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 物质的性质单元专项突破训练(14个命题点)01 质量及其特性1.(2023秋 新昌县期末)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在课堂上,航天员做了钢球碰撞实验。钢球从地球上被带到太空中,它的质量( )A.消失 B.变大 C.不变 D.变小2.(2023秋 下城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质量为70kg的运动员进行跳伞练习,伞的重量是10kg。那在下落阶段,运动员的质量( )A.等于0kg B.等于80kg C.等于70kg D.等于60kg3.(2023秋 义乌市月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登月船从地球到月球上,质量没变B.一杯水结冰后质量没变C.玻璃杯打碎后形状发生了变化,质量没变D.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质量大4.(2023秋 西湖区期末)将金块加工为如图所示的纯金饰品,加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损耗。以下过程会使饰品质量小于金块的是( )A.将黄金加热熔化为液态 B.液态黄金倒入模具降温C.捶打黄金,改变其形状 D.磋磨黄金,使其更光滑02 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5.(2023秋 海曙区期末)用天平称出某瓶子最多能装水的质量,有两种方法:方法一是称出瓶子和水的总质量,把水倒掉再称出空瓶的质量,两次相减得水的质量;方法二是先称出空瓶的质量,再称出瓶子和水的总质量,两次相减得水的质量。对这两种方法的看法正确的是( )A.随便用哪种方法都一样 B.用第二种方法可以减小误差C.用第一种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D.无法判断6.(2023秋 余姚市校级期中)实验室有一架天平,其标尺的最大刻度为10g,一位同学使用这架天平称取23g食盐,但操作过程中错将20g的砝码放在了天平左盘的位置,并将游码调到标尺3g的位置,然而在加食盐的过程中,他突然发现自己的错误,但此时食盐和砝码的位置已不能调换,请给他一个的建议,使他继续实验,并准确量出食盐的质量( )A.将游码移到标尺6g的位置后继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B.将游码移到标尺9g的位置后继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C.在左盘中再加一个10g的砝码,并将游码移到标尺6g的位置后继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D.在左盘中再加一个10g的砝码,并将游码移到标尺7g的位置后继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7.(2023秋 慈溪市期末)用天平测量盐水的质量:(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分度盘的指针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移动。(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50g。(3)向烧杯内倒入适量的盐水,并把烧杯放入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当加入最小的砝码时观察到指针向右偏,接下来的正确操作是:取下最小砝码并 ,直到横梁恢复水平平衡(如图乙所示),读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4)被测盐水的质量为m= g。8.(2023秋 西湖区校级月考)小海在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他拿出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发现指针偏转如图甲。(1)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2)天平调平后,小海按如图乙所示方法来称量物体的质量,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丙所示,则所称量的物体质量是 克。(3)小海发现所用的砝码磨损了,用这样的砝码测物体质量,测量结果比真实值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9.(2023秋 江北区校级期中)如图是天平的结构示意图。(1)请写出图甲中托盘天平主要结构的名称:a. ; b. ;c. ; d. 。(2)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①调平: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 处,调节 ,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这时横梁平衡。②称量:把待测物放在左托盘中,砝码放在右托盘中,加砝码的顺序是先加质量 的砝码,后加质量 (前面两空填“大”或“小”)的砝码,最后调节 直至天平平衡。③读数:读出砝码的质量和游码所指示的质量,待测物的质量即为两读数之和。④称量完毕,用 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内,取下待测物,再把天平放回原位。(3)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这时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节。用调节后的天平测某物体的质量,所用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该物体的质量是 g。10.(2023秋 北仑区期末)如图为实验室称量物体质量的情形。(1)天平调平衡操作过程如图甲所示,这其中有个错误,这个错误是: 。(2)甲图改正错误后,分度盘的指针如图丙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3)小科用已经调节好平衡的天平测量木块的质量,部分操作过程如图乙所示,使用了10克砝码1个,5克砝码1个,图乙中还有一个错误,这个错误是 ,则木块的实际质量应为 。(4)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时候,可能造成测量结果偏大的是 。A.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侧就停止移动平衡螺母B.使用生锈的砝码(质量比标准质量大)C.测量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就开始读数D.使用已磨损的砝码E.测量时平衡螺母向右移动03 密度的计算11.(2023秋 龙湾区校级月考)密度公式能被写成如图所示的样式,而被称为“物理最美公式”。关于该公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不同种类的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不同B.由ρ知,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C.同种物质的密度和由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成反比D.不同种物质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越大的物质,密度越小12.(2023秋 义乌市月考)由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种实心球,按照如图所示方式摆放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左右盘内,天平仍平衡。则甲、乙物质的密度之比为( )A.3:2 B.4:3 C.2:3 D.1:213.(2022秋 滨江区期末)不同材料组成的a、b、c三个实心物体,它们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者的密度关系ρa>ρb>ρcB.a的密度是b的两倍C.若将b的质量减半,它的密度变为0.5×103kg/m3D.若将c的体积增大到4×103m3,它的密度不变14.(2022秋 宁海县校级期中)某钢瓶中装有氧气,瓶内气体密度为8kg/m3,在一次急救中用去了其中的,则剩下气体的密度为( )A.2kg/m3 B.4kg/m3 C.6kg/m3 D.8kg/m315.(2024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像。(1)由图像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 。(2)水的m﹣V图像应该在 区域。(选填“Ⅰ”、“Ⅱ”或“Ⅲ”)16.(2023秋 武义县期末)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根据雪地上脚印深度进行粗略测量积雪密度的方法:利用一块平整地面上的积雪,用脚垂直向下踩在雪上,形成一个向下凹脚印。如图所示,脚印下的雪由于受外力挤压可近似看成冰层,已知冰密度为ρ冰。测出积雪原来厚度为H,用脚踩在雪上形成脚印深度为h。(1)用此方法测出积雪密度的表达式ρ雪= (用H、h、ρ冰表示)。(2)从微观的角度(水分子)解释雪变成冰的原因是 。04 密度公式的应用17.(2023秋 西湖区校级月考)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知( )A.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小 B.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C.甲物质的密度小于乙物质的密度 D.乙物质的密度为0.5kg/m3(第17题图) (第18题图)18.(2023秋 海曙区校级期中)a、b、c为三种不同的液体,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A.若a、b、c的质量相同,a的体积最大 B.若a、b、c的质量相同,a的体积最小C.若a、b、c的体积相同,b的质量最大 D.若a、b、c的体积相同,b的质量最小19.(2023秋 海曙区期末)为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了几组数据并绘出了m﹣V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液体密度为1g/cm3B.该液体密度为1.25g/cm3C.量杯质量为40gD.80cm3的该液体质量为100g20.(2023秋 长兴县月考)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量筒,一个盛有密度为0.8×103kg/m3的酒精,另一个盛有等质量的密度为1.8×103kg/m3的硫酸,则两量筒内液面的高度之比为( )A.2:3 B.3:2 C.4:9 D.9:421.(2023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得到的数据如表,根据数据绘出的图象如图所示。则量杯的质量和液体的密度分别是( )液体与量杯的质量m/g 40 60 80 100液体的体积V/cm3 20 40 60 80A.20g 0.8×103kg/m3 B.60g 0.8×103kg/m3C.60g 1.0×103kg/m3 D.20g 1.0×103kg/m322.(2022秋 武义县期末)两个相同的带刻度的烧杯分别装有水和未知液体,用天平测出装有水的烧杯总质量为m1、装有未知液体的烧杯总质量为m2,并分别读出水和未知液体的体积为V1、V2,在图的m﹣V图像中标出A点(m1,V1)和B点(m2,V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未知液体仍为水 B.该液体的密度为0.9g/cm3C.烧杯质量为40g D.40 cm3该液体的质量为28g23.(2023秋 下城区校级月考)丹顶鹤立立跟同伴打架,失去了上喙。华南理工大学技术团队利用3D打印做出塑料上喙的大致模样,接着手工打磨得到形状完美的塑料上喙,打磨过程中塑料上喙的质量 、密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又根据塑料上喙铸造得到同形状的金属钛上喙,帮助立立重获长久捕食能力。从塑料上喙到金属钛上喙,质量增加68g,已知ρ塑料=1.1×103kg/m3,ρ钛=4.5×103kg/m3,“1.1×103kg/m3“表示的科学含义是 ,立立上喙的体积为 cm3。24.(2023秋 海曙区期末)用电子秤、一个玻璃杯和水,可以粗略测量椰子油的密度。先后测出空杯,装满水、装满油的杯子的质量,数据如下表。杯子两次“装满”,是为了使被测量的油和水 相同。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椰子油的密度是 kg/m3.(ρ水=1.0×103kg/m3)空杯的质量/g 水和杯的质量/g 油和杯的质量/g100 300 26825.(2023秋 柯桥区月考)有一个塑料矿泉水瓶,上面标有“600mL”的字样,某同学用天平测得其总质量为616g。他喝完后测得空瓶的质量为10g。(1)此矿泉水的密度为 kg/m3。(2)若此同学喝掉的矿泉水后,则剩下的矿泉水和瓶的总质量为 g。(3)若在瓶中放入400g水和194g的酒精,刚好装满,则此混合溶液的密度为 g/cm3。26.(2023秋 武义县期末)小明同学购置了一辆折叠自行车用于上下学骑行。通过产品说明,他获取到这辆折叠自行车部分技术指标,如下表所示。于是他提出了两个问题,请你解答:(已知ρ铝=2.7×103kg/m3、ρ铁=7.8×103kg/m3)产品型号 XXYRA00车架材质 铝车架质量 10.8kg整车质量 12.8kg(1)这辆折叠自行车车架所用铝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2)如果该车车架用同体积的铁材制成,则车的质量会增加多少千克?27.(2023秋 东阳市期末)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密度比钢小,强度却是钢的200倍。将一棱长为10cm的正方体钢制零件用石墨烯材料替换,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质量减少了5700g。已知钢的密度ρ=7.9×103kg/m3,求:(1)零件的体积为多少立方厘米?(2)钢制零件的质量是多少克?(3)此石墨烯材料的密度是多少克/立方厘米?28.(2023秋 滨江区期末)如图甲所示,装有部分水的杯子放在水平桌面上,杯子和水的总质量为160g,向杯子中放入一个金属球后,水刚好将杯子装满,杯子、水和金属球的总质量为228g,如图乙所示,然后取出金属球,向杯子中加满水,此时杯子和水的总质量为180g,如图丙所示,已知ρ水=1.0×103kg/m3。求:(1)金属球的体积;(2)金属球的密度;(3)若该金属球是空心的,且空心部分的体积为10cm3,则制造该金属球所用金属的密度。29.(2023秋 义乌市校级月考)如图所示,是我国C919大型客机,其质量参数如表。C919在使用材料上,采用了大量的先进复合材料,如铝锂合金、钛合金等。全机结构质量的20%使用新型铝锂合金材料,这样可以减小飞机机身的质量,提高标准商载质量。C919客机已基本完成各项飞行试验,现在已经进入首飞阶段。(已知航空燃油的密度为0.8×103kg/m3,ρ铝合金=2.5×103kg/m3,ρ铝锂=2.1×103kg/m3)特征质量 C919(标准航程型)最大起飞质量 72500kg最大着陆质量 66600kg最大燃油质量 19560kg标准商载质量 15920kg全机结构质量 42000kg(1)C919需加多少升航空燃油才能将油箱加满?(2)C919采用密度较小的新型国产铝锂合金材料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提高标准商载质量,若在不改变其设计结构的情况下,采用新型国产铝锂合金材料要比用普通的铝合金材料时提高的标准商载质量是多少?(3)C919的机翼由A、B两种密度不同的材料混合制成,混合后的材料密度小,强度大。若A、B按质量比1:2混合后的密度与A、B按体积比4:3混合后的密度相等。则机翼中A、B两种材料的密度之比为 (设混合前后机翼总体积不变)。05 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30.(2023春 鄞州区期中)如图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 )A.该物质是非晶体B.该物质的熔点是50℃C.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且温度升高D.该物质在第15分钟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31.(2024春 海曙区期中)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C.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D.该物质熔化过程共持续了6min06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32.(2024春 余姚市期末)某晶体熔化过程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各组固体熔化图像的形状与其类似的一组是( )A.蜡 玻璃 沥青 B.蜡 铝 玻璃C.冰 铁 铝 D.冰 铁 沥青33.(2023秋 温州期末)如图甲是一款3D打印笔,笔中装有塑料条,启动加热开关,塑料受热会逐渐变软变稀。挤出的液态塑料冷却后形成固定的形状。整个过程中塑料的温度变化如图乙,据此可知( )A.塑料是晶体,先熔化后凝固 B.塑料是晶体,先凝固后熔化C.塑料是非晶体,先熔化后凝固 D.塑料是非晶体,先凝固后熔化07 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34.(2024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小明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1)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2)图甲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熔化的特点是吸热。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3)图甲中第10min时,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或“液”或“固液共存”)35.(2024春 海曙区期末)在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中,把分别装有固体a与b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将温度计正确的插入两种固体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固体a的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固体b的熔化图像如图丙所示。(1)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a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2)固体b属于一种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3)已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标准大气压下,烧杯与试管中均加入水,通过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 沸腾。(选填“会”或“不会”)36.(2024春 海曙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为“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如表所示为小应每隔1min测量并记录的海波的温度值。回答问题: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1)实验时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到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这样做的优点在于 。(2)由实验数据可判断海波是晶体,理由是 。(3)小应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 B.烧杯中的水少C.对试管内的海波不断搅拌 D.海波熔化过程中吸热导致温度升高37.(2023秋 嘉兴期末)为了研究物态变化的规律,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将装有液态海波的大试管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忽略外界温度对实验的影响)(1)由乙图中a曲线可知,海波的凝固点为 。(2)根据乙图中a、b曲线的变化情况分析,在8~10min时间段,海波是否仍在凝固? 。为什么? 。(3)图丙是兴趣小组建构的物质三态变化模型的部分内容。则第3min时,试管内的海波状态对应该模型中的 (选填“A”、“B”或“C”)状态。08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38.(2025 鹿城区校级一模)图甲为我国古代的“节能灯”——“省油灯”,图乙为其部分剖面示意图。向灯盏夹层内注水,有助于减慢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的目的。关于“省油灯”减慢油蒸发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降低油的温度B.减小油的表面积C.减慢油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D.减少油的体积39.(2023秋 衢州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到干果机的工作原理:采用发热丝加热,通过开关温控器可控制温度在35~70℃之间,同时配带一个风扇,通过风扇将热风吹出,将切成片的水果放入干果机内。很快达到风干的效果。由于是通过热风循环抽走食材的水分,所以食材的营养得到了大部分的保留和富集。小明认为适当升高温度能加快水果中水分的蒸发,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在每块玻璃板上各放1张相同的圆滤纸片②在a玻璃板的圆滤纸片上滴2滴水,其余每张圆滤纸片都滴1滴水③c玻璃板下方用酒精灯加热,d玻璃板上方用纸板来回扇动,其他不做处理④用秒表测出各圆滤纸片上水变干所需的时间下列实验组合能验证小明观点的是( )A.ab B.ac C.bc D.cd40.(2024春 慈溪市期中)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 都相同。(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甲所示。按实验要求,选择图甲中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研究。(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他这样做 (填“正确”或“不正确”)。(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据此,你认为小丽的猜想 (填“正确”或“不正确”)。41.(2024春 宁波期中)为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将等量的30℃的温水和80℃的热水分别倒入3个相同的锥形瓶中并塞紧瓶塞,接着将3张相同的含水湿巾(其中一张对折)贴在3个锥形瓶的外壁上,最后将它们分别放在电子秤上一段时间(外界环境相同)。实验前电子秤示数相等,实验结束时各电子秤示数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主要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2)若要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可比较实验结束时 (填序号)电子秤的示数。(3)本实验还能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请根据实验现象补全实验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 ,水蒸发越快。42.(2023秋 嵊州市期末)科学课上,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因素对蒸发快慢的影响。(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快”或“慢”)。②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 。09 液化及液化现象43.(2024春 慈溪市期末)“常满杯”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饮器,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将其放在空气中,会不断有水滴产生,使杯常满,故此得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杯中的水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B.可以利用该杯子在缺少水源的荒野中自动“生”水C.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时,才能有水滴产生D.冬天与夏天相比,夏天杯中水滴产生得更快44.(2024 浙江模拟)近年来一款食品“冒烟”冰淇淋,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这种“冒烟”冰淇淋制作过程非常简单,将196℃的液氮倒入容器中,将牛奶放入其中,冰淇淋瞬间制成,且制成的冰淇淋周围会产生“烟雾缭绕”的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淇淋冒出的“烟”,是因为水蒸气液化B.冰淇淋周围“烟雾缭绕”,是因为液氮汽化C.牛奶倒入盛有液氮的容器中,吸热凝固成了冰淇淋D.液氮吃在嘴里时,发生液化放热可能导致嘴唇烫伤45.(2024春 宁海县期中)沙漠里有一种能收集空气中水分的甲虫。当这种甲虫从洞穴爬出到沙丘后,便将身体呈倒立姿势(如右图所示)。一段时间后,身体表面出现水珠,并顺着背部流入口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珠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B.水珠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C.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分,说明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低D.比起清晨来,甲虫在正午从洞穴中出来更容易喝到水46.(2023秋 柯桥区期末)“围炉煮茶”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近两年又成为一种新颖、时尚的生活方式。小科发现煮茶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茶水沸腾时,温度不变,吸热停止B.壶嘴上方冒出的“白气”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C.为了缩短茶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可减少茶水的质量D.煮沸时将茶壶从炭炉上拿下,茶水会一直持续沸腾47.(2023秋 柯桥区月考)小明在厨房中发现:(1)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白气”实质上是一些 。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 ,仍然保持气体状态。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 ,形成“白气”。(②③两题填物态变化名称)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2)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一瞬间会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你可以确定 是火焰熄灭前的图片。10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48.(2024 游仙区模拟)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乙是水沸腾前的现象B.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C.水沸腾时不停的吸收热量,温度不停的升高D.烧水过程中伴随着的物态变化有汽化和液化49.(2024春 慈溪市期中)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1)组装图甲装置应按 (选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的顺序。(2)图 (选填“A”或“B”)是水沸腾前的现象。(3)小明前后做了两次实验,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C,由图象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但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11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50.(2024 诸暨市二模)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室温下将液态氮置于试管中,会看到试管周围有大量“白气”产生,并且筷子上有霜形成,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B.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C.“白气”的形成需要吸热 D.“白气”是氮气液化形成的51.(2024 浙江模拟)“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下对于有关节气谚语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立春:“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B.夏至:“夏至东南风,十八天后大雨淋”——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C.秋分:“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D.大寒:“小寒大寒,滴水成冰”——水结冰是凝固现象,需要吸收热量52.(2024 浙江模拟)2024年开年伊始,哈尔滨火爆全国,很多游客在寒冬户外体验了“泼水成冰”的奇观,如图所示。“泼水成冰”的原理是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下直接变为小冰晶。对此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水蒸气B.该过程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固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效果会更好D.气温高于0℃也会出现该现象53.(2024春 嘉善县期末)春节时,有南方游客到哈尔滨看雪,发现在室外能看到行人嘴里呼出的“白气”,房间的玻璃窗上会结“冰花”,下列对有关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B.“白气”是液化产生的小液滴C.“冰花”是水蒸气凝固生成的D.“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外表面12 生活中的升华现象54.(2024春 宁海县期末)如图所示的一款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13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55.(2024 杭州二模)“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节气中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A.“谷雨”,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B.“白露”,露是空气中的小冰晶熔化形成的C.“霜降”,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D.“大雪”,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14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56.(2024 宁波模拟)近年来,我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如图是浙江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们在制作过程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A.绍兴黄酒酿制 B.嘉兴海宁皮影C.杭州黄杨木雕 D.宁波金银彩绣57.(2024秋 杭州校级期中)经典作品四大名著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与哲理。下列描述的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三国演义》中曹冲称象 B.《水浒传》中张顺在城门引爆炸药C.《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用炼丹炉炼丹 D.《红楼梦》中“万艳同杯”酒的制作过程58.(2023秋 玉环市期末)实验准备室里,实验仪器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列表述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试管:“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B.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酒精越来越少了”C.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D.小灯泡:“通上电,我就能发光”59.(2023秋 余姚市期末)今年是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猪纹陶钵(如图所示)等324件文物将赴京参展,在陶钵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选土:选取优质陶土,并搅拌揉搓B.制坯:将优质陶土放入模具,使其成型C.烧坯:将陶钵置于高温炉中烘烤D.刻坯:在钵体上进行图案刻画60.(2023秋 鹿城区校级月考)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酒精燃烧;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①中酒精燃烧属于物理变化B.②中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C.②③的现象能说明所有金属都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D.①③中的现象体现出物质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 物质的性质单元专项突破训练(14个命题点)一.质量及其特性(共4小题)1.【答案】C【解答】解: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会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所以钢球从地球上被带到太空中,它的质量不变。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质量的特征,属于基础知识。2.【答案】C【解答】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温度和状态的改变而改变。质量为70kg的运动员在下落阶段,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是质量不变,还是70kg,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及其特性的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3.【答案】D【解答】解:A、登月舱从地球到月球上,位置改变,质量不变,故A正确;B、一杯水结冰后体积增大,状态变化,但质量不变,故B正确;C、玻璃杯打碎后形状发生了变化,其质量不变,故C正确;D、1kg铁与1kg棉花的质量都是1kg,所以二者的质量一样大,故D错误。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质量的特点,掌握影响质量的唯一因素﹣﹣物质多少,是判断质量是否变化的唯一标准。4.【答案】D【解答】解:A、将黄金加热熔化为液态,金的状态发生了改变,质量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B、液态黄金倒入模具降温,金的状态发生了改变,质量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C、捶打黄金,改变其形状,金的形状发生了改变,质量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D、磋磨黄金,使其更光滑,会有碎屑被磨掉,质量会减小,故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质量属性的理解,属于基础题。二.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共6小题)5.【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第一支种方法先装满水称出瓶子和水的总质量,把水倒掉再称出空瓶的质量,两次相减得水的质量。因为这种方法会有水粘在瓶子内壁上倒不净,会使测出的空瓶质量偏大,使测出的水的质量会偏小一点;而第二种方法避免了有水粘在瓶子内壁上倒不净,可以减小误差,因此应当采用第二种方法。故选:B。【点评】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天平的使用方法,还要学习一些特殊测量方法,只要这样才能使测量结果更接近真真实值,减小实验误差。6.【答案】D【解答】解:根据天平的称量原理:m左=m右+m游码,故A中,将游码移到标尺6g的位置后继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相当于右盘中食盐的质量是m=20g﹣6g=14g,故不正确;B中,游码移到标尺9g的位置后继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相当于右盘中食盐的质量是m=20g﹣9g=11g,故不正确;C中,左盘中再加一个10g的砝码,并将游码移到标尺6g的位置后继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相当于右盘中食盐的质量是m=30g﹣6g=24g,故不正确;D中,左盘中再加一个10g的砝码,并将游码移到标尺7g的位置后继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相当于右盘中食盐的质量是m=30g﹣7g=23g,故正确;故选:D。【点评】天平的构造决定了天平称量物体时的质量关系:左盘内质量等于右盘内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7.【答案】(1)左;(3)向右移动游码;(4)44。【解答】解:(1)如图所示,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横梁水平平衡。(3)称量时,添加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线的右侧,说明最小的砝码质量偏大,则需取下最小砝码,并向右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4)由图乙可知,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总=50g+20g+20g+4g=94g,由被测盐水的质量m=m总﹣m1=94g﹣50g=44g。故答案为:(1)左;(3)向右移动游码;(4)44。【点评】此题是测量液体的质量。考查了有关天平的使用和读数,熟练掌握天平这一测量仪器的使用,是解答的关键。8.【答案】(1)将两侧的平衡螺母向左调;(2)46;(3)偏大。【解答】解:(1)由图甲所示,指针向右偏,则托盘左端高,故平衡螺母向左调节;(2)天平平衡时,两边的等量关系为m左=m右+m游,在正确放置时,根据天平读数的要求,应该是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而现在物体被放在了右盘,砝码放在了左盘,则砝码的质量=物体的质量+游码的示数,所以物体的质量应该是m物=m码﹣m游=50g﹣4g=46g;(3)砝码磨损后,自身质量变小;当测量同一物体的质量时,需要增加砝码或多移动游码,才能使天平重新平衡,则测量结果大于物体实际质量。故答案为:(1)将两侧的平衡螺母向左调;(2)46;(3)偏大。【点评】本题考查质量的测量与天平,天平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工具,在使用天平称量物质质量时要严格按照天平的使用规则,天平平衡的调节在称量物质的前后有不同的方法,需要同学们特别注意。9.【答案】(1)托盘;平衡螺母;指针;游码;(2)零刻度线;平衡螺母;大;小;游码;镊子;(3)右;112.4。【解答】解:(1)a是托盘,左右各一个;b是平衡螺母;c是指针;d是游码,在称量过程中,通过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2)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①调平: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这时横梁平衡;②称量:把待测物放在左托盘中,砝码放在右托盘中,加砝码的顺序是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③读数:读出砝码的质量和游码所指示的质量,待测物的质量即为两读数之和。④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内,取下待测物,再把天平放回原位;(3)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这时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由图乙可知,标尺上的分度值为0.2g,故该物体的质量是m=100g+10g+2.4g=112.4g。故答案为:(1)托盘;平衡螺母;指针;游码;(2)零刻度线;平衡螺母;大;小;游码;镊子;(3)右;112.4。【点评】本题考查天平正确使用方法,掌握正确使用天平的方法,如何调节,如何称量,如何读数,如何夹取砝码等等,注意在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10.【答案】(1)天平平衡调节前游码未归零;(2)左;(3)物体和砝码位置反了;13.4g;(4)ACD。【解答】解:(1)由甲图可知,在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在1.4g刻度线处,调节天平时,游码未归零;(2)由图丙可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平衡螺母应向左调节;(3)用已经调节好平衡的天平测量木块的质量,部分操作过程如图乙所示,使用了10克砝码1个,5克砝码1个,游码示数1.6g,由于物体和砝码位置反了,物体的质量m=10g+5g﹣1.6g=13.4g;(4)A、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边,说明左边一开始的质量就偏大,这样在右边加砝码时,就要加更多的砝码来与之平衡,因此读数会偏大,符合题意;B、使用生锈的砝码,使得砝码的质量偏大,而读数以标称示数读数,因而测量结果偏小,不符合题意;C、指针偏向右侧,右侧的质量就偏大,所以测量结果会偏小,符合题意;D、使用磨损的砝码,说明砝码不能达到标注的质量,因此只有多增加砝码才能与左侧平衡,而读数时却仍按标注值读取,因此也会偏大,符合题意;E、测量时平衡螺母向右移动,右边会更重,需要一定质量的物体要维持平衡,因此,所以测量结果会偏小,不符合题意。故选:ACD。故答案为:(1)天平平衡调节前游码未归零;(2)左;(3)物体和砝码位置反了;13.4g;(4)ACD。【点评】本题考查质量的测量以及天平的使用,掌握天平的使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三.密度的计算(共6小题)11.【答案】D【解答】解:A、由不同种类的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也有相同的,所以A错误;B、是密度的定义公式,物质密度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所以B错误;C、密度是物体的一种特性,跟物体的质量无关,所以C错误;D、不同种物质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越大,物质密度越小,所以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物理意义,关键要知道密度是物体的一种特性,跟物体的体积、质量无关。12.【答案】A【解答】解:天平左右两侧的质量相等,根据公式ρ可得m=ρV,由此可得:3ρ乙V=2ρ甲V,解得,ρ甲:ρ乙=3:2,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根据质量相同,利用方程法可将两侧的质量表示出来,因为体积V均相同,可顺利约去,这样简单整理后即可得出密度之比。13.【答案】D【解答】解:由图象可知,横轴是质量,纵轴是体积。AB、由图象可知,当Va=Vb=Vc=2×10﹣3m3时,ma=1kg,mb=2kg,mc=4kg,则a、b、c的密度分别为:ρa0.5×103kg/m3,ρb1×103kg/m3,ρc2×103kg/m3,所以三者的密度关系ρa<ρb<ρc,a物质的密度是b物质密度的,故AB错;CD、因为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所以将b的质量减半,b的密度不变,还是1×103kg/m3;将c的体积增大到4×103m3,它的密度不变,还是2×103kg/m3,故C错误、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对密度特性的理解,分析图象得出相关信息是关键。14.【答案】A【解答】解:设氧气瓶的容积为V,氧气的质量为m,则原来氧气的密度ρ;用去了其中的,则剩余氧气的质量:m′=(1)mm,因剩余氧气的体积不变,所以剩余氧气的密度:ρ′ρ8kg/m3=2kg/m3。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弄清使用氧气前和使用氧气后体积不变、质量改变是本题的关键。15.【答案】(1)6:1;(2)Ⅱ。【解答】解:(1)由图可知甲物质的密度为:ρ甲1.5g/cm3,乙物质的密度为:ρ乙0.25g/cm3,则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ρ甲:ρ乙=1.5g/cm3:0.25g/cm3=6:1;(2)水的密度是1g/cm3,大于乙的密度,小于甲的密度,因此水的m﹣V图像应该在甲、乙图像之间,故应该在Ⅱ区域。故答案为:(1)6:1;(2)Ⅱ。【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从图中读取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16.【答案】(1); (2)水分子的间隔变小了。【解答】解:(1)雪挤压后,质量不变;设脚印面积为S,雪的体积:V雪=SH,冰的体积:V冰=(H﹣h)S,雪压成冰质量不变,所以m雪=m冰,即:ρ雪SH=ρ冰S(H﹣h),雪的密度:ρ。(2)从微观的角度(水分子)解释雪变成冰的原因是水分子的间隔变小了。故答案为:(1); (2)水分子的间隔变小了。【点评】此题给出了一个情景,要求根据给出的已知条件计算雪的密度。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找到隐含的条件:整个过程中雪冰的质量不变,根据质量相等列一个关系式求解。四.密度公式的应用(共13小题)17.【答案】B【解答】解:A、分析图象可知,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线性关系,且图象过原点,说明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故B正确;C、由图象可知,当两者的体积相同时,甲物质的质量大于乙物质的质量,则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大,所以甲物质的密度大于乙物质的密度,故C错误;D、由图象可知,体积为20cm3时,乙的质量为10g,则乙的密度为:ρ乙0.5g/cm3=0.5×103kg/m3,故D错误。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密度的计算与公式的应用,属于常考题目,解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象,并能从图象中获取相关信息加以计算。18.【答案】A【解答】解:a、b、c三种不同液体的质量与体积图像如图所示,横轴表示体积,纵轴表示质量。AB、若a、b、c的质量相同,由图像可知,a的体积最大,b的体积较小,c的体积最小,故A正确,B错误;CD、若a、b、c的体积相同,由图像可知,c的质量最大,b的质量较小,a的质量最小,故CD错误。故选:A。【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19.【答案】A【解答】解:(1)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1=m1+m杯=40g,可得:ρ×20cm3+m杯=40g﹣﹣﹣①当液体体积为V2=8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2=m2+m杯=100g,可得:ρ×80cm3+m杯=100g﹣﹣﹣②由①﹣②得,液体的密度ρ=1g/cm3,故A正确、B错;代入①得m杯=20g,故C错;(2)当液体的体积V3=80cm3,液体质量:m3=ρ×V3=1g/cm3×80cm3=80g,故D错。故选:A。【点评】读取图象获取信息,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计算,是本题的一大特点,形式较为新颖,即考查了密度的相关计算,同时更考查了对图象的认识,值得我们关注,这也是我们应该锻炼的实验能力。20.【答案】D【解答】解:设两量筒内液面的高度为h酒精和h硫酸,已知s相同,m酒精=m硫酸,则ρ酒精V酒精=ρ硫酸V硫酸,即ρ酒精sh酒精=ρ硫酸sh硫酸,则。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中的m酒精=m硫酸.这也是此题的突破点,然后问题可解。21.【答案】D【解答】解:观察图象可知:当体积为0时质量是20g,所以烧杯质量为20g;当体积为60cm3时质量为80g,液体质量为(80﹣20)g=60g;即:ρ1g/cm3=1.0×103kg/m3。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质量和体积的测量,又考查了密度的计算,同时又让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另外,本题把测量与计算联系在一起,综合性较强。22.【答案】D【解答】解:ABC、由图像可知,当水和烧杯总质量为m1=80g,水的体积为V1=50mL=50cm3;当未知液体和烧杯总质量为m2=100g,液体的体积为V2=100mL=100cm3;设烧杯的质量为m杯,m杯+m水=m1,根据ρ有m=ρV,由此可得:m杯+ρ水V1=m1,即,m杯+1g/cm3×50cm3=80g;﹣﹣﹣﹣﹣①同样,m杯+m液=m2,m杯+ρ液V2=m2,即,m杯+ρ液×100cm3=100g;﹣﹣﹣﹣﹣﹣②联立①②方程组,解得:ρ液=0.7g/cm3,m杯=30g;故ABC错误;D、根据ρ得,40cm3该液体质量:m'液=ρ液V'液=0.7g/cm3×40cm3=28g,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分析图像、从中得出相关信息是关键。23.【答案】变小;不变;1m3塑料的质量为1.1×103kg;20。【解答】解:打磨过程中,组成塑料上喙的物质减少,所以其质量变小;但物质种类、状态和温度不变,所以密度不变;塑料的密度为1.1×103kg/m3,表示1m3塑料的质量为1.1×103kg,设立立上喙的体积为V,由ρ得ρ钛V﹣ρ塑料V=Δm,代入数值得4.5g/cm3 V﹣1.1g/cm3 V=68g,解得V=20cm3。故答案为:变小;不变;1m3塑料的质量为1.1×103kg;20。【点评】此题考查了质量、密度的特点及密度变形公式的应用。根据体积一定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是求解上喙体积的关键。24.【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用同一个杯子装满水和椰子油的体积相等,由表格数据可得,杯子装满水或椰子油时水或椰子油的质量分别为:m水=m水总﹣m杯=300g﹣100g=200g,m油=m油总﹣m杯=268g﹣100g=168g,由ρ可得,杯子的容积:V,即,解得:ρ油=0.84g/cm3=0.84×103kg/m3。故答案为:体积;0.84×103。【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灵活应用,知道同一个杯子的容积不变即装满不同液体时液体的体积相等是关键。25.【答案】(1)1.01×103;(2)515;(3)0.99。【解答】解:(1)瓶子的容积:V=600mL=600cm3,某同学用天平测得其总质量为616g,他喝完后测得空瓶的质量为10g,矿泉水的质量:m=616g﹣10g=606g,矿泉水的密度:ρ矿泉水1.01g/cm3=1.01×103kg/m3;(2)喝掉矿泉水后,剩下的矿泉水和瓶的总质量为:m′=616gm=616g606g=515g;(3)水和酒精的总质量m总=400g+194g=594g,由题意可得,此混合溶液的体积V=600cm3,则混合溶液的密度为:ρ混合液0.99g/cm3。故答案为:(1)1.01×103;(2)515;(3)0.99。【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知道瓶子装满水与装满酒精等其他液体时,液体的体积都等于瓶子的容积。26.【答案】(1)这辆折叠自行车车架所用铝材的体积是4×10﹣3m3;(2)如果该车车架用同体积的铁材制成,则车的质量会增加20.4kg。【解答】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铝质车架的质量m铝=10.8kg,由ρ可得,车架所用铝材的体积:V铝4×10﹣3m3;(2)因同一自行车车架的体积不变,所以,该车车架用铁材制成时,铁材的体积:V铁=V铝=4×10﹣3m3;需要铁材的质量:m铁=ρ铁V铁=7.8×103kg/m3×4×10﹣3m3=31.2kg;车架换为铁材增加的质量:m增加=31.2kg﹣10.8kg=20.4kg。答:(1)这辆折叠自行车车架所用铝材的体积是4×10﹣3m3;(2)如果该车车架用同体积的铁材制成,则车的质量会增加20.4kg。【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灵活应用,条件已知,难度不大。27.【答案】(1)零件的体积为1000cm3;(2)钢制零件的质量为7900g;(3)此石墨烯材料的密度为2.2g/cm3。【解答】解:(1)已知钢制零件的棱长L=10cm,则钢制零件的体积:V=L3=(10cm)3=1000cm3;(2)已知钢的密度ρ钢=7.9×103kg/m3=7.9g/cm3,由ρ可得,钢制零件的质量:m钢=ρ钢V=7.9g/cm3×1000cm3=7900g;(3)因钢制零件用石墨烯材料替换时,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质量减少了5700g,所以,此石墨烯材料零件的质量:m石=m钢﹣Δm=7900g﹣5700g=2200g,则石墨烯材料的密度:ρ石2.2g/cm3。答:(1)零件的体积为1000cm3;(2)钢制零件的质量为7900g;(3)此石墨烯材料的密度为2.2g/cm3。【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的计算和密度公式的应用,根据题意求出石墨烯材料零件的质量是关键。28.【答案】(1)金属球的体积为20cm3;(2)金属球的密度为3.4×103kg/m3;(3)制造该金属球所用金属的密度6.8×103kg/m3。【解答】解:(1)向杯内加满水时,所加水的质量:m=m总′﹣m总=180g﹣160g=20g,由ρ可得,所加水的体积:V水20cm3,因金属球浸没在水中,所以V球=V水=20cm3。(2)金属球的质量:m球=m总″﹣m总=228g﹣160g=68g,金属球的密度:ρ球3.4g/cm3=3.4×103kg/m3。(3)金属的体积:V金属=V球﹣V空心=20cm3﹣10cm3=10cm3;则金属的密度:ρ金属6.8g/cm3=6.8×103kg/m3。答:(1)金属球的体积为20cm3;(2)金属球的密度为3.4×103kg/m3;(3)制造该金属球所用金属的密度6.8×103kg/m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根据题意求出金属球的体积和质量是本题关键,属于中档题。29.【答案】(1)C919需加24450升航空燃油才能将油箱加满;(2)在不改变其设计结构的情况下,采用新型国产铝锂合金材料要比用普通的铝合金材料时提高的标准商载质量是1600kg;(3)3:8。【解答】解:(1)根据ρ知油箱加满需加的燃油的体积:V燃油24.45m3=24450L;(2)铝锂合金材料的质量:m铝锂=20%×m全机=20%×42000kg=8400kg,铝锂合金材料的体积;V铝锂4m3;若用铝合金材料,则这部分的质量为:m铝=ρ铝V铝=ρ铝V铝锂=2.5×103kg/m3×4m3=10000kg,提高的标准商载质量为:Δm=m铝﹣m铝锂=10000kg﹣8400kg=1600kg;(3)设A、B两种材料的密度分别为ρA、ρB,则A、B按质量比1:2混合后的密度为:ρAB,A、B按体积比4:3混合后的密度为:ρAB,因为A、B按质量比1:2混合后的密度与A、B按体积比4:3混合后的密度相等,则,解得:或(不符合题意,舍去)。答:(1)C919需加24450升航空燃油才能将油箱加满;(2)在不改变其设计结构的情况下,采用新型国产铝锂合金材料要比用普通的铝合金材料时提高的标准商载质量是1600kg;(3)3:8。【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密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注意变形公式的灵活应用。五.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共2小题)30.【答案】D【解答】解:由图象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其熔点是80℃,所以该物质是晶体。该物质在15分钟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31.【答案】C【解答】解:ABD、由图像可知,从A到B过程中物质的温度呈上升趋势,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态;BC段温度不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处于熔化过程,熔化吸热,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在t=3min时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故A、B、D错误;C、图像的EF段为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此时对应的温度是45℃,则其凝固点为45℃,故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对熔化和凝固图像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根据图像分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并能分析物质在熔化过程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六.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共2小题)32.【答案】C【解答】解: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不变;A.蜡、玻璃、沥青是非晶体,故A错误;B.铝是晶体,蜡、玻璃是非晶体,故B错误;C.冰、铁、铝都是晶体,故C正确;D.冰、铁是晶体,沥青是非晶体,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见晶体和非晶体的认识和了解。是一道基础题。33.【答案】C【解答】解:塑料受热会逐渐变软变稀说明塑料是非晶体;塑料是固态,挤出液态塑料属于熔化,冷却后形成固定的形状属于凝固。所以是先熔化后凝固,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非晶体,熔化和凝固,难度不大。七.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共4小题)34.【答案】(1)较小;(2)不变;(3)液。【解答】解:(1)应选用较小颗粒的冰块做实验,较小的冰块受热均匀;(2)由图象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是晶体;(3)由图象知,图乙中第10min时,物质完全熔化,因此物质处于液态;故答案为:(1)较小;(2)不变;(3)液。【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冰的熔化图象的分析,要掌握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晶体与非晶体最大的区别就是看是否有一定的熔点,从图象上分辨,最大的不同就是晶体有一段时间只吸热而温度不变,我们应该学会区分。35.【答案】(1)不变;固液共存;(2)非晶体; (3)不会。【解答】解:(1)由图乙知,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不变,此时a处于固液共存态;(2)由图丙可知,固体b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一直上升,所以固体b是非晶体;(3)标准大气压下,烧杯与试管中均加入水,通过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由于温度保持不变,试管中的水不能持续吸热,故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故答案为:(1)不变;固液共存;(2)非晶体; (3)不会。【点评】本题考查了固体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属于基础题。36.【答案】(1)受热均匀,温度上升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2)持续吸热,温度不变;(3)A。【解答】解:(1)水浴加热法可以使被加热物质受热更加均匀,加热过程更加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2)由图象可知海波熔化过程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不变;(3)A、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相当于直接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温度计示数应会上升缓慢,故A正确;B、该物质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烧杯中的水过少,温度计的玻璃泡不会碰到了试管壁,不会影响温度计示数,故B错误;C、熔化过程中,对试管内物质不断搅拌,可使物质受热均匀,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故C错误;D、海波为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故D错误;故选:A。故答案为:(1)受热均匀,温度上升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2)持续吸热,温度不变;(3)A。【点评】本题考查受热均匀、水浴加热法、晶体熔化时的特点、加热方式的选择等知识,属于综合题目。37.【答案】(1)48℃;(2)停止凝固;海波与水的温度相等,不能继续放热;(3)B。【解答】解:(1)由图乙可知,海波在第5min开始凝固,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故海波的凝固点为48℃;(2)冷水的温度在0~8min逐渐上升,8min时上升的48℃,此时海波的温度同样为48℃,两者的温度相同,海波不能继续放热,不满足海波凝固的条件,故在8~10min时间段,海波的凝固已经停止;(3)物质有三种状态,A为固态,吸热熔化为液态B,液态B吸热变为气态C,气态C放热直接变为固态A,此过程为凝华;由图乙可知第3min时海波还没有开始凝固,所以此时状态为液态,故第3min时,试管内的海波状态对应该模型中的B。故答案为:(1)48℃;(2)停止凝固;海波与水的温度相等,不能继续放热;(3)B。【点评】本题考查了海波的凝固过程,难度较小,属于基础性题目。重点掌握海波凝固条件。八.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共5小题)38.【答案】A【解答】解:油在燃烧的过程中,温度升高,会不断地蒸发,在灯盏上方容器中盛油,在夹层中注水以降低油的温度,减少了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的效果。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属于基础题。39.【答案】C【解答】解:小明认为适当升高温度能加快水果中水分的蒸发,也就是液体温度升高,蒸发加快。所以实验过程应该是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需要保持液体表面积和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只改变液体的温度,且滴上的水滴相同才能控制表面积相同,因此选择的是b和c。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应用,注意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法的运用。40.【答案】(1)液体温度;(2)a、b;(3)不正确;(4)正确。【解答】解:(1)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有三个: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和液体温度。题目中已经控制了前两个,所以答案为第三个因素:温度;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2)要想对蒸发的快慢,必须控制两种样品的体积相同,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体积变化大的就是蒸发的快。所以要选:a、b。(3)要验证液体种类对蒸发的影响,其他因素都要保持不变,若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的话,它们的温度就不一样,没有办法对比,所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4)从图乙中情况可以看出:在两种液体体积相同时,水减少的慢,酒精减少的快,因此可以证明小丽的猜想是正确的。故答案为:(1)液体温度;(2)a、b;(3)不正确;(4)正确。【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在应用控制变量法时,一定要抓住相同因素和不同的因素,这是解题的关键。41.【答案】(1)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2)②③;(3)温度越高。【解答】解:(1)实验中利用电子秤的示数判断液体蒸发的快慢,电子秤的示数越小,说明蒸发越快,即液体蒸发的快慢通过液体质量的减小量显示出来,液体蒸发的快慢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转换法;实验中若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要控制水的温度和表面的空气流动相同,改变水的表面积;(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要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应控制水的温度相同,表面空气流动情况相同,表面积不同,故比较实验结束时②③两图电子秤的示数;(3)①②两图中液体的温度和表面积相同,锥形瓶上湿巾的温度不同,装有热水锥形瓶下的电子秤示数变化大,由此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故答案为:(1)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2)②③;(3)温度越高。【点评】本题考查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难度不大。42.【答案】(1)液体表面积;(2)甲、丙;(3)①慢;②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解答】解:(1)比较甲、丁可知,丁中的无纺布折叠了,所以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积,可以研究液体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2)若要探究“空气流通”对蒸发快慢的影响,需控制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相同,改变液面附近空气流速,故应该选择的装置是甲和丙;(3)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说明甲中水分多,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慢;②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故答案为:(1)液体表面积;(2)甲、丙;(3)①慢;②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点评】被研究问题与多个因素有关,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即控制不研究的因素保持一定,另外液体的种类不同,蒸发快慢也不同。九.液化及液化现象(共5小题)43.【答案】B【解答】解:A、水滴是热的空气碰到冷的白玉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A正确;B、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故不可以利用该杯子在缺少水源的荒野中自动“生”水,故B错误;C、液化时两物体要有温差,故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时,才能有水滴产生,故C正确;D、夏天时,空气的温度与白玉杯的温度相差更明显,故液化现象更明显,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液化现象,属于基础题。44.【答案】A【解答】解:AB、分子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中的“烟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变成小水珠,所以“烟雾”是小水珠,故A正确B错误;C、冰激凌盒中的牛奶瞬间制成冰激凌,是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放热过程,故C错误。D、液氮冰激凌吃在嘴里,液态氮迅速汽化,而汽化吸热,使口内温度降低,导致嘴唇冻伤,故D错误。故选:A。【点评】判断一种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一定要分析现象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进行判断。45.【答案】C【解答】解:A、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B、水珠的形成是液化,液化需要放热,故B错。C、空气中水蒸气温度较高,而甲虫身体背部温度较低,这是水蒸气在甲虫背部放热,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水珠流入它的口中,故C正确。D、清晨时甲虫背部的温度比正午时更低,因此水蒸气更容易发生液化,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液化现象,难度不大,需要正确掌握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46.【答案】C【解答】解:A、茶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A错误;B、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即高温水蒸气遇到外部较冷的空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C、为了缩短茶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可减少茶水的质量,故C正确;D、煮沸时将茶壶从炭炉上拿下,没有继续吸热,不能继续沸腾,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是一道好题。47.【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已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①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高,水蒸气不会液化,仍是气态,所以看不到“白气”;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温度降低了,水蒸气液化,形成了小水珠,所以看到了“白气”;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发生汽化,又变成了水蒸气,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2)因为水蒸气遇冷时才易发生液化,所以在火焰熄灭前,炉子上方空气温度较高,液化现象不明显,我们所看到的“白气”较少,故可以确定乙是火焰熄灭前的图片。故答案为:(1)小水珠;①高;②液化;③汽化。(2)乙。【点评】本题的关键是要认识到“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同时要知道水蒸气遇冷才会液化,温度高时则不容易发生液化。一十.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共2小题)48.【答案】D【解答】解:A.乙是水沸腾时的现象,故A错误;B.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C.水沸腾时不停的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C错误;D.烧水过程中伴随着的物态变化有汽化和液化,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沸腾时的特点以及现象,属于基础题目,难度较小。49.【答案】(1)从下往上;(2)B;(3)相同;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解答】解:(1)探究水沸腾实验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先放置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所以最后固定温度计;故安装器材的顺序为:从下往上;(2)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气泡上升时不断变小,故观察到水沸腾前的现象如图乙中的图B;(3)分析图象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但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故答案为:(1)从下往上;(2)B;(3)相同;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点评】本题考查探究水沸腾的实验,关键是将实验操作要求及结论掌握清楚,仔细分析即可。一十一.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共4小题)50.【答案】B【解答】解:AB.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该过程要放出热量,故A错误、B正确;CD.“白气”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的过程向外放出热量,故CD错误。故选:B。【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51.【答案】A【解答】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时直接变成小冰晶,这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A正确;B.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错误;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时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错误;D.水结冰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D错误。故选:A。【点评】判断一种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一定要分析现象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进行判断。52.【答案】C【解答】解: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B、在“泼水成冰”的过程中,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华,故B错误;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会产生更多的水蒸气,效果会更好,故C正确;D、气温高于0℃,水蒸气不会凝华,只会液化,不会出现“泼水成冰”的奇观,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判断,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属于热学基础知识的考查。53.【答案】B【解答】解:A、“白气”是口中的水蒸气形成的,故A错误;B、“白气”是液化产生的小液滴,故B正确;C、“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故C错误;D、“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液化和凝华现象,属于基础题。一十二.生活中的升华现象(共1小题)54.【答案】D【解答】解:AB、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A、B错误;C、水的沸腾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干冰升华吸热,水放热,不能沸腾,故C错误;D、碗里的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造成水面翻腾,看起来像是在“沸腾”,故D正确。故选:D。【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一十三.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共1小题)55.【答案】C【解答】解: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B错误;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C正确;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D错误。故选:C。【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一十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共5小题)56.【答案】A【解答】解:A、绍兴黄酒的制作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是化学变化,选项正确;B、嘉兴海宁皮影制作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选项错误;C、黄杨木雕的制作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选项错误。D、宁波金银彩绣制作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57.【答案】A【解答】解:A、《三国演义》中曹冲称象,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B、《水浒传》中张顺在城门引爆炸药,引爆炸药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C、《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用炼丹炉炼丹,丹药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D、《红楼梦》中“万艳同杯”酒的制作过程,酒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58.【答案】C【解答】解:A、试管:“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坏了”,试管破碎,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酒精挥发,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铁生锈,铁锈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D、小灯泡:“通上电,我就能发光”,电灯通电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59.【答案】C【解答】解:A、选取优质陶土,并搅拌揉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将优质陶土放入模具,使其成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将陶钵置于高温炉中烘烤,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D、在钵体上进行图案刻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60.【答案】D【解答】解:A、①中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B、②中蜡烛熔化,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B错误;C、实验中只有铜这一种金属,无法得到所有金属具有导热性的结论,故C错误;D、①中酒精燃烧。③中火柴燃烧,说明物质具有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难度不大。/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通关宝典】浙教版七下第三章 物质的性质 单元专项突破(命题点)(原卷版).docx 【通关宝典】浙教版七下第三章 物质的性质 单元专项突破(命题点)(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