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章末检测卷(四)(课件 练习,共2份)苏教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 章末检测卷(四)(课件 练习,共2份)苏教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简介

章末检测卷(四)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4小题,每题2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⑥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①②④⑤⑥⑦ ②③④⑥
①②⑤⑥ ①②③⑤⑦
2.(2023·江苏无锡校考模拟预测)非洲干旱环境下生长的金合欢,是具有长达10厘米尖刺的高大树种,尖刺减少水分散失的同时又可抵御动物的啃食。长颈鹿有长达45厘米的舌头,柔软细长的舌头加上长长的脖子可以轻松吃到被尖刺覆盖的金合欢嫩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金合欢的尖刺和长颈鹿的长舌头都是生物适应性的表现
生物适应性的形成离不开遗传、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非洲干旱环境使金合欢出现适应性性状并遗传给后代
当环境发生改变后,长颈鹿的适应性有可能变得不适应
3.(2023·江苏常州高一统考期末)抗生素纸片扩散法是指将浸有抗生素的纸片贴在涂有细菌的琼脂平皿上,在纸片周围一定距离内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过夜培养后形成一个抑菌圈。利用该方法观察某细菌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可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抗生素使细菌发生耐药性突变,这是细菌适应抗生素的结果
实验中可以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判定抗生素的抑菌效果
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继续培养,连续选择几代后抑菌圈的直径会变大
在本实验条件下,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变异对细菌而言是不利变异
4.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4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基因型Aa的频率为,基因型AA和aa的频率均为。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  )
①发生了隔离 ②发生了基因突变 ③发生了自然选择 ④发生了隐性性状所占比例的增加 ⑤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①②③ ②③④
③⑤ ④⑤
5.鸟蛋的形状和颜色多种多样,例如,在平原生活的鸵鸟的蛋几乎呈正圆形,而崖海鸦的蛋往往一端十分尖锐。以洞穴为巢的猫头鹰或翠鸟,通常生白色的蛋;在旷野做巢的鸟一般生花斑蛋。对以上现象分析错误的是 (  )
生存环境的不同可对鸟蛋的颜色和形状进行自然选择
尖锐的蛋可以防止滚落峭壁,蛋上的花斑便于藏匿伪装
鸟蛋的颜色和形状不同是鸟类所处环境长期诱导产生突变的结果
鸟蛋的颜色和形状可能因产卵地点及需要伪装的程度产生一定差异
6.姐妹种是指在外部形态上极为相似,但相互间又有完善的生殖隔离机制的生物。我国西北部的欧洲玉米螟与东部的亚洲玉米螟在外貌上几乎无法辨认,但它们吸引异性交配的信息素不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欧洲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是姐妹种,属于同一个物种
两种玉米螟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姐妹种个体所含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
仅凭外部形态无法辨认两种生物是否为姐妹种
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对种群的基因频率都有影响
如果种群中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则该隐性基因一定会从基因库中消失
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下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其遗传多样性很可能随之而下降
真核生物出现之后,有性生殖作为一种新的繁殖方式出现了;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8.(2023·江苏镇江高一统考期末)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斯万特·帕博测定了已在3万年前灭绝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序列,填补了人类进化史的研究空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可能是因为其不适应剧烈变化的环境
基因组序列能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比化石更为直接的证据
基因组序列的比较可以揭示当今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通过比较古人类和现代人类的基因组序列,可以更好的了解人类的进化和迁移
9.(2022·湖南卷)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交配(♀×♂) ①×② ②×① ①×③ ③×① ②×③ ③×②
交配率(%) 0 8 16 2 46 18
精子传送率(%) 0 0 0 0 100 100
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
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
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
10.如图表示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图中P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某野生物种的某个体死亡后可能会使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降低
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它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若两个动物交配后可产生后代,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11.(2023·江苏南通统考模拟预测)中国境内生存着四川大熊猫和陕西大熊猫两个亚种,前者更像熊,后者更像猫。两者虽然是近亲,但它们近30万年来一直处于地理隔离状态。已知四川大熊猫的X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M/m。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在陕西大熊猫的X染色体上可能也存在基因M/m或其等位基因
两地区大熊猫的形态差异是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自然选择的结果
两地区大熊猫形态差异是长期种群内个体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加快同一亚种内大熊猫碎片化小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有助于减少遗传衰退问题
12.(2023·江苏盐城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鮟鱇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通过发光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鮟鱇鱼的进化过程提供了原材料
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
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
深海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但该鱼种群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
13.某科研小组用面粉甲虫研究人工选择的功效,他们称量甲虫蛹的体重,并选择部分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
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
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
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
14.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在一个数量较大的群体中,男女比例相等,XB的基因频率为80%,Xb的基因频率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该群体男性中的Xb的基因频率高于20%
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不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孩子
在这一人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2%、10%
如果不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该群体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
二、多项选择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5.(2023·江苏盐城伍佑中学调研)雄绿头鸭的羽毛有美羽和素羽之分,设定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雄鸭的羽毛性状,A决定美羽,a决定素羽。美羽雄鸭羽毛艳丽易被天敌发现,但有利于雌鸭的识别,避免与近似鸭种错交,使生殖失败;而素羽雄鸭则有利于躲避天敌,不利于雌鸭的识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经过足够长时间进化,近似鸭种多而天敌少的地区,A基因频率大于a
绿头鸭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新物种形成
绿头鸭与近似鸭种错交使生殖失败的原因是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绿头鸭的素羽性状是在天敌作用下诱发A基因突变为a基因产生
16.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是引起细菌抗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如图是细菌抗药性形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易感菌群中出现具有一定抗药性的细菌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抗药性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产生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就会通过人工选择产生耐该抗生素的菌群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耐药菌群的出现或造成体内菌群失调
17.同域物种形成是指新物种从同一地域祖先物种未经地理隔离进化而来。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是生活在逊木措湖的两种裸鲤,原属同一物种,是研究同域物种形成的理想模型。在生殖期,裸鲤会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配。调查发现,这两种鱼的嗅觉基因差异很大,这是导致它们分化为不同物种的关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的形成没有经过隔离
裸鲤释放的性外激素会引发异性裸鲤嗅觉基因发生突变
同一地域的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所含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对性外激素识别的差异,阻碍了两种鱼的基因交流
18.(2023·徐州高一期中)如图为某家族ABO血型与某遗传疾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有些家庭成员的血型已经清楚(见图中标注)。已知该地区人群中基因IA的频率为0.1,基因IB的频率为0.1,基因i的频率为0.8;人群中患某遗传病的概率为1/10 000。已知控制血型与疾病的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假设控制疾病与正常性状的基因是E或e。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9号为该病患者的概率为1/303
3号为O型血的概率为2/3
3号与4号再生一个O型血孩子的概率为1/24
三、非选择题(4小题,共60分。)
19.(16分)美罗培南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种抗生素类药物,下图表示该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6分)细菌对美罗培南耐药率的增加是                    的结果;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
(2)(5分)细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性突变是        (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美罗培南对细菌的选择是        (填“定向”或“不定向”)的。
(3)(5分)为研究美罗培南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并将平板划分为三个大小一致的区域,各放入一个经美罗培南抗生素处理的相同圆形滤纸片,在适宜条件下培养12~16 h,观察结果(如下图),测量各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为使实验更严谨、达到研究目的,该实验操作需做一个重要改进:  
 。
挑取该平板上位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配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培养多代,记录每一代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会        。
20.(14分)(2023·南通高一质检)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请回答下列问题:
(1)(3分)第一期分到甲箱和乙箱前的全部果蝇属于一个    。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后代果蝇体色存在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具有        性。
(2)(3分)不同培养箱中的果蝇存在        隔离。实验中喂食不同类型的食物模拟的是        。
(3)(4分)若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了生殖隔离,则甲、乙两品系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        多样性;若虽有交配的体色偏好,但不影响两者的交配行为或后代的可育性,则体现的是        多样性。
(4)(4分)科学家对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E/e)的显性基因频率作了统计,在第十代时,甲箱中A、E基因频率分别为61%与65%;乙箱A、E基因频率分别为95%与65%。则甲、乙两箱果蝇中的Ee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        ;等位基因(A/a)纯合子出现的频率较高的是        箱。
21.(15分)东非马拉维湖中的丽鱼科物种拥有共同的祖先,但在短短200万~300万年间,就演化出了超过1 000种不同的丽鱼,如纵带黑丽鱼、小齿龙占丽鱼等。回答下列问题:
(1)(2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进化是否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填“是”或“否”)。
(2)(8分)马拉维湖中所有纵带黑丽鱼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对该种群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16%、50%,第二年再次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24%、58%,该种群在这一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     (填“是”或“否”),判断依据是      
                                          。
(3)(2分)比较不同种丽鱼的基因序列,可以确定亲缘关系的远近。如图为三种丽鱼编码肌动蛋白基因的部分碱基序列:
由上图推测,与甲丽鱼亲缘关系更近的是    ,该研究可以为研究丽鱼的进化提供    水平的证据。
(4)(3分)马拉维湖中的丽鱼多种多样,体现了    多样性;不同的丽鱼在食性、活动范围、繁殖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是    的结果;马拉维湖中的各种生物和无机环境依然在生物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下持续进化着,这就是    进化。
22.(15分)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材料一:某原产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
材料二: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蟓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所示。
(1)(6分)材料一中,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使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      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        隔离。
(2)(6分)材料二中,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        (填“短喙”或“长喙”)的基因频率增加。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下降。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      (填“薄”或“厚”)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
(3)(3分)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        
      的结果。
章末检测卷(四)
1.C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揭示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与题意相符,①正确;自然选择学说是从个体水平上进行解释的,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②正确;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这是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③错误;自然选择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这是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④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⑤正确;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⑥正确;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⑦错误。即①②⑤⑥与题意相符。]
2.C [金合欢的尖刺减少水分散失适应非洲干旱环境,同时尖刺的存在也可以抵御动物的啃食,能够让自己生存下来,长颈鹿的长舌头可以轻松吃到金合欢嫩叶也是为了生存,两者均为适应环境的表现,A正确;尖刺对于金合欢是一种表型,该表型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非洲干旱环境起到选择作用,C错误;当环境发生改变后,如果不再是干旱环境,金合欢的尖刺变短甚至退化,长颈鹿有长达45厘米的舌头和长长的脖子有可能变得不适应,D正确。]
3.B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抗生素只对细菌的耐药性突变进行选择,不是抗生素使细菌发生耐药性突变,A错误;如果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在该抗生素纸片周围会出现透明圈,透明圈越大,说明细菌对抗生素越敏感,因此可以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判定抗生素的抑菌效果,B正确;抑菌圈边缘的菌落对该抗生素不敏感,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继续培养,连续选择几代后抑菌圈的直径会变小,C错误;在本实验中,能够耐药的细菌生存下来,不能耐药的细菌不能生长繁殖,因此在抗生素的选择下,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变异是有利变异,D错误。]
4.D [根据题意可知,该种群连续自交,没有发生隔离,①错误;子代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由连续自交引起的,没有发生基因突变,②错误;该种群没有发生自然选择,③错误;隐性性状个体所占的比例由0增加到了,④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种群本来只有基因型为Aa的个体,后来出现了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说明该种群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⑤正确,故选D。]
5.C [环境对鸟蛋的颜色和形状存在着长期的自然选择,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而不是鸟类所处环境长期诱导产生突变的结果,A正确,C错误;崖海鸦的蛋往往一端十分尖锐,这可以防止它们滚落峭壁,在旷野做巢的鸟一般生花斑蛋,蛋壳上的花斑可用来藏匿伪装,B正确。]
6.D [欧洲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是姐妹种,存在生殖隔离,两种玉米螟吸引异性交配的信息素不同,属于两个物种,A、B错误;姐妹种属于两个物种,所含基因不属于同一个基因库,C错误;由题意可知,欧洲玉米螟与东部的亚洲玉米螟在外貌上几乎无法辨认,说明仅凭外部形态无法辨认两种生物是否为姐妹种,还需要判断两者是否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7.B [基因突变会产生新基因,染色体变异会改变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自然选择会使一些决定不利性状的基因减少,所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对种群的基因频率都有影响,A正确;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会导致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降低,由于隐性基因可以在杂合子中保存下来,因此不一定会导致该隐性基因消失,B错误;真核生物出现之后,有性生殖作为一种新的繁殖方式出现了;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变异的多样性,推动了生物进化,D正确。]
8.B [尼安德特人无法快速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可能是其灭绝的原因,A正确;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B错误;通过比较基因组的序列,可以发现当今的生物有共同的地方,揭示当今生物有共同的祖先,C正确;通过比较古人类和现代人类的基因组序列,可以更好的了解人类的进化和迁移,D正确。]
9.D [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结果可知,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A正确;已知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但从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来看,说明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B正确;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故存在地理隔离;两者属于两个近缘物种,表中②×③、③×②的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说明两者之间能够完成交配行为,但即使交配成功,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也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10.D [图中P表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马和驴属于两个物种,它们可以交配,并产生后代——骡,但骡无生殖能力,D错误。]
11.C [四川大熊猫与陕西大熊猫为两个亚种,有共同的祖先,故在陕西大熊猫的X染色体上也可能存在基因M/m或其等位基因,A正确;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四川大熊猫更像熊,陕西大熊猫更像猫,这是在可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加快同一亚种内大熊猫碎片化小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这有助于减少近亲繁殖和遗传衰退等问题,D正确。]
12.C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A正确;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是适应性的表现,B正确;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深海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但该鱼种群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因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自然条件下就可发生的变异,D正确。]
13.B [由题图可知,在持续人工选择的条件下,甲虫蛹的体重持续增加,故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A正确;从停止人工选择的曲线可以看出,甲虫蛹体重下降,故体重越小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B错误。]
14.C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作基因频率,基因频率与性别无关,因此该群体男性中的Xb的基因频率等于20%,A错误;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女性可能是携带者,仍然可以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孩子,B错误;女性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4%,但男女比例相等,故人群中XbXb的频率为4%×1/2=2%。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男性中XbY的基因型频率为20%,但男女比例相等,故人群中XbY的频率为20%×1/2=10%,C正确;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可以降低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但是如果不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该群体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不会越来越高,D错误。]
15.BD [近似鸭种多而天敌少的地区,由于a决定素羽,不利于雌鸭的识别,因此a基因频率会降低,A基因频率会升高,A正确;新物种形成要经过生殖隔离,因此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形成,B错误;具有生殖隔离的物种不能交配或交配产生的后代不育,绿头鸭与近似鸭种错交使生殖失败的原因是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绿头鸭的素羽和美羽是一对相对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的,在天敌作用下不会诱发A基因突变为a基因,只是起到选择作用,D错误。]
16.ABD [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所以会导致耐药菌群的出现,C错误;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将体内的有益菌也杀死,所以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会引起菌群失调,D正确。]
17.ABC [由题意可知,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但经过了生殖隔离,A错误;基因突变本身就存在,不是性外激素引发的,B错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称为种群基因库,同一地域的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是2个不同的种群,故同一地域的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所含的全部基因构成了2个基因库,C错误;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对性外激素识别的差异,影响了交配对象的选择,进而阻碍了两种鱼的基因交流,D正确。]
18.AD [分析系谱图:1号和2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该遗传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单独分析该遗传病,6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EE、2/3Ee,人群中患病的概率为1/10 000,即ee的概率为1/10 000,则e的基因频率为1/100,E的基因频率为99/10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EE的概率为(99/100)2,Ee的概率为2×99/100×1/100,人群中正常个体基因型为Ee的概率为2/101。因此,9号患病的概率为2/3×2/101×1/4=1/303,B正确;关于血型,3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IAi∶IBi∶ii=(2×0.1×0.8)∶(2×0.1×0.8)∶(0.8×0.8)=1∶1∶4,则3号为O型血的概率为4/6=2/3,3号个体产生i配子的概率为1/6×1/2+1/6×1/2+4/6=5/6,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I-i,因此3号和4号再生一个O型血孩子的概率为5/6×1/2=5/12,C正确,D错误。]
19.(1)美罗培南抗生素类药物的选择作用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不定向 定向
(3)平板需增加一个区域,在该区域放入一个不用美罗培南抗生素处理的圆纸片 逐渐变小
解析 (1)细菌的耐药性变异产生于美罗培南抗生素类药物广泛使用前,发生基因突变后经过美罗培南抗生素类药物的选择作用,所以细菌耐药率逐渐升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但美罗培南对细菌的选择是定向的。(3)题目缺少空白对照组,应该在平板上增加一个区域,放入不用美罗培南抗生素处理的空白圆纸片。根据抑菌圈的大小,可以判断抗生素的抑菌效果,所以要挑选该平板上位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培养多代。抑菌效果越明显,抑菌圈越大,抑菌圈越小,说明抑菌作用越弱,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美罗培南抗生素的抑菌效果会减弱,故抑菌圈的直径会逐渐变小。
20.(1)种群 不定向 (2)地理 自然选择
(3)物种 遗传 (4)45.5% 乙
解析 (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一开始,甲箱和乙箱前的果蝇同属于一个物种,生活在同一区域内,因此属于一个种群。后代果蝇体色存在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2)因为两箱分养造成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因为食物的差异模拟了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使得两个群体的体色有很大差异。(3)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两品系果蝇之间出现生殖隔离现象,属于两个物种,则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若虽然交配选择上有体色偏好,但可能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或后代的可育性,则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遗传多样性。(4)甲、乙箱中,E的基因频率均为65%,则e的基因频率为35%,因此该等位基因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2×65%×35%=45.5%。甲箱中,A的基因频率为61%,则a的基因频率为39%,因此该等位基因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2×61%×39%=47.58%,纯合子出现的频率为1-47.58%=52.42%;乙箱中,A的基因频率为95%,则a的基因频率为5%,因此该等位基因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2×95%×5%=9.5%,纯合子出现的频率为1-9.5%=90.5%,所以等位基因(A/a)纯合子出现的频率较高的是乙箱。
21.(1)种群 否
(2)基因库 否 A和a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3)丙丽鱼 分子
(4)物种 自然选择 协同
解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但并不一定出现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称为种群基因库,马拉维湖中所有纵带黑丽鱼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对该种群调查发现,第一年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和50%,则Aa为34%,则A的基因频率是AA+1/2Aa=33%,则a的基因频率为l-33%=67%。第二年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4%和58%,则Aa为18%,计算得A的基因频率还是33%,a的基因频率还是67%。由于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种群没有进化。(3)判断亲缘关系的远近,实质是判断基因中碱基序列的相似性,甲丽鱼的DNA单链和丙丽鱼的DNA单链互补程度更高,证明丙丽鱼的另一条DNA单链和甲丽鱼的DNA单链相似程度更高,因此二者亲缘关系更近,这是分子水平的证据。(4)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马拉维湖中的丽鱼多种多样可体现物种多样性。不同丽鱼在食性、活动范围、繁殖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因此马拉维湖中的各种生物和无机环境依然在生物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下持续进化着,这就是协同进化。
22.(1)地理 生殖 (2)短喙 薄 (3)协同进化
解析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这说明种群b和c已产生了生殖隔离,不是一个物种。(2)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短喙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故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薄的植株,易被蝽蟓取食,利于种子传播,更容易延续后代。(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具体体现,这是物种间协同进化的结果。(共56张PPT)
章末检测卷(四)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C
一、单项选择题(14小题,每题2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⑥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①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揭示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与题意相符,①正确;自然选择学说是从个体水平上进行解释的,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②正确;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这是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③错误;自然选择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这是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④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⑤正确;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⑥正确;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⑦错误。即①②⑤⑥与题意相符。
2.(2023·江苏无锡校考模拟预测)非洲干旱环境下生长的金合欢,是具有长达10厘米尖刺的高大树种,尖刺减少水分散失的同时又可抵御动物的啃食。长颈鹿有长达45厘米的舌头,柔软细长的舌头加上长长的脖子可以轻松吃到被尖刺覆盖的金合欢嫩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金合欢的尖刺和长颈鹿的长舌头都是生物适应性的表现
B.生物适应性的形成离不开遗传、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C.非洲干旱环境使金合欢出现适应性性状并遗传给后代
D.当环境发生改变后,长颈鹿的适应性有可能变得不适应
C
解析 金合欢的尖刺减少水分散失适应非洲干旱环境,同时尖刺的存在也可以抵御动物的啃食,能够让自己生存下来,长颈鹿的长舌头可以轻松吃到金合欢嫩叶也是为了生存,两者均为适应环境的表现,A正确;
尖刺对于金合欢是一种表型,该表型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非洲干旱环境起到选择作用,C错误;
当环境发生改变后,如果不再是干旱环境,金合欢的尖刺变短甚至退化,长颈鹿有长达45厘米的舌头和长长的脖子有可能变得不适应,D正确。
3.(2023·江苏常州高一统考期末)抗生素纸片扩散法是指将浸有抗生素的纸片贴在涂有细菌的琼脂平皿上,在纸片周围一定距离内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过夜培养后形成一个抑菌圈。利用该方法观察某细菌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可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抗生素使细菌发生耐药性突变,这是细菌适应抗生素的结果
B.实验中可以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判定抗生素的抑菌效果
C.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继续培养,连续选择几代后抑菌圈的直径会变大
D.在本实验条件下,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变异对细菌而言是不利变异
B
解析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抗生素只对细菌的耐药性突变进行选择,不是抗生素使细菌发生耐药性突变,A错误;
如果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在该抗生素纸片周围会出现透明圈,透明圈越大,说明细菌对抗生素越敏感,因此可以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判定抗生素的抑菌效果,B正确;
抑菌圈边缘的菌落对该抗生素不敏感,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继续培养,连续选择几代后抑菌圈的直径会变小,C错误;
在本实验中,能够耐药的细菌生存下来,不能耐药的细菌不能生长繁殖,因此在抗生素的选择下,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变异是有利变异,D错误。
①发生了隔离 ②发生了基因突变 ③发生了自然选择 ④发生了隐性性状所占比例的增加 ⑤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⑤ D.④⑤
D
5.鸟蛋的形状和颜色多种多样,例如,在平原生活的鸵鸟的蛋几乎呈正圆形,而崖海鸦的蛋往往一端十分尖锐。以洞穴为巢的猫头鹰或翠鸟,通常生白色的蛋;在旷野做巢的鸟一般生花斑蛋。对以上现象分析错误的是(  )
A.生存环境的不同可对鸟蛋的颜色和形状进行自然选择
B.尖锐的蛋可以防止滚落峭壁,蛋上的花斑便于藏匿伪装
C.鸟蛋的颜色和形状不同是鸟类所处环境长期诱导产生突变的结果
D.鸟蛋的颜色和形状可能因产卵地点及需要伪装的程度产生一定差异
C
解析 环境对鸟蛋的颜色和形状存在着长期的自然选择,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而不是鸟类所处环境长期诱导产生突变的结果,A正确,C错误;
崖海鸦的蛋往往一端十分尖锐,这可以防止它们滚落峭壁,在旷野做巢的鸟一般生花斑蛋,蛋壳上的花斑可用来藏匿伪装,B正确。
6.姐妹种是指在外部形态上极为相似,但相互间又有完善的生殖隔离机制的生物。我国西北部的欧洲玉米螟与东部的亚洲玉米螟在外貌上几乎无法辨认,但它们吸引异性交配的信息素不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欧洲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是姐妹种,属于同一个物种
B.两种玉米螟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C.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姐妹种个体所含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
D.仅凭外部形态无法辨认两种生物是否为姐妹种
D
解析 欧洲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是姐妹种,存在生殖隔离,两种玉米螟吸引异性交配的信息素不同,属于两个物种,A、B错误;
姐妹种属于两个物种,所含基因不属于同一个基因库,C错误;
由题意可知,欧洲玉米螟与东部的亚洲玉米螟在外貌上几乎无法辨认,说明仅凭外部形态无法辨认两种生物是否为姐妹种,还需要判断两者是否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对种群的基因频率都有影响
B.如果种群中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则该隐性基因一定会从基因库中消失
C.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下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其遗传多样性很可能随之而下降
D.真核生物出现之后,有性生殖作为一种新的繁殖方式出现了;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B
解析 基因突变会产生新基因,染色体变异会改变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自然选择会使一些决定不利性状的基因减少,所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对种群的基因频率都有影响,A正确;
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会导致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降低,由于隐性基因可以在杂合子中保存下来,因此不一定会导致该隐性基因消失,B错误;
真核生物出现之后,有性生殖作为一种新的繁殖方式出现了;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变异的多样性,推动了生物进化,D正确。
8.(2023·江苏镇江高一统考期末)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斯万特·帕博测定了已在3万年前灭绝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序列,填补了人类进化史的研究空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可能是因为其不适应剧烈变化的环境
B.基因组序列能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比化石更为直接的证据
C.基因组序列的比较可以揭示当今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D.通过比较古人类和现代人类的基因组序列,可以更好的了解人类的进化和迁移
B
解析 尼安德特人无法快速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可能是其灭绝的原因,A正确;
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B错误;
通过比较基因组的序列,可以发现当今的生物有共同的地方,揭示当今生物有共同的祖先,C正确;
通过比较古人类和现代人类的基因组序列,可以更好的了解人类的进化和迁移,D正确。
9.(2022·湖南卷)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交配(♀×♂) ①×② ②×① ①×③ ③×① ②×③ ③×②
交配率(%) 0 8 16 2 46 18
精子传送率(%) 0 0 0 0 100 100
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
A.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
B.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
解析 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结果可知,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A正确;
已知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但从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来看,说明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B正确;
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
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故存在地理隔离;两者属于两个近缘物种,表中②×③、③×②的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说明两者之间能够完成交配行为,但即使交配成功,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也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10.如图表示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D
A.图中P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某野生物种的某个体死亡后可能会
使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降低
C.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它标志着新
物种的形成
D.若两个动物交配后可产生后代,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解析 图中P表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
马和驴属于两个物种,它们可以交配,并产生后代——骡,但骡无生殖能力,D错误。
11.(2023·江苏南通统考模拟预测)中国境内生存着四川大熊猫和陕西大熊猫两个亚种,前者更像熊,后者更像猫。两者虽然是近亲,但它们近30万年来一直处于地理隔离状态。已知四川大熊猫的X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M/m。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陕西大熊猫的X染色体上可能也存在基因M/m或其等位基因
B.两地区大熊猫的形态差异是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自然选择的结果
C.两地区大熊猫形态差异是长期种群内个体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D.加快同一亚种内大熊猫碎片化小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有助于减少遗传衰退问题
C
解析 四川大熊猫与陕西大熊猫为两个亚种,有共同的祖先,故在陕西大熊猫的X染色体上也可能存在基因M/m或其等位基因,A正确;
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四川大熊猫更像熊,陕西大熊猫更像猫,这是在可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
加快同一亚种内大熊猫碎片化小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这有助于减少近亲繁殖和遗传衰退等问题,D正确。
12.(2023·江苏盐城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鮟鱇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通过发光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鮟鱇鱼的进化过程提供了原材料
B.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
C.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
D.深海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但该鱼种群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
C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A正确;
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是适应性的表现,B正确;
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
深海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但该鱼种群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因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自然条件下就可发生的变异,D正确。
13.某科研小组用面粉甲虫研究人工选择的功效,他们称量甲虫蛹的体重,并选择部分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B
A.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
B.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
C.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
D.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
解析 由题图可知,在持续人工选择的条件下,甲虫蛹的体重持续增加,故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A正确;
从停止人工选择的曲线可以看出,甲虫蛹体重下降,故体重越小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B错误。
A.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
B.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
C.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
D.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
14.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在一个数量较大的群体中,男女比例相等,XB的基因频率为80%,Xb的基因频率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群体男性中的Xb的基因频率高于20%
B.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不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孩子
C.在这一人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2%、10%
D.如果不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该群体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
C
解析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作基因频率,基因频率与性别无关,因此该群体男性中的Xb的基因频率等于20%,A错误;
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女性可能是携带者,仍然可以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孩子,B错误;
女性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4%,但男女比例相等,故人群中XbXb的频率为4%×1/2=2%。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男性中XbY的基因型频率为20%,但男女比例相等,故人群中XbY的频率为20%×1/2=10%,C正确;
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可以降低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但是如果不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该群体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不会越来越高,D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5.(2023·江苏盐城伍佑中学调研)雄绿头鸭的羽毛有美羽和素羽之分,设定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雄鸭的羽毛性状,A决定美羽,a决定素羽。美羽雄鸭羽毛艳丽易被天敌发现,但有利于雌鸭的识别,避免与近似鸭种错交,使生殖失败;而素羽雄鸭则有利于躲避天敌,不利于雌鸭的识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经过足够长时间进化,近似鸭种多而天敌少的地区,A基因频率大于a
B.绿头鸭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新物种形成
C.绿头鸭与近似鸭种错交使生殖失败的原因是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D.绿头鸭的素羽性状是在天敌作用下诱发A基因突变为a基因产生
BD
解析 近似鸭种多而天敌少的地区,由于a决定素羽,不利于雌鸭的识别,因此a基因频率会降低,A基因频率会升高,A正确;
新物种形成要经过生殖隔离,因此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形成,B错误;
具有生殖隔离的物种不能交配或交配产生的后代不育,绿头鸭与近似鸭种错交使生殖失败的原因是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
绿头鸭的素羽和美羽是一对相对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的,在天敌作用下不会诱发A基因突变为a基因,只是起到选择作用,D错误。
16.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是引起细菌抗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如图是细菌抗药性形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D
A.易感菌群中出现具有一定抗药性的细菌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抗药性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产生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C.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就会通过人工选择产生耐该抗生素的菌群
D.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耐药菌群的出现或造成体内菌群失调
解析 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所以会导致耐药菌群的出现,C错误;
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将体内的有益菌也杀死,所以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会引起菌群失调,D正确。
A.易感菌群中出现具有一定抗药性的细菌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抗药性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产生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C.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就会通过人工选择产生耐该抗生素的菌群
D.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耐药菌群的出现或造成体内菌群失调
17.同域物种形成是指新物种从同一地域祖先物种未经地理隔离进化而来。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是生活在逊木措湖的两种裸鲤,原属同一物种,是研究同域物种形成的理想模型。在生殖期,裸鲤会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配。调查发现,这两种鱼的嗅觉基因差异很大,这是导致它们分化为不同物种的关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的形成没有经过隔离
B.裸鲤释放的性外激素会引发异性裸鲤嗅觉基因发生突变
C.同一地域的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所含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D.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对性外激素识别的差异,阻碍了两种鱼的基因交流
ABC
解析 由题意可知,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但经过了生殖隔离,A错误;
基因突变本身就存在,不是性外激素引发的,B错误;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称为种群基因库,同一地域的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是2个不同的种群,故同一地域的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所含的全部基因构成了2个基因库,C错误;
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对性外激素识别的差异,影响了交配对象的选择,进而阻碍了两种鱼的基因交流,D正确。
18.(2023·徐州高一期中)如图为某家族ABO血型与某遗传疾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有些家庭成员的血型已经清楚(见图中标注)。已知该地区人群中基因IA的频率为0.1,基因IB的频率为0.1,基因i的频率为0.8;人群中患某遗传病的概率为1/10 000。已知控制血型与疾病的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假设控制疾病与正常性状的基因是E或e。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
A.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9号为该病患者的概率为1/303
C.3号为O型血的概率为2/3
D.3号与4号再生一个O型血孩子的概率为1/24
解析 分析系谱图:1号和2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该遗传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单独分析该遗传病,6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EE、2/3Ee,人群中患病的概率为1/10 000,即ee的概率为1/10 000,则e的基因频率为1/100,E的基因频率为99/10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EE的概率为(99/100)2,Ee的概率为2×99/100×1/100,人群中正常个体基因型为Ee的概率为2/101。因此,9号患病的概率为2/3×2/101×1/4=1/303,B正确;
A.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9号为该病患者的概率为1/303
C.3号为O型血的概率为2/3
D.3号与4号再生一个O型血孩子的概率为1/24
关于血型,3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IAi∶IBi∶ii=(2×0.1×0.8)∶(2×0.1×0.8)∶(0.8×0.8)=1∶1∶4,则3号为O型血的概率为4/6=2/3,3号个体产生i配子的概率为1/6×1/2+1/6×1/2+4/6=5/6,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I-i,因此3号和4号再生一个O型血孩子的概率为5/6×1/2=5/12,C正确,D错误。
A.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9号为该病患者的概率为1/303
C.3号为O型血的概率为2/3
D.3号与4号再生一个O型血孩子的概率为1/24
三、非选择题(4小题,共60分。)
19.(16分)美罗培南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种抗生素类药物,下图表示该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对美罗培南耐药率的增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美罗培南抗生素类药物的选择作用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细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性突变是________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美罗培南对细菌的选择是________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
不定向
定向
(3)为研究美罗培南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并将平板划分为三个大小一致的区域,各放入一个经美罗培南抗生素处理的相同圆形滤纸片,在适宜条件下培养12~16 h,观察结果(如下图),测量各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为使实验更严谨、达到研究目的,该实验操作需做一个重要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取该平板上位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配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培养多代,记录每一代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会________________。
平板需增加一个区域,
在该区域放入一个不用美罗培南抗生素处理的圆纸片
逐渐变小
解析 (1)细菌的耐药性变异产生于美罗培南抗生素类药物广泛使用前,发生基因突变后经过美罗培南抗生素类药物的选择作用,所以细菌耐药率逐渐升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但美罗培南对细菌的选择是定向的。
(3)题目缺少空白对照组,应该在平板上增加一个区域,放入不用美罗培南抗生素处理的空白圆纸片。根据抑菌圈的大小,可以判断抗生素的抑菌效果,所以要挑选该平板上位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培养多代。抑菌效果越明显,抑菌圈越大,抑菌圈越小,说明抑菌作用越弱,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美罗培南抗生素的抑菌效果会减弱,故抑菌圈的直径会逐渐变小。
20.(14分)(2023·南通高一质检)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期分到甲箱和乙箱前的全部果蝇属于一个________。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后代果蝇体色存在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具有_________性。
种群
不定向
(2)不同培养箱中的果蝇存在______________隔离。实验中喂食不同类型的食物模拟的是________________。
(3)若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了生殖隔离,则甲、乙两品系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若虽有交配的体色偏好,但不影响两者的交配行为或后代的可育性,则体现的是_______多样性。
地理
自然选择
物种
遗传
(4)科学家对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E/e)的显性基因频率作了统计,在第十代时,甲箱中A、E基因频率分别为61%与65%;乙箱A、E基因频率分别为95%与65%。则甲、乙两箱果蝇中的Ee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等位基因(A/a)纯合子出现的频率较高的是______箱。
45.5%

解析 (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一开始,甲箱和乙箱前的果蝇同属于一个物种,生活在同一区域内,因此属于一个种群。后代果蝇体色存在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
(2)因为两箱分养造成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因为食物的差异模拟了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使得两个群体的体色有很大差异。
(3)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两品系果蝇之间出现生殖隔离现象,属于两个物种,则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若虽然交配选择上有体色偏好,但可能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或后代的可育性,则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遗传多样性。
(4)甲、乙箱中,E的基因频率均为65%,
则e的基因频率为35%,因此该等位基因
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2×65%×35%=45.5%。
甲箱中,A的基因频率为61%,则a的基因频
率为39%,因此该等位基因杂合子出现的频
率是2×61%×39%=47.58%,纯合子出现的频率为1-47.58%=52.42%;乙箱中,A的基因频率为95%,则a的基因频率为5%,因此该等位基因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2×95%×5%=9.5%,纯合子出现的频率为1-9.5%=90.5%,所以等位基因(A/a)纯合子出现的频率较高的是乙箱。
21.(15分)东非马拉维湖中的丽鱼科物种拥有共同的祖先,但在短短200万~300万年间,就演化出了超过1 000种不同的丽鱼,如纵带黑丽鱼、小齿龙占丽鱼等。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进化是否一定会形成新物种?________(填“是”或“否”)。
(2)马拉维湖中所有纵带黑丽鱼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对该种群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16%、50%,第二年再次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24%、58%,该种群在这一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填“是”或“否”),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种群

基因库

A和a的基因频率没有
发生改变
(3)比较不同种丽鱼的基因序列,可以确定亲缘关系的远近。如图为三种丽鱼编码肌动蛋白基因的部分碱基序列:
由上图推测,与甲丽鱼亲缘关系更近的是________,该研究可以为研究丽鱼的进化提供________水平的证据。
(4)马拉维湖中的丽鱼多种多样,体现了________多样性;不同的丽鱼在食性、活动范围、繁殖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是________的结果;马拉维湖中的各种生物和无机环境依然在生物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下持续进化着,这就是________进化。
丙丽鱼
分子
物种
自然选择
协同
解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
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
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
生物进化,但并不一定出现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称为种群基因库,马拉维湖中所有纵带黑丽鱼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对该种群调查发现,第一年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和50%,则Aa为34%,则A的基因频率是AA+1/2Aa=33%,则a的基因频率为l-33%=67%。第二年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4%和58%,则Aa为18%,计算得A的基因频率还是33%,a的基因频率还是67%。由于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种群没有进化。
(3)判断亲缘关系的远近,实质是判
断基因中碱基序列的相似性,甲丽
鱼的DNA单链和丙丽鱼的DNA单链
互补程度更高,证明丙丽鱼的另一条DNA单链和甲丽鱼的DNA单链相似程度更高,因此二者亲缘关系更近,这是分子水平的证据。
(4)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马拉维湖中的丽鱼多种多样可体现物种多样性。不同丽鱼在食性、活动范围、繁殖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因此马拉维湖中的各种生物和无机环境依然在生物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下持续进化着,这就是协同进化。
22.(15分)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材料一:某原产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
材料二: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蟓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所示。
(1)材料一中,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使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___________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____隔离。
(2)材料二中,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________________(填“短喙”或“长喙”)的基因频率增加。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下降。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____________(填“薄”或“厚”)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
地理
生殖
短喙

(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协同进化
解析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这说明种群b和c已产生了生殖隔离,不是一个物种。
(2)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3
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
定蝽蟓短喙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自然选择
的结果。由于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
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故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
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薄的植株,易被蝽蟓取食,利于种子传播,更容易延续后代。
(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具体体现,这是物种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