼雌果蝇(XrXrY)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由于性染色体为三条,其中任意两条配对正常分离,而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产生含两条或一条性染色体的配子,可以是Xr或者Y单独移向一极,配子种类及比例为2Xr∶2XrY∶1XrXr∶1Y。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XRXrY。
(3)aaXrXr与AAXRY杂交,F1的基因型是AaXRXr、AaXrY,F2中灰身红眼(A_XR_)果蝇的概率是3/4×1/2=3/8,黑身白眼(aaXrXr和aaXrY)果蝇的概率是1/4×1/4+1/4×1/4=1/8,所以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3∶1。F2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1/3AAXRXr或是2/3AaXRXr,灰身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1/3AAXrY或是2/3AaXrY,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aa)的概率是2/3×2/3×1/4=1/9,子代中出现白眼(XrXr和XrY)的概率是1/2,所以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1/9×1/2=1/18。
(4)分析题干可知,三种可能情况下,M果蝇基因型分别为XRY、XrY、XrO。因此,本实验可以用M果蝇与多只白眼雌果蝇(XrXr)杂交,统计子代果蝇的眼色。第一种情况,M基因型应为XRY,XRY与XrXr杂交,若子代雌性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性果蝇全部为白眼,则为环境引起的表型改变;第二种情况,M基因型应为XrY,XrY与XrXr杂交,若子代全部是白眼,则为基因突变引起的表型改变;第三种情况,M基因型应为XrO,由题干所给图示可知XrO不育,因此M与XrXr杂交,若没有子代产生,则为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没有分离。
23.(14分)科学家从某雌雄同株植物的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甲、乙和丙三种白花品系,这3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且与野生型紫花品系杂交的子代均为紫花。为研究其花色的遗传规律,某小组做了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 亲本 F1
一 甲×丙 全为紫花
二 乙×丙 全为紫花
(1)由题表可知,出现了白花性状是因为紫花植株中发生了________(填“显”或“隐”)性突变;由实验结果可知,甲和丙的白花基因为__________(填“等位基因”或“非等位基因”)。若让杂交组合二中F1的紫花植株自交得F2,则F2中白花植株的占比为__________。

非等位基因
1/2或7/16
(2)该小组想要利用植物杂交的方法探究甲和乙的白花基因是否由同一对等位基因突变而来,请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突变体甲和乙杂交,观察子代表型
若子代全为白花,则甲和乙的白花基因是由同一对等位
基因突变而来的;若子代全为紫花,则甲和乙的白花基因不是由同一对等位
基因突变而来的
(3)SSR是DNA中的简单重复序列,不同的染色体上有不同长度的SSR,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为确定品系甲和乙的白花基因是否在同一对染色体上,该小组扩增出若干个体的SSR序列,现让品系甲和品系乙分别与野生型杂交得F1,让F1自交得F2,电泳结果如图所示。由结果可知品系甲和乙的白花基因________(填“在”或“不在”)同一对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在
品系甲的SSR与
F2白花植株(4、5)的SSR相同,说明品系甲的白花基因在3号染色体上,同理
可知,品系乙的白花基因在6号染色体上
解析 (1)由于甲、乙、丙三种白花品系与野生型紫花品系杂交的子代均为紫花,可知紫花对白花为显性,出现了白花性状是因为紫花植株中发生了隐性突变。甲、乙、丙这3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①若甲和丙(或乙和丙)的白花基因为等位基因,则甲和丙(或乙和丙)杂交,F1应全为白花;②若甲和丙(或乙和丙)的白花基因为非等位基因,则甲和丙(或乙和丙)中各含一对隐性基因且不相同,甲和丙(或乙和丙)杂交,F1全为紫花。根据题表中杂交组合一,甲和丙杂交后F1全为紫花,可以推测甲和丙的白花基因为非等位基因;根据题表中的杂交组合二,乙和丙杂交后F1全为紫花,可以推测乙和
丙的白花基因也为非等位基因。假设该突变基因用A/a、B/b……表示,由于乙和丙的白花基因为非等位基因且两者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可以假设乙的基因型为aaBB、丙的基因型为AAbb,则杂交组合二中F1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①若A/a、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自由组合定律,F1紫花植株(AaBb)自交得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9A_B_∶3A_bb∶3aaB_∶1aabb,则F2中白花植株(A_bb、aaB_、aabb)的占比为7/16;②若A/a、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满足自由组合定律,F1紫花植株(AaBb)产生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B∶Ab=1∶1,自交得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aaBB∶2AaBb∶1AAbb,则F2中白花植株(aaBB、AAbb)的占比为1/2。
(2)若甲和乙的白花基因是由同一对等位基因突变而来,则甲和乙杂交后代全为白花;若甲和乙的白花基因不是由同一对等位基因突变而来,则甲和乙各含一对隐性基因且不相同,甲和乙杂交后代全为紫花。所以要利用植物杂交的方法探究甲和乙的白花基因是否由同一对等位基因突变而来,可以让突变体甲和乙杂交,观察子代表型。若子代全为白花,则甲和乙的白花基因是由同一对等位基因突变而来的;若子代全为紫花,则甲和乙的白花基因不是由同一对等位基因突变而来的。
(3)若品系甲的白花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则白花基因和品系甲亲本3号染色体上的SSR连锁,品系甲和野生型杂交得F1,让F1自交得F2,根据电泳图,可以看到F2中白花植物(4、5)的SSR与亲本品系甲的相同,说明品系甲的白花基因在3号染色体上;品系乙和野生型杂交得F1,让F1自交得F2,根据电泳图,可以看到F2中白花植物(4、5)的SSR与亲本品系乙的相同,说明品系乙的白花基因和6号染色体上的SSR连锁,品系乙的白花基因在6号染色体上,所以品系甲和乙的白花基因不在同一对染色体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