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2课 歌曲《茉莉花》音乐教案 花城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年级下册第2课 歌曲《茉莉花》音乐教案 花城版

资源简介

茉莉花
教学内容:
《茉莉花》 佚名 词曲
《茉莉花》 江苏 民歌
教学分析:
歌曲《茉莉花》(佚名 词曲)是在民歌《茉莉花》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并广为流传。改编者进行了声部处理后,使歌曲更加婉约、妩媚、丰满。近乎于直白的表现手法,更显真挚、从容和自然,给人以平淡似真的审美感受。
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五声徵调式,起、承、转、合性结构,具有小调体裁的典型特征。第一乐句由两个乐节组成,二者旋律相对称,歌词重叠,落音相同;第二乐句承接上句并引出新的乐思;第三乐句为“转”、“合”功能,一气呵成。整首歌曲的旋律以级进为主,间以小跳,婉转流畅,给人以抒情秀美之感;歌词细腻含蓄的表达方式,使歌曲更具江南风格色彩。
课标要求: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学情分析:
这首歌曲唱起来朗朗上口,非常舒服。多个版本的地方歌曲演唱形式丰富了学生的视听感受,可指导学生根据歌曲不同的演唱风格加深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特别是从气息及情感表现上都要做到位,六年级的学生基本能达到要求,还可以对学习内容做进一步的扩充。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不同风格的《茉莉花》音乐的对比欣赏,感受茉莉花美,茉莉花的音乐更美,从而更加喜爱我国的民族音乐。
2、认知目标: 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音乐,并对作品做出初步的评价。
3、技能目标: 了解中国民歌知识,引导探索中国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通过对同一首民歌的不同形式风格的欣赏,使学生知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使学生产生热爱民族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茉莉花和茉莉花音乐的美,并了解其相关文化。
教学难点:
学生能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表达对茉莉花的感悟和喜爱之情。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关茉莉花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主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
1.请同学欣赏《茉莉花》的音乐
2.提问:你知道唱歌的是谁吗?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宋祖英 茉莉花 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
3.你还知道《茉莉花》的哪些知识?
二、赏乐动情 引发情感
(一)欣赏民歌茉莉花
1、对比欣赏江苏民歌、东北民歌。
(1)初听江苏民歌《茉莉花》。(提问:歌曲速度和情绪)
(2)复听。(提问:歌曲的语言和风格)
(3) 对比听赏江苏民歌《茉莉花》与东北民歌《茉莉花》。(从歌曲的速度、情绪、语言、音乐风格等方面比较。)
(4) 学生填表(一)
速 度 节 拍 情 绪 语 言 风 格
江苏《茉莉花》
东北《茉莉花》
2、再欣赏河北民歌《茉莉花》
(1) 初听河北民歌《茉莉花》
提问:歌曲的速度、情绪、语言、音乐风格等方面。
(2) 复听歌曲。
河北的《茉莉花》旋律跳进、高亢,语言朴实,情感体现是刚直、干脆的,具有北方人的豪爽的性格。
(3) 简单介绍民歌体裁中的另一类:小调及其特点。
小调:亦称“小曲”是我国民歌的重要体裁,是流传于城镇集市并多被民间艺人加工提高的民间歌曲。一般,小调的结构比较规整,节奏富于变化,旋律流畅细腻,演唱中经常加进表演及伴奏。
(4) 学生填表(二)——见板书
(二)欣赏通俗《茉莉花》
(1)导入流行音乐拓展欣赏。(黑鸭子组合的《茉莉花》)
(2)欣赏其它表现形式的《茉莉花》。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欣赏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宋祖英要把《茉莉花》作为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的第一首歌,这首歌在中国的影响。同学们利用课下的时间学唱一下各地方的《茉莉花》,《茉莉花》还被改编成了器乐曲,同学们课下收集一下,我们再共同欣赏。
板书设计:
《茉莉花》
速 度 节 拍 情 绪 语 言 风 格
江苏《茉莉花》
东北《茉莉花》
地区 项目 共 同 点 不 同 点 影 响 因 素
南方小调《茉莉花》
北方小调《茉莉花》
教学反思:
我深感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所肩负的责任重大,那就是如何充分利用音乐课堂传播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热情,并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民族音乐,使之不断走向世界,为全人类共同分享。本着这个目的,我选择了江苏民歌《茉莉花》这一短小经典的题材,并围绕这一题材,精心组织了一系列教学内容,深入掘充分延展、探讨这一题材的丰富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